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哲学有哪些学派?

作者&投稿:訾曲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中国古代哲学有多少流派?其精髓是何?~

如果没有特别争论的话,所谓"中国古典哲学"不外包含法、释、道、墨、儒五个"主干"流派——其它的小流派过分陷溺于个别分支,与主流研究的对象不是同一个层次,可以暂时不加理睬;另外还有一些理论派别完全可以归到这五个派别中,因此也可以暂时放在一边。

那么如何认识和把握它们的特点呢?为了比较圆满地解释这个问题,肯定需要写上厚厚的几本书来加以论证。但是还好,这里不准备作这个工作。不过这里可以打一个比方,应该能够从感性上对理解这个问题有所帮助。

例如一个人要打另一个人的耳光,不同的学派主张不同的方法。

法家的作法是:扑上前去,干干脆脆地就是一记响亮的耳光。

释家的作法是:口中念念有词,"四大皆空,人生是苦"——认命了吧!

道家的作法是:"好啊!好啊!‘此亦一是非,彼亦一是非'。你以为你打了我,其实不如说是我用脸打了你的手。我打了你,而你还不知道真实情况。可笑啊,可笑!可怜啊,可怜!......"

墨家的作法是:"畜生!不准胡闹!怎么什么道理都不懂?大哥打了你,完全是为了你好,为了大家好!怎么一点义气都不讲!"

而儒家的作法比较特别一点。孔子历来强调要"身体力行"。所以他轻轻地拍打自己的厚脸,一边打,一边唱:"约束自己啊,回到礼的约束,这就是道德的最高境界啊。如果有一天大家都作到了,天下就安宁啦!"所以儒家认为每个人都要这么拍打拍打自己。当然,有的时候,由于人们没有掌握好孔子的莫名其妙的"权",就这么自己把自己给打死的也不少。所以孔子认为,一流的猛兽不是如法家那样四处猎食的猛兽。最好的肉食者是:只要哼一声,弱小的动物就自己举着盘子,带着作料,跑道主人面前等待被吃——当然,如果被食者能够提前刷洗好身体就更好了,这可以免去主人患消化系统疾病。

根据以上表现,可以看到,真正自己动手打人的只有法家一家;而释、道、儒、墨并不需要亲手打人。这样就可以看出这些流派因此可以分为两个大的类,一类是实际负责操作的,如法家;另一类则负责作解释、安抚的工作,就是所谓的"意识形态"。虽然维护统治的目的相同,但其中的奥妙则完全不一样。

通过这个例子,可以大概地说:

l 法家的研究重点在于"实际"的操作。就是说,统治本身也并不完全是欺骗。特别是当战争爆发时,统治的素质如何,立刻就见分晓了。统治作为一个"综合平衡体系",至少需要从制度的设立、法制的建立、官吏的培养和任用、处理包括战争在内的紧急事件等等方面的内容。这些"琐屑"的"细"事,其实只有法家来处理的。例如作为地方行政官员,应该对农业的生产技术有些了解,而这些事情在孔子看来,是"小人"才做的。

l 佛教比较特别,因为它毕竟不是土生土长的。佛教认为"四大皆空","生即是苦"等等。等于是说有些人注定要倒霉,而另外有些人则相反。等等。

l 而道教或道家则从"相对"的观点,认为佛教所说的"苦"就是"乐"。当然作为"意识形态"的道教或道家思想,与这里所要谈的《老子》存在根本的区别。

l 墨派认为通过建立纯粹"个人"性质的组织,就可以形成统治。墨派的主张当然不错。但显然,在墨派的基础上无法建立大的国家。因为墨派与制度不相容的。制度的建立同时就是集团的解体。对于制度而言,不存在集团的概念。每个人都是平等的,级别的差别只存在于制度本身之中。制度不会承认集团的等级和权威。尽管制度和集团在一定条件下能够相安无事,但二者的冲突是不可避免的。制度是唯一的集团,它摧毁了与它并列、不肯加入它的体系的其他集团。

l 儒家的情况的确有些不同。儒学主张"正人先正己",认为应该自己遵守礼法,然后再要求别人这么做。而且往往是高级别的"礼",如父、夫、君,要求级别低的 "礼",如子、妻、臣。而且特别要求低级别的"自律"。即尽量作出服从的样子来。庄子感到儒家这么做非常"恶心",就象给君王舔痔疮一样。当然,现实比想象更加恶心——尽管庄子以想象力著称。秦始皇终于按奈不住,一下子埋了很多这样的"人才"。

