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语文课本课文《论语十二章》

作者&投稿:申政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七年级上册语文《论语十二章》的原文和翻译(新版)~

《论语十二章》翻译: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悦,不亦君子乎?”
译文:学了知识,按时复习,这是愉快的事。这里既有学习方法,也有学习态度。朋,这里指志同道合的人。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在一起探讨问题,是一种乐趣。
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译文: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人家谋虑是否不够尽心?和朋友交往是否不够诚信?老师传授的学业是不是反复练习实践了呢?”
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译文:孔子说:“我十五岁的时候立志研究学问,三十岁确立自己的理想,四十岁不为我所做的事情而迷惑,五十岁的时候我懂得自然的规律和法则,六十岁时无论听到什么;
不用多加思考,都能领会其中的意思,并明辨是非,七十岁我的道德修养到了一定的程度便可以随心所欲地做事,而不逾越法度规矩。”
4、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译文:复习旧的知识,能够从中有新的体会或发现。这样,就可以做老师了。
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译文:只读书而不肯动脑筋思考,就会感到迷惑;只是一味空想而不肯读书,就会有疑惑。
6、子曰∶“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译文∶孔子说∶“贤德啊,颜回吃的是一小筐饭,喝的是一瓢水,住在穷陋的小房中,别人都受不了 这种贫苦,颜回却仍然不改变向道的乐趣,贤德啊,颜回!”
7、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译文:孔子说:“(对待任何事业和学问)懂得它的人不如喜爱它的人,喜爱它的人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8、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译文:孔子说:“吃粗粮,喝白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这中间了。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
9、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译文:孔子说:“几个人在一起走路,其中一定有人可以当我的老师。应当选择他们的优点去学习,对他们的缺点,要注意改正。”
10、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译文:孔子站在河边叹道:“消逝的时光像河水一样啊,日夜不停地流去。”
11、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译文:每个人都应保持自己的人格尊严。三军可以的元帅可以被抓,也不能随意污辱我的人格。
12、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译文:子夏说,一个人知识要渊博更要有坚定的意志,多听多问还要切近平实的思想。做到这两点,仁这个学问的中心就有了。

扩展资料:
课本上的十二章论语,其中多为孔子的言行,一部分是孔子弟子的言行。《论语》是记载孔丘及其一部分弟子言行的语录体文集,儒家的重要经典之一,选自《论语译注》(杨伯峻译注,中华书局1980年版)。
所选的十二章语录是孔子及其弟子关于学习态度、学习方法以及个人修养等方面的经典论述,都是蕴含着精深哲理的名言警句。
一则,就是《论语》中的一章,其中第一,二则见于《学而》篇,第三、四、五则见于《为政》篇,第六,七则见于《雍也》篇,第八,九则见于《述而》篇,第十,十一则见于《子罕》,第十二则见于《子张》,其内容都与学习和为人处事有关,是孔子教育思想中最有价值的部分。

论语十二章全文: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 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
白话译文:
孔子说:“学了知识然后按时温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恼怒,不是有才德的人吗?”
曾子说:“我每日多次进行自我检查:替人谋划事情是否竭尽自己的心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否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了呢?”
孔子说:“我十五岁开始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便小有所成,四十岁能(通达事理)不被外物所迷惑,五十岁能知道哪些是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到七十岁才做事能随心所欲,不会超过规矩。”
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获得新的理解与体会,那么就可以凭借这一点去当(别人的)老师了。”
孔子说:“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惑而无所适从;只空想却不学习,就会使精神受到损害。”
孔子说:“多么贤德啊,颜回!一碗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巷子里,别人都不能忍受这种穷困清苦,颜回却不改变他(爱好学习)的乐趣。多么贤德啊,颜回!”
孔子说:“知道学习的人比不上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比不上以学习为快乐的人。”
孔子说:“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枕着它睡,乐趣也在这当中。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财富和地位,对我来说就像天上的浮云一样。”
孔子说:“在多个人的行列里,其中一定有人可以做我的老师。我选择他的优点向他学习,发现他的缺点(如果自己也有)就对照着改正自己的缺点。”
孔子在河岸上说:“逝去的时光像河水一样流去, 日夜不停。”
孔子说:“军队的主帅可以改变,平民百姓的志气却不可改变。”
子夏说:“博览群书并广泛学习,而且能坚守自己的志向,恳切地提问,多思考当前的事,仁德就在其中了。”

