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首的历史情况?

作者&投稿:豆卢彦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界首的历史沿革~

西周时期,境北部属陈国,南部属沈子国。  春秋时期,鲁定公四年(前506年),蔡灭沈子国,境南部自沈入蔡;鲁哀公十七年(前478年)楚灭陈,境北部自陈入楚。  战国时期,境北部由楚入魏,南部属楚。  秦,始行郡县二级制,境北部属新阳县,南部属寝县,统辖于颍川郡。后分立陈郡改属之。  西汉,汉高帝六年(前201年)改新阳县为侯国,境北部属之,后复为县;汉宣帝地节四年(前66年)境中部置阳城侯国,旋废;南部仍属寝县(一作县)。同辖于汝南郡。  王莽篡汉,始建国元年(公元9年)改汝南郡为汝土贲郡,改阳城为新安,改新阳为新明,改寝为闰治。  东汉,始行州郡县三级制,境北部属新阳侯国;南部属固始侯国,后国废为县;中部属汝阴县。同辖于豫州汝南郡。  三国魏,境北部属新阳县,南部属固始县,同辖于豫州汝南郡。  西晋,新阳县废。境北部属宋县,南部属固始县,同辖于豫州汝阴郡。惠帝分汝阴郡置新蔡郡,固始县改属之。  东晋,境北部属汝阴郡宋县,南部属新蔡郡固始县,同辖于豫州。  南朝宋、北魏,境北部属汝阴郡宋县,南部属新蔡郡固始县,同辖于豫州。  东魏,境北部属北扬州汝阴郡宋县,南部属豫州新蔡郡固始县。  北齐、北周,北部属颍州陈留郡陈留县,南部属豫州广宁郡褒信县。  隋,开皇三年(583年)罢郡为州,境北部属颍州陈留县(后更名颍阳县),南部属沈州鱼同阳县。大业三年(607年)罢州为郡,北部属汝阴郡颍阳县,南部属淮阳郡鱼同阳县。  唐,贞观元年(627年),废颍阳,并入汝阴。武德初罢郡为州,天宝元年(1742年)罢州为郡,乾元元年(758年)罢郡为州。境北部属汝阴县,南部属沈丘县,同隶属于颍州(汝阴郡)。  五代,先后为梁、唐、晋、汉、周领地,县境分属颍州汝阴县、沈丘县。  宋,开宝六年(973年)分汝阴北5乡置万寿县。境北部属万寿县(后改泰和县),南部属沈丘县,同辖于京西北路颍州(后改顺昌府)。始置界沟镇于现城区东北部,属万寿县。  金,境分属泰和县、沈丘县,同隶属于南京路颍州。  元,境分属泰和(后改太和)、沈丘县,同隶于河南江北等处行中书省颍州。至元三十年(1293年)改属汝宁府。  明,境北部属颍州太和县,南部属颍州,同隶属于南京凤阳府。城区西北部属河南布政使开封府陈州沈丘县。  清,雍正二年(1724年)境北部改属亳州太和县,十三年改颍州为颍州府,境北部改属安徽省颍州府太和县,境南部改属阜阳县,城区西北部属河南省陈州府沈丘县。  民国初,县境大部属安徽省淮泗道阜阳县、太和县。民国21年(1932年)设阜阳专员公署,太和县、阜阳县皆属之。民国24年析阜阳县西部置临泉县,境南部遂划入临泉县。民国28年城区西北部发展为皂庙镇,属河南省沈丘县,与界首镇、刘兴镇鼎立为界首三镇。民国36年10月,界首、刘兴、皂庙3镇合并建立界首市民主政府。是年11月境北部属沈鹿淮县(界首县),12月南部属泉阳县。界首市、界首县同属豫皖苏边区行署二分区,泉阳县属四分区。民国38年3月,豫皖苏边区行署建制撤销,境北部属太和县,中部(现城区)属界首市,南部属临泉县。同辖于皖北行署阜阳专署。  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1953年9月,撤界首市建界首县,划临泉县的洪庄、砖集、陶庙3区,太和县的光武区和税黄区的西部为界首县辖地。隶属安徽省阜阳专区。  1958年11月,界首县与太和县合并为首太县,境南洪庄、砖集2区划入临泉县。翌年4月底,太和县、界首县分置,辖地仍沿原制,属安徽省阜阳专区,至1985年未变。 1988年8月17日,撤销界首县,设立界首市。1996年底,界首市面积667.3平方千米,总人口70.5万人,其中农业人口61.7万人,辖3个街道11个镇4个乡:西城街道、颍南街道、东城街道、光武镇、芦村镇、刘窑镇、王集镇、陶庙镇、砖集镇、顾集镇、泉阳镇、戴桥镇、大黄镇、田营镇、靳寨乡、任寨乡、舒庄乡、邴集乡。共有249个行政村。市政府驻东城街道。  1997年,刘窑镇更名为新马集镇,镇政府驻新马集。调整后,界首市辖3个街道、12个镇、3个乡。  2004年底,界首市辖3个街道、12个镇、3个乡。

