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城九座城门的名字和意义

作者&投稿:隆崔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北京城座城楼的名字和意义~

“四九城”,即指皇城的四个城门、内城的九个城门的总代称。所以,有的北京人就把“北京城”叫“四九城”.

北京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文化古都,早在公元前一千多年的时候,那时的燕国就在这里建起了城墙,从此开创了北京城墙文化的历史。随着历史的演变和发展,北京城墙所承载的文化内涵也不断被延展着、变化着、丰富着。

城墙是人类开始走向文明的标志。说到文明就总是离不了城墙、青铜器、文字、阶级这几个标志,而对于古代中国文明的发掘无不以城墙遗址为要,可见城墙对文明来说是多么的重要。

城墙的建设不仅仅反映了人们挖壕筑墙的水平,而且还反映了古代青铜矿冶和铸造的科技进步水平。只有相对高级和相对发达的城墙建筑,才能够保证城市生活的稳定和发展,这才是城墙“文化”最贴切的核心内涵。

城之形制

在我国古代的汉字中的“城”,一方面是指“城墙”,另一方面又指“城市”。对于中国古代的城市的建设来说,大多是先修筑城墙,后形成市区的。城墙的主要作用是用于军事防御。而国都的城墙不仅仅是一种防御工事,而且还是统治中心象征,这就是北京城墙所具有的文化内涵,也是北京城墙和其他城市的城墙的最大不同之处。我国历史上的城墙主要以矩形为主,北京城的形状为近似矩形。

说到北京城,原来有4道城墙,在城市的中心,皇宫外面是紫禁城,紫禁城的城墙不是一般老百姓的,所以它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城墙,虽然它也代表着一定的文化,只是那文化离我们老百姓太远了。它的外面围着一圈更大的城墙,叫皇城,皇城的外面还有周长24里的内城城墙,此外北京的南边还有外城城墙。

紫禁城宫城高墙环绕,城高10米,厚6米多,城外有护城河,又名筒子河。城四方都有高大的城门楼,南面叫午门,北面叫神武门,东边的叫东华门,西边的叫西华门。有城就一定有门,否则就只能叫墙而不能叫城墙了。中国对于门的理解和西方人不同,我们常见到的西式建筑,差不多就一大门,其余多是小门,西方文化是开放的,可是建筑却是相对封闭的独立的。中国古代,从院落建筑到城市建筑,总是不厌其烦的大建其门,中国传统文化是相对封闭,可是建筑却相对开放。

现存的北京皇城始建于明永乐年间(1406—1420年),它是用砖砌成的城墙,城墙的外面还涂了朱红色,墙的顶上覆盖着黄色琉璃瓦。皇城南的大门叫做大明门(清代改为大清门,民国时又改叫中华门),东侧的叫“东安门”,西侧的叫“西安门”,北边的名“北安门”,清代改叫地安门。

北京从前的内城是在明太祖1370-1419年建造,内城周长约24里,一共有9个城门,老北京话说的“四九城”,就是内城东西南北的四面城墙和它的九个城门。

外城,明代时,正阳门外人口增多,为了防止外部的侵扰,1542年刘伯温等人建议明政府修筑北京外城。嘉靖32年又有给事中朱伯辰上书也建议说应该修。另外我国古代城市本来就有“内城外郭”的重城制模式。于是嘉靖帝下令大兴土木修筑城墙。干了一段时间之后,发现财政吃紧,严嵩下来到工地巡视了一番之后,提议先修筑南面城墙,等到以后有钱了再续修其他几面。最后把已经修好的北京南面的城墙,“东折转北,接城东南角;西折转北,接城西南角”,外城工程花费了十个月的时间,北京城就成了”凸“字形。

