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灾害概况

作者&投稿:从欢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概况~

党和政府非常重视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特别是自1988年原地质矿产部门履行“对地质环境进行监测、评价和监督管理”职能以来,各级地矿部门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强对地质灾害防治的监督管理;1998年国土资源部成立后,始终将地质灾害防治作为工作重点之一,进一步加强对地质灾害的调查、监测、治理和立法管理的工作力度,取得了显著成绩。
2.6.1 地质灾害防治管理和法制建设
地质灾害防治法规建设的基本框架已经建立。
(1)国家法律体系
已经由全国人大审议通过并付诸实施的相关法律有《环境保护法》、《矿产资源法》、《水土保持法》、《水法》、《防洪法》、《森林法》等。2003年3月国务院颁布了《地质灾害防治条例》。
(2)部门法规体系
从1993年开始,原地质矿产部及国土资源部先后颁布实行了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勘查、设计、施工、监理单位资质管理办法,相继为全国各行业各部门的近千家单位颁发了各类各级资质证书1500多个,提高了地质灾害勘查和治理的质量与水平;1999年初国土资源部第4号令发布了《地质灾害防治管理办法》。这些法规政策为地质灾害防治管理工作提供了法律保障,使我国地质灾害防治逐步走上法治化、规范化的轨道。
(3)地方法规制度
近年来,全国已有29个省(区、市)相继出台了地质环境、地质灾害方面的地方性法规、条例48件,这些法规、条例的出台,有力地推进了全国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体系的建设和地质环境管理、保护工作。
2.6.2 地质灾害调查
近十多年来,在国土资源部(原地质矿产部)的组织领导下,有计划、分步骤、由浅入深、由粗至细在全国开展地质灾害调查工作,在一定程度上掌握了地质灾害的形成原因、发育分布规律、危害特征和防治方法,为今后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奠定了基础。主要调查工作及成果如下:
(1)全国地质灾害现状调查及其成果
1991年。主要采取收集、分析、整理已有的地质灾害资料和成果的方法,编制了调查报告《中国地质灾害》和《中国分省地质灾害图集》。该成果初步全面反映了全国各省(区、市)地质灾害的类型及其发育特点、形成的地质环境背景及主要诱发因素。
(2)1∶50万以地质灾害为重点的31个省(区、市)区域环境地质调查
1992~2003年。先后概略查明了全国31个省(区、市)的环境地质背景、人类工程活动与地质环境相互作用和影响因素;初步查明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诱发的主要地质灾害、特殊不良地质环境条件和环境地质问题的发育特征和分布规律。为各级政府制定减灾、防灾、国土开发与整治、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规划,以及地质环境监督管理提供了宏观决策依据。
(3)以县(市)为单元的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工作
自1999年开始,在全国范围内部署并逐步开展的以县(市)为单元的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工作,主要目的是查明隐患点、划出地质灾害易发区。并对重要隐患点建立县、乡、村三级群测群防监测预报预警体系。
每个县(市)都分别取得了如下4方面工作成果:①编写了《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研究报告》;②编制了《地质灾害分布与易发区图》、《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图》等系列图件,制定了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对重要地质灾害隐患点编制了防灾预案;③建设了“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信息系统”;④建立了县、乡、村群测群防监测体系。
实践证明,本项调查与区划工作为下一步国家和地方进行地质灾害区划、指导编制地质灾害防治规划打下了良好基础;经过项目工作建立起来的群测群防监测体系,已经发挥了良好作用,2002年成功预报地质灾害703次,避免人员伤亡19120人。另外,该项工作采取了边调查边宣传的方法,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公众对地质灾害的认识程度和防范意识。
2.6.3 地质灾害监测
(1)监测机构
截至2001年,已形成了以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全国31个省级地质环境监测总站(院、中心)和217个地级监测分站组成的全国地质环境监测体系。直接从事地质环境监测工作的人员有3000多人。对地质灾害开展调查和监测工作,是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地质环境监测总站(院、中心)及分站的重要工作内容之一。
(2)群测群防体系效益显著
从1999年开展“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工作以来,在查明地质灾害隐患点的同时,对重要隐患点建立了县、乡、村三级群测群防监测体系。目前,全国已经建立群测群防监测点7000多个,发挥了良好作用,取得了显著效益,1998~2003年成功预报地质灾害共1093起,避免人员伤亡6.4万余人(图2.19)。

