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习俗的葬礼习俗

作者&投稿:泷牵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蒙古族有怎样的丧葬习俗~

蒙古族实行的“密葬”习俗和成吉思汗的墓葬之地成为谜团有很大的关系。
古代蒙古“密葬”习俗的两个最主要的特点是:一、葬礼简单,刳木为棺。二、墓地保密,埋入地下,不起坟冢,不设标记。
1246年来到蒙古的罗马教廷使节在自己的出使日志中这样写道:“他们秘密地到空旷地方去,在那里他们把草地上的一切东西移开,挖一个大坑,在这个坑的边缘,他们挖一个地下墓穴”,放入死者后,“他们把墓穴前面的大坑填平,把草仍然覆盖在上面,恢复原来的样子”。

在成吉思汗的下葬地当着母骆驼杀死它亲生的小骆驼,是为了便于日后能够找到墓地,因为骆驼有辨识自己血亲的天性。
将来要寻成吉思汗的墓地时,只以母骆驼为先导,就能找到小骆驼死的地方——那里就是成吉思汗的墓了。
扩展资料
为了防止仇家毁墓鞭尸以泄愤,蒙古人形成了这种奇特的风俗。蒙古人的祭祀方式,似乎又显得与埋葬方式相矛盾。
民族风俗是一项历史悠久的传统,各民族有各民族的生活环境和生活习俗,这都需要人为的维护和尊重,这样才能源远流长的传承下去。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蒙古族

针对不同民族 不同地区 风俗习惯的差别很大 正所谓“十里不同俗”

汉族丧葬旧的传统是讲究重殓厚葬,并且夹杂着许多迷信的习俗。汉族自古盛行棺木土葬,葬礼隆重,分殓、殡、葬三个阶段进行。

殓,就是给尸体穿衣下棺。人初死入殓前要给死者招魂、沐浴。殓分小殓和大殓两步。小殓是给尸体裹衣衾,一般用布帛,富庶人家用丝绸,有的皇族用玉衣。大殓是把尸体装进棺材。棺材称“寿材”,男棺刻有“寿”字,女棺刻有“福”字,有的则刻以“福禄寿”三字的合写体。小殓时还要把米放在死者口中,富庶人家含璧、珠等,皇族含玉,近代则含一银元,均称之为“饭含”。大殓时往往随殓一些物品,一般人有衣、被及日常用品等物,富庶人家及皇族随葬物品繁多且贵重。

殡,就是入殓后停柩于殡宫,殡期长短不一,少则3日,多则30天,主要由奔丧者而定。古代多停棺3个月而葬,至多达7个月。汉族传统习俗,父母死亡,儿女必奔丧,否则为不孝。而亲朋好友将来哀悼祭奠死者,称之为“吊丧”或“吊唁”。奔丧者均要丧服。古代汉族丧服分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织麻五种,称为“五服”,用粗、细不同的麻布制成,按亲疏关系不同而穿不同的丧服,称为“披麻戴孝”。近代多用白布做丧服。现代城市一般兴胸佩白花,臂戴黑纱。

葬,就是掩埋死者遗体,即棺木入土。旧俗入葬前往往要看风水、择坟地,谓“择吉地”。送葬又叫出殡。送葬时,古代汉族一般是“孝子”在前执绋,挽柩者唱挽歌。挽歌到近、现代演变为哀乐。亲朋好友写挽词或挽联送葬,到近、现代又演变成送花圈,花圈上写挽联。

古有以人殉葬的习俗(主要是近亲、近臣和近侍,至清朝人殉仍有遗存),后逐渐以陶俑代之,到近代则以纸扎人像伴葬。

葬礼以后,有做七、断七、百日、周年等追悼仪式,并将牌位送归祠堂,这已从葬礼时对人的仪礼转为对“鬼灵”、“祖灵”的仪礼。

另外,汉族还有“归葬”的习俗,就是将死于他乡的遗体归葬原籍。
丧事期间,死者亲属要穿孝服,在灵堂守灵。中国古代礼制,把孝服按与死者血缘关系的亲疏分为五等,在现代汉语里还有“五服”这个词,表示血缘关系的远近。孝服用白布做成,这与西方民族穿白衣做礼服的习俗大不相同。清朝时有一英国人第一次到中国来,遇到出殡的队伍人人穿白色衣服,而神情却痛苦悲哀,觉得十分奇怪。在古代,出殡时有人唱挽歌,晋代大诗人陶渊明生前就为自己写过《挽歌诗》三首。后世的挽联、挽幛就是从古代的挽歌演变而来的。

