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中如形容词叠用或者形容词活用分别有什么作用呢(高考古诗鉴赏答题)

作者&投稿:禄佩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语文古诗词中有哪些词性活用~

众所周知,阅读水平的提高并非靠一日之功,文言文阅读也不例外.最有效的办法只有两条:一条是积累,一条是转化. 先说积累.不少人学习文言文只满足于扫清文字障碍,认为老师已讲清楚,我也明白,这就够了.老师一篇一篇地讲,学生一篇一篇地学.到了高三下学期总复习的时候,你问他还记得几篇的时候,他就会茫然地摇摇头说,一篇也不记得了.这种学习方法是极不可取的.因此学习文言文的第一就是要积累.而积累的最好办法就是背诵,把文言文中的若干重要篇章熟记在心,文言的实词的意义、虚词的运用、各种句式的变化等也就已经包含在其中了.更重要的是,通过背诵可以学到古代名篇的构思立意、布局谋篇、语言修辞等方面的要义,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 那么,需要背诵多少篇章呢?新修订的《中学语文教学大纲》己有明确规定,"诵读古典诗词和浅易文言文,理解词语的含义和作品的思想内容,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这"一定数量",在大纲中规定为《蜀道难》、《声声慢》、《长亭送别》等诗词曲50首,《劝学》、《兰亭集序》、《赤壁赋》等古文20篇(段).这些是对每一位高中生的最起码的要求.随着诵读篇目数量的增加,你对文言的语言感知能力也会越来越强,文言的阅读水平也就会越来越高.这就好比盖房子先要打好地基,地基越坚固,房子也就可以盖得越高.背诵就是学习文言文的地基,这是提高文言文阅读水平的根本途径,除此以外,没有更好的办法了.在这方面不肯花时间,到了考试时再问怎么办,就好像揪着自己的头发要离开地球一样,那真是毫无办法了. 再说转化.这里说的转化是指迁移能力,即在阅读背诵的基础上,能够阅读其他浅易文言文的能力.把课内学到的知识转化为能力,就是要掌握一些文言的学习规律和方法,具体来说有以下几个方面. 掌握实词的意义.虽然《大纲》中只规定需要掌握150个文言实词,但实词掌握得越多,阅读水平就越高,这是不争的事实.掌握文言实词主要有4个方面: 1.词的古今异义.着重掌握词语古今意义的变化,有的词义扩大了,有的词义缩小了,还有的词义转移了.如1999年高考第11题D项"人灾,绝食者千余家"句中,"绝食"作"断绝粮食"讲,与今天的"绝食"意义完全不同.这是词义演变. 2.一词多义.文言中词的多义现象非常普遍,一个词往往少则有几个义项,多则有十几个义项,在学习时要随时总结,不断深化.如"发"字,在"见其发矢十中八九"(《卖油翁》)中作"发射",在"顷之,未发,太子迟之"(《荆轲刺秦王》)中作"出发";在"去北军二里余,同时发火"(《赤壁之战》)中作"点燃";在"发图,图穷而匕首见"(《荆轲刺秦王》)中作"打开";在"大阉亦逡巡畏义,非常之谋难以猝发"(《五人墓碑记》)中作"发动";在"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五人墓碑记》)中作"抒发";在"孤当续发人众,多载资粮,为君后援"(《赤壁之战》)中作"派遣";在"发闾左适戍渔阳九百人"(《陈涉世家》)中作"征发,征调";在"即道意中事,无毫发爽"(《促织》)中作"极短的长度单位,十毫为一发";在"野芳发而幽香"(《醉翁亭记》)中作"开放"等.这些都是课内所见的,平时不断积累实词在语境中的意义,掌握得越来越多,就会形成触类旁通的能力,阅读能力自然会不断提高. 3.通假字.通假字是指本应该用甲字,而使用时却借用与其意义毫不相干、只是音同或音近的乙字去替代它,乙字就是甲字的通假字.如"张良出,要项伯"(《鸿门宴》)中,"要"是通假字,而其本字是"邀".另有一些古今字,在课本中也列入通假字的范围,这是由于在古代有的字义项较多,后来就在原字的基础上另造了一个新字,以分担它的一个意义,原来的字叫古字,后起的字叫今字.如"莫"和"暮":"莫"是古字,"暮"是今字.从意义上看,通假字与本字是无关的,而古字与今字则是有关的.高中课本中涉及到的通假字和古今字大约不超过100个,识记起来并不困难. 4.词类的活用.古汉语有些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具有某种语法功能,并且临时改变了词性,有的还改变了读音.这是文言实词的特殊用法,如名词用作动词,名词用作状语,名词的使动用法、意动用法;形容词用作名词,形容词用作动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意动用法;动词用作名词,动词的使动用法、意动用法等.理解词类活用对掌握实词是大有好处的,但不必死记硬背.在平时学习、诵读过程中,即可把握这种语言现象,关键要用心去理解. 掌握虚词的用法.虚词在文言文中虽然数量较少,但使用的频率高,用法灵活,语法功能突出,因此也是学习难点之一.由于虚词常常分属于几类词性,故学习时首先要注意分清其词性,然后弄清其意义和语法作用.《大纲》规定要掌握18个虚词,2000年《考试说明》规定要掌握30个虚词.