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

作者&投稿:卷卖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

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作为中国地质调查局直属的事业单位,既是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中央公益性地质调查队伍的主体力量和重要技术支撑。主要开展矿床地质、地球化学、地球物理、成矿规律、成矿预测、矿产勘查新理论新方法、矿产资源调查评价、矿产资源战略和可持续发展研究,以及重大矿产资源科学问题研究等。中国地质学会矿床地质专业委员会、矿物专业委员会挂靠在所,主办学术刊物《矿床地质》。

王瑞江所长在典型示范成果技术委员会验收会上做报告


国内知名专家、院士评估潜力评价典型示范成果


王瑞江所长(中)、张佳文副所长(右二)、毛景文副所长(左二)、王宗起副所长(右一)、邢树文副所长(左一)

2009年矿产资源研究所承担项目200余项,其中国家科技支撑课题12项、国家863课题4项、国家973课题5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0项、地质大调查项目38项、深部计划专项项目1项、部危机矿山项目11项、部公益性行业专项项目3项、部百人计划项目3项、各省局地勘项目3项、公司等委托项目28余项等,以及所基本业务费项目和院实验室项目若干项。获国土资源科学技术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发表论文153篇,其中SCI收录23篇,ISTP论文3篇,EI检索2篇,国外一般13篇,国内核心期刊99篇,国内一般13篇,出版专著9部。

全国矿产资源潜力评价新一轮技术培训研讨会


国土资源部地勘司和地调局有关领导亲临验收会

2009年度重要科研成果
全国矿产资源潜力评价:属国土资源大调查重点计划项目,2009年整体工作有序推进,省级工作全面展开并取得实质性进展,基本完成除新疆、西藏、青海、内蒙古、黑龙江5省(区)外的全国各省(区、市)铁矿和铝土矿单矿种资源潜力评价工作(包括与铁、铝潜力评价相关的成矿地质背景、成矿规律、物探、化探、遥感、自然重砂、矿产预测、数据库建设等项工作),及省级基础编图工作(包括1:25万实际材料图和建造构造图、全省/区/市重力、磁测、化探、遥感、自然重砂等基础编图)。煤炭、铜、铅、锌、钨、锑、稀土、金、钾、磷等单矿种资源潜力评价工作正按计划有序推进;全面完成全国典型示范工作,成效显著并及时应用于矿产勘查年度工作安排和“十二五”规划部署研究中;完成技术要求的最后审定和编制,交付正式出版;成功举办全国新一轮技术培训;成功召开了2009年度全国工作会议,进一步加强和推进了项目组织管理和工作进度;开展了自2006年以来省级项目工作进度统计分析,按月及时、全面地掌握了工作进展情况;以开通专门网站和签订宣传合作协议的方式,加强了项目成果的宣传。

全国矿产资源潜力评价2009年度工作会议现场


全国铁、铝单矿种潜力评价成果示范验收会


全国矿产资源利用现状调查项目技术要求培训会

全国矿产资源利用现状调查:该项目是国土资源部开展的矿情三项调查任务之一。项目由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承担,全国31个省(区、市)和相关行业部门参加,项目办公室设在矿产资源研究所。本项工作于2007年启动,计划2010年底基本完成任务。
经过两年的努力,本项工作已在全国全面展开。2009年主要进展如下:①按六大区片系统组织了全国技术培训,另应安徽、广东、广西、河南、山西等十多个省(区、市)的要求,有针对性地开展了省级培训,共计培训技术人员5000人次,为本次核查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②全面展开了全国矿产资源储量动态监督管理支持系统建设,包括煤炭矿区三维可视化系统开发、矿区资源概略技术经济评价软件开发及试点等;③省级试点及调研工作全面推进。为了发现和解决实际工作中的问题,全国项目组开展了黑龙江鹤岗煤炭矿区储量核查试点、煤炭三维可视化系统试点、湖北及北京单矿种汇总试点、北京评审验收办法细则试点等一系列试点工作,并组织了山西、黑龙江的省级调研,这些工作均取得了良好的指导示范效应;④矿区资源储量核查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全国计划核查矿区为22589个(含各省自选矿种),已完成核查4838个,完成比例为21%;部规定核查的大中型矿区5175个,已完成核查1196个,完成比例23%。