丧葬仪式规模大小与死者的地位身份密切相关,在封建社会对不同地位身份的人丧仪都有严格的规定。王公贵族、富豪之家常以规模宏大的丧仪来炫耀自己的权势。《红楼梦》里写宁国府死了秦可卿,所用棺材价值数千两银子,由二、三百名和尚道士念经,出殡时的队伍“浩浩荡荡,压地银山一般”。而穷苦百姓连起码的温饱尚且达不到,自然也就谈不上“重殓厚葬”了。有时甚至只能用一片席子包裹一下尸体,草草埋掉。

尊长死后,子孙要在家守二十七个月,其间停止交际和娱乐,做官的也必须离职回家守孝,以表示对尊亲的哀悼,称“守制”

葬礼程序的实例

设某人享年81岁,男性,军人出身,子孙满堂。
更衣,着军装,穿寿鞋。身盖黄绸,面蒙白绸巾。
衣服上的纽扣要全部剪掉,用布带将衣服系好,但不能打“死结”
初步整容:五官复位,口内置金元宝或一枚硬币。左手握一只金元宝(均为仿制品),右手握一根打狗棍(方便筷)。
尸体用红线绑好,主要是手、脚。家若有猫、狗要看管好,不能接近尸体。(以免死者灵魂被附于动物身上)运至殡仪馆。
家设简易灵堂
遗像:已事先准备好放大照片一张,购专用像框一个。置黑绸带。
供桌供奉:五谷一碗(用五样谷类),香炉一个,备香若干,时鲜水果、糕点旧式也供奉米饭一满碗,上插筷子一双,供大馒头,等。
明灯:采购丧葬物品:黑纱、白花、白布、红布、烧纸、瓦盆(底部有孔)、
纸活:公鸡、白幡、纸马(女用纸牛)、别墅、金银库逝世当日晚,由家属在瓦盆内烧纸,亲友来访亦烧。第二天,到派出所办理注销户口手续。第三天,出殡。
家属着装
直系晚辈血亲系白孝带,平辈戴黑纱。其他亲属戴黑纱。孙辈在白孝带上和黑纱上缝一小块红布。其他来宾戴白花。
准备的物品:几日烧的纸灰用纸包七小包或七枚硬币、一寸照片两张。
要带的物品:灵堂内的供奉、派出所的死亡证明、死者的衣物、白酒一瓶。
出殡前,将遗像放在头车前面,长子率众晚辈血亲跪于车前,将瓦盆举过头顶,说:“爸爸,您一路走好”,遂将瓦盆用力摔碎,越碎越好,但不可摔两次。将纸公鸡置于头车,意为“金鸡引路”。长子(或长孙)上头车,持幡。
车队的每辆车上都贴有标志。为死者年龄。该死者为81岁,加一天岁,一地岁。则车号为83。逝者为男性则贴在车的左后侧,若为女性则贴在车的右后侧。
也有的地方有撒纸钱的习俗。一路上不停地撒,意为“买路钱”,也有的地方遇过桥时,将纸钱放在桥上,用石头压好。 灵车起头后一般不停车,在遇红灯前,司机算好时间,缓缓前行,在远处等待,当信号变为绿灯时加速通过。
车至殡仪馆前,将纸公鸡抛出车外。(有的地方用活公鸡)
进入殡仪馆后:
领取尸体,办理火化手续。
在办火化手续之前,选好骨灰盒和一小型灵位牌。灵位牌可请工作人员代写。注意男、女的写法:先考、先妣。尸体取出后举行“开光”仪式。尸体从冷藏柜内取出时,长子抱头,其他人抱身,将尸体放到停尸车上。如需要移动时,仍是长子在尸体头部。开光前将尸体身上的红线剪开,将烧纸灰放入纸棺,也有的放入死者的衣袋内,再将尸体放入纸棺。意为子女给的上路钱。
殡仪员指导孝子(长子或长孙)开光。孝子持一棉签,沾白酒或酒精,在死者身上擦一下,名为开光。意为使其身体各功能复活。开光顺序是从头到脚,依次为头、眼、鼻、口、耳、胸、右手、左手、脚。殡仪员说一句,孝子复述一句,然后在该部位上擦一下。例:开鼻光,闻花香;……开右手光,写文章;开左手光,抓钱粮;开脚光,脚踏莲花登开堂。开光辞男女略有不同。
开光时,家属不能哭,更不能将眼泪落在尸体身上。开光后,将尸体交给工作人员化妆。
举行悼念仪式或告别仪式。仪式前要向司仪交待好死者的生平(在家事先拟好),主要来宾的名单,将一张一寸或二寸照版交给工作人员。仪式结束后,尸体火化。同时,在长子的带领下,举行祭奠仪式和烧东西。
将遗像和灵位版供奉好,摆上五谷和水果、糕点,共五样(有的地方是四样),放鲜花、白酒、香烟等。长子先上香一箸,然后按辈份依次上香。按先长后幼、先近后远的顺序。
烧东西。先烧纸几张,然后将死者的衣物等烧掉,再将供品都烧掉。如有花圈,要取下七朵花,留待以后“烧七时”再烧。
烧东西时,将带来的白酒洒在衣物上,以助燃。烧完东西,葬礼结束,将白花,孝带除去。直系亲属改带黑纱。
除留下少数几人外,其他人去吃丧宴。丧宴厅外备几盆清水,白酒和糖果,凡从殡仪馆回来的人在进入宴会厅前要先洗手,用酒涑口或含一块糖。
丧宴开始前,家属列队,殡仪员主持。主持宣布:家属对各位亲朋来参加葬礼表示感谢,给大家鞠躬,然后由家属代表讲话。主要内容是感谢,略备薄酒,请大家享用。
丧宴进行中,主要晚辈血亲要到各桌敬酒。
领骨灰。在骨灰盒中,放硬币七枚,摆成北斗星状。然后选大块骨灰放入骨灰盒,最后一快应是头盖骨。
在骨灰盒正面放上死者照片一张。
骨灰寄存,结束。