城之历史

北京古城墙,目前可见到的城墙遗迹,只有金、元、明、清四个朝代的,远古的城墙已没有了踪影。明代城墙最宏伟、最完整、最坚固。

北京的城墙历史大约起源于商代后期。当时在北京地区有燕和蓟等自然生长的方国。

公元前1045年周灭商后,分封诸侯。武王封帝尧之后于蓟,封召公于燕。后来燕的实力强大了就把蓟吞并了,并迁都于蓟城。据已发现的燕国文化遗址。其分为居住区、墓葬区和古城区3部分。从古城的基址可以看出其呈长方形,东西长850米,南北长约600米,城墙厚约4米,以土夯筑而成。城墙分主城墙、内附墙和护城坡3部分。城垣外有沟池环绕。还应当是我们北京最早的城墙了。燕都蓟城成为战国时的名城。

战国时期,燕为七雄之一。相传燕昭王即位后筑了黄金台,招聘天下英才。天下的许多人才都跑到燕国来打工,燕国也因此而强盛起来。后来燕昭王派其中的一个叫乐毅的人为上将军,率领大军讨伐齐国,把齐军打的大败。战国末年,秦国派大将王翦领兵攻破燕国,蓟城也跟着被占领。从秦、汉到西晋,蓟城一直都被视为北方的重镇。西汉时汉武帝封其子刘旦为燕王。他在蓟城建有万载宫、明光殿。

金中都时候的城墙是在辽南京城的基础上扩建的,扩建的方式是在原城址的基础上,在东、西、南三面全部加以扩大,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金中都是辽南京城的升级版,从此北京的城郭形式就基本上接近于正方形了。

据说为了扩建金中都,建城墙,当时动用了数十万劳动力,对于当时建城情景有这样的描述,“人置一筐,左右手排立定,自原州至燕传递,空筐出,实筐入,人止土一畚,不日成之。”公元1215年,蒙古军队攻入中都,一把大火烧了整整一个月,金中都城从此全毁。到元代至明初其遗址还有残留,等到嘉靖时修筑外城以后,这些遗迹几乎全部消失。如今只有凤凰嘴村一带,还能够看到一些断断续续的土岗,那就是金中都城墙的遗痕。

元大都城没有在金中都基础上扩建,金中都毁成那样也没法再扩建了。于是元朝人只好在旧金中都城的东北处另起炉灶修建全新版的新城。新城的形状也是矩形,南北略长,东西略短。元大都的城垣都是由夯土板筑而成,其中有竖柱和横木用来加固城墙。这样的城墙,遇上雨天很容易被雨水冲坏,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人们就在城墙顶部用苇衣和管道防水。全新版的城,用的却是简易版的城墙,难怪明朝的时候非要拆它不可。元大都城一共有十一个门。现在建国门南侧的观象台,就是元大都城东南角楼的旧址。

明朝皇帝决定把现成的元大都拆了,要修建全新正式版的北京城。其面积为62平方公里。它把元大都城的北城墙往里缩了2.5公里,又把南城向南推进到前门一带。城门起名叫:正阳门、崇文门、宣武门、朝阳门和阜成门等,这些名字到现在还在用,只是见不着城门楼了。明1564年,又修筑了包围在南郊外面的外罗城,也就是从前人们所说的北京外城。明朝时全城的中心南移。外城的正南门———永定门,为中轴线的起点。整个城墙围绕着中轴线呈现一种平衡对称的审美格局。

清朝定都北京之后,没有做新版,只是沿袭明代格局。和明代不同的,只在旗、民分城居住的制度方面。内城以皇城为中心,由八旗分立四隅八方。两黄旗居北:镶黄旗驻安定门内,正黄旗驻德胜门内;两白旗居东:镶白旗驻朝阳门内,正白旗驻东直门内;两红旗居西:镶红旗驻阜成门内,正红旗驻西直门内;两蓝旗居南:镶蓝旗驻宣武门内,正蓝旗驻崇文门内。顺治八年(1651),重修承天门,改称天安门。

1911年10月10日,辛亥革命爆发,清王朝被推翻,北京作为封建王朝帝都的历史从此结束。写于上个世纪初的《中国文明记》中对于当时的城墙有这样的描述,书中说当时的北京城分为内外城,它们“均有坚固之城墙环绕”,那时游北京者“定先登上城墙”,书的作者被“城墙之壮大所惊倒”并赞美说:北京的城墙“真正之金城铁壁”,站在城墙上“最能将北京之大观收入双眼,最引人注目者,乃城内中央与正阳门相接之皇宫。”

