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谜的来历是什么?

作者&投稿:漳油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最早的字谜大约产生在汉魏年间.刘勰《文心雕龙·隐篇》说:"自魏以来,颇非俳优,而君子嘲隐,化为谜语."刘勰说谜语产生于魏代,是因为那时的文人创作了许多独立完整的字谜。
字谜在历.史上的作用,主要为政.治、外交、军事等几个方面服.务。
《古微书》中引《孝经援深契》有谶语:"宝文出,刘季握。卯金刀,在轸北。字禾子,天下服。""卯金刀",合之为"刘";"禾子",合之为"季"。汉高祖刘邦,字季。这条谶语显然是刘邦将要统.一天下,为君王帝位神授制.造舆.论的。 
字谜在外交场合中也常被用来当作一个斗.争武.器。《三国志·吴书·薛综传》记:蜀汉张奉出使吴国时,曾在孙权前用字谜嘲笑尚书阚泽的姓名。阚泽不善此道,不能作答。张奉不免沾沾自喜,以为丢.了吴国人的脸。这时吴大臣薛综出席对答,说:"我有一谜向先生请教:'有犬为独,无犬为蜀;横木苟(句)身,虫入其腹。"这首谜诗处处扣住"蜀"字,张奉感到国名受.辱,于是勉强答道:"请再用这种方法比喻你们的吴国吧。"薛综应声答道:"无口为天,天口为国;君临万邦,天子之都。"于是列官.员皆嘻笑,张奉自取其辱,尴尬异常。 
在军事斗.争中,字谜也常用来作为军事行动的联络暗号。唐武则天在位时,徐.敬.业集.合扬州军.队准备谋反,中书令裴炎在朝.廷内部策应。结果谋事不密,反致泄.露。朝.廷在审讯裴炎谋反案时,只发现他给徐.敬.业的一封信,上面仅写"青鹅"两字。满朝文武皆迷惑不解,最后由武则天识破,说:"此乃隐语。青者,十二月;鹅者,我自与也。"原来,"青"字可以拆成"十二月"三字体;"鹅"字可以分离为"我自与"三字。裴炎是以此约定徐.敬.业十二月起.义,他再从内部动手。自此,裴炎伏.法,谋反事败。
人.民群众在反.抗封.建统.治,发.泄不满情绪时,也常以字谜作斗.争武.器。《后汉书·五.行志》记,汉末献帝时,董卓擅权,颠乱朝纲,鱼肉百.姓,引起人.民的强烈不满,因而京.城人.民编制童谣:"千里草,何青青;十日卜,不得生。"童谣中的"千里草",合为"董"字;"十日卜"合为"卓"字;"何青青"、"不得生"是说董卓虽然威势赫赫,但总逃脱不了人.民的惩罚。此歌巧妙地诅咒了这个专横跋扈、丧.尽.天.良的当.权者。 
字谜是古代是文艺作品中的重要组成,谣谚、诗歌、小说、戏剧及各类文艺作品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早在魏晋两北朝的字谜初起时期,古诗歌谣就已经充分吸取了字谜的各种表现形式。清·翟灏《通俗编·识余》记,六朝乐府的子夜、读曲等民间歌谣中,就多以谐音法隐喻诗字之意。如:"雾露隐芙蓉,见莲不分明。"以"芙蓉"为"夫容";以"莲"为"怜"(爱)。"朝看暮牛迹,知是宿蹄痕。"以"蹄"为"啼"。"东边日头西边雨,道是无晴还有晴。"以"晴"为"情"。此种谜例无数,不可尽举。当时文人也多扣住谜意,创作出许多别有情味的古诗。如南宋诗人谢灵运写的离合诗:"古人怨信次,十日眇未央。加.我怀缱绻,口咏情亦伤。剧哉归游客,处子勿相忘。"此诗五言六句,诗面极写离别伤感之情。每两句之中,又用离合法各自隐含"口"、"力"、"刀"三旁,合成后成"别"字。像这种诗意(谜面)与谜底同意相承的古诗,都有极高的写作水平。古诗歌中的字谜隐意别指的方式,由于能够委婉曲折地倾诉诗人的情感,使诗味更加含蓄浓郁,因而多被后代诗人承继。如唐·孟迟的《闺情》诗:"山上有山归不得,湘江暮雨鹧鸪飞。""山上有山",既写了旅途的艰险,又暗藏着一个"出"字,最大限度的挖掘了汉字的表达能力,犹如画龙点睛之笔,顿使全诗增辉。宋·苏轼的《夜烧松明火》:"坐看十八公,俯仰灰烬残。"用"十八公"暗藏一个"松"字,拟人比物十分巧妙,亦得力于字谜的离合之法。