扩展资料:文章简介
《论语》十二章,是指"人教版"《语文》初中一年级课本上的十二章论语,其中多为孔子的言行,一部分是孔子弟子的言行。
《论语》是记载孔丘及其一部分弟子言行的语录体文集,儒家的重要经典之一,选自《论语译注》《论语》儒家经典著作,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与《大学》《中庸》《孟子》合称“四书”。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论语十二章

后说为是。或说:空空,即
悾悾
,诚悫貌。鄙夫来问,必有所疑,有所疑,即非空空。然此
鄙夫心中只有疑,并无知,则仍是空空,两义可兼说。

我叩其两端而竭焉
:叩,如叩门,使门内人闻声开门。又如叩钟使自鸣。孔子转叩问此
鄙夫,使其心自知开悟。两端者,凡事必有两端,孔子就此鄙夫所疑之事之两端叩而问之。
竭,尽义。于此两端,穷竭叩问,使鄙夫来问者,对其本所怀疑之事之两端均有开悟,则所
疑全体皆获通晓,更无可疑。然此非孔子先自存有一番知识,
专待此鄙夫之问。孔子仅就其
所疑而叩之,使自开悟,故曰:
‚吾有知乎哉,无知也。
‛正为此鄙夫心
悾悾
如,诚悫有疑,
又自承无知,故能循孔子之叩而逐步自有所开悟。
若使此鄙夫胸有成见,不诚不悫,别怀他
肠而来问难,则孔子虽善叩,此鄙夫必抱持己见,深团固拒,不能有所开悟矣。故孔子虽善
教,此鄙夫亦善学。孔子之善教,正因其自认无知。此鄙夫之善学,亦正因其心空空诚悫求
问。盖问者心虚,而答者亦心虚,故使答者能转居于叩问之地位,
而问者转居于开悟对答之
地位。而此所疑之事,乃跃然明显,不明显于孔子之口,乃明显于此鄙夫来问者之心头。此
章亦孔子循循善诱之一例。

本章言学问求知,
必心虚始能有得,
此其一。
学问有所得,
必由其心自有开悟,
此其二。
学日进,心日虚,得一知,必知更多为我所不知者。孔子曰:
‚我有知乎哉?无知也。
‛此非
谦辞,正乃圣人心虚德盛之征,此其三。学者当取与知之为知之章合参。

【白话试译】

先生说:
‚我有知吗?我实是无知呀!有鄙夫来问于我,他心空空,一无所知,只诚悫
地来问,我亦只就他所问,从他所疑的两端反过来叩问他,一步步问到穷竭处,就是了。


8
、子曰:
‚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宪文第十四》


今按:本章有两解。荀子曰:
‚入乎耳,著乎心,为己也。入乎耳,出乎口,为人也。
为己,履道而行。为人,徒能言之。
‛如此解之,为人之学,亦犹孟子所谓‚人之患在好为
人师‛也。又一说:为己,欲得之于己。为人,欲见之于人。此犹荀子谓‚君子之学以美其
身,小人之学以为禽犊‛也。今按:此两解义各有当,然当孔子时,学风初启,疑无此后世
现象。孔子所谓为己,殆指德行之科言。为人,指言语、政事、文学之科言。孔子非不主张
学以为人,惟必有为己之本,乃可以达于为人之效。孟子特于古人中举出伊尹、伯夷、柳下
惠,此皆为己,而为人之效亦见,故三子者皆得预于圣人之列。孔子曰:
‚己欲立而立人,
己欲达而达人。
‛己立己达是为己,立人达人是为人。孔门不薄为人之学,惟必以为己之学
树其本,未有不能为己而能为人者。若如前两解,实非为人之学,其私心乃亦以为己而己,
疑非此章之本义。

【白话试译】

先生说:
‚古之学者,是为己而学的。今之学者,是为人而学的。


9
、子曰:
‚赐也!女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对曰:
‚然,非与?‛曰:
‚非
也。予一以贯之。


