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的盛世有哪些

作者&投稿:上蝶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清朝有几个盛世?~

1、是不是只有这三个?
答:只有一个盛世——“康乾盛世”,所谓的“康乾盛世”,起于康熙二十年(1681年)平定三藩之乱,止于嘉庆元年(1796年)川陕楚白莲教起义爆发,持续时间长达115年。
剩下的都不是,压根就没有什么“乾嘉盛世”,“同光中兴”根本不是盛世。

2、如果清朝的后面几个皇帝都有康熙的才能,(就是各各像康熙一样)那清朝会灭亡吗?
答:难说,历史是不能假设的,一个王朝是不可能代代皇帝都是明君的。每一个朝代的命运都是注定好的,改变不了。就算都像康熙帝那样,也许也不行,因为没有对外开放。

3、还是只能让清朝多存在几年?
答:每个朝代都会经历灭亡,就连最强大的汉朝、唐朝也一样,清朝更不例外,一定会有一定的“寿命”,一到时间,就要灭亡。

4、抵挡得住洋人的火枪大炮吗?
答:如果乾隆后期开始能对外开放,吸取西方文化,维持盛世,统治者是贤君明君,肯定能成为世界上强大的国家,洋人的火枪大炮根本不在话下。但这只是我个人的假设罢了!

5、如果清末的那些什么运动 什么变革 什么学习西方科技,如果全部成功的话,那清朝又会变成什么样子?
答:这个难说,也许会,也许不会,和我前面说的一样,根本不能假设。


以上都是我个人的观点,历史是不能假设的!

三个吧。康乾盛世,乾嘉盛世,同光中兴

只有一个盛世——“康乾盛世”,所谓的“康乾盛世”,起于康熙二十年(1681年)平定三藩之乱,止于嘉庆元年(1796年)川陕楚白莲教起义爆发,持续时间长达115年。剩下的都不是,压根就没有什么“乾嘉盛世”,“同光中兴”根本不是盛世。
清朝有没有盛世,康雍乾时期是否出现过盛世?后世对此存有很大的争议,依笔者愚见,清代确实出现过“康熙盛世”和“康乾盛世”,那么盛世究竟有哪些标志的事例?我们就以康熙盛世为例,来说一说这个问题。

​总观清代历史,能够表明康熙年间出现过“康熙盛世”的依据,这些依据主要有六项标志。

其一,地广国强

当时的大清武功赫赫,军威无敌,领土不许侵犯,安全不允威胁,内政不得干涉,庄严不容冒犯。疆域辽阔,版图多达1100万余平方公里,国土之广,位居世界第一。康熙帝玄烨也被外国人尊称为天朝大皇帝。

其二,百业兴旺

康熙时期耕地面积多达700万余顷,农、工、商业比较发达,城市较为繁荣,物产比较丰富,人口也有较大的增长,比顺治年间增加了近百分之七十。

其三,国库充盈

顺治末年,岁缺饷银400余万,国库空空如洗。康熙六年总算有了结余,国库存银240万余两,十二年为2135万两。三十三年起,到五十八年的26年里,除两年是3836万和3998万两意外,其余年份每年国库存银都在4000万两以上,其中四十八年达到5000万两。国库存银之多,空前未有,也是当时世界之最。

​其四,文化发达

学校遍布全国各省府、州、县。书院林立,新建书院530余所,修复和重建前代书院240余所,加上顺治年间新建和修复的400多所,总数近1000所,较诸历代前期,北宋有书院70多所,南宋为400多所,明代最多,也不过500余所。康熙年间书院之多,前所未有。

并且,不少书院的院长和主讲者,多是一代宗师、文坛泰斗和知名学者,像黄宗羲讲学于海昌,孙奇逢讲学于内黄,李隅主东林书院,颜元讲于漳南书院等等。此外,康熙还委派翰林出身的大学士,翰林院掌院学士,如徐元文、张玉书、陈廷敬等得力大臣为总裁,编纂了一批颇有价值的书籍。比如:

