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十三行是清政府设立的什么机构

作者&投稿:度朱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下图是1785年的广州十三行,是清政府唯一特许经营管理对外贸易的机构。此种情况反映了这个时期清朝~

A

清朝设立的“广州十三行”,是我国清朝时期唯一对外开放的港口。主要功能是进行对外贸易,与外国友人进行贸易往来。当然“广州十三行”有时也充当的一定的政治外交功能和文化交流的功能,但最主要的还是进行商贸往来。十三行也逐渐随着历史的潮流消失,如今的十三行原址,也演变成了广州一个非常大的服饰批发市场,继续发光发热。

“广州十三行”是封建专制制度的产物。清朝时期,在重农抑商的大背景下,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盛行,以及为了巩固政权,加强专制统治等各方面的原因。清政府推行了闭关锁国政策,限制对外贸易。乾隆皇帝下旨,只留一处港口对外开放用于对外贸易等各种对外交往的需求,这个唯一的港口就是广州,由此“广州十三行”正式诞生了。

“广州十三行”建立以后,其主要的功能就是作为唯一开放的港口进行对外联系。首先,十三行的主要任务就是让我国的产品走出去,将我国的产品销到国外。还有就是让外国的商品走进来,购买到我们没有的或者需要的产品,销到国内。与此同时在进行对外贸易时,必然也伴随着文化的交流。有时十三行也会传达清政府的一些政治政策,充当接待外国使臣的机构,此时就是在发挥十三行的政治功能。

随着时代的发展,闭关锁国政策的消失,开放共赢逐渐成为了时代的潮流,十三行也随之消失。在服饰行业盛行的广州,十三行逐渐成为了一个大型的服装商贸市场,延续原先十三行人声鼎沸,车水马龙的繁华景象。虽然如今的十三行已经不复存在了,可是不知是出于习惯,还是一辈一辈的传承,人们还是将那个服装商贸市场亲切的称为“十三行”。

