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断句教学设计

作者&投稿:简咱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1. 怎样才能正确的断句

教学目标:通读文章把握内容,领悟文章寓意;在理解的基础上运用恰当方法给文言文断句;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通过练习,掌握断句的基本方法。 教学方式:双主互动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断句是古代启蒙教育的第一步,是读书人的一项基本功,也是考察文言文的传统方式。

在一句话的末了用“。”断开,叫“句”;在一句之内语气停顿的地方用“、”断开,叫“读”(dòu)。

给文言文断句,传统上称之为“句读”。 文言文断句作为检查学生阅读文言文能力的一个重要手段,近三年高考呈上升态势。

2004年,仅北京卷考查了断句题;2005年高考,不仅北京卷保留了,还增加了辽宁卷;2006年高考,北京、辽宁卷继续保留,又增加了福建、广东卷.;2007年北京、辽宁、浙江、广东卷进行了考查。2008年高考备考,此考点不能忽视。

二、断句的基本方法:断句前要通读几遍,力求对全文的内容有个大体的了解,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句与上下文的联系。在断句时,还应注意文章的体裁、语言风格、句意的完整与否。

加强诵读,增强语感,对断句有很大的帮助。 三、以2004年高考题为例进行规律探询(由学生说哪些地方能很容易断开,进而总结规律) 例:给下面文言文用斜线断句。

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马无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数月其马将胡骏马而归人皆贺之其父曰此何遽不能为祸乎家富良马其子好骑堕而折其髀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一年胡人大入塞丁壮者引弦而战近塞之人死者十九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故福之为祸祸之为福化不可极深不可测也 1.弄通文意断句 给文言文断句,首先要阅读全文,了解文意,这是断句的先决条件,如果想当然地断下去,就容易发生错断。通读全文,搞清属于什么文体,写了什么内容,想表达什么意思。

要注意文言文单音词占多数的特点,抓住几个关键的字词翻译以理解文段大意。 2.文言文中对话、引用常用“曰”、“云”、“言”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写出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

遇到对话时,应根据上下文判断出问者、答者,明辨句读。 3.借助文言虚词断句 古人的文章没有标点符号,为了明辨句读,虚词就成了重要的标志。

尤其是一些语气词和连词的前后往往是该断句的地方。文言文,多用虚词来表达语气或感情。

句首发语词:夫、盖、至若、若夫、初、唯、斯、今、凡、且、窃、请、敬等常用于一句话的开头,在它们的前面一般要断开。 句尾词:也、矣、焉、耳等经常用于陈述句末尾;耶、与(欤)、邪(耶)等经常用于疑问句末尾;哉、夫等经常用于感叹句末尾。

它们的后面一般要断开。 疑问语气词:何、胡、安、曷、奚、盍、焉、孰、孰与、何如、奈何、如之何、若之何等词或固定结构之后,一般可构成疑问句,只要贯通上下文意,就可断句。

复句中的关联词:虽、虽然、纵、纵使、向使、假使、苟、故、是故、则、然则、或、况、而况、且、若夫、至于、至若、已而、于是、岂、岂非,在它们的前面一般要断开。 其它的如:以、于、为、则、而,往往用于句中,在他们的前后一般就不断句;(“而”表转折而且后面为一个比较长和完整的句子时,“而”前面要断开) 4.找出动词 ,明确句意 古汉语中,句子多以动词或形容词谓语为中心。

找出了动词或形容词谓语,也就区分出独立的句子,明确了语句的意思,从而正确断句。比如2004年北京卷考题① 马无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句中动词有“亡”“入”“吊”,因此可区分出两个句子。

② 其马将胡骏马而归\人皆贺之,句中动词有“将”“归”“贺”,可区分出两个句子。 5.找名词(代词)断句。

一般完整的句子都有主谓宾,要从文中辨识句子,必须先找出主语来,而主语一般由名词活代词充当。名词一般为文章陈述、描写、说明或议论的对象,在它们的前后往往要进行断句。

