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视听教学理论

作者&投稿:都弘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一、视听说教学理论~

“经验之塔"的理论要点:  
一"塔"基的学习经验最具体,越向上越抽象。它根据不同教材和方法所提供的学习经验的具体程度将它们分类,是教师根据学生需求和能力,根据教学任务性质选择合适媒体的理论指南。
  二"塔"的分类基础→具体或抽象的程度与学习的难易无关。各类学习经验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教学中应充分利用各种学习途径,使学习者的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产生有机联系。
  三 教学应从具体经验入手,逐步抽象,防止"言语主义"--从概念到概念的做法。
学习间接经验应尽可能以直接经验作为充实的基础。同时,也要适时引导学生向抽象思维发展。
  四每个人的经历都受时空限制。位于"塔"腰阶层的视听教学媒体能为学习者提供一种戴尔所谓的"替代经验",有助于突破时空的限制,解决教学中具体经验和抽象经验的矛盾,弥补各种直接经验的不足。
主要就是有具体到抽象然后发展成为概念
二、教育传播学理论
传播理论在教学中的应用
许多研究者利用传播理论的概念及有关模型中的要素来解释教学过程,并提出了许多关于教学传播过程的理论模式,为教育传播学奠定了理论基础。这重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说明了教学过程所涉及的要素
美国政治学家H.
拉斯韦尔提出了表述一般传播过程中的五个基本元素“5W”的直线性的传播模式,有人在此基础上发展成“7W”模式(表2-1)。其中每个“W”都类同于教学过程中的一个相应要素,这些要素自然也成为研究教学过程、解决教学问题的教学设计所关心和分析、考虑的重要因素。这7w所指的分别是:
表2-1:7W模式Who谁
教学对象即学生WithwhatEffect
(二)指出了教学过程的双向性
早期的传播理论认为传播是单向的灌输过程。它认为受者只是被动的接受信息,只能够接受传者的意图。这种传播思想忽视了受传者的主动性和自主性,显然是一种片面的认识。奥斯古德和施拉姆提出的模式强调了传播者和受传者都是积极的传播主体。受传者不仅接受信息、解释信息,还对信息作出反应,说明传播是一种双向的互动过程,籍着反馈机制使传播过程能够不断循环进行。教学信息的传播同样是通过教师和双方的传播行为来实现的,所以教学过程的设计必须重视教与学两方面的分析和安排,并充分利用反馈信息,随时进行调整和控制,以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三)确定了教学传播过程的基本阶段
三、系统科学理论
主要是系统与教学系统、系统方法与步骤
四、学习理论
一)行为主义理论
二)认知主义理论
三)建构主义理论
以上几种教学理论各有优缺点,我们在教学中要适当的来使用这些方法,可以很好的完成教学。
内容很多还需要进一步去学习、掌握。

如果有这方面的需求的话 完全可以去专业的学校系统的学习一下吧 顺便拿个对外汉语方面的资质

“IPA国际注册汉语教师资格证[1]”是国际认证协会(IPA)[2]根据国际上对汉语教师的极大需求的状况而推出的资格认证,由国家人事部(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授权在全国推行,并实行全国统考。

视听教学是利用人的视觉和听觉的感性认识,加深理解。它主要是使用幻灯、影片、收音机、电视机、录像机、模型等视觉和听觉手段说明解释教材。

19世纪末20世纪初第二次产业革命时期,由于工业技术现代化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急剧增加,人们越来越重视实用课程和更新、更有效的教学方法;社会著名思想家对于各种思想的传播和推动也是重要的因素之一;也同时因为产业革命推动了科学技术发展形成新的媒体技术手段。

扩展资料

它包括的主要有:

1、视听觉活动,展览、演示、戏剧、参观等。

2、视听觉教具、教材,包括立体的视觉教具,如标本、地球仪等;平面的视觉教具,如照片、绘图、图表、图解、地图、插图、宣传画、连环画、黑板、布告牌等;

映写视觉教具,如静画、无声影片、幻灯、实物投影、显微镜投影等;听觉的教具,如唱片、磁带录音机、校内广播装置、收音机等;视听觉的教具,如有声电影、闭路电视、公用电线电视等。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视听教学