王瑞江所长(左二)、王登红研究员(右一)在西藏新嘎果铅锌矿区考察

中国成矿体系综合研究:属国土资源大调查项目,项目负责单位为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参加单位有天津地质矿产研究所、长安大学等。主要完成人员:陈毓川、王登红、徐志刚、沈保丰、汤中立、陈郑辉等。该项目在“中国成矿体系与区域成矿评价”项目的基础上,通过对成矿作用和成矿系列的深入研究,充实了成矿系列内容,提升了中国成矿体系和成矿规律的认识;根据新资料,重新划分了全国范围的Ⅰ、Ⅱ、Ⅲ级3个层次的成矿区带,增加了海域成矿区带的划分,首次实现了国土面积的全覆盖;从唯物辩证法的角度提出了“全位成矿—缺位找矿”的必然性和偶然性、一般性和特殊性、现实性与可能性,以揭示成矿规律,指导地质找矿,体现了根据“现实”来预测“可能”的基本思路,对拓展找矿思路具有重要意义;在深入研究各主要地质历史时期成矿体系的地质构造环境等重大成矿基础地质问题的基础上,进一步确立了中国前寒武纪以陆核构造为主的成矿体系、古生代的板块构造成矿体系和中、新生代的大陆成矿体系,充分体现了我国四大成矿体系各自的本质和特点;探索并已初步构建了数字化和系统化的中国成矿体系专家系统,为地质矿产资源勘查和矿产地质基础研究等提供了便捷的查询服务。2010年1月,该项目通过中国地质地调局成果报告评审委员会验收,成绩为优秀。
青藏高原火山沉积硼矿成矿条件与找矿标志研究:属国土资源大调查工作项目,项目主要成员有:郑绵平、齐文、李金锁、陈文西、袁鹤然、刘建华、曹建科、郑元、刘丹阳、李道明等。该项目通过多年深入研究区调查,取得下述主要成果。
发现和确认在青藏高原存在富硼二元结构火山沉积岩系,经K-Ar和SHRIMP测定年龄为21~16Ma。其成矿时代与土耳其安纳托利亚主成硼带相同;首次发现该火山沉积二元结构硼、锂、铯、铷以及砷正异常,且与安纳托利亚火山沉积岩系硼、锂、铯、铷相当,并在火山沉积岩层中发现钠硼解石和硼砂矿物,局部硼矿层已达工业品位;遥感、水化学、岩石矿物等多学科研究充分揭示卡湖地区有广泛的硼、锂(铷铯)地球化学高丰度显示,其正异常面积约近10000km2。通过区域地质和岩石学研究,查明色卡执早中新世火山沉积岩形成地质构造背景。该区与安纳托利亚同处于板块边缘附近,卡湖富硼超钾质火山沉积岩系是在印度板块与欧亚大陆陆陆碰撞期后、地壳东西向伸展背景下的封闭断陷盆地中形成的,硼(锂)物质可能是代表来自深部岩石圈和地幔部分熔融的产物。调查发现现代卡湖产硼砂和钠硼解石的厚度达1m多,发现10个现代盐湖和咸水湖湖水硼或锂达到工业品位,初步估算的B2O3和LiCl资源量分别为830万吨和4.6万吨;指出青藏高原同属中新世早期沉积(五道梁群和查保马组)的可可西里至青藏铁路中段等地,值得进行火山沉积硼矿探索。调查结果表明,西藏卡湖地区火山沉积硼矿化区具备火山沉积硼矿床构造地质、岩石矿物和地球化学的找矿先决条件,具有寻找超大型火山沉积硼矿的潜力。该成果为我国突破超大型火山沉积硼矿的先导性成果,为在青藏高原寻找该类型矿床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
我国战略性矿产勘查工作运行机制研究:属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工作项目,主要完成人员有:王瑞江、崔艳合、王文、罗晓玲、孙艳、张新安、李建武、颜世强、刘树臣。项目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分析了我国矿产勘查面临的国内外环境和形势;详细阐述了战略性矿产勘查工作的基本内涵、性质定位、主要任务和部署原则等;系统剖析了我国矿产勘查工作管理体制的变迁与特点,对计划经济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两个时期我国地质工作体制和运行机制取得的成绩和存在问题等进行了评价;全面收集了世界主要以市场经济体制为主体国家的矿产勘查工作管理制度、运行机制等基本资料,结合我国实际特点,从产业管理体制、矿产勘查投资、矿产勘查主体、矿业权运作等方面进行了对比分析研究,提出构建适合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矿产勘查运行机制的基本要素和下一步改革建议;对我国战略性矿产勘查的市场准入及退出、工作部署、找矿激励、科技引领、主体互动、风险勘查、投资融资、质量监控、勘查利益调配、矿产战略储备、资料公共服务等各环节的运行机制进行了细致地阐述分析;深入探讨了我国战略性矿产勘查中有关公益性地质队伍建设、国家公益性地质工作对商业性矿产勘查的引导和拉动作用,以及“走出去”等若干重大问题。提出的这些认识和建议对推动我国战略性矿产勘查工作具有重要参考意义。
“玢岩”型铁、硫矿床及控矿构造的反射地震探测研究:高分辨率反射地震在探测深度和分辨率方面具有其他方法无法比拟的优势。为试验该方法在探测深部“层状”矿床和控矿构造方面的有效性,吕庆田研究团队在国家危机矿山专项计划项目的支持下,于2008年在安徽庐枞(庐江—枞阳)矿集区的罗河—泥河—大包庄矿区采集了两条10km的高分辨率反射地震剖面。尽管矿区构造十分复杂,但叠加剖面仍然发现了很多反射:白垩纪沉积红盆清楚的反射特征,揭示出红盆具有3层结构,厚度约1200m。从沉积韵律分析,白垩纪以来该地区在伸展构造背景之下伸展速度和沉积环境存在阶段性变化;火山岩层大致呈现3层结构,火山沉积岩层(双庙组、砖桥组)的厚度约800~1000m。火山沉积岩之下有明显的“穹隆形”反射,推断可能存在“鼻状”隆起的侵入体。对照精细建立的地质剖面,罗河矿体、泥河矿体上方存在清晰的反射,与矿体位置基本对应,初步证实利用高分辨率反射地震可以直接探测到矿体;同时也发现,当矿体陡倾,或结构形态复杂、或空间尺寸较小时,对应矿体无反射或呈零乱弱反射。试验结果表明,高分辨率反射地震可以用于探测深部控矿构造,在条件合适情况下,可以探测层状矿体。