当然,以上都是非常概括地说的。主要是从其服务于统治阶级的方式和其所作的"贡献"而言。

阴阳家、儒家、墨家、名家、法家、道德家(道家)
影响最大的应该是儒道佛(佛家从古印度传来的)
西方的是
古希腊:
米利都学派、爱利亚学派、毕达哥拉斯学派、智者派、苏格拉底学派、麦加拉学派、埃利斯—埃雷特利亚学派、犬儒学派、居勒尼学派、柏拉图学派、学园派
希腊化—罗马:
漫步学派、斯多亚学派、伊壁鸠鲁学派、亚历山大利亚学派、叙利亚学派、雅典学派

概括起来说,中国古代哲学有以下的基本特征:
1、重人生。中国古代的哲学家,常常从生活实践出发,研究各种哲学问题,因此特别注重人生的研究。儒家哲学中所讲的心、性、情、气、意、良知等都表示对人生、人性以及人的生命的一种认识;道家从另外一个角度给予人生以极大的关注,理想的人生境界--精神的逍遥与解脱,是道家矢志不渝的追求。那飘逸洒脱、高洁绝尘的风骨神韵,历来是道家所向往人生境界;佛教则把追求净化超升,从而达到“涅 ”境界,作为人生的终极目标。把儒家的真性、道家的飘逸、佛教的超脱融合起来,就可以体会出中国古代人生哲学的境界。
2、重践履。知行关系是中国古代哲学家特别关注的问题之一,它所涵盖的是理论理性和实践理性的统一,中国古代哲学家偏重于践行尽性,履行实践。孔子讲,“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所谓“乐之”,就是依其所知以实践,而获得一种乐趣。中国古代哲学家的兴趣不在于建构理论体系,不只是把思想与观念表达出来就达到目的,而在于言行一致、知行统一。自己所讲的与自家身心的修炼必相符合。当然这里的践履并非人类的生产实践,而是偏重于个人的修德重行。由此,便引出第三点。
3、重道德。中国古代哲学从本质上讲可以说是一种道德哲学。无论是儒家的三纲领(明明德、新民、止于至善)八条目(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还是道家的修道积德,无不以道德实践为第一要义。通过道德实践,可以提高人的道德修养,从而达到社会整体关系的良性互动--君仁臣忠,父慈子孝、夫敬妇从、兄友弟恭、朋友有信。这种重视道德践履的传统,是中国哲学中知识论不发达的原因,也是中国古代宗教不发达的原因。
4、重和谐。重和谐是中国古代哲学一贯传统。《易传》讲“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贞”,所谓“太和”,就是至高无上的和谐,最好的和谐状态,而张载提出:“太和所谓道,中涵浮沉、升降、动静相感之性,是生氤氲相荡胜负屈伸之始”,即太和便是道,是最高的理想追求,即最佳的整体和谐状态。但这种和谐是包含着浮沉、升降、动静等矛盾和差别的和谐,因此这种和谐是整体和动态的和谐,是一种更高意义上的和谐。与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相一致,中国传统哲学也十分重视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孟子的所谓“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强调的就是要以和谐为最高原则来处理包括君臣、父子、夫妇,乃至国家和民族的关系,从而达到“人和”的境界。儒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阐述了要实现“和”的理想,最根本的途径是“持中”,并通过对持中原则的体认和践履,去实现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天道之间的和谐与平衡,这就是“极高明而道中庸”,因此中庸之道是中国古代哲学的基本精神之一。
5、重直觉。中国古代哲学不重视形式上的精密论证,也没有形式上的条理系统。而只注重生活的实证,或主体的直觉体验,体验久久,有所感悟,以前的种种疑惑豁然开朗,日常的经验得到贯通,这样也就有所得,所得所悟的记录就是现在还可以看到的哲学著作。由于是所得所悟的记录,因此中国哲学著作就少有西方哲学著作那样的严密论证和逻辑结构,而多是一些文章断片。这些哲学思想是哲学家们所得所悟的思维以及直觉体验的结晶,无论是影响深远“天人合一”、“道”,还是孟子所讲的尽心、知性、知天,养“浩然之气”,庄子讲“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魏晋玄学家讲“言不尽意”,“得意忘象”,都是一种并不能由语言概念来确指、来表现,而只能靠主体依其价值取向在经验范围内体悟的思想。至于中国禅宗更是把中国哲学重直觉的特点发挥的淋漓尽致,所谓明心见性、立地成佛全靠直觉与顿悟。中国古代哲学重直觉而忽视了逻辑的推理和概念分析的特点,是中国哲学知识论贫乏和道德哲学发达的根本原因

