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天文学为什么称为“王学”,它的三大功能是什么?

作者&投稿:霍鸣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天文学历史~

天文学的历史非常久远,可以说是人类历史上最古老的一门科学,而且是人类历史上最早出现的精密科学。天文学的萌生和发展一是源于先民渔猎和农耕社会关于判断方向、观象授时、制定历法等等的需要,二是源于先人关于星象与人事神秘关系的占星术。中国是世界上天文学发展最早的国家之一,在战国、秦汉时期就已经形成了以历法和天象观测为主体的天学体系,在二十四史中有专门的《历志》《律历志》及《天文志》记载这些资料,它们对现代天文学也有重要参考价值。 近现代天文学思想的最早源头是古希腊,古希腊人的演绎推理方法和对事物的追根究底态度使他们对宇宙有了深刻而精密的认识,这种认识被文艺复兴时代的欧洲全盘接受。在历史上相当长的时期内,天文学与星占学是不分的,像著名的天文学家托勒密、第谷、开普勒等,也是大星占家。占星需要观测、推算天体的位置,这对天文学的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从哥白尼建立日心说、伽利略使用望远镜、牛顿创立了微积分解析天体的运动开始,天文学跨入近代,天文科学开始与占星术分道扬镳。赫歇耳把观测视野从太阳系扩展到恒星,分光技术使人类可以了解遥远天体的组成,今天,天文学及其相关技术已经发展到我们可以直探百亿光年外的类星体、可以飞近太阳系行星拍照的水平。 因为天文学史是自然科学史的组成部分,所以它是一门特殊的史学。天文学史研究在中国有悠久的传统,二十四史相关志中就有大量天文学发展史的描述,西方到18世纪,已有题为《天文学史》的著作问世。而现代,天文学史早已成为一门成熟的学科,有分学科、地域、断代等多种研究途径。了解天文学史,对我们认识人类思维发展规律、指导前沿研究、利用古代资料和历史信息、丰富史学研究都有重要意义
[编辑本段]天文学发展简史
起源
天文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人类文化的萌芽时代。远古时候,人们为了指示方向,确定时间和季节,就自然会观察太阳、月亮和星星在天空中的位置,找出它的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并在此基础上编制历法,用于生活和农牧业生产活动。从这一点上来说,天文学是最古老的自然科学学科之一。早期天文学的内容就其本质来说就是天体测量学。

古代的天文学家通过观测太阳、月球和其他一些天体及天象,确定了时间、方向和历法。这也是天体测量学的开端。如果从人类观测天体,记录天象算起,天文学的历史至少已经有5、6千年了。天文学在人类早期的文明史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埃及的金字塔、欧洲的巨石阵都是很著名的史前天文遗址。

天文学的研究范畴和天文的概念从古至今不断发展。在古代,人们只能用肉眼观测天体。2世纪时,古希腊天文学家托勒密提出的地心说统治了西方对宇宙的认识长达1000多年。直到16世纪,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才提出了新的宇宙体系的理论——日心说。到了1610年,意大利天文学家伽利略独立制造折射望远镜,首次以望远镜看到了太阳黑子、月球表面和一些行星的表面和盈亏。在同时代,牛顿创立牛顿力学使天文学出现了一个新的分支学科天体力学。天体力学诞生使天文学从单纯描述天体的几何关系和运动状况进入到研究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和造成天体运动的原因的新阶段,在天文学的发展历史上,是一次巨大的飞跃。

19世纪中叶天体摄影和分光技术的发明,使天文学家可以进一步深入地研究天体的物理性质、化学组成、运动状态和演化规律,从而更加深入到问题本质,从而也产生了一门新的分支学科天体物理学。这又是天文学的一次重大飞跃。

1950年代,射电望远镜开始应用。到了1960年代,取得了称为“天文学四大发现”的成就:微波背景辐射、脉冲星、类星体和星际有机分子。而与此同时,人类也突破了地球束缚,可到天空中观测天体。除可见光外,天体的紫外线、红外线、无线电波、X射线、γ射线等都能观测到了。这些使得空间天文学得到巨大发展,也对现代天文学成就产生很大影响。

〖研究对象和领域〗

天文学的研究对象是各种天体。地球也是一个天体,因此作为一个整体的地球也是天文学的研究对象之一。最初,古人观察太阳、月球和天空中的星星来确定时间、方向和历法,并记录天象。

随着天文学的发展,人类的探测范围到达了距地球约100亿光年的距离,根据尺度和规模,天文学的研究对象可以分为:

行星层次 :

包括行星系中的行星、围绕行星旋转的卫星和大量的小天体,如小行星、彗星、流星体以及行星际物质等。太阳系是目前能够直接观测的唯一的行星系。但是宇宙中存在着无数像太阳系这样的行星系统。