名词(代词)一般也常常用作句子的主语和宾语,因此,找出文中反复出现的名词或代词,就基本上可以断出句读了。常见代词有:吾、余(表示“我” ),予、尔、汝(女)、公、卿、君、若(表示“你” ),彼、此、其、之(表示“他” ) 6.借助语法结构断句 文言语法中有一些固定结构,如:“……者,……也”、“不亦……乎”、“何……之有”,“孰与……乎”、“为……所……”、“受……于……”等,根据这些结构也可断句 7.文言文中常用总说分承或分说总承的写法。

掌握了这个写法,对断句定有帮助。如《谋攻》的最后一段:“故知胜有五知可以战与不战者胜识众寡之用者胜上下同欲者胜以虞待不虞者胜将能而君不御者胜。”

这显然是总说分承的写法了。再如“老而无妻曰鳏老而无夫曰寡老而无子曰独幼而无父曰孤此四者天下之穷民而无告者”,这显然是分说总承的写法了 8.根据对比、对偶、排比顶真等修辞断句 文言中常有对偶句、排比句,抓住这个特点断句,常能收到断开一处,接着断开几处的效果。

例: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

2. 文言文怎么断句

不少考生畏惧文言文断句题。那么,给文言文断句有没有规律可循呢?其实,给文言文断句有时是有方法可循,有关键可抓的。笔者在文言文断句教学中,查阅大量资料,经过不断摸索,总结出了一套较为实用的断句方法。请大家先记住下面的口诀:

古文断句莫畏难,仔细琢磨只等闲。文段休问长与短,熟读精思是关键。内容大意全理解,始可动手把句断。联系全文前后看,先易后难细分辨。紧紧抓住“曰”“云”“言”,对话最易被发现。常用虚词是标志,更有规律供参看。习惯句式掌握住,固定结构莫拆散。词性词义要精研,语法结构帮助判。排比对偶与反复,修辞提供好条件;相同词语紧相连,一般中间要点断。题目做完回头看,根据要求细检验。打牢基础看课本,培养语感读经典;操千曲,观千剑,断句也要常实践

3. 《虽有佳肴》文言文 断句

断句: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亲虽有佳肴》原文: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

其此之谓乎!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比年入学,中年考校。

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谓之大成。

夫然后足以化民易俗,近者说服而远者怀之,此大学之道也。《记》曰:"蛾子时术之"。

其此之谓乎!大学始教,皮弁祭菜,示敬道也。《宵雅》肄三,官其始也。

入学鼓箧,孙其业也。夏楚二物,收其威也。

未卜禘不视学,游其志也。时观而勿、语存其心也。

幼者听而弗问,学不躐等也。此七者,教之大伦也。

《记》曰:“凡学,官先事,士先志”。其此之谓乎!大学之教也,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

不学操缦,不能安弦;不学博依,不能安诗;不学杂服,不能安礼。不兴其艺,不能乐学。

故君子之于学也,藏焉修焉,息焉游焉。夫然,故安其学而亲其师,乐其友而信其道,是以虽离师辅而不反也。

《兑命》曰“敬孙务时敏,厥修乃来”,其此之谓乎!今之教者,呻其占毕,多其讯,言及于数,进而不顾其安,使人不由其诚,教人不尽其材,其施之也悖,其求之也佛。夫然,故隐其学而疾其师,苦其难而不知其益e69da5e887aa7a686964616f31333335333136也。

虽终其业,其去之必速,教之不刑,其此之由乎!大学之法:禁于未发之谓豫;当其可之谓时;不凌节而施之谓孙;相观而善之谓摩。此四者,教之所由兴也。

发然后禁,则扞格而不胜;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燕朋逆其师,燕辟废其学。此六者,教之所由废也。

原文的大意是:世间的事情如果你不去尝试那么你永远不会理解,不会明白;即使你有最棒的学习方法如果你不去尝试那么也只是徒劳,学习与教学自我促进就会获得最大的成长,只有果断的去实践去努力才能获得最大的进步。

4. 课外文言文教学重点有哪些

课外文言文复习专题教案崔秋萍【教学目标】1、了解课外文言文考查的题型特征;2、通过典型试题分析,掌握文言文断句、翻译基本方法并加以理解和应用;3、逐步体验成功的愉悦,激发学习文言文的热情。

