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述与幼儿建立个人关系的实践要点是什么意思

作者&投稿:冯征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学前教育学作业答案~

1、结合实例论述“最近发展区”理论在学前儿童教育中的作用和意义。
答:①解释“最近发展区”这一概念。
②以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儿童,将儿童看成一个动态发展的个体,承认每个儿童都有发展的可能性。
③教育应该超前于发展,创造“最近发展区”,推动或加速儿童内部的发展过程。
④教育者要了解儿童的现状,作为促进儿童发展的基础。
⑤每个儿童都有自己的“最近发展区”,因此,教育者要为不同的儿童创设不同的“最近发展区”,因材施教。

2.你是如何认识“幼儿园‘小学化’”这一现象的?
答:如果孩子完全有兴趣,老师也足够童趣地去教授些所谓的“小学化”东西,那孩子们肯定是快乐的,而不是小学里死气沉沉的。另外如果说在日常教学中忽视了孩子的行为习惯教育、忽视了孩子的兴趣爱好教育、忽视了孩子语言发展的能力、忽视孩子的日常交往能力,那肯定不是幼儿园孩子所需要的教育,所以关键问题时教育者、家长以及我们的孩子如何看待这个学前教育,只要能多为孩子着想,那学前教育中适当的小学化也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幼儿园应该是每个儿童都要经历的过程,幼儿园是学前教育的启蒙阶段,幼儿教育则是影响进小学的关键时期,只有办好幼儿园才能让每个儿童上小学前打下良好的基础。

3.你认为应该如何根据未来社会对人的要求调整学前教育内容。
未来的社会是很重视对学前教育的,学前教育在人的一生当中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学前教育就象是早晨的太阳,所以未来的社会对学前教育要有一定的理解。

5.论述指导学前儿童生活活动的途径与方法。
一、教养结合,积极培养幼儿独立生活的能力
由于幼儿独立生活的能力尚处于较低水平,为保证幼儿安全、健康和全面的发展,教师要对他们的生活给予全面、细心的照顾。但是,全面、细心的照顾并不等于包办代替,过分全面的照顾会影响幼儿独立能力的养成。因此,凡是幼儿力所能及的应该掌握的事情,教师不要代替幼儿去做,而是要鼓励并指导幼儿自己去完成。
例如,饭前洗手关系到是否会病从口入,虽然教师一定要严把洗手关,但绝不等于由教师替幼儿洗手。即使是小班幼儿,教师也不应为他们一洗一擦了事,而是应当向幼儿提出具体明确的要求,并组织、观察和指导幼儿完成这一活动。发现幼儿存在的问题,可以结合讲解、示范,设计情景表演,甚至设计正规的教学活动,以正面教育为主帮助幼儿解决。
因此,在设计指导幼儿生活活动时,教师一定要“教养结合,养中有教,教中有养,教养并重”。
二、充分挖掘生活活动中潜在的教育功能
生活活动是教师观察、发现和教育幼儿最经常最自然最容易的活动。
以进餐活动为例,就包含着丰富的教育功能。首先,幼儿通过进餐活动养成细嚼慢咽、不挑食、不要成人喂食等良好的.进餐习惯;使用餐具的正确方法和独立进餐能力是基本的教育功能。如果教师在餐前用优美的词汇向幼儿介绍食物的名称、材料、颜色、制作方法,不但有利于幼儿不挑食,还可以使之产生语言、常识方面的教育功能。
比如说:“今天我们吃的菜多香呀!颜色多美呀!绿色的芹菜,红色的胡萝卜,白色的豆腐干,黑色的木耳,还有圆圆的小肉圆呢!味道一定很棒!”
结合幼儿的行为表现,生活活动指导教育还可以成为进行德育的途径。有的幼儿吃饭的时候,把饭菜撒得满桌满地;拿点心的时候,在点心盘里挑来拣去;洗手的时候,为了抢水龙头和同伴争吵……这时老师最容易观察到幼儿的内心世界,也是教育幼儿的最好时机。幼儿能否与同伴团结友爱,能否爱护公共物品,能否尊重成人的劳动等,都是在生活活动中点滴形成的。
因此,教师应当重视生活活动,精心设计,积极认真地给予指导。
三、从幼儿的特点出发,设计指导生活活动
教师在设计指导幼儿生活活动时,一定要从幼儿的实际水平出发,逐渐培养他们自理自立的能力,不能急于求成。在具体的设计指导方法上,也要从幼儿的年龄特点出发。
对于小班幼儿,在培养他们良好的生活习惯和独立生活能力的时候,教师主要通过示范加讲解的具体方法,设计情景表演或教学活动,让幼儿在不断的活动中,通过看、听、练,逐渐强化他们的技能。而对于中班的幼儿,则着重于让他们将小班学习的生活技能继续巩固、内化,最终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指导的方法也从具体的示范讲解转为以语言为主的提醒、检查、表扬等。对大班幼儿,则要求他们能做到自觉,形成良好行为习惯的定式。
幼儿与幼儿之间,因为身体状况、家庭环境、性格、个性等方面的不同,存在着能力等方面的差异。教师应该重视这些差异。在培养他们独立的自理能力和生活习惯的时候,注意区别对待,个别照顾。
四、家庭教育与幼儿园教育相配合,保持教育的一致性
在家长人园开放日中,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情况:教师给幼儿盛饭时,家长在一边连声说:“少盛一点,少盛一点,他吃不了这么多。”其实,教师给他盛的只是他平时在幼儿园进餐量的一半,呆会儿他还要添饭呢!而当家长看到幼儿在幼儿园的进餐量时,往往会惊喜地对老师说:“他能吃这么多呀1在家他吃得还没幼儿园的一半多呢!”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景呢?这是因为幼儿在家吃饭,家长的要求与在幼儿园吃饭老师的要求不一样。在家中,他们想吃的和喜欢吃的就吃,否则就不吃;吃一顿饭要全家出动,跟在他们后面喂。而在幼儿园,教师统一要求,他们就不得不和全班相一致。所以,有的幼儿一天仅中午在幼儿园的一顿是好好吃的,早上和晚上在家多半不吃或吃得很少,家长拿他们没办法。
因此,教师就需要通过与家长的交流(如家长会、家访、个别谈话等)向家长介绍幼儿园生活活动的目标、内容和方法,让家长了解应如何教育、帮助、指导幼儿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争取家庭教育的配合,使幼儿生活活动的良好行为得到巩固和强化。