  界首概况
  界首市是安徽西北大门,位于京九经济带和欧亚大陆桥经济带交汇处,面向以上海为中心的华东经济圈,背靠中原腹地,是东西进出的重要门户,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全市总面积667.3平方公里,耕地面积62万亩,人口73万,辖18个乡、镇、办事处。为省直辖市,省托阜阳市代管。界首历史悠久,人文荟萃。东汉时王莽、刘秀逐鹿于此,留下“王莽追刘秀”的千古史话,光武镇成为全国唯一以皇帝谥号命名的城镇。南宋名将刘琦大败金兀术,在划此沟为界。元末红巾军领袖界首人刘福通,在家乡首举反元义旗,为建立明朝奠定了基础。抗战时期,界首由于特殊的地理优势,未受日军侵犯,上海、南京等城市商人纷纷迁往界首,一度人口剧增,商贾云集,贸易兴旺,有“小上海”之美誉。
  界首气候适宜,物产丰富。是全国优质小麦、优质棉花、优质山羊、优质黄牛生产基地,是安徽省粮、棉、油、肉主产区。小麦平均单产连续多年居全省首位。牛行街牲畜交易市场日交易牲畜1000多头,陶庙山羊市场日交易、屠宰山羊1万只。黄牛、山羊具有肉质细嫩、营养丰富、皮质细腻弹性好等特点,为国内外市场紧俏的畜产品之一。颍南马铃薯基地种植面积10万亩,城郊双孢菇种植面积5000亩。红薯、大豆、蔬菜、双孢菇四大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通过省级认定。“吕长明”牛肉、“宏亮”熏鸡、清真牛肉干等地方特产享誉省内外。农副产品深加工具有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前景广阔。
  界首工业结构合理,门类齐全。全市已形成20多个行业、2000多个品种的生产体系,国家级、省级名牌产品32个。以华信药业、华源广生药业为主的医药,以天安集团为龙头的塑料化工,以三宝线业、友源鞋业为主的纺织制鞋,以沙河王为龙头的食品酿造,以云龙机械、东亚照明为主的机械制造,以田营铅冶炼为主的金属冶炼六大支柱产业优势明显。“沙河王”系列白酒、“富硒康”口服液、“芬格欣”口服液、“奇安特”运动鞋、“云龙”粮食机械、“锦泉”渔具等知名产品享誉全国。工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40%以上,对财政经济的贡献率达70%左右。
  界首园区经济发展迅速,潜力巨大。市工业园位于该市城区东部,面积8平方公里,北邻漯阜铁路和宁洛高速,省道308线横穿其间,园区“四横”、“四纵”网状道路格局基本形成,对外交通十分便捷。园区毗邻市行政服务中心、市第二水厂、市污水处理厂、市邮政大楼、广电中心等重点单位,距商业中心2公里,东城35KV变电所坐落在园内,医院、学校、通讯、商贸、邮政、金融、停车场、加油站、储配站、消防站等公共设施和配套设施正在建设。园区总体布局分农副产品加工区、机械配件加工区、电子信息产品加工区、环保产品加工区、食品工业区、医药产品加工区。《界首市工业园区投资优惠政策若干规定》、《界首市工业园区管理暂行办法》等优惠政策和“一站式”、“一条龙”、“保姆式”服务模式,为外来投资提供了极大便利。入园企业需办理的相关手续,均由园区办公室牵头,市行政服务中心承办,一次性办结。目前已有20多家企业入驻园区。园区以引进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将成为对外开放的窗口、产业升级的基地。
  田营铅冶炼加工区位于城区东南8公里陶庄湖,一期工程占地面积100公顷。园区顺应国际有色金属产业的发展趋势,遵循国家发展循环经济的产业政策,通过了省环保局环保检查验收,成为国内再生铅最大生产在地,并被授权制定国家再生铅行业标准。2004年,园区企业年产再生铅15万吨,实现产值15亿元。我们精心制定了园区发展规划,聘请有关专家编制了清洁生产工艺流程,组建了紧密型的华鑫铅业集团公司,集团公司下辖11个子公司,采取股份制的形式,使公司从家族式管理向现代企业制度建设迈出了重要的一步,为集约发展奠定了基础。我们不断改进生产工艺,积极发展精深加工,力争做成全国规模最大、档次最高、产品最先进、经济和社会效益最好的再生铅生产基地。
  光武塑料加工区位于城区西北15公里处,紧靠界临郸公路,地理位置优越,面积约100公顷。光武废旧塑料回收加工市场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发展于90年代,兴盛于2002年以后,辐射西城、靳寨、新马集等乡镇,纵深10多公里,现有初级加工企业900多家,从业人员1万多人,主要生产聚乙烯、聚丙烯、聚苯乙烯、聚氯乙烯、聚对苯颗粒等,年产量30万吨,已有台湾捷远塑化公司等6家深加工企业入户园区。
  鸭王经济开发区位于城区东北5公里处,1996年建成,占地面积500亩。园区集科、工、贸一体化,设施完善,功能齐全。区内现有韩国、天津、江苏、福建和本地企业22家,主要生产、经销尼龙绳、尼龙网、塑料彩条布等,产品畅销国内外,是全国最大的绳网市场,发展前景广阔。
  界首市场活跃,商业繁荣。光武小百货市场、陶庙山羊市场、颍南马铃薯市场、鸭王绳网市场、东城塑料制品市场、泉阳三粉市场等专业市场功能完善,具有较强的辐射力。近年来,我们进一步加强这些专业市场的基础设施建设,千方百计吸引民营企业和个体经营大户进市场经营,发挥能人效应建市场,形成“一个能人带一串,一个专业兴一片”的市场发展格局,不断扩大经营规模,提高服务水平,增强市场的影响力、辐射力和吸引力。
  界首社会和谐,文明进步,是全国拥军优属模范城市、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县市、全国科技兴市百强县市、全国体育先进县市、全国科技工作先进县市、全国计划生育服务先进县市、全国民间剪纸艺术之乡、安徽省卫生城市,各项社会事业健康发展,为外商提供了良好的生活环境。
  界首交通便利,设施完善。颍河横贯城市,可常年通航1500吨级拖船。漯阜铁路穿境而过,与京广、京九线相连。界阜蚌高速公路、临界郸一级公路、省道204线和308线经过界首,通向全国。市区距阜阳机场60公里。污水处理厂日处理污水5万吨,电力、通讯事业发达,水资源供给充足。
  界首人力资源充足,劳动力综合素质较高,用工成本约为发达地区的一半,水、电、土地、房产、消费等要素价格较低,综合成本很有竞争优势,是有远见的企业家理想的投资宝地。可以说,只要到界首,商机处处有。