【教学重点】1、了解课外文言文考查的题型特征;2、通过典型试题分析,掌握文言文断句、翻译基本方法并加以理解和应用;【教学难点】逐步体验成功的愉悦,激发学习文言文的热情。【教学方法】讲练结合、讨论质疑【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引出问题:平时我们遇到一篇陌生的文言文是如何来学习的?二、考纲要求:《肇庆市中考考试说明》指出,中考重在考察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其中包括正确理解具体语言环境中的词语、句子和文段的意思。

断句、重点句子翻译是肇庆市中考课外文言文两大考点。一般是给文言文中的部分语句断句,用“/”断开,分值2分。

翻译则要求语句顺畅并注意重点词语翻译的准确,分值4分。三、考题示例:(2011年肇庆市中考语文卷课外文言文试题)四、解题步骤和方法指导:(一)断句1、练习:①韩 信 为 相 陛 下 殊 瘦 于 旧 何 不 逐 之(2008年肇庆中考题)②客 谓 主 人 更 为 曲 突 远 徙 其 薪 不 者 且 有 火 患(2009年肇庆中考题) ③所 诵 五 言 又 其 所 未 尝 闻 叹 美 不 能 已(2010年肇庆中考题)④或 谓 郊 岛 谁 贫 曰 岛 为 甚 也 曰 何 以 知 之 以 其 诗 知 之。

⑤故 福 之 为 祸 祸 之 为 福2、断句的常用方法:①通文意 ②找名词 ③察对话 ④抓虚词 ⑤辨句式 ⑥明修辞3、巩固练习:练习一:用“/”给文中画横线的语句断句。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管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捉而掷去之。

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如故歆废书出看宁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练习二 “用“/”给文中画横线的语句断句。庄宗与梁军夹河对垒一日郭崇韬以诸校伴食数多主者不办请少罢减。

庄宗怒曰:“孤为效命者设食都不自由,其河北三镇,令三军别择一人为帅,孤请归太原以避贤路。”练习三:用“/”给下列语句断句。

孟子谓齐宣王曰王之臣有托其妻子于其友而之楚游者比其反也则冻馁其妻子则如之何王曰弃之曰士师(司法官)不能治士则如之何王曰已之曰四境之内不治则如之何王顾左右而言他(二)翻译1、翻译常用的方法:①抓重点字词。②增、删、调、补、留、换。

3、巩固练习:练习一: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魏文侯问于李克曰:“吴之所以亡者何也?”对曰:“数战数胜。”

文侯曰:“数战数胜,国之福也.其所以亡何也?”①李克曰:“数战 *** 疲;数胜则主骄。以骄主治疲民,此其所以亡也。”

②练习二:把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昔齐人有欲金者,清旦衣冠而之市①,适鬻金者之所,因攫其金而去。吏捕得之,问曰:“人皆在焉,子攫人之金何?对曰:“取金之时,不见人,徒见金。

②”五、牛刀小试(完成2011年中考试题课外文言文部分)(乙)汝有田舍翁,家资殷盛,而累世不识“之”、“乎”。一岁,聘楚士训其子。

楚士始训之搦管①临朱②。书一画,训曰:“一字。”

书二画,训曰:“二字。”书三画,训曰:“三字。”

其子辄欣欣然③掷笔,归告其父曰:“儿得矣,儿得矣!可无烦先生,重费馆谷也,请谢去。”其父喜从之,具币谢遣楚士。

逾时,其父拟征召姻友④万氏姓者饮,令子晨起治状。久之不成。

父趣之。其子恚曰天下姓字夥⑤矣奈何姓万自晨起至今才完五百画也。

初机士偶一解,而即以訑訑自矜有得。殆类是已。

(选自《贤弈篇〃应谐录》)【注】①搦管:握笔。 ②临朱:描红,教师写好红色楷字再叫初学儿童用墨笔填写。

③馆谷:教学报酬,古代多用谷物作薪水。 ④姻友:亲戚、朋友。

⑤夥:多。12.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语句断句。

(2分)其子恚曰天下姓字夥矣奈何姓万自晨起至今才完五百画也。1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4分)① 其父喜从之,具币谢遣楚士。② 逾时,其父拟征召姻友万氏姓者饮,令子晨起治状。