《康熙字典》,收字47043字,字数之多,超过以前编写的任何书。《康熙字典》,在辩形、释义、注音、引例等方面,也比过去的字典更为细密、完备和确切。

《清文鉴》,21卷,满文字书,保持了官方通行的书面语的规范与纯正,便利了满文的流通和应用。

《佩文韵府》,440卷,是专门汇辑诗词歌赋词藻的类书。

《子史精华》,160卷,是将子部、史部古籍中可以“资考证,广学词”的有关资料汇集而编成的一部类书。

​《全唐诗》,900卷,是唐诗的总集,收诗48900余首,作者2200人余人。康熙自夸此书将“唐三百年诗人之菁华,咸采撷荟萃于一编之内,亦可云大备亦”。

《明史》,从康熙二十一年,以王熙等大学士、翰林院学士为总裁、监修总裁官起,到六十一年完成全稿,共310卷,后经雍正、乾隆略加润色,编成322卷,人们公认此书来五代以来所修各史中最好的一部。

《古今图书集成》,一万卷,主要是文史大家陈梦雷所编,经大学士蒋廷锡等人奉雍正帝旨意,对其中类目名称和卷数作了一些改动,将作者之名改为蒋廷锡等“奉敕撰述”。这部类书总计约1.6亿字,对古典文献进行了一次分门别类的全面清理和总结。

其五,清官辈出

官员的操守、吏治的清浊,是关系到国家民生的大事。入关初期,多尔衮曾痛斥“明朝之破坏,俱由贪墨成分”。清朝有识之臣,亦主张“天下治乱,视百姓之安危,百姓之安危,系守令之贤否”。所以,康熙对官员的要求是“清、慎、勤”,将“清”列为第一位,不止一次谕称“做官之要,莫过于公正清廉,地方大吏,以操守为要”。

康熙十六年夏,康熙帝“以御笔格物二大字、清慎勤三大字石刻”赐给日讲官陈廷敬、叶方蔼、张英。因此,康熙帝不断地嘉赞清官,擢用廉吏,保护清官,宣称不保全清官,则“清官何所倚恃以自安乎”。

​在康熙提倡、嘉奖、擢升的鼓励与影响下,不少官员严以自律,康熙年间清官辈出。像于成龙、汤斌、陈瑸、彭鹏、张伯行、叶方蔼等是清官中的典型代表人物。《清史稿》在叙述了这些贤臣事迹之后,写了两段结论性的评语。一为:“康熙中叶,天下乂安,封疆大吏多尚贤能,奉职循理。”二为:“康熙间吏治清明,廉吏接憧而起,圣旨所以保全诸臣,其效大矣。”

其六,木兰秋狝和避暑山庄

这一点需要重点来讲。“木兰”二字是满语音译,意思为“哨鹿”,即行围猎捕鹿羊等兽,此乃满族祖先酷爱的活动。“三藩之乱”初期,满兵不仅在数量上难敷平叛之用,质量上也令人不太满意,军队缺少训练,顺承郡王勒尔锦等王、贝勒又怯战惧敌,因此八旗军队战斗力严重下降,不断战败。

康熙帝深感八旗并疲弱,贻误用兵,决定整饬戎伍,加强训练。同时,也为了增强满蒙联盟,遂根据太祖、太宗多次行围练兵之祖制,创立了木兰秋狝制度。

​康熙十六年(1677年)九月,康熙帝巡视近边,科尔沁、喀喇沁、敖汉、翁牛特、巴林、奈曼等部蒙古王公来朝行在,喀喇沁多罗郡王扎什等还奉谕率兵丁1500名做向导。二十四年四月,康熙帝再巡近边,带领满汉大臣八旗劲旅,会合漠南蒙古各部王公及喀喇沁部的3000蒙古骑兵,一边射猎习武,一边勘测围场。

于是,康熙帝在内蒙古昭乌达盟。卓索图盟、锡林郭勒盟和察哈尔蒙古东四旗接壤地区建立了木兰围场,东西相距300里,南北直径近300里,周长1000余里,总面积约为1万平方公里。围场四周,在各隘口以木栅或柳条边为界,设立了40座巡逻的卡伦,场内划分了67个小型围场。康熙二十年(1681年),以阿拉噜科尔沁部多罗郡王色楞额驸等人管理围场,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始设围场总管。

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二月,康熙帝以平定三藩之乱,往盛京祭告祖陵,带领八旗王公大臣兵丁出关,沿途多次行围,亲自射杀老虎40余只。有时,一日连毙5虎。十二月,康熙帝下谕确定秋狝之制,规定一年派京城八旗兵士12000名,分为三班,每次行猎,拨兵4000,于四月、十月、十二月令其前往行猎,部院衙门官员不谙骑射者居多,亦一并派出,令其娴西骑射。