视听教学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爱德加·戴尔。他在其《视听教学法之理论》(1946年)一书中提出了“经验之塔”理论。戴尔认为,人们学习时,由直接到间接,由具体到抽象获得知识与技能比较容易。他用一个学习经验的塔形体图来表示不同学习方式的学习效果。
  另一方面,俄亥俄州立大学心理学家普莱
  体技术兴起与教育心理学理论
  国外有人把这个阶段的教育技术称之为“教育中的技术”(Technology in Education)。这一阶段以视觉教育或听觉教育为特征。在理论上也脱离了哲学母体,不再仅是从认识论出发来描述了,而是开展了广泛的、有多个代表人物和流派理论探  3.形成阶段(20世纪60年代至今)——系统技术与教育技术学
  60年代初,视听教学领域又出现了新的趋势,它同时受到两个方面的影响,一是传播理论,另一是早期的系统理论。
  香农(shannon)创立的信息论引入教育、教学领域,产生了视听传播学。视听传播学主 哪家医院治疗进行性肌营养不良好要涉及学习过程的讯息的设计和使用。传播学的产生,把人们的注意力从“物”引向从信源(教师或视听材料)到受者(学习者)的信息传播过程上来。
  在传播学向视听教学渗透的同时,系统理论也开始对教育、教学发生作用和影响。教育是一个复肺癌晚期杂的系统。是由教育目的、教育内容、教育媒体、教育方法、教育设施以及教师、学生、管理人员等组成的有机整体。教育系统整体功能的最优发挥,不仅需要各组成部分充分发挥各自的作用,更取决于系统中各要素的最优配合和协调一致。因此,只有用系统的观点对教育的各个部分(包括媒体)进行综合的、整体的考虑,对教学过程进行系统设计,才是实现教育最优化的根本途径,于是逐渐由媒体应用转向了系统设计,由媒体技术进入系统技术阶段。
  在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兴起的时期,传播学、行为科学、系统设计渗透于教育之中,“教有鼻咽癌怎么办育技术”作为一个独立的科学概念和专门术语逐渐形成。60年代初,Education Technology(教育技术)一词首先在美国一些书刊、杂志中出现,并很快在国际上传播开来。
  美国从60年代开始讨论教育技术的定义,70年代意见相对集中西在20年代和30年代初期设计了好几种自动教学机,并开展实验。然而由于教学机设计的问题和客观条件不成熟,普莱西的自动教学机对教育技术的发展影响不大。直到50年代中期斯金纳发起新的程序教学运动,普莱西的早期贡献方为人们真正认识。
  这个时期,心理学家斯金纳提出了新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他在1954年发表的题为《学习的科学和教学的艺术》一文中,根据自己的操作性条件反射和积极强化的理论,重新设计了教学机器,从而使美国50年代至60年代初程序教学运动达到高潮,后来发展成为不用教学机器只用程序课本的“程序教学”。再以后,他的理论应用于电子计算机,开始了计算机辅助教学(CAI),也成为教育技术的重要标志之一。
  。1970年美国总统咨询委员会在其工作报告中提出了两个定义。[1]1972年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协会(AECT)提出了较权威的定义[2],1977年AECT将其定义正式文献化[3]。与此同时,教育技术学的理论体系也在形成。以1987年著名心理学家罗伯特·M·加涅主编的《教育技术学基础》一书,最具代表性。
  这个时期,其他国家也都开展了对教育技术理论的研究。
  (二)我国教育技术学的发展历程
  随着外国视听教育的发化教育”名称,同年商务印书馆出版了〔日〕西本三十二著、金溟若译的《学校播音的理论与实际》一书。1937年,商务印书馆还出版了我国学者陈友松著述的第一本电教专著《有声教育电影》。1938年金陵大学设有“电化教育专修科”,1945年,苏州国家教育学院建立了电化教育系。1947年,北平师范学院建立直观教育馆。1949年,中华书局出版了杜维涛译戴尔的名著《视听教学法之理论》。
  新中国成立后于当年11月在文化部科学普及局成立了电化教育处,由留美电化教育专家萧树滋任管理科科长。1951年在北京辅仁大学教育系开设电化教育课程,由萧树滋主讲。1957年西北师范学院教育系开设了电化教育课。1958年,北京市建立了“北京市电化教育馆”。而后三年的经济困难和1966年开始的十年“文革”,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电化教育未能很快发展。
  2.定义、内涵探讨阶段(1978-1987年)
  (1)电化教育是否更名为教育技术的讨论。在我国,真正进行电化教育讨论是从1982年开始的。1984-1986年这一讨论进入高峰期。讨论的议题是:要不要改名称?改作什么?大致有如下的主张:一是认为没有必要使用“电化教育”这个名称;二是认为应改为“教育技术”。经过讨论,取得了一些共识:我国的电化教育在本质上与国外的教育技术是相同的,两者的目的都是利用科技成果去开发新的学习资源,并采用新的教学理论和方法去控制教育过程,取得最佳的教育效果,达到教学最优化。
  这场讨论后,
  目前,高职教育模式改革的重点是积极推行工学结合的教育展,30年代视听概念引入我国。但在我国真正而且比较全面地探讨教育技术,是在80年代之后的事,教育技术学从此创立。
  1.电化教育阶段(1978年以前)
  20世纪初叶,幻灯传入我国,开始了最早的无声电影和幻灯教育手段。1936年,教育部在南京成立了电影教育委员会和播音教育委员会,这是我国最早的电教机构,至今在国家教育委员会仍设电化教育司。1936年教育界人士讨论确定了“电模式。这种教育模式的主要特点就是与工作相结合的学习,学习的内容必然是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因此,承担专业教学的教学团队必然是高职教育模式改革的主要实践者,它的特征和质量决定着改革的成败。当前我国高职教育专业教学团队存在一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高职教育的工学结合教育模式改革。一是专业教学团队中的个体素质不适应新的教育模式。现在大多数高职院校的专业师资基本上来源于高校毕业生,他们缺乏所授专业的相应工作经验,不具备专业实践、技能的教学能力。二是专业教学团队的整体结构不适应新的教育模式。虽然当前高职院校引进了一些具有企业经验的专、兼职教师,但从整体上而言,这些教师在专业教学团队中的比例太小。因此,只有加强专业教学团队建设,提高团队质量才能促进高职教育模式改革[1]。