恒星层次 :

现在人们已经观测到了亿万个恒星,太阳只是无数恒星中很普通的一颗。

星系层次 :

人类所处的太阳系只是处于由无数恒星组成的银河系中的一隅。而银河系也只是一个普通的星系,除了银河系以外,还存在着许多的河外星系。星系又进一步组成了更大的天体系统,星系群、星系团和超星系团。

整个宇宙 :

一些天文学家提出了比超星系团还高一级的总星系。按照现在的理解,总星系就是目前人类所能观测到的宇宙的范围,半径超过了100亿光年。

在天文学研究中最热门、也是最难令人信服的课题之一就是关于宇宙起源与未来的研究。对于宇宙起源问题的理论层出不穷,其中最具代表性,影响最大,也是最多人支持的的就是1948年美国科学家伽莫夫等人提出的大爆炸理论。根据现在不断完善的这个理论,宇宙是在约137亿年前的一次猛烈的爆发中诞生的。然后宇宙不断地膨胀,温度不断地降低,产生各种基本粒子。随着宇宙温度进一步下降,物质由于引力作用开始塌缩,逐级成团。在宇宙年龄约10年时星系开始形成,并逐渐演化为今天的样子。

在中国古代,帝王认为王国兴衰,王朝更迭,zhi帝王功过都与天象密切相关。例如:若出现彗星,帝王就要检讨自己是否犯错。所以,研究天文学,也就成了帝王专属,即为“王学”。

1、界定时间,确定农时

这一点好理解,人类的作息受到太阳的影响,农业的生产由气候决定。任何文明历法的定义都离不开天文,所以说天文学的功能,这两点是必须的,无论那个文明。

2、观察天象,预知吉凶

天文学和占星术在古代浑然一体,看一看两个词的拼写“astro-”就知道他们的亲缘关系。即便在今天,星座占卜依然能够得到不少青年人的青睐。

3、天人合一,确立正统

这一点或许就是中国特色了,杜甫的登楼就是一个例证“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也就是说北极附近的天区是天地的居所,可以预知皇家的吉凶。如果紫微垣星明亮光润,意味着魏征清明,反之则意味着朝政昏聩。

此外,每一块天区都对应着地面上特定的位置,还是拿两居室诗句“庐山秀出南斗傍”、“扪参历井仰胁息”。

扩展资料

方法

1、观察

古人勤奋观察日月星辰的位置及其变化,主要目的是通过观察这类天象,掌握他们的规律性,用来确定四季,编制历法,为生产和生活服务。我国古代历法不仅包括节气的推算、每月的日数的分配、月和闰月的安排等,还包括许多天文学的内容,如日月食发生时刻和可见情况的计算和预报,五大行星位置的推算和预报等。

一方面说明我国古代对天文学和天文现象的重视,同时,这类天文现象也是用来验证历法准确性的重要手段之一。测定回归年的长度是历法的基础。我国古代历法特别重视冬至这个节气,准确测定连续两次冬至的时刻,它们之间的时间间隔,就是一个回归年。

2、历法

根据观测结果,我国古代上百次地改进了历法。郭守敬于公元1280年编订的《授时历》来说,通过三年多的两百次测量,经过计算,采用365.2425日作为一个回归年的长度。

这个数值与现今世界上通用的公历值相同,而在六七百年前,郭守敬能够测算得那么精密,实在是很了不起,比欧洲的格里高列历早了300年。

3、现代发展

包括天文学在内的现代自然科学的极大发展,最早是从欧洲的文艺复兴时期开始的。文艺复兴时期大致从14世纪到16世纪,大体相当于我国明初到万历年间。我国天文史学家认为,这200年间,我国天文学的主要进展至少可以列举以下几项:翻译阿拉伯和欧洲的天文学事记。

从公元1405-1432年的20多年间,郑和率领舰队几次出国,船只在远洋航行中利用“牵星术”定向定位,为发展航海天文学做出了贡献;对一些特殊天象做了比较仔细的观察,譬如,1572年的“阁道客星”和1604年的“尾分客星”,这是两颗难得的超新星。

4、时间概念

我国的祖先还生活在茹毛饮血的时代时,就已经懂得按照大自然安排的“作息时间表”,“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太阳周而复始的东升西落运动,使人类形成了最基本的时间概念——“日”,产生了“天”这个最基本的时间单位。

大约在商代,古人已经有了黎明、清晨、中午、午后、下午、黄昏和夜晚这种粗略划分一天的时间概念。

计时仪器漏壶发明后,人们通常采用将一天的时间划分为一百刻的做法,夏至前后,“昼长六十刻,夜短四十刻”;冬至前后,“昼短四十刻,夜长六十科”;春分、秋分前后,则昼夜各五十刻。尽管白天、黑夜的长短不一样,但昼夜的总长是不变的,都是每天一百刻。