我们可以把这些虚词分为若干类来把握:以代词为主的有"之、其"等,以副词为主的有"既、但"等,以介词为主的有"以、于"等,以连词为主的有"而、则"等,以语气词为主的有"也、矣"等,另有兼词"焉"等.只要有了诵读的基础,掌握虚词应该比较容易把握文言句式.文言中的句式与现代汉语大体是相同的,我们只需掌握其不同的部分.这不同的部分主要是:判断句式、被动句式、倒置句式和省略句式. 判断句式在现代汉语中主要借助于判断词"是",而文言文中主要借助于"者"和"也",也可单独使用"者"或单独使用"也",甚至两者全省略,如"刘备,天下枭雄",就是个典型的判断句.此外,文言文中还可以用"为"、"乃"、"即"、"固"、"诚"等词来表示判断.当然,文言文中有时也用"是"来表示判断,如"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被动句式在现代汉语中主要借助于被动词"被",而文言文中表达被动的形式较多,主要有下列几种:(1)借助"见"、"于"、"见……于"来表示.如"信而见疑,忠而被谤","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等.(2)借助"为"、"为……所"来表示.如"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羸兵为人马所蹈藉"等.(3)借助于"受"来表示.如"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等.(4)从语境本身来判断,这是被动句式中最难的一种,必须根据上下文来断定.如"戍卒叫,函谷举"(《阿房宫赋》)句中的"举"即表被动,是说"函谷关被攻占了";又如"杀士三分之一而城不拔者,此攻之灾也"(《谋攻》)句中的"杀"字表被动,是说"(攻城的)士兵被杀了三分之一,可是城还是攻不下来,这是攻城的灾难啊."倒置句式在现代汉语中运用很少,但在文言文中却十分普遍.主要有:(1)主谓倒置,一般为强调谓语,将谓语放到前边,如"小人哉,樊须也!"(《论语》).(2)宾语前置,有三种情况:①在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该宾语置于动词的前边,如"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钟山记》)②在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该宾语也置于动词的前边,如"大王来何操?"(《鸿门宴》)③借助"之""是"将宾语提到动词的前边,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师说》) "吞舟是漏."(《与陈伯之书》).(3)定语后置,现代汉语一般为定语在前,中心词在后,而文言文中常常出现中心词在前,定语在后的情况.如"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有几人欤?"(《五人墓碑记》.(4)介词结构位置,在现代汉语中,介词结构在动词前边的作状语,在动词后边的作补语;而文言文中,介词结构明明在动词的后边,翻译的时候却必须作状语.如"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必须译成"向孙将军求救",而不能说成"求救向孙将军". 省略句式是文言文的难点,文言文中的省略现象十分普遍,必须具有较强的语言感知能力才能确切把握这种语言现象.它可以省略主语、谓语、宾语,还可以省略介词等.以上诸多现象把握并不困难,难的是要把这些知识在阅读实践中自如地运用.如2000年第11题: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威自京都省之 省:探望 B.不审于何得此绢 审:知道 C.自放驴,取樵饮爨 樵:打柴 D.后因他信,具以白质 信:使者该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的能力,试与学过的课文作比较:A项的"省",读xǐng,作"探望",今天仍保留着这个义项,如"省亲".B项的"审",课内出现过多次,如《促织》:"审视,巨身修尾,青项金翅."("审"为"详细,周详");又如《察今》:"故审堂下之阴,而知日月之行,阴阳之变."("审"为"观察,考察").而《归去来辞》:"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句中的"审"字也作"了解,知道"讲.D项的"信"作"信使"在《孔雀东南飞》中也早已见过:"自可断来信."此处似乎并不难判断.C项的错误比较明显,"取樵"是个动宾结构,"樵"是"取"的宾语,是名词,当"柴禾"讲,不能理解为"打柴". 文言的词语和句法掌握起来并不困难,只要平时注意,到高三时大约只需花一天的时间,便可总结出来.由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文言文课内学习是第一位的,是基础,课内学得好、学得精,脑中装了几十篇文章,知识便可转化为能力,就会举一反三,阅读文言文的水平也就会提高得很快;相反,平时不好好学习课文,学了后面的忘了前面的,到考试前只是盲目做题,考试时全凭猜测,那么,十个有十个是不会成功的.

