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同市历史名称的衍变?

作者&投稿:东郭彭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古城大同的历史与变迁?~

大同古城自秦汉建立城邑,有确切记载的历史距今已有2200多年,城市的名称屡有变化,城市布局和规模也因政治需要或军事防御有所损益,但其位置始终未发生大的变动。现存的明代府城和北面的操场城,大部分城垣存在早、中、晚三期墙体相互倾斜挤靠叠压的现象,较晚的墙体依次倾斜靠压在较早的墙体上,从早期到晚期为自内而外的方向排列,真实显示出大同古城从秦汉县邑、北魏京师、辽金陪都、隋唐军镇到明清重镇的历史变迁。 补充: 大同 古称平城,或称云州、云中,建城历史悠久,曾为北魏京师,辽金陪都,明清重镇,在中国古代城市发展史上占有重要位置。古城位于 大同市 城区和南郊,自秦汉建立城邑至明清以来,城市的名称屡有变化,城市布局和规模也因政治需要或军事防御有所损益,但其位置却未发生大的变动,这在我国城建史上是不多见的。 大同属于古今重叠型的城市,早期城址遗迹大多被晚期城址和现代城市叠压或打破,给 考古 工作带来了很多困难。早在20世纪40年代日本学者水野清一就对北魏平城作过考察和研究[1]。 文化大革命 后,进一步的城市考古工作逐渐展开,历史时期地 方城 址的调查就是从大同城开始的[2]。80年代以来,省、市文物部门和当地学者作了许多调查、考证和研究工作①。2004年8月,大同市考古研究所与市博物馆联合组成平城考古队②,全面启动北魏平城遗址的调查和发掘,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考古调查发掘资料入手,结合相关历史文献,可以搞清大同古城从秦汉至明清时期分布范围及其演变规律。 一、秦汉时期的县邑 秦汉时期的平城是雁门郡所辖的县城,属并州刺史部。“ 汉高祖 七年(前200年)匈奴攻 韩王信 马邑 ,信因与谋反 太原 ……高祖自往击之。会天寒,士卒堕指者什二三,遂至平城。匈奴围我平城,七日而後罢去。”[3] 这是大同立邑最早的确切文献记载。由于著名的“白登之战”,平城闻名天下。西汉中后期,在此设置了雁门郡东部都尉治所,驻有边兵,抗击匈奴,平城成为北边长城内的军事重镇。 汉代以来,平城的名称屡变,但其附近 白登山 的位置是始终不变的。因此,平城的位置可依据与白登山之间的地理位置关系来判断。白登山(今称马铺山)位于大同城东北4公里处,主峰海拔1305.5米,周围环绕有连绵起伏的 丘陵 。《 汉书 ·匈奴传》云 冒顿 围高帝於白登七日,即此也。服虔曰:“白登,台名,去平城七里。”如淳曰:“平城旁之 高地 ,若丘陵也。”《正义》引 李穆 叔《赵记》云:“平城东七里有土山,高百馀尺,方十馀里。”《山西通志·山川》 大同县 条记:“小白登山在县东七里,高一里,盘踞三十五里。”1984年4月,市博物馆在大同城东东王庄西北发现的北魏元淑墓[4],北距马铺山9.75公里,志文中“葬于白登之阳”的记载,为白登山的确切位置提供了有力的证据。墓葬材料和众多的史料无可辩驳地指明了白登山即今马铺山,印证了秦汉平城县遗址在今御河西岸,距马铺山西南七里的操场城及其周围一带。

北路梆子——北路梆子,又名"上路戏",与中路梆子(晋剧)、上党梆子、蒲州梆子并称山西四大梆子。是在华北地区较有影响的剧种之一。郭沫若同志曾用"听罢南梆又北梆,激昂慷慨不寻常"的诗句,来赞誉北路梆子。

  北路梆子,大约形成于十六世纪中叶,至清嘉庆、道光年间的十九世纪初叶已趋于成熟。形成于陕西同州和山西蒲州一带的以“奚琴”和梆子为主要伴奏乐器的“山陕梆子”,开始向四周扩散传播,衍变为支系庞杂、势力强大的北方梆子系统,山陕梆子的北路蜕化出一个北路梆子新剧种。三百多年来,北路梆子以其慷慨激越的边塞风格,流行于晋北、内蒙古、张家口、包头、呼和浩特等地。深受城乡劳动人民的喜爱。

大同自古为军事重镇和战略重地,是兵家必争之地。曾发生上千次大小战事。大同境东的马铺山是汉代刘邦与匈奴奋战七昼夜的战场;金沙滩 (属于山西朔州市界)是杨家将血战的疆场。大同在历史上一直是中国北方比较有影响力的大城市之一,素有“三代京华,两朝重镇”之称。春秋为北方少数游牧民族居住地。战国赵武灵王初设平城,隶属代郡秦大同东西分属雁门郡和代郡,并在境内修筑长城。西汉沿袭秦制,雁门郡属并州,代郡属幽州。白登之围发生于此。东汉汉明帝时,通光寺建成,大同最早的佛教寺庙。三国大同为乌桓、鲜卑等部族占据北魏初期建都于此,称“代京”、“平城”。唐为云州五代时作为燕云十六州的一部分割让与辽辽代,辽在此设西京大同府,为辽国陪都。金也在此设西京大同府,为金国陪都。元代改为大同路。明改路为府,隶属山西布政使司。管辖浑源,应,朔,蔚等四州七县。明朝时大同为十三重镇之一,有藩王封地,并驻重兵,最多时有13.6万人,战马5万多匹,当时有“大同士马甲天下”之说。清为大同府治。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划归察哈尔省,并由由大同城区设立大同市,1953年察哈尔省撤销,大同重新划归山西省1958年大同县并入1964年大同县又分出,为地级市。1993年7月雁北行署撤销,原有县中的7县划归大同市。