罗河、泥河、大包庄矿床地质简图及反射地震剖面位置(S1、S2)

图中蓝色、红色和粉色方框分别代表泥河、罗河和大包庄矿区范围;黑色、蓝色和绿色圆点分别代表泥河、罗河和大包庄矿床钻孔分布

S2偏移剖面的地质构造解释结果

K1sh—双庙组火山岩;Jzh—砖桥组火山岩;Q—第四系沉积;J—推断为早中侏罗碎屑岩沉积(罗岭组或磨山组);T—推断为三叠系灰岩;Ky1、Ky2、Ky3分别代表红盆的三层结构;粗实线为断裂,细虚线为岩性界面;ZK64—剖面经过的钻孔位置、编号及柱状图,钻孔岩性图例如下:
第四系; 杨湾组红层沉积; 凝灰岩、粉砂岩; (黑云母、辉石)粗安岩; 次生石英岩; 高岭石岩; 正长岩; 碱性长石岩; 粗面岩; 磁铁矿、黄铁矿体; (绿泥石化、碱性长石化)膏辉岩; (方沸石)透辉石岩;
加拿大萨斯喀彻温省找钾勘查:属于社会项目,主要完成人有:齐文、郑绵平、闫长明、孙伟、罗晓峰、黄适等。矿产资源研究所与中川国际矿业控股有限公司开展战略合作,在加拿大萨斯喀彻温省钾盐成矿带周缘进行找钾勘查,通过大量地震物探、钻探取心、测试分析和综合地质研究,在KP488区块找到了大型优质钾石盐矿床。该钾矿层赋存于中泥盆统顶部,共有3个钾矿层,埋深1229~1308m,矿层平均厚度19.25m。钻孔控制矿体面积37km2。矿石类型为氯化钾矿,KCl平均品位32.8%。KCl资源量巨大,达50255.85万吨,其中:控制的内蕴经济资源量(332)KCl3330.84万吨,推断内蕴经济资源量(333)KC146925.01万吨。勘查表明,这是一个具有良好开发前景的大型优质钾石盐矿床。

郑绵平院士带队在加拿大考察钻孔岩心


刚从钻孔中取出的钾盐岩心

新疆准噶尔盆地周边斑岩铜矿成矿条件研究:属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工作项目,报告完成人有:杨富全、闫升好、刘玉琳、周刚、刘德权、王义天、杨建民、宋会侠。该报告将新疆准噶尔斑岩铜矿床成矿时代分为4期,即晚志留世—早泥盆世(427~411Ma),主要分布在东准噶尔琼河坝地区;中泥盆世(378~376Ma),主要分布在准噶尔北缘的卡拉先格尔一带;石炭纪(327~296Ma),主要分布在准噶尔北缘的希勒库都克和西准噶尔的包古图一带;三叠纪,主要见于希勒克特哈腊苏铜矿,叠加在中泥盆世成矿作用中。新疆准噶尔斑岩成矿带体现出从东到西成矿时代逐渐变新的规律,从427~418Ma(铜华岭铜矿)→411Ma(蒙西铜钼矿)→374~378Ma(希勒特克哈腊苏铜矿和玉勒肯哈腊苏铜矿)→327Ma(希勒库都克钼铜矿)→310~296Ma(包古图铜矿)。境外的东西两段均发现了许多大型、超大型矿床,因此,处于中段过渡带的准噶尔也有形成大型、超大型矿床的条件。对包古图大型斑岩铜矿进行了系统研究,建立了包古图斑岩铜矿成岩成矿年代学谱系,探讨了成矿作用。测定了哈腊苏斑岩铜矿成矿时代,对成矿流体性质和来源进行了研究,建立了矿床模型,提出早期成矿作用发生在中泥盆世,与斑岩有关,晚期叠加成矿作用发生在中晚三叠世,与构造—岩浆—热液活动有关。

哈腊苏中型斑岩铜矿区景观


包古图大型斑岩铜矿区景观

岩矿和化石标本标准化整理、整合及共享试点:属科技部、财政部自然科技资源共享平台项目中的子课题,主要完成人员有:张德全、崔艳合、佘宏全、唐绍华、李进文、丰成友、张作衡、白鸽、杨郧城等。项目采集或收集整理了湖北大冶铁矿、江西德兴斑岩铜矿、云南个旧锡矿、山东焦家、新城金矿等43个大中型金属矿床标本共2882件,编写完成了所有43个矿床和2882件岩矿石标本的描述和信息记录工作。标本全部保存于资源所专业展览馆内,每一个岩矿石均建立了相关信息数据资料。可以通过网络查阅了解矿床的位置、用途、资源编号、规模大小、矿床特征、矿石和矿体特征、品位、主要地质图件、分析数据等51项信息内容;同时提供单个岩矿石标本的结构构造特征、矿石照片、提供标本的联系方式等29项具体信息。主要应用网络服务面向社会和地质专业部门提供浏览性服务,为地质科学院研究生教育提供试验教育服务。

