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知道中国古代出现的所有盛世

作者&投稿:刘冰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中国古代有哪几个盛世~

盘点中国历史的四大盛世,个个都让世界瞩目!涨知识了


一、夏王朝(约前2070年——约前1600年)

1、禹启之治(禹、启)

2、少康中兴(少康)

3、杼槐之治(杼、槐)

4、帝芒之治(芒)

5、不降之治(不降)

二、商王朝(约前1600年——前1046年)

1、成汤之治(商太祖——成汤)

2、太甲之治(商太宗——太甲)

3、太戊中兴(商中宗[史记]——太戊)

4、祖乙中兴(商中宗[竹书纪年、甲骨文]——祖乙)

5、盘庚中兴(商世祖——盘庚)

6、武丁盛世(商高宗——武丁)

7、祖甲之治(商世宗——祖甲)

8、周王朝(前1046年——前771年)

9、成康之治(周成王——姬诵、周康王——姬钊)

10、穆王之治(周穆王——姬满)

11、孝王中兴(周孝王——姬辟方)

12、宣王中兴(周宣王——姬静)

三、西汉王朝(前202年——9年)

1、文景之治(汉文帝——刘恒、汉景帝——刘启)

2、汉武盛世(汉武帝——刘彻)

3、昭宣中兴(汉昭帝——刘弗陵、汉宣帝——刘询)

四、东汉王朝(25年——220年)

1、光武中兴(汉光武帝——刘秀)。

2、明章之治(汉明帝——刘庄、汉章帝——刘炟)

3、永元之隆(汉和帝——刘肇)

五、西晋王朝(265年——420年)

太康之治(晋武帝——司马炎)

六、南北朝时期(420年——589年)

1、南朝——刘宋:元嘉之治(宋文帝——刘义隆)

2、南朝——南齐:永明之治(齐武帝——萧赜)

3、南朝——南梁:天监之治(梁武帝——萧衍)

4、南朝——南陈:天嘉之治(陈文帝——陈蒨)

5、北朝——北魏:太武之治(魏太武帝——拓跋焘)、孝文中兴(魏孝文帝——元宏)

6、北朝——北周:建德之治(北周武帝——宇文邕)

七、隋王朝(581年——618年)

开皇之治(隋文帝——杨坚),隋文帝在位开创的治世,政治安定、社会民生富庶、人民安居乐业。

八、唐王朝(618年——907年)

1、武德之治(唐高祖——李渊)

2、贞观之治(唐太宗——李世民)

3、永徽之治(唐高宗——李治)

4、武周之治(圣神皇帝——武则天)

5、开元盛世(唐玄宗——李隆基)

6、元和中兴(唐宪宗——李纯)

7、会昌中兴(唐武宗——李炎)

8、大中之治(唐宣宗——李忱)

九、五代十国时期(907年——960年)

1、五代——后唐:明宗之治(后唐明宗——李嗣源)

2、五代——后周:显德之治(后周世宗——柴荣)

3、十国——吴越:吴越盛世(吴越太祖——钱镠、吴越世宗——钱元瓘、吴越成宗——钱佐、吴越忠逊王——钱倧、吴越忠懿王——钱弘俶)

十、辽王朝(916年——1125年)

1、辽国初盛(辽太宗——耶律德光、应天太后述律平)

2、景圣中兴(辽景宗——耶律贤、辽圣宗——耶律隆绪、萧太后)

十一、西夏王朝(1038年——1227年)

崇仁之治(西夏崇宗——李乾顺、西夏仁宗——李仁孝)

十二、金王朝(1115年——1234年)

1、大定之治(金世宗——完颜雍)

2、明昌之治(金章宗——完颜璟)

十三、北宋王朝(960年——1127年)

1、建隆之治(宋太祖——赵匡胤)

2、咸平之治(宋真宗——赵恒)

3、仁宗盛治(宋仁宗——赵祯)

十四、南宋王朝(1127年——1279年)

乾淳之治(宋孝宗——赵昚)

十五、元王朝(1271年——1368年)

1、至元之治(元世祖——孛儿只斤·忽必烈)

2、大德之治(元成宗——孛儿只斤·铁穆耳)

3、至治改革(元英宗——孛儿只斤·硕德八剌)

十六、明王朝(1368年——1644年)

1、洪武之治(明太祖——朱元璋)

2、永乐盛世(明成祖——朱棣)

3、仁宣之治(明仁宗——朱高炽、明宣宗——朱瞻基)

4、成化新风(明宪宗——朱见深)

5、弘治中兴(明孝宗——朱祐樘)

6、嘉靖中兴(明世宗——朱厚熜)

7、隆庆新政(明穆宗——朱载垕)

8、万历中兴(明神宗——朱翊钧)

十七、清王朝(1644年——1912年)

康乾盛世(清圣祖——爱新觉罗·玄烨、清世宗——爱新觉罗·胤禛、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

十七、盛世介绍

1、建隆之治

建隆之治是宋太祖赵匡胤统治期间北宋王朝繁荣昌盛的一个阶段。

宋太祖非常重视帝王和百姓之间的关系,他深知得民心者得天下。所以,他继位以后,实行休养生息的政策,百姓在这一时间段经济比较富足,北宋的国库也收入比较稳定。

但是,在这同一期间,国家连年征战,使刚刚发展起来的经济又缓慢增长,不过,因此北宋的兵马经过了严格的训练,很快统一了中原广大地区。

到了963年,百姓生活富足、兵马强壮、国库充裕、社会治安良好,达到了自唐朝开元盛世以后的又一强盛阶段,赵匡胤统治期间的北宋王朝经济富足、军队强大,是北宋王朝历史上最强盛的时期,历史上称“建隆之治”。

