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结构

作者&投稿:芷些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地球结构是什么?~

地球的结构是什么样子呢?

地球的内部构造是什么样的?

地球的内部结构为一同心状圈层构造,由地心至地表依次分化为地核、地幔、地壳。地球地核、地幔和地壳的分界面,主要依据地震波传播速度的急剧变化推测确定。地球外圈分为四圈层,即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和岩石圈

地球是太阳系从内到外的第三颗行星,也是太阳系中直径、质量和密度最大的类地行星。它也经常被称作世界。英语的地球Earth一词来自于古英语及日耳曼语。地球已有44~46亿岁,有一颗天然卫星月球围绕着地球以30天的周期旋转,而地球以近24小时的周期自转并且以一年的周期绕太阳公转。

扩展资料:

地球结构的成因:

1、固体地球结构成因。地球是由地核俘获熔融物质和少量塑性物质、固态物质、气体和液体开始的。在距今46亿年前,由铁镍物质组成的地核俘获熔融物质和少量塑性物质、固态物质、气体和液体,在地核外形成高温熔融物质巨厚层。

2、水圈、大气圈成因。熔融物质由于凝固和收缩,在地表形成张裂、沟谷、高山。由于宇宙天体撞击,在地表形成大坑洼地。随着温度降低,熔融物质凝固过程中产生的水和俘获的水流动汇聚到张裂沟谷与大坑洼地中,形成地球上最初的水域海洋和湖。产生的气和俘获的大气留在地球表面,形成大气圈。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地球结构