​围猎是相当严格的军事训练,从行军、出哨、布围、合围、射猎到罢围,以及驻跸安营等等,都有严格的规定,违者治罪。康熙帝后来每次带着皇子皇孙出巡行围,活动十分紧张,也很劳苦,“往来风沙,风尘有所不避,饮食或致不时”,从早到晚,都在马上度过。

另外,康熙帝也多次在京举行大阅,操练军队。由于康熙帝对整饬戎行的重视,勤操练,严赏罚,使八旗军队的战斗力有了很大的提高,得以肩负重任。

从北京到木兰围场,千里行军,上万人人员的沿途食宿、供应安排相当困难,早期又限于财政不甚宽裕,故一般是安营扎寨,住帐篷,既费时费力,又不方便,不舒适,不安全。从康熙三十三年起,国库充盈,每年都有大量结余,于是便大行修宫。

从四十一年到六十年,相继在古北口外到围场之间修了17座行宫,大约是30里有一座行宫。四十二年,康熙帝来到热河下营,看到此处“山川多雄奇,且去京师至近,奏章可朝发夕至,综理万机,与宫中无异”。因此,他决定在此修建行宫。

康熙帝亲自勘测、设计和指挥,调来大批民工,进展很快。五十年,宫殿区建成,康熙亲书宫名为“避暑山庄”,并题额山庄之36景,命内阁学士沈喻绘画,康熙赋诗入画,定名为《避暑山庄图咏》。

二十年后,乾隆皇帝从六年起,到五十七年,大规模扩建避暑山庄,增建了大量亭台楼阁。乾隆还新修了普宁寺、普佑寺、安远庙、普乐寺等,连康熙时期修的溥仁寺、溥善寺,共合12座大寺庙,人们习惯性称为“外八庙”。

清代盛世主要是“康熙盛世”和“康乾盛世”。
总观清代历史,能够表明康熙年间出现过“康熙盛世”的依据,这些依据主要有六项标志。

其一,地广国强

当时的大清武功赫赫,军威无敌,领土不许侵犯,安全不允威胁,内政不得干涉,庄严不容冒犯。疆域辽阔,版图多达1100万余平方公里,国土之广,位居世界第一。康熙帝玄烨也被外国人尊称为天朝大皇帝。

其二,百业兴旺

康熙时期耕地面积多达700万余顷,农、工、商业比较发达,城市较为繁荣,物产比较丰富,人口也有较大的增长,比顺治年间增加了近百分之七十。

其三,国库充盈

顺治末年,岁缺饷银400余万,国库空空如洗。康熙六年总算有了结余,国库存银240万余两,十二年为2135万两。三十三年起,到五十八年的26年里,除两年是3836万和3998万两意外,其余年份每年国库存银都在4000万两以上,其中四十八年达到5000万两。国库存银之多,空前未有,也是当时世界之最。

其四,文化发达

学校遍布全国各省府、州、县。书院林立,新建书院530余所,修复和重建前代书院240余所,加上顺治年间新建和修复的400多所,总数近1000所,较诸历代前期,北宋有书院70多所,南宋为400多所,明代最多,也不过500余所。康熙年间书院之多,前所未有。

并且,不少书院的院长和主讲者,多是一代宗师、文坛泰斗和知名学者,像黄宗羲讲学于海昌,孙奇逢讲学于内黄,李隅主东林书院,颜元讲于漳南书院等等。此外,康熙还委派翰林出身的大学士,翰林院掌院学士,如徐元文、张玉书、陈廷敬等得力大臣为总裁,编纂了一批颇有价值的书籍。比如:

《康熙字典》,收字47043字,字数之多,超过以前编写的任何书。《康熙字典》,在辩形、释义、注音、引例等方面,也比过去的字典更为细密、完备和确切。

《清文鉴》,21卷,满文字书,保持了官方通行的书面语的规范与纯正,便利了满文的流通和应用。

《佩文韵府》,440卷,是专门汇辑诗词歌赋词藻的类书。

《子史精华》,160卷,是将子部、史部古籍中可以“资考证,广学词”的有关资料汇集而编成的一部类书。

《全唐诗》,900卷,是唐诗的总集,收诗48900余首,作者2200人余人。康熙自夸此书将“唐三百年诗人之菁华,咸采撷荟萃于一编之内,亦可云大备亦”。

《明史》,从康熙二十一年,以王熙等大学士、翰林院学士为总裁、监修总裁官起,到六十一年完成全稿,共310卷,后经雍正、乾隆略加润色,编成322卷,人们公认此书来五代以来所修各史中最好的一部。