2、咸平之治

咸平之治,是指北宋宋真宗咸平(998年-1003年)年间出现的治世。宋真宗统治时期,勤于政事,任用李沆、曹彬、吕蒙正等人打理政事,政绩有声有色,减免五代十国以来的税赋。

注意节俭,铁制工具制作技术进步,土地耕作面积增至5.2亿亩,又引入占城稻,农作物产量倍增,纺织、染色、造纸、制瓷等手工业、商业蓬勃发展,贸易盛况空前。

景德元年(1004年),契丹侵宋,宋朝多数大臣建议不抵抗,迁都躲避,以宰相寇准为首的少数人极力主张抵抗,最后他们说服宋真宗御驾亲征,双方在澶渊相交,宋胜。真宗决定就此罢兵,订立澶渊之盟以每年向辽纳白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来收买与辽的和平。

尽管宋朝的面积、人口、资源都比前朝李唐差得多,但是,宋朝的经济,在风调雨顺的好年景时,岁入是唐朝的七倍;即便灾害频仍,岁入也是大唐的三倍左右。 

经济繁荣,边贸红火,贡赋通达,税收富足,北宋的统治日益巩固,国家管理日益完善,史称咸平之治。

3、乾淳之治

乾淳之治指宋孝宗在位期间经济繁荣,出现的太平盛世。

宋孝宗在位期间,政治清明、社会稳定、经济繁荣、文化昌盛,宋朝相对进入到一个兴盛时期,宋孝宗平反岳飞冤狱,起用主战派人士,锐意收复中原。在内政上,宋孝宗积极整顿吏治,裁汰冗官,惩治贪污,加强集权,重视农业生产。 

当时社会民生富庶、人民安居乐业、呈现政治繁荣的局面。南宋政府重视生产,劝课农桑,兴修水利,民和俗静,家给人足,牛马遍野,余粮委田,出现了天下康宁的升平景象。 

此间宋朝的内政形势有所改观。宋孝宗专心理政,百姓富裕,五谷丰登,太平安乐,史称“乾淳之治”。

4、永乐盛世

永乐盛世是明成祖朱棣统治时期所出现的盛世,为明初三大盛世之一。 

明成祖雄才大略,即位后励精图治,发展经济,提倡文教,采取了许多措施大力发展经济,使得天下大治,国家富强,疆域辽阔。明成祖年号为“永乐”,后世的史学家称这一时期为永乐盛世。以至称赞该时期“远迈汉唐”, 

政治上明成祖完善了文官制度。明太祖由于废除了丞相制度,皇帝直接领导六部,事无巨细。明成祖时,在朝廷中逐渐形成了后来内阁制度的雏形,皇帝国事繁忙时,内阁作便依照皇帝的指示来替皇帝处理国政。这种制度影响了明清两朝,乃至西方。

明成祖还在1421年,正式将明朝的首都迁到了北京。在地方设置管辖架构,比如东北、西北、西南设立行省或管理司。设哈密卫、贵州建制等。

经济上大力发展农业,兴修水利,疏通大运河,减轻税负。军事上明成祖多次亲征漠北,南征安南,还组建了禁卫京师的三大营,为明军对外征战的主力。

明成祖对外不但宣扬国威,还大力开拓海外交流,派郑和下西洋,经营南海,还派陈诚出使西域,开创了万国来朝的局面。

此外,明成祖命人编纂了《永乐大典》。这是一本百科全书式的典籍。它包容了先秦以来所有经典的书,可以说就是本百科全书。这样的典籍客观上也备份了那些古籍,使得很多书不至于失传。同时还完善了科举制度。

明成祖开创的永乐盛世和后来的明仁宗、明宣宗开创的仁宣之治合称永宣盛世,为中国历史五大盛世之一。

5、仁宣之治

仁宣之治又称仁宣盛世、仁宣致治,是明成祖朱棣以后,明仁宗朱高炽和明宣宗朱瞻基采取的宽松治国和息兵养民等一系列政策使得国家出现盛世的局面,为明初三大盛世之一,后人将永乐盛世和宣德时的太平合称为"永宣盛世"。

明初社会经济经洪武、建文、永乐三朝的恢复发展,到仁宗、宣宗两朝,出现了社会经济的繁荣。永乐帝驾崩后,他的儿子朱高炽、孙子朱瞻基先后即位,是为明仁宗、明宣宗,这个时期被认为是明朝国力最强、政治最清明的时期。

明仁宗时“停罢采买,平反冤滥,贡赋各随物资产,陂池与民同利”。下令息兵养民,并停止宝船下西洋,停止皇家采办珠宝等行为。

这些做法,使社会矛盾缓和,百姓得以休养生息,生产力得到发展,开启了一个稳定、强盛的时代。

明宣宗即位后迅速平定了汉王朱高煦的叛乱,并延续明仁宗的治国理念,实行重农政策,赈荒惩贪,继续重用“三杨”,息兵养民,赈荒惩贪,使明朝天下安定,社会经济迅速发展。 仁宣两朝,内阁大学士杨士奇、杨溥、杨荣执掌朝政,多有建树。