2006~2008年岩矿石标本标准化整理矿床分布图

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主要开展矿床地质、地球化学、地球物理、成矿规律、成矿预测、矿产勘查新理论新方法、矿产资源调查评价、矿产资源战略和可持续发展研究,以及重大矿产资源科学问题研究等。中国地质学会矿床地质专业委员会、矿物专业委员会挂靠在本所,主办学术刊物《矿床地质》。
2008年实际到所科研经费7200余万元(截至2008年11月30日),其中国家项目(“973”、“863”、支撑计划等)1548万元,占22%;地质调查项目经费3632万元,占50%;其他项目2020万元,占28%。
2008年矿产资源研究所承担项目200余项,其中国家科技支撑课题12项、国家“863”课题4项、国家“973”课题10项、国家自然基金项目34项、地质大调查项目37项、国土资源部深部计划专项项目1项、国土资源部危机矿山项目10项、国土资源部公益性行业专项项目2项、国土资源部百人计划项目4项、各省局地勘项目10项、国土资源部资源补偿费项目2项、公司等委托项目40余项等;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1项、国土资源科学技术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教育部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1项,天津市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发表论文191篇,其中核心期刊98篇,SCI收录47篇;获得实用新型专利1项。

王瑞江所长、书记在西藏冈底斯成矿带考察驱龙铜矿


张佳文副所长在昆仑山口考察


毛景文副所长(左)在发展中国家矿产资源评价技术及应用培训班上颁奖


王宗起副所长在秦岭考察

2008年度重要科研成果
全国矿产资源潜力评价:属国土资源大调查重点计划项目,矿产资源研究所是实施单位和主要业务支撑单位。该项目2008年各项技术准备工作全面到位,重点围绕铁、铝、铀开展完成了12个示范区的全国典型示范工作,制定了各专业技术操作流程。编制完成铁、铝等23个矿种的全国矿产预测类型划分方案,完成全国成矿区带划分,并出版潜力评价工作第一本专著:《中国成矿区带划分方案》。在典型示范工作推动下,省级工作全面启动和实施,并取得实质性进展,已完成1:25万实际材料图275幅、建造构造图190幅、矿产预测地质构造底图284幅。开展了181个典型矿床研究,编制完成典型矿床成矿要素图及成矿模式图、预测要素图及预测模型图,以及重力、磁测、化探、遥感等图件,完成区域成矿要素图87幅,区域预测要素图72幅。编制完成全省范围的物探、化探、遥感和自然重砂资料处理和解释图件共2020幅。完成煤炭资源潜力评价相关基础图件533幅。开展了基础数据库维护,新增矿产地6826处。

2008年度全国矿产资源潜力评价项目办(扩大)会议


在2008年度全国矿产资源潜力评价项目办(扩大)会议上,领导研究项目组织推进有关问题


矿产资源潜力评价青海祁漫塔格典型示范区成矿地质背景编图研讨会


汪民副部长(中)与陈毓川院士(右)、陈仁义主任(左)讨论潜力评价阶段成果

全国矿产资源利用现状调查:成立了全国矿产资源利用现状调查项目办公室,作为项目日常管理的工作机构;成立了项目专家委员会,以加强项目技术质量的监督管理;完成了全国矿产资源利用现状调查总体实施方案的编制,在北京召开了全国培训会,全国31个省(区、市)150多名管理和技术人员接受了培训;完成了30个省级矿产资源利用现状调查实施方案的编制,在重庆召开了有150多人参加的省级实施方案终审会;完成了《矿区资源储量核查技术要求》的编制和评审,进行了全国和省级1000多人次的培训工作;完成了《煤炭矿区资源储量核查技术要求》、《矿区资源储量核查成果数据库建设技术要求》、《矿区资源储量核查数据模型和数据录入系统》的编制和开发并通过了专家的评审验收;启动了《油气资源储量核查实施方案和技术要求》的编制工作;启动了矿区资源储量地质经济评价软件和煤炭矿区资源储量三维可视化动态监管系统软件的开发工作;全国各省(区、市)矿区资源储量核查试点正在进行,全国已完成资源储量核查的矿区共725个,其中大型矿区88个,中型矿区168个,小型矿区469个;全国项目组积极走出去,赴山西、北京、河北、湖北、广东、河南、江西等省指导各省开展工作;项目管理得到进一步加强。
青海别勒滩低品位固体钾盐液化开发的关键技术:属国家“863”计划课题,负责单位: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参加单位: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青海盐湖工业集团、石家庄经济学院。参加人员:焦鹏程、刘成林、李文鹏、赵元艺、郝爱兵、陈永志、王兴富、李小松、王石军、刘振英、王文祥。2008年度主要成果认识:青海别勒滩试验区鉴定出盐类矿物13种,确定地层中固体钾盐矿物主要为杂卤石,其次为光卤石、钾石盐等。研究试验地层中KCl平均含量为2.24%;试验区溶矿过程中地下卤水中钾与硫酸根离子含量均有增加并逐步稳定,固体钾盐液化效果显著,卤水质量可以满足生产要求;采用化学示踪和人工放射性同位素测井技术揭示钾盐液化驱动的水动力学条件,获得试验区卤水实际流速和渗透流速分别为1.56m/d和0.24m/d,地下卤水的流向为45°。计算出试验区渗透系数平均值120m/d。针对青海盐湖特点,将Pitzer软件升级到Windows,开发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浓卤水变温平衡计算软件。2008年由“863”计划资源环境技术领域办公室组织进行了中期检查,评价优良。

