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特殊句式

作者&投稿:偶查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文言文特殊句式文言文有哪些~

特殊句式有判断句、省略句、被动句、倒装句。其中,倒装句包括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四类。特殊句式,就是句子的结构与平常的结构组成存在着区别和不同。所谓特殊句式就是句子的结构与平常的结构组成存在着区别和不同。即句子结构与我们现在的造句习惯不同。

文言特殊句式一般分四类: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其中较难理解的是倒装句。现代汉语习惯的常规语序,一般为"主-谓-宾""定(状)-中心词",即主语在谓语前,谓语在宾语前,修饰语在中心语前;但有时因修辞、强调等的需要语序会发生变化。
判断句:对事物的性质、情况、事物之间的关系做出肯定或否定判断的句子。
(1)用"者……也"表判断
①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陈胜者,阳城人也。(司马迁《陈涉世家》)
(2)句末用"者也"表判断
①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战国策 .邹忌讽齐王纳谏》)
②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周敦颐《爱莲说》)
(3)用"者"表判断
①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②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柳宗元《小石潭记》)
(4)用动词"为"或判断词"是"表判断
①马超、韩遂尚在关西,为操后患。(司马光《赤壁之战》)
②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陶渊明《桃花源记》)
(5)用"即、乃、则、皆、本、诚、亦、素、必"等副词表示肯定判断
①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诸葛亮《出师表》)
②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范仲淹《岳阳楼记》)
(6)用"非"表示否定判断
①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庄子《秋水》)
②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苏洵《六国论》)
(7)无标志判断句。
①刘备天下枭雄。(司马光《赤壁之战》)
②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吕氏春秋 察今》)
被动句:是指主语与谓语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被动句主要有两大类型:一是有标志的被动句,即借助一些被动词来表示,二是无标志的被动句,也叫意念被动句。
(1)用"于"表示被动关系
用介词"于"引出行为的主动者,"于"放到动词后,它的形式是:"动词+于+主动者"。
(2)用"见"来表示被动关系
在动词前用"见"或又在动词后加"于"引进主动者。它的形式是:"见+动词"或者"见+动词+于+主动者"。
①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臣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3)用"为"表示被动关系
"为"放在动词前边引出行为的主动者,它的形式是:"为+主动者+动词"或者"为+主动者+所+动词"。
①若背其言,臣死,妻子为戮,无益于君。
②茅屋为秋风所破(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4)用"受""被""受……于"表示被动关系
它的形式是:"被(受)+动词"或者"被(受)+动词+于+主动者"。
①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 ("见"也表被动)(司马迁《屈原列传》)
②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张溥《五人墓碑记》)
(5)无明显标志的被动句
这种被动句没有明显的标志,但翻译时需要翻译成被动句,这种被动句也叫做意念被动句。
①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范晔《张衡传》)
②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征拜尚书。(范晔《张衡传》)

省略句:
1.主语的省略,就是把主语省略掉。
(1)承前省
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触草木,尽死;以啮人,无御之者。(柳宗元《捕蛇者说》)
(2)蒙后省
沛公谓张良曰:"从此道至吾军,不过二十里耳。(公)度我至军中,公乃入。"(司马迁《鸿门宴》)
(3)自述省
(予)爱是溪,入二三里,得其尤绝者家焉。(柳宗元《愚溪诗自序》)
(4)对话省
(孟子)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
2.谓语的省略,就是把谓语省略掉。
①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曹刿论战》)
②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
3.修饰语和中心词的省略
①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吾)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吾)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②行一不义(事),杀一无罪(人),而得天下,不为也。[中心词的省略] (《荀子》)
4.宾语与兼语的省略,文言文不但常省略动词宾语,也常省略兼语结构中的兼语。
①杞子自郑使(人)告于秦。(《左传.肴之战》)
②郑穆公使(人)视客馆。(《左传.肴之战》)
5.介词和介词宾语的省略
①死马且买之(以)五百金,况生马乎? (战国策.千金市马)
②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于)河南,臣战(于)河北。(司马迁《鸿门宴》)
6.分句的省略
①然力足以至焉,(而未至,)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②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亦可至远),功在不舍 (荀子《劝学》)
倒装句:折叠介词结构后置和状语后置
1.动+以+宾。
申之以孝悌之义。《寡人之于国也》
2.动+于(乎,相当"于")+宾。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劝学》
3.形+于+宾。
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张衡传》
4.介词宾语后置:介词"以""于""乎""自"等后面带上宾语,组成介宾结构短语。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师说》
5.折叠主谓倒装:感情较强烈;谓语由形容词充当。
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6.折叠宾语前置
①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如:"时人莫之许也。"(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正常语序应该是"时人莫许之也。
②疑问句中疑问词作宾语。如:"沛公安在?"(《鸿门宴》)(应为"沛公在安")
③以"是"、"之"为标志。如:"何陋之有?"(《陋室铭》)(应为"有何陋之")
7.折叠定语后置
①"之…者…"为标志,即"中心词+之+后置定语+者"的形式。如:"马之千里者。"(《马说》)
②"中心词+后置定语+者",如:"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③中心词+数量词。如:⑴"闻道百"(庄子《秋水》)⑵"铸以为金人十二"(《过秦论》)

