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中什么使动用法,意动,还有什么动,那个能不能帮忙解释一下 ?谢谢

作者&投稿:采独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谁能教我语文文言文里的什么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一类的东西~

  答案来了,要采我的答案哦~!

  使动用法

  (一)不及物动词使动:

  主语所代表的人物并不施行这个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而是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施行这个动词。

  结构:A+动词+B,译法:A使B施行动作。

  例句:

  A.

  1. 庄公寤生,惊姜氏。 惊:使……吃惊。

  2. 焉用亡郑以陪邻。 亡:使……灭亡。

  3. 阙秦以利晋。 阙:使……(土地)亏损。

  4. 项伯杀人,臣活之。 活:使……活。

  5. 既来之,则安之。 来:使……来。

  6. 可烧而走之。 走:使……跑。

  7. 止血灵。 止:使……停止。

  B.

  1. (沛公)从百余骑。 从:zòng使……跟随。

  2. 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 食:sì使……吃。 见:xiàn使……现。

  3. 中国队大败美国队。 败:使……打败仗。

  4. 是其为人也,有粮者亦食,无粮者亦食。


  《华之杀羊食七》

  惊心动魄: 生死肉骨: 滴水穿石: 惊世骇俗:

  惊天动地: 山有小口,才通人:

  (二)形容词使动用法:

  主语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的性质或状态。

  例句:

  1. 富国强兵:

  2. 强兵足食:

  3. 丰衣足食: 丰、足:使……丰足。

  4. 安邦定国: 安、定:使……安定。

  5. 无案牍之劳形: 劳:使……劳累。

  6. 良药苦口利于病: 苦:使……苦。

  7. 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怀:使……怀念。

  安老怀少: 安:使……安逸。

  8. 今媪尊长安君之位。 尊:使……尊贵。

  9.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使……稳固。

  10. 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使……受苦、受累、受穷。

  (三)名词使动用法:(少见)

  名词先用如动词,再使宾语具有此行为。

  例:A.

  1. 汗牛充栋 汗:使……出汗。

  2. 汗马功劳

  3. 生死肉骨 肉:使……长肉。

  4. 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王:wàng,使……做王。

  B.

  1. 齐威王欲将孙膑 将:任命……为将。

  意动用法

  (一)名词意动:

  把宾语所代表的人或物看成这个名词所表示的人或物。

  译:把……当做。

  例:

  1. 幕天席地: 2. 草菅人命: 3. 鱼肉百姓: 4. 千金一刻:

  5. 友风而子雨: 6. 稍稍宾客其父: 7. 孟尝君客我:

  8.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9.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越国以鄙远:

  (二)形容词意动:

  主观上认为他具有这种性质或状态。认为……形。

  1. 不耻下问 2. 是古非今 3. 口是心非 4. 重男轻女 重文轻理

  5. 厚此薄彼 6. 不远万里 7. 邑人奇之 8. 渔人甚异之

  使动、意动的区别

  A. 例:

  判断:当行动已成为事实,便构成使动。

  当其为心感受,规划想法时,并不意味着形成客观事实,因此为意动用法。

  B. 依据主宾关系判断:

  例:

  一般来说,使动句叙述的是一种既成的或将成为事实的客观事实,它侧重于客观行动;意动句叙述的则常常是一种主观认识,这种主观认识可以是事实,也可以不是事实。总之,意动句更侧重于心理意念的感受。

  名词用如状语

  (一)普通名词作状语:

  1. 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式状态:(像……一样)

  (有的动作行为不易给人鲜明的印象,于是就借助所表示的事物动作特征,而比喻另外一个动作行为的方式状态。)

  例:席卷天下 席:像席子一样

  包举宇内 包:像包袱皮一样

  云集响应 云:像云一样;响:像回音一样

  翼蔽沸公 翼:像翅膀一样

  扩展:狼奔豕突 计折蛇行 土崩瓦解 雷厉风行 风起云涌 灰飞烟灭 狼吞虎咽 风驰电掣 风起云散

  例:豕人立而啼 其一犬坐于前 狐鸣呼曰 老人儿啼

  2. 表示对待人的态度 (像对待……一样)

  (常在“待”“畜”“事”等动词前,表示采取对待此名词状语的表示的人或物,那种态度)

  例: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像对待兄长一样)

  齐物田忌善而客待之 (像对待客人一样)

  今而君之犬马畜级 (像对待……来畜养孔级)