城之变迁

上个世纪50年代初期,关于北京的城墙存留发生过一场论战,结果是废城派占据了上风,北京的城墙从此灰飞烟灭。

当时有两种观点,一种认为城墙作为古代防御的工事,已完全失去了它现实应有的存在意义和价值。相反它的存在还阻碍了城市的发展。另一种意见城墙是古代文化的遗存,应该保留。保留的方法,梁思成建议,把宽阔的城墙顶部开辟为登高游览之处,再把墙外的护城河加以修整,护城河两岸加以绿化。可以说这是一个“环城立体公园”的建议,可惜没有被采纳。否则我们今天就不会见不到北京的城墙了。

西直门、东直门、宣武门、安定门、永定门等47座城门城楼、箭楼和角楼被一一拆除,而今就剩下三座可供人观赏了。

如今北京城墙的遗迹:有广安门外的凤凰嘴村一带残存的金代中都城墙的遗址,和“元大都城垣遗址公园”等几处。

自元至清,几朝的都城都建在北京,其格局既体现了中国的都城建设所特有的审美原则,又体现了北京作为帝都的审美特色。如今北京城的格局基本是由明代奠定的。“中轴对称,平缓开阔,轮廓丰富,节律有序。”和考古情况相反,对于北京来说,是城市保留了下来,而最能够体现城市格局特点的城墙却没有留下来。

城墙是农业时代系统的防御工事,对于稳定城市生活,促进城市发展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作为都城,它又是一个巨大的文化象征符号,是威严与神圣的象征,是当时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象征。北京城墙的气势是其他地方城墙无法与之比美的。

但虽经巨大的变迁,以皇城为中心的地区,还是较完整地保存了下来。皇城居中,体现了中国古代所特有的一中四方文化观念。“左祖右社,前朝后市”,是中国传统建城的理想模式。《周礼·考工记》中说:“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皇城的左边有太庙,即今天的劳动人民文化宫。右边有社稷坛,即今天的中山公园。皇城前边是朝廷,而后面则是市场。这种格局自元大都时起,就十分准确地被体现了出来。

从北京城的平面形状上看,城墙基本是按着中轴线对称展开,这种形式体现了一种平衡美。这种平衡美,是中国古代中庸和谐之美,在城市建筑中形象的反映,这在今天的旧城区也仍然留有深刻的痕迹。

  北京内城九大城门名称不同,意义不同,细品回味,趣味无穷。

  正阳门:元称丽正门,京人俗称“前门“,与地安门(俗称后门) 南北呼应。瓮
  城中关帝庙为九门之首,故人称“正阳关帝“。正阳门因皇帝龙车出入此门,正阳
  门又称“国门“。

  崇文门:元称文明门,俗称“哈德门“,“海岱门“。崇文门以瓮 城左首镇海
  寺内镇海铁龟著名。此外崇文门税关之苛也使外埠客 商望门生畏。“崇文铁龟
  “之名遍响京都。

  宣武门: 元称顺承门(讹传顺治门),宣武门外为菜市口刑场, 囚车从此门经
  常出入,人称“死门“,令人回味的是:瓮城上的 午炮每日一响,声震京华,京
  人以此对时,人称:“宣武午炮“。

  朝阳门: 元称齐化门,门内九仓之粮皆从此门运至,故瓮城门 洞内刻有谷穗
  一束,逢京都填仓之节日,往来粮车络绎不绝。“朝阳 谷穗“为南粮北运的第一
  位喜迎神。

  阜成门:元为平则门,与朝阳门东西两方遥遥相对,京西门头 沟,斋堂的煤车
  多出入此门,故瓮城门洞内由煤栈客商募捐刻梅花 一束记之。“梅“与“煤“谐
  音,每当北风呼号,漫天皆白,烘炉四周之 人皆赞:“阜成梅花报暖春“。