全国矿产资源利用现状调查工作会议

中国东部危机矿山深部及外围找矿——老(危机)矿山合理勘查、开发模拟和矿山转型与矿城问题研究:属中国工程院咨询和中国地质调查局危机办综合研究项目,项目负责单位为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主要完成人员:裴荣富、李莉、李进文、梅燕雄、王浩琳。通过25矿种、10618座矿山的地质勘探和开采验证对比,第一是提出危机矿山三维分类;第二是创新地建立了固体矿产合理勘查、不同规模矿山合理开采的平均年限、不同勘查阶段风险投资决策支持系统和矿业5R循环经济可持续发展4项科学技术方法模拟;第三是提出矿竭不等于矿(城)衰,资源再发现和多种经营是矿城转型的基础;第四是应深化研究深部找矿的地质内涵和技术经济可行的外部条件;第五是建议应用矿床(点)聚类路径与地球化学块体浓集轨迹相结合与事件地质激发异常成矿的找矿新方法。本成果已被两个国际会议(SGA和WEC)采纳,国家行政学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伟大实践》一书引用。

矿床循环经济可持续发展关系图


项目组在野外工作

内蒙古自治区阿巴嘎旗莫若格钦地区铜资源评价:属2004年度国土资源部矿产资源补偿费项目,项目负责单位为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项目负责人:聂凤军、张义和张万益。通过工作,查明了勘查区内地质矿产特征,总结了该区地球化学和地球物理特征。通过物化探测量圈定4处银—铅—锌—铜—金异常和3处铜—金异常和9处视极化率异常。对物化探异常进行了合理的解释推断,并分别对其进行了钻探验证。1个钻孔均见真厚度1.95m的铅、锌、金、银矿化体,铅和锌含量分别为2.13%和3.11%;银和金的平均含量分别为78.91×10-6和3.58×10-6。经资料综合分析研究,认为工作区具有继续寻找铅锌银多金属矿产资源的潜力,并提出了进一步工作建议。该项目2008年通过中国地质调查局成果报告评审委员会验收,成绩为优秀。
中蒙边境中东段我国一侧(北山和二连—东乌旗地区)铜金银矿床成矿规律与找矿方向:属国土资源大调查实施的综合找矿评价课题,主要完成人:聂凤军、江思宏、白大明、张义、胡朋、赵元艺、张万益、刘妍、张建华、赖新荣。课题采用现代成矿学最新理论和找矿学最新技术方法,对中蒙边境中东段我国一侧的北山和二连—东乌旗地区岩(层)体的变质作用、岩浆活动和构造运动以及金属元素活化、迁移、聚集机制进行了深入研究,探讨了古大陆板块相互碰撞、对接和造山作用过程;厘定了各大地构造单元的边界;阐述了区域性金属矿床成矿作用的动力学机理;划分了成矿区带、矿田和找矿预查区;论证了花岗岩类岩浆侵位方式和成因;阐明了构造—岩浆活动对金属矿床的控制作用;总结了重要金属矿床(点)找矿标志,提出了不同类型金属矿床的成矿模式,指出了找矿方向,圈定出找矿远景区。课题成果被有关地勘单位、矿山企业和地方人民政府广泛采用,为找矿勘查工作部署、隐伏金属矿床寻找和地方工业布局规划提供了重要科学依据,为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该项目2008年获国土资源科学技术奖二等奖。
内蒙古自治区正蓝旗磨石山金红石矿普查及外围找矿研究:由内蒙古自治区地勘项目、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业务费资助项目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联合资助,主要完成人员:赵一鸣、李大新、吴良士、陈文明、王佩华、王裕先、刘光海、高学东、丰成友、陈振宇。项目主要成果:经项目组预查、普查和研究,原发现的磨石山金红石矿床是一个以锐钛矿为主,伴有金红石和钛铁矿的沉积变质型钛矿床,属世界上首例新类型钛矿床;确定了矿床规模为大型,TiO2资源量达34万吨(333),其中富矿属中型;圈出了磨石山和羊蹄子山两条重要矿带,其中富矿体6个,贫矿体10个。富矿TiO2含量3.14%~15.46%,平均6.91%。勘查和研究表明,在磨石山西部第四系和上侏罗统火山岩覆盖区、羊蹄子山中东部、M38航磁异常南侧以及太仆寺旗铁山村等地尚有找矿远景。尽管该矿区钛矿物的粒度很细小,为0.01~0.1mm,给选矿造成困难,但通过项目组攻关,已取得较大进展。矿区普查报告及研究报告已于2008年11月由内蒙古自治区地质勘查项目办公室主持评审通过。