创立 清初粤海关设立通商的当年﹐广州商人经营华洋贸易二者不分﹐没有专营外贸的商行。第二年即康熙二十五年(1686)四月间始创立洋货行﹐又名十三行。此事由两广总督吴兴祚(1632~1698)﹑广东巡抚李士桢(1619~1695)和粤海关监督宜尔格图共同商议﹐为划清国内商税和海关贸易货税的界限﹐乃分住税和行税两种货税。住税是指本省内陆交易一切落地货物﹐由税课司征收﹔行税是指外洋贩来货物及出海贸易货物﹐由粤海关征收。为此建立相应的两类商行﹐以分别经理贸易税饷。前者称金丝行﹐后者称洋货行﹐从此洋货十三行便成为经营外贸的专业商行﹐而广州洋行制度由此创始。过去有十三行“沿明之习”的说法﹐是《粤海关志》抄袭篡改《澳门纪略》的杜撰之词﹐乃属讹传。
业务范围 洋货十三行在创建时﹐广东官府曾规定它的业务经营范围是:“外洋贩来货物及出海贸易货物”﹐表明它既是经营进口洋货又是经营出口土货(包括广货琼货)的中介贸易商行。最初规定洋货十三行经营的贸易对象﹐实际包括外洋﹑本港和海南三部分内容。其后演变的轨迹如下﹕据干隆十八年(1753)记载﹐洋货行建立60多年后﹐业务曾一分为二﹐专营外洋各国来广州贸易的叫外洋行﹐经营出海贸易的称为海南行。干隆二十五年起﹐外洋行不再兼办本港贸易的事务﹐另由几家行商专营暹罗贡使及其商民贸易税饷事宜﹐称为本港行﹔而海南行又改称福潮行﹐经营包括广东潮州及福建商民往来买卖税务。这时来到广州海口商船渐多﹐贸易发展﹐“众商皆分行各办”。各行口商人资本稍厚者﹐经办外洋货税﹐其次者办本港船只货税﹐又次者办福潮船只货税。干隆六十年本港行商人有因倒帐破产﹐官府革除本港行﹐其业务仍划归外洋行﹐由每年推举两家来轮流办理。嘉庆五年(1800)以后﹐在广州经营贸易的商行﹐按其业务范围划分只有两类﹐即外洋行和福潮行。前者仍称洋货行或十三行。官文书中一般提及的广州洋行和洋商﹐是从最初洋货行和后来改称为外洋行而得名的一种简称﹐并非外国在华的商人和商行。
专设经理广州外贸税饷事务的洋行制度﹐乃是清廷实施严格管理外贸政策措施的重要内容和组成部分﹐其目的是“杜民夷之争论﹐立中外之大防”。洋货十三行自始就是由封建官府势力“招商承充”扶植起来的﹐使其成为对外贸易的代理人﹐具有官商的社会身份﹐也是清代重要的商人资本集团。
职能 洋货十三行作为清代官设的对外贸易特许商﹐其职能是向海关承担代缴进出口洋船各项税饷﹐并代官府管理外商和执行外事任务。这是清代对外贸易的主要特点﹐在长达一个半世纪里始终相沿未改。为了整顿洋行制度﹐进一步加强对行商的直接管理﹐清廷于干隆十年从广州二十多家行商中选择殷实者五家为保商﹐建立保商制度。保商的责任是承保外国商船到广州贸易和纳税等事﹐承销进口洋货﹐采办出口丝茶﹐为外商提供仓库住房﹐代雇通事工役。保商对于承保的外国商船货物因享有优先的权利﹐在其它分销货物的行商交不出进口货税时﹐保商必须先行垫付。凡外商有向官府交涉禀报的事﹐责令保商通事代为转递﹐并负责约束外商不法行为。外商一再投递呈词对保商制度表示不满﹐清廷则一直加以维护。在保商制度下弊端不少。当时除英国货船是按行轮保外﹐其余各国货船向由各行自保﹐有的不免从中取巧﹐而外商也往往借口生端。长时期来﹐行商和外商利益一致时﹐就互相勾结﹔利益矛盾时﹐就互相欺骗敲诈﹐酿成种种纠纷。有的行商在封建官府和外商之间投机取巧﹐获利致富﹔但大多数行商则在封建官府和外商夹击下﹐招致破产人亡。广州行商在当时总的说来是沿着中国封建社会官商勾结所走的老路亦步亦趋。

商贸先行者——广州十三行
  广州建城至今已经历了2200多年,自古就是中国重要的外贸港口。从西汉初年广州港市就开始从事我国的对外贸易。秦汉时广州就开始与海外进行贸易交流,一直是海上丝路的发祥地和始发港之一,至唐代,广州已成为我国当时最大的港口,也是世界著名的东方贸易大港;在元代,同广州有贸易往来的国家有140多个;明代,广州有“出口商品交易会”;清朝实行“一口通商”后,广州成为全国唯一的对外通商口岸。当时著名的“十三行”所在地就是全国对外贸易的商务区。而始于清初的广州十三行,作为中国18、19世纪唯一的官方特许海外贸易经营机构,其对外贸易更达到了历史的辉煌顶峰。

  辉煌的历史足迹
  如今的十三行只是广州的一条马路名称,而200多年前,十三行却是全中国唯一的对外贸易通商口岸。那时的十三行,商贾云集,洋货如山、樯舶奔辏。“洋船争出是官商”,“银钱堆满十三行”,正是当时情景的真实写照。261年后,瑞典商船“歌德堡号”重走海上丝绸之路,“广州十三行”再次唤起了人们对这个“千年商都”的回忆。