6.你认为应该如何为学前儿童创设游戏条件。
游戏活动是学前儿童的基本活动,幼儿在游戏活动中学习和发展。幼儿园对幼儿实全面发展教育主要是通过游戏手段来实现的。因此,在创设良好的幼儿园环境中,很重要的是创设一个良好的游戏环境,让幼儿在游戏活动中获得充分的发展。
1.提供充分的游戏时间
保证儿童有充分的游戏时间,使促进儿童发展游戏、提高游戏质量的关键因素,因此,教师在学前儿童的一日生活中应保证儿童每天有足够的游戏时间,并且根据时间的不同组织学前儿童玩不同的游戏。
2.创设必要的游戏场所
游戏场所也是儿童开展游戏的必备条件。固定的场所和设备能吸引并便于学前儿童开展游戏,因此应该在室内和室外都都有固定的游戏场地。
3.提供充足的游戏材料和玩具
游戏材料、玩具时学前儿童游戏的物质基础和支持。要使学前儿童的游戏健康、丰富、生动,必须配备适合、充足的玩具。可供学前儿童游戏的玩具有两大类:成型玩具(专门化玩具)和未成型玩具(非专门化玩具)。

7.结合实际,论述组织和指导幼儿园游戏活动的途径与方法。
答案要点:
(1)游戏条件的创设
(2)角色游戏的指导
(3)结构游戏的指导
(4)表演游戏的指导
(5)有规则游戏的指导

一、使游戏成为幼儿园的基本活动
1、重视幼儿的自发性游戏
(1)作为幼儿教师,应充分认识自发性游戏对幼儿的重要作用,应准许、支持并鼓励幼儿进行自发性游戏。
(2)教师应为幼儿的自发性游戏创造各种条件,如提供时间、场地和材料等。教师应每天给幼儿一定的自发游戏时间,以及相应的场地、游戏材料等,以保证、促进幼儿自发游戏的开展。
(3)在幼儿自发游戏的过程中,教师应给以适当的帮助。如对幼儿精神上的鼓励、对幼儿游戏的关注,或在幼儿需要时提供帮助等。
2、充分利用游戏组织幼儿园各类教育活动
(1)为了达到幼儿园的保教目标,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发展,教师除让幼儿进行各种游戏活动以外,还要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的组织幼儿进行各种教育活动,如劳动、参观、上课等。
(2)为了既保证教育的计划性、又保证游戏成为幼儿的基本活动,教师必须充分利用游戏组织各类教育教学活动。
3、满足幼儿对多种游戏的需要
(1)教师应为幼儿提供各种各样的游戏,注意到幼儿的个体差异,满足幼儿的需要。那种在游戏时间里只允许全班幼儿玩一种游戏的做法是错误的,因怕麻烦而不准幼儿玩某种游戏也是不正确的。
(2)教师应不断观察幼儿游戏的兴趣和对游戏种类的需要,根据幼儿的需要组织游戏,是游戏成为幼儿的基本活动。
(3)作为幼儿教师,一定要有正确的游戏观,从幼儿的角度去理解幼儿的游戏,保障幼儿游戏的基本权利,是游戏真正成为幼儿的基本活动。
二、幼儿游戏的指导
1.尊重幼儿游戏的自主性
(1)尊重幼儿游戏的意愿和兴趣。
(2)尊重幼儿游戏的氛围和游戏中的想象、探索、表现、创造。
2.以间接指导为主
(1)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
教师要善于利用幼儿园的各种活动,如上课、参观、观察、劳动、娱乐、看书、讲故事等丰富幼儿的知识经验,充实幼儿的日常生活,使幼儿在每天的生活中有新的收获。同时教师也要指导家长,利用家庭中个别教育的优势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
(2)观察并合理参与幼儿游戏
教师对幼儿游戏的观察不仅是为幼儿创设游戏环境,进行游戏准备的基础,而且还是教师参与幼儿游戏指导的前提。教师通过细致的观察,可以了解儿童的发展水平,并以此作为教育的依据;通过观察,了解儿童游戏的现状(如发现何时需要增加游戏时间、地点、材料和经验等),从而使教师的参与、指导更有效益。
①教师应该有观察幼儿游戏的意识,重视对幼儿游戏的观察。观察时,应对幼儿的游戏行为进行思考,幼儿的某一个行为表示什么,意味着什么,为什么会作出这个反应,对幼儿的发展有什么价值等。同时应观察幼儿对游戏的需要和兴趣,观察幼儿在游戏过程中的自主性和创造性,观察幼儿在游戏过程中体现出来的社会性发展水平、交往水平,观察幼儿在游戏过程中使用玩具的情况等。
②在观察的基础上,教师应参与幼儿的游戏。通过参与幼儿的游戏,可以进一步观察、了解幼儿;可以使幼儿获得心理上的支持,增加幼儿对游戏的兴趣,促进游戏的发展。
③教师一定要合理地参与幼儿的游戏,注意参与游戏的策略:
a.不干扰幼儿游戏的顺利、正常进行,不限制幼儿积极性、创造性的发挥,不破坏幼儿自主活动的特点。
b.要能灵活地转换角色。有时,教师是观察者,有时是材料提供者,有时是监督者,有时是游戏的合作伙伴。总之,教师参与游戏的角色不是一成不变的,会随着游戏的发展而变化。
c.指导语言应该带有启发性,能激发幼儿积极思维,有利于引导幼儿去探索、解决问题。提问应有多种答案和选择,而非只有一个答案。
(3)正面评价游戏
①对幼儿游戏的评价应该是正面评价,这样能保持幼儿在游戏过程中的愉悦、成功的情绪体验,有利于激起幼儿再次游戏的愿望。
教师要善于运用榜样、表扬等正面教育方法,对幼儿的游戏进行评价;教师应不断寻找、挖掘幼儿游戏中的积极因素,并利用这种积极因素进行评价;应尽量让幼儿自己对游戏进行评价。
②在对幼儿游戏进行评价的过程中,教师应把握幼儿游戏的特点,一切以幼儿的发展为出发点。不一定非要在某一次游戏后评出好坏,不要因教师的评价把幼儿引向追求游戏的结果。
3.按幼儿游戏发展的规律指导游戏
幼儿游戏会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身心的发展变化而发展,教师对幼儿游戏的指导应考虑这种发展。比如象征性游戏在小班处于萌芽期、中班处于高峰期、大班处于高水平期。因此在小班应多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吸引幼儿玩象征性游戏;中班应尽量多地为幼儿提供多种条件、对其游戏进行引导;大班则可以减少玩象征性游戏的时间、增加在游戏中面临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机会。又如,幼儿年龄越小,自由游戏的比例应越大。随着幼儿年龄的增加,幼儿会对那些教师组织的、有外在规则的、竞争性的游戏感兴趣,因此,幼儿年龄增大,这类游戏的比例就应增加。
4.按各种类型游戏的特点指导游戏
(1)由于不同种类的游戏有着不同的特点,所以教师对游戏的指导还应考虑到游戏的种类.。比如,角色游戏和结构游戏都是幼儿对其生活的放映,但角色游戏主要放映的是周围的社会生活,而结构游戏则是幼儿对物体造型的一种放映,因此,两类游戏从丰富生活、提供材料、场地布置、指导策略上都会有所差异;又如,角色游戏和表演游戏都要扮演角色,但角色游戏的角色来源于幼儿的生活,而表演游戏的角色来源于某一文学作品,显然二者的指导方法也会有很大的差异。
(2)幼儿自发的游戏和教学游戏有着本质的区别,因而组织、指导的方法也会有所差异。教学游戏要为特定的目标服务,有明显的教师制定的规则,教师对活动的控制、干预强,而幼儿的自发游戏没有外在的强制性目的,完全是幼儿自主的活动,教师对游戏的控制、干预要弱得多。教师应在活动中把握好自己干预游戏的“度”,考虑到不同类型游戏的特点,施以不同的指导。