他们在位期间政治清明,法纪严明,经济发展,仓廪充实,百姓安居,社会稳定,蔚然有治平之象,形成了明代早期国泰民安的升平景观。后世称之为“仁宣之治”,堪比周朝的“成康之治”、汉朝的“文景之治”和唐朝的贞观之治。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盛世



中国历史上,公认的盛世有
  西周的成康之治,
  西汉的文景之治、武帝盛世、昭宣中兴,东汉的光武中兴、明章之治,
  南朝宋元嘉之治,北魏的孝文中兴,
  隋朝的开皇之治,
  唐朝的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元和中兴,
  宋朝的咸平之治,
  明朝的永乐盛世和仁宣之治以及弘治中兴,
  清朝的康乾盛世(也有人认为清朝政府实行文字狱,思想并不活跃,不符合内政方面“思想活跃”的标准;且外交方面由于清朝闭关锁国,“贸易繁荣”也有待考证,而且由于清朝轻视热兵器与科学技术,“军事强大”并不如一,“文化昌盛”指的是科技成就与书籍等等,清朝文字狱大肆盛行,满清统治者修编《四库全书》,销毁、篡改书籍,因此“康乾”并不能认为是盛世,参见“康乾盛世”)。

1. ”文景之治” - 首先是汉初的”文景之治”,
这段时期算是中国历史上难得的好时期, 文帝, 景帝奉行黄老之道, 讲究无为而治,即政府不过多干预经济, 让老百姓自由发展.所以大家觉得负担轻, 框框少, 日子好过..

2. ”武帝盛世” - 接下来应是”武帝盛世”, 但其和文景之治刚好相反, 武帝好大喜功. 连年征战, 虽大汉威名远播. 四海臣服. 但百姓过得不轻松.且武帝干预经济, 所有赚钱的生意如盐, 铁都要自己做, 搞垄断经营, 典型的与民争利. 不过, 这段时期大汉在邻国面前的确威风八面. 是中国历史上难得的对外强硬时期. 说盛世也不为过.

3. “昭宣中兴”- 汉昭帝和汉宣帝则既不象文景那么柔,也不象武帝那么硬. 比较平均, 对内讲法制, 体恤百姓疾苦. 轻傜薄赋. 对外也打仗, 但规模不太大.“昭宣中兴”算得上好时期.

4. “光武中兴”-光武帝建立政权前很会打仗, 但当上皇帝后却尽量避免战争. 以柔治国, 和文景一样, 百姓日子好过, 但对外比较软, 不过凭借西汉打下的威风, 邻国倒也不敢侵犯.

5. “明章之治”-汉明帝与汉章帝在东汉算是不错的皇帝,
但”明章之治”比起前朝的”文景”, “昭宣”就差了不少,时间也短一些.

至此, 汉朝的盛世算是结束, 中国进入了一个长达400年的混战时期. 基本没有盛世, 虽在西晋有过短暂的统一发展期, 但西晋朝王朝极其腐败, 和现在有得比, 相信百姓的日子不会好过.不过, 这期间有一些局部的, 小的盛世, 如:

6. “元嘉之治”-指南宋文帝时期有过短期的发展期, 虽不能与前面几个盛世相提并论, 但相对于当时天下纷争, 这也算是难得的好局面.

400年的战乱结束后, 中国开始进入了又一个大场面.

7.“开皇之治”-隋文帝杨坚统一全国并迅速拔乱反正. 国家马上走上正轨. 而文帝厉行节约, 并以身作则, 实在是当今贪官的一面好镜子. 不过百姓日子虽然好过, 但由于文帝猜忌心重, 大官反而提心吊胆, 过得很不踏实.

8. “贞观之治”- 这应是中国历史上最辉煌的时期, 李世民能文能武, 治国方面发展生产, 轻傜薄赋, 与民休养生息, 百姓的日子迅速好起来. 而更难能可贵的是, 在政治上颇有民主风气, 听得进不同意见, 不会因为刻意维护自己的尊严和地位而护短. 如在当代做领导人, 定能带领中国走向民主.在国际上, 四面出击, 逐渐建立了大唐的领导地位, 而在打败对手之后, 并不赶尽杀绝, 能以比较平等的方式对待其他民族, 民族矛盾比较少. 各国都承认唐朝的大国地位, 这很象今天的美国. 只是三征高丽, 居然没有取胜,
有点遗憾.

9. “开元盛世” – 承接前面太宗, 武周留下的好局面, 继续发扬光大, 将唐朝的盛世推向高峰. 玄宗各方面也象太宗. 只是后半段经安史之乱, 迅速破产. 李隆基的名望也大打折扣.大场面结束了, 中国又进入了一个纷乱的五代十国, 不过也有偶尔的好时候.

10. “长兴之治” – 这是一个很短的时期, 前后才八年,但在五代那样的一个乱世. 有这么一个时期, 很难得,后唐明宗李嗣源虽没文化, 但人不错.

纷乱过后, 中国进入了统一的时期.

11. “咸平之治” – 指北宋真宗时的一段小康时期, 北宋经济非常发达, 文化也发展到了很高的水平. 物资, 精神文明都搞得不错. 只是武力太弱, 只能向邻国割肉以维持和平, 从此中国再无汉唐的国威.

12. “永乐时期” – 明成祖朱棣文治武功算是不错, 百姓生活还算可以, 对外五征漠北, 打出了国威, 同时积极与外界沟通, 郑和下西洋的规模比汉朝的张骞通西域,唐朝的三藏西天取经都大很多. 只是好象历史上没有一个特定的”永乐之治”或”永乐盛世”的称号.