新中国成立前,蒙古族的丧葬有火葬﹑土葬和野葬(也称天葬)。西部牧区常见的是野葬。人死后将尸体放在木轮车上拉着跑,直到掉下来为止。尸体置于荒野,被狼或野鹰吃掉,死者的灵魂即可以升天堂。

七天后,如果死者的尸体还在,被认为是不吉祥的,必须继续请喇嘛念经﹑向喇嘛布施,替死者祈祷消灾。火葬主要是上层喇嘛,土葬则多为王公贵族以及农区或半农牧区的蒙古人。

新中国成立后,蒙古族野葬形式消失,完全改用土葬和火葬,其丧葬方式的选择主要取决于自己家族的习惯。

扩展资料

蒙古族的风俗习惯:

1、新中国成立前,蒙古族地区曾有过很多落后的婚姻习俗,如贵族一夫多妻﹑包办婚姻﹑结婚前要由喇嘛念经或求神问卦﹑重聘礼﹑抢婚、收继婚习俗等风俗。

新中国成立后,他们严格实行一夫一妻制,青年男女都是自由恋爱,自主择偶,绝大多数家长接受和同意孩子的选择,父母前往女方家“征得同意”只是一种必要的程序。

2、马头琴是蒙古人民最喜爱的民族乐器,因琴杆上端雕一个精致的马头而得名。最早的马头琴称为“奚琴”或“胡琴”,起源于东胡的“奚”(即库莫奚),清末称作“潮尔”。演奏形式多半是独奏,或是自拉自唱。

3、蒙古族舞蹈久负盛名,传统舞蹈有马刀舞﹑筷子﹑安代﹑驯马手、小青马等。通过草原马上生活提炼而成的马舞,造型挺拔豪迈,步伐洒脱轻盈。

参考资料来源:中国政府网-蒙古族



喇嘛教传入蒙古族地区后出现的一种葬式。为王公贵族、大喇嘛、官吏等人所采用。普通人死后,多数不实行火葬,只有患传染病或产妇死后,才进行火葬。火葬法是:人死后,脱去旧衣,换上新装,或用白绸缎裹其身,将尸体盘坐装入3尺方形木制小轿里,封好轿盖。出殡时,先请喇嘛指定焚尸地点和方位。后将装尸小轿用车拉到旷野,亲友跟随送葬。焚尸时,在装尸小轿周围堆上木柴,加油点燃,并将死者生前所用或所爱之物,一并投入焚烧。同时,喇嘛为死者念经、祈祷,愿死者的灵魂尽快“升天”,早日进入“极乐世界”。火葬次日,由死者家人拣拾骨灰,有的把骨灰撒于山川、江河,有的装入坛罐中埋葬,以示永远悼念。
土葬是农区蒙古族普遍实行的一种葬式。内蒙古西部农业区蒙古族的土葬,与汉族大同小异。人死后(或临终前),家人给死者更换新衣,将尸体放在木板上,用哈达罩其面,等待入殓。入殓时,尸体不能见太阳,一般在黄昏时刻,将尸体从窗中抬出去入棺。入棺后,停放在院内,一般在3—7天内出殡。出殡时,死者的长子扛棺材大头,其余子孙抬小头,将棺材放在灵车或棺罩上,运往坟地。到达坟地后,用吊绳把棺材放入墓穴。埋葬时,死者的子孙和近亲,围绕墓穴正反各转三圈,并用手抓土向墓定撒去。然后铲土埋棺。
天葬是牧区盛行的一种葬式。又称野葬或弃葬。人死后,脱掉死者的旧服,换上新衣或用白布缠裹全身。将尸体放在勒勒车上,赶车急行,使其任意颠簸,尸体掉在哪里,那里就是吉祥的葬地。然后,车夫赶着勒勒车快速返回,直奔家中,不得回头看。3日后,死者家属去察看,若尸体被野狼吃掉,就认为死者已经升了“天堂”,或者已经进入“极乐世界”;若尸体完整无损,就认为死者生前的罪孽未消,对其子孙后代也是不祥之兆,于是要请喇嘛念经,替死者仟悔,消除罪孽。并在尸体上涂一层黄油,好让狼早日吃掉。天葬后,死者子孙一般在49天内,不剃发,不饮酒娱乐,路遇行人不寒暄,以示哀悼。