  “广州十三行”在世界贸易和文化交流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广州的对外贸易历史悠久,明嘉靖二年(1523) 至1566年共43年,广州已是中国对外贸易的主要口岸。1684年(康熙二十三年),清政府设立了粤、闽、浙、江四海关,广州粤海关的贸易量一直是4个海关之首。当年十三行的繁荣,可引用当年英国商人威廉�6�1希克的描述:“珠江上船舶运行忙碌的情景,就像伦敦桥下的泰晤士河。不同的是河面上的帆船形式不一,还有大帆船。在外国人眼里,再没有比排列在珠江上长达几海里的帆船更为壮观的了。”

  清康熙二十五年(1686),清政府将对外贸易的商人从牙行中分离出来,招募了十三家较有实力的牙行经纪人,指定他们与到达黄埔港的外国商船做生意并代海关征缴关税,史称“广东十三行”。在十三行设立的“洋货行”,被认为是外贸组织建立的标志。

  十三行是清政府指定专营对外贸易的垄断机构,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清政府关闭其他3个海关,特许广州“一口通商”,作为中国惟一合法的海上对外贸易口岸。清初为防范台湾郑氏反清势力,在东南沿海实行海禁,广州再次成为唯一的外贸口岸,时断时续直至1842年。广州以对外洋船出口为主体的对外贸易,操作专业、环境宽松、贸易规模巨大。从此,随着十三行进出口的贸易额节节增长,“广州十三行”进入全盛时期,广州成为清代对外贸易中心。

  独领风骚近百年
  据清宫档案记载,1754年,洋船到港27艘,税银仅52万两。1790年,洋船增至83艘,税银达到110万两。到鸦片战争前,洋船多达年200艘,税银突破180万两。十三行被称作是清朝政府财源滚滚的“天子南库”。以十三行行商为代表的商业集团,是中国工商业阶层的先驱之一,与两淮的盐商、山西的晋商并立的行商集团,共同建构了覆盖中国以及东西方的贸易网络,堪称当时的国际贸易中心。在此后的100 年中,由于垄断海上对外贸易的特权, 十三行竟向清朝政府提供了40% 的关税收入。粤商人的勤奋以及诚信品质是促进十三行经贸迅速发展的基础。几乎所有亚洲、欧洲、美洲的主要国家和地区都与广州十三行发生过直接的贸易关系。来自各国的船队,每年五六月间泊靠广州港,带来异国的工艺品、土特产和工业品,在十三行商馆卸货交易后,带着中国丝绸的华贵、瓷器的典雅和茶叶的芳香,于九、十月间乘季候风回归。时人赋诗:
  香珠银钱堆满市,
  火布羽缎哆哪绒。
  碧眼番官占楼住,
  红毛鬼子经年寓。
  濠畔街连西角楼,
  洋货如山纷杂处。

  广州拥有了十三行这个唯一官设海外贸易的“经济特区”,“一口通商”的特殊地位,使广州攀升到当时城市发展史的顶峰,迈入十九世纪中叶世界十大城市的行列;1850年,广州在世界城市经济十强中名列第四。

  当时广州曾有四大行业会馆:钟表会馆、粤剧会馆(梨园会馆以及八和会馆)、锦纶会馆、银行会馆。其中,钟表、锦纶和银行三大会馆是“十三行”对外贸易的重要物证。锦纶会馆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遗迹,是当年广州丝织业的行业会馆。广州银号业的兴旺,更是直接反映了清代广州商品生产和贸易的发展。它们是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历史见证。

  



广州十三行是清政府设立的什么机构
答:第二年即康熙二十五年(1686)四月间始创立洋货行﹐又名十三行。此事由两广总督吴兴祚(1632~1698)﹑广东巡抚李士桢(1619~1695)和粤海关监督宜尔格图共同商议﹐为划清国内商税和海关贸易货税的界限﹐乃分住税和行税两种货税。住税是指本省内陆交易一切落地货物﹐由税课司征收﹔行税是指外洋贩来货物...