《古今图书集成》,一万卷,主要是文史大家陈梦雷所编,经大学士蒋廷锡等人奉雍正帝旨意,对其中类目名称和卷数作了一些改动,将作者之名改为蒋廷锡等“奉敕撰述”。这部类书总计约1.6亿字,对古典文献进行了一次分门别类的全面清理和总结。

其五,清官辈出

官员的操守、吏治的清浊,是关系到国家民生的大事。入关初期,多尔衮曾痛斥“明朝之破坏,俱由贪墨成分”。清朝有识之臣,亦主张“天下治乱,视百姓之安危,百姓之安危,系守令之贤否”。所以,康熙对官员的要求是“清、慎、勤”,将“清”列为第一位,不止一次谕称“做官之要,莫过于公正清廉,地方大吏,以操守为要”。

康熙十六年夏,康熙帝“以御笔格物二大字、清慎勤三大字石刻”赐给日讲官陈廷敬、叶方蔼、张英。因此,康熙帝不断地嘉赞清官,擢用廉吏,保护清官,宣称不保全清官,则“清官何所倚恃以自安乎”。

在康熙提倡、嘉奖、擢升的鼓励与影响下,不少官员严以自律,康熙年间清官辈出。像于成龙、汤斌、陈瑸、彭鹏、张伯行、叶方蔼等是清官中的典型代表人物。《清史稿》在叙述了这些贤臣事迹之后,写了两段结论性的评语。一为:“康熙中叶,天下乂安,封疆大吏多尚贤能,奉职循理。”二为:“康熙间吏治清明,廉吏接憧而起,圣旨所以保全诸臣,其效大矣。”

其六,木兰秋狝和避暑山庄

这一点需要重点来讲。“木兰”二字是满语音译,意思为“哨鹿”,即行围猎捕鹿羊等兽,此乃满族祖先酷爱的活动。“三藩之乱”初期,满兵不仅在数量上难敷平叛之用,质量上也令人不太满意,军队缺少训练,顺承郡王勒尔锦等王、贝勒又怯战惧敌,因此八旗军队战斗力严重下降,不断战败。

康熙帝深感八旗并疲弱,贻误用兵,决定整饬戎伍,加强训练。同时,也为了增强满蒙联盟,遂根据太祖、太宗多次行围练兵之祖制,创立了木兰秋狝制度。

康熙十六年(1677年)九月,康熙帝巡视近边,科尔沁、喀喇沁、敖汉、翁牛特、巴林、奈曼等部蒙古王公来朝行在,喀喇沁多罗郡王扎什等还奉谕率兵丁1500名做向导。二十四年四月,康熙帝再巡近边,带领满汉大臣八旗劲旅,会合漠南蒙古各部王公及喀喇沁部的3000蒙古骑兵,一边射猎习武,一边勘测围场。

于是,康熙帝在内蒙古昭乌达盟。卓索图盟、锡林郭勒盟和察哈尔蒙古东四旗接壤地区建立了木兰围场,东西相距300里,南北直径近300里,周长1000余里,总面积约为1万平方公里。围场四周,在各隘口以木栅或柳条边为界,设立了40座巡逻的卡伦,场内划分了67个小型围场。康熙二十年(1681年),以阿拉噜科尔沁部多罗郡王色楞额驸等人管理围场,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始设围场总管。

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二月,康熙帝以平定三藩之乱,往盛京祭告祖陵,带领八旗王公大臣兵丁出关,沿途多次行围,亲自射杀老虎40余只。有时,一日连毙5虎。十二月,康熙帝下谕确定秋狝之制,规定一年派京城八旗兵士12000名,分为三班,每次行猎,拨兵4000,于四月、十月、十二月令其前往行猎,部院衙门官员不谙骑射者居多,亦一并派出,令其娴西骑射。

只有一个盛世,即大清盛世,又称康雍乾盛世,是中国古代封建王朝的最后一个盛世,同时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回光返照,该时期经历了康熙、雍正、乾隆三代皇帝,持续时间长达一百三十四年是清朝统治的最高峰,在此期间,中国社会的各个方面在原有的体系框架下达到极致,改革最多,国力最强,社会稳定,经济快速发展,人口增长迅速,疆域辽阔。盛世局面下隐藏着巨大危机,政治的腐败与社会矛盾愈演愈烈,各种衰败之象逐步显露出来,而清廷社会统治和管理能力日渐衰微。乾隆后期各种民变相继爆发,也标志着清朝开始走向衰落,清朝遂陷入萧条冷落的嘉道中衰之世。

