现今地球物理场与岩石圈(或地壳)尺度的不连续

作者&投稿:许钓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地壳与岩石圈的区别与联系?~

在地理上,地壳是指有岩石组成的固体外壳,地球固体圈层的最外层,岩石圈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用化学方法将它与地幔区别开来。其底界为莫霍洛维奇不连续面(莫霍面引)。 岩石圈是地球上部相对于软流圈而言的坚硬的岩石圈 层。厚约60~120公里,为地震高波速带。包括地壳的全部和上地幔的上部,由花岗质岩、玄武质岩和超基性岩组成。其下为地震波低速带、部分熔融层和厚度100公里的软流圈。 对岩石圈的认识,分歧很大,有人认为岩石圈与地 壳是同义词,而与下部软流圈即上地幔有区别,但岩石圈与上地幔系过渡关系而无明显界面;有人认为 岩石圈至少应包括地壳和地幔上层。

岩石圈可分为6大板块:欧亚板块、太平洋板块、美洲板块、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南极洲板块。岩石圈的厚度因地而异,一般而言,大陆地壳的岩石圈厚度大于海洋地壳的岩石圈厚度,但是其具体深度存在争议。

中国大陆地震-热学岩石圈厚度分布有如下特点:
(1)中国东部岩石圈较薄,厚度约100km,其中包括中国东北、中朝克拉通、扬子克拉通东部和华南造山带。
(2)青藏高原和塔里木克拉通以南地区的厚度变化较大,厚度约在160-220km。
(3)三大克拉通的岩石圈厚度有较大区别,扬子克拉通的核心最厚达约170km,塔里木克拉通的核心厚度约140km ,中朝克拉通的厚度约100km。
(4)昆仑秦岭造山带的岩石圈上地幔内部较复杂,可能有大面积的部分熔融。
(5)整个大陆岩石圈厚度分布并没有显示出与地壳年龄的线性相关关系,却表现出了与大地构造格局的直接关系。受板块碰撞强烈影响的地区,岩石圈较厚;受大洋俯冲带影响较强的地区,岩石圈较薄。

无疑,地球物理测定获得的岩石圈结构、Moho界面和L/A(岩石圈与软流圈边界)深度是现今的状态。但是它们也是岩石圈形成和演化(直至现今)的综合结果,特别是对拼合的中国大陆来说,“多旋回造山”(任纪舜等,1999)的特点,某一地区的岩石圈会受到多次“改造”。因此,把现今地球物理场运用去解释区域成矿作用有关的规律时应特别小心;一个最好的途径是,尽量结合地质演化历史,特别是岩浆构造事件的分析,对地球物理场的形成过程给予一个比较合理的解释。在对地球物理场进行解释中,下面几个主要原则是应给予充分重视的:

1)最后和最强烈的一次岩浆构造事件是决定一个地区地球物理场最关键的因素,同时也是控制该区成矿作用的决定因素。这样,总体上看,特提斯-喜马拉雅和滨西太平洋成矿域与现今地球物理探测获得的壳幔结构是可以相互对应的。例如,北北东走向的大兴安岭-太行-武陵山重力梯度带和青藏高原周边弧形重力梯度带,以及它们反映的地壳厚度陡变带,总体上与滨西太平洋成矿域和特提斯-喜马拉雅成矿带的走向是一致的。对于被滨西太平洋成矿域叠加交切的古亚洲、秦-祁-昆和前寒武纪成矿域的地段,不能用现今地球物理场的特点和规律去直接对应和解释这些成矿域形成时的规律,在解释这些被后期强烈改造过的地段来说,主要需要基于地质演化历史以及寻找在同一成矿域内有相同地质演化历史,但未被后期强烈改造过的地段作为参照来解释。例如,对于中朝克拉通来说,其东部已经被燕山运动强烈改造,在解释该地段前寒武纪成矿作用的岩石圈结构的背景时需要用鄂尔多斯地块的地球物理场作为参照来讨论,因为后者是中朝克拉通未被显生宙包括燕山期岩浆构造事件改造的地段,它在古太古-新元古代形成以来,一直保持构造上的稳定性,包括无新生代玄武岩活动,也无现今地震活动;因此,现今地球物理场可大体上看作古太古-新元古代形成克拉通时期留下的结果。古亚洲与秦-祁-昆成矿域的东段被滨西太平洋叠加和交切,因此,除了主要基于该地段的地质演化历史之外,需要寻找在其西段有相类似的地质演化历史的地段作为运用地球物理场时的参照。