《卫灵公第十五》


多学而识
:识,记义。孔子常教弟子博学于文,弟子遂疑孔子当是多学而记识在心者,
故孔子试以此为问。

然,非与
:与,疑问辞,同欤。子贡初答曰然,随即自疑,因复问。

一以贯之
:贯,穿以。一以贯之,如孔子言诗,曰:
‚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
邪。
‛言礼,曰:
‚礼,与其奢也宁俭。
‛又曰:
‚殷因于夏礼,周因于殷礼,虽百世可知。

此等皆所谓一以贯之。惟诗礼之上,犹有贯通此诗礼者。多学,即犹言下学。一贯,则上达
矣。上达自下学来,一贯自多学来。非多学,则无可贯。如云:
‚文武之道在人,贤者识其
大者,不贤者识其小者,夫子焉不学。
‛是其多学。又曰:
‚文不在兹乎‛
,则又一以贯之矣。
故求一贯,须先多学。多学当求一贯,不当专务多学而识,亦不当于多学外别求一贯。

本章一以贯之,与孔之告曾子章一以贯之,两章之字所指微不同。告曾子是吾道一以贯
之,
之指道。
本章告子贡多学一以贯之,
之指学。
然道与学仍当一以贯之。
道之所得本于学,
学之所求即在道。
学者当由此两章再深求孔子一贯之义始得。
谓孔子告曾子者其之深,
告子
贡者其义浅,因孔子之言而可以测曾子、子贡两人所学之深浅,则殊未见其诚然。

白话试译

先生说:
‚赐呀!你以为我是多学了而一一记在心的吗?‛子贡对道:
‚是呀。
(随又说)
不是吗?‛先生说:
‚不是的。我是在此多学中有个一来贯通着的。


10
、子曰:
‚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卫灵公第十
五》


人必生于群,必于群中而始成其为人。故学非一人之学,道非一人之道,亦必于群而始
有学有道也。群亦非一日之群,自远古以来,久有此群,久有此人矣。故人必学于人,尤必
学于古之人,始获知道。学如日,静居而独思则如火。舍学而思,譬犹去日之明于庭,而就
火之光于室,可以小见,不可以大知。故君子贵乎乐群而敬学,不贵离群而独思。

【白话试译】

先生说:
‚我曾竟天不吃,竟夜不睡,尽自思量,总是无益,不如向人学问的好。


11

陈亢问于伯鱼曰:
‚子亦有异闻乎?‛对曰:
‚未也。尝独立,鲤趋而过庭。
曰:
‘学诗乎?’对曰:
‘未也。

‘不学诗,无以言。
’鲤退而学诗。他日,又独
立,鲤趋而过庭。曰:
‘学礼乎?’对曰:
‘未也。

‘不学礼,无以立。
’鲤退而
学礼。闻斯二者。


陈亢退而喜曰:
‚问一得三。闻诗,闻礼,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


《季氏
第十六》


异闻
:陈亢疑孔子教其子或有私厚,异乎门徒之所闻。

尝独立:言孔子尝独立,左右无人。

趋而过庭
:孔子独立在堂上,伯鱼从堂下中庭趋而过之。

不学诗,无以言:诗有比兴,答对酬酢。人若不学诗,无以与人言语。

他日又独立:
别日,孔子又在堂独立也。

不学礼,无以立:
礼教恭俭庄敬,此乃立身之本。有礼则安,无礼则危。故不学礼,无
以立身。

闻斯二者:
伯鱼言只当父独立时,闻斯学诗学礼之二者。

问一得三
:问有异闻乎而得闻此三事。

君子之远其子

孔子教伯鱼,
无异于教他人,
故陈亢以为远其子。
远谓无私厚,
非疏义。
古者易子而教,亦非疏其子。

【白话试译】

陈亢问伯鱼道:
‚你在你父亲那里听到些特别的教训吗?‛
伯鱼对道:
‚没有呀!
有一次,
我父亲独立在堂上,我在中庭趋过,我父亲说:
‘你曾学过诗吗’我对道:
‘没有。
’我父亲
说:
‘不学诗,便不懂如何讲话。
’我退后便学诗。又一次,我父亲又独立在堂上,我又在中
庭趋过,我父亲说:
‘你学过礼吗?’我对道:
‘没有。
’我父亲说:
‘不学礼,便不懂如何立
身。
’我退后便学礼。我私下只听到这两番教训。
‛陈亢退下大喜,说:
‚我这次问一事,听
得了三事。其一是该学诗,其二是该学礼,其三便是君子不对自己儿子有私厚。