名词作动词,如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形容词做动词,如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中的忿恚。数词做动词,如使二三之。谢谢用法中又分为使动用法,意动用法等。还有一类是名词做状语。

  •     一、形容词叠用,1、用以强调和加重语气。2、形成循环往复的音韵美。3、进一步烘托  

             气 氛。    例:毛泽东词《菩萨蛮黄鹤楼》:“茫茫九派流中国,沉沉一线穿南北”。    

             李 清照《声声慢》:“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等等。

  •      二、形容词活用,1、可以烘托出奇丽梦幻的意境。2、使句子更加生动活泼,具有动感

              和 美感,例:“春来江水绿如蓝”。(形容词活用做名词)“春风又绿江南岸”(形容词活用为动词)等等。



古诗的重点是理解词类活用。形容词的叠用在于音韵美,入李清照的“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这是词,但道理一样)。
另一种是更加表现诗人的情感,举个无关的例子,大人哄小孩吃饭时会说吃饭饭,而不是吃饭,放到诗中是一样的,要看诗歌中的感情基调是什么,入北朝民歌“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展现的是塞外草地的辽阔无边和天空的蔚蓝,意境更加寥廓。具体分析,

建议可以直接百度一下雨巷和声声慢的赏析。

古诗里的叠词
答:1、悠悠:指水的长久绵延之态。长堤春水绿悠悠,畎入漳河一道流。《宴词》—王之涣 2、悠悠:飘荡的样子。历历:清晰可数。3、萋萋:草木茂盛的样子。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黄鹤楼》—崔颢 4、萧萧:稀疏的样子。滚滚:水流急速翻腾向前。无边落木萧萧下...

古诗中如形容词叠用或者形容词活用分别有什么作用呢(高考古诗鉴赏答题...
答:一、形容词叠用,1、用以强调和加重语气。2、形成循环往复的音韵美。3、进一步烘托 气 氛。 例:毛泽东词《菩萨蛮黄鹤楼》:“茫茫九派流中国,沉沉一线穿南北”。李 清照《声声慢》:“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等等。二、形容词活用,1、可以烘托出奇丽梦幻的意境。2、使句子更加生...

叠词在古诗中都有哪些运用?
答:1、蓝蓝的天空 2、潺潺的流水 3、红红的太阳 4、粉粉的桃花 5、火火的节日 6、香香的桃花 7、暖暖的春风 8、嫩嫩的小草 9、弯弯的溪水 10、弯弯的月亮

古诗中两个字连用是什么法?
答:古诗中两个字连用一般为叠词,大多为形容词(有时为动词、名词、象声词)。例如:微微、威威、悠悠、幽幽、默默、处处等等。作为形容词,只要取其一个的意义,另加“很”即可。如“微微”可理解为“很轻微”。作为动词,可在其中加上“一”表示重复。作为名词,可表示“每一”的意思,如“处处”、...

在古诗中叠词起什么作用及表达?
答:诗中叠字运用得恰到好处,可使所描绘的自然景色或人物特征更加形象。《古诗十九首》中《青青河畔草》开头六句连用了六组叠词:“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盈盈楼上女,皎皎当窗牖。娥娥红粉妆,纤纤出素手。”前两句写景,用“青青”、“郁郁”描绘出春天草木浓密的生机;后四句写人,四组叠字将思妇...

诗经中叠词的诗句
答:诗经中叠词的诗句 1. 萋萋 草木茂盛的样子。例句:葛之覃兮,施于中谷,维叶萋萋。——《周南·葛覃》芳草萋萋鹦鹉洲。——《黄鹤楼》2. 喈喈 } 禽鸟鸣声,也形容钟声鼓声。例句:钟鼓喈喈。——《小雅·钟鼓》黄鸟于飞,集于灌木,其鸣喈喈。——《周南·葛覃》3. 镳镳 盛美的样子。例句:四...

诗经中含有叠词的诗句
答:诗经中含有叠词的诗句 高能答 关注 成为第3717位粉丝 《诗经》中的叠词,形容得唯美又逼真。在诗词中,叠词的运用很频繁,那为什么都喜欢用叠词呢?1. 形象化:叠词使诗词描绘的景色或人物特征更加的形象,使人眼前一亮。如:“娥娥红粉妆,纤纤出素手”,两个叠词就将女人的妆容写得很逼真,有呼之...

古代哪些词中带有叠词古诗词
答:1、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迢迢牵牛星》出自:东汉无名氏《昭明文选》译文:那遥远而亮洁的牵牛星,那皎洁而遥远的织女星。织女正摆动柔长洁白的双手,织布机札札不停地响个不停。因为相思而...

运用叠词的诗句
答:运用叠词的诗句如下:1、断雁无凭,冉冉飞下汀洲,思悠悠。——柳永《曲玉管·陇首云飞》2、哀筝一弄湘江曲,声声写尽湘波绿。——晏几道《菩萨蛮》3、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苏轼《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4、那堪片片飞花弄晚,蒙蒙残雨笼晴。——秦观《八六子·倚危亭》5、庭院...

含有叠词的诗句有哪些?
答:含有叠词的诗句有:1.淡淡著烟浓著月,深深笼水浅笼沙。(白玉蟾《早春》)2.一团茅草乱蓬蓬,蓦地烧天蓦地空。(无名氏《题壁》)3.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王安石《元日》)4.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杜牧《清明》)5.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王驾《社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