2)伴随最后和最强烈的一次岩浆构造事件时,岩浆的性质十分重要。如果只有幔源玄武岩岩浆注入大陆,那么,岩石圈地幔将被强烈改造,地壳部分的改造则相对较弱,如滨西太平洋成矿域新生代时期的油气成矿作用。如果主要是再循环古老陆壳局部形成的强过铝花岗质岩浆,则陆壳将被强烈改造,而岩石圈地幔的改造相对较弱,如滨西太平洋成矿域的南岭成矿省。如果岩浆来源同时有地幔软流圈和深部陆壳,则壳幔混合型岩浆发育,那么,原有的陆壳和岩石圈地幔将同时受到强烈改造,如滨西太平洋成矿域的燕山期的德兴、长江中下游、燕山、太行山、阴山等成矿带。对上述滨西太平洋成矿域的实例来说,新生代油气盆地可直接用地球物理场来解释,南岭成矿省和德兴、长江中下游、燕山、太行山、阴山等成矿带均形成于燕山期,新生代玄武岩活动或无或很弱,因此,大体上现今地球物理场可用来解释燕山期的状态,但是Moho界面和L/A的深度则不能用于燕山期,因为,虽然它们无新生代玄武岩活动,但是岩石圈伸展减薄作用有重要影响。

3)Moho界面和L/A 深度和形态决定于:①最后和最强烈的一次岩浆构造事件,②代表一个构造带演化结束时期的状态。随造山带或大陆裂谷带的构造演化,Moho界面和L/A深度和形态均在发生变化。例如,现今活动的造山带有山根,如青藏-喜马拉雅;而老的造山带无山根,如秦岭。因为挤压造山带形成山根之后,必然依据重力均衡原理隆升剥蚀,最后恢复到正常或接近正常陆壳的厚度,山根被消除。例如,青藏-喜马拉雅碰撞造山带虽然有一个比较均一的巨大山根,但是地幔岩石圈现今是极不均一的,帕米尔下面有一个正在形成的冷的造山岩石圈根,冈底斯则造山岩石圈根已被拆沉,岩石圈被减薄,而羌塘下面是一个较热的但深度大的岩石圈,它是软流圈冷却而来(邓晋福等,2001)。因此,不能简单地直接运用现今地球物理探测获得Moho界面、L/A深度和形态看作成矿作用时的状态,而需要结合地质演化过程和岩浆起源和演化机理等来确定成矿作用发生时的Moho界面和L/A的深度和形态。

4)从成矿域和造山带尺度看,上地壳结构常常保留老的结构,这是因为从流变学看,上地壳常常是刚性的,从热学看,温度是低的。所以,常常可把老的结构“冻结”保留下来。例如磁结构主要是上地壳物质引起,因此,尽管滨西太平洋成矿域对古亚洲和秦祁昆成矿域的交切,叠加改造,后两个成矿域的磁异常的走向总体上仍分别是呈东西和北东东向展布(陈毓川主编,1999;袁学诚主编,1996)。

5)成矿域和成矿省内,镁铁质和闪长质岩浆集中分布的地带常表征岩石圈尺度的不连续,如长江中下游成矿带、德兴成矿带、紫金山成矿带,只有花岗岩分布的地带,常表征地壳尺度的不连续。

6)不连续在三维空间内的展布十分重要。我们以造山带和前陆盆地之间的不连续作为实例进行一般性的讨论,见图6-2。图6-2以卡通剖面图(Cartoon)形式示意,AB是造山带与前陆盆地两个构造单元之间的不连续(discontinuity),既是造山带逆冲体的下边界,也是下冲的前陆盆地的上边界。美国大陆动力学研究计划(肖庆辉等译,1993)指出,前陆盆地的碎屑楔可以被前进式的逆冲带前缘所超覆,构造(加上原有的沉积物负荷)载荷效应有助于生物成分烃的成熟,和其他流体的排出(图6-2中的①和③),流体的迁移可以导致前陆盆地内金属矿床的形成,烃的迁移和圈闭形成有价值的油气田。Oli-ver(1986)指出,岩脉与造山带逆冲体下的大陆边缘沉积物由于构造加载排除流体(图6-2中的①和③),这些流体携带热、矿物、石油(petroleum)或造油的煤岩成分(ingre-dients for petroleum)进入前陆盆地和地台的可渗透地层。当它在运移过程中,可使流经的沉积物加热和活化某些物质,当流体沸腾冷却时,可形成有用元素沉淀,在油圈闭处烃被圈闭形成油气田,如美国中部和东部的密西西比河谷型铅-锌矿,中东的油气田等。鄂尔多斯中部大气田含气砂岩内大面积比较均匀的石英周边的再生加大,高岭石和方解石等自生矿物的广泛发育,以及磷灰石裂变途径的年龄(150~70 Ma)年轻于地层的年龄,但与侏罗-白垩纪时期太行-五台-吕梁造山带和贺兰山造山带向鄂尔多斯盆地逆冲的时期大体上相同。这些均暗示,大气田的形成可能与造山带―前陆盆地带之间的不连续的形成过程以及被排出的烃类沿不连续大规模运移进入前陆盆地有成生联系(图6-2)。在造山带的腹地,下插的前陆盆地的沉积盖层和上地壳可因加热发生矿物脱水熔融,或者还有来自软流圈的岩浆的加入,岩浆的高黏度将阻止它沿不连续运移进入盆地,而将使它在受压滤作用时主要向上底辟式上升进入造山带腹地,在它后期发生成矿作用(图6-2)。图6-2卡通式示意模型比较好地解释了同一时期形成的一对构造单元-造山带与前陆盆地内,虽然呈现完全不同的成岩-成矿作用,前陆盆地内油气田和与火成岩无关的低温金属矿床,造山带腹地则为与火成岩有关的金属矿床。但是,通过不连续(AB)可以把看来毫无成因联系的成矿作用在空间上的共生联系起来。前面我们比较强调不连续是储矿空间,但是图6-2显示,不连续(AB)不仅是好的成矿流体的通道,也可能是成矿的源,但不是储矿空间。