8.结合实际论述如何创设一个学前儿童喜爱的环境。
1、为幼儿创设安全、卫生、减少干扰的环境
2、将教育目标蕴含在区域活动的材料中
3、提供足够的、丰富的、有层次性的材料
4、创设开放、多元化的无班界活动区,促进幼儿多种能力的发展

9.列举四条良好的幼儿园心理环境的标准,结合实际进行说明和分析。
答:幼儿园的心理环境是指幼儿园内对学前儿童发展产生影响的一切心里因素的总和,主要包括幼儿园人际关系、幼儿园精神氛围、教师的教育观念与行为等。良好的幼儿园心理环境标准很多,列举四条:(1)教师能满足学前儿童的各种合理需要;(2)教师能体谅和容忍学前儿童的所作所为;(3)教师能民主、平等地对待学前儿童;(4)教师能为学前儿童提供发挥其创造力的机会。
幼儿园的心理环境具有教育性、可控性、隐蔽性和复杂性的特点,良好的心理环境可以促进学前儿童的健康成长以及事项教育的最优化。反之,不良的心理环境,则会使孩子和教师处于压抑中,使孩子情绪消极,缺乏安全感,以致产生不良情绪、思想及行为表现。
如,工作中我们平等对待每个孩子十分重要。在一帮孩子中,有的漂亮有的稍逊,有的活泼有的内向,有的家庭富有有的贫穷,有的家长为官有的百姓,有的身体健康有的体弱多病,等等,我们在工作中,一定要尊重的前提下,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个孩子,同时,给于相对弱势的孩子以更多的关爱。

10.如何帮助“不合群”儿童,请结合实例说明。
答:无论在幼儿园、小学或中学,总有些孩子显得不那么合群,不能顺利地融入到集体活动中。当今社会对人的社交能力有着较高的要求,许多教师和家长担心不合群会影响孩子社交技能的发展。然而,造成孩子不合群的原因很多,若要帮助孩子,必须先了解不合群的原因。
导致孩子不合群最常见的一个原因就是不适应环境变化,一般发生在入托、入学或转校时。家长应在孩子刚进入新环境时给予充分引导,帮助孩子认识、熟悉新环境中的人和物。
其次,有些孩子不与同龄人玩的原因是不自信,比如觉得自己比别人丑、不如其他孩子聪明等。遇到这种情况,家长和老师要在日常生活中多称赞孩子,让他发现自身优点。如果孩子明确地感到自己哪方面的能力不足,那么最好帮助他提高这方面的能力来培养自信。
与缺乏自信相反,恃才傲物、自命不凡是另一些孩子不合群的原因。对于这种情况,家长和老师要引导孩子多注意他人优点,让他明白“三人行必有我师”的道理。特别是家长,更应该以身作则,在孩子面前尽量不要发表瞧不起他人的言论。
如果孩子不合群的情况突然发生,我们还要警惕他们在生活中是不是遇到了什么不好的事情,比如父母关系突然变得紧张等。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家长还可以通过老师、孩子的朋友与孩子进行间接的交流,从而及时发现造成孩子不合群的原因。