12. “仁宣之治” - 仁宗和宣宗是有名的仁慈守成之君,
百姓安居乐业, 仁宣很象汉代的文景. 但时间短.

13.”弘治中兴” – 明朝中后期的皇帝大多懒惰昏庸, 但明孝宗朱佑樘算是个例外. 勤政爱民, 把走向没落的明朝向上拉了不少. ”弘治中兴”名符其实.

14. “康乾盛世” – 康熙, 庸正, 乾隆真有两下子, 这么大版图的一个国家. 居然能这么有效的治理. 这一点,汉唐都有所不如. 对外基本没有败仗, 对内百姓生活也基本可以, 不过, 毕竟是亡国奴生活, 遭受歧视, 受气是免不了的.

(一)夏朝少康中兴

少康中兴乃中国史上首个出现「中兴」二字的时代。据史籍记载,夏启死后,将帝位传给了儿子太康。太康终日不理政事,宴饮游乐,东夷有穷氏的首领后羿(音yì)乘机把太康赶下台。不久,后羿又被他的亲信寒浞(音zhuō茁)杀掉,寒浞取得王位。太康死后,他的弟弟中康得立,中康的儿子相,投靠同姓斟(音zhēn)灌氏和斟寻氏,但仍然被寒浞所杀。相的妻子无以为计,只好逃到有仍氏娘家,生下了儿子少康。少康成人后又被寒浞所打败,投奔有虞氏。有虞氏国君见少康年轻有为,就把自己的两个女儿嫁给他,为他修建了纶(音lún)邑(今禹州顺店康城)让他居住。纶邑西有嵩山,北有具茨,南临颍水,土地肥沃,气候宜人,有田一成(方圆10里),有众一旅(500人),少康从此有了安身之地。少康便以纶邑为根据地,抚恤招纳散亡的夏遗民旧部,发展生产,积蓄力量。又纠集自己的亲信氏族及对寒浞不满的部族,合力消灭了寒浞及其余党,“整威仪东南行,求阳翟夏王之故都”,葺宫室,修钧台,视九鼎,天下诸侯纷纷拥戴。夏帝太康失国数十年后,少康终于“坐钧台而朝诸侯”,重登天子之位,历史上称之为“少康中兴”。

(二)商朝武丁中兴

武丁中兴,国力强盛,于是不断征战四方。殷代北方草原地区的一个名叫鬼方的游牧部落,经常骚扰殷人统治区,武丁亲自率军征讨,用了三年的时间将其平定。工方是殷北方另一游牧部落,在盘庚迁殷前,工方利用王室“九世之乱”的机会,迅速扩展势力。为了掠夺更多的生活资料,工方逐渐向南游移,骚扰商朝属国,并经常深入商王畿西效进行抢劫。工方这一举动,对商王朝的统治构成严重的危胁。于是武丁命武将禽和甘盘率军征讨,经过几年征讨,终于将工方平服,工方的领地从此归入商朝版图。土方是殷代北方距离商王畿较近的又一部族,屡屡侵夺商地居民,曾进入商东效劫掠两个居民聚落,武丁在征伐工方过程中,用二三年时间消灭了土方,土方之地也成为商朝领土。据传说,武丁曾率商族武士,深入荆楚艰险之地,经过交战,将其打败,并把很多荆楚之人捕获,把他们生活的地方荡平。从此汉汉流域也成为商朝版图的一部分。

(三)西周成康之治

中国西周时周成王、周康王相继在位的40余年间所形成的安定强盛的政治局面。为慑服商顽民而建的东都成周城落成后,辅政大臣周公还政于成王,周朝进入巩固的时期。成王及其子康王继承文王和武王的功业,务从节俭,克制多欲,以缓和阶级矛盾。又令周公制礼作乐,即王朝各种典章制度的创立和推行,大规模进行自周武王时开始的分封制。西周分封 ,是以宗法血缘关系为纽带,建立起周天子统辖下的地方行政系统,从而在一定时期内起到了加强周王朝统治的作用。分封制还为维护天子、诸侯、卿、大夫、士这一等级序列的礼制的产生,提供了重要前提。成康时代的诸侯,均由中央直接控制。康王之世,周还曾命诸侯征讨淮夷、东夷,加强对异邦的控制。成康时期,是周最为强盛的阶段,史称天下安宁,刑具40余年不曾动用,故有成康之治的赞誉。康王在位期间,国力强盛,经济繁荣,文化昌盛,社会安定。后世将这段时期和成王末年的统治誉称为“成康之治”。

(四)西汉文景之治

文景两代采取了上述一系列措施的结果,使当时社会经济获得显著的发展,封建统治秩序也日臻巩固。西汉初年,大侯封国不过万家,小的五六百户;到了文景之世,流民还归田园,户口迅速繁息。列侯封国大者至三四万户,小的也户口倍增,而且比过去富实得多。农业的发展使粮价大大降低,文帝初年,粟每石十余钱至数十钱。据《汉书·食货志》记载,汉初至武帝即位的七十年间,由于国内政治安定,只要不遇水旱之灾,百姓总是人给家足,郡国的仓廪堆满了粮食。太仓里的粮食由于陈陈相因,致腐烂而不可食,政府的库房有余财,京师的钱财有千百万,连串钱的绳子都朽断了。这是对文景之治十分形象的描述。