图6-2 造山带与前陆盆地之间的不连续(AB)示意图



地球结构
答:地球的内部结构为一同心状圈层构造,由地心至地表依次分化为地核、地幔、地壳。地球地核、地幔和地壳的分界面,主要依据地震波传播速度的急剧变化推测确定。地球外圈分为四圈层,即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和岩石圈 地球是太阳系从内到外的第三颗行星,也是太阳系中直径、质量和密度最大的类地行星。它也经常...

岩石圈-软流圈边界(LAB)的作用
答:相比而言,岩石学上LAB区分岩石圈和地幔,采用的是较高的地热梯度,该地热梯度不能代表软流圈,而且在时空上也具有不稳定性。克拉通下岩石学意义上的LAB可能是地球物理意义上的岩石圈基部的一个狭窄的异常带,它位于形成金伯利岩之前的相对年轻的辉石岩熔融体岩浆房的上部。Ma-ya Kopylova的研究认为,岩石学...

我国大陆造山带研究进展
答:研究还发现秦岭造山带岩石圈结构具有明显的流变分层性和“立交桥”式的宏观构造型式,即深部的下地壳和岩石圈地幔以下具有与中国现今大区域地球物理场一致的近南北向异常特征,而上部则以近东西向结构构造为特征,表明深部的下地壳和地幔具有更大的塑性流变特征,而中上地壳强度较大,更多保留了主造山期...

固体地球系统的组成要素及其相互作用
答:地核是地球系统的热源和重力源,可能是最主要的动力源。外核是地球系统中最活动的圈层,上节中关于偶极地磁场快速变化以及地球历史中频繁的磁极反转就是内核活动性的有力证据。地球物理资料认为,激发地磁场的外核,主要由导电流体组成,这些流体对流形成了地球的偶极场,而流体的湍流造成非偶极场。核幔边界...

地球地质共有多少层?最表面一层是什么?
答:地球地质一共有3层,分别是:地壳-地幔-地核,最表层是地壳。地壳,是地球的表面层,也是人类生存和从事各种生产活动的场所。地壳实际上是由多组断裂的,很多大小不等的块体组成的,它的外部呈现出高低起伏的形态,因而地壳的厚度并不均匀。地幔,地壳下面是地球的中间层,叫做“地幔”,厚度约2865公里...

地球岩石圈板块形成原因,
答:控制着矿产形成,决定了陆洋分布,影响到生命进程。因此,板块运动是地球最重要的运动。根据地质学、地球物理学和地球化学的证据,全球岩石圈可以划分为17个板块,其中,规模较大的7个板块分别是:太平洋板块,南极板块,欧-亚板块,非洲板块,澳大利亚-印度板块,以及南美板块和北美板块。

地理高手帮我整理一下知识结构 1地球运动 2大气圈 3岩石圈
答:地球公转 1543年著名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在《天体运行论》一书中首先完整地提出了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概念...由于岩石圈及其表面形态与现代地球物理学、地球动力学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岩石圈是现代地球科学中研究...因此,整个固体地球的主要表面形态可认为是由大洋盆地与大陆台地组成,对它们的研究,构成了与岩石圈构造...

地球与宇宙矿物的分布
答:一、地球岩石圈的矿物数量与空间分布 地球矿物的空间分布与地球内部各层圈的物质成分和物理状态关系密切。现代实验矿物学、实验岩石学和理论岩石学的成就,特别是高温高压条件下对地球各层圈物质物理状态的研究成果,使人们对地球各层圈中矿物分布种类和数量的认识,得到显著提高。地球内部温度和压力的总体变化是深度的函数...

地球物理特征和深部构造
答:这种南北相向倾斜的反射结构图像揭示出,西昆仑山与塔里木盆地在岩石圈尺度的“V”山—盆耦合关系,这种“V”型的耦合型式可能是陆内“陆—陆”碰撞过程的一种表现方式。 官方服务 官方网站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其他类似问题 2020-01-31 地球物理场与深部构造 2020-02-02 深...

武夷-台湾走廊带地球物理场基本特征
答:上述地球物理特征表明这条重力梯度带是欧亚大陆板块与菲律宾板块直接接触的标志,也是大陆地壳与大洋地壳的交接处。 二、热状态 岩石圈的热状态主要是以一个地区大地热流值的量化和区域地温场的分布特征来决定的。东南沿海由于处于环太平洋大陆边缘活动带,其岩石圈的热活动较明显,因此为研究该区的热状态提供了天然的实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