  东直门:元祟仁门,此门为京华九门中最贫之门,以郊外盆窑小贩,日用杂品
  占据瓮城为主,但瓮城庙中的药王雕像极为精细, 市人称“东直雕像“。

  西直门:元称和义门,是东直门的姐妹门,“高亮赶水“的传说 人人皆知,更
  兼玉泉山到皇城的御水车都走此门,故瓮城门洞中刻 有汉白玉水纹石雕一块,京
  人皆知“西直水纹“。

  德胜门:元为健德门,为出兵征战之门,寄语于“德胜“二字。乾 隆四十三
  年,天大旱颗粒无收,年末清高宗去明陵,至德胜门,时逢 大雪纷飞,除去一年
  之暑气,高宗龙颜大悦作御诗立“祈雪“碑碣一 通,有黄顶碑楼,碑之高大,令
  其它诸门的石刻难以比拟,故人称: “德胜祈雪“。

  安定门,元称安贞门。此门为出兵征战得胜而归收兵之门,京 都九门中有八
  门瓮城内建筑关帝庙,唯安定门内建真武庙,在诸门 中独具一格,从1924年拍摄
  的照片看,建筑整洁,布局精练。“安定 真武“在诸门中颇有独特风格。

  今天京都九门中虽大多无存,但回忆九门的历史掌故,别有一番情趣。

  内城九门的特殊用途

  前边讲述北京的门的历代演变过程。现在说说这些门的作用,主要讲明清时期
  各门的特点、作用。 “里九外七皇城四”中的内城九门比较重要,也各有用途。

  朝阳门:走粮车。因为那时没有铁路交通,要完成南方的粮食向北京调运,必
  须走通惠河,水运到通县。粮食运到通县后再装车进城,走朝阳门进京,朝阳门的
  城门洞顶上刻有一个谷穗儿。粮食进入朝阳门后,在附近的粮仓中存放,以备用。
  现在在朝阳门附近还有俩地名“禄米仓”、“海运仓”,就是当年存放粮食的仓
  库。

  阜城门:走煤车,因为北京西面的门头沟是产煤之地,京城使用的煤全部由门
  头沟煤矿供应。运煤进京走阜成门。阜成门的门洞顶上刻一梅花,即表示“煤”的
  意思。

  东直门:走砖瓦、木材车。那时砖窖都设在东直门外,由南方通过通惠河和坝
  河运来的木材,从此门进入。东直门内还设有一些木材加工厂。

  德胜门:走兵车。那时北方多战事,故出兵打仗,一般走德胜门,也取“得
  胜”回朝之意。

  崇文门:走酒车。那时煮酒的烧锅多在南郊和通县一带,有南路烧酒和东路烧
  酒之称。崇文门又是收税的地方,凡过往商人须从此处交税。

  宣武门:走囚车。因为当时刑场设在宣武门外菜市口,犯人问斩,都从宣武门
  出往菜市口,城门洞顶上刻有“后悔迟”三字。

  安定门:走粪车。因地坛附近是北京的主要粪场。

  西直门:走水车。城门洞顶上刻着水波纹。因为当时皇帝不喝市内水井的水,
  而专喝玉泉山的泉水。因为玉泉水经测定杂质少,味纯正。干隆皇帝夸玉泉山水是
  天下第一泉。

  正阳门(即前门):是专供皇上走“龙车”的。皇上每年两次出正阳门,冬季
  去天坛祭天,惊蛰到先农坛耕地,都出正阳门。

  以上各门的名字在取名时也有一定的寓意。 朝阳门指“迎宾日出”;阜成门
  指“物阜民安”;宣武门指“武烈宣扬”;安定门、德胜门指“文臣诩赞太平”、
  “武将疆场奏绩,得胜回朝”;东直门和西直门取“民兴教化,东至东海,西至西
  陲”的含意;正阳门居中,视为最高,取“圣立当中,日至中天,万民景仰”之
  意;崇文门取“文教宜尊”之意