小说戏曲中使用的字谜,也常常成为整个故事情节的重要环节。唐·李公佐写的传.奇小说《谢小娥传》,说谢小娥的父亲与她的未婚夫外出被贼人所杀,谢小娥当夜就见其父托梦说:"杀我者,车中猴,门东草。"又梦见其未婚夫说:"杀我者,禾中走,一日夫。"此二语中隐含了凶手"申兰"、"申春"二人的姓名。谢小娥破谜后,女扮男装,明察暗访,果然报了杀父杀夫之仇。这种以字谜为主要线索,扣住凶手,帮助破案的故事,构思甚为别致奇特,开后世字谜进入小说故事的先河。戏曲中,字谜更是大显身手,妙趣横生。元代董解元的《西厢记》写张生与莺莺私约相见,就有托红娘传递的一首诗《明月三五夜》,诗中以"三五"暗指"十五"日夜晚。这时莺莺回书作谜时因羞涩忸怩的故作怒态,红娘不解谜字的张皇失措,以及见到张生见谜、破谜之后的喜不自禁,都使全剧达到一个高.潮。
并在酒宴游乐等各种聚会场合充作雅乐。对破.解字谜的徐疾快慢,是古人辨识对方才智高下的一个方法。《世说新语·捷悟》记魏武帝曹操曾率军路过曹娥碑,见碑背题有:"黄绢幼妇,外孙齑臼。"于是问主簿杨修:"解否?"杨修答道:"解。"魏武帝说:"卿暂且不说,待我思之。"行军三十里,魏武帝才说:"吾已得之。"两人互对答.案,知"黄绢"是一种有色的丝,"纟"、"色"相合为"绝";"幼妇"是"少"、"女",合之为"妙";"外孙",乃"女"之"子",相合为"好";" 臼",是承受辛辣之物,"受"、"辛"相合为"受"(辞)。石碑谜隐"绝妙好辤(辞)"四字。此谜一揭,魏武帝十分感叹,说:"我才不及卿,乃觉三十里。"
在酒席宴乐等各种聚会场合,人们也常以字谜代替酒令歌舞助兴,对猜中的人进行奖赏,对猜不中的人进行惩罚。北魏杨炫之《洛阳伽蓝记》记,一次,北魏孝文帝设宴招待群臣,酒酣兴起之时,举杯口占一谜:"三三横,两两纵,谁能辨之易金钟。"。"三三横,两两纵"是拆卸"羽"字笔画,"金钟"是酒杯,古代又称"大白"。"羽"字加"白"合为"习"字。此谜为彭城王猜中,举座大欢。元·高.德基《平山记事》说,元达鲁花赤八刺脱为国公时,一日燕集,曾随口行令:"一字有四个口字,一个十字;一字有四个十字,一个口字。"前两句指"图",后一句指"毕"。此谜难度较大,在座的谁也没猜中,结果每人都罚了一大杯酒。
古碑古墓的建造重.修年月及碑主墓主姓名及形成年代。是否了解字谜的特殊表达方式,能不能准确地破译古代字谜,往往就成为考证和辨识古书故物的关键。东汉光武年代有一本著名的历.史书《越绝书》。此书不撰著者姓名,只是在后序中以诗相代。诗曰:"以去为姓,得衣乃成。厥名有米,复之以庚。禹来东征,死葬其乡。不直自斥,托类自明。文属词定,自于邦贤。以口为姓,承之以天。楚相屈原,与之同名。"此书由于没有写明究竟为何人所撰,所以它的作者一直不为人所知。直到明代,大文学家杨慎仔细推敲钻研了该书后序,才知道此书为东汉会稽人袁康、吴平所著。原来诗中"以去为姓,得衣乃成",暗射一个"褤(袁)"字;"厥名有米,复之以庚",暗射一个"康"字;"禹来东征,死葬其乡",是作者自述其为会稽人;"以口为姓,承之以天",暗射一个"吴"字;"楚相屈原,与之同名",暗喻一个"平"字(屈原名平)。此谜既解,《越绝书》也日益被人们重视,成为研究战国时期吴、越二国史地的一本重要历.史书籍。