原文出自北宋 苏洵《六国论》中的内容,原文应是“其势弱于秦”。而原文的语法构成是:

其势:定中短语,充当主语;弱:形容词,充当谓语;于秦:介宾短语,由于介词“于”的述词“弱”是形容词,因此这里的于宾短语“于秦”是表比较对象的补语,而并非是状语后置。
所以,“其势弱于秦”的大意是:他们的势力比秦国弱小。

另及:文言文中的状语后置,是文言文的一种语法现象。关于这个问题,现代学者李佐丰在他著作的《古汉语语法学》中,专门讲了文言文中介宾短语充当状语,为什么要后置为介宾补语的道理,并介绍说:在介宾短语中,“以”字介宾表示与物、工具时最常由状语改变为补语,这种变化常见于以下四种原因造成。

1)述语的结构不复杂,“以”宾短语比较复杂,大多置于动词之后。例如:
○《国语·晋语二》:又重之以寡君之不禄,丧乱并臻。
(加上与敝国国君去世之事重叠发生,丧亡祸乱接踵并至。)
本例中以宾短语“以寡君之不禄”表与物,充当述语“重之”的与物状语,因其复杂而置于谓语之后,改为与物补语。即以宾短语由原来限定谓语“重”变为补充说明谓语“重”。“以”可译为:与。注意:本例中,以宾短语“以寡君之不禄”所表示的与物是事,而非物!!!
○《左传·僖公二十三年》:及宋,宋襄公赠之以马二十乘。
(等(重耳)到达宋国,宋襄公把八十匹马送给他。)
本例中以宾短语“以马二十乘”表与物,充当述语“赠之”的与物状语,因其复杂而置于述语之后,改与与物状语作补语。“以”可译为:把。“及宋”是及宾短语充当全句的主语,表时间。“及”可译为:等。

2)述语中用“之”等代词作宾语时,为了使“之”接近指代的对象,“以”宾短语可以后置为补语。例如:
○《论语·先进》: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
(拥有上千辆兵车的国家,夹持在大国的中间,而大国拿战争威胁施压屈服它,拿灾害饥荒使它相就。)
本例中用在介词“以”前的“之”指代“千乘之国”,为了使他称代词“之”在位置上,接近所指代的对象“千乘之国”,以宾短语“以师旅”和“以饥馑”充当动词“加”和“因”的状语,表工具,后置为补语。“以”可译为:拿。乎宾短语“乎大国之间”表处所,“乎”可译为:在。
○《孟子·梁惠王上》: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在五亩大的宅园中,把桑树种在宅园,五十岁以上的老人都可以穿上丝绵衣服。)
本例中用在“以”前的“之”指代“五亩之宅”,为了使代词“之”在位置上,接近指代的对象,“以”宾短语充当动词“树”的状语,表与物,后置为补语。以宾短语“以桑”表与物,“以”可译为:把。

3)把本该用在动词之前的状语,移到动词之后,这种句式的改变,有突出或强调“以”宾短语的作用。例如:
○《国语·楚语上》:屈到嗜芰,有疾,召其宗老而属之,曰“祭我必以芰。”
(屈到喜欢吃菱角,生病时,叫来他的宗老并叮嘱他们,说:“一定要用菱角祭祀我。”)
本例中的屈到喜欢吃菱角,就要求祭祀他的时候一定要用菱角。后来他的儿子不用,并以此展开文章。这里的“芰”是作者加以突出的事物,所以用在动词之后。以宾短语“以芰”表与物,“以”可译为:用。
○《国语·周语下》:且吾闻成公之生也,其母梦神规其臀以墨。
(况且我听说成公出世时,他母亲梦见神人在他的屁股上打上黑记。)
本例中的以宾短语“以墨”本该用在动词“规”之前做状语,后移到动词“规”之后,是为了强调“以墨”的作用,因为这位成公后来就叫“黑臀”。

