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兵法第一段

作者&投稿:褚贾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你知道孙子兵法的第一篇是什么吗~

《始计篇》。
第一篇《始计篇》,讲的是庙算,即出兵前在庙堂上比较敌我的各种条件,估算战事胜负的可能性,并制订作战计划。
《始计篇》也简称《计篇》,是《孙子兵法》的第一篇,“计”本义是计算、估计,在这里指战前的战略谋划。
作为《孙子兵法》的首篇,在一定程度可以视为孙子军事思想的高度浓缩和精辟概括,它从宏观上对决定战争胜负的政治、军事等各项基本条件进行比较、分析和研究,并对战争的发展进程和最终结局进行预测,尤其强调用兵前的周密谋划对战争胜负的决定作用。
其中,“慎战”是孙子指导战争实践的基本主张,“五事七计”是他用以预测战争胜负的基本要素,“兵者,诡道也”则指出了用兵的要领,运用智谋。“慎战”、“五事七计”、“诡道十二术”等都是我国古代最早的战略概念,属“庙算”的具体内容。

扩展资料:
《始计篇》主要内容:
通过对敌我五个方面的情况进行综合比较,来探讨战争胜负的情形:一是政治,二是天时,三是地势,四是将领,五是制度。
政治,就是要让民众和君主的意愿一致,战时他们才会为君主去死,不存二心。天时,就是指昼夜、晴雨、寒冷、炎热、季节气候的变化。
地势,就是指高陵洼地、路途远近、险隘平坦、进退方便等条件。将领,就是指挥者所具备的智慧、诚信、仁爱、勇猛、严明等素质。制度,就是军制、军法、军需的制定和管理。
凡属这五个方面的情况,将领都不能不知。充分了解这些情况的就能取胜,相反就会作战失败。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孙子兵法

合于利而动,不合于利而止。这是孙子兵法最基本的思想,所以是第一条。

孙子兵法 计篇第一

原文
(一) 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二) 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
曰地,四曰将,五曰法。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故可(以)与之死,可(以)与之生,而不(畏危)〔诡也〕。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地者,远近、险易、
广狭、死生也。将者,智、信、仁、勇、严也。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凡此五者,将莫不闻,知之者胜,不知者不胜。
(三) 故校之以计而索其情,曰: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吾以此知胜负矣。
(四) 将听吾计,用之必胜,留之;将不听吾计,用之必败,去之。
(五) 计利以听,乃为之势,以佐其外。势者,因利而制权也。
(六) 兵者,诡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 佚而劳之,亲而离之。攻其无备,出其不意。此兵家之胜,不可先传也。
(七) 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吾以此观之,胜负见矣。

译文
孙子说:战争是国家的大事,它关系着人民的生死和宗庙社稷的存亡,是不可不认真考察了解的。

所以,要以如下五个根本方面的因素为基础,去对敌我双方的情况进行比较分析和评估,从而探索战争胜负的情势。这五个根本方面即:一是“道”,二是“天”,
三是“地”, 四是“将”,五是“法”。所谓“道”,就是要使民众与君主同心同德,可与君主死生与共而无违疑之心。所谓“天”,就是指昼夜、寒暑与四时节
令的变化。所谓“地”,就是指道路的远近、地势之险厄平易、开阔狭窄与高低向背等地理条件。所谓“将”,就是要求将帅要具备智谋、信实、仁爱、勇敢和严明
等五种品格。所谓“法”,就是指军队的组织编制、将吏的职分管理与军需物资的掌管使用。凡属上述五个方面的事,身为将帅,都不能不过问。了解这些情况,就
能打胜仗;不了解这些情况,就不能打胜仗。

要对敌我双方的情况进行比较分析,从而探索战争胜负的情势:哪一方的君主开明?哪一方的将帅贤能?哪一方占有天时、地利?哪一方的武器装备精良?哪一方的士卒训练有素?哪一方的赏罚公正严明?我们根据上述情况,就可预知谁胜谁负了。

将帅如能听从我的谋划,用他指挥作战,必然取胜,就把他留下;如不听从我的谋划,用他指挥作战,必然失败,就把他辞去。
筹算的取胜策略已被采用了,还要为其造成一种态势,用以辅助作战计划的实现。这种态势就是根据取胜的策略而采取灵活机动的应变措施。

