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在文言文

作者&投稿:悟吕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1. 更在文言文中的意思

1改变,改换

更也,人皆仰之。——《论语·子张》

2改,改正

此则寡人之罪也,寡人请更。——《国语·越语上》

既云常赦,不免皆赦除之,此非直赦其有罪,亦是与天下断,当许其更新(改过自新)。——《旧唐书·孙伏伽传》

3. 更换;替代

弗用则更。——《周礼·司弓矢》

余将告于莅事者,更若役,复若赋,则何如?——唐· 柳宗元《捕蛇者说》

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庄子·养生主》

4. 经过,经历

因欲通使(大月氏),道必更(经过) 匈奴中。——《史记·大宛列传》

其佐李揖、刘秩等皆儒生,未尝更军旅。——《新唐书·房琯传》

5. 连续,接续

姓利相更。——《国语·晋语》。注:“续也。”

6. 又如:更相(相继;相互)

7. 轮流

每有警,辄数月不就寝,使将士更休,而自坐帷幕外。——清· 方苞《左忠毅公逸事》

8. 又如:更伯(轮流称霸);更王(轮番为主);更直(轮番值班);更徭(更番戍守边境的徭役)

9. 偿还;抵偿

功之成也不足以更责。——《淮南子·诠言训》

10. 报,报答

不更厥贞,大命其倾。——《国语·晋语三》

11. 通“梗”( gěng)。阻塞

明知千里之外,隐微之中,曰动奸,奸动则变更矣。——《管子·九守》

12旧时夜间计时单位,一夜分为五更:~时。~阑。~夫。~鼓。~漏

还有一些解释这里就不全列举了

2. 更在文言文中的读音

[ gēng ] :1) 改变、改换 ; 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

——《庄子·养生主》 2)经历; 因欲通使(大月氏),道必更(经过) 匈奴中。——《史记·大宛列传》 3) 旧时夜间计时单位,一夜分为五更; 先生骨清少眠卧,长夜默坐数更鼓。

——宋· 苏轼《夜过舒尧文戏作》 [ gèng ] : 愈加、再、又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唐· 王之涣《登鹳雀楼》 [ gèng ]:通“梗”( gěng)。

阻塞 明知千里之外,隐微之中,曰动奸,奸动则变更矣。——《管子·九守》。

3. 更在文言文中的一词多义

1、贰 ①“二”的大写。

(例: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左传·隐公元年》) ②副职 (例:其内任卿贰以上。梁启超《少年中国说》) ③不专一 (例:贰则疑惑。

《荀子·解蔽》) ④离心,背叛 (例:夫诸侯之贿,聚于公室,则诸侯贰。《左传》) ⑤再,重复。

(例:不迁怒,不贰过。《论语·雍也》) ⑥从属二主。

(本文: 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2、鄙 ①边邑,边远的地方 (例:《为学》:“蜀之鄙有二僧。”

) (本文: “越国以鄙远”) ②庸俗,鄙陋。 (例:《左传·庄公十年》:“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 ③看不起,轻视。 (例:《左传·昭公十六年》:“我皆有礼,夫犹鄙我。”

) 3、许 ①准许。 (同现代汉语) ②答应,听从。

(例:本文:“许之。”、“许君焦、暇……”) ③赞同。

(例《愚公移山》:“杂然相许。”) ④约数 (例:《小石潭记》:“潭中鱼可百许头。”

) ⑤表处所 (例:陶渊明《五柳先生传》:“先生,不知何许人也。”) 4、阙 ①què 古代宫殿前两边的高建筑物。

②què 城楼 ③què 皇宫,引申为朝廷 ④quē 通“缺” ⑤jué 挖掘,引申为侵损,削减。(本文:阙秦) 5、微 ①细小,轻微(同现义) ②衰败 国势衰微。

③卑贱 (例:《史记·曹相国世家》:“参如微时,与萧何善。”) ④幽微,精妙。

微言大义(成语) ⑤隐蔽,不显露。见微知著(成语) ⑥假如没有。

(例:《岳阳楼记》:“微斯人,吾谁与归?”) (本文: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6、敝 ①坏,破旧。 (例:方苞《左忠毅公逸事》:“使史更敝衣草屦。”

) ②谦词 敝人 ③疲惫 (例:《资治通鉴》:“曹操之众,远来疲敝。”) ④损害,衰败。

(本文:因人之力以敝之。) ◎虚词 1、以 ①以其无礼于晋 (因为,连词) ②敢以烦执事 (拿,用,介词) ③越国以鄙远 (表顺承,连词) ④焉用亡郑以陪邻? (表顺承,连词) ⑤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把,介词) 2、而 ①今急而求子 (才,连词,表顺承) ②夜缒而出 (表修饰,连词) ③若亡郑而有利于君 (表顺承,连词) ④朝济而夕设版焉。