北京城九座城门的名字分别是:

北京城内城上的九座城门,按顺时针方向,分别是东城墙上的东直门、朝阳门;南城墙上的崇文门、正阳门、宣武门;西城墙上有阜成门、西直门;北城墙上的德胜门和安定门。

一、崇文门

明正统四年,1439年重修并加筑翁城,改名崇文门,取《易经》”文明以建“,其得刚健而文明,寓意崇尚文德之意,与宣武门相对称,左文右武。

二、正阳门

明英宗正统元年至正统四年,大规模修建京师城垣和城门,修筑了瓮城、箭楼、东、西闸楼,并疏浚城壕、建造石桥、牌楼,形成了"四门、三桥、五牌楼"的格局,并改称丽正门为正阳门。

三、宣武门

宣武门,元称顺承门明永乐十七年,南拓北京南城墙时修建,沿称元“顺承门”之名。正统元年明政府重建城楼,增建瓮城、箭楼、闸楼,正统四年工程竣工。取张衡《东京赋》“武节是宣”,有“武烈宣扬”之义,改称“宣武门”。

四、朝阳门

明取代元,齐化门得以保存旧名,并获得几次修缮,最大规模的一次发生在明正统年间。工程从正统二年正月开工,至正统四年四月竣工,修建了九门的城楼、箭楼、瓮城等。工程结束后,齐化门改称朝阳门。

五、阜成门

明代在大都城基础上营建北京城,改11门为9门,其西城垣除北端缩短2.5公里并取消肃清门,南端展拓1公里外,其余基本未动,平则门亦沿袭旧称。

明正统元年诏修内城9门城楼,至正统四年完工,平则门改称阜成门,修筑城楼、城门、箭楼、瓮城、瓮城门各一,其规制较元大都城门为高。

六、东直门

东直门位于北京东二环东直门立交桥的西侧,原为元大都东垣崇仁门,明朝洪武元年、洪武四年均修补沿用,永乐十七年修葺,改称东直门。

七、西直门

西直门是元朝至元四年元士祖忽必烈在金中都旧城东北营建新城时开始建造的,在元朝时西直门被称和义门。

明朝洪武元年徐达率大军攻占北京城,为了防止北元的反扑,曾命华云龙整修和义门及附近城墙,永乐十七年再次修缮后改名西直门。

八、安定门

安定门址原为隋唐长安皇城西面中门“顺义门”,唐末韩建改筑新城时保留。明洪武七年至十一年,扩建西安府城,此门沿用为西门,易名“安定门”。

九、德胜门

德胜门,始建于明正统二年,明清北京城内城九门之一。元时称健德门,后为出兵征战之门,寄语于“德胜”二字。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北京城门



北京城九座城门的名字和意义分别是:

1、正阳门:

明朝在北京建都后,历代皇帝前往天坛祭天以求风调雨顺或到先农坛侍弄那一亩三分地以示尊崇。农耕时,都打此门出进,因此民间称正阳门为专走龙车之门。1949年2月3日北平解放,人民解放军举行入城式就是在正阳门箭楼。

2、宣武门:

早年间,北京处决死刑犯的刑场就在宣武门外的菜市口一带,每逢处决犯人之时都要经过宣武门押往菜市口刑场行刑。相传在宣武门城门洞上端刻有后悔迟三字以警示世人。

3、阜成门:

京西门头沟是产煤之地,京城使用的煤炭由此进入京城最为便利,成为煤炭车辆进出京城的主要通道。相传当年曾借梅与煤谐音。

在阜成门城楼北侧镶有一块刻有梅花的汉白玉石,以此暗喻梅花盛开之季,也是煤炭业主们的财运兴旺之时。

4、西直门:

京城西郊历来是山清水秀、土肥地丰之地,特别是玉泉山的泉水更是以清澈甘甜、口味纯正而著称,为皇宫内院的帝王嫔妃所青睐。

西直门不仅是帝王陆路前往圆明园、颐和园的必经之处,更成为皇宫内院运送玉泉之水的重要通道,因此,西直门亦称水车之门。

5、德胜门:

德胜门是京都通往塞北的重要门户,北方按星宿属玄武。玄武主刀兵,所以出兵打仗,一般从北门出城。之所以叫德胜门,除含有以德取胜之意外,更有出师得胜、马到成功的寓意。

6、安定门:

相传历代皇朝出兵平叛或抵御外侵得胜凯旋,大多都进安定门班师回朝,故此门取其天下太平、社稷安定之意。

7、东直门:

明清年间,北京城内无论是皇家修建宫殿楼宇,还是民间所需木材,大多都由东直门运进京城,且多数木材加工作坊都集中在东直门一带,因此民间提起东直门素有木门之称。

8、朝阳门:

朝阳门为京城东至通州大运河的主要通道。明初,粮食、木材等货物再不能直接漕运进京,只得由通州大运河码头经陆路转运至京城,而朝阳门则是沟通京城与通州漕运码头的必经之路。

9、崇文门:

北京在早年间,烧锅酿酒的作坊大多集中在京城南郊和通州一带,民间早有南路烧酒和东路烧酒的区分,而多数贩酒商客的酒车都要经崇文门进京,因此民间留下崇文门走酒车的说法。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趣说 老北京内城的“九门”



正阳门石马
正阳门就是俗称的“前门”,它是老北京内城的正门。原来,在正阳门箭楼与五牌楼之间的西河沿河道中,有一石马,横于河中。它也是老北京的一景。这一石马长约2米,高1米多。据说,北京城的子午线之中的“午”,说的就是它。午,乃十二属相中属马之谓也。T
崇文铁龟
老北京时,崇文门又以“瓮城”左首“镇海寺”内的镇海铁龟著名。铁龟的直径有一米多,造型古朴独特。据说,因护城河桥下有一海眼,为保百姓平安,设铁龟镇之。'
宣武水平
据说在宣武门的瓮城内,原有砖砌的“五火神台”。此地低洼,雨季时城内之水多从此经过,流出城外。天长日久,看城门的兵士以此砖台为记,以水淹砖台的位置判断城内积水的状况,适时开门宣泄城中的雨水,果然奏效。因此就出现“宣武水平”的美称。
宣武午炮
从前宣武门最为显耀的东西,就是“午炮”。在宣武门瓮城箭楼的台基上,停放着五尊高大的铁炮。炮身上刻有铸炮工匠姓名。这些古炮,反映出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铸造工艺是相当高超的。`
据《最新北平指南》一书介绍:'
午炮有两处,一处在宣武门以东的城墙上,一处在德胜门以东的城墙上,每日午时燃火药炮一声,声振遐迩,用于城中人们对时之用,人称“宣武火炮
朝阳谷穗
朝阳门为京城重要的运粮进京之门,故在“瓮城”门洞内的左侧墙上,镌刻有谷穗一束,象征此门为进京粮道。旧俗正月二十五为填仓节,每当此节前后,经朝阳门的往来粮车络绎不绝。因居住京师的居民不事耕种,储存粮食不多,日常所需的粮食和其他物品多靠市面交易,正月正是家中粮仓空虚之时,需购置较多的粮食,名曰“填仓”,以供日后食用,所以每年正月,进城的运粮车最多
东直铁塔|
原东直门外小待塔园附近有一铁塔,被人们称为“东直铁塔”,塔内供的神像,据说是明代第二位皇帝——朱允炆之身。
东直雕像
东直门为京城九门中最贫穷之门。在东直门的瓮城里,以郊外盆窑小贩和日用杂品商人居多。因做这种买卖的,都是小本生意,只能维持最低的生活需求,所以东直门聚集的都是贫穷之人。然而,东直门瓮城庙中的药王雕像极为精细,故被人们誉为“东直雕像”。;
阜成梅花
旧时,京西门头沟的煤车多出入阜成门,所以阜成门成为往城里运输煤炭之门。因“运煤”有“倒霉”之嫌,故在瓮城门洞内,由煤栈客商募捐,在汉白玉石上精雕梅花一束,镌在墙壁上,以此示意煤栈客商们求个顺利吉祥,财源茂盛。从此,“阜成梅花”亦就成为京城九门之一景。
西直门折柳这是人们对西直门外长河沿岸垂柳成行、山清水秀美丽风光的描写。每年清明过后,柳树吐绿,百花盛开。亲朋好友相邀互携,到西直门外的长河春游,临别时依依不舍,折柳相赠。久之,形成了“西直门折柳”的说法。
西直水纹
西直门还有一说,叫做“西直水纹”。因它在京城九门当中,为运水进城的唯一之门,连从西郊玉泉山来的为紫禁城运水的插着特殊标记——小黄旗的毛驴御水车都要经过西直门,所以,在西直门的瓮城门洞中刻有汉白玉水纹石雕一块,这成了京城九门的一绝,叫做“西直水纹”。
安定真武
安定门为出兵征战得胜而归收兵之门。京城九门中,其他八大城门瓮城内,皆修建的是“关帝庙”,唯有安定门的瓮城内,修建的是“真武庙”,故“安定真武”亦成为九门之一绝。
德胜祈雪 ~
德胜门是通往塞北之重要门户,又被人们称之为“军门”。据说,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天大旱,饥民扶老携幼迁徙逃亡。年末,乾隆皇帝北行去查看明十三陵,当銮驾至德胜门时,喜逢大雪,因瑞雪兆丰年,故乾隆皇帝大悦,銮驾停在德胜门,御书祈雪诗三首,并通谕刻石立之,以慰天公。“德胜石碣祈雪碑”立于当时德胜门瓮城中“同兴德煤栈”的西侧,其碑的大小及形制与“燕京八景”碑差不多。