图2.19 群测群防成功预报地质灾害情况

(3)地面沉降监测
长江三角洲地区,仅上海市建立了覆盖全市的较为完善的、由基岩标、分层标、GPS观测点、地面水准点和地下水监测孔等构成的地面沉降监测网络外,2002年江苏的苏锡常地区也在个别地区建立了分层标。
环渤海地区只有天津市在城区建立了7组分层标,而且多兴建于1985年以前。北京市的3组基岩标和分层标正在建设之中,河北和山东省没有专门监测设施。
(4)三峡库区地质灾害监测
截至2002年2月,三峡库区20个市(区、县)已建17个地质环境监测总站。已完成的主要监测工作是:建立了秭归—巴东段(50km长)地质灾害GPS监测网并投入监测运行。该网包括国家级控制网(A级)、基准网(B级)、滑坡监测(C级)三级GPS监测网,对12个单体滑坡进行监测,共建有59个GPS监测点。
(5)2003年首次开展全国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
2003年4月7日,国土资源部和中国气象局签订了《关于联合开展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工作协议》。协议规定:从2003年起,每年5~9月两部局联合开展全国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2003年6~9月,进行了首次全国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工作。在此期间,中央电视台于19点30分的《天气预报》节目中,先后发布了56次“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信息;国土资源部的中国地质环境信息网也发布了109次“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信息。其中,两次“5级警报”先后于7月9日和19日由中央电视台发布,警示湖南张家界、吉首、常德,湖北荆州南部、恩施南部,重庆酉阳地区,长江三峡地区居民,注意防范降雨诱发的滑坡、崩塌、泥石流灾害。
“地质灾害气象预警”信息播出后,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据不完全统计,2003年汛期(6~9月)全国降雨诱发的危害较严重的突发性地质灾害264起,其中有101起(至少878处)地质灾害发生的时间和地点位于预报预警范围内,有效减轻了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
另外,此项工作也得到地方各级政府的赞同和积极响应,2003年当年即有湖南、浙江、河北、山西、山东、安徽、青海、湖北等16个省,陆续开展了“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信息发布工作。此项工作很快向全国各省(区、市)和县(市)推进,推动了地方政府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进程。
2.6.4 地质灾害治理
(1)地质灾害的工程防治
1992~1998年,原国家计委和原地质矿产部安排了第一批地质灾害专项治理工程项目,如长江链子崖危岩体、黄腊石滑坡、鸡扒子滑坡、重庆豆芽棚滑坡等。累计已治理地质灾害几十处。
1999~2002年,国土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启动了“地质灾害勘查与治理示范”项目,共布置重大地质灾害勘查与治理示范工程101项。另外,国土资源部还以“两权”经费下达了一些地质灾害勘查治理项目;近几年,部分省(区、市)设立了地质灾害防治专项资金,也投资治理了一批地质灾害隐患点。
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02年底,全国已完成重大地质灾害前期勘查可行性论证273处,完成重大地质灾害治理工程522处。通过重点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的实施,保护了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有效地维护了国家的安定团结和社会稳定,保障了国民经济的发展,在国土资源开发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方面也取得了卓有成效的探索。
(2)搬迁避让
我国突发性地质灾害主要分布在老、少、边、穷地区,处在这些地区的居民,大都依山建房,远离城镇,不仅生产生活不便,而且经常受到滑坡、崩塌、泥石流的威胁,对其进行工程治理既不可能也不经济。因此,有步骤地实施搬迁避让,且与山区脱贫致富结合起来,是符合我国国情的有效减灾措施。近几年,北京、山西、福建、湖北、广东、陕西等省(市)已经开展大量搬迁避让工作。
(3)地质灾害应急处置
我国地质灾害在每年的主汛期(5~9月)集中大量暴发。因此,国土资源部在每年汛前和汛期均采取地质灾害应急处置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工作:开展地质灾害巡查,编制地质灾害防灾预案;建立汛期地质灾害应急指挥系统;实施应急勘查及应急治理工程。
通过汛期地质灾害应急处置,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是政府实施“以人为本”思想的战略举措。现在。地质灾害应急处置已成为各级政府和科研单位关注的头等大事,是保障地方政治、经济发展的战略基础。