六、课堂小结:文言文断句是理解文言文的基本功,整体把握文意并理解文意是断句的关键。断句的常用方法:①通文意;②察对话 ;③抓虚词;④辨句式;⑤明修辞 。

解题步骤:通读全文,弄懂大意——循序渐进,先易后难——借助特征,各个击破——回读全文,查漏补缺。“留、换、调、引、增、删”是中考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在具体运用时不是孤立的,而常常是几种方法结合在一起的,我们要根据表达需要灵活运用。

解题步骤:通读全文,把握大意——联系前后文,仔细推敲——通读一遍,检查校正。七、板书设计文言文断句技巧:通文意 、找名词、察对话 、抓虚词 、辨句式 、明修辞文言文翻译技巧:①抓重点字词。

②增、删、调、补、留、换。八、布置作业完成《中考语文专题复习》104-105页练习(九)、(十)。

5. 文言文断句有什么方法

古文断句莫畏难,仔细琢磨只等闲。

文段休问长与短,熟读精思是关键,章法内容全理解,始可动手把句断。联系全文前后看,先易后难细分辨。

紧紧抓住“曰”、“云”、“言”,对话最易被发现。常用虚词是标志,更有规律供参看。

习惯句式掌握住,固定结构莫拆散。词性词义要精研,语法结构帮助判。

排比对偶与反复,修辞提供好条件;相同词语紧相连,一般中间要点断。题目做完回头看,根据要求细检验。

打牢基础看课本,培养语感读经典;操千曲,观千剑,断句也要反复练。1.文段休问长与短,熟读精思是关键,内容大意全理解,始可动手把句断学生给文言文断句时,常犯的一个毛病是一边看一边点断,看完了文章,断句也结束了,待回头检查时,又觉得有许多不妥之处。

其实这种“一步到位”的方法是行不通的。理解内容和断句是紧紧相关联的,熟读精思,理解大意是正确断句的前提,因为读不懂就点不断,不理解就点不好。

马马虎虎不行,似懂非懂不行,读一遍两遍、一晃而过也不行。我们拿到一篇没有标点符号的古文,首先要通读全文,反复钻研,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遍数读多了,其意义自然就理解了。

然后根据文章的内容,先断出几个大的段落或层次,把确有把握的地方断开来。比如北京卷的试题,我们经过通读,就能了解文意及层次:该段文字讲述了“近塞上之人”(塞翁)失马、得马和儿子堕马的事,告诉人们不要孤立地、静止地看待“得”与“失”。

“好事”与“坏事”,“福”与“祸”,在一定条件下它们之间是可以互相转化的。基本上了解文章的大意之后,断句时,就可抓住“失马——得马——儿子堕马”这一发展过程,抓住人们的看法和“塞翁”的态度,去逐层、逐句点断。

2.联系全文前后看,先易后难细分辨给一段文章加标点,往往有易有难。我们可以在大致掌握了文章的意思之后,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分析难断的句子。

这是一种先易后难的方法。比如今年北京卷的让我们给画线句子断句,也就暗示了画线部分前后可以断开,这就为我们理解文段内容和断句提供了很大的帮助。

我们也可以根据一些明显的标志(如下面讲到的虚词、对话等),把容易分辨的句子先断开。另外,我们还要有全文意识,对不易断开的地方,要联系上下文的意思,认真推敲,确定在适当的地方断句。

比如学生在做北京卷文言文断句题时,①②句得分极低,这主要是受“胡人”、“归人”的干扰,其实只要联系下文的“家富良马其子好骑堕而折其髀人皆吊之其父曰”就很容易了——画线部分后面应断开,“其父曰”前面也应该点断,所以“人皆吊之”应该断在一起,再看①②句中的“人皆吊之”“人皆贺之”,形式与之相同,而且都是写人们的看法,所以断句时就不会出错了。3.紧紧抓住“曰”、“云”、“言”,对话最易被发现文言文在叙述人物的对话时,经常用“曰”“云”“言”等字,这为正确断句,提供了方便。