  界首人民勤劳朴实,重情重义;界首蓄势待发,充满商机,充满希望,有很多资源正待开发。我们将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更加务实的举措,更加优质高效的服务,积极实施全方位、多层次的对外开放,大力营造亲商、安商、和商、富商的良好氛围,努力使所有来界首投资兴业的客商宾至如归,尽情施展才华和抱负。
  [编辑本段]行政区划
  界首市辖3个街道办事处、12个镇、3个乡:东城街道办事处、西城街道办事处、颍南街道办事处、光武镇、泉阳镇、芦村镇、新马集镇、大黄镇、田营镇、陶庙镇、王集镇、砖集镇、顾集镇、戴桥镇、舒庄镇、邴集乡、靳寨乡、任寨乡。
  [编辑本段]界首市的诞生
  界首城历史悠久。据史书记载,北宋初年,境内有一沟(现已不存),为颍州与陈州的分界沟,遂置界沟镇,设界沟驿。元代改设界沟站。明洪武年间,于此设界沟关。明末,因界沟为颍州府边缘首集,始名为界首集。这个过路店形式的小集镇,一直延续了几百年。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徐州、蚌埠、开封、商邱等商埠为日军占领。国民党御敌无策,为阻止日军前进,扒开花园口,造成黄水泛滥,形成大片黄泛区,交通受阻,人民涂炭。而界首因水陆交通便利,成为从前方到后方,从敌占区通往陕、甘、川、黔、滇等省区的要道,因而迅速发展起来。几年间,界首集万商云集,货积如山,贸事繁杂,街道纵横;集西的皂庙原本旷野荒冢,也猛增许多街道,交易蜂起;隔河相望的刘兴集,盐粮业发达,运输便利,热闹非凡。这就是初步形成的界首三镇。同时国民党也看好了这个地方,在界首派驻许多部队,设置党、政、警、特等重要机关,企图把界首建成一个苏鲁豫皖地区的稳固的统治中心。界首遂成为达官贵人的聚集之地,商贸人士的发财场所,贫甘难民的谋生地方。这时的界首人口达20多万 ,被誉为“小上海”。时隔不久,抗日战争胜利,国民党的党政军机关忙着去沦陷区大中城市接管“胜利果实”,富商大贾及流离难民都纷纷返回故里,界首一度萧条下来,城市人口下降到7万 余人。 1946年11月,中共中央派吴芝圃、张国华来到睢(县)杞(县)太(康)地区,组建中共豫皖苏区党委和豫皖苏军区。12月12日,在睢县平岗召开誓师大会,宣布豫皖苏边区的成立,边区辖三个分区,一个独立旅,一个特务团,并提出“坚持豫皖苏,保卫豫皖苏,扩大豫皖苏,巩固豫皖苏,为解放全中国做出贡献”的口号。会后,豫皖苏军区部队远程奔袭,纵横驰骋,很快打开了局面。1947年初,豫皖苏二分区在郸城集宣告成立,决定在新开辟的淮阳县、鹿邑县和淮太西县的基础上,再开辟沈(邱)鹿(邑)淮(阳)县,并配备干部,组织县区武装,以郸城区为依托,向沙河沿岸出击,打击和消灭国民党反动地方武装和土顽的有生力量,以巩固和扩大沈鹿淮县。
  鉴于界首是沈鹿淮县境的较大城镇,人口集中,商贸繁杂,水陆交通均甚便利,能为财政提供较好收入,为此,解放界首,建立界首市民主政府是豫皖苏部队的重要任务之一。1947年4月14日,军区副司令员兼二分区司令员魏凤楼率部出击到沙河沿岸,一举打跑了国民党的联防区武装,第一次解放界首城。为了追击并消灭敌之有生力量,经安抚群众,稳定民心和询查匪踪之后,魏凤楼部即撤离界首,西进剿匪。5月18日,豫皖苏军区独立旅在二分区部队的配合下,从秋渠出发,于当夜由新安集偷渡沙河,进抵界首以南,经过夜间的激烈战斗,消灭国民党潢川保安团2个中队,沈邱保安团3个中队,击毙国民党临泉县保安大队长李澄波,活捉国民党界首镇商会会长饶绍周。时在界首的国民党临泉县长裴代志和刘举镇商会会长戴偕五闻风丧胆,连夜潜渡沙河向东逃窜。19日晨第二次解放界首城,遂即成立以副专员董敬斋为首的市政府,上街宣传党的政策,没收土豪劣绅恶霸地主财产,发放救济物资,边抚群众,稳定社会秩序。数日后又撤离界首,在广大区域内寻歼国民党的武装力量。界首又处于国民党联防区和土顽的控制之下。 1947年6月30日,刘邓大军突破黄河大堑,揭开了全国战略反攻的序幕。“围剿”豫皖苏边区的国民党正规军,大部怆惶北调,留下的只是各县保安团和土顽武装,沙河流域形势随即好转。豫皖苏二分区武装和沈鹿淮县大队越过黄泛区,出击沙河两岸,发动群众,建立基层政权。8月中旬,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经沈鹿淮县顺利通过沙河,更增长了解放军的神威,国民党地方武装望风披靡,四处逃窜。二分区部队主动袭击保安团和土顽,打了许多小胜仗,解放了广大乡村。鉴于光武、黄桥、界首等地区原属太和县境,二分区决定将沈鹿淮县改名为沈(丘)太(和)鹿(邑)县。并于9月18日,任命乔道三为界首市长,待机进军界首城。9月下旬,陈粟大军挺进豫皖苏,开展扫荡战,不仅牵制了大批敌正规部队,而且大量地消灭了敌地方武装和土顽势力,为黄淮平原革命形势的迅速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10月1日,华野六纵十六师击溃了以郭松涛(国民党沙北指挥部主任)为头子的联防区土顽,第三次解放界首城。二分区根据豫皖苏区党委的指示,在华野的支持帮助下,成立了界首市民主市政府,市长乔道三于当日随军进入界首城,积极开展市政府工作。
  乔道三到界首后,在短期内着重做了三件大事。第一是会同各路来的干部,组成市政府机构。由沈太鹿县大队副政委齐士钦任政府秘书,巴集区委书记罗克任市财粮科长,二分区干部戴鸿烈任市工商税务局局长,华野干部潘晓光任市公安局局长,为保卫新生政权,组建市大队,由二分区干部李遂成任队长,同时华野还派一些骨干加强市属刘兴区和黄桥区的武装力量和政权机构。在界首作短暂逗留的陈毅司令员,派人送来一批武器弹药,表示对市政府和市大队的支持和厚望。当时市政府设在民主街北首街西一幢房子里,门前挂着“豫皖苏边区界首市民主市政府”的木制牌子。
  第二是张贴进城布告,宣传党的政策。布告的主要内容是:(1)对广大人民群众,政府予以保护;对汉奸伪军,在自首登记,交出武器后,政府给以宽大待遇;任何人都必须遵守民主革命秩序,不得隐藏汉奸伪军,不得转让武器,不得破坏捣乱。否则以破坏秩序论罪。(2)取消苛捐杂税,救济难民,减轻人民负担,保护人民生命财产。(3)鼓励工商业开工营业,平稳物价,公买公卖;以冀钞为本位,法币暂时流通,限期使用。(4)政府保护公共建筑,包括房屋、营监、公所、医院、学校、民教馆等,还保护古墓、文库、标本、仪器等文化资料。
  第三是发放救济物资,稳定社会秩序。界首一带难民很多,市政府为解救人民疾苦,在华野六纵的支持下,实行“开仓济贫”,即把一部分生活日用品,如米面、煤油、衣服、家俱等,有组织有秩序地分发给贫苦居民,这一举措深受人民群众的拥护,几十里以外的人都来领取,界首渡口拥护异常。受益群众感谢共产党和解放军,决心以实际行动支援解放战争,对稳定社会秩序,争取人民群众,起到了良好的作用。