概括起来说,中国古代哲学有以下的基本特征:
1、重人生。中国古代的哲学家,常常从生活实践出发,研究各种哲学问题,因此特别注重人生的研究。儒家哲学中所讲的心、性、情、气、意、良知等都表示对人生、人性以及人的生命的一种认识;道家从另外一个角度给予人生以极大的关注,理想的人生境界--精神的逍遥与解脱,是道家矢志不渝的追求。那飘逸洒脱、高洁绝尘的风骨神韵,历来是道家所向往人生境界;佛教则把追求净化超升,从而达到“涅 ”境界,作为人生的终极目标。把儒家的真性、道家的飘逸、佛教的超脱融合起来,就可以体会出中国古代人生哲学的境界。
2、重践履。知行关系是中国古代哲学家特别关注的问题之一,它所涵盖的是理论理性和实践理性的统一,中国古代哲学家偏重于践行尽性,履行实践。孔子讲,“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所谓“乐之”,就是依其所知以实践,而获得一种乐趣。中国古代哲学家的兴趣不在于建构理论体系,不只是把思想与观念表达出来就达到目的,而在于言行一致、知行统一。自己所讲的与自家身心的修炼必相符合。当然这里的践履并非人类的生产实践,而是偏重于个人的修德重行。由此,便引出第三点。
3、重道德。中国古代哲学从本质上讲可以说是一种道德哲学。无论是儒家的三纲领(明明德、新民、止于至善)八条目(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还是道家的修道积德,无不以道德实践为第一要义。通过道德实践,可以提高人的道德修养,从而达到社会整体关系的良性互动--君仁臣忠,父慈子孝、夫敬妇从、兄友弟恭、朋友有信。这种重视道德践履的传统,是中国哲学中知识论不发达的原因,也是中国古代宗教不发达的原因。
4、重和谐。重和谐是中国古代哲学一贯传统。《易传》讲“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贞”,所谓“太和”,就是至高无上的和谐,最好的和谐状态,而张载提出:“太和所谓道,中涵浮沉、升降、动静相感之性,是生氤氲相荡胜负屈伸之始”,即太和便是道,是最高的理想追求,即最佳的整体和谐状态。但这种和谐是包含着浮沉、升降、动静等矛盾和差别的和谐,因此这种和谐是整体和动态的和谐,是一种更高意义上的和谐。与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相一致,中国传统哲学也十分重视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孟子的所谓“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强调的就是要以和谐为最高原则来处理包括君臣、父子、夫妇,乃至国家和民族的关系,从而达到“人和”的境界。儒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阐述了要实现“和”的理想,最根本的途径是“持中”,并通过对持中原则的体认和践履,去实现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天道之间的和谐与平衡,这就是“极高明而道中庸”,因此中庸之道是中国古代哲学的基本精神之一。
5、重直觉。中国古代哲学不重视形式上的精密论证,也没有形式上的条理系统。而只注重生活的实证,或主体的直觉体验,体验久久,有所感悟,以前的种种疑惑豁然开朗,日常的经验得到贯通,这样也就有所得,所得所悟的记录就是现在还可以看到的哲学著作。由于是所得所悟的记录,因此中国哲学著作就少有西方哲学著作那样的严密论证和逻辑结构,而多是一些文章断片。这些哲学思想是哲学家们所得所悟的思维以及直觉体验的结晶,无论是影响深远“天人合一”、“道”,还是孟子所讲的尽心、知性、知天,养“浩然之气”,庄子讲“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魏晋玄学家讲“言不尽意”,“得意忘象”,都是一种并不能由语言概念来确指、来表现,而只能靠主体依其价值取向在经验范围内体悟的思想。至于中国禅宗更是把中国哲学重直觉的特点发挥的淋漓尽致,所谓明心见性、立地成佛全靠直觉与顿悟。中国古代哲学重直觉而忽视了逻辑的推理和概念分析的特点,是中国哲学知识论贫乏和道德哲学发达的根本原因