战争是以运用诈谋奇计以克敌制胜为最高原则的。所以,实际能打,反而示敌以不能打;准备怎么打,反而示敌以不怎么打;拟取近道,反而示敌以走远路;拟走远
路,反而示敌要取近道。敌若贪利,就以利去诱惑它;敌若乱而不整,就乘机去袭取它;敌若力量充实,就要防备它;敌若兵强卒锐,就暂时避开它;敌若气势汹
汹,乘怒而来,就设法使之屈挠;敌若词卑行敛,就设法使之骄惰;敌若休整良好,就设法使之劳顿;敌若亲和团结,就设法离间它。要进攻敌没有防备之处,要出
击在敌意料不到之时。这是军事指挥家的奥秘所在,是不可事先泄露出去的。

开战之前,凡是“庙算”获胜的,是由于所得算筹较多的缘故;“庙算”不胜的,则是由于所得算筹较少的缘故。所得算筹多的就胜利,少的就不能胜利,何况得不到算筹呢。我们根据这种情况来进行考察,谁胜谁负就显而易见了。

摘自孙子兵法百科,谢谢。

《孙子兵法》的《兵势》篇第一章,讲以奇正之兵打击敌人的弱点。



孙子兵法第一句
答:《孙子兵法》开篇第一句话是: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意思是:战争是国家大事,关系到人民的生死和国家的存亡,不能不认真研究考察。言简意赅,气势磅礴,寥寥数语却似有万钧之力,千军万马立现眼前,让人热血沸腾。而最重要的,是其体现的军事思想和战略思维。...

孙子兵法的第一篇是。
答:《始计篇》也简称《计篇》,是《孙子兵法》的第一篇,“计”本义是计算、估计,在这里指战前的战略谋划。始计篇 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故可以与之...

孙子兵法第一篇原文及译文
答:孙子兵法第一篇原文及译文如下:原文: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道者,令民于上同意,可与之死,可与之生,而不危也;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地者,远近、险易、广狭、死生也;...

孙子兵法第一段
答:孙子兵法 计篇第一 原文 (一) 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二) 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 曰地,四曰将,五曰法。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故可(以)与之死,可(以)与之生,而不(畏危)〔诡也〕。天者,阴阳、寒暑...

孙子兵法第一条是什么?
答:始计第一 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道者,令民于上同意,可与之死,可与之生,而不畏危也;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地者,远近、险易、广狭、死生也;将者,智、信、...

1:孙子兵法第一条是什么?
答:第一篇《始计篇》,讲的是庙算,即出兵前在庙堂上比较敌我的各种条件,估算战事胜负的可能性,并制订作战计划。《始计篇》也简称《计篇》,是《孙子兵法》的第一篇,“计”本义是计算、估计,在这里指战前的战略谋划。其中,“慎战”是孙子指导战争实践的基本主张,“五事七计”是他用以预测战争...

以下哪一项是《孙子兵法》的第一篇
答:其第一篇为 始计篇 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故可以与之死,可以与之生,而不畏危。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地者,远近、险易、广狭、死生也。将...

孙子兵法第一条
答:?题目请问孙子兵法第一条是什么?我了个00174 2014-11-10 百度作业帮-是干什么的呢?让我来告诉你 优质解答 始计第一 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道者,令民于上同意,可与之死,...

孙子兵法第一句话
答:《孙子兵法》的第一句话是:“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这句话意味深长,充满哲理和战略思维。它是整本书的开篇,也是孙武对战争的总体概括。拓展:《孙子兵法》是中国古代一部著名的兵书,被誉为兵家经典之一。该书始于春秋时期,成书于战国时期,作者为孙武。它是一部...

孙子兵法第一句
答:关于孙子兵法第一句如下:不可胜者,守也;可胜者,攻也 《孙子兵法》又叫做《孙武兵法》,被誉为“兵学圣典”,作者是春秋时期的孙武。《孙子兵法》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兵书,即便是放到全世界,也是早的军事书籍。国外能与《孙子兵法》同名的,是克劳塞维茨写的《战争论》。但,《孙子兵法》比《战争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