  就这样,界首市在当时的急风暴雨的革命斗争中,胜利诞生了。此后,市政府址几经迁徙:先迁至玉平街,再迁至生产街南口,最后迁至新华街臧公馆。
  界首市的兴起与发展及其城区的变迁
  界首是秦末农民起义领袖陈胜的故乡①。陈胜起义失败,被叛徒杀害,其将吕臣再次起拴新阳(今界首市北境尹城子),恢复了起义政权。元末红巾军领袖刘福通与韩林儿、杜遵道等起义于此②。
  界首城的兴起可以追逆到春秋时期,名为养城,后讹为阳城,但只是作为居邑。由于其城频临颍水,地处中原通往江南的水上交通要道,至北宋时期日渐兴盛,形成了界沟镇,为颍州境内县以下十一大商业城镇之一③。宋代凡“诸镇置于管下人烟繁盛处,设监镇,管火禁或兼酒税之事④。”界沟镇当时政府设在监镇官,负责征收商税,熙宁间界沟镇商税收入一度达836贯⑤。不过就当时整个颍州范围而言,界沟镇贸易并不发达,不仅落后于颍州所领汝阴、万 寿、沈丘、颍上4县县城,而且在万寿县所属斤沟、颍上县所属正阳、沈丘县所属永安诸镇之下;城区范围亦十分狭小,方圆不到一里,东依连家寨,至原市政府所在旧臧公馆(今市供销社家属院);东至今新华街、信义街口;南至今大义街中段,逼近颍水;北至至公街、吉甫街南侧。城内纵横街道共有4条:大义街、花布街、笆子街和大关帝庙巷。
  为了方便交通,元代设界沟站。明初随着山西、山东移民大量迁入,界沟镇商业日趋活跃。至明代中叶,城区向东沿今迎祥街扩展至今文昌巷一线,原来的连家寨被圈入城内。明末始又称界首集。清代继续发展,咸丰五年(1855年)重筑寨墙,西寨墙扩展至今解放一、二、三大街东侧,北寨墙扩展至原玉皇街北首今新开路和前进巷一线,东寨墙大体沿今前进巷向南止于今迎祥街中段而与文昌巷原东寨墙相接;与此同时颍水南岸的刘兴镇亦修筑了寨墙,范围仅相当界首集的三分之一。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入发展,界首市经济、文体建设更是突飞猛进,特别是漯阜铁路的建成和通车,大大便利了界首城市对外的联系,界首已发展成为现代化的轻工业城市,拥有食品、酿造、塑料、鞋业、药业、化工、机械、造纸、纺织、制革十大骨干支柱产业,其中大中型企业13家,集团公司6家。随着工业经济与文化的发展,界首城区因而突破了原来的范围耐 是一步扩大;城南陆续开辟了福通路和大桥南路,城北先后开辟了中原路、新阳路,城东增辟了大桥北踽 、昌盛路、东升路、人民东路及东顺河街等。这样,原处城郊的大郭寨、贾庄、尚庄、程庄等全部划入市区。旧城区街道亦不断得到改造,原来的寨墙早已拆除。现在,界首市正以一个崭新的城市不断发展壮大,进入21世纪。
  附:解放前的界首三镇
  界首地处颍河中游,抗日战争以前,是隶属安徽太和县名不见经传的农村集市,经济、文化落后。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蒋介石御敌无策,悍然炸开黄河花园口,一时黄水肆虐。界首因其便利水运成为沦陷区进入内地的第一门户,平、津、宁、沪的货运亦赖由此输入内地,商旅麋集,灾民大量拥入,畸形发展,遂与其毗邻的临泉县所属刘兴,河南沈丘县所属皂庙形成鼎足而立的界首三镇。
  1943年,界首全城分布大小街道70余条,并辟有商场2处,货物齐全,生意兴隆,全年贸易额接当时伪币计算达8.8亿元,商税改入达1亿元常住与流动人口不下10万人,其中商人占40%以上。设有各类工厂和手工业工厂78家,造船厂14家,商行667家,银行2家,电话电报和邮局各1所,中学3所,小学4所,儿童教养院1所,医院和诊所21家,戏楼10座,游艺场1处;城内颍水之上商船密聚,桅杆如林,城区西自刘湾,东至夏庄,绵延10余里。1945年日本投降前夕,又有新的发展,达到鼎盛时期,常住人口与流动人口一度超过25万人以上。其繁华程度可与上海的公共租界媲美,被誉为“小上海”。
  界首的迅速发展,引起了国民党的重视,他们以界首为其政治基地,推行“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政策,在界首设立了许多军政行务机关。界首先后驻集了国民党第三十一访集团军、第九十二军、暂编第九军,霍守义的第十二军、何柱国的骑二军也以驻军名义盘踞界首。1941年春,汤恩伯任鲁苏豫皖边区总司令兼党政分会主任,他们以界首为“重建区”为名,要控制界首。桂系李品仙以界首属于安徽要抢占界首,除此,还有山东、江苏的军政机关以及形形色色的挺进纵队、训练班和戴笠的军统、陈立夫的中统特务机关混扰其间。当时界首三镇的地方行政机构有太和县界首镇所辖15保,150甲,镇长哈秀峰(回民);沈丘县皂庙镇所辖8保,80甲,镇长李成治;临泉县刘兴镇所大包军麦等。在界首设立的军政机构有沙河警备司令部,警备司令先后由徐长熙、安俊才、唐兴、李铣、王君培、刘国宪担任,下设参谋处、副官处、军法处、军需处、军警督查处、船舶管理处、秘书处(机要室)、财务整理委员会等。
  鉴于界首北面属我豫皖苏解放区,是与河南省委联系的必经之地,也是新四军四师与五师联系的重要通道,我党于1940年建立中共界首特支,特支书记由豫东沈丘县委书记丁兆一兼任,同时开办了“益友花布行”、“文化村”、“渡口”等秘密办公点和联系点来搜集报,散发传单,宣传抗日,团结进步人士,掩护来往同志,开展党的地下斗争工作。
  当时虽处在国共两党合作期间,而实际上彼此间的斗争在这里表现的异常激烈复杂。国民党大力制造白色恐怖,自封“中原王”的汤恩伯向4省边区人民抓兵、征粮、要饷、囤集实力,阴谋进犯苏北解放区,给人民造成了深重灾难。军统头子戴笠与汤色结,盘桓界首,大干其不可造人的勾当。他们通过控制反共工具,扩大特务反共组织等活动,寻查共产党人行踪,发现线索立即逮捕,严刑拷打,逮捕了共产党员和进步人士达80多人。
  国民党民政人士在制造白色恐怖之余,为加强对周边各地的控制和所在驻军的联络修筑了众多公路,并设置驿运,形成了以界首为中心通往各地的陆路交通网,沪、宁、京、津货运得以以徐州、蚌埠逆淮颍而上,至此由水陆转运内地洛阳、西安、南阳、襄樊。他们也以此便利,大肆经商。在界首经商者,有国民党军政要员,也在地方富商财主;既有外地大商巨贾,也有本地历代商人和乡间农民进城经商,使界首三镇成为消费城市,其中官商以汤恩伯、何柱国、饶绍周、戴偕五为代表,他们分别开设商行、烟厂、盐粮行,并建立经济大队,以物资交换为名,贩运桐油、鸦片、海洛因等物资,送往敌区,以物资敌,中饱私囊。商行、商贩因惧官兵盘查,多请他们参加“股东”,坐分干股,唯图庇护。外地商多为行商,他们以雄厚的资金从外地运来大宗商品,进行批发,其中数四川、湖北人经营京广杂货的“川汉商行”最大。中层商户拥有资金、房屋、人力,以前店后坊的形式做此手工业生产,自产自销。