11.分析幼儿园教师成长的操作路径。
(1)基于“教历研究”的教师成长。
教历研究就是教师通过对个人资料的收集,对自己思想轨迹的记录,来认识自己、认识自己的教学实践,并对自身实践进行有意识的、系统的、持续不断的探究反思,在反思的基础上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最后改进教学实践。
一份完整的教历包括以下内容:一般项目、课前计划(包括基本分析、教学目标分析、教案及其编写过程)、过程描述(包括:过程是路、时间分配记录、调整记录、课堂管理与辅助教学行为记录)、课后反思(包括:教学过程的自我反思、教师间的合作反思以及与专家的交流反思;记录整一活动过程在哪些方面对自己有启发,并在以后的教学活动中加以避免和实施;困惑或有待解决的问题;感想)
(2)基于“同伴互助”的教师成长
同伴互助是指在两个或两个以上教师间发生的、以专业发展为志向、通过多种手段开展的,旨在实现教师持续主动地自我提升、相互合作并共同进步的教学研究活动。
同伴互助的方式的基本形式主要有对话、协作和帮助三种形式。
(3)基于“反思日记”的教师成长
反思日记是指教师通过对自己日常生活和教育活动中的个人化思想的记录,以此来促进其对教育及其意义的理解,合适地呈现和揭示生活经验乃至穿透经验的一种话语方式。
反思日记包括三种类型:自传叙事、教学叙事、生活叙事。
(4)基于“案例教学”的教师成长
案例教学是指通过对一个含有问题在内的具体教育情境的描述,引导学生对这些特殊情境进行讨论的一种教学方法。
案例教学的环节包括:案例引入;案例讨论(在案例讨论中居核心地位的是解决案例中所包含的疑难问题或做出具体的决定,所以案例讨论可分为四个阶段:开始、讨论疑难问题、提供备择方案、讨论如何实施)、案例总结。

12.你如何理解“宝宝的健康成长=家庭教育+幼儿园教育”?
1.父母资源在幼儿园得到延伸,将发挥更大的教育力量
进了幼儿园的孩子获得的最大财富就是集体的教育力量,它有着家庭所不具备的影响力。有位爸爸是学工程的,他常常带一些材料拿回家,希望女儿摆弄这些东西,发展思维和手指的灵活性。可是女儿偏偏不喜欢,宁肯搭拼简单的积木。妈咪认为可能是女孩子不擅长空间思维的缘故。有一天,幼儿园老师说她们正在组织有关房子的主题活动,想请这位爸爸到班里演示一次搭建筑模型的过程,培养孩子的兴趣和观察力。爸爸欣然答应了,爸爸的到来不但开阔了孩子们的眼界,也改变了自家女儿。爸爸在幼儿园亮相后,平时对爸爸的建筑工作熟视无睹、司空见惯的女儿发现,爸爸以及爸爸的工作原来是个“宝”。从这以后,她就有了自己的“理想”:长大了要当建筑师!
孩子就是这样,如果他发现自己的父母跟老师多说话,参与班集体多做事,就特别自信和自豪;反之,如果他发现父母跟老师合不来,在班集体老不露面,一丝孤独和失意就会侵袭他的心灵。
2.把教师威信带到家里,可以加强父母的教育力量
不像医疗或者电子等行业有那么多不易被外人所知晓的技术密码,教育的专业特点是很容易入门,它的做法和评价很透明,谁都会有所观察和思考,这是影响幼儿教师在父母心目中威信和地位的一个重要因素。但是,父母的教育理论普遍并不主要来源于系统学习和专业培训,而是通过看电视、阅读书籍报刊和自己的经历体验获得的,这种方式使人悟出的“新观点”虽然很多,但缺乏系统分析和内在联系;另外,初为父母在指导孩子方面也欠缺一些技能和小窍门。幼儿教师固然有学历的局限,然而长期的工作经历使她们对幼儿的发展特点有着具体而微的观察和分析,这些是不从事幼教事业的高学历父母不可能具有的。高学历父母走出光环效应的误区,以平和的态度进行充分沟通,自己的教育观念和行为才会更加精确和科学,对孩子的指导也才会更加到位。
从教育的角度来说,亲密无间的亲子关系既好也不好,好处自然众所周知,不好之处就是孩子把父母的脾气和特点摸得透透的,因此,有时候你说什么,他就是不听,依然我行我素。怎么办呢?不少父母都用过这个策略:“老师说……我们要听老师的话。”一般情况下,教师在孩子心目中是很有威信的,你这样“假传圣旨”既说服了孩子,又巩固了教师的威信,可谓一举两得。当然,如果你属于跟老师暗中“较劲”的情形,自然不屑于利用幼儿教师这个资源的优势,你对孩子的管教就只能“孤军奋战”了,本来可以助你一臂之力的教育力量就这样被闲置了。