聂凤军研究员在野外考察


课题组成员正在野外编录岩心


内蒙古正蓝旗磨石山锐钛矿矿床地质—探矿工程分布图

1—第四系;2—中、上侏罗统火山岩;3—含石榴子石石英绢云片岩;4—炭质片岩;5—石英岩;6—含锐钛矿变质粉砂岩和片岩;7—绢云石英片岩;8—花岗岩;9—锐钛矿富矿体;10—贫矿体;11—推测地层;12—勘探线及编号;13—实测地质剖面;14—等高线;15—探槽及编号;16—钻孔及编号
中亚地区地质矿产对比研究:属中国地质调查局的地质调查工作项目,参加人员:杨富全、刘德权、赵财胜、柴凤梅、何国琦、唐延龄、毛景文、徐林刚、王晓地、张作衡、刘锋、肖克炎、刘亚玲。项目建立了742个金属矿床(点)的矿产资源信息系统数据库。编制了1:100万中亚地区大地构造图和成矿规律图,划分了构造单元和成矿单元,对各成矿带进行了对比研究。建立了23个典型矿床模型,对主要含矿建造进行了对比,总结了主要金属矿床的成矿规律,建立了区域成矿模型。对境外勘查选区提出了建议,对新疆阿尔泰和准噶尔8个大型矿集区进行了预测,为新疆进一步地质找矿工作的部署提供了科学依据。2008年12月由中国地质调查局组织验收,成绩为优秀。

中亚地区成矿单元划分及境内矿集区预测

1—成矿省界线;2—成矿带界线;3—阿尔泰成矿省各成矿带;4—东哈萨克斯坦—准噶尔成矿省各成矿带;5—中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成矿省各成矿带;6—大中型矿床、中小型矿床;7—预测大型矿集区:①—多拉纳萨依—阿舍勒铜金矿集区,②—阿勒泰—可可塔勒铁铅锌矿集区,③—柯鲁木特—可可托海稀有金属预测矿集区,④—诺尔特铅锌金预测矿集区,⑤—老爷庙—琼河坝铜铁金预测矿集区,⑥—双峰山关庄子铜汞金预测矿集区,⑦—希勒克特哈腊苏—喀拉通克铜镍金预测矿集区,⑧—哈图金铜矿集区;8—国界线
我国西部重要成矿区带矿产资源潜力评估:属国土资源大调查工作项目,项目主要成员:陈毓川、王登红、李厚民、肖克炎、唐菊兴、李光明、付小方、徐志刚等。该项目以成矿动力学和成矿系列理论为指导,重点通过成矿时代和区域成矿规律的研究,建立和完善了我国西部以东天山、西南三江中段和冈底斯为代表的重要成矿区带的成矿体系,建立了冈底斯成矿带中生代后期板块俯冲阶段与岩浆作用有关的铜、金多金属矿床成矿(亚)系列,厘定出东天山地区10个矿床成矿系列、18个矿床成矿亚系列,初步识别出西南三江中段至少存在26个矿床成矿系列和50个成矿亚系列,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重新划分了我国西部地区共55个Ⅲ级成矿区带;厘定了西藏雄村、新疆彩霞山与乔夏哈拉、贵州水银洞、四川岔河等一些矿床的成因与成矿时代,深化了区域成矿规律的认识,拓展了找矿方向和时空,提高了对区域找矿前景和资源潜力的认识;从成矿地质基础、成矿信息、新类型、新发现、新认识、新技术、成矿系列和成矿谱系、成矿体系等方面对我国西部重要成矿区带资源潜力进行了定性地质评估;对西藏雄村铜金矿开展了定位预测和工程验证并取得巨大成功;初步建立了三个评价理论方法技术支撑、三个评价步骤、三个评价结果(“三三式”)的资源潜力定量预测评价体系,开展了东天山斑岩铜矿定量预测评价示范,为今后成矿远景评价区划提供了技术支撑;提出东天山成矿带10处、西南三江中段9处、冈底斯14处成矿远景区,为西部地区进一步地质找矿工作的部署提供了扎实的科学依据。2008年12月由中国地质调查局组织验收,成绩为优秀。

雅鲁藏布江成矿区中生代成矿时空架构示意图

截至2013年底,全所在职职工225人,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4人,正高级职称57人,副高级职称63人,中级职称101人;有博士学位的137人,硕士学位48人。内设机构包括6个职能处室、12个专业研究室、1个成果转化中心,2个国土资源部重点实验室。中国地质调查局矿产资源成矿规律与成矿预测研究中心、核心期刊《矿床地质》和中国地质学会下属矿床地质专业委员会、矿物学专业委员会和同位素地质专业委员会挂靠资源所。

2013年,共承担国家级、省部级、横向和其他类科研项目213项,总经费2.18亿元。其中,国家级项目109项,经费3041万元;部级项目95项,经费1.73余亿元;横向项目12项,经费1275万元;省级地勘项目3项,经费139万元。以第一作者公开发表学术论文206篇,其中,SCI收录国外论文33篇,SCI收录国内论文17篇,EI收录论文26篇,国内核心101篇;出版专著5部;荣获省部级科技成果奖4项,其中以第一单位获得国土资源科学技术一等奖1项;获得发明专利3项、实用新型专利3项、软件著作权4项。

全国矿产资源利用国情调查获2013年度国土资源科学技术一等奖

所长、党委副书记王瑞江(中),党委书记、副所长张佳文(右二),副所长毛景文(左二),副所长王宗起(右一),副所长邢树文(左一)