  人皆得人隶使之

  3. 表示动作行为凭借的工具(用……于……)

  例: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朱亥樵杀晋鄙 刀斫之

  臣请剑斩之 口谏笔伐 目见耳闻 取而稿葬 得佳者笼养之

  4. 表示动作行为依据的情势或道理:(按照)

  例:失期,法皆斩(《陈涉世家》)(按照法律)

  予分当解决(文天祥)(按情理应当自杀)

  义不容辞 理所当然 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5. 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处所(在……)

  例:卒廷见相如 童子隅坐而执浊 班门弄斧 家喻户晓 风餐露宿

  草行露宿 道芷阳而间行(从小路) 庙礼之

  (二)方位名词作状语:

  (方位名词作状语一般表示动作行为的发展趋向)

  例:南来北往(从南来,向北往) 内立法度(在国内)

  外连横而斗诸侯(对国外)

  扩展:里应外合 左顾右盼 前仰后合 东奔西跑 前俯后仰

  东倒西歪 南取、西举、东割、北收 北筑长城(在北部)

  雨泽下注


  (三)时间名词作状语;

  1. 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在……)

  例:冬,晋灭虢 夜缒而出 乃夜驰之沛公军 晓行夜宿 白日做梦

  2. 表示动作行为的频率(为……)

  (此用法多是用在“日”“月”“岁”等词中)

  例:君学博学而日参省乎已 良庖岁更刀,族庖月更刀

  日夜望将军至

  3. 表示情况逐渐发展(一……地,一……又)

  例:蒸蒸日上 江河日下 日积月累 日新月异 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数(量)词作状语

  例: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三顾茅庐 四通八达 百思不解

  一见钟情 一见如故 一反常态

  动词作状语

  动词所表示的动作是为表达中心语服务的。

  1. 用连词“而”或“以”来表示修饰关系。

  例:执刃而立 登高而招 而望矣 弃甲曳兵而走

  2. 根据语意来判断:

  例:儿惧,啼告母 永之人争奔走焉

  名词活用为动词

  1. 名+代

  (代词一般不受名词的修饰,而经常用于动词的宾语)

  例:驴不胜怒,蹄之 用蹄子踢

  从左右,皆肘之 用胳膊肘碰

  公子怒,欲鞭之 用鞭子打他

  见白书,乃钻火烛之 用火把照

  父曰:“履我” 穿上鞋

  买五人之函之 用木匣装

  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命名

  2. 名+名

  (当两名词关系不是联合,偏正或同位时,其中一个用如动词)

  例:大楚兴,陈胜王 称王

  许子冠乎 戴帽子

  使天而雨珠 下

  雨麦于岐山之阳 下

  衣素衣而出 穿

  (有时可构成动补关系,此时后一名词多为方位名词)

  例:沛公军霸上 驻扎(在)

  欲王关中 (在关中)称王

  晋军函陵


  3. 副+名

  (名词一般不受副词修饰,副词是经常修饰动词的)

  例:既而弥月不雨 不(下)雨

  晋灵用网捕来)

  是以令吏人完客所馆 (住所住)

  馆:修理客人住的地方

  8. 名+者

  例:赵王之子孙侯者 (侯爵封侯)

  文王之囿方七十里,……,雉兔者往焉 (打鸡猎兔的人)

  9. 连词“而”前后的名词在一定条件下用如动词

  例:项王虽霸天下而臣诸侯,不居关中而都彭城。臣:使……臣服 都:定都

  不耕而食,不蚕而衣 蚕:养蚕 衣:穿衣

  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 缙绅:做官

  项梁乃以八千人渡江而西 西:向西进军

  去今之墓而葬焉

  凡富贵之子,慷慨得志之徒,其疾病而死

  缇骑按剑而前

  进城梯而下之 梯:放上梯子 下:使动

  (当这个名词前虽无动词,但可以和“而”后动词构成主谓关系时,不为动词,如“人而无信”。所以只有当“而”前的名词既非主语又非宾语时,此名词才用如动词)