地球圈层分为地球外圈和地球内圈两大部分。地球外圈可进一步划分为三个基本圈层,即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地球内圈可进一步划分为三个基本圈层,即地壳、地幔和地核。此外在地球外圈和地球内圈之间还存在一个软流圈,它是地球外圈与地球内圈之间的一个过渡圈层,位于地面以下平均深度约150公里处。这样,整个地球总共包括八个圈层,其中岩石圈、软流圈和地球内圈一起构成了所谓的固体地球。对于地球外圈中的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以及岩石圈的表面,一般用直接观测和测量的方法进行研究。而地球内圈,目前主要用地球物理的方法,例如地震学、重力学和高精度现代空间测地技术观测的反演等进行研究。地球各圈层在分布上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即固体地球内部与表面之上的高空基本上是上下平行分布的,而在地球表面附近,各圈层则是相互渗透甚至相互重叠的,其中生物圈表现最为显著,其次是水圈 .   一、地球内部圈层划分依据   地球内部情况主要是通过地震波的记录间接地获得的。地震时,地球内部物质受到强烈冲击而产生波动,称为地震波。它主要分为纵波和横波。由于地球内部物质不均一,地震波在不同弹性、不同密度的介质中,其传播速度和通过的状况也就不一样。例如,纵波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介质中都可以传播,速度也较快;横波只能在固体介质中传播,速度比较   慢。地震波在地球深处传播时,如果传播速度突然发生变化,这突然发生变化所在的面,称为不连续面。根据不连续面的存在,人们间接地知道地球内部具有圈层结构。   二、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 地球圈层示意简图
(一)地壳 地壳厚度各处不一,大陆地壳平均厚度约35公里,高大山系地区的地壳较厚,欧洲阿尔卑斯山的地壳厚达65公里,亚洲青藏高原某些地方超过70公里,而北京地壳厚度与大陆地壳平均厚度相当,约36公里。大洋地壳很薄,例如大西洋南部地壳厚度为12公里,北冰洋为10公里,有些地方的大洋地壳的厚度只有5公里左右。整个地壳平均厚度约17公里。一般认为,地壳上层由较轻的硅铝物质组成,叫硅铝层。大洋底部一般缺少硅铝层;下层由较重的硅镁物质组成,称为硅镁层。大洋地壳主要由硅镁层组成。   (二)地幔 介于地壳与地核之间,又称中间层。自地壳以下至2900公里深处。地幔一般分上下两层:从地壳最下层到100—120公里深处,除硅铝物质外,铁镁成分增加,类似橄榄岩,称为上地幔,又称橄榄岩带;下层为柔性物质,呈非晶质状态,大约是铬的氧化物和铁镍的硫化物,称为下地幔。地震资料说明,大致在70—150公里深处,震波传播速度减弱,形成低速带,自此向下直到150公里深处的地幔物质呈塑性,可以产生对流,称为软流圈。这样,地幔又可分为上地幔、转变带和下地幔三层。了解地幔结构与物质状态,有助于解释岩浆活动的能量和物质来源,及地壳变动的内动力。   (三)地核 地幔以下大约5100公里处地震横波不能通过称为外核,推测外核物质是“液态”,但地核不仅温度很高,而且压力很大,因此这种液态应当是高温高压下的特殊物质状态;5100—6371公里是内核,在这里纵波可以转换为横波,物质状态具有刚性,为固态。整个地核以铁镍物质为主。   地球结构为一同心状圈层构造,由地心至地表依次分化为地核(core)、地幔(mantle)、地壳(crust)。地球地核、地幔和地壳的分界面,主要依据地震波传播速度的急剧变化推测确定。地球各层的压力和密度随深度增加而增大,物质的放射性及地热增温率,均随深度增加而降低,近地心的温度几乎不变。地核与地幔之间以古登堡面相隔,地幔与地壳之间,以莫霍面相隔。地核又称铁镍核心,其物质组成以铁、镍为主,又分为内核和外核。内核的顶界面距地表约5100公里,约占地核直径的1/3,可能是固态的,其密度为10.5—15.5克/立方厘米。外核的顶界面距地表2900公里,可能是液态的,其密度为9—11克/立方厘米。地幔又可分为下地幔、上地幔。下地幔顶界面距地表1000公里,密度为4.7克/立方厘米,上地幔顶界面距地表33公里,密度3.4克/立方厘米,因为它主要由橄榄岩组成,故也称橄榄岩圈。地壳的厚度约33公里,上部由沉积岩、花岗岩类组成,叫硅铝层,在山区最厚达40公里,在平原厚仅10余公里,而在海洋区则显著变薄,大洋洋底缺失。地壳的下部由玄武岩或辉长岩类组成,称为硅镁层,呈连续分布,在大陆区厚可达30公里,在缺失花岗岩的深海区厚仅5—8公里。   