西周时期,境北部属陈国,南部属沈子国。春秋时期,鲁定公四年(前506年),蔡灭沈子国,境南部自沈入蔡;鲁哀公十七年(前478年)楚灭陈,境北部自陈入楚。

战国时期,境北部由楚入魏,南部属楚。秦,始行郡县二级制,境北部属新阳县,南部属寝县,统辖于颍川郡。后分立陈郡改属之。

西汉,汉高帝六年(前201年)改新阳县为侯国,境北部属之,后复为县;汉宣帝地节四年(前66年)境中部置阳城侯国,旋废;南部仍属寝县(一作县)。同辖于汝南郡。

王莽篡汉,始建国元年(公元9年)改汝南郡为汝土贲郡,改阳城为新安,改新阳为新明,改寝为闰治。东汉,始行州郡县三级制,境北部属新阳侯国;南部属固始侯国,后国废为县;中部属汝阴县。同辖于豫州汝南郡。

三国魏,境北部属新阳县,南部属固始县,同辖于豫州汝南郡。西晋,新阳县废。境北部属宋县,南部属固始县,同辖于豫州汝阴郡。惠帝分汝阴郡置新蔡郡,固始县改属之。

东晋,境北部属汝阴郡宋县,南部属新蔡郡固始县,同辖于豫州。南朝宋、北魏,境北部属汝阴郡宋县,南部属新蔡郡固始县,同辖于豫州。

东魏,境北部属北扬州汝阴郡宋县,南部属豫州新蔡郡固始县。北齐、北周,北部属颍州陈留郡陈留县,南部属豫州广宁郡褒信县。

隋,开皇三年(583年)罢郡为州,境北部属颍州陈留县(后更名颍阳县),南部属沈州鱼同阳县。大业三年(607年)罢州为郡,北部属汝阴郡颍阳县,南部属淮阳郡鱼同阳县。

唐,贞观元年(627年),废颍阳,并入汝阴。武德初罢郡为州,天宝元年(1742年)罢州为郡,乾元元年(758年)罢郡为州。境北部属汝阴县,南部属沈丘县,同隶属于颍州(汝阴郡)。

五代,先后为梁、唐、晋、汉、周领地,县境分属颍州汝阴县、沈丘县。

宋,开宝六年(973年)分汝阴北5乡置万寿县。境北部属万寿县(后改泰和县),南部属沈丘县,同辖于京西北路颍州(后改顺昌府)。始置界沟镇于现城区东北部,属万寿县。

金,境分属泰和县、沈丘县,同隶属于南京路颍州。元,境分属泰和(后改太和)、沈丘县,同隶于河南江北等处行中书省颍州。至元三十年(1293年)改属汝宁府。

明,境北部属颍州太和县,南部属颍州,同隶属于南京凤阳府。城区西北部属河南布政使开封府陈州沈丘县。

清,雍正二年(1724年)境北部改属亳州太和县,十三年改颍州为颍州府,境北部改属安徽省颍州府太和县,境南部改属阜阳县,城区西北部属河南省陈州府沈丘县。

扩展资料

界首位东经115°15'-115°32',北纬30°0'-33°0'。南北长48至58公里,东西宽10至25公里,国土面积667.3平方公里。地处淮北平原西北部。东与太和相邻,东南与阜阳市颍泉区接壤,南与临泉隔泉河相望,西连豫沈丘县,北依豫郸城县。

界首属沉积平原,地势平坦。海拔高度在32.5至38.2米之间,相对高度5.7米,西北稍高于东南,自然坡降为七千分之一至万分之一。平原地表并不平整,可分为北、中部黄泛平原区和南部河间平原区两部分。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界首