山东半岛城市群地区发育的主要地质灾害(因素)有地震、地面沉降、海水入侵、土地盐碱化、地面塌陷、地裂缝、沙土液化、黄河尾闾摆动、海底滑坡、泥流、海底崩塌、海岸侵蚀、活动断裂、海底浅层气、风暴潮、河口港湾淤积、水下软泥层、活动性沙丘、地下水污染、古河道等。这些潜在的地质灾害(因素)严重地威胁着上述地区的人民生命与则产安全,查明它们发育的时空特点将有助于环境地质质量的评估。
动力来源和形成机制决定着各种地质灾害的时空分布特点、发育过程、关联性、危害性和可控性。通过对山东沿海及近海地区各种地质灾害发育特点的系统分析,着眼于各种地质灾害形成的机理,山东半岛城市群地区的地质灾害划分为地面变形、斜坡灾害、流体灾害、水土环境变异等。

黄土高原是我国生态环境最为脆弱地区之一,特殊的自然地理环境和地质构造背景,造就了该地区独特环境地质问题,诸如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沙尘暴、水污染、地方病、矿山环境和滑坡、崩塌、泥石流、地裂缝、地面沉降等,其中水土流失、滑坡、崩塌、不稳定斜坡、泥石流、矿山环境是这一地区最为严重的环境地质问题。由于灵台县地处黄土高原,所处的地质环境条件及地质构造决定了地质灾害比较发育。

灵台县境内地质环境脆弱,地质灾害较发育,特别是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人类工程活动的增强,城镇建设规模扩大、道路不断翻修扩建,地质环境不同程度受到破坏,每年均有不同规模、不同数量的地质灾害发生,造成较大的损失和危害。地质灾害的主要类型有滑坡、崩塌、不稳定斜坡、泥石流等,主要分布在对人民生命财产构成威胁、对公共设施造成影响的居民居住区以及人类活动比较频繁的公路地段。泥石流多以洪水期坡面泥流的形式出现,一般无典型堆积区。

灵台县地处黄土高原与鄂尔多斯盆地西南缘接壤地带,是内力地质作用和外力地质作用长期演化的结果。该区第四纪黄土大面积覆盖,使得内力地质作用的诸多痕迹被掩盖,外力地质作用诱发的各种不良地质现象表现得较为明显。灵台县属黄土梁峁丘陵地形,沟壑纵横,受外动力地质作用如风化作用、重力地质作用、地面流水地质作用、地下水地质作用的影响的黄土覆盖层局部裂隙节理十分发育,表面风化大都比较严重,在黄土下面的川组的基岩为泥岩和砂岩以及泥岩砂岩互层,风化比较严重,其本身的稳定性差。而在塬边斜坡,由于雨水的冲刷,以及局部裂隙雨水的灌入,再加上黄土本身的软弱性和湿陷性,垂直节理发育等特性使黄土沟壑两侧多易崩易滑,这就为滑坡、泥石流、崩塌、不稳定斜坡等地质灾害的发育创造了条件。对人民生命财产及公共设施构成威胁的地质灾害点主要有滑坡、崩塌、不稳定斜坡及泥石流。

滑坡是灵台县分布较为广泛的地质灾害之一,该区滑坡一般属于重力型滑坡,主要发育特征是滑坡形态不十分完整,边界轮廓较模糊,后缘滑壁保留或部分保留,滑体滑移特征明显,部分滑坡具有典型的双沟同源现象,多为中层-浅层滑坡,以老滑坡为主。遥感解译和野外调查资料显示,工作区滑坡主要分布在达溪河、黑河及其支流流域沟谷两侧。一般,滑坡的分布与沟谷发育程度有密切关系,主河谷两侧经历长时间河流冲刷侵蚀,河谷两侧斜坡已趋自然稳定,自然条件下很少有滑坡发生,而在支流上游的冲沟和干沟两侧(几乎无人居住),沟谷形态多呈“V”字形,由于季节性流水的切割侵蚀,加大了沟谷两侧黄土边坡的天然坡度和边坡土体的临空面,这些地区是黄土滑坡形成和分布的有利地段,形成多个黄土滑坡密集区。