意动用法与使动用法的最大区别在于:事实上宾语本身不具备或不一定具有某种状态或性质,宾语所具有的某种性质或状态是主语主观认识的结果。应按“主语认为宾语怎么样”来理解,或者按“以……为……”来理解。因为这是主语的一种主观认识,所以称之为“意动用法”。意动用法的动词往往是由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所谓意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具有“以之为何”的意思,即认为宾语怎样或把宾语当作怎样。
  意动用法只限于形容词和名词的活用,动词本身没有意动用法。
  使动用法是主语使宾语在客观上产生某种动作行为,而意动用法是主语主观上认为(或以为)宾语具有谓语所表示的内容,是存于意念的想法或看法,客观上不一定如此。一般可译为“认为......”“以......为......”等。
所谓使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具有“使之怎么样”的意思,即此时谓语动词表示的动作不是主语发出的,而是由宾语发出的。实际上,它是以动宾的结构方式表达了兼语式的内容。
  
使动用法中的谓语动词,有的是由名词、形容词活用来的。由于原来的词类不同,活用作使动之后,它们所表示的语法意义也不完全相同。

顾名思义,很简单的。
所谓使动,语言翻译上含有“使……(怎么样)”、“让……(怎么样)”、“令……(怎么样)”等;
所谓意动,就是心意在动,常理解成“以……为(怎么样)”、“以为……(怎么样)”、“认为……(怎么样)”、“感到……”等;例如,“不耻下问”中的“耻”。
所谓被动,就是有被动之意的,含“于、见、为……所”等明显标志词语的,也包括从意思上逻辑上有被动之意的。例如,李生,年二十有一,举孝廉。译作“被推举为孝廉”。
所谓对动,翻译成“对……(怎么样)”;
所谓为动,翻译成“为……(怎么样)”,例如“英雄死节”,理解成“为名节而死”。