13.联系实际论述幼儿园在幼小衔接过程中应展开哪些工作。
1、加强班级幼儿日常生活管理,力求幼儿全面发展
⑴、加强幼儿生活能力的培养
①、培养幼儿遵守合理的作息制度,有规律的学习与生活,早睡早起。
②、 培养幼儿能独立地完成穿脱衣服、鞋袜,养成良好的进餐生活习惯。
③、学会做一些简单的班级管理工作(班长、值日生),培养一定的组织能力。
⑵、培养幼儿任务意识、规则意识与独立意识
①、鼓励幼儿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②、培养幼儿做事有计划,井然有序,不拖拉。
③、通过各种游戏加强幼儿遵守纪律、规则,并锻炼幼儿的意志与品质。
⑶、重视幼儿情商发展
①、在活动中发现幼儿的兴趣爱好,帮助幼儿学会自己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增强幼儿获得成功的信心。
②、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在师生关系中,要让幼儿成为活动中的主体。
③、鼓励幼儿多与同伴、老师交往,鼓励幼儿建立合作意识。
⑷、注意教育的渗透性,提高幼儿的学习适应性
①、以幼儿为本,遵循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制定教学计划。
②、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培养幼儿养成良好的学习态度。
③、培养幼儿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如:专心听讲、保持文具和书包的整洁。
④、教会幼儿正确的坐立姿势和握笔姿势。
⑤、运用各种活动提高幼儿听、说、读、写、算的能力。
⑥、教幼儿认识书包与文具的使用,并学习简单的拼音和汉字。
⑦、进一步加强幼儿的早期阅读活动,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2、建立良好的家园互联网,做好家长工作。
各项教育工作的开展,离不开家长们的密切配合。如果幼儿园教育没有家庭的配合,教育就难以达到共识。因此,要做好幼小衔接不光是幼儿园的工作,它更需要家长的支持,这样幼小衔接的工作会更具它的实效性。
⑴、针对幼小衔接的工作与本班的实际,召开家长会,以取得家长的配合。
⑵、班级开设“家长专栏”,加强与家长的信息交流。
⑶、开展家长开放日活动,让家长了解幼儿园的幼小衔接教育,了解幼儿在园的表现。
⑷、指导家长在家庭中作好幼儿入学前的生活、心理、学习物质准备,给幼儿购置简洁实用、小巧安全的学习用品。
⑸、要求家长积极参加毕业典礼的准备和开展工作。让幼儿通过仪式体会自己长大了并以愉快的心情迎接毕业。
3、加强与小学的联系和交流
⑴、幼儿园通过组织参观小学的校园、观摩小学生升旗、上课及课余活动等。增强幼儿对小学的直观感知,消除孩子对小学的恐惧感和神秘感。
⑵、 通过图片、资料、电教等各种教育形式,帮助幼儿认识入小学后的学习与生活,如玩角色游戏“老师与学生”,给幼儿讲有关小学的事和老师上课的故事,减轻幼儿的思想压力,促使幼儿向往做一名小学生。
⑶、邀请小学的老师来幼儿园与教师、家长座谈,进一步了解小学的情况,便于与孩子们交谈。
幼小衔接工作要依据《纲要》的精神,要遵循幼儿的发展规律,结合工作实际,拓展教育内容,通过幼儿园、小学、家长三方共同努力,使幼儿在幼小角色转变过程中身心都健康、学习感兴趣、活动能合群、生活有条理。把培养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创新意识、竞争意识、良好的学习习惯、正确的社会交往能力作为长期目标,最终实现幼儿从幼儿园向小学的顺利过渡。

14.试论述社区对学前儿童发展的影响。
社区对学前儿童的影响主要包括五方面:对学前儿童进行有效的补偿性教育;积极影响学前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为学前儿童的成长与发展提供保障;为学前儿童提供特定的精神环境;有利于培养学前儿童的良好行为。