蒙古族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独特文化的民族,他们的葬礼习俗也是非常有特色的。下面就让我来为大家介绍一下蒙古族的葬礼习俗吧。

1. 葬礼前的准备

在蒙古族的传统文化中,人死后需要进行一系列的仪式和准备工作,以便让死者得到安息和祝福。首先,家人会在死者身上穿上整洁的衣服,并在他的头上戴上一顶白色的帽子,表示他已经离开了尘世,进入了另一个世界。接着,家人会在死者身上放置一些重要的物品,如马匹、食物、酒等,以便死者在另一个世界里能够过上舒适的生活。

2. 葬礼仪式

在葬礼仪式上,蒙古族人会进行一系列的祭祀和宗教仪式,以便让死者得到安息和祝福。首先,家人会在死者身边点燃香火,然后开始唱起悲伤的哀歌,以表达他们对死者的怀念和悲痛之情。接着,家人会在死者身上撒上一些麦子和米粒,以表示对死者的尊重和祝福。最后,家人会将死者的遗体放入一个木棺中,并在棺木上涂上一层白色的涂料,以表示对死者的纪念和敬意。

3. 葬礼后的仪式

在葬礼结束后,蒙古族人会进行一系列的仪式和祭祀,以便让死者得到安息和祝福。首先,家人会在死者的坟墓上放置一些重要的物品,如马匹、食物、酒等,以便死者在另一个世界里能够过上舒适的生活。接着,家人会在死者的坟墓上点燃香火,并开始唱起悲伤的哀歌,以表达他们对死者的怀念和悲痛之情。最后,家人会在死者的坟墓上撒上一些麦子和米粒,以表示对死者的尊重和祝福。

总之,蒙古族的葬礼习俗非常独特,充满了宗教和文化的色彩。通过这些仪式和祭祀,蒙古族人可以表达对死者的怀念和悲痛之情,同时也可以让死者得到安息和祝福。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下面这张美丽的蒙古族葬礼照片吧。



  蒙古人的丧葬仪式形式及理念,历经元、明、清、民国直至今日,有了诸多变化。虽在某些方面仍留有原来葬仪之有益部分,但也渐渐引入和借鉴了周边各民族的不同做法,逐渐形成了三种主要葬法,即天葬、火葬和土葬。
  新中国成立后,蒙古族殡葬仪式在部分继承的基础上,又逐渐增加了更多科学、卫生、文明的内容。火葬方式日益普及,越来越多的地区建立了火葬场和殡仪馆。土葬者也有,多将死者安葬于家族墓地之中。在城市,葬于公共墓地也越来越普遍;死者遗体和遗物的处置方法也更为科学。缅怀哀思的形式和时间也更讲求文明,如为死者开追悼会、安葬后每年春季到陵地扫墓、缅怀先辈的功绩美德,以鼓励子孙后代继承长辈勤劳、节俭的传统等等。