南唐文.字学家徐铉之父徐延林在江苏宜兴当县令时,曾在县署掘得一块"后汉太尉许馘庙"的石碑,碑文为东汉时评论曹操是"治世能臣,乱世之奸雄"的大名士许邵撰写的。碑文词藻华丽,极有气势,但是最后八个字"谈马砺毕,主田数七",却不知是何意。徐延林揣摩许久,才得知这八个字是一个字谜,暗射"许碑重立"。原来许馘墓的碑刻由于风雨侵蚀,到了唐代,上面的铭刻都已侵蚀殆尽,模糊不清了。唐开元间,许氏的后裔在修墓时又在原碑上照旧刻重新镌刻,并且添加了这八个字。"谈马"指"许";"砺毕"指"碑"字;"主田"指"重"字;"数七"指"立"字。如果不知"谈马砺毕,主田数七"是什么意思,那就会把唐时重刻过的石碑误以为是汉代的了。
古代字谜也曾用于测字、抽签、相命、圆梦、图谶等,都是利.用离合汉字的手法来迷惑和欺.骗人。宋·蔡绦《铁围山丛谈》记:宋徽宗时,成都人谢石在京师一带以拆字相命为业,预.言人的祸福,很有些名气。一日,宋徽宗要东宫太子写一个"太"字,找谢石测算。谢石早已得知此事,见了此字以后,故作惊讶的说:"这个字有天子之气呀!'太'字下面的一点写得长些,略像一横。若把此横移在'大'字上,那不就是天子的'天'字了吗?"这种通.过笔画移动变字的方法,在命相中应用极广。
最早的字谜大约产生在汉魏年间。刘勰《文心雕龙·隐篇》说:"自魏以来,颇非俳优,而君子嘲隐,化为谜语。"刘勰说谜语产生于魏代,是因为那时的文人创作了许多独.立完整的字谜。如当时大文学家孔融写的一首"离合作郡姓名字诗",每句四言,每四句或两句隐射一个字。全诗长二十二句,共八十八字。全文如下:
渔父屈节,水潜匿方;与时进止,出寺驰张。吕公矶钩,阖口渭旁;九域有圣,无土不王。好是正直,女回于匡;海外有鳦,隼逝鹰扬。六翮将奋,羽仪未彰;龙蛇之蛰,俾它可忘"(孔融字文举)。孔融的这首离合诗,已被公认为中.国最早制.作的完整而成熟的字谜了。这一时期,除了诗歌形式之外,人们还常常借助语言以外的实物来隐曲地表达文.字之谜。《世说新语·捷悟》记载,杨修.做主薄时,一次为曹操修建.国府。在始构屋架时,曹操出来巡看,颇不中意。于是在相国府门上大题一个"活"字,不发一言就离开了。杨修一见此字,立即叫人把相国府的门拆去重.修。他说:"'门'中加'活'字,就是'阔'字。魏王是嫌门太大了呀。"这件事传开之后,曹操的制谜之巧,杨修的辨谜之捷,都被当时人们传为美谈。到了两晋南北朝时期,字谜就已经流行了。不少文人名士都嗜好字谜,引为雅乐。晋朝的潘岳、南朝宋国的谢灵运、谢惠连、鲍照,齐国的王融,梁国的萧巡之、陈沈炯等人,都制.作了许多类似孔融的离合.体字谜。当然,从这一时期的制谜技巧来看,有了很大发展。在离合文.字偏旁之处,还揉和了象形、比说、会意以及名物文化等许多方法,对后世字谜产生了积极影响。
唐宋元明时期,制谜和猜谜的风气非常盛行。字谜也不再局限于文士之中,而是浸透了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童谣歌赋、符瑞图谶、碑额书题、印章绘画、小说笔记、百戏技艺、酒令暗语中,都可以看到字谜留下的种种痕迹。上至帝王将相,下至士民百.姓,皆以谜为乐,以谜为戏,竞相猜测,蔚为一时风气。宋元时代,编字谜与猜字谜还被当作一种技艺,有人竟能以此为业,赚.钱谋生。其中的佼佼者,竞能名播四方,流芳百世。宋·吴自牧《梦粱录·小说讲经史》记:"商谜者,先用鼓儿贺之。然后聚人猜诗谜、字谜、戾谜、社谜,本是隐语。……杭之猜谜者,且言一二,如有归和尚及马定斋,记问博洽,厥名传久矣。"正说明了当时字谜流行的盛况以及人们对能制谜、猜谜者的尊崇。
现代字谜是在古代字谜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解.放后,字谜这一古老的传统文化游艺活动,获得了新生,呈现出一派蓬勃.发展景象。这个历来只为少数文人雅士所欣赏品味的"高级谜语",在各类有组.织的集体活动中不断出现,无论形式还是内容,都发展到了一个空前的阶段,在丰富人.民文化生活,陶冶人.民情操方面发挥了越来越大的作用