遇到“曰”“云”“言”等字,我们很容易根据上下文判断出说话人以及所说的内容。如北京卷中的多次出现的“其父曰”“此何遽不为……乎”。

4.常用虚词是标志,更有规律供参看文言文中“之乎者也”之类的虚词特别多,欧阳修的《醉翁亭记》通篇用了二十七个“也”字,几乎每句句末都用了“也”字,传为美谈。文言虚词的主要作用是表示语法关系和语气,往往是明辨句读重要标志。

我们在学习中熟悉各类常见虚词的用法,尤其是它们在句中常处的位置有助于断句:①句首的语气词“其、盖、唯、盍、夫、且夫、若夫”等前面可断句,常用于句首的相对独立的叹词,如嗟夫、嗟乎、呜呼等,前后都可断句;②句末语气词“也、矣、耶、哉、乎、焉、兮、耳、而已”等后面可断句;③有些常用在句首的关联词,如“苟”“纵”“是故”“于是”“向使”“然而”“无论”“至若”“是以”“继而”“纵使”“然则”等前面大多可以断句;④常在句首的时间词,如“顷之”“向之”“末几”“已而”“斯须”“既而”“俄而”等,也可以帮助断句。例如清人彭端淑的《为学一首示子侄》:“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

吾资之昏不逮人也,吾材之庸不逮人也;旦旦而学之,久而不怠焉,迄乎成,而亦不知其昏与庸也。吾资之聪倍人也,吾材之敏倍人也;屏弃而不用,其与昏与庸无以异也。

然则昏庸聪敏之用,岂有常哉?”这段文字相当典型。全段共有十七个句子,用了十七个标点符号。

其中成为断句标志的句末语气词共十一个(“乎”、“矣”、“也”、“焉”、“哉”),连词和凝固结构共三个(“则”“而”“然则”),代词两个(“之”),句首语气词(“岂”,也有人称之为情态副词)一个。当然,我们在抓虚词标志断句时,也要注意灵活性,如“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乎”用在句中,同“于”,是介词,词性变了。

“也”,用在句中舒缓语气,可点断,也可不点断。5.特殊句式掌握住,固定结构莫拆散记住下面几种文言文的习惯句式,如:“何……之有” (宋何罪之有?);“如……何”(如太行王屋何。

6. 《虽有佳肴》文言文 断句

断句: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亲 虽有佳肴》原文: 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

其此之谓乎! 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比年入学,中年考校。

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谓之大成。

夫然后足以化民易俗,近者说服而远者怀之,此大学之道也。《记》曰:"蛾子时术之"。

其此之谓乎!大学始教,皮弁祭菜,示敬道也。《宵雅》肄三,官其始也。

入学鼓箧,孙其业也。夏楚二物,收其威也。

未卜禘不视学,游其志也。时观而勿、语存其心也。

幼者听而弗问,学不躐等也。此七者,教之大伦也。

《记》曰:“凡学,官先事,士先志”。其此之谓乎! 大学之教也,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

不学操缦,不能安弦;不学博依,不能安诗;不学杂服,不能安礼。不兴其艺,不能乐学。

故君子之于学也,藏焉修焉,息焉游焉。夫然,故安其学而亲其师,乐其友而信其道,是以虽离师辅而不反也。

《兑命》曰“敬孙务时敏,厥修乃来”,其此之谓乎! 今之教者,呻其占毕,多其讯,言及于数,进而不顾其安,使人不由其诚,教人不尽其材,其施之也悖,其求之也佛。夫然,故隐其学而疾其师,苦其难而不知其益也。

虽终其业,其去之必速,教之不刑,其此之由乎! 大学之法:禁于未发之谓豫;当其可之谓时;不凌节而施之谓孙;相观而善之谓摩。此四者,教之所由兴也。

发然后禁,则扞格而不胜;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燕朋逆其师,燕辟废其学。此六者旦耽测甘爻仿诧湿超溅,教之所由废也。