清朝时期广州十三行是什么,详细描述一下?
答:广州十三行创立于康熙盛世,是清政府特许经营对外贸易的专业商行。别名“洋货行”、“洋行”。被誉为“金山珠海,天子南库”。1757年,随着乾隆皇帝仅留粤海关一口对外通商上谕的颁布,清朝的对外贸易便锁定在广州十三行。位于珠江边上的中外交易场所,十三行口岸洋船聚集,几乎所有亚洲、欧洲、美洲的主要国...

广州十三行的由来?
答:广州十三行是清政府设立在广州口岸的特许经营进出口贸易的洋货行,是具有半官半商性质的外贸垄断组织。清康熙盛世,撤除明朝以来的禁海令,实行开海通商政策。1685年,伴随着日益频繁的国际商业交往,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官方外贸专业团体广州十三行应运而生。1757年,乾隆皇帝宣布撤消原设的沿海各关,仅留广东...

清朝闭关锁国 设立什么管理机构
答:广州十三行是清代专做对外贸易的牙行,是清政府指定专营对外贸易的垄断机构。又叫“洋行”或“洋货行”。明清时期,广州的对外贸易全属官营,而以牙行经纪这些事情,所以开设牙行的多半都能获厚利,赚大洋。清初的诗人屈大均在《广州竹枝词》中有云:“洋船争出是官商,十字门开向三洋;五丝八丝广段...

广东十三行是清朝哪一政策的产物
答:广州十三行,又称广东十三行、十三洋行、是清朝在广州设立的对外贸易特区内的十三家牙行商人:后来,这地区称为“十三行街”,“洋货行”、“洋行”成为外贸商行的通称。关于广州十三行起始的年代问题,没有详细记载的史料。过去的学者曾对这一问题进行考察,归纳起来,约有以下三种意见:第一种亦是最早...

广州十三行的由来?
答:清代设立于广州的经营对外贸易的专业商行。又称洋货行、洋行、外洋行、洋货十三行。康熙帝二十四年(1685)开放海禁后,清廷分别在广东、福建、浙江和江南四省设立海关。粤海关设立通商的当年,广州商人经营华洋贸易二者不分,十三家牙行商人: 潘振承十三行行商首领 1.伍秉鉴的怡和行,商名浩官, 2.卢...

清朝时期广州十三行是什么,详细描述一下?
答:广州十三行,成立于康熙年间,是清朝政府特许的对外贸易商行。这些商行专门从事对外贸易,也被称为“洋货行”或“洋行”。在清朝的对外贸易中,十三行占据了重要的地位,被誉为“金山珠海,天子南库”。在1757年,乾隆皇帝下令仅保留广州作为对外通商的唯一港口,十三行因此成为了中国唯一合法的外贸渠道。位...

广州十三行是哪些行业?``急需
答:广州十三行 清代设立于广州的经营对外贸易的专业商行。又称洋 货行、洋行、外洋行、洋货十三行。康熙帝二十四年(1685)开放海禁后,清廷分别在广东、福 建、浙江和江南四省设立海关。名义上虽称“十三”, 其实并无定数。旧有十三行“沿明之习”的说法,是从《粤海关志》抄袭篡改《澳门纪略》的杜撰之...

形成十三行历史背景的原因?
答:它是清政府设立在广州口岸的特许经营进出口贸易的洋货行,是具有半官半商性质的外贸垄断组织。清政府规定,洋货行商人必须是“身家殷实,赀财素裕”者,为的是保证洋行经营的底蕴和对外贸易的信誉。十三行商人与两淮盐商、山陕商人一同,被称为清代中国的三大商人集团,是近代以前中国最富有的商人群体 ...

该图是1785年的广州十三行,是清政府唯一特许经营管理对外贸易的机构。此...
答:A 本题考查的是清政府的“闭关锁国”政策的有关内容。广州十三行,又称广东十三行、十三洋行、是清朝在广州设立的对外贸易特区内的十三家牙行,是清政府唯一特许经营管理对外贸易的机构,这反映了这个时期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A正确。故本题选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