界首是秦末农民起义领袖陈胜的故乡①。陈胜起义失败,被叛徒杀害,其将吕臣再次起拴新阳(今界首市北境尹城子),恢复了起义政权。元末红巾军领袖刘福通与韩林儿、杜遵道等起义于此②。   界首城的兴起可以追逆到春秋时期,名为养城,后讹为阳城,但只是作为居邑。由于其城频临颍水,地处中原通往江南的水上交通要道,至北宋时期日渐兴盛,形成了界沟镇,为颍州境内县以下十一大商业城镇之一③。宋代凡“诸镇置于管下人烟繁盛处,设监镇,管火禁或兼酒税之事④。”界沟镇当时政府设在监镇官,负责征收商税,熙宁间界沟镇商税收入一度达836贯⑤。不过就当时整个颍州范围而言,界沟镇贸易并不发达,不仅落后于颍州所领汝阴、万 寿、沈丘、颍上4县县城,而且在万寿县所属斤沟、颍上县所属正阳、沈丘县所属永安诸镇之下;城区范围亦十分狭小,方圆不到一里,东依连家寨,至原市政府所在旧臧公馆(今市供销社家属院);东至今新华街、信义街口;南至今大义街中段,逼近颍水;北至至公街、吉甫街南侧。城内纵横街道共有4条:大义街、花布街、笆子街和大关帝庙巷。   为了方便交通,元代设界沟站。明初随着山西、山东移民大量迁入,界沟镇商业日趋活跃。至明代中叶,城区向东沿今迎祥街扩展至今文昌巷一线,原来的连家寨被圈入城内。明末始又称界首集。清代继续发展,咸丰五年(1855年)重筑寨墙,西寨墙扩展至今解放一、二、三大街东侧,北寨墙扩展至原玉皇街北首今新开路和前进巷一线,东寨墙大体沿今前进巷向南止于今迎祥街中段而与文昌巷原东寨墙相接;与此同时颍水南岸的刘兴镇亦修筑了寨墙,范围仅相当界首集的三分之一。   进入近代以后,日寇入侵,国土沦丧。1938年,徐州、蚌埠、商丘、开封等城市相继为敌侵占,津浦、淮海两铁路交通断绝,蒋介石为阻敌西进,悍然扒开花园口黄河大堤,一时黄水泛滥,豫东与皖北文大平原俱成泽国,界首成了敌占区进入内地的唯一孔道和重要门户。于是界首畸形发展,人口骤增,商贾云集,大批难民避居其间,城区随之扩大。1943年全城有界首、皂庙、刘兴3镇,有大小街道70余条。当时新修寨墙,颍河北岸自张庄西首东北行,经今市第一中学、在原宾馆之南,迤东南行经张楼巷东北,复东南行止于夏庄东南;颍河南岸。沿今卫东路以西,东南行至福利院西南折而东行,沿福通路至卫民路口折北于沙河大桥西南。1945年抗战胜利,外商相继携资返里,难民亦陆续回乡务农,界首城市遂渐渐走向萧条。   1947年界首解放,正式建立了界首市民主政府,使其城获得了新生。抗日战争时间界首三镇虽兴盛一时,并非是当时社会经济发展的结果,而是在国难当头,灾民遍野的情况下由于它所处的特殊交通地位决定的。因此它完全是一个消费性的城市,是富人的天堂、穷人的地狱;市场毒品充斥、走私诈骗盛行、城内妓院、书寓林立,地痞流氓逍遥其间,一般市民却衣履褴褛,食难饱腹。市民主政府建立以后,面对反动势力的猖狂反扑,在坚决开展对敌斗争的同时,及时提出保护发展民族工商业,组织城市贫民开展生产自救,进行民主改革,严厉打击贩毒、吸毒和走私诈骗,恢复创办学校,发展教育,开展正当文化活动,取缔书寓、妓院,城市面貌因而焕然一新,界首市成了豫皖苏边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不仅有力地支援了淮海战役和全国解放战争的胜利,而且为新解放的城市建设提供了经验。当时新建的工厂有界首发电厂、铁工厂、造船厂、被服厂、酿酒厂、裕丰面粉厂和大众烟厂等。由界首铁工厂与造船厂联合制造的小轮船为当时皖北地区工业界首家,曾在合肥逍遥津公展。1951年大水,界首市重修寨墙,市东夏庄被圈于城外,其余皆仍因其旧。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入发展,界首市经济、文体建设更是突飞猛进,特别是漯阜铁路的建成和通车,大大便利了界首城市对外的联系,界首已发展成为现代化的轻工业城市,拥有食品、酿造、塑料、鞋业、药业、化工、机械、造纸、纺织、制革十大骨干支柱产业,其中大中型企业13家,集团公司6家。随着工业经济与文化的发展,界首城区因而突破了原来的范围耐 是一步扩大;城南陆续开辟了福通路和大桥南路,城北先后开辟了中原路、新阳路,城东增辟了大桥北踽 、昌盛路、东升路、人民东路及东顺河街等。这样,原处城郊的大郭寨、贾庄、尚庄、程庄等全部划入市区。旧城区街道亦不断得到改造,原来的寨墙早已拆除。现在,界首市正以一个崭新的城市不断发展壮大,进入21世纪。

界首城历史悠久。
据史书记载,北宋初年,境内有一沟(现已不存),为颍州与陈州的分界沟,遂置界沟镇,设界沟驿。元代改设界沟站。明洪武年间,于此设界沟关。明末,因界沟为颍州府边缘首集,始名为界首集。这个过路店形式的小集镇,一直延续了几百年。