  1、天葬:
  天葬是蒙古族的传统葬仪,又叫明葬。野葬。天葬多用于贫苦牧民或下级喇嘛阶层。这一葬法,源于吐蕃。古代,藏族有人死后,要把尸体放在石碓里捣成肉酱,跟青棵和在一起,然后撒向四方,让鹰鹫来吃,自然也伴随喇嘛诵经。请不起喇嘛的人,只能将尸体大卸五块,扔给鸟兽。蒙古族的天葬与藏族的天葬相类似。源于藏传佛教,这种葬式的意思是:蒙古人是食肉民族,生前吃肉,死后要把肉还给禽兽。佛教讲究利他,解救芸芸众生,可以说天葬淋漓尽致的表达了这种思想。人活着的时候要行善,死后灵魂要离开肉体,就将这无用的肉体作为最后的奉献,利悦鸟兽。
  其一般过程是:如果过了七个时辰,认定死者确无转机之后,由亲属或邻里长者操办,剪掉头发,净身后装大白布口袋,放在特定的地方,选择吉日良辰,由亲属放在牛车(现在西部蒙古地区多用骆驼车或者在骆驼上直接驮)上,送到偏僻荒野的特定地点,卸下尸体,头朝北、脚朝南,周围摆石头作记标,急速返回,归途不许回头看。到家;将车扣翻,三天不动。三日后,亲属去查看尸体是否被飞禽吃光。蒙古人将禽兽吃尸体一事,视为尸体亡灵己经升天。若死者尸体被吃光,就认为亡灵已经升天,预示子孙将得到吉祥幸福;如果尸体被野兽扯食,认为死者生前做过坏事,杀牲过多,死后用自己的肉体偿还野兽;如果尸身无损;则认为死者生前罪孽尚末捎除。再去在遗骸上洒黄油、酒等,等待飞禽来啄食。蒙古人认为,尸体亡灵升天的速度越快越好,越能找到转世重生的地方。这种天葬方式,对他们来说是将尸体献给动物的一种具有施舍意义的行善行为,无论是死者,还是家人都心甘情愿。
  当死者去世的时候,没有赶上见最后一面的亲戚,选择特定的日子,必须去看望一次安葬之地。看望时,若尸体被野兽吃光,他们以为亡灵已经升天,为死者高兴。若尸体完整,就请个喇嘛举行念经仪式,或者再转移到其他地方。
  还有的做法是在确定死者己无回转之后,脱掉死者的旧服装,换上新衣或用白布缠裹全身,将尸体放在勒勒车上,赶车急行,尸体掉在哪里,那里就是死者最吉样的安葬之处,如锡林郭勒地区安葬方式与此相似,只是对车型的要求不严格,无论什么车均可以,并不一定是勒勒车。西部蒙古人安葬尸体的习俗多是天葬,将死者的尸体送到特定的地方,将头部朝着太阳升起的方向放好(有的地方朝着西北或正北方向),若是男性,使他枕着右手,右侧着地,若是女性,使她枕着左手,左侧着地。接着就等待野兽来分享其福分。
  另有做法是:天葬是在喇嘛的指导下进行的,首先由喇嘛指示适宜安葬的地方,然后给死者覆尸,苫面,以牛马车载之,弃之喇嘛所指方向,牛马跑到哪里,尸体就葬于此处。也有用骰子占卜或看装殓者的乘马尿在哪里就选在哪里,然后在周围画个大圈,于此处取掉白布,把死人抬进圈里,赤裸裸地放在那里,男女一律头朝西北侧卧。有的地方,把死者曲成“婴儿生之状”,认为这样死者将会转世重生。
  蒙古地区,有许多地方都有安葬尸体的坟墓专区。例如,鄂尔多斯蒙古人原先将尸体安葬于坟墓专区叫“塔本乌兰”的五堆大型的沙丘之地。尤其是寺庙的喇嘛的尸体均安葬于坟墓专区,安葬鄂尔多斯大黄召庙的喇嘛尸体的集体坟墓专区是在苏木德的西北地区。蒙古人选择坟墓专区也有特殊讲究,一般选择西北边有山丘或者高地,南边是广阔的草原,他们认为这样的地方安葬祖先造福子孙。