清朝,是中国历史最后一个大一统封建王朝,共传十帝,享国二百六十八年。

康乾盛世”,起于康熙二十年(1681年)平三藩之乱,止于嘉庆元年(1796年)川陕楚白莲教起义爆发,持续时间长达115年。有些中国历史学家们将“康乾盛世”称为辉煌,是因为他们觉得它在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方面将中国传统社会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峰,创造了中国历史的奇迹。他们认为国家统一的最终完成,社会经济的高度繁荣,学术文化的集大成趋势是“康乾盛世”最显著的历史特征。

  如果把“康乾盛世”和三代以降号称盛世的其他各个时期相比较,就会发现,无论是在繁荣的质上还是量上,它都逊色前代。首先,为了限制明末以来土地兼并的发展,恢复农业生产,清政府采取“重农抑商”政策,康熙曾下令把一部分明代各地藩王所占田地归还农民垦种,奖励垦荒屯田,并实行开垦荒地之初,免其杂项差役,三年免科,或通计十年, 方行起科“等办法,还颁布“盛世滋丁,永不加赋”令,重视兴修水利。

  其次,康熙时代统一台湾,平定三藩之乱,抗击沙俄侵略,建立起多民族的统一国家,使疆域空前扩大。

  第三,雍正时代广泛实行“摊丁入亩”税制,使经济、人口迅速发展。

  第四,乾隆时代继续改进和完善各项制度,使人丁繁 多,国家富庶起来。经康乾百余年的发展,人口已超过3 亿.是明朝最多人口统计数的5倍,比清初人口最少时增长 了20余倍。

康乾盛世又称康雍乾盛世、康雍乾之治、康乾之治,西方称"High Qing" ,是中国古代封建王朝的最后一个盛世。
该时期经历了康熙、雍正、乾隆三代皇帝,持续时间长达一百三十四年, 是清朝统治的最高峰,在此期间,中国社会在封建体系下达到极致,改革最多,国力最强,社会稳定,经济快速发展,人口增长迅速,疆域辽阔。
康乾盛世国土辽阔,人口众多。中国清朝政府统一蒙古、东北、新疆、西藏、台湾,奠定了如今中国的版图,实现了中华民族的大一统。 通过摊丁入亩、官绅一体当差纳粮、火耗归公等一列改革和发明推广御稻、双季稻等高产作物 ,增加了国家的收入,减轻人民的负担, 中国人口历史上首次破亿,并连破三亿。为中国人口大国打下基础。 废除贱籍制度,解放了社会最底层阶级的百姓,子孙代代不得翻身的命运。
盛世局面下隐藏着巨大危机,政治的腐败与社会矛盾愈演愈烈,各种衰败之象逐步显露出来,而清廷社会统治和管理能力日渐衰微。
康乾盛世或称 康雍乾盛世, 康乾之治、 康雍乾之治[1]。关于康乾盛世的说法最早可追溯到康熙五十二年(1713),康熙帝宣布实行“盛世滋生人丁,永不加赋”,乾隆帝也宣称:“比年以来西域大奏肤功,国家势当全盛”,“方今国家全盛,府库充盈”。此外,除了清朝最高统治者对此有专门论述之外,当时官员使用“盛世”一词也较多,如:清政府在统一新疆全境后,户部右侍郎于敏中赋诗称颂乾隆帝:“觐光扬烈,继祖宗未经之宏规;轹古凌今,觐史册罕逢之盛世”。
“盛世”,“全盛”等词汇经常在清朝臣民之口出现,并在乾隆时期的社会舆论中逐渐形成“盛世”意识。“康乾盛世”的这种历史记忆逐渐成形,也被文人学士广泛接受,记载下来并流传至今。
民国以来,学者对清朝多持批评态度。较早使用“康乾盛世”一词的是邓拓的《论红楼梦的社会背景和历史意义》。但当时及之后20年间的学者,大多都对“康乾盛世”这一说法持有否定态度,[2]认为是清廷御用文人和遗老叫出来的,[3]只是同时代的清史专家萧一山却对康雍乾三朝赞誉有加。[2]
康乾盛世因为在乾隆帝时期走向顶峰,亦有人成为 乾隆盛世,康乾盛世人口暴增的原因是雍正皇帝的摊丁入亩(取消人头税)政策。