袁顺达荣获青年地质科技金锤奖

3人分别获得中国地质科学院新华联科技奖杰出成就奖、突出贡献奖;1人进入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并获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和国家中青年有突出贡献专家称号;2人入选首批国土资源科技领军人才开发和培养计划;3人入选首批国土资源杰出青年科技人才培养计划,“西藏主要成矿带大型—特大型矿床勘查评价科技创新团队”入选首批国土资源科技创新团队培育计划;2人分别获得第14届中国青年地质科技奖金锤奖和银锤奖;4人入选第三批地调局地质英才计划;1人获得李四光优秀学生奖和程裕淇优秀学生论文奖;1人获得中国地质学会2013年学术年会优秀论文奖。1人担任经济地质学家学会理事,1人担任国际矿床成因研究协会稀缺金属工作组秘书长,1人新担任第六届同位素专业委员会委员。

领导班子由5人组成,所长、党委副书记王瑞江,党委书记、副所长张佳文,副所长毛景文,副所长王宗起,副所长邢树文。

年度重要科研成果

林西组上部发现含大量苔藓虫、海绵等典型海相生物格架的灰岩透镜层和生物礁

兴蒙地区晚二叠世林西组上部发现海相化石。古亚洲洋在兴蒙地区的最终闭合、兴蒙海槽褶皱隆起的时代是地学界长期争论的重大地质问题,争论的焦点是以林西组为代表的晚二叠世构造—古地理环境。本次研究在内蒙古东部林西县官地剖面林西组上部首次发现多个海相灰岩透镜层和厚层块状礁灰岩,其中含有大量苔藓虫、海绵、钙藻等典型海相化石,氧碳同位素分析结果Z值平均为116.1,接近海相灰岩经验值120,结合其他剖面相同层位发现的海相沉积,表明兴蒙地区在晚二叠世晚期仍属海相或以海相为主的沉积环境。这一发现对厘定兴蒙海盆的最终闭合提供了新的可靠证据,并将促进东北—兴蒙地区晚二叠世战略接替新层系常规油气、页岩气(油)和其他金属、非金属矿产勘查部署思路的调整。

西藏班怒成矿带中段找矿取得新突破。班公湖—怒江缝合带作为印度与亚洲大陆碰撞拼贴的两条主缝合带之一,不仅是研究全球大陆动力学的窗口,而且造就了极其优越的成矿条件,孕育了丰富的多金属矿产资源。雄梅斑岩铜矿是近年来在藏北空白区开展遥感异常检查时在成矿带中段找到的地表露头矿,通过矿区大比例尺填图,初步查明了铜矿体的规模和形态,目前已控制地表铜矿(化)体东西长近1000米,南北宽近800米,具有大型矿床潜力。该矿床的发现和评价为班怒成矿带中段地质找矿带打开了新的局面。

雄梅铜矿含矿斑岩露头及其铜矿化

华南西部地区晚白垩世成岩成矿作用深部背景与过程示意图

西藏班公湖—怒江和雅鲁藏布江两条斑岩铜矿带

云南个旧超大型锡—铜多金属矿床研究取得新认识与新进展。研究表明,在晚白垩世,个旧地区的地壳物质与地幔物质之间存在强烈的相互作用;区内锡多金属矿集区的矿化与同期发生的岩浆作用存在密切成因联系,提出矿床为岩浆热液成因,而非同生成因。

个旧超大型锡铜多金属矿区矿床模型

蒙古—鄂霍次克洋构造演化与大兴安岭北段多金属成矿关系。提出蒙古—鄂霍次克洋造山带可能在中三叠世末期碰撞闭合,大兴安岭北段早中生代期间(250~160Ma)的构造、岩浆与成矿作用主要受蒙古—鄂霍次克造山作用的影响,自160Ma左右才转为太平洋构造体系。蒙古—鄂霍次克洋的构造演化大致可以分为五个阶段,并在不同的构造演化阶段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多金属矿床。即①250~225Ma(T1+2):兴蒙造山后伸展,蒙古—鄂霍次克洋活动陆缘阶段(代表性矿床如八大关斑岩型铜钼矿);②225~190Ma (T3-J1):蒙古—鄂霍次克洋陆内俯冲,陆陆碰撞阶段(代表性矿床如太平川斑岩型钼矿、沙麦钨矿);③190~175Ma(J2+3):蒙古—鄂霍次克洋碰撞晚造山阶段(代表性矿床如乌奴格吐山斑岩型铜矿,红花尔基钨矿,三矿沟矽卡岩型铜矿);④175~160Ma(J3):碰撞造山后伸展跨塌阶段;⑤160~125Ma(J3-K1):造山后伸展垮塌与太平洋构造域陆缘岩浆作用联合作用阶段(斑岩型、矽卡岩型、热液型钼铅锌金银多金属矿成矿作用时期,如岔路口斑岩型钼矿,二道河矽卡岩型铅锌矿、甲乌拉热液脉型铅锌银矿)。

琼河坝覆盖区实现找矿突破的第一孔(ZK01孔)