  2、火葬:
  火葬是喇嘛教传人蒙古地区后出现的一种葬式,也有一种说法是蒙古族在接受佛教时,是随藏传佛教进人蒙古地区的。火葬即以火焚尸,需要说明的是这种葬法并不是对每下个人都适用,它一般是王公贵族、大喇嘛、官吏等人死后所采用的葬法。蒙古人认为,将死者的尸体火葬之后,其亡灵会直接升天,普通阶层的人死后,多数是不能实行火葬的,只有患传染病或产妇死后,才进行火葬,这样会驱除其晦气或肮脏的因素。
  火葬一般根据死者的遗愿,火葬使用的木柴,必须到处乞讨得来。火葬的次月,由死者家属拣拾死者的骨灰,有的把骨灰洒于山川、江河等任其漂流,有的则装人坛罐中将其埋葬,用来表示永远的悼念。
  火葬的一般过程是:先将尸体用净水擦洗干净,再用白布缠裹死者的尸体,如果是喇嘛则穿龙古神衣,一般都用红布将死者的脸覆盖住,殓人棺木,停放于正房西侧的屋檐下,灵前摆上供祭食物,点佛灯、香火,请喇嘛诵经,一般尸体要停放三至五天,由晚辈守灵,定时举哀,选择吉时起灵,一般棺木是由人抬或者是车载到预定的地点,由喇嘛诵经,祈求神谅解死者生前所犯罪过,用羚羊角在地上扎个洞,将灵柩置于洞上,再用柴将其火化。如果死者是上层喇嘛,即将尸体置于特制的大锅内铁蓖上,用油焚化,用银筷拣出骨灰,殓人木盒,筑藏式塔葬于其下。有的地方火葬完毕之后,将去世喇嘛的骨灰捡起来,弄成粉末,同泥土和好,塑成雕塑,有的在外面涂抹一层金子或银子,将其放在寺庙,供人祭拜。若死者是有威望的喇嘛或活佛,将其尸体烧毁之后,捡其骨头,将其埋在地下,上面建设寺庙。或者把尸体烧完之后将其骨灰洒在家乡的山水或者海洋里。一般身份的人,将尸体烧毁完整,三天或七天之后捡其骨灰,装在瓶子或者盒子里,就地探埋,恢复地表原貌而不留坟头。所以至今仍有许多皇家贵族的坟墓没有找到,直至清朝以后才开始留坟头;也有将骨灰投大河里的,据说亡灵顺流入海,便可进水晶宫的极乐世界。古代蒙古人的火葬有其特点。人死后,死者的亲友聚集在一起,帮助死者的子孙用死者生前喜欢的马驾一辆车,然后将死者置于其上,将车赶到野外,选择一个狗和马罕至森林茂密的地方,用树枝做一木屋,将尸体放在里面,外边再围上两三层的草木栅栏,防止有猛兽偷袭。接下来在木屋旁杀掉驾车的马,以祭奠死者,也可以算做是一种殉葬品。然后众亲戚家人各自回家。等到春天到来,冰雪溶化,河水初动的时候,亲友们再次聚集林中。家属将死者生前所喜爱的衣物带来与木屋一起焚烧,火化时不能仅用自己一家的木柴,要募集百家木、柴做为火化燃料。烧尸完毕过三日,家人又来到焚尸地点查看,如风扬四散,便认为死者已经升天,倘若遗骸微存,则认为死者在阴间极受虐待。于是请来喇嘛超度,或将死者的钱财进行发放,以减轻死者的罪行。有的专门“坐化”的;即将在辞世之际,双手合十,盘腿而坐;静静死去。待坐化的喇嘛鼻孔流下血水,凝结成芨芨草棍状,方可放入坐棺入殓。呼和浩特市士默特左旗的喇嘛洞,传说供奉的就是坐化的活佛扎木苏一世。据史料记载,俺答汗便是被火葬的。

