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息和的计算公式

作者&投稿:俞昆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本息和的计算公式?~

本息和=本金+利息
=本金+本金×利率×时间
(利率和时间要相对,通常是年利率和几年)

等额本息还款法(按月计息) 贷款本金x月利率X(1+月利率)^N 每月等额本息还款数 = ------------------------------------------------------- (1+月利率)^N-1n是贷款月数(期数) ^为指数

本息计算方式:本息和=本金+本金×年利率×时间。
在贷款时,我们常常用到的等额本金和等额本息两种贷款方式的计算方法是:
等额本金计算公式:每月还款金额=(贷款本金÷还款月数)+(本金—已归还本金累计额)×每月利率;
等额本息计算公式:每月还款额=贷款本金×[月利率×(1+月利率) ^ 还款月数]/{[(1+月利率) ^ 还款月数]-1}。
补充资料:
等额本息还款是指购房者在还款期内每个月偿还同等数额的贷款。等额本息还款和等额本金还款是不一样的概念,虽然刚开始还款时每月还款额可能会低于等额本金还款方式的额度,但是最终所还利息会高于等额本金还款方式。
等额本息还款法:借款人每月按相等的金额偿还贷款本息,其中每月贷款利息按月初剩余贷款本金计算并逐月结清。由于每月的还款额相等,因此,在贷款初期每月的还款中,剔除按月结清的利息后,所还的贷款本金就较少;在贷款末期每月的还款中,剔除按月结清的利息后,所还的贷款本金就较多。这种还款方式,实际占用银行贷款的数量更多、占用的时间更长,同时它还便于借款人合理安排每月的生活和进行理财(如以租养房等),对于精通投资、擅长于“以钱生钱”的人来说,无疑是最好的选择。适用于家庭收入较为稳定的人群,特别是暂时收入比较少,经济压力比较大的人士。因为虽然每个月还款金额相同,但是所含本金和利息的比例不同,初期所还部分,利息占较大比例,而贷款本金所占的比例较低,不适合有提前还贷打算的人士。
以上回答仅供参考,具体以实际
事例计算为准。

本息和计算分为单利计算和复利计算,计算方法如下:
单利:本息和=本金+本金*利率*年限
复利:本息和=本金*(1+利率)的年限次方
什么是单利?
单利是指一笔资金无论存期多长,只有本金计取利息,而以前各期利息在下一个利息周期内不计算利息的计息方法。
利息(I)=本金(P)×利率(i)×计息期数(n)
在计算利息时,除非特别指明,给出的利率是指年利率。对于不足一年的利息,以一年等于360天来折算。
依据人们的使用要求,单利的计算又有终值与现值之分。
1、单利终值的计算
单利终值即现在的一定资金在将来某一时点按照单利方式下计算的本利和。单利终值的计算公式为:
F=P+P×i×n=P×(1+i×n)
2、单利现值的计算
在现实经济生活中,有时需要根据终值来确定其现在的价值及现值。例如,在使用未到期的票据向银行申请贴现时,银行按一定利率从票据的到期值中扣除自借款日至票据到期日的应计利息,将余额付给持票人,该票据则转归银行所有。贴现时使用的利率称贴现率,计算出来的利息称贴现息,扣除贴现息后的余额称为现值。
单利现值的计算公式为:
P=F-I=F-P×i×n=F/(1+i×n)
在单利存储过程中,一旦出现了单利现值(提前提取存款的情况),存款单位或者法人,很可能会碰到本金亏损的情况,因为银行在结算贴现时是使用终值为基数来结算,贴现值有很大的几率高于总利息。
什么是复利?
利息除了会根据本金计算外,新得到的利息同样可以生息,因此俗称“利滚利”、“驴打滚”或“利叠利”。只要计算利息的周期越密,财富增长越快,而随着年期越长,复利效应也会越来越明显。
复利的计算是对本金及其产生的利息一并计算,也就是利上有利。
复利计算的特点是:把上期末的本利和作为下一期的本金,在计算时每一期本金的数额是不同的。复利的计算公式是:
复利现值是指在计算复利的情况下,要达到未来某一特定的资金金额,现今必须投入的本金。所谓复利也称利上加利,是指一笔存款或者投资获得回报之后,再连本带利进行新一轮投资的方法。
复利终值是指本金在约定的期限内获得利息后,将利息加入本金再计利息,逐期滚算到约定期末的本金之和。简单来讲,就是在期初存入A,以i为利率,存n期后的本金与利息之和。公式:F=A*(1+i)^n.
由于,通胀率和利率密切关联,就像是一个硬币的正反两面,所以,复利终值的计算公式也可以用以计算某一特定资金在不同年份的实际价值。只需将公式中的利率换成通胀率即可。
复利计算的特点是:把上期未的本利和作为下一期的本金,在计算时每一期本金的数额是不同的。复利的计算公式是:S=P(I+i)^n,其中以符号I代表利息,P代表本金,n代表时期,i代表利率,S代表本利和。
复利的报酬惊人,比方说拿10万元去买年报酬率20%的股票,大约3年半的时间,10万元就变成20万元。复利的时间乘数效果,更是其中的奥妙所在。复利的力量是巨大的,印度有个古老故事,国王与象棋国手下棋输了,国手要求在第一个棋格中放上一粒麦子,第二格放上两粒,第三格放上四粒,以此类推即按复利增长的方式放满整个棋格。国王以为这个棋手只可以得到一麻袋麦子,结果却是全印度的麦子都不足以支付。所以,追逐复利的力量,正是资本积累的动力。