地球内部结构:地壳、地幔和地核 三层之间的两个界面依次称为莫霍面和古登堡面   地壳+上地幔顶部=岩石圈 纵波,横波通过地幔速度最大   地球外部圈层结构: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   地球不止一个核心,而是两个即内核和外核。地核之所以成为实心因为地心引力在此创造出的压力是地球表面压力的300万倍。 地核是的高温可以达到华氏13000度,比太阳表面温度高上2000度。 地核内的铁流使物质产生巨大的磁场,可以保护地球免受外来射线的干扰   *三、地壳物质组成   (一)地壳中的化学元素 地壳中有90多种天然化学元素,其中氧、硅、铝、铁、钙、钠、钾、镁八大元素含量占地壳总重量的97%,其余元素只占3%。而地壳中的氧约占49%;硅约占26%。   (二)地壳中的矿物 地壳中的化学元素,随着地质作用的变化不断地进行化合和分解,形成各种具有一定物理—化学性质特征的矿物①。而矿物又是形成地壳岩石与矿石的基本单位。地壳中的矿物大约有3000种,但与形成岩石有关的矿物主要有:石英、正长石、斜长石、角闪石、辉石、云母、方解石等,这类矿物通常称为造岩矿物。   (三)主要造岩矿物特征 石英(SiO2),晶体为柱状或块状,透明或半透明,具有油脂光泽,硬度7②,用刀刻划不产生条痕,为重要造岩矿物。长石,各类岩石都有,为含有钾、钠和钙的硅酸盐矿物,硬度6—6.5,柱状或板块状,正长石常为肉红色,斜长石为灰白色。角闪石,暗灰色或黑色,硬度5.5—6,常与石英、长石共生。云母,能沿解理方向揭成很薄的光滑薄片,发亮,透明,能弯曲,硬度2—3,具绝缘性。方解石(CaCO3),白色,透明或半透明,硬度3,用刀刻划可见条痕,遇稀盐酸反应起泡。   *四、地壳中的岩石   地壳是由各种岩石组成的,岩石是由各类矿物组成的。根据形成的条件与当时形成的环境,岩石可分三大类:   (一)岩浆岩 这类岩石当时形成时温度很高,所以又称为火成岩。岩浆是地球深处高温高压下复杂的硅酸盐熔融体,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硅、三氧化二铝以及其他氧化物。金属元素及其氧化物的含量虽然不多,却是形成各种矿物(床)的物质来源。岩浆在不同条件下形成各种岩石。地壳中的岩石主要由岩浆岩构成。常见的、分布最广的岩浆岩有以下几种:   1.花岗岩 花岗岩是大陆上分布非常广泛的岩石,主要由正长石、石英和云母等矿物于地壳层内冷凝而成,多较坚硬,呈肉红色,是良好的建筑材料。与花岗岩成分相同而喷出地表形成的岩石,叫流纹岩,流纹岩在形成时,一面流动,一面冷却凝固,产生流纹状结构,所以叫流纹岩。   2.闪长岩 闪长岩也是一种侵入岩,主要由斜长石、角闪石等矿物组成,灰色或灰绿色。与闪长岩矿物成分相同、喷出地表后冷却凝固成的岩石叫安山岩,因岩浆迅速冷却,挥发性物质迅速散逸,常形成气孔状结构。   3.辉长岩 辉长岩也是常见的岩石,属于侵入岩,主要由斜长石、辉石和少量角闪石等矿物组成。色深,与辉长岩矿物成分大致相同、喷出地表的叫玄武岩。因含铁、镁成分较多,故呈黑色或黑绿色,常具有气孔状结构。玄武岩分布很广。   (二)沉积岩 各类岩石经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和成岩作用后形成的岩石,称为沉积岩。这类岩石大多是在海洋、河流、湖泊等水环境下形成,所以沉积岩又称水成岩。由于水量有大小,水体深浅不一,水动力条件与沉积环境不一,沉积岩一般具有成层现象,构成岩石的颗粒有粗细之分,层次有厚薄不同。地表分布最广的是沉积岩。由于沉积岩一般形成于常温常压环境,所以岩层里往往保留有生物遗迹——化石。常见的并且分布广泛的沉积岩有以下几种:   1.石灰岩 主要化学成分是碳酸钙,它原是海洋环境下的生物化学沉积。白色、灰白色或灰色。石灰岩是沉积岩中最常见的和地表分布最广泛的一类岩石。它可作为建筑材料,例如石灰、水泥等的原料。   2.砂岩 主要矿物成分是石英、长石。原是陆地上或浅海环境沉积。黄色、灰白色,岩石比较坚硬,是较好的建筑材料。用来做磨刀石的通常是砂岩。   3.页岩 主要矿物有高岭土、石英、云母等,浅海或陆相沉积。泥质结构,致密,不透水,是良好的隔水层。浅绿色或浅黄色。岩性软弱,容易风化、侵蚀。   4.砾岩 由大小不一的岩石碎块混杂在一起,被某种物质胶结而形成,一般为陆相沉积。砾岩成分有的简单,有的很复杂,有的砾岩的砾石带有棱角,有的则被磨得浑圆。这类岩石一般多孔隙、透水,常常是良好的含水层。   (三)变质岩 由岩浆岩、沉积岩,甚至包括变质岩本身,在高温、高压或动力挤压下,使原有岩石中的矿物产生重新排列、组合,并可能产生新的变质矿物,具有一定的结构特征的岩石,称为变质岩。例如,石灰岩经过变质作用,形成美丽的大理石,这是一种名贵的建筑材料,因云南省大理附近点苍山出产这种岩石而得名;砂岩经变质作用后,形成更为坚硬的石英岩;页岩经变质作用后,形成比较致密而坚实的板岩或片岩,等等。