犬儒学派(木桶哲学家)代表人物截奥基尼斯。亚里士多德思想代表古希腊繁荣时期哲学思想的顶峰,自此以后,古希腊哲学走向了衰落。从公元前4世纪后半叶马其顿统一希腊到公元前2世纪希腊本土被罗马征服,是古希腊城邦奴隶制的衰亡时期,史称“古希腊晚期”。而从公元前2世纪上半叶罗马打败马其顿,吞并古希腊各城邦,直到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为止,便是历史上的“古罗马时期”。古希腊晚期和古罗马时期的大多数哲学家都是通过注释前辈们的著作来阐发自己的思想,虽说不乏真知灼见,但从总体上说,不过是对以往哲学以不同形式加以综合而已,缺乏独创性。这一时期的重要哲学流派是怀疑学派、伊壁鸠鲁学派、斯多噶学派和新柏拉图学派,其中都包含有一定的心理学思想。 1.怀疑学派 这个学派的创立者是皮浪(约公元前365—前275)。古希腊早期哲学所孕育的理性主义和经验主义提供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探求真理的途经,或者相信内部固有的理性,或者依靠外在感性的经验。然而,皮浪则认为理性也好,感觉也好,都不能提供真实的知识。因此,人对一切事物最好都采取怀疑的态度,保持沉默,不要轻易下断语。这样,在思想上默于不可知,安于不知,就可以达到心神恬静了。追求心神恬静是人生的目的。皮浪代表早期的怀疑主义,后来古罗马的爱那西德谟(约公元前1世纪)代表晚期的新怀疑主义。 2.伊壁鸠鲁学派 这个学派由伊壁鸠鲁(公元前341—前270)所创立。他研究了他以前的希腊各家的思想,还曾从皮浪学派学习心神恬静的方法。后来他领悟到真正的恬静不能从怀疑中获得,只能源于对客观世界的正确认识。他于是接受了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认为人的心智或灵魂都是极轻极圆滑的原子。心智居于胸中,灵魂遍布于全身。可以说心智是灵魂的集中部分,心智指挥灵魂。灵魂原子从感官传导感觉于心智,心智利用灵魂原子的传导,推动肢体发生动作。伊壁鸠鲁认为一切感觉都是物质相互碰触的作用,感觉是由外物流出的稀薄的原子团触到人的感官的结果。伊壁鸠鲁认为思维依赖感觉。对一项事物多次感觉之后,由记忆的帮助而形成对这事物的一般意象,依靠诸多一般意象才能思维。一般意象或概念,他称为预识,因为人们可以用它预想要寻求的事物。伊壁鸠鲁以为一切感觉都伴有痛苦或快乐的感情。痛苦是由于人体内原有的适当的原子安排被扰乱,快乐则由于这种安排的恢复或者得到新的平衡。伊壁鸠鲁也认为人是趋乐避苦的,但是人必须有道德,因为有德者必然快乐,而且真正的快乐者也必有德,乐与德是不可分离的。他所说的快乐虽然包括肉体的快乐,但主要是指长期的全面的轻松而不是指一时的纵情欢乐。伊壁鸠鲁反对宗教,反对一切迷信,认为这些都不能使人恬静,因为一切生死成毁都只是原子的结合和分离,与神无关,由于信奉宗教或迷信而内心恐惧不安是完全不必要的。 伊壁鸠鲁的思想后来由古罗马时期的卢克莱修(约公元前98—公元前53)所继承。他著有《物性论》,宣传伊壁鸠鲁主义。 3.斯多噶学派 (花园哲学家)斯多噶的字义是廊,由于这个学派在雅典的一处画廊集会讲学而得名。这派的创始人是芝诺(约公元前336—前264)。斯多噶学派以为世界既是物质也是理性。人的灵魂是物质的,是世界理性的一部分,所以人应该顺从理性,一切变化都是世界理性的表现,都是注定而不是偶然的。这个学派因此相信预言和占卜。 斯多噶学派认为心有8个部分,包括5种感官、生殖能力、语言能力和理性。理性是最高的部分,居于心脏。人出生时心是空白的,没有天赋观念,一切知识来自感觉,由多数感觉渐渐形成概念。理性也从感觉发展而来,在14岁时成熟。理性有内部的和外部的活动,前者是判断和选择作用,后者是语言表达。这个学派将心理活动分为认识与情感两类。情感又分为良性的、常态的和过度的、病态的。前者是喜悦、谨慎、合理的愿望,后者是快乐、悲痛、恐怖和不合理的愿望。过度的情感是理性的错误判断,快乐和悲痛是对现在的错误判断,恐怖和不合理的欲望是对将来的错误判断。 芝诺代表早期斯多噶学派,后来古罗马时期的塞涅卡(约2—65)和安东略(120—180)代表晚期的新斯多噶学派。斯多噶学派思想最终为基督教所吸收。4.新柏拉图学派 这个学派以柏拉图的理念论为基础,把柏拉图的著作看作是真理的源泉,其主要代表人物是普罗提诺(205—270)。他认为世界的本原是“太一”,一切万物都从“太一”中“流溢”出来。“流溢”过程是一个从高到低的下降过程,从“太一”首先“流溢”出来的是心智。心智具有“太一”的性质,也很像“太一”,具有完满性。心智仿效“太一”,从自身“喷射”出灵魂。灵魂在观看它的来源时,就充满了心智,再流向别的相反方向时,就产生自身的形象,产生出整个感性的现实世界。可见,这种“太一”说不过是以一种神秘主义的方法重复柏拉图的理念论而已。它成为后来的基督教学说的主要思想来源之一。 总之,古希腊、古罗马是西方心理学思想产生的故乡,是现代心理科学形成的源头。从公元前6世纪到公元5世纪,古希腊、古罗马时期的哲学心理学思想揭开了西方心理学史的序幕。它的中心问题是探讨灵魂究竟是什么,把灵魂及其活动作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围绕着这个问题,思想家们引申出心身关系、心理过程等一系列不同问题的争论,同时奠定了中世纪的灵魂官能心理学的基础。