(五)西汉昭宣之治

西汉汉昭帝和汉宣帝时代 (约为公元前87年至前48年),西汉处于稳定发展阶段。汉昭帝8岁即位,霍光辅政,继续实行汉武帝后期以来的政策,多次下诏赈贷农民,减免田租、口赋等税收,减轻农民的力役负担。宣帝即位后,更着力整顿吏治,推行招抚流亡、安定民生的措施,使社会生产重新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复和发展,政治又出现新局面,史称“昭宣之治”。

(六)东汉光武中兴

刘秀 更始三年(25)夏,在鄗县南千秋亭五城陌(今河北柏乡内)即皇帝位。改元建武,改鄗为高邑,次年定都洛阳,建立东汉政权。之后4年,指挥军队镇压赤眉等农民起义军,削平各地割据势力。在位期间,以“柔道”治天下,采取一系列措施,恢复、发展社会生产,缓和西汉末年以来的社会危机。建武二年至十四年(公元26~38)颁布6道释放奴婢诏令,规定战争期间被卖为奴婢者免为庶人,未释放的官私奴婢必须有基本的人身保障。建武十一年,连下三次诏令,规定杀奴婢者不得减罪;炙灼奴婢者依法治罪;免被炙灼的奴婢为庶人;废除奴婢射伤人处极刑的法律。恢复西汉较轻的田税制,实行三十税一。遣散地方军队,废除更役制度,组织军队屯垦。简政减吏,裁并400多县。放免刑徒为庶民,用于边郡屯田。建武十五年,下令度田、检查户口,加强封建国家对土地和劳动力的控制。加强中央集权,对功臣赐优厚的爵禄,但禁止他们干政;排斥三公,加重原在皇帝左右掌管文书的尚书之权,全国政务经尚书台总揽于皇帝,在地方上废除掌握军队的都尉。种种措施,使东汉初年出现了社会安定、经济恢复、人口增长的局面,因此刘秀统治时期,史称“光武中兴”。
明章之治

东汉这一时期汉明帝、汉章帝的治绩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轻徭薄赋、减省刑罚:明、章帝劝课农桑,薄赋税,减徭役,修水利,又安置无地贫民,贷给粮食、种籽、农具。如屡下诏令,以苑圃地和郡国公田赋与贫民耕种,几度蠲免租赋。史载明帝末年「天下安平,人无徭役,岁比登稔,百姓殷富,粟斛三十,牛马被野」。章帝时又放宽刑律,废除苛法五十馀条,政治从宽厚。

  (二)、力倡文教,崇尚儒学:明帝秉光武遗教,尊崇儒术,他曾亲赴太学,主持「大射」、「养老」等礼,又升堂讲说,故上至宗室诸王大臣子弟,下至於宫廷卫士,莫不受经习儒。章帝更亲赴阙里祭祀孔子,又召集当时名儒,群会於京师的白虎观,讨论诸经的异同,故学术风气一时大盛。

  (三)、征伐匈奴,威服西域:西汉末至东汉初,匈奴的势力又有所发展,成为北边的严重威胁。建武二十四年(四十八年)後,匈奴因内乱而分为南北二部,南匈奴逐渐内附,但北匈奴仍不时入侵。明帝时,遣窦固(? -- 八十八)等於永平十六年(七十三年)击败北匈奴,追至天山和蒲类海(今新疆巴里坤湖)。同时又派班超(三十二 -- 一零二)出使西域各国,使西域各国再次断绝与匈奴的关系,重新归附汉朝。後来至和帝永元元年(八十九年),窦宪(? -- 九十二年)率师出击北匈奴,大破之,北匈奴降者前後二十馀万人,窦宪等「遂登燕山,去塞三千馀里,刻石勒功,纪汉威德,令班固作铭」。不久北匈奴之馀众在屡败之後,乃向西远徙。

  明章之治和文景之治一样,均属王朝初後不久出现的「治世」。但文景之治等前有短暂的动乱,後有另一「盛世」接踵而来。而明章之治前承光武之治,二者同为东汉之鼎盛时期,其後再无盛世之再现,政治即趋向紊乱。其因应与西汉社会之弊病并未克服有关,一方面土地兼并、吏治败坏仍颇为严重,另方面,外戚干政、宦官擅权又逐渐加剧。於是东汉的黄金时代稍纵即逝,为时极短即转入中衰。

(八)刘宋元嘉之治

宋武帝刘裕死后,长子刘义符即位,两年后,被辅政大臣徐羡之、傅亮、谢晦因嬉戏失德杀刘义符,立刘裕三子宜都王刘义隆,史称宋文帝。宋文帝继续实行刘裕的治国方略,在东晋义熙土断的基础上清理户籍,下令免除百姓欠政府的“通租宿债”,又实行劝学、兴农、招贤等一系列措施,使百姓得以休养生息,社会生产有所发展,经济文化日趋繁荣,由是“三十年间,氓庶蕃息,奉上供徭,止于岁赋。晨出暮归,自事而已”,“民有所系,吏无苟得。家给人足,即事虽难,转死沟渠,于时可免。凡百户之乡,有市之邑,谣舞蹈,触处成群,盖宋世之极盛也。”(《宋书·良吏传序》)宋文帝元嘉之世(424─453),是东晋南北朝国力最为强盛的历史时期,史称“元嘉之治”。

(九)南齐永明之治

永明之治是指在中国南北朝时期,南朝齐在齐武帝萧赜统治期间出现的治世时期(482年—493年)。由于齐武帝年号永明,所以称为永明之治。当时南朝齐取代南朝宋四年后齐高帝去世,太子萧赜即位,即齐武帝。他十分关心内政,提倡教育。并且继承齐高帝风格,力行节俭。由于与北魏通好,使得边境较为安定,减少军事调动。使得在齐武帝执政的十一年期间,朝政政治清明,国内社会安定,带动经济文化的发展,替齐国带来一个小康的安定局面。