都城九门。
正阳门,取“圣主当阳,日至中天,万国瞻仰”的意思。
崇文门,指“文教宜尊”,当时附近有先圣庙和衡文院。
宣武门,指“五烈宜扬”,过去兵营校场多设宣武门外。
朝阳门,指“迎宾出日”。
阜成门,指“物阜民安”。
东直门,西直门,指“民兴教化,东至东海,西至西陲”的含义。
安定门,取“文臣翊赞太平,交代而后安享”。
德胜门,取“武将疆场奏绩,得胜回朝而后凯旋”。

老北京的城门,有“内九外七”之说。“内九”是指内城有九座城门:崇文门、正阳门,宣武门、阜成门、西直门、德胜门、安定门、东直门、朝阳门;“外七”指外城有七座城门:广渠门、广安门、东便门、西便门、左安门、右安门,永定门。
正阳门是国都的正门,在元代名叫“丽正门”,是从离卦中“日月丽乎天”中得名。正阳门是内城的正门,除了皇帝之外,不准任何人从箭楼下的正门出入,只能走东西两边的旁门。正阳门又叫前门,因为它位于皇城的正前方。相应地人们称地安门为后门的施工中,从正阳门地下挖出一匹石马,在地安门地下挖出过一只石鼠,这可能是作为子午线的标志之用。
北京内城的东边有崇文门,西边有宣武门。“崇文”是崇敬文化的意思,“宣武”是宣扬武威的意思。两座城门并列东西,是取“左文右武”、“文治武安”的涵义。按照阴阳五行的学说,东方为木,主生;西方为金,主死,所以进北京赶考的举人要进崇文门,死人出殡要走宣武门,死刑犯押赴刑场在清代也是出宣武门到菜市口刑场。明清两代从南方运来的各种货物经大运河到通州后,都要经陆路从崇文门进城,在崇文门接受检查,交纳税金。朝廷在崇文门设立税关,并且派专人监管。
明清时北京的粮食多是从江南地区用船只沿大运河运到通州,再将粮卸船装车运到北京朝阳门内的海运仓、东门仓和禄米仓,所以朝阳门也有“粮门”之称。
安定门和德胜门也是名称对应的两座城门。军队出征要走安定门,打了胜仗之后凯旋班师要从德胜门进城。据说明初徐达率军进攻北京时,元顺帝就是从元大都北城西边的健德门逃走的,徐达为纪念这次胜利,将健德门改名得胜门。后来城墙南移,又改称德胜门。
东直门以运送木料的车为多,这些木料也是经运河运来的。安定门外的粪场比较多,所以粪车多从安定门出入。阜成门多走煤车,因为当时北京西郊的门头沟地区产煤。西直门则多走水车,因为当时北京城内的水井的水质不佳,宫廷的饮用水要从西郊玉泉山用水车运到城内。