不管有几动,只要脑壳动!哼哼。假装高调一回,希望帮助于你。

意动用法就是意念被动
使动用法就是像英语中的have sth done
重点把句意理解



意动用法
  所谓意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具有“以之为何”的意思,即认为宾语怎样或把宾语当作怎样。一般可译为“认为......”“以......为......”等。
  意动用法只限于形容词和名词的活用,动词本身没有意动用法。
  1.名词的意动用法
  名词用作意动,是把它后面的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看做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
  例1: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伤仲永》)
  宾客:本为名词,这里活用为意动词。“宾客其父”是动宾结构,意为“以其父为宾客”。
  例2:父利其然也。(《伤仲永》)
  利:是名词活用作意动词。“利其然”即“以其然为利”(把这种情况视为有利可图)。
  2.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形容词用作意动,是主观上认为后面的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代表的性质或状态。
  例1:渔人甚异之。(《桃花源记》)
  异:原为形容词,这里用作意动词。“异之”,即“以之为异”(认为这件事奇怪)
  例2: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伤仲永》)
  奇:原为形容词,这里用作意动词。“奇之”,即“以之为奇”(认为他才能非凡)
  上述这些词类活用现象,还不能概括所有情况。比如数词或者数量词优势也可活用为动词甚至是使动词。
  使动用法
  所谓使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具有“使之怎么样”的意思,即此时谓语动词表示的动作不是主语发出的,而是由宾语发出的。实际上,它是以动宾的结构方式表达了兼语式的内容。
  使动用法中的谓语动词,有的是由名词、形容词活用来的。由于原来的词类不同,活用作使动之后,它们所表示的语法意义也不完全相同。
  一、动词使动用法
  动词和它的宾语不是一般的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而是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产生这个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行为。
  例1:行仁义而怀西戎,遂王天下。(《五蠹》)
  怀:使……归顺。
  例2:直可惊天地,泣鬼神。(《〈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序》
  惊:使……震惊。 泣:使……悲泣。
  例3: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愚公移山》)
  止:使之止(使愚公止)
  例4:操军方连船舰,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赤壁之战》)
  走:使操军逃跑
  二、名词使动用法
  名词用作使动词,是指这个名词带了宾语,并且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变成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翻译时要采用兼语式的形式。
  例1:文王以百里之壤而臣诸侯。(《毛遂自荐》)
  臣:使……称臣。
  例2: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鸿门宴》)
  王:使……为王。
  在古代汉语里,名词用作使动词比较少见。
  三、形容词使动用法
  形容词带上宾语以后,如果使得宾语具有这个形容词的性质和状态,那么这个形容词则活用为使动词。
  例1:既来之,则安之。(《季氏将伐颛臾》)
  安:使……安。
  例2:大王必欲急臣,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矣!(《廉颇蔺相如列传》)
  急:使……急。
  例3: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小石潭记》)
  凄、寒:使神骨凄寒。
  四.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的区别
  使动:谓使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具有“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它是用动宾结构表达使令式的内容。
  意动:认为……怎么样:余颇易之(我认为甚是简单 )
  使动用法指动词谓语表示主语使宾语"怎么样"的用法。有些名词和形容词活用为使动词,表示"使......"的意思。有三种:1.动词的使动用法。如"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中的"劳",意思是"使....劳累"。 2.名词的使动用法。是"使......成为......."的意思。3.形容词的使动用法。特点是使宾语表示的人或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
  意动用法表示主语认为宾语怎么样,或主语把宾语当作什么。有两种:1.名词的意动用法。例如"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中的"王",意思是"以....为王"。 2.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例如"而耻学于师"中的"耻",意思是"以为耻"。
  为动用法
  为动用法表示“主语为宾语怎么样”。
  谓语可以由动词形容词或活用的名词充当,例如:
  (1)夫人将启之----夫人姜氏将为他们打开城门 《触龙说赵太后》
  (2)等死,死国可乎?----同样是死,为国家而死可以吗? 《陈涉世家》
  (3)祭祀必祝之----祝,祈祷,动词的为动用法,翻译为:为……祈祷 《左传•成公十三年》
  (4)既泣之三日,乃誓疗之----泣,为……哭泣 《病梅馆记》
  (5)后人哀之而不鉴之----哀,为……而哀 《阿房宫赋》
  (6)马病肥死,使群臣丧之。丧,为……治丧 《史记 滑稽列传》
  (7)文嬴请三帅。请三帅:替三帅请求 《秦晋崤之战》
  (8)邴夏御齐侯。御齐侯:给齐侯御(驾车) 《左传•成公二年》
  (9)广陵太守陈登得病……佗脉之。脉,为……诊脉 《三国志•华佗传》
  (10)伯夷死名于首阳之下,盗跖死利于东陵之上。死名:为了名而死。死利:为了利而死。 《庄子•骈拇》
  (11)君子死知己。死,为……而死 陶渊明《咏荆柯》
  主谓倒装
  主谓倒装也叫谓语前置或主语后置。古汉语中。谓语的位置也和现代汉语中一样,一般放在主语之后,但有时为了强调和突出谓语的意义,在一些疑问句或感叹句中,就把谓语提前到主语前面。
  例:甚矣,汝之不惠。 全句是“汝之不惠甚矣”,谓语前置,表强调的意味,可译为“你太不聪明了”
  定语后置
  现代汉语里,定语一般都放在中心词的前面,起修饰限制的作用。但在古代汉语里,为了突出和强调定语,有时也会把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这种情况叫做“定语后置”。译成现代汉语时,一般都应提到中心词前边来。另外,定语后置时,往往在中心词和定语之间家“之”子,有时也在定语后面加“者”字。
  1.用“者”结句,形成“中心词+后置定语+者”
  2.用"之"结句,“中心词+之+后置定语”的形式。
  如:“其嵌然相累而下者,若牛马之饮于溪;其冲然角列而上者,若熊罴之登于山。”(《钴姆潭西小丘记》)
  3.用“者”又用“之”。
  如:“中心词+之+后置定语+者”的形式。如“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苏轼《石钟山记》)等。
  4.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荀子《劝学》)
  应注意的是,文言文中定语后置只限于表示修饰关系的句子,表领属关系的定语则不后置。
  状语后置
  现代汉语中状语置于谓语之前,若置于谓语之后便是补语。但在文言文中,处于补语的成分往往要以状语来理解。
  例如:《鸿门宴》:“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战河南”即“战(于)河南”,应理解为“于河南战”。《促织》:“覆之以掌”即“以掌覆之”应理解为“用手掌覆盖(蟋蟀)”。
  状语后置的类型
  状语后置有三种情况:
  1、用介词“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文言文中大都处在补语的位置,译成现代汉语时,除少数仍作补语外,大多数都要移到动词前作状语。
  例: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劝学》)
  分析:此句中的“于蓝”介宾短语,前者应该移到“取”的前面做状语;后者“于蓝”介宾短语应该移到“青”的前面做状语,即译为“比蓝青”。
  2、介词“以”组成的介宾短语,在今译时,一般都作状语。
  例:具告以事。(《史记•项羽本记》)
  分析: “具告以事” ,即“以事具告” ,“以事”介宾短语做“告”的状语。
  3、还有一种介词“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补语位置时,在翻译时,可视情况而定其成分。
  例: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韩愈《师说》)
  分析:“生乎吾前”中的“乎”就是介词“于”;“乎吾前”应该移到“生”的前面做状语。
  宾语前置
  所谓宾语前置句,就是通常作宾语的成分,置于谓语动词的前面,以示强调。
  如:“何以战?” 正常语序应该是“以何战”。 意思是凭什么作战?
  例如:《鸿门宴》:“良问曰:‘大王来何操?’”“何操”应理解为“操何”
  还有许多不同形式的宾语前置句
  (1)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如:“大王来何操?”
  (2)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如:“古之人不余欺也。”
  (3)借助“之”“是”将宾语提前。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孜孜焉唯进修是急,未之多见也。”
  (4)介宾短语中宾语前置。如:“不然,籍何以至此?”