地球的结构从里向外一次为地心、地幔、地壳。

地球的结构和各圈层的成分
答:上地壳K、Rb、U、Th等元素含量比下地壳富集10倍或更多,但在上、下地壳中Sr,Pb等的含量大体相近。在正常稳定的大陆地壳中,地壳底部的温度为400~600℃,因此地壳物质处于固态。图1.4 地球结构模型 地壳的化学组成和元素丰度将在本章第三节进行介绍。1.2.1.3 地幔的组成 根据布伦(1975)的地球模型,...

地球的结构 急!!!
答:参考: ihouseedcity/~hm1203/lithosphere/mount-internal(另外 此网站更有地球结构的图样)简单黎讲地球的表面坚硬的部份叫板块 内部是很厚的地幔 一个液态外核和一个固态铁的核心。

地球内部结构是什么?
答:1、地壳:地表以下相对较薄的一层,是地球内部结构中的最外层,是距离我们最近的一层,也是地球内部最薄的一层。如下图所示。2、地幔:地球内部结构中的中间层,厚度相对较大,范围数据如下图所示,分成上下两层,上层为上地幔,下层为下地幔。3、地核:地球内部结构中的最里层,数据范围如下图所示...

地球的圈层结构有哪些?
答:在地球之初还是“混沌一团”的时候,各种物质混杂在一起,地球并不呈现明显的圈层构造。只是后来在地球重力作用下,“轻而清者”上升,“重而浊者”下沉,经过这样长期的物质分化过程,才产生了圈层结构。地球在漫长的形成过程中,不断吸引周围的物质,体积逐渐增大,保存热量的能力不断增强。同时,由于...

地球的结构是怎样的?
答:人类对地球的认识特别的晚,直到16世纪哥白尼时代人们才明白地球只是一颗行星。简单的概括,地球就是由地壳、地幔和地核构成的。地球不是均匀的,地壳的厚度不相同,海洋处较薄,大洲下较厚。内核和地壳是实体,外核与地幔层为流体,不同的层由不连续的面构成。地球的大部分质量集中在地幔,剩下的大部分...

请问地球内部的结构是由哪几层组成的
答:地球内部分为三个同心球层:地核、地幔和地壳。中心层是地核;中间是地幔;外层是地壳。地壳与地幔之间由莫霍面界开,地幔与地核之间由古登堡面界开。1910年,前南斯拉夫地震学家莫霍洛维奇契意外地发现,地震波在传到地下50公里处有折射现象发生。他认为,这个发生折射的地带,就是地壳和地壳下面不同物质...

地球地表下的分层以及各层的结构与作用是怎样的?
答:在地表之下,大致可以分为三大层:地壳、地幔和地核。地壳的表面是土壤和岩石组成的岩石圈,平均厚33千米,主要成分是花岗岩和玄武岩,质量只占地球的0.4%,但人们所需的一切矿藏都在这里。地幔厚2865千米,质量占地球的68.1%,它呈固态,平均密度为3~4克/立方厘米。地核物质主要是铁、镍等重元素,...

地球的内部结构是怎样的?
答:地球是一个巨大的球体,它的内部究竟是什么样的呢?研究结果表明,地球内部可以分成好几个同心圈层。粗略地看,地球大致可以分为地壳、地幔、地核3个圈层。地壳是地球外部的一层坚硬外壳。地壳由各种岩石组成,除地表覆盖着一层薄薄的沉积岩、风化土和海水外,上部主要由花岗岩类的岩石组成,而下部则主要...

地球结构分为哪三部分
答:地球结构分为地核、地幔、地壳三部分。1、地核:地球的核心部分,位于地球的最内部。半径约有3470km,主要由铁、镍元素组成,高密度,地核物质的平均密度大约为每立方厘米10.7克。温度非常高,有4000~6800℃。地核的质量占整个地球质量的31.5%,体积占整个地球体积的16.2%。2、地幔:介于莫霍面和古...

地球的结构
答:地球的内部结构为一同心状圈层构造,由地心至地表依次分化为地核、地幔、地壳。地壳厚度变化的规律是:地球表面海拔越高,地壳越厚;海拔越低,地壳越薄。全球地壳的平均厚度为17千米,大陆部分的地壳平均厚度为33千米,如果是在高原和山地等海拔较高地区,如青藏高原,其地壳厚度可达60至70千米。海洋地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