视听教育的定义

从戴尔的经验之塔和传播理论中你得到了哪些教学启发
答:5、视听教材必须与课程相结合。以后形成的教学系统方法等可以说都是这一基本思想的发展与深化。戴尔理论 经验之塔随着科技的进步,越来越多的媒体应用于教育。有声电影和录音的出现最终在美国教育界促成了“视听教学运动”。而戴尔的以“经验之塔”为核心的《教学中的视听方法》则是视听教学理论的代表作...

教学理论有哪些种类,基本观点是什么
答:因此,把刺激---反应作为行为的基本单位,学习即“刺激---反应”之间联结的加强,教学的艺术在于如何安排强化。由此派生出程序教学、计算机辅助教学、自我教学单元、个别学习法和视听教学等多种教学模式和方式。 其中以 B · F ·斯金纳( Burrhus Frederic Skinner, 1904---1990 )的程序教学理论影响最大,其理论的...

教育技术的五个领域分别是什么?
答:教育技术的发展历程可以总结为三条线,分别是什么? 教育技术的发展历程可以总结为三条主线,分别是 视听教学 、 个别化教学 、 教学系统设计 一、视听教学 视听教育(Audio-Visual Education)最早出现于美国。指的是依据教育理论,运用多种媒体,充分发挥视听感官的功能,有目的地传递教育...

戴尔的经验之塔的理论是什么?
答:戴尔的经验之塔的理论 美国视听教育家戴尔1946年写了一本书《视听教学法》,其中提出了“经验之塔”的理论,对经验是怎样得来的,认为经验有的是直接方式、有的是间接方式的来的。各种经验,大致可根据他的抽象程度,分为三大类(抽象、观察和做的经验)、十个层次。10个层次:(1)做的层次,包括:...

教学理论及其主要流派
答:二、行为主义教学理论,20 世纪初,以美国心理学家华生为首发起的行为革命对心理学的发展进程影响很大。他在《行为主义者心目中的心理学》中指出,心理学是自然科学的一个纯客观的实验分支,它的理论目标在于预见和控制行为。由此派生出程序教学、计算机辅助教学、自我教学单元、个别学习法和视听教学等多种...

戴尔经验之塔按照直观程度从高到低排序可分为三大类依次是
答:2、观察的经验:是指观察他人的经验而得到的知识,具有一定的理论性和抽象性。这种经验表现出来的是更大的普适性和广泛性。我们可以通过学习别人的失败和成功经验,得出一些比较广泛的教训。在追求事业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学习别人的成功和失败经验。大企业家的成功或失误,从中了解到如何成功、如何避免同样...

教育技术发展的四个阶段
答:教育技术领域随之以“媒体一特性一效果”为研究对象,教育技术领域以此为开端。2、视听教育阶段:系统的视听传播论形成以后,传播理论、早期系统观以及学习理论的发展,给视听教学领域引进了大量新鲜的理论观念,拓宽了视听教学理论工作者的视野。3、视听传播阶段: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教育技术也进入了...

教学理论及其主要流派5种
答:2.行为主义教学理论:20 世纪初,以美国“刺激---反应”之间联结的加强,教学的艺术在于如何安排强化。由此派生出程序教学、计算机辅助教学、自我教学单元、个别学习法和视听教学等多种教学模式和方式。3.认知教学理论:认知心理学家批判行为主义是在研究“空洞的有机体”,在个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上,认为...

简述教学设计的基本环节。 叙述教育传播理论发展的3个阶段
答:(2) 程序教学 程序教学的发展,推动了学习理论(主要为斯金纳的强化论)在教学中的具体应用,进而形成了以学习者为中心的个别化教学思想和方法。 (3) 系统化教学 系统化教学的发展,推动了系统科学的整体论方法在教学中的应用,进而形成了对教学过程设计、实施与评价的思想和方法。 这三种教学...

利用视,听媒体开展教学有什么优点和局限
答:5.在电视媒体教学中能全面提高教师的素质 多媒体教学系统为教师提高教学效率提供了物质基础,同时,对教师自身的素质也提出了挑战。电视媒体教学需要的是一专多能的复合型教师,要求教师既要有高水平的外语能力,又要懂得现代教育技术与教育理论,同时,还要具有能够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结合多媒体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