中国是世界上天文学起步最早、发展最快的国家之一,有大量观测资料,但并未有很深入的研究,对于天体物理也并未提出任何理论,但是在后期的时候往往与王室有关。

中国古代天文学为王权作论证,在王权确立的过程中,天文上的证据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每一次王朝的更替,史书几乎都记载有象征该次天命转移的天象。如汉高祖刘邦得咸阳,五星聚于东井;李世民将发动玄武门政变,太白见秦分等等。就是象王莽、刘裕等篡位或禅位者也大量延引天文上的证据,以证明他们的政权交接的合法性。

扩展资料:

中国古代天文学为日常行事提供趋吉避凶的指导。某种程度上说正是为了保证该项功能的正常发挥,从而促使了中国古代历法的不断进步。在古代中国人的宇宙图像中,时间与空间密切联系在一起,人生天地之间,每行一事,都力求选择合适的时间与地点——时空点来完成。

古人相信只有这样方能吉利有福,反之则有祸而凶。这种思想有文字记载的源头可以追朔到《尚书·尧典》“历象日月星辰,敬授人时”一语。以后《礼记·月令》、《淮南子·时则训》等篇可谓是对“历象日月星辰,敬授人时”一语的详细注释。

有人将“敬授人时”解释为安排农事活动,并认为这是古代历法存在的主要目的。但这一点是站不住脚的,首先《礼记·月令》、《淮南子·时则训》等篇记载的天子“敬授人时”的活动,几乎与“农业生产”没有什么关系;其次从中国古代历法的内容——对行星运动的推求、对日月食的推求等等来看,大都与“农业生产”无关。



在中国古代,帝王认为王国兴衰,王朝更迭,帝王功过都与天象密切相关。例如:若出现彗星,帝王就要检讨自己是否犯错。所以,研究天文学,也就成了帝王专属,即为“王学”。它的功能主要是:司农时,测吉凶,明兴替。

百度上没有找到相关资料,那就容许我自己发挥给出答案吧:

  1. 界定时间,确定农时

    这一点好理解,人类的作息受到太阳的影响,农业的生产由气候决定。任何文明历法的定义都离不开天文,所以说天文学的功能,这两点是必须的,无论那个文明。

  2. 观察天象,预知吉凶

    天文学和占星术在古代浑然一体,看一看两个词的拼写“astro-”就知道他们的亲缘关系。即便在今天,星座占卜依然能够得到不少青年人的青睐。

  3. 天人合一,确立正统

    这一点或许就是中国特色了,杜甫的登楼就是一个例证“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也就是说北极附近的天区是天地的居所,可以预知皇家的吉凶。如果紫微垣星明亮光润,意味着魏征清明,反之则意味着朝政昏聩。此外,每一块天区都对应着地面上特定的位置,还是拿两居室诗句“庐山秀出南斗傍”、“扪参历井仰胁息”,其中奥妙,请楼主自己品味吧。



自古以来,人们对天空就充满了遐想,对那皎洁的月亮更是情有独钟,因为月亮是多变且神奇的,古人也多次赞美它:一弹流水一弹月,半入江风半入云。在他们的诗句的陶冶下,我对月亮也产生了莫名的向往与好奇。

一个寒冷的十二月,我亲眼目睹了神奇的月全食,使我至今难以忘怀。

当我和朋友来到空旷地区时,天空中的星星已渐渐消去,月亮此时还似一块玉盘般圆润而又充满光泽。

随着时间的逝去,明月渐渐呈月牙状。黑夜中,那闪烁的光芒宛如一颗璀璨的指明灯。我不禁暗想:这就是妈妈常说的“天狗吃月”吧,天上真的有另一个世界吗?

渐渐地,天空越来越暗了。我仰望天空,黑色的阴影已经遮住了大半个月亮,耀眼的光芒也不断减弱,好似一艘月亮船,载着我的梦,飞向远方!“快看月亮啊!”听见同伴的喊声,我猛然抬头,月亮被“泼上了红墨水”,边缘已泛起红光,使月亮看起来充满神秘感。此时的场景是多么的美伦美奂,我已沉醉其中,心儿随着月亮的光辉飞向遥远的夜空......