我国历史上的隋唐、清朝出现过哪些封建盛世?
答:还有隋朝的开皇盛世,为唐朝的那些盛世铺垫,还有许多的中兴呢。

中国封建社会产生过诸多“盛世”,出现在清代的是( )A.文景之治B.贞观...
答:【答案】:D 本题主要考查的知识点是中国封建社会—清朝的盛世现象。中国封建社会的最后一个王朝是清朝,在清朝的前期,康熙、雍正、乾隆统治时期,国家统一、社会稳定、经济繁荣,被称之为“康乾盛世”。故选D。

中国古代有哪些盛世王朝,如“开元盛世”、“康乾盛世”etc
答:中国历史上,公认的盛世有 西周的成康之治,西汉的文景之治、武帝盛世、昭宣中兴,东汉的光武中兴、明章之治,南朝宋元嘉之治,北魏的孝文中兴,隋朝的开皇之治,唐朝的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元和中兴,宋朝的咸平之治,明朝的永乐盛世和仁宣之治以及弘治中兴,清朝的康乾盛世 ...

中国近代史纲要重点知识点整理有哪些?
答:清朝唯一盛世时期是康乾盛世,1640 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资本主义的发展突出表现在工业革命的爆发上,所谓的殖民地是指商品倾销市场、廉价劳动力、廉价原料的供应地和自由投资市场,列强对中国的侵略主要有军事侵略、政治控制、经济掠夺、文化渗透。1840 年,英国发动第一次鸦片战争,中国战败。1856 年,...

我国历史上有几个太平盛世
答:人民生活得到改善,国家财富有所积累,疆域辽阔,整个社会在政治、经济和文化上都处发展阶段。台湾等地的史学界及教科书中,将康、雍、乾时期称为康乾之治。西方传统史学界亦认同这种说法,或称这段时期为"High Qing”即清朝高峰时期。但因制度僵化,闭关锁国,使得这一局面无法长久持续。

康乾盛世是清朝的巅峰时期,当时的清朝有多强大?
答:第二个是人口,清代的人口爆炸,到乾隆末已有3.6亿人口。全世界拥有50万以上居民的城市总共有10个,而清朝就占了6个,即:北京、苏州、杭州、江宁、扬州和广州。中国人口第一次突破了2亿、3亿,并在盛世结束后的30多年内突破了4亿。在传统时代,这些空前的人口数量标志着空前的经济实力和国力;第...

你知道哪些中国古代的盛世?
答:1、康乾盛世 其实康乾盛世除了康熙和乾隆外,中间还加了个雍正,只是按语言习惯一直称为康乾罢了。作为中国封建社会最后一个比较繁荣的时期,在此期间清朝经历了国力最强、人口最多的一个阶段,不过繁荣的虚假表面麻痹了清王朝的感官,过度压迫和闭关锁国也为后来的民族悲剧埋下伏笔。2、文景之治 西汉汉...

清代盛世时期的皇帝有哪几个?
答:3个:康熙、雍正、乾隆 弘历即位时,清王朝经过康熙、雍正两朝70余年的治理,已呈现出繁荣景象。在此基础上,乾隆帝通过推动农业、商业经济的发展和军事建设,使清朝达到了强盛的顶峰。

中国古代的三大盛世是哪三大盛世?
答:西汉的文景之治、唐代的开元盛世、清代的康乾盛世。1、文景之治是指西汉汉文帝、汉景帝统治时期出现的治世。文景时期,重视“以德化民”,当时社会比较安定,使百姓富裕起来。到景帝后期时,国家的粮仓丰满起来了。 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升,汉朝的物质基础亦大大增强。2、文景之治不仅是中国...

清朝前期,经济发展的表现有哪些?
答:康熙朝开创了全新的盛世局面,雍正朝承前启后,继续开拓进取,不但巩固了前辈创造的治国基业,而且又有所发展。乾隆朝继前三代人之大成,始成“全盛”之势,将清朝政治、经济、文化推到了顶峰。清朝的盛世持续达百余年,为中国历史上时间最长的盛世。 封建社会中盛世的形成,皆非偶然,造成盛世的直接原因有种种,但根本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