  3、土葬:
  蒙古人土葬时,需要在选定的地址上挖坑,坑口要朝着太阳升起的方向。土葬是农区以及半农半牧区蒙古族普遍实行的一种葬式,和汉族的土葬大同小异,虽然是在长期的交流杂居的情况下所形成的丧葬习俗,但仍有其独特之处。蒙古族坟墓的形状与汉族的不同,汉族一般是呈锥形,而蒙古族的则是呈塔形。土葬用棺木装尸体,分为卧棺、坐棺两种,古代蒙古人还用圆棺。若用坐棺,黑白协调。近代以来,蒙古人普遍使用卧棺。在卧棺里,将死者的尸体面朝上放,棺为长方形,用木料制作。有的地方用白布裹住尸体,放入卧棺里,有的地方则给死者穿上身新衣服,包括鞋和袜子都是崭新的。尸体放入,用木钉钉住棺盖,禁止使用铁钉。
  坐棺形状象寺庙,人可以坐在里面。有的还象蒙古包,过去蒙古王宫多用坐棺,以石块砌成蒙古包型,将棺木置放其中封闭土葬。卫拉特、阿拉善地区叫“萨木德格”,背面高,前面矮,外观倾斜。给死者穿好新装之后,尸体放入坐棺里,盘腿直坐,姿势像合掌祷告,在棺内余下缝隙里装满棉和芸香,稳定住尸体。一般情况下,卧棺多用于喇嘛。用卧棺,棺边与坑边平行。蒙古人认为,若死者的头部比坑边低下,对其子女不吉利。在人殓时,要将死者生前所用的衣帽、鼻烟壶、蒙古刀、酒壶、茶碗、旱烟袋等放入棺内一同埋葬。尸体埋葬完毕,在埋葬的地点堆一些土丘,称坟墓。
  内蒙古西部农业地区蒙古族,人临终前或死后,家人给死者更换新衣,将尸体放在木板上,用哈达罩其面,等待人殓。入殓时,尸体不能见太阳,一般在黄昏时刻,将尸体从窗户抬出去入棺,停放在院内,一般三至七天内出殡。东部地区蒙古族一般都当天出殡。出殡时死者的长子扛棺材大头,其余子孙抬小头,有的拉在灵车上,有的一直抬到墓地。到达坟地后,用吊绳将棺材放入墓穴。埋葬时,死者的子孙和近亲,围绕墓穴正反各转三圈,并用手抓捧土向墓穴撒去,然后大家一起铲土埋棺。老年人去世,一般全村的小伙子都来哀悼并参加葬礼。
  清代以来的农区以及半农半牧地区的蒙古族,还是土葬仪式。这一时期,蒙古族也出现了坟茔地。葬法是选择好墓地后,掘穴,中等以上人家还在穴中砌砖或石。从郭尔罗斯开挖的古墓葬看,有的墓穴全部用砖对缝砌成,穴内有尸床。蒙古族王公台吉死时葬法甚为讲究。死者要用布帛把尸体裹严纳入棺内,在王府置三年或七年,称之停柩。期间叠石造屋,藏棺其中,称为陵,并设守陵户常住陵旁。守陵户的多少,根据王公贵族的品位有定例,如亲王为十户;郡王八户;固伦公主与郡王一样;贝勒、贝子为六户,和硕公主与贝勒、贝子相同;镇国公、辅国公为四户;辅国公以下的一般官员及没有功劳者,皆不得有守陵户;郭尔罗斯王爷、协理皆称墓地为“衙门”。奴隶、牧民及过往行人误入“衙门”,一旦被抓获,就要受到严厉惩处。蒙古人也有土葬和聚族安葬的习惯。这种祖莹,蒙古人称为“厚其德”。一经确认为其氏族”厚其德”的地方,百步以内,其他民族不再殡葬。非正常死亡的入不人祖茔,要另择吉地安葬。土葬中有一些习俗具体如下:
  (1)接气。人快死时,用红布一块,包一把米,把死人的最后一口气接下来,送人家申的盛米柜子里。
  (2)放口含银。人死后,要放一点银质东西在死者嘴里/一般是放一颗银衣钮。
  (3)送断气饭,也称“倒头饭”。用饭碗打半碗水,里面装米饭一把,送到村外十字路口倒掉即可。
  (4)洗澡更衣。人死后要马上为死者洗澡更衣,否则尸体变硬后,就无法穿衣。洗完后换衣、鞋。男人死后,一律剃光头,女人死后,要梳理头发。死者穿的衣服一般是两套,死者人棺的鞋子,一律穿布鞋。
  (5)装锡箔枕头和挂名包。男性死后,在死者枕头内装锡箔纸钱,供其“死后享用”。女人死后,在胸前衣扣上挂一个“名包”,“名包”是青布做的小袋子,绣有花边。死者生前参加做庙会时常用的。名包内装有“名包记”的纸灰。
  (6)用桃枝、柳枝打棺材。以上各项工作都做毕后;用一把桃枝条和柳条朝棺材里面打三次。手打口念:“生魂出,死魂入”。打棺后,就可人殓、盖棺了。出殡的棺材离开村口时,要从跪在地上披麻戴孝的子女头上通过。死者弥留之际和葬礼时,有村中老年妇女们去唱关于生命的各种歌。如在弥留之际唱安慰词;入棺时唱“人棺经”;在发丧前一天晚上、发丧出殡前和棺材抬到村边,即将抬到墓地时要唱“散花”,其内容是在赞美世间生活的同时,对死者进行安慰和怀念,葬礼结束的当天晚上要“闹丧”由抬埋棺材的青年喝酒、猜拳,打趣逗笑,举行传统的歌舞,有激励死者家属在前辈业绩基础上开创新业之意。出殡前,在村中心路口上要挂一串草鞋,青年人见此信息,就自动于第二天去抬埋棺材。如今已不挂草鞋,而是送二包烟。

蒙古族的丧葬习俗是怎样的?
答:1. **布洛哈的搭建**:蒙古族人会在逝者家中搭建白色帐篷,即“布洛哈”,作为悼念和祭拜的场所,它象征着悲痛与纯洁。2. **尸体处理**:按照传统,逝者的尸体会被安置在户外,让鸟类和野兽取食,这被视为促进自然循环的一部分。3. **埋葬仪式**:经过一段时间,家属会将骨灰收集起来,选择高地...