西周时期,境北部属陈国,南部属沈子国。
春秋时期,鲁定公四年(前506年),蔡灭沈子国,境南部自沈入蔡;鲁哀公十七年(前478年)楚灭陈,境北部自陈入楚。
战国时期,境北部由楚入魏,南部属楚。
秦,始行郡县二级制,境北部属新阳县,南部属寝县,统辖于颍川郡。后分立陈郡改属之。
西汉,汉高帝六年(前201年)改新阳县为侯国,境北部属之,后复为县;汉宣帝地节四年(前66年)境中部置阳城侯国,旋废;南部仍属寝县(一作县)。同辖于汝南郡。
王莽篡汉,始建国元年(公元9年)改汝南郡为汝土贲郡,改阳城为新安,改新阳为新明,改寝为闰治。
东汉,始行州郡县三级制,境北部属新阳侯国;南部属固始侯国,后国废为县;中部属汝阴县。同辖于豫州汝南郡。
三国魏,境北部属新阳县,南部属固始县,同辖于豫州汝南郡。
西晋,新阳县废。境北部属宋县,南部属固始县,同辖于豫州汝阴郡。惠帝分汝阴郡置新蔡郡,固始县改属之。
东晋,境北部属汝阴郡宋县,南部属新蔡郡固始县,同辖于豫州。
南朝宋、北魏,境北部属汝阴郡宋县,南部属新蔡郡固始县,同辖于豫州。
东魏,境北部属北扬州汝阴郡宋县,南部属豫州新蔡郡固始县。
北齐、北周,北部属颍州陈留郡陈留县,南部属豫州广宁郡褒信县。
隋,开皇三年(583年)罢郡为州,境北部属颍州陈留县(后更名颍阳县),南部属沈州鱼同阳县。大业三年(607年)罢州为郡,北部属汝阴郡颍阳县,南部属淮阳郡鱼同阳县。
唐,贞观元年(627年),废颍阳,并入汝阴。武德初罢郡为州,天宝元年(1742年)罢州为郡,乾元元年(758年)罢郡为州。境北部属汝阴县,南部属沈丘县,同隶属于颍州(汝阴郡)。
五代,先后为梁、唐、晋、汉、周领地,县境分属颍州汝阴县、沈丘县。
宋,开宝六年(973年)分汝阴北5乡置万寿县。境北部属万寿县(后改泰和县),南部属沈丘县,同辖于京西北路颍州(后改顺昌府)。始置界沟镇于现城区东北部,属万寿县。
金,境分属泰和县、沈丘县,同隶属于南京路颍州。
元,境分属泰和(后改太和)、沈丘县,同隶于河南江北等处行中书省颍州。至元三十年(1293年)改属汝宁府。
明,境北部属颍州太和县,南部属颍州,同隶属于南京凤阳府。城区西北部属河南布政使开封府陈州沈丘县。
清,雍正二年(1724年)境北部改属亳州太和县,十三年改颍州为颍州府,境北部改属安徽省颍州府太和县,境南部改属阜阳县,城区西北部属河南省陈州府沈丘县。
人民广场
人民广场
民国初,县境大部属安徽省淮泗道阜阳县、太和县。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设阜阳专员公署,太和县、阜阳县皆属之。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析阜阳县西部置临泉县,境南部遂划入临泉县。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城区西北部发展为皂庙镇,属河南省沈丘县,与界首镇、刘兴镇鼎立为界首三镇。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10月,界首、刘兴、皂庙3镇合并建立界首市民主政府。是年11月境北部属沈鹿淮县(界首县),12月南部属泉阳县。界首市、界首县同属豫皖苏边区行署二分区,泉阳县属四分区。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3月,豫皖苏边区行署建制撤销,境北部属太和县,中部(现城区)属界首市,南部属临泉县。同辖于皖北行署阜阳专署。
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1953年9月,撤界首市建界首县,划临泉县的洪庄、砖集、陶庙3区,太和县的光武区和税黄区的西部为界首县辖地。隶属安徽省阜阳专区。
1958年11月,界首县与太和县合并为首太县,境南洪庄、砖集2区划入临泉县。翌年4月底,太和县、界首县分置,辖地仍沿原制,属安徽省阜阳专区,至1985年未变。
1988年8月17日,撤销界首县,设立界首市。
1996年底,辖3个街道11个镇4个乡:西城街道、颍南街道、东城街道、光武镇、芦村镇、刘窑镇、王集镇、陶庙镇、砖集镇、顾集镇、泉阳镇、戴桥镇、大黄镇、田营镇、靳寨乡、任寨乡、舒庄乡、邴集乡。共有249个行政村。市政府驻东城街道。
1997年,刘窑镇更名为新马集镇,镇政府驻新马集。调整后,界首市辖3个街道、12个镇、3个乡。
2004年底,界首市辖3个街道、12个镇、3个乡。

 界首城历史悠久。据史书记载,北宋初年,境内有一沟(现已不存),为颍州与陈州的分界沟,遂置界沟镇,设界沟驿。元代改设界沟站。明洪武年间,于此设界沟关。明末,因界沟为颍州府边缘首集,始名为界首集。这个过路店形式的小集镇,一直延续了几百年。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徐州、蚌埠、开封、商邱等商埠为日军占领。国民党御敌无策,为阻止日军前进,扒开花园口,造成黄水泛滥,形成大片黄泛区,交通受阻,人民涂炭。而界首因水陆交通便利,成为从前方到后方,从敌占区通往陕、甘、川、黔、滇等省区的要道,因而迅速发展起来。几年间,界首集万商云集,货积如山,贸事繁杂,街道纵横;集西的皂庙原本旷野荒冢,也猛增许多街道,交易蜂起;隔河相望的刘兴集,盐粮业发达,运输便利,热闹非凡。这就是初步形成的界首三镇。同时国民党也看好了这个地方,在界首派驻许多部队,设置党、政、警、特等重要机关,企图把界首建成一个苏鲁豫皖地区的稳固的统治中心。界首遂成为达官贵人的聚集之地,商贸人士的发财场所,贫甘难民的谋生地方。这时的界首人口达20多万 ,被誉为“小上海”。时隔不久,抗日战争胜利,国民党的党政军机关忙着去沦陷区大中城市接管“胜利果实”,富商大贾及流离难民都纷纷返回故里,界首一度萧条下来,城市人口下降到7万 余人。 1946年11月,中共中央派吴芝圃、张国华来到睢(县)杞(县)太(康)地区,组建中共豫皖苏区党委和豫皖苏军区。12月12日,在睢县平岗召开誓师大会,宣布豫皖苏边区的成立,边区辖三个分区,一个独立旅,一个特务团,并提出“坚持豫皖苏,保卫豫皖苏,扩大豫皖苏,巩固豫皖苏,为解放全中国做出贡献”的口号。会后,豫皖苏军区部队远程奔袭,纵横驰骋,很快打开了局面。1947年初,豫皖苏二分区在郸城集宣告成立,决定在新开辟的淮阳县、鹿邑县和淮太西县的基础上,再开辟沈(邱)鹿(邑)淮(阳)县,并配备干部,组织县区武装,以郸城区为依托,向沙河沿岸出击,打击和消灭国民党反动地方武装和土顽的有生力量,以巩固和扩大沈鹿淮县。
  鉴于界首是沈鹿淮县境的较大城镇,人口集中,商贸繁杂,水陆交通均甚便利,能为财政提供较好收入,为此,解放界首,建立界首市民主政府是豫皖苏部队的重要任务之一。1947年4月14日,军区副司令员兼二分区司令员魏凤楼率部出击到沙河沿岸,一举打跑了国民党的联防区武装,第一次解放界首城。为了追击并消灭敌之有生力量,经安抚群众,稳定民心和询查匪踪之后,魏凤楼部即撤离界首,西进剿匪。5月18日,豫皖苏军区独立旅在二分区部队的配合下,从秋渠出发,于当夜由新安集偷渡沙河,进抵界首以南,经过夜间的激烈战斗,消灭国民党潢川保安团2个中队,沈邱保安团3个中队,击毙国民党临泉县保安大队长李澄波,活捉国民党界首镇商会会长饶绍周。时在界首的国民党临泉县长裴代志和刘举镇商会会长戴偕五闻风丧胆,连夜潜渡沙河向东逃窜。19日晨第二次解放界首城,遂即成立以副专员董敬斋为首的市政府,上街宣传党的政策,没收土豪劣绅恶霸地主财产,发放救济物资,边抚群众,稳定社会秩序。数日后又撤离界首,在广大区域内寻歼国民党的武装力量。界首又处于国民党联防区和土顽的控制之下。 1947年6月30日,刘邓大军突破黄河大堑,揭开了全国战略反攻的序幕。“围剿”豫皖苏边区的国民党正规军,大部怆惶北调,留下的只是各县保安团和土顽武装,沙河流域形势随即好转。豫皖苏二分区武装和沈鹿淮县大队越过黄泛区,出击沙河两岸,发动群众,建立基层政权。8月中旬,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经沈鹿淮县顺利通过沙河,更增长了解放军的神威,国民党地方武装望风披靡,四处逃窜。二分区部队主动袭击保安团和土顽,打了许多小胜仗,解放了广大乡村。鉴于光武、黄桥、界首等地区原属太和县境,二分区决定将沈鹿淮县改名为沈(丘)太(和)鹿(邑)县。并于9月18日,任命乔道三为界首市长,待机进军界首城。9月下旬,陈粟大军挺进豫皖苏,开展扫荡战,不仅牵制了大批敌正规部队,而且大量地消灭了敌地方武装和土顽势力,为黄淮平原革命形势的迅速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10月1日,华野六纵十六师击溃了以郭松涛(国民党沙北指挥部主任)为头子的联防区土顽,第三次解放界首城。二分区根据豫皖苏区党委的指示,在华野的支持帮助下,成立了界首市民主市政府,市长乔道三于当日随军进入界首城,积极开展市政府工作。
  乔道三到界首后,在短期内着重做了三件大事。第一是会同各路来的干部,组成市政府机构。由沈太鹿县大队副政委齐士钦任政府秘书,巴集区委书记罗克任市财粮科长,二分区干部戴鸿烈任市工商税务局局长,华野干部潘晓光任市公安局局长,为保卫新生政权,组建市大队,由二分区干部李遂成任队长,同时华野还派一些骨干加强市属刘兴区和黄桥区的武装力量和政权机构。在界首作短暂逗留的陈毅司令员,派人送来一批武器弹药,表示对市政府和市大队的支持和厚望。当时市政府设在民主街北首街西一幢房子里,门前挂着“豫皖苏边区界首市民主市政府”的木制牌子。