崩塌是灵台县主要地质灾害,多发生在公路高陡边坡和早期居民房屋建筑场址高陡边坡。主要发育特征是无明显滑动面,一般规模小,但破坏速度快,由于威胁公路等人类活动比较频繁的地段,易产生较大的人员和财产损失。工作区崩塌主要有两种类型,即黄土崩塌和基岩崩塌。黄土崩塌的分布与黄土滑坡相似,主要见于修路人工开挖的人工陡坎、陡崖边上,削坡建窑、建房的高陡边坡,斜坡坡度大于60°,崩塌的主要类型为倾倒式;基岩崩塌,多发生在泾川组基岩上部,这些泾川组基岩风化严重,局部节理裂隙十分发育,此类崩塌多发生在修路开挖揭露泾川组基岩的高陡边坡地段,多为局部小规模崩塌。

不稳定斜坡是灵台县主要的地质灾害隐患类型,主要分布在中台镇、梁原乡、百里乡、新开乡,其余各个乡镇较少。其中中台镇分布最为广泛,几乎遍布中台镇的所有行政村。不稳定斜坡多位于居民居住区,对人民生命财产构成了威胁。不稳定斜坡多是由于人工削坡建窑、建房和修筑公路引起的,只有极少数为自然斜坡。本地区窑洞多修建在人工削坡的黄土陡崖中,房屋多修建的离陡崖比较近,有的是紧靠陡崖修建,再加上本地区黄土本身的软弱性和湿陷性,黄土垂直节理较发育,这就决定了不稳定斜坡存在安全隐患。这类灾害点的特点是:灾害隐患多在人活动频繁的地方,斜坡多是经过人工改造和扰动,在有外界动力因素作用下,很容易失稳。

灵台县泥石流灾害发育相对较轻,区内年平均降水量450~700mm,年内分配不均匀,7~9月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的60%~80%,且多以雷阵雨形式降落,持续的降雨使斜坡黄土含水率增大,强度降低,产生滑坡,崩塌,或冲毁淤地坝,进而引发泥石流地质灾害。经过调查,灵台县共有8个泥石流灾害点,其共同特征是沟谷上部有较厚的黄土覆盖,沟谷中植被较差,沟谷两侧坡上黄土节理裂隙发育,表层风化严重,局部有滑坡及崩塌现象,物源比较充足;泥石流沟侵蚀强烈,冲刷深度较大,侵蚀沟在各种外力作用下,产生严重的垮塌、塌方,以及水流片蚀、溶蚀作用等产生的松散物质堵于沟槽,遇到暴雨、强降雨时,洪水顺着陡峭的沟谷,携带着沟谷中堆积物向下游流动,便形成泥石流。这类小型沟谷的集水面积小,沟源近,流程短,可供给泥石流的物质和水量都有限,规模不大,多为泥流。

受汶川5·12地震的影响,灵台县部分地区的窑洞、房屋出现裂缝,少量房屋倒塌,局部地段出现崩塌及小型滑坡,黄土覆盖层局部节理裂隙加大,地质灾害威胁有愈演愈烈之势,开展地质灾害调查与研究,查明地质灾害隐患点及发育规律,采取有效措施防治是当务之急。



我国滑坡灾害的概况
答:中国地质环境信息网的数据显示,2008年我国共发生滑坡灾害13450起,连同崩塌、泥石流地质灾害,共造成1598人伤亡,其中死亡656人,失踪101人,直接经济损失32.7亿元。由于经济发展和人口的不断增多,滑坡的危害也更为明显,西部滑坡较东部大,造成危害的大都是数十万至数千万的滑坡(较大-特大型)。东部地区...