(十)隋朝开皇之治

鉴于东汉至隋南北分裂达四百多年之久,民生困苦,国库空虚,故自开皇九年,杨坚统一天下后,即以富国为首要目标,轻徭薄赋以解民困,在确保国家赋税收入之同时,稳定民生。由于南北朝以来,户籍不清,税收不稳,于是杨坚开皇五年,即大索貌阅,并接纳尚书左仆射高颎之建议,推行输籍法,作全国性户口调查,增加国家税收,改善经济,尽扫魏晋南北朝以来隐瞒户籍之积弊,促成开皇之盛世。

(11)唐朝贞观之治

贞观之治,是指中国唐太宗在位期间的清明政治。由于唐太宗能任人廉能,知人善用;广开言路,尊重生命,自我克制,虚心纳谏,重用魏徵等诤臣;并采取了一些以农为本,厉行节约,休养生息,文教复兴,完善科举制度等政策,使得社会出现了安定的局面;当时并大力平定外患,并尊重边族风俗,稳固边疆。当时年号为“贞观”(627年-649年) ,故史称“贞观之治”。这是唐朝的第一个治世,同时为后来的开元之治奠定了厚实的基础。

(12)唐朝开元盛世

开元之治是唐玄宗(李隆基)统治前期所出现的盛世。唐玄宗在位44年,前期(开元年间)政治比较清明,任用贤能,经济迅速发展,提倡文教,使得天下大治,唐朝进入全盛时期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盛的国家,史称“开元盛世”共29年。

  注:在大部分历史教材中,均将“开元之治”称作“开元盛世”。

(13)唐朝大中暂治

唐宣宗致力于改善安史之乱所遗留下来的问题,他先贬谪李德裕,结束牛李党争。宣宗勤俭治国,体贴百姓,减少赋税,注重人才选拔,唐朝国势有所起色,阶级矛盾有所缓和,百姓日渐富裕,使十分腐败的唐朝呈现出“中兴”的小康局,史称“大中暂治”。

(14)宋朝庆历新政

中国宋代仁宗庆历年间进行的改革。宋仁宗时,官僚队伍庞大,行政效率低,人民生活困苦,辽和西夏威胁着北方和西北边疆。庆历三年(1043),范仲淹、富弼、韩琦同时执政,欧阳修、蔡襄、王素、余靖同为谏官。宋仁宗责成他们在政治上有所更张以“兴致太平”。范仲淹与富弼提出明黜陟、抑侥幸、精贡举、择官长、均公田、厚农桑、修武备、减徭役、覃恩信、重命令等10项以整顿吏治为中心的改革主张。欧阳修等人也纷纷上疏言事。宋仁宗采纳了大部分意见,施行新政。诏中书、枢密院同选诸路转运使和提点刑狱;规定官员必须按时考核政绩,以其政绩好坏分别升降。更荫补法,规定除长子外,其余子孙须年满15岁、弟侄年满20岁才得恩荫,而恩荫出身必须经过一定的考试,才得补官。又规定地方官职田之数。四年三月,更定科举法。另外,还颁布减徭役、废并县、减役人等诏令。由于新政触犯了贵族官僚的利益,因而遭到他们的阻挠。五年初,范仲淹、韩琦、富弼、欧阳修等人相继被排斥出朝廷,各项改革也被废止。

(15)明朝洪武之治

朱元璋吸取元朝灭亡的教训,实行了一系列休养生息、发展农业和工商业生产的措施,使得明朝的经济得到迅速恢复和发展。到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民户达1605万户,人口达6054万人,垦地面积达850万顷,成为明朝的鼎盛时期。

(16)明朝建文新政

建文帝对局势有着深刻的认识,因此继位伊始,就着手改革,改变了太祖朱元璋的一些弊政 ,史称“建文新政”。“建文新政”主要内宾:重用文人.仁义礼治为指导思想.减轻财税,平反冤狱,精减机构,更变官制,锐意削蕃.改变朱元鄣事必躬亲的做法,适当放权.

(17)明朝永乐盛世

明成祖时期,完善了文官制度。明太祖时,由于废除了丞相制度,皇帝直接领导六部,因此事无巨细都要皇帝亲自处理,这样皇帝非常累。明成祖时,在朝廷中逐渐形成了后来内阁制度的雏形,这种制度影响了明清两朝。

  此外,明成祖命人编纂了《永乐大典》。这是一本百科全书式的典籍。它包容乐先秦以来所有经典的书,可以说就是本百科全书。这样的典籍客观上也备份了那些古籍,使得很多书不至于失传。

  1421年,明成祖正式将明朝的首都迁到了北京。从那时起,北京就一直是中国的政治中心了。

  明成祖朱棣即位后,采取了许多措施大力发展经济,他统治期间社会安定、国家富强,由于成祖年号为“永乐”,后世称这一时期为“永乐盛世”。

(18)明朝仁宣之治

仁宣之治是明成祖朱棣以后,明仁宗朱高炽和明宣宗朱瞻基采取了宽松治国和息兵养民的政策.明初社会经济经洪武、建文、永乐三朝的恢复发展,到仁宗、宣宗两朝,出现了社会经济的繁荣。仁宗时“停罢采买,平反冤滥,贡赋各随物资产,陂池与民同利”。宣宗时实行重农政策,赈荒惩贪。仁宣两朝,内阁大学士杨士奇、杨溥、杨荣执掌朝政,多有建树。他们在位期间成为明朝皇帝历史上少有的吏治清明,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的时期。后世称之为“仁宣之治”,比之于西汉“文景之治”。