幼儿的同伴交往能力是幼儿社会化的重要内容,是幼儿最重要的社会交往能力之一。在了解并参与魏桥中心幼儿园开展的“师带徒”教学课题研究中,我发现幼儿与同伴之间的交往存在着一些问题,很多情况下,幼儿根本不知道应不应该去和同伴交往、什么时候去交往、怎样去和同伴正确的交往…… 在当前学前教育领域,很多研究应经表明,幼儿缺乏交往能力将直接影响到他们的学习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同伴交往能力较强的幼儿能够表现出较强的学习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还有研究表明,儿童早期对社会的适应能力决定着他们成人后的社会适应能力。就这两方面而言,对于幼儿同伴交往影响因素的研究,有助于我们进一步了解幼儿,促进幼儿的社会性发展。从某一程度上来说,微观上可以改进教师教学时的教学效果,宏观上可以促进“师带徒”教学课题的研究发展。 同伴是幼儿周围的具有相同社会认知能力的人,同伴交往是幼儿同伴之间运用语言和非语言符号表达情感和需要、传达思想、交换意见的过程。幼儿的同伴交往是相同年龄或心理发展水平相当的幼儿间的相互作用,也是年龄相同或相近的幼儿共同活动并相互协作的过程。本次研究采取的方法主要是文献法,通过对古今国内外学者的研究进行深入的理解和钻研,对幼儿同伴交往的影响因素作出以下分析: (一) 家长方面 1.家长的交往能力 父母的交往能力能够影响到幼儿的同伴交往水平。幼儿的交往首先从与家长的交往开始的,幼儿喜欢模仿,家长应给孩子作示范,做榜样,因此家庭成员之间要和睦相处,体贴关爱;待人接物大方得体,与周围同事朋友交往乐观积极等等。家长的积极的交往方式和交往态度对幼儿以后同伴交往的方式和能力会产生积极的影响作用,促进幼儿正确的与同伴交往。 班里来了一个新的小朋友,老师介绍给小朋友们:“这是我们班来新来的小朋友,她叫甜甜,大家鼓掌欢迎一下呀!然后,我们帮助她尽快的适应新环境吧!”小朋友都是用好奇的眼神看着她,这时候菲菲走出来,拉着她的手说:“你好啊,我叫菲菲,我你坐在我旁边吧。”然后帮助甜甜把小书包挂在椅背上,然后一一为甜甜介绍起班里的小朋友。课后通过与菲菲老师交谈,我了解到,原来菲菲的妈妈是一个很热情开朗的人,就是俗话所说的“自来熟”。菲菲妈说话很有幽默感,能很快的和刚认识的人成为好朋友,很好的处理和其他人的关系,就算发生矛盾,也能很快的解决。家长是幼儿的第一任老师,在妈妈的感染下,菲菲的同伴交往能力也提高了。 2.家长对幼儿的要求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对孩子同伴交往能力的重视和培养,将直接影响孩子的人际关系的建立以及长大后的社交能力。培养孩子同伴交往的能力还要放手让孩子接触各种性格的小朋友。家长对幼儿的要求会影响幼儿的同伴交往,正确的指导对幼儿同伴交往起积极地促进作用,而错误的指导对幼儿的同伴交往起消极的阻碍作用: 牛牛是我们班上比较好动、爱打架的孩子之一。他有的时候会有意无意打到其他小朋友,萌萌被牛牛打到的次数比较多。后来,渐渐地萌萌的攻击性行为也增多了。我问萌萌原因后得知他以前把牛牛打他的行为回家告诉了父母,他爸爸得知后便教育孩子如果其他小朋友欺负到你,你就一定要打回去,不能受欺负。萌萌爸爸还教他如何和别人打架,让别人不敢欺负她。 (二) 教师方面 1.教师的儿童观和教育观 儿童观是指对儿童的认识和看法。现代正确的儿童观包括:儿童是稚嫩的、独立的、有差异、完整的、正在发展的、积极主动的个体。只有树立正确的儿童观,教师才能采取积极管理的方式对待幼儿的同伴交往。幼儿教师应该树立正确的儿童观和教育观,教育观是以儿童观为依据的,教师的儿童观决定着儿童教育观。儿童观和教育观影响着教师如何理解教育内容、教育目的以及教育目标的制定,影响着教师对待幼儿同伴交往的态度。 在手工课上,老师在教幼儿怎样用胶水,调皮的多多把胶水撒满了桌子,还把墙上的粘贴画给撕下来涂满了胶水。原本漂亮的墙面设计瞬间变得面目全非。看到这个情景,老师非常生气:“你在干什么!”,这时班主任快步走过来,用手轻轻拍了拍她的肩膀,说:“王老师,别这样,他只是在把刚刚学到的运用出来了而已,他做得不对我们可以耐心指正,不能吓坏孩子呀!” 2.教师对幼儿的指导 米勒等教育家通过研究发现,教师对一个幼儿的行为和成绩的认可程度,会通过一种特殊的方式影响着其他幼儿对这个幼儿的接纳性。有社会心理学家说过,幼儿同伴群体中的评价标准出现之前,教师是影响幼儿最有力的人物。因此,一个幼儿在教师心目中的地位如何,会间接的影响到同伴对这个幼儿的评价。 下午的户外活动课上,老师带领小朋友们一起玩跳大绳的游戏。由两个老师在两边摇绳子,小朋友们排好队,一个接一个从一侧跳过去,然后再绕到队伍后面排队。刚开始,有的孩子因为怕被绳子打到,在跳绳前面缩着小脑袋不敢跳,这时,老师表扬刚刚跳过去的孩子“真勇敢”、“真棒”、“我们要像龙龙那样勇敢,嗖的一下就跳过去了

发挥家园互动作用,促进幼儿全面发展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总则中提出:“幼儿园应与家庭、社区密切合作,与小学衔接,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共同为幼儿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在组织与实施中《纲要》又指出:“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并积极支持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但是透过活动的表象,深层次的思索,我们总觉得离《纲要》提倡的平等、合作,还有很大的距离。幼儿园用大量的精力筹备活动,家长忙碌的参加,表面上看,家长与幼儿园之间接触交流的机会是多了,实质上,从家园合作活动的目标的确立,活动的实施等都是以幼儿园为中心,家长只是整个家园合作活动的旁观者、配合者,家园合作的意义也消失了,就更谈不上什么互动了。

为了改善这种局面,真正发挥家园互动的作用,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我们探求以不同的手段和方法来开展家长活动,具体工作如下:

一、帮助家长建立主人翁的意识,激发积极合作的态度。

心理学原理表明,家长合作的态度取决于合作是否满足了他们在教育孩子方面的需要。当幼儿园满足了家长的合理需求时,家长合作的愿望和热情会更高,态度也会更积极;相反,当家长有某种合理的要求,而幼儿园没有加以注意,甚至当家长被自身的一些问题缠身时,那么家长就不会热心于家园合作了。

(1)当好教师角色,促进幼儿发展

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在论述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关系时指出:“学校应当领导家庭。”教师在家园活动中是与家长一样的儿童教育的主体,相互间是合作伙伴的关系,共同的目标是促进儿童的发展。同时

教师只是家园合作活动的发起者、组织者与参与者,因此每次活动前,我们都会做精心地准备工作,加强与家长的情感沟通与信息交流,了解家长对孩子教育的需要,尽可能地满足他们的需求,激发家长参与家园合作活动的热情和兴趣,建立良好的合作伙伴关系,让彼此不会感受到来自对方的“威胁”,双方也就会为孩子的健康成长而齐心协力。

(2)尊重家长,获取家长的信任

家园合作首先要求合作的双方即教师与家长要有平等的态度,任何一方居高临下地指挥者的态度都会让另一方退缩。作为教师应当充分发挥主动作用,尊重家长,珍惜每一次和家长交流的机会,取得家长的信任。新生入园是博取家长信任的关键期。孩子初入园,家长们由于对教师缺乏了解,都存在着一定的防卫心理。在接送孩子时,家长会小心翼翼地试探着和教师交流,从老师的言行中,暗暗分析老师是否喜欢、关心自己的孩子。为此,我们珍惜每一次与家长的接触机会“以微笑面对家长,用抚摸迎接孩子”,每天对每一个家长送上一个甜美的微笑,给每一个孩子亲切的抚摸,蹲下来和孩子问声好,让家长接收到这样的讯息:老师是喜欢自己的孩子的,也是欢迎自己的。由此,取得家长信任,建立良好的情感交流基础,家长朋友们也就愿意与幼儿园沟通合作了。