声腔的衍变和发展
答:又据明沈德符《万历野获编》记载:“有金陵(南京)、有汴梁(开封)、有云中(大同)”之别,又说:“吴中(苏州)以北曲擅场者,仅见张野塘一人,故寿州(寿县)产也,亦与金陵小有异同处。”可见北曲在南北各地衍变产生的声腔派别,都具有当地语音和地方特色。北杂剧随着元的统一而南移,盛极一时。至元末明初,杂剧被...

门神分几类,各是什么?
答:构图匀满,刻工细密,是属北京木刻年画作坊上乘之品,其它各地,如河南开封、福建泉州、云南保山、以及山西大同等地作坊刻印的“月宫符像”尺幅都高不盈尺,只绘玉兔捣药于月宫而已,开封朱仙镇年画作坊印制的《月光菩萨》之像别具一格,附绘有桂殿玉兔外,还画一后妃宫妆之像,宛如一幅仕女图画。 七、斗香 苏州桃花...

曼达拉现象的历史来源:
答:在人类早期文化特别是东方古代文化中,这种曼达拉现象曾经广泛存在。在印度教文化中,湿婆(Siva,或 Shiva)被认为是宇宙的创造之神,一幅印度教的图画展示了湿婆创造世界的过程。图的最中心是一个点,它被两个“雌性体”拥抱;外一层是十二种物质;再外层好像是一座方形祭坛或寺院,它由红、绿、白、...

中国有哪几大戏剧?他们怎么产生的,各自有啥特点
答:进入城市后,又发展为多至几十人同场演出的“大同场戏”,剧目也增加了《珍珠塔》、《玉蜻蜓》、《孟姜女》、《孟丽君》、《玉连环》等大戏。辛亥革命前后,无锡、常州的滩簧戏,正式搬上舞台,并先后进入上海,不久逐渐合班演出,改称“常锡文戏”,1952年定名为锡剧。现江、浙、沪、皖共有锡剧团32个。锡剧是一个...

锡剧是哪里的地方戏剧?
答:又名《情女哭沉香》衍变而成的。常州滩簧同时受其他戏曲和民间艺术的影响,如吸收了“常州道情”、“唱春”、“宣卷”和弹词等说唱艺术的内容、形式。据常州的唱春老艺人说,唱春与滩簧同出一脉,起初的区别仅在于滩簧是坐唱,唱春是行唱,而滩簧中有的小调就是从唱春的“春调”吸收过来的。常州...

朝鲜半岛历史 发展历程??
答:至此之后高句丽政权就退出了历史舞台。670-676年唐朝新罗战争后,新罗占领百济故地和原高句丽部分领土。新罗最终统一朝鲜半岛大同江以南地区,定都庆州,效仿唐朝的国家制度进行统治。 9世纪,各地农民起义,900年部队将领甄萱称王,建后百济国,定都光州;903 年起义僧侣金弓裔称王,于新罗北及西北建泰封国(先号摩震国),定...

“刘”字在古代有复姓吗?
答:“刘”字在古代有复姓,如公刘 、刘王、刘付 刘谭、刘王柳下、 刘文 、刘龚等。我国现存的复姓有81个,其中没有关于刘的复姓,具体如下:欧阳、太史、端木、上官、司马、东方、独孤、南宫、万俟、闻人、夏侯、诸葛、尉迟、公羊、赫连、澹台、皇甫、宗政、濮阳、公冶、太叔、申屠、公孙、慕容、仲孙...

清朝的政治,经济,文化是什么样的?
答:3、文化:尽可能保留本族文化,并且维持本身文化与汉文化的平衡。清初以来,所有施政文书都以汉文、满文两种文字发布。自康熙起大力推行以儒学为代表的汉文化,汉传统经典成为包括皇帝在内的满族人必修课。到乾隆中期,满人几乎全部以汉语为母语,满文渐渐成为仅用于官方历史记载用的纯书面文字。到19世纪,...

粽子 的来历和寓意
答:1、来历:纪念屈原 端午吃粽子,现在人们普遍公认的是为了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传说,公元前340年,爱国诗人、楚国大夫屈原,面临亡国之痛,于五月五日,悲愤地怀抱大石投汩罗江。老百姓为了不使鱼虾损伤他的躯体,纷纷用竹筒装米投入江中。以后,为了表示对屈原的崇敬和怀念,每到这一天,人们便用竹筒...

关于中秋节的来历,传说,故事
答:无奈之下,吃下了西王母赐给丈夫后羿的两粒不死之药后,飞到了月宫的事情。“嫦娥奔月”的神话。有关恒娥的神话传说,见于商代至战国时的典籍《归藏》,其中对照卦象解释可能为夫妻,东汉高诱注解《淮南子》明指出嫦娥是后羿之妻。后羿的妻子恒娥,因汉代人避当时皇帝刘恒的讳,之后名字改为嫦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