(19)明朝弘治中兴

由于幼年生活的坎坷,孝宗一直身弱多病。但孝宗却勤于政事,不仅早朝每天必到,而且重开了午朝,使得大臣有更多的机会协助皇帝办理政务。同时,他又重开了经筵侍讲,向群臣咨询治国之道。孝宗还开辟了文华殿议政,其作用是在早朝与午朝之余的时间,与内阁共同切磋治国之道,商议政事。孝宗皇帝的勤政终于得到了回报,弘治朝吏治清明,任贤使能,抑制官宦,勤于务政,倡导节约,与民休息,是明代历史上少有的经济繁荣、人民安居乐业的和平时期。被史家称为“弘治中兴”。

(20)清朝康乾盛世(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合成康乾盛世)

“康乾盛世”,又称“康雍乾盛世”,起于康熙二十年(1681年)平三藩之乱,止于嘉庆元年(1796年)川陕楚白莲教起义爆发,持续时间长达115年。一些中国历史学家将“康乾盛世”视为辉煌,因为它在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方面将中国传统社会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峰。国家统一的最终完成,疆域的扩大、社会经济的繁荣是“康乾盛世”最显著的历史特征。

古代中国治世和盛世
文景之治(公元前180年——公元前141年)
武昭宣盛世(公元前141年——公元前48年)
光武中兴(公元25年——公元57年)
明章之治(公元57年——公元88年)
开皇之治(公元581年——公元604年)
贞观之治(公元627年——公元649年)
开元盛世(公元713年——公元741年)
洪武之治(公元1368年——公元1398年)
永仁宣盛世(公元1403年——公元1435年)
康雍乾盛世(公元1661年——公元1795年

  上古:尧舜盛世(尧舜)
  夏朝:少康中兴(少康)
  商朝:武丁中兴(商高宗——武丁)
  西周:成康之治(周成王——姬诵、周康王——姬钊)
  西汉:文景之治(汉文帝——刘恒、景帝——刘启)
  武帝盛世(汉武帝——刘彻)
  昭宣中兴(汉昭帝——刘弗陵、宣帝——刘询)  
  东汉:光武中兴(汉光武帝——刘秀)
  明章之治(汉明帝——刘庄、章帝——刘炟)   
  西晋:太康繁荣(晋武帝司马炎)   
  南朝:元嘉之治(宋文帝——刘义隆)   
  :永明之治(齐武帝——萧赜)   
  :天监之治(梁武帝——萧衍)  
  北魏:孝文中兴(魏孝文帝——元宏,原名拓跋宏)  
  隋朝:开皇之治(隋文帝——杨坚)
  唐朝:贞观之治(唐太宗——李世民)
  :永徽之治(唐高宗——李治)
  :武周之治(又称“贞观遗风”,由圣武皇帝武则天开创)
  :开元盛世(唐玄宗——李隆基)
  :元和中兴(唐宪宗——李纯)
  :大中中兴(唐宣宗——李忱)
  北宋:咸平之治(宋真宗——赵恒)
  :仁宗之治(宋仁宗——赵祯)
  南宋:乾淳之治(宋孝宗——赵昚)
  辽朝:景圣中兴(辽景宗——耶律贤、辽圣宗——耶律隆绪)
  金朝:大定之治(金世宗——完颜雍)
  :明昌之治(金章宗——完颜璟)  
  明朝:洪武之治(明太祖——朱元璋)
  :永乐盛世(明成祖——朱棣)
  :仁宣之治(明仁宗——朱高炽、宣宗——朱瞻基)
  :弘治中兴(明孝宗——朱佑樘)
  :万历中兴(明神宗——朱翊钧)   
  清朝:康乾盛世(康熙帝——爱新觉罗·玄烨;乾隆帝——爱新觉罗·弘历)

唐朝:贞观之治、武则天时期(历史称其大有贞观遗风)、开元盛世;
宋朝:历史上虽没又给出什么盛世的名称,但宋朝仍是一个影响力极大的朝代,诚如著名史学家陈寅恪言:“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
元朝:元朝立国90余年,统治者没有什么主人翁精神,就像做客样,而且是那种穷亲戚串门套救济一样,只索取不反哺,但没有成吉思汗,就没有现在的中国版图。
明朝:明朝盛世不断:洪武之治、永乐盛世、仁宣之治、弘治中兴、万历中兴(张居正的功劳);
清朝:康乾盛世(持续了133年),好像还有个所谓的同治中兴。
综上所述唐、明两朝盛世居多

长老:姚明和信黄金时代(尧舜)
夏朝:少康中兴(少康)

商代:,吴丁中兴(商业高宗 - 吴丁)

西周成康治(周成王 - 中 - 吉诵经周康王 - 吉超)

西汉文景(汉文帝 - 刘恒,景帝 - 刘淇)

无棣县盛的世界(汉武帝 - 刘彻)

赵暄市中兴(汉昭帝 - 刘弗陵,宣 - 刘洵)

东汉:的光:吴中猩(“汉光武帝 - 刘修)

章治理(汉 - 刘庄,张帝 - 刘达)

西晋:泰康繁荣,晋武帝司马炎

南朝元嘉治理(DI' - 刘依珑)