原文的大意是:世间的事情如果你不去尝试那么你永远不会理解,不会明白;即使你有最棒的学习方法如果你不去尝试那么也只是徒劳,学习与教学自我促进就会获得最大的成长,只有果断的去实践去努力才能获得最大的进步。



《陈太丘与友期》教学设计
答:《陈太丘与友期》教学设计 篇2 《陈太丘与友期》讲的是汉末名士陈纪七岁时,对父亲的朋友侃侃而谈的故事。两篇故事虽是文言文,但语言文字比较浅显,又是围绕着家庭生活和亲情,学生学习起来相对容易一些。 尝试采用“读一读、译一译、议一议、背一背”的文言文四步教学法,侧重学法指导(诵读、疏通、复述、讨论)...

韩愈《师说》古文教案
答:李家的孩子蟠,年龄十七,喜欢古文,六经的经文和传文都普遍地学习了,不受时俗的拘束,向我学习。我赞许他能够遵行古人(从师)的途径,写(这篇)《师说》来赠送他。 【示范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育目标: 1.掌握、积累“师、传、道、受、惑、贱、圣、愚、群、足、攻、经”12 个文言常用实词;学习“之...

《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
答: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读顺课文 2.读懂课文 教学过程: 导入:提起文言文同学们总之畏之如虎,希望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打败每位同学心中的这只小老虎。 齐读目标。师提问:同学们认为该如何读顺一篇文言文? 生1:解决生字词,会断句,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师评:一听就知道这位同学学习语文很有方法哦。

课外文言文奕秋教学设计
答:由此看来,离开阅读孤立的抓知识实在是一大误区.我认为,教师应借助形象化的手法或关键性的问题激发学生领会主旨,把握作者的情感,在理解的基础上谈积累,才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三、强调拓展多比较.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设计古文教学时不能为考试而教,应当把拓展学生的...

2020高中语文《师说》教学教案
答:2020高中语文《师说》教学教案二 教材内容的分析 《师说》是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二板块的一篇论说文。文中韩愈批评了“耻学于师”的士大夫,提出以“道”,即以儒家思想为师。反对轻视师道 ,提倡尊师重教,表现了他不顾流俗,锐意改革世风的进取精神。 学情分析 该篇是高一年级的课文,经过初中文言文的学习,学...

村晚古诗怎样断句?
答:村晚 宋:雷震 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文言文》教材解读
答:选编文言文的目的是让学生初步感知文言文的语言特点,了解古人的思想情感,并为初中学习文言文打点基础。教师在教学时,要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字词句的大概意思,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引导学生明白文中所讲的道理,并受到一些启发。 文言文与现代文相比,在词语、句式等方面差别较大,能否正确地断句,流利地朗读,是首先遇到的困...

文言文讲课
答:针对文言文教学最易走入“以教师的‘教’替代学生的‘学’”这一误区,我们应该转变理念,摆正教师角色,以学生为中心,指导他们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阅读课文,发现问题,寻求策略,找寻结论。教师呢?不必太有顾虑:上课时间来得及吗?教案上准备的没讲到或者讲不完怎么办?没经过自己的嘴,这学习牢靠吗?学生提些古里...

20201227《司马光》教学设计
答:孩子第一次接触文言文,怎样给孩子留下一个美好的第一印象,这对孩子以后学习文言文的态度,将发生重大的影响。所以,我就将此课的教学目标明确界定为:让孩子真切感受到学习文言文是一种美好而愉悦的体验。 二、教学过程: (一)司马光姓什么 上课之前,把课文全文抄在黑板上。 1.在黑板左边写上“司马光”和自己的...

怎样才能读出文言文的味道
答:在文言文教学设计中,诵读和积累是文言文中非常重要的方面。语文课要真正上出语文味,离不开诵读和积累。 诵读在文言文教学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它是学好文言文的基础,也是打开教学大门的第一把钥匙。课文中所选的文言文大多词采斐然、韵律优美、意境深邃、琅琅上口,比较适合朗读。教师在设计时首先应考虑让学生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