4)在对偶、排比句中,也可以把“以”字介宾放在后面。例如:
○《国语·晋语九》:道之以文,行之以顺,勤之以力,致之以死。
(用文德引导他,用道理规范他,用精力效劳他,用生命奉献他)
本例中“以”宾短语是对偶,所以“以”宾短语作补语。以宾短语均表工具,可译为“用”。
○《左传·昭公五年》:道之以训辞,奉之以旧法,考之以先王。
(用古圣先贤的言语引导他,用旧时的法度奉承他,用先王的事例考核他)
本例中的“以”宾短语是排比,所以“以”宾短语作补语。以宾短语均表工具,可译为“用”。

势弱于秦
意思的实际顺序是“势于秦弱”,译为“ 势力比秦弱小 ”
“于秦”在句子中作状语

于是标志,其实本来应该是于秦势弱,比秦国的势力弱

古文观止中有哪些特殊句式的文言文?
答:文言文翻译 汉书原文及翻译 旧五代史·王审知传阅读答案附翻译 三国志·吴书·张昭传阅读答案附翻译 门山县吏隐堂记(王若虚)阅读答案附翻译 萧颖士风节(容斋随笔)阅读答案附翻译 戴高帽(俞樾)阅读答案附翻译 北齐书·卢文伟传阅读答案附翻译 北史·魏收传阅读答案附翻译 旧五代史·李愚...

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有哪些
答:文言特殊句式一般分四类: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其中较难理解的是倒装句。现代汉语习惯的常规语序,一般为“主—谓—宾”“定(状)—中心词”,即主语在谓语前,谓语在宾语前,修饰语在中心语前,但有时因修辞、强调等的需要语序会发生变化。常见文言文特殊句式 一、判断句 (l)陈胜者...

古文特殊句式有哪些
答:古文特殊句式有: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文言文特殊句式一般分四类: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其中较难理解的是倒装句。现代汉语习惯的常规语序,一般为“主—谓—宾”、“定(状)—中心词”,即主语在谓语前,谓语在宾语前,修饰语在中心语前;但有时因修辞、强调等的需要语序...

古代汉语的特殊句式有哪些?
答:7.用“是”作判断动词,文言文中也有,但出现较晚并且少见.如: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陶渊明《桃花源记》)巨是凡人,偏在远郡.(司马光《赤壁之战》),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木兰诗》) 二、被动句 在古汉语中,主语是谓语所表示行为的被动者的句式叫被动句.常见的被动句有以下几种形式...

为什么会有文言文特殊句式
答:高中文言文特殊句式 一、判断句 (1)用“者……也”表判断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2)句末用“者也”表判断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3)用“者”表判断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4)用动词“为”或判断词“是”表判断 用“为”联系主语和谓语,表示...

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有哪些
答: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有很多,包括比兴、倒装、排比等等。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 在文言文中,有许多特殊的句式被广泛使用,例如比兴、倒装、排比等等。这些句式在表达方式上与现代汉语有所不同,给文言文增添了一种独特的韵味。比兴 比兴是文言文中常见的修辞手法之一,通过将事物进行类比或隐喻,以便更生动地...

文言文特殊句式
答:文言文句式的特殊,是与现代文比较而言的。现代文的判断句多用判断词“是”,文言文的判断句多用“者……也”;现代文的语序是主语在前谓语在后、谓语在前宾语在后、状语在前谓语在后,文言文颠倒了,形成了倒装句;其它特殊句式同理。因此,想学好文言文的特殊句式,一定要有现代汉语的语法基础。

文言文的特殊句式有几种
答:文言句式包括:判断句、被动句、疑问句、否定句、词序(倒装句)、成份省略(省略句)和固定结构(习惯句式)。除了“疑问句、否定句”之外,其他叫特殊句式(指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判断句 现代汉语的判断句,一般要在主语的谓语之间加判断动词“是”。古代通常不用“是”来联系,而是采用以下...

文言文特殊句式类型
答:文言文特殊句式类型分别是: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以及省略句。一、判断句:根据谓语的性质给句子分类得出的一种句型,一般是用名词或名词性词组作谓语,对事物的属性作出判断,即说明某事物是什么,或不是什么。文言文判断句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基本上不用判断词是来表示,而往往让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直接...

师说中的特殊句式
答:文章阐说从师求学的道理,讽刺耻于相师的世态,教育了青年,起到转变风气的作用。文中列举正反面的事例层层对比,反复论证,论述了从师表学习的必要性和原则,批判了当时社会上“耻学于师”的陋习,表现出非凡的勇气和斗争精神。也表现出作者不顾世俗独抒己见的精神。全文篇幅虽不长,但涵义深广,论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