山东半岛城市群地区主要地质灾害
答:自然界中的地质灾害,有缓变性地质灾害,如海水入侵、地面沉降、沉陷等,也有急变性地质灾害,如滑坡、泥石流、岩溶塌陷等,下面分别简略分析。 1.海水入侵灾害 在海岸带地区,经常会产生海水入侵使陆地地下水被海水浸染,增大含盐度,会失去作为饮用及工农业供水的价值。海水入侵也会破坏岩体的力学性质,增大产生滑坡等灾害现象...

地质环境和地质灾害现状
答:据初步实地调查证实,目前有地质灾害迹象并有少量滑坡发生,有可能诱发较大地质灾害(隐患)点达335处,直接威胁着全市205个村庄2500余人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其中处于蠕动发育状态,已出现地裂、塌陷等现象,严重威胁当地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交通运输安全主要隐患点30余处,即: 庆元苏湖乡包谢 庆元举水乡张地 庆元县淤上乡圹根...

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概况
答:党和政府非常重视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特别是自1988年原地质矿产部门履行“对地质环境进行监测、评价和监督管理”职能以来,各级地矿部门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强对地质灾害防治的监督管理;1998年国土资源部成立后,始终将地质灾害防治作为工作重点之一,进一步加强对地质灾害的调查、监测、治理和立法管理的工作力度,取得了显著成绩...

截至6月30日中国发生地质灾害情况
答:中国地质灾害 我国地质灾害可划分为10大类31种:1、地震:天然地震、诱发地震 2、岩土位移:崩塌、滑坡、泥石流 3、地面变形:地面塌陷、地面沉降、地裂缝 4、土地退化:水土流失、沙漠化、盐碱(渍)化、冷浸田 5、海洋(岸)动力灾害:海面上升、海水入侵、海岸侵蚀、港口淤积 6、矿山与地下工程灾害:...

我国地质灾害灾情分析
答:这就是由于长期内植被破坏,水土流失造成的慢性灾害的后果。它威胁着我们子孙后代的生存,问题十分严重。这就是我国地质灾害的灾情概况。 3.减灾实例及减灾效益 我国在减轻地质灾害方面已经做了一些工作,大体上展现在4个方面: (1)工程地质灾害预测预报预防工作 如施工地质超前预报、隧洞塌方监测预报、煤矿突水预测、煤...

四川省万县市滑坡群灾害灾情评估
答:一、万县市自然地理及地质灾害概况 (一)地理位置及自然地理概况 万县市地处四川盆地东部边缘,上距重庆327km,下距宜昌321km,是长江流域的主要港口之一。1978年国务院批准,列为长江旅游线上对外开放城市。为适应长江三峡经济区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1992年国务院批准撤销万县地区设立万县市(地级),辖三区(龙宝、五桥、天城...

地区地质灾害概况
答:山东半岛城市群地区发育的主要地质灾害(因素)有地震、地面沉降、海水入侵、土地盐碱化、地面塌陷、地裂缝、沙土液化、黄河尾闾摆动、海底滑坡、泥流、海底崩塌、海岸侵蚀、活动断裂、海底浅层气、风暴潮、河口港湾淤积、水下软泥层、活动性沙丘、地下水污染、古河道等。这些潜在的地质灾害(因素)严重地威胁着...

地质环境管理
答:(一)地质灾害发生概况 “十五”期间,全区发生地质灾害 457 起,其中,滑坡 345起,占发生灾害总数的75.5%;泥石流76 起,占发生灾害总数的16.6%。因灾死亡54人,其中,滑坡造成45人死亡,占因灾死亡总数的83.3%;泥石流造成5 人死亡,占因灾死亡总数的9.3%。灾害造成经济损失1.53亿元,其中,滑坡经济损失1.11亿元,占因灾...

“5·”广西恭城瑶族自治县龙虎乡泥石流
答:1 引言 2013年5月15日,广西恭城瑶族自治县龙虎乡发生泥石流险情,体积18.7×104m3,为中型泥石流。由于当地政府及有关部门迅速启动应急预案,及时地撤离了167人,成功避免了由于地质灾害造成的群死群伤事件。2 地质灾害特征 2.1 泥石流区地质环境概况 2.1.1 地形地貌 泥石流所在区域地貌为中低山地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