(3)为家长服务,解决后顾之忧

树立为家长服务的意识,真正解决后顾之忧,这是开展家园合作的重要前提。人本主义的教育理论适用于孩子,同样也适用于家长。在班级家长工作中,我们也要“以人为本”,了解每一个家长的基本情况及需求,因人而异地开展活动。我们农村许多家庭成员早出晚归,外出打工、上班,接送孩子的时间不固定,因此,我园安排老师值早晚班;有的家长早上赶着上班来不及弄早饭给孩子吃,就上街买两个包子打发孩子,为了孩子的身体健康,我园还特意为那些来不及吃早饭的孩子安排早点,真正解决家长的后顾之忧,让他们放心地工作。除了在生活物质上想家长之想,解决家长之困难外,我们的教师还努力地提升自己,掌握全方面的家庭教育知识,善于运用每一个家长的经验,促进家长间的经验调节,树立较强的主人翁意识。认识学习理论的代表人物奥苏伯尔说过“影响学习的最重要的因素是学生已知的内容”。运用到家长工作领域中,我们觉得:“在班级家长工作中,影响沟通的最重要的因素是家长已知的内容。”这个内容就是家长在教育孩子方面的经验。只有了解了家长的经验,老师才能谈家长想谈,解家长所需,有共同的交点。随着时代的发展,家长们的素质越来越高,他们也在时刻关注着育儿方面的新知识、新观念。一个班,几十个家长,实际上就是一部很好的经验介绍书,这些经验有正有反,寓意深刻。因此,教师不仅要充分关注了解每一个家长的经验,还要将这些活生生的实践例子充分引用和开发,把成功的经验推广,用失败的教训反思。同时,根据育儿观、子女情况、文化素质等情况,将家长有机结合和搭配,在交流和沟通中,让他们发现自身的成功和不足,自觉的调整自己的教子观,避免了

教师直接指出时因对立性而带来的磨擦和不必要的冲突。例如:中班幼儿牛牛吃饭磨蹭,东张西望,有的时候还借口跑来跑去,玩一会儿吃一口甚至还要人喂的不良习惯,但他思维敏捷,发言大胆,想像力极为丰富;而文文小朋友能安静吃饭,上课注意力集中,有良好的行为习惯,可她胆子很小,上课不敢积极举手发言。教师和家长曾多方努力,但效果不明显,彼此束手无策。后来,在一次家长经验交流会上,双方家长互相认识后就相互取经,以子女带动子女,家长感染家长,优势互补,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二、通过多种渠道,发挥家园的互动作用。

(1)参与班级环境布置

幼儿园的环境充满了童趣。一直以来,环境布置都是老师们的事,为了环境的优美、舒适,我们的老师花费了大量的心血,可这些都只能作为观赏。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进,墙饰逐步走向由教师指导、幼儿操作的模式,环境摆设也融入了幼儿的游戏和生活,结合幼儿实际,有了动的空间,改变了墙饰纯装饰的功能和环境纯摆设的弊端,提高了幼儿的主动性,环境焕发了新的生机。由此,我们作出了大胆的假设,在环境布置中引入家长资源,以达到促进家长参与班级工作主动性的目的。

a、活动区的布置

我们幼儿园很重视活动区的布置,每次都投入了大量的财力、物力,可是大的框架有了,小的玩具材料总是远远不够幼儿玩耍。为此,每学期在创设班级各活动区时,我们邀请家长一起策划和准备。家长们带着孩子,为植物角种上了葱、蒜、芋艿、土豆、秧草等带有浓厚的乡土气息的植物;在动物角饲养了泥鳅、鱼、鸡、鸭、兔等;在“娃娃家”,投入了家里用完的空瓶,如洗发精、沐浴乳、洗面奶、护肤品、爽身粉、花露水等等;而职业是医生的家长则为角色游戏“医院”的创设出力不少,像一次性医疗用品:帽子、口罩、针筒、点滴管、棉花、棉签,还亲自为孩子们作示范,其他的家长又从家中搜集各种空药盒、药瓶,丰富了“医院”的操作材料,为孩子们充分活动提供了保障。这一举措,弥补了教师准备的局限,同时,家长在参与的过程中激发了工作的热情,节假日时,动植物没人照顾,家长会和孩子一起将它们搬回家照看;“娃娃家”、“医院”的材料坏了、少了,家长会很自然的去修理、补充,就像料理自己的家一样。

b、节日装饰

对孩子进行节日教育和教学往往需要环境的渲染和熏陶。因此,每到过节,幼儿园都会进行环境布置。特别是“六一

”儿童节,为了让孩子们有情可感,幼儿园的整体环境布置总是热闹又鲜艳,但教师们往往布置了幼儿园大环境,忽略了教室小环境。为了弥补这一缺陷,在今年的“六一”儿童节前夕,我们请家长来园,一起布置教室环境。由爸爸妈妈和孩子、老师一起准备操作材料,制作装饰品,把教室打扮得喜气洋洋,一派节日的气氛。其间,家长们出谋划策,孩子们亲手操作,把教室装扮得隆重而又热闹,看着自己的劳动成果,孩子们欢呼雀跃,家长们喜形于色,套用家长的话:“今年的儿童节,不光是孩子开心,我们也很快乐。”教室不再是老师和孩子专有的,也是爸爸妈妈的。