蒙古族的风俗习惯
答:举行婚礼的前一天,男方要举行“祝福新房仪式”,而女方要举行“姑娘宴”。男方在婚礼前一天举行的宴席,主要是设宴招待聘来的迎亲这代表和前来参加婚礼的客人,并举行祝福新房仪式。3、葬礼习俗 喇嘛教传入蒙古族地区后出现的一种葬式。为王公贵族、大喇嘛、官吏等人所采用。普通人死后,多数不实行火葬,...

蒙古族的葬礼
答:1、天葬 天葬是蒙古族的传统葬仪,又叫明葬。野葬。天葬多用于贫苦牧民或下级喇嘛阶层。这一葬法,源于吐蕃。古代,藏族有人死后,要把尸体放在石碓里捣成肉酱,跟青棵和在一起,然后撒向四方,让鹰鹫来吃,自然也伴随喇嘛诵经。请不起喇嘛的人,只能将尸体大卸五块,扔给鸟兽。蒙古族的天葬与藏族...

蒙古习俗的葬礼习俗
答:新中国成立前,蒙古族的丧葬有火葬﹑土葬和野葬(也称天葬)。西部牧区常见的是野葬。人死后将尸体放在木轮车上拉着跑,直到掉下来为止。尸体置于荒野,被狼或野鹰吃掉,死者的灵魂即可以升天堂。七天后,如果死者的尸体还在,被认为是不吉祥的,必须继续请喇嘛念经﹑向喇嘛布施,替死者祈祷消灾。火葬主要...

历史悠久的蒙古族丧葬文化是怎样的?
答:一带仍保留着少数的石墓葬俗 风葬 《魏书·失韦传》说:父母死……尸则置树林之上。这种风葬或称树葬大概就是《蒙古秘史》里记述的林中百姓所特有的一种古老的丧葬习俗。这种习俗在我国北方少数民族中也延续时间较久,鄂伦春、鄂温克族中,还有流行,但在蒙古民族从九世纪以后,已经基本不存在了。

蒙古族的丧葬习俗是怎样的?
答:蒙古族是中国的一个民族,具有独特的丧葬习俗。以下是蒙古族常见的丧葬习俗:布洛哈:在蒙古族传统习俗中,逝者的家人会在家中搭起一个帐篷,称为“布洛哈”,供亲友前来悼念和祭拜。布洛哈通常以白色为主,象征悲痛和纯洁。尸体处理:蒙古族通常将逝者的尸体放在户外,供鸟类和野兽觅食,以促进自然循环...

蒙古族的丧葬习俗
答:蒙古族的丧葬习俗是他们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蒙古族传统中,丧葬仪式非常庄重而严肃。当有人去世时,亲友会集结在一起,进行一系列的仪式。首先,他们会为逝者穿上特殊的葬衣,然后将逝者放入棺材中。接下来,亲友会为逝者举行祭祀仪式,祈求逝者在来世能够安息。最后,他们会将棺材埋葬在墓地中,并在...

蒙古族葬礼是怎样的
答:蒙古人在送葬期间,饮食也与日常不同,这个时候是不喝奶茶的,只喝砖茶,只吃用胡油炸过的茶食(面点),吃稀饭、块肉,不吃“羊背子”,不吃整羊,不吃婚事的肉食。在吃喝之前,向天地敬食品,烧食品,忌讳喝酒,但祭典时,所烧的食品中必须有酒。葬礼的最后一道程序是谢恩。死人埋葬后,将死者的...

蒙古人死了,安葬在哪?为什么要这样?
答:元朝建立以前,蒙古人有自己独特的丧葬习俗,其特点是薄葬简丧。蒙古人是生活在草原上的游牧民族,他们没有固定的居所,生活方式比较简单实用。特别是在蒙古人大举扩张的战争年代,丧葬仪式尤其简单。下葬时,他们让死者坐在一顶生前用的帐幕中央,边上围着祭祀的人进行祷告,随葬的有马匹、弓箭和摆放着肉...

蒙古族的丧葬习俗
答:蒙古族的丧葬习俗丧葬礼仪是人结束一生后,由其亲属、朋友等为其举行的哀悼、纪念、评价的仪式。主要有停尸、报丧、吊唁、送葬、请喇嘛为死者念经、超度亡灵和祭奠死者等程序。蒙古族的丧葬礼仪,经过元、北元(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