看你是算单利还是复利啦
单利:本息和=本金+本金*利率*年限复利:
本息和=本金*(1+利率)的年限次方

采用复利计算的公式
F=p*(1+i)^n
其中:F-----本息和;p---本金;i----计息期的复利率,n---计息的期数
以上公式是一次支付的现金流量的本息和计算公式。

本息=本金+本金*利率

等额本息和等额本金怎么计算
答:一、等额本息计算公式:〔贷款本金*月利率*(1+月利率)^还款月数〕/〔(1+月利率)^还款月数-1〕。二、等额本金计算公式:每月还款金额=(贷款本金/还款月数)+(本金—已归还本金累计额)*每月利率,其中^符号表示乘方。举例说明:假设以10000元为本金、在银行贷款10年、基准利率是6.65%,比较下两种...

EXCEL中怎么用公式算等额本息还款方式的利息之和?
答:1、首先我们打开excel工作薄打开需要计算的数据。2、选择空白单元格,切换到公式选项,选择插入函数。3、弹出插入函数对话框,选择全部,再找到FV函数,单击确定。4、弹出函数参数,FV参数的输入如图所示,在Type处输入1,1表示期初,最后单击确定。5、由FV函数计算得到的本息合计结果即可。

等额本息和等额本金计算方法是什么
答:等额本息计算公式:〔贷款本金×月利率×(1+月利率)^还款月数〕÷〔(1+月利率)^还款月数-1〕等额本金计算公式:每月还款金额= (贷款本金÷ 还款月数)+(本金—已归还本金累计额)×每月利率拓展资料等额本息是指一种贷款的还款方式,指在还款期内,每月偿还同等数额的贷款(包括本金和利息)。把按揭...

等额本息和等额本金怎么算利息啊?
答:根据房贷还款方式不同,房贷利息计算可分为等额本息和等额本金两种计算方法。一、等额本息计算公式:等额本息法:计算公式月还款额=本金*月利率*[(1+月利率)^n/[(1+月利率)^n-1]。式中n表示贷款月数,^n表示n次方,如^240,表示240次方(贷款20年、240个月)。月利率=年利率/...

等额本息和等额本金怎样进行具体的计算法,具体的计算公式是什么?
答:等额本金计算方法具体公式:每月还款额=每月还款本金+每月还款利息;每月还款本金=贷款总额/贷款月数 ;每月还款利息=贷款本金余额*贷款月利率( 贷款月利率=年利率/12);贷款本金余额=贷款总额-已还款月数*每月还款本金。等额本息计算方法具体公式:每月应还款额=借款本金×月利率×(1+月利率)^还款...

银行贷款每月等额还本付息计算公式是什么
答:一、银行贷款每月等额还本付息计算公式是什么?1、每月还[贷款本金×月利率×(1月利率)^还款月数-1]2、举例:假定20万元的个人住房贷款,贷款期限20年,贷息。按照上述公式计算,每月应偿还本息和为1324.33元上述结果只给出了每月应付息和进行分解。仍以上例为基础,一个月为一期,第一期贷款余额20...

本金计算公式是什么?
答:利息计算的基本公式是:利息=本金×利率×时间(年)。税后利息=本金×利税×时间×(100%-利息税率)。利息税=本金×利率×时间×利息税率。本息和=税后利息+本金。本金含义:第一、本金是计算利息前贷款、存款或投资的原始金额。第二、本金在财务管理中被称为现值,这意味着在未来的某个时间点一定...

等额本息还款计算公式
答:每月还款金额计算公式为=[贷款本金×月利率×(1+月利率)^还款月数]÷[(1+月利率)^还款月数-1] 举例 假定借款人从银行获得一笔20万元的个人住房贷款,贷款期限20年,贷款年利率4.2%,每月还本付息。按照上述公式计算,每月应偿还本息和为1233.14元。 上述结果只给出了每月应付的本息和,因此...

本金和本息的计算公式是怎样的
答:本息=本金本金存款利率存期。楼上的回答漏掉了本金,只是存款利息,而本息是本金利息。二、本金和利息的计算公式是什么?利息(年)=本金×年利率(百分数)×存期或利息=本金×利率×时间本金=利息/利率/时间存款利息=本金×天数×挂牌利息(日利率)=计息天数×日利率利息税=存款利息(应缴纳所得税额)...

等额本息中本金怎么算 ?利息怎么算 ?
答:等额本息的计算公式是:a=F*i(1+i)^n/[(1+i)^n-1]a:月供;F:贷款总额;i:贷款利率(月利率);n:还款月数^:次方。利息和本金的计算方法是:首先依据上面的公式计算每月还款额,再根据还款时间计算每月的利息和本金。举例说明,比如贷款50万,时间20年,利率5.9%,每月的还款额计算为:35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