环境的创设不同于教学活动,需要专业知识、专业人才。特别是在提供材料方面,家长比教师更有优势,也能在此类活动中发现自身的价值,在保护和促进幼儿发展的过程中发挥独特的作用。事实证明,在环境创设中引入家长资源是可行的,它打破了班级工作的封闭性,打开了家长心防,调动了家长参与班级工作的积极性,开辟了家园合作新途径。

(2)参与活动准备

在以上活动的铺垫下,由于教师亲切、诚恳的态度和几次轻松自如的活动,家长的顾虑少了,合作的愿望和热情高了,态度积极了。于是,我们进一步将家长的参与深入,引导家长为孩子的活动做准备。

a、知识经验上的准备

幼儿园的空间是封闭的、有限的。因此,需要家长带孩子走向广阔的生活空间,以获得感性知识。在班级开展教学活动时,如果幼儿没有感性经验,活动很容易机械和说教。因此,家长给孩子的知识和经验的铺垫是很重要的。如认识“春天”,单凭一个教学活动,或者系列活动在幼儿园都有局限性,而家长带孩子走进大自然,接触大自然,积累感性经验,然后在老师的整理、提升下,孩子就能得到一个完整系统的经验范畴。再如“中秋节”系列活动之一“月亮的变化”,如果没有家长的

配合,幼儿园的孩子就不能真正接触和观察到月亮的变化,教学也就没有了经验依托。

b、材料上的准备

新的教育观念告诉我们:要教孩子学会学习,解放孩子的手脚,让孩子去探索、去发现。要支持孩子的这一行为,必须准备充分的操作材料。而大量操作材料单靠老师去准备显然是势单力薄的,此刻,我们想到了家长,为何不去挖掘家长的资源,请家长为孩子准备操作材料?这一措施在宣布的时候,家长们都很高兴,他们都觉得:又多了一条了解孩子,了解幼儿园,参与孩子生活,参与班级工作的途径,没有一位家长认为:老师把责任推给了家长。于是班上出现了良性循环:家长尽心尽责的准备材料,老师努力的组织教学、开展活动从而促进每一个孩子发展,而孩子的发展又推动了家长的合作……。请家长参与活动的准备,显性的看,弥补了教师人力、物力、时间上的不足;隐性的看,则开辟了家长参与班级工作的新途径,加强了家园合作的动力,促进了家园地真正互动。

要让儿童、 教师、家长在教育中共同发展,共同成长,真正实现“促进每个幼儿的全面发展”,作为农村幼儿教育我们还有很长很长的路要走。我们将通过贯彻《纲要》精神,更好地跟上时代变革的步伐,与全社会一起,共同为幼儿教育的改革创造一个坚实的平台,在此平台上精心打造具有农村特色的优质幼儿教育来。

如何建立良好的师幼关系
答:3、参与幼儿的活动 师幼关系是以教师与幼儿之间一定的互动或交往活动为基础的。除了教学活动,教师应该积极参与到幼儿自主的活动中去。教师能够以普通的活动参与者的心态参与到幼儿自主的活动中去,有利于与幼儿建立平等的师幼关系。4、与幼儿建立个人关系 教师应该设法与个别幼儿建立良好的个人关系,并以个人...

浅谈如何建立良好的师幼关系
答:[关键词]师有关系 平等 热爱 尊重 理解 师生关系作为一种人际关系,是表现人与人之间平等的关系,而幼儿园中的师幼关系又与一般的师生关系不同,他的特殊性是与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和幼儿园教育方式紧密联系着的, 是教育过程中最基本的、最重要的人际关系。 在幼儿园中,良好的师幼关系的建立,是创设良好精神环境的...

如何和幼儿建立良好的师幼关系?
答:只需要多夸夸幼儿,就能建立良好的师幼关系。

如何帮助孩子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答:如何帮助孩子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对4-5岁孩子人际关系综合能力的钻研 对4-5岁孩子人际关系综合能力的钻研 一、问题的提出 伴随着社会进一步提高,科学的提高,个体社会的加剧,及当代的生活方式的革新与推广,人与人之间的相处在社会现实日常生活中霸占的位置的愈来愈关键,并激...·儿童人际关系调查四成孩子感到孤...

教师如何实现与幼儿“共情”
答:摘要:教师与幼儿间的共情,有利于良好师幼关系的建立和各项教育活动的有效开展。教师通过理论与实践充分了解幼儿是实现共情的基础;教师树立平等的儿童观是实现共情的核心;教师通过询问、引导等方式将共情概念融入师幼互动,是实现共情的关键。关键词:共情;师幼关系;教育活动 “共情”这个概念是由人本主义...

教师与幼儿之间应该怎样建立和谐的关系
答:教师对待幼儿要有爱心,有耐心,孩子在幼儿园有时有怕生气感觉,教师要多留意,及时和孩子沟通,让孩子们快乐的融入大家庭当中。

如何与幼儿建立良好的师幼关系?
答:对待幼儿要有爱心和耐心 爱孩子是教师实施教育的重要前提,没有对孩子的爱就没有真正的教育,爱是幼儿的一种迫切的心理需要。教师与幼儿之间建立起良好的感情关系,能使幼儿产生积极、愉快的情绪。如小班孩子刚入园时,离开朝夕相处的父母,进入一个陌生的学习环境,难免会感到焦虑、担心和恐慌,情绪不稳定...

建立和谐的师幼关系,教师要做到哪些方面?
答:教师应在日常生活中对幼儿感兴趣的事物、话题与幼儿平等、亲切地交谈,这种形式的互动有利于良好师幼关系的形成。(3)参与幼儿的活动 师幼关系是以教师与幼儿之间一定的互动或交往活动为基础的,离开师幼之间的互动或交往活动,我们所说的“师幼关系”也就不复存在。(4)与幼儿建立个人关系 教师与个别幼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