什么是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
答:在学习中,有的同学问“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并没有改变词的词性,为什么也称为活用了。要弄清楚这个问题,首先得弄清楚什么是“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 什么是“使动用法”?什么又是“意动用法”呢? 现在网络上或者高中语文复习的参考书上有很多对“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的解释。

文言文中使动与意动用法的使用规律?
答:意动用法与使动用法的主要区别是:前者是主观上认为宾语怎么样或是什么(实际上不一定这样),而后者是客观上即事实上使宾语发生了某种变化,或者使宾语将要发生某种变化。比较“登泰山而小天下”(《孟子·尽心上》)和“工师得大木……匠人斫而小之”(《孟子·梁惠王下》)两句中的“小”字,就...

古文语法意动是什么意思,使动用法又是什么意思,它们
答:先解释“动”。文言文中表示“动”的词不光是动词,还可以将名词、形容词等用作动词,即所谓“词类活用”。要理解使动用法、意动用法,先要记住这一点。再简单解释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1、使动用法。现代汉语的“动”一般都是主语自己的行为,比方说“我喝赵盾的酒”,只能是“我喝”,而酒是...

汉语中使动用法是怎么回事?
答:有三种:1.动词的使动用法。如"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中的"劳",意思是"使...劳累"。 2.名词的使动用法。是"使...成为..."的意思。3.形容词的使动用法。特点是使宾语表示的人或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意动用法表示主语认为宾语怎么样,或主语把宾语当作什么。有两种:1....

文言文使动
答:(《触龙说赵太后》)“尊”是形容词,作使动,“使……尊贵”,“尊长安君之位”即主语“媪”使宾语“长安君之位”“尊贵”。 ⑤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谏太宗十思疏》)“固”是形容词,作使动,“使……稳固”,“固其根本”即“使其根本稳固”。 3.名词使动用法。就是当名词活用为动词后,主语使...

里面的词类活用
答:把表示某种性状的形容词按动词的语法规则使用,并表示与该性状相关的行为变化。或形容词活用作一般动词就是形容词作谓语且带了宾语(又不是使动意动用法)。这就是形容词活用为动词。例:①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孟子·梁惠王上》②越国之中,疾者吾问之,死者...

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区别
答:一、性质不同 1、使动用法:是谓语动词具有“使之怎么样”的意思,即此时谓语动词表示的动作不是主语发出的,而是由宾语发出的。2、意动用法:是某些词用作动词充当谓语时其动作属于主观上的感觉、看待或评价。二、语义不同 1、使动用法:动词的使动用法。如"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中的"劳",...

初中文言文使动用法
答:3. 语文文言文使动用法 使动用法,就是使之动,也就是“(主语)使(宾语)怎么样”。活用为使动用法的词在常态下往往不具有使动性质,而在活用的句子中却改变常态具有了使动性。文言中,动词、形容词和名词都可以有这样的改变。现代汉语中,这种现象却是没有的。 1. 动词的使动用法,是一种表示动词使(宾语)...

文言文区别使动和动词
答:1. 古文中怎样区别意动,使动和实意动词 使动用法 使动用法上一个动词或者形容词,产生了使宾语发生某个动作的意思,宾语成了动作的主题,这个动词或者形容词便有了使动意义,活用为使动动词了。如:(1)蒋氏大戚,汪然出涕曰:"君将哀而生之乎?则吾斯役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

古代汉语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的区别
答:例如"而耻学于师"中的"耻",意思是"以为耻"。三、语法不同 1、使动用法:指动词谓语表示主语使宾语"怎么样"的用法。有些名词和形容词活用为使动词,表示"使..."的意思。使动可以省略宾语,意动不省略宾语。2、意动用法:意动用法表示主语认为宾语怎么样,或主语把宾语当作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