月亮被慢慢染成红色,莹亮而透明,像一颗魔法水晶球。这时的月亮仿佛近在咫尺,伸手便可触及。终于“魔法水晶球”被红色的“墨水”全部侵蚀,天空中上演着一场美丽而又神秘的表演,我和同伴都被深深的吸引了,让我不禁觉得:今天的月亮不同于往日,它不再那么虚无渺茫,而让我有一种与它近距离接触的感觉。也许这就是大自然的神奇。在生机勃勃的大自然中,有很多变幻莫测的神奇现象,我们应该用发现的眼睛去观察,展开想象的翅膀,走进大自然深处,成为大自然的好朋友,去探索大自然这个好朋友更多神奇的奥秘。

中国古代的天文学水平究竟怎么样?
答:早在五六千年以前,中国先民就开始把天体黄道、赤道附近的恒星分为28个星区,每个星区各取一星为主,称为二十八宿。大约春秋以后,中国古代天文学的二十八宿理论经中亚传人印度,再传人波斯、阿拉伯等地。李约瑟曾经提出一个问题:“尽管中国古代对人类科技发展做出了很多重要贡献,但为什么科学和工业革命...

中国古代星星的叫法
答:5、木星为岁星(不是太岁)6、火星为荧惑 7、镇星:土星,为太阳系八大行星之一,至太阳距离(由近到远)位于第六、体积则仅次于木星。并与木星、天王星及海王星同属气体(类木)巨星。古代中国亦称之镇星或填星。扩展内容 所谓中国古星名,简单说就是我国古代对天空中星星的命名,即有对星星群组、...

关于中国古代黄道二十四星的划分,以及每一部分星的名称,和各自代表的...
答:某一宿的距星与下邻宿距星的赤经差,称做某一宿的赤道距度(简称距度),中国古代表述天体位置的两个量叫去极度和八宿度。“去极度”是指被测星辰与北天极的角距离;“八宿度”是指该天体与它西侧相邻一宿距星的赤经差,这个度量体系就是中国天文学家们建立的赤道坐标系统。 由上述可知,选取距星、测量距度是...

古代天文历法文学常识
答:中国古代天文学的最主要组成部分是历法,换一句话说,历法是中国古代天文学的核心。中国古代历法不单纯是关于历日制度的安排,它还包括对太阳、月亮和土、木、火、金、水五大行星的运动及位置的计算;恒星位置的测算;每日午中日影长度和昼夜时间长短的推算;日月交食的预报等等广泛的课题。 从某种意义上讲,中国古代历法...

中国古代天文学:何为“天极”
答:要想深入理解中国古代的文化、思想和哲学,天文学是一个很好的切入点。天文学不光涉及历法、观察星象等,实际上它还涉及到整个宇宙人生。我主要谈谈如何从天人关系的角度入手,理解和研究中国古代的天文学。古代天文的特点中国古代天文学具有最长的、连续的天象记录,这是其他文明所没有的。为什么这样重视天象呢?古代皇帝...

五个关于中国古代的天文问题
答:中国古代天文学在许多领域曾长期在世界上处于领先的地位,在世界天文学史和中华民族文化史上,都写下了光辉的篇章。 中国古代天文学的最主要组成部分是历法,换一句话说,历法是中国古代天文学的核心。中国古代历法不单纯是关于历日制度的安排,它还包括对太阳、月亮和土、木、火、金、水五大行星的运动及位置的计算;...

古代中国天文学成就突出的原因
答:我国古代天文学的成就突出,主要是因为农业发展的需要。农业生产与季节、天象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中国古代的天文历法知识,就是在农业生产的实践中不断积累起来、又直接为农业生产服务的。中国古历采用阴阳合历,即以太阳的运动周期作为年,以月亮圆缺周期作为月,以闰月来协调年和月的关系。古人根据太阳...

中国历史有名的天文家有哪些?他们各有什么突出贡献?
答:不过,中国古代天文学家们对于冬至点移动的记录都存而不论,没有把“周天”(恒星年)和“周岁”(回归年)区分开来。 事实上,由于月球、太阳和行星的引力影响,使赤道部分比较突出的椭形地球的自转轴绕黄作缓慢的移动,相应的春分点治黄道以每年50.24分速度西退,差不多71年西移1度,大约26000年移动一周。

天文名词有哪些?
答:东方七宿如同飞舞在春天夏初夜空的巨龙,故而称为东官苍龙;北方七宿似蛇、龟出现在夏天秋初的夜空,故而称为北官玄武;西方七宿犹猛虎跃出深秋初冬的夜空,故而称为西官白虎;南方七宿像一展翅飞翔的朱雀,出现在寒冬早春的夜空,故而称为南官朱雀。【分野】古代天文学家将天上星空区域与地上的国州互相对应,称作...

中国古代天文学为什么以五行来命名行星???
答:五行指:金、木、水、火、土。中国古代人根据五行学说结合肉眼观测到的行星的颜色来命名的(按照五行学说即木青、金白、火赤、水黑、土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