字谜的来历是什么?
答:最早的字谜大约产生在汉魏年间.刘勰《文心雕龙·隐篇》说:"自魏以来,颇非俳优,而君子嘲隐,化为谜语."刘勰说谜语产生于魏代,是因为那时的文人创作了许多独立完整的字谜。字谜在历.史上的作用,主要为政.治、外交、军事等几个方面服.务。《古微书》中引《孝经援深契》有谶语:"宝文出,刘季握。卯金刀,在轸...

字谜的来历 字谜的来历是什么
答:1、谜语起源于春秋战国,那时各国大臣常用暗示、比喻的手法映射事物,以劝谏君主采纳自己的主张,逐渐形成了谜语。2、汉朝时一些文人常用诗词、典故来制谜,出现了妙喻事物特征的事物谜和文字形音义的文字谜。南北朝时文人常以制谜、猜谜来斗智,制谜技巧逐渐成熟。3、谜语最初起源于民间口头文学,是我们的...

字谜的来历
答:它起源于春秋战国,那时各国大臣常用暗示、比喻的手法映射事物,以劝谏君主采纳自己的主张,逐渐形成了谜语。汉朝时一些文人常用诗词、典故来制谜,出现了妙喻事物特征的事物谜和文字形音义的文字谜。南北朝时文人常以制谜、猜谜来斗智,制谜技巧逐渐成熟。隋唐时谜语由民间进入宫廷,许多皇帝都喜欢猜谜。北宋...

字谜的来历是什么?求精简
答:谜语来源于中国古代民间口头文学,是我们的祖先在长期生产劳动和生活实践中创造出来的,是劳动人民聪明智慧的表现。后经文人的加工创新有了文义谜,一般称民间谜为谜语。最早的字谜大约产生在汉魏年间。刘勰《文心雕龙-隐篇》说:自魏以来,颇非俳优,而君子嘲隐,化为谜语。这一时期,除了诗歌形式之外...

字谜的由来简介 关于字谜的由来简介
答:1、字谜起源于中国汉字,也是汉字特有的一种语言文化现象。字谜主要根据汉字笔画繁复、偏旁相对独立,结构组合多变的特点,运用离合、增损、象形、会意等多种方式创造设制的。2、字谜在中国悠长历史,流传面广,种类繁多,变化无穷。它在文人雅士中流行,也曾被政治斗争和图谶术数所利用。到了现代,字谜更多...

字谜的来历?
答:字谜,在我国有悠长历史,流传面广,种类繁多,变化无穷。它在文人雅士中流行,也曾被政治斗争和图谶术数所利用。到了现代,字谜更多地是作为一种层次较高的娱乐活动在民间流行,受到广大群众喜爱。人们通过字谜这种形式,对楷体汉字进行了种种不依文字学原则的拆分离合,在这种变幻莫测的形体离析过程中,...

字谜的来历 50字
答:一手执鞭(树杈),守于牛旁,表示放牛,引申为放牧。这些会意字,造出来之后,在某一具体环境中,一看就懂,让人们“见而可识”,“察而会意”,一个字就是一个谜面,而谜底正是一种动作或一件事情,教的人稍加指点,学的人马上领会。因此,也可以说会意文字的出现,乃是开了我国字谜的先河。

字谜的来历
答:字谜的来历与特点 字谜是汉民族文化中独特的语言游戏,它基于汉字的复杂笔画、独立的偏旁部首和多变的结构组合。通过离合、增损、象形、会意等技巧,字谜被创造和设计出来。字谜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字谜包括字类谜、词类谜和句类谜等多种形式;狭义字谜则专注于单个汉字的谜语。狭义字谜尤其注重汉字...

字谜的来历是什么?求精简
答:1. 谜语起源于中国古代民间口头文学,是人们在生产劳动和生活实践中创造的,体现了劳动人民的智慧。2. 经过文人的加工,谜语发展成为文言文的字谜,通常将民间谜语称为谜语。3. 最早的字谜出现在汉魏时期,如刘勰《文心雕龙》所述,谜语逐渐从俳优表演中独立出来,成为文人士大夫的嘲隐方式。4. 在两晋...

字谜的来历
答:字谜的来历 老师作业!!!我来答 玉玉第一 LV.3 2009-11-20 我国的字谜起源于远古时期的民间歌谣,大量体现在古代的象形文字——甲骨文中,但最早见诸于文字记载的字谜则是汉代的民谣。当时奸臣董卓当道,篡夺政权,谋杀皇帝,残害忠良,从而引起诸侯混战,社会残破,疮痍满目,人民群众流离失所,家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