界首市有哪些著名的旅游景点令人印象深刻?
答:界首博物馆:界首博物馆是一座集收藏、研究、展示于一体的综合性博物馆,馆内珍藏了大量的文物、古籍、艺术品等,反映了界首地区的历史文化。游客可以在这里了解到界首的历史文化,领略古人的智慧和才情。界首石窟:界首石窟位于市区以南的石门山上,是中国南方地区保存较为完整的石窟之一。石窟始凿于唐代,...

界首是哪个省的城市
答:截至2022年底,全市常住人口63.9万人。界首市于1953年撤市建县,1989年复市,因南宋名将刘琦大败金兀术,在此划界为沟而得名。抗战时期,界首由于交通闭塞,未受日军侵犯,上海、南京等城市商人纷纷迁往界首,一度人口剧增,商贾云集,贸易兴旺,故有“小上海”之美誉。界首历史悠久,人文荟萃。东汉时...

安徽阜阳有哪些历史悠久的古村古镇值得打卡?
答:4. 太和古城:位于阜阳市太和县,是安徽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太和古城有着2000多年的历史,是中国古代军事要塞之一。城内有许多古建筑,如明代的城墙、清代的庙宇等,展示了古代城市的繁荣和辉煌。5. 界首古城:位于阜阳市界首市,是安徽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界首古城有着2000多年的历史,是中国古代军事...

界首属于哪一个省份?是贵州省?!
答:抗战时期,界首由于交通闭塞,未受日军侵犯,上海、南京等城市商人纷纷迁往界首,一度人口剧增,商贾云集,贸易兴旺,故有“小上海”之美誉。现代是国家优质棉基地,安徽省山羊板皮生产基地。界首历史悠久,人文荟萃。东汉时王莽、刘秀逐鹿于此,留下“王莽追刘秀”的千古史话,光武镇成为全国唯一以皇帝年号...

界首市属于哪个省份
答:界首市属于安徽省。界首,安徽省辖县级市,由阜阳市代管,位于安徽省西北部,别名界沟、小上海。南接临泉县、阜阳,东邻太和县,西北与河南省的沈丘、郸城两县交界。因南宋名将刘琦大败金兀术,在此划界为沟而得名。界首历史悠久,人文荟萃。东汉时王莽、刘秀逐鹿于此,留下“王莽追刘秀”的千古史话,...

安徽省界首中学的学校历史沿革
答:该校始建于1945年6月,是界首市创办较早的一所中学。前身是界首师范学校。界首因在抗日中处于战略后方,界首发展起来,曾有过“小上海”的美喻,1947年十月界首解放,学校进一步发展,在五六十年代发展迅速,很多学生慕名而来,毕业生遍布周边,2003年更名为安徽省界首中学。

界首彩陶艺术的来历、艺术、特点?
答:“界首彩陶”曾被学者称为“中国近现代四大彩陶之一”,其制作工艺和艺术特征,既蕴涵着丰厚的历史文化传统,又具有独特的地方特色,为美术、陶瓷、文物等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所关注。2005年,“界首彩陶”幸运地被安徽省推选为申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候选项目。 界首彩陶的产区分布 界首彩陶历史上主要分布在安徽颍河界...

兴安县界首骨科医院的历史
答:八十年代中后期,医院职工不足60人,病床只有20张,包括医疗用房在内的设备总计30万元,年业务收入不足30万元。1992年县卫生局为了探索乡镇卫生院专科发展道路,于是把界首中心卫生院骨科作为改革试点,经县人民政府批准下文成立了“兴安县红十字会骨伤医院”。1993年,基于管理上的原因,县卫生局又将界首...

安徽省的一个县级市,为什么被誉为“小上海”?
答:即使在近代的中国历史上,上海也享有举足轻重的位置。所以上海一直是很多城市的学习榜样。部分城市也获得了“小上海”的美誉。比如说山东的威海市,安徽的芜湖市,还有江苏的无锡市。但是安徽省有一个县级城市,他也被誉为了“小上海”,这个县级市就是界首市。他被誉为“小...

界首的社会
答:2013-09-10 界首的历史情况? 31 2015-12-25 界首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官网 13 2017-12-16 界首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官网是什么? 2011-10-12 界首市的来历 7 2009-10-20 界首市的来历? 4 2016-06-07 界首镇的经济发展 1 2015-04-14 界首在安徽哪里 4 2013-11-03 界首属于哪个地区? 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