:,永明治理(齐北魏的的天监管治(汉武帝 - 萧炎)

:,隆中兴通讯(魏孝文帝 - $宏,拓跋宏前身) BR />穗汉武帝 - 萧泽)

:实现人人共享的治理之王(文帝 - 羊尖)

唐代的流金岁月(皇帝 - 李世民)

: :永徽治(唐高宗 - 李贽)

:武周治贞观(也被称为“传统”,开创了由盛武皇帝武则天)

:开元盛世(唐玄宗 - 李隆基)的 BR />:中兴通讯(仙踪 - 李春)

:大,中型的中兴通讯(唐宣宗 - 李辰)

北宋治理(宋真宗咸平 - 赵呵嗯)

:第仁宗(CLASSICS - 赵祯)

南宋干淳治(宋孝宗 - 赵申),

辽国王街中兴通讯(辽景宗 - 耶律贤,辽圣宗, - B.龙线程)

金:治理(师宗 - 完颜雍)

:治理(金奖 - 完颜璟明昌)

明:洪武

:蓬勃发展的永乐(永乐皇帝 - 朱棣)

:仁宣之治(明仁宗 - 朱高炽,唐玄宗治理(第一明 - 皇帝) - 朱瞻基)

::弘治中兴通讯(明孝宗 - 朱佑堂)

:,万历中兴通讯(万历皇帝 - 朱一皲)
清代康熙,乾隆年间(康熙皇帝 - 爱新觉罗·玄烨乾隆皇帝 - 爱新觉罗·闳厘)

中国古代六个鼎盛时期都是什么?
答:种种措施,使东汉初年出现了社会安定、经济恢复、人口增长的局面,因此刘秀统治时期,史称“光武中兴”。 开皇之治 所属年代: 隋代 隋文帝统一中国后,一面躬行俭朴,一面采取了许多有利于巩固政权的措施。由于他明白到“古帝王没有好奢侈而能持久的”之道理,所以由他辅政时开始,就提倡生活节俭,宫中的妃妾不...

中国古代的有哪四个盛世?
答:文景之治 贞观之治 开元盛世 康乾盛世

历史上公认的四大盛世
答:文景盛世是我国第一个盛世,西汉时期,刚刚经历过春秋战国的纷争,又领略了蜀汉战争的残酷,终于在汉朝实现了大一统,经历长时间战争的百姓,终于摆脱战争的苦恼,农业生产和家庭纺织业都有了巨大的进步,百姓富裕富强、安居乐业,所以文景盛世是我国封建朝代的第一个盛世。二、开元盛世 开元盛世是我国历史上...

介绍一下中国各朝代盛世
答:夏朝:少康中兴 商朝:成汤之治:太康之治:盘庚之治…西汉:文景之治:武帝之治:东汉:光武中兴:刘宋:文嘉冶世:隋朝:开皇之治:唐朝:贞观之治:开元之治:清朝:康乾盛世

中国历史上共有几次盛世
答:可惜这随着杨广夺位实行暴政、农民战争爆发而告终,历史的机会留给了唐朝。唐朝: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始于唐太宗,又经历武则天,直至唐玄宗达到巅峰。无论经济政治军事还是社会人文均达到了中国古代的一个高点。但终究被安史之乱打断。其后宋朝出现过经济社会的空前繁荣,但由于政治军事的软弱无能而未被称...

中国历代盛世有多少
答:国力日衰,自然不能说是盛世,但在文化发展方面无疑在中国古代达到了一个高峰。) 明成祖 永乐盛世 明仁宗、明宣宗 仁宣之治 明孝宗 孝宗中兴

古代中国有哪些治世和盛世
答:汉武帝时代,以汉族为主体的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空前的巩固,汉文化的主流形态基本形成,开启了中国文明富强的序幕。汉武帝时代的政治体制、经济形式和文化格局,对后世留下相当重要的历史影响。3、明章之治 明章之治是指是东汉继光武中兴之后,汉明帝、汉章帝统治时期出现的"大治"景象,此间把东汉推向了...

盘点:中国古代历史上的五大盛世
答:1、永宣盛世 永宣盛世指明朝前期的永乐盛世和仁宣之治,为中国历史上的五大盛世之一。明太祖朱元璋一统天下后,励精图治30多年,开创了洪武之治,又经永乐、洪熙、宣德三代人七八十年的励精图治,出现了“永宣盛世”的繁盛局面,明王朝的统治进入鼎盛时期。“永宣盛世”期间,明成祖北建故宫,南修...

中国历史上有几次盛世,基本是八百年一轮回
答:第一次大盛世开始:西周,公元前1066年武王伐纣 第二次大盛世开始:秦汉,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距上一次盛世845年 第三次大盛世开始:隋唐,公元581年隋代北周,距上一次盛世801年 第四次大盛世开始:明朝,公元1368年明朝建立,距上一次盛世787年 第五次大盛世开始:本朝(还是将要取代本朝的那个...

历史上有几个盛世?
答:中国历史上的三大盛世: “汉武盛世”--汉武帝 “开元盛世”--唐玄宗 “康乾盛世”--康熙皇帝 雍正皇帝 乾隆皇帝 除此之外还有:西汉“文景之治”--汉文帝 汉景帝 西汉“昭宣中兴”--汉昭帝 东汉“光武中兴”--汉光武帝 东汉“明章之治”--汉明帝 汉章帝 隋朝“开皇之治”--隋文帝 唐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