东准琼河坝覆盖区隐伏矿预测与找矿取得重要突破。开展了隐伏矿靶区优选和示范评价研究,识别并提出覆盖区隐伏矿地球物理异常关键标志,在东准琼河坝覆盖区发现多处异常。采用研究项目确定找矿靶区,基金预查项目适时跟进的策略,对拉伊克勒克靶区进行了验证,在厚覆盖区成功发现了斑岩—矽卡岩铜矿,仅在局部勘查已获得资源量(333+3341):铁矿石量为245.4万吨(平均品位50.4%);铜金属量12.1万吨,其中富铜矿4.4万吨(平均品位2.35%),通过综合资料分析,该矿成为大型铜矿的前景十分明朗,为东准地区找矿突破打开了新局面。

大瑶山地区与加里东期花岗闪长斑岩有关的钨钼铜成矿作用。提出大瑶山地区存在加里东期与花岗闪长(斑)岩有关的斑岩—矽卡岩—石英脉型钨钼铜成矿系列,具有巨大的找矿潜力,是今后大瑶山地区找矿的主攻方向之一。在此基础上,提出古龙—倒水—夏郢和大黎断裂带两个找矿远景区,并在已知社垌大型矿床外围新发现了3个斑岩型—矽卡岩—石英脉型钨钼铜铋矿床,在成矿理论创新指导矿产勘查工作方面作出了新的成绩。

广西大瑶山地区主要矿床时空分布图

石英大脉型矿体



国土资源部成矿作用与资源评价重点实验室
答:国土资源部成矿作用与资源评价重点实验室以矿产资源形成过程、分布规律和勘查评价技术为研究方向。其特色在于将成矿背景、成矿过程、成矿规律、矿床模型和勘查评价技术作为一个整体来进行研究。其优势在于实验室依托于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和中国地质调查局,能够将成矿及找矿理论研究与勘查评价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地球化学勘探研究所 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英文名称是什么_百 ...
答:要官方的就到官网上去找呀。中国地质调查局:CGS,China Geological Survey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Geophysical Institute of Chinese Academy of Geo-Sciences 地球化学勘探研究所:Geochemical Exploration Institute of CAGS 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Mineral Resource Institute of CAGS 河北省区域...

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综合利用研究所的主要专业
答:环境污染治理技术研究、环境评价。可从事浮选、磁选、重选、电选、化学选矿、浸金等实验研究工作。冶金专业冶金专业是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综合利用研究所的传统专业,主要从事矿产资源、化工产品、金属及合金材料、无机材料和“三废”治理及资源化等方面的开发利用技术研究,一直承担了国家、...

中国察尔汗、罗布泊盐湖钾盐矿发现史揭秘
答:(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 我国青海柴达木盆地察尔汗钾镁盐矿和新疆塔里木盆地罗布泊罗北凹地卤水钾矿的发现史发表多年后[1],引起有关学者的兴趣与关注。因此在中国找钾进入第三次高潮时[郑绵平院士等,“钾盐资源调查评价计划项目”,2010;刘成林等,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中国陆块海相成钾规律及...

国土资源科学技术一等奖
答:全国矿产资源利用现状调查 主要完成人:王安建、王瑞江、李厚民、王高尚、王勇毅、高 兰、赵汀、李建武、陈其慎、于汶加、孟刚、李瑞萍、高辉、张照志、闫强 完成单位: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 成果简介:该项目是国土资源部2007年部署的规模最大最为系统的矿产资源国情调查工程。经全国31个省区市3...

我国铜资源形势分析与铜矿资源勘查评价宏观部署建议
答:(1.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北京,100037;2.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所,北京,100037;3.北京矿产地质研究所,北京,100012;4.国土资源部信息中心,北京,100035) 一、我国铜矿的资源形势分析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铜年消费量不断上升,需求增长加快,特别是到1999年以后呈现增长快速攀升趋势(见图1)。1992~2003年,我...

国家级矿产实物地质资料筛选及其管理意义
答:(1.国土资源实物地质资料中心 2.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 摘要 国家级矿产实物地质资料是反映中国矿产资源成矿特点,展现全国矿产勘查与科技工作水平的实物地质资料。国家级矿产实物地质资料由国家实物库永久收藏管理,这类实物地质资料需要筛选。筛选包含两层含义,一是矿床的筛选,即具有典型性、代表性、特殊性矿床...

榜样8讲了几个人物
答:我国著名探矿专家、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研究员唐菊兴,从中国工程院院长李晓红院士手中接过了鲜红的院士证书。这沉甸甸荣誉,印证了他数十年青藏高原科技找矿的丰硕成果,更激励他以至诚、至真、至勇、至纯之心,踏上推动西藏乃至全国铜矿勘查新突破的漫漫征程。吴惠芳 13年前,他是一名优秀军人...

成矿流体地球化学特征
答:包裹体片的观察、照相和显微测温工作在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流体包裹体实验室完成,实验由陈伟十工程师完成,使用仪器为英国Linkam公司生产的THMSG600型冷热台,具体测试流程详见第三章相关内容。 二、流体包裹体岩相学特征 镜下观察发现,流体包裹体以数量多而个体小,形态不规则为特征,分布很不均匀,它们或沿石英...

中国地质科学院郑州矿产综合利用研究所待遇
答:挺好。中国地质科学院郑州矿产综合利用研究所一般不加班,人员将纳入研究所正式编制,执行国家事业单位收入分配制度。中国地质科学院郑州矿产综合利用研究所成立于1978年,是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直属正局级科研机构,是国家非金属矿资源综合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依托单位,主要承担矿产综合利用评价、综合地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