12
、子曰:
‚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
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阳货第十七》


小子
:呼门弟子而告之。

可以兴,
可以观

诗尚比兴,
即就眼前事物指点陈述,
而引譬连类,
可以激发人之志趣,
感动人之情意,故曰可以观,可以兴。兴者兴起,即激发感动义。盖学于诗,则知观于天地
万物,闾巷琐细,莫非可以兴起人之高尚情志。

可以群,可以怨
:诗之教,温柔敦厚,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故学于诗,通可以群,穷
可以怨。事父事君,最群道之大者。忠臣孝子有时不能无怨,惟学于诗者可以怨,虽怨而不
失其性情之正。

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诗尚比兴,
多就眼前事物,
比类而相通,
感发而兴起。
故学于诗,
对于地间鸟兽草木之名能多熟识,
此小言之。
若大言之,
则俯仰之间,
万物一体,
鸢飞鱼跃,
道无不在,
可以渐跻于化境,岂止多识其名而已。
孔子教人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者,乃所以
广大其心,导达其仁。诗教本于性情,不徒务于多识。

初一语文论语12章原文译文
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高中课文《论语》十二章原文及解释
答:1.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孔子说:“做人如果没有仁爱之心,对礼节能怎么样呢?做人如果没有仁爱之心,对音乐又能怎么样呢?”2.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里仁》)3.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里仁》)原文及译文:4.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

《论语》十二章翻译
答:(一)分析文义 子曰:“温(复习)故(就的知识,形容词做,名词) 而(表顺承)知新(新的领悟), 可(可以)以(凭借)为(成为)师矣。”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翻译:孔子说:复习旧的知识,并从中获得新的领悟,做到这样的程度,可以成为老师了。(二)课文探究 本章...

初一课文论语十二则
答:10、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翻译:孔子站在河岸上说,过去的就像这流水,白天和夜晚都在流 11、三军可夺帅也 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翻译:军队可以被夺 去主帅,男子汉 却不可被夺去志气。12、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翻译:一个人...

七年级上册《论语十二章》课文
答:论语十二章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

七年级课文《论语》十二则原文及翻译
答:1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孔子说:“在温习旧知识时,能有新收获、新发现,就可以做老师了。”2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说:“只读书而不肯动脑筋思考,就会感到迷惑;只是一味空想而不肯读书,就会有疑惑。”3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

论语十二章
答:《论语》十二章,是指《人教版》(新版)初中一年级课本上的十二章论语,其中多为孔子的言行,一部分是孔子弟子的言行。《论语》是记载孔丘及其一部分弟子言行的语录体文集,儒家的重要经典之一,选自《论语译注》(杨伯峻译注,中华书局1980年版)《论语》儒家经典著作,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

论语十二章的主旨
答:主旨:课文《〈论语〉十二章》,着重叙述了求知态度、学习方法、修身做人三方面内容。一方面阐述了学习应该有谦虚好学的态度和勤学好问、实事求是的精神;另一方面阐述了温故知新、学思结合、学以致用的学习方法。根据顺序,每一句的主题,简要抽取核心内涵 1、学习与做人 2、自我反省 3、人生阶段性问题 ...

初一《论语》十二章:找出课文中有关道德修养的论述,就你感受最深的一 ...
答:回答: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è)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yùn),不亦君子乎?” [讲解]第一句讲的是学习的方法。“时”,这里是副词,相当于“以时”,可以解作“按一定的时间”或“及时”。“习”的本义是“鸟数飞”,引申为“实习”“演习”。孔子所讲的功课如礼、...

新教材语文课本课文《论语十二章》
答:12、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阳货第十七》) 小子:呼门弟子而告之。 可以兴,可以观:诗尚比兴,即就眼前事物指点陈述,而引譬连类,可以激发人之志趣,感动人之情意,故曰可以观,可以兴。兴者兴起,即激发感动义。盖学于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