(表转折,连词) 3、焉 ①子亦有不利焉。 (语气词,表陈述) ②焉用亡郑以陪邻? (疑问副词,为什么) ③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疑问副词,怎么能) ④且焉置土石 (疑问代词,哪里) ⑤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代词,之) ⑥永之人争奔走焉 (兼词,于此) “之”的意义和用法见课后第三题。

◎词类活用 ①晋军函陵 (名词作动词) ②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使郑亡,动词使动用法) ③邻之厚,君之薄也 (“厚”“薄”都是形容词活用作名词) ④越国以鄙远 (鄙,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鄙;远,形容词用作名词,远 地) ⑤朝济而夕设版焉 (“朝”、“夕”,名词活用作时间副词) ⑥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东”、“西”均为方位名词作状语;封,名词活用作动词,作 疆界。) ◎通假字 ①焉用亡郑以陪邻? (陪,通“倍”) ②共其乏困 (共,通“供”) ③何厌之有? (厌,通“餍”,满足) ④秦伯说 (说,通“悦”) ⑤失其所与,不知 (知,通“智”) ◎古今异义: ①行李之往来 (行李,古义:出行的人;今义:出门所带的包裹) ②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以为,古义:把……作为;今义:认为) ③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夫人,古义:那人;今义:一般人的妻子) ④亦去之 (去,古义:离开;今义:往,到) ◎文言句式 ①以其无礼于晋 介词结构后置 ②佚之狐言于郑伯曰 介词结构后置 ③夫晋,何厌之有? 宾语前置,“有何厌”。 ④是寡人之过也。

判断句。

4. 【而字在文言文中的用法和意思】

“而”在古汉语(文言文)中用法是比较复杂的,它有两个读音ér和néng;它在有的句子里可以是实词,在另一个句子里又可以是虚词;作实词可以是名词,可以是动词,可以是代词;作虚词时可以是连词,可以是助词.它的意思和用法大概有十几个. 下面我把首选的古汉语工具书——《辞源》上的解释作依据,补充一些中学课本文言文课文中的句子作例句.一并打给你. 而 一、ér 一颊毛,象毛之形.凡鳞毛之下垂者也称而.例如:《周礼·考工记·梓人》:“凡攫杀援噬之类,必深其爪,出其目,作其鳞之而.” 二代词.通“尔”汝,表示第二人称.可译为“你(的)”、“你们(的)”.例如:《项脊轩志》:“某所,而母立于兹.” 三连词.⒈表示并列关系,所连两项在意思上不分主次、轻重,而是并列、并重的关系,可译为“和”、“及”、“又”、“并且”或不译.例如:《两小儿辩日》:“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⒉表示承接关系,所连两项在时间、动作或事理上承接,可译为“就”、“然后”、“来”、“便”等,或不译.例如:《论语·为政》“温故而知新” ⒊表示递进关系,后项意思比前项意思更近一层,可译为“而且”、“并且”等.例如:《论语·学而》“学而时习之” ⒋表示修饰关系,前项修饰后项,连接状语和中心语,可不译. 例如:《愚公移山》:“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⒌表示转折关系,所连两项在意思上相对或相反,可译为“却”、“但是”、“可是”等.例如:《狼》:“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⒍表示假设关系,常连接分句中的主语和谓语,可译为“如果”、“假如”、“倘若”等.例如:《少年中国说》:“使举国之少年而果为少年也” ⒎ 因而、所以.例如:《荀子·劝学》:“玉在山而草木润,渊生珠而崖不枯.” ⒏ 如果.例如:《论语·八佾》:“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 四助词,跟“上”、“下”、“来”、“往”等方位词连用,表示时间或范围等,可译为“以”.例如:《图画》:“古中国之画,自肖像而外,多以意构.” ⒈相当于“之”.例如:《论语·宪问》:“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⒉表语气.略近于“兮”.例如:《论语·微子》:“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 五 通“如”、如同、好像.例如:《诗经·小雅·都人士》:“彼都人士,垂带而厉.彼君子女,卷发如虿.” 二、néng ㄋㄥ 六通“能”. ⒈能够.例如:《墨子·非命下》:“桀纣幽厉,……不而矫其耳目之欲.” ⒉能力.例如:《庄子·逍遥游》:“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徵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 参考文献:《辞源》《中学文言文索引词典》 回答:2007-10-18 16:22修改:2007-10-18 21:50提问者对答案的评价: 共0条评论。