北京内城的九个城门是什么?
答:9、德胜门:北京德胜门,始建于明正统二年,明清北京城内城九门之一,是由城楼、箭楼、闸楼和瓮城等组成的群体军事防御建筑。元为健德门,为出兵征战之门,寄语于“德胜”二字。

老北京都有哪几个门,各门都何用途?
答:9、西直门,御用水车。在清代因为北京城内水质不太好,所以皇帝本人饮用的水都取自玉泉山,每天清晨,皇家御用水车就由此门进入皇城。。值得一提的是这九座城门中有八座城门按时关闭,唯有祟文门因为是收税关口,所以通宵有...

北京的旧城门分别有什么含义?
答:北京旧城共有“内九外七”十六座城门,它们各自有不同的名字、用途和特征。内九是指内城上的九座城门,按顺时针方向,分别是东城墙上的东直门、朝阳门;南城墙上的崇文门、正阳门、宣武门;西城墙上有阜成门、西直门;北城...

北京九门是哪九门 正阳门只有皇帝才能走(一年只开两次)
答:9、西直门 西直门是北京城门中历史最为悠久的一个,在元代的时候西直门就已经存在了,并且西直门是所有门中第二大的,当时北京城的水源都在这个门的附近,包括皇室用水也都从这个门进,所以西直门也被称为是“水门&...

北京内城九个城门是什么?
答:北京内城又称京城、大城。东段和西段的大部分为元大都城墙,北段和南段修筑于明朝洪武、永乐年间。内城有城门九座故又名内九城。北京九门就简介 朝阳门,元称齐化门,门内九仓之粮皆从此门运至,故瓮城门洞内刻有谷穗一...

“里九外七皇城四”指的都是哪些都有什么含义
答:“里九外七皇城四”是指北京内城有九座城门,外城有七座城门,皇城有四座城门。内、外、皇城统一划分为东、西、南、北、中五个行政区。老北京城以城墙划分,大体可分为四层,即外城、内城、皇城、紫禁城,所谓“四九城...

北京的内九外七皇城四指的城门名字及用途
答:其中的"内九",指的是东边儿的东直门、朝阳门;西边儿的西直门和阜成门;北边儿的德胜门、安定门;南边儿的崇文门、正阳门(前门)和宣武门。"外七"是指明世宗为加强城防,在嘉靖三十二年增修的外城城门。与最北边和内城...

九门走九车,这九门都指哪些门,这些门都走哪些车?
答:这九门是指古代北京内城的九座城门,分别是东直门、朝阳门、西直门、阜成门、德胜门、安定门、崇文门、正阳门、宣武门。这九座门有着不同的寓意,暗示着功能也有所不同,每一个门都会有特定的车辆通过。首先是朝阳门,...

老北京的(里九外七皇城四)“九门八典一口钟”各是什麽?
答:北京城的城门很多。“里九外七皇城四”,“里九”就是内城九个门。“外七”是外城七个门。“皇城四”是紫禁城四个门。内城九个门从东往西说,是东直门、朝阳门(齐华门)、崇文门、正阳门、宣武门、阜成门、西直门、...

北京四六九城什么意思?
答:四六九城又叫四九城,指皇城的四个城门、内城的九个城门的总代称。皇城四门分别是天安门、地安门、东安门、西安门;而内城的九门分别是正阳门(前门)、崇文门、宣武门、朝阳门、阜成门、东直门、西直门、安定门、德胜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