其他回答 共2条回答评论 ┆ 举报 红红[智者] 文言文中而字的用法 “舍生而取义”中的“而”表并列.从语法角度看,“而”连接前后两个动宾结构“舍生”“取义”,无轻重之分,更无递进,转折关系.“舍生而取义”解释为舍弃生命选择道义. 下面是“而”用法总结! 而 (1) 第二人称代词,(2) 一般作定语 某所,而母立于兹. ( 2 ) 副词,译为“就,才”. 然则何时而乐耶? (3)连词 并列关系,一般不译. 蟹六跪而二螯. 递进关系,译为“并且”或“而且”.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承接关系,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吾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 转折关系,译为“但是”或“却”.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假设关系,译为“如果”或“假如”. 死而有知,其几何离? ⑥修饰关系,连接状语与中心词,可译为“地”也可不译. 吾尝终日而思,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因果关系,译为“因而”. 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及夫游之乐也. ⑧表比喻,译为“如同”. 军惊而坏都舍. 本文共用25个“而”字,表示前后词句并列、承接、修饰、转折等关系,想一想下列语句中“而”字的用法,体会它们各自语气的轻重,探究“而”轻重音朗读的规律. (1)、太守与客来饮于此……而年又最高(递进、重读) (2)、若夫……岩穴暝 (承接、轻读) (3)、朝而往,暮而归 (修饰、轻读) (4)、溪深而鱼肥 (并列、轻读) (5)、禽鸟……而不知人之乐 (转折、重读) 小结:凡是表转折或递进意味,都需重读,凡连接词与词,有调节作用的则应轻读.学生齐读,体会“也”和“而”的读法.。



更在文言文中的意思和例句
答:8、却。《指南录后序》:“予更欲一觇北,归而求救国之策。”

更在文言文
答:——宋· 苏轼《夜过舒尧文戏作》 [ gèng ] : 愈加、再、又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唐· 王之涣《登鹳雀楼》 [ gèng ]:通“梗”( gěng)。 阻塞 明知千里之外,隐微之中,曰动奸,奸动则变更矣。——《管子·九守》。 3. 更在文言文中的一词多义 1、贰①“二”的大写。 (例:国不堪贰...

更在文言文里什么意思是什么意思
答:1. 更在文言文中的意思 1改变,改换 更也,人皆仰之。——《论语·子张》 2改,改正 此则寡人之罪也,寡人请更。——《国语·越语上》 既云常赦,不免皆赦除之,此非直赦其有罪,亦是与天下断,当许其更新(改过自新)。——《旧唐书·孙伏伽传》 3. 更换;替代 弗用则更。——《周礼·司弓矢》 余...

高中文言文实词更的意思
答:1、形声字。从攴(pū)(“更”的小篆形是个形声字)丙声。 本义:改变。更,改也。——《说文》更也,人皆仰之。——《论语·子张》更爵洗。——《仪礼·大射仪》更皮币。——《礼记·月令》更姓改物。——《国语·周语》应国之称号亦更矣。——《管子·侈靡》国更立法以典民则祥。—...

更在初中文言文中出现在哪些地方
答:1改变,改换 更也,人皆仰之.——《论语·子张》2改,改正 此则寡人之罪也,寡人请更.——《国语·越语上》既云常赦,不免皆赦除之,此非直赦其有罪,亦是与天下断,当许其更新(改过自新).——《旧唐书·孙伏伽传》3.更换;替代 弗用则更.——《周礼·司弓矢》余将告于莅事者,更若...

更在文言文中的意思和例句
答:1、又。例句“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2、复,还。例句“而西人更有油画。”3、再。例句“劝君更尽一杯酒。”4、更加。例句“今日拒之,事更不顺。”5、另外。例“愿足下更虑之。”读一声时有五种释义。1、轮流更替,交替。例句“使将士更休。”2、更换,换。例句”使史更敞衣。

更在文言文中的意思
答:文言文中,除了更加之外,意思相近的还有愈加愈发益发等等愈加更加越发愈发 明李东阳孟子直解“横征暴歛日甚一日,使小民愈加困苦,无以安生”2 愈发愈加越发更加表示程度进一步加深。更gēng lt动改正改变更换lt论语十则“更也,人皆仰之”庖丁解牛“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赤壁赋“客喜...

文言文短文中有“更”字的文章
答:《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聊斋志异·促织》加以官贪吏虐,民日贴妇卖儿,更无休止。

文言文中含有更的句子
答:更若役,复若赋,则何如。捕蛇者说

文言文中“更”之意:考虑更为周详,更是特别,更胜一筹,更是更好,更乃...
答:首先, “更”在古代汉语中指代“换替、更换”,如有“更衣室”“更换轮胎”等说法,现代社会中同样如是,我们可以说“更换工作”“更换住处”等。其次,“更”常常含有深入研究、进一步探求的含义。例如,“更深入的切磋学问”“更探究事物的本质”等语。在现代社会中,“更”也表现出同样的意趣,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