泰勒士(Θαλ�6�8�0�9 Thales,生活在约公元前585年)是古希腊哲学家、古希腊七贤之一、米利都学派的创始人。
赫拉克利特(Heraclitus,约公元前540年~前480年),古希腊哲学家、爱非斯派的创始人。
毕达哥拉斯(Pythagoras, 希腊文 ∏υθαγ�0�2ρα�0�9,约前580年—前500年),古希腊哲学家、数学家和音乐理论家。
苏格拉底(希腊文:∑ωκρ�0�4τη�0�9(前469年—前399年)是著名的古希腊哲学家。与他的学生之一是柏拉图及柏拉图的学生亚里士多德并称“希腊三贤”。
柏拉图(希腊语:∏λ�0�4των,英语:Plato,约公元前427年-前347年)是古希腊哲学家,其主要哲学思想是理念论,对西方的哲学思想有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原名亚里士多克勒(Aristoklēs),家中排行老四。柏拉图是其体育老师给他起的绰号。他是苏格拉底的学生,又是亚里士多德的老师。
亚里士多德(希腊语:Αριστοτ�0�5λη�0�9,约前384年—前322年)是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科学家和教育家。他是柏拉图的学生,亚历山大大帝的老师。
阿基米德(Archimedes,前287年—前212年),伟大的古希腊哲学家,数学家、物理学家。

名家是中国古代哲学学派之一。名家以思维的形式、规律和名实关系为研究对象,其代表人物有尹文、惠施、公孙龙、后期墨家等,观点则有很大差异,其中主要的派别有“合同异”派和“离坚白”派。 惠施是“合同异”派的代表,在考察名实关系时强调事物的普遍联系和发展,夸大概念的相对性,得出“天与地卑,山与泽平”,万物“毕异”本为“毕同”的相对主义结论。“离坚白”派的代表公孙龙则强调事物和概念间的差异性,认为万物各自独立,互不相同,提出“白马非马”、“坚白石二”等命题。 战国末期,后期墨家对合同异派与离坚白派的片面性有所纠正,提出了“坚白相盈”的观点,在讨论名实关系中坚持“以名举实”,分析了概念、判断等的基本类型;荀子亦强调“制名以指实”,进一步对概念进行了分类。这些观点在中国古代逻辑史上都占有一定的地位。(来源:大唐网)

古印度哲学主要流派
答:形成于公元前8至前7世纪,因以崇拜婆罗贺摩(梵天)而得名。它信奉多神,以梵天、毗瑟拿和湿婆为主神,认为它们分别代表宇宙的创造、护持和毁灭三个方面;相信轮回业报之说。婆罗门教在其产生和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很多哲学学派,其中影响较大的有数论、瑜伽派、胜论、正理论、弥曼差派和吠檀多派。

古希腊四大学派之间的思想承袭
答:人们开始关注自身的幸福和快乐,带有强烈的个人主义和人本主义色彩,这是这一时期古希腊各个哲学流派思想的共同特点。好了,今天的内容就是这些,如果喜欢我的文章,请点击关注“小播读书”或分享给您的朋友,谢谢。今天参考和推荐书目:《哲学与人生》《哲学100问》《西方哲学简史》《古希腊哲学的故事》

四大哲学流派有哪些?
答:大约从公元前600多年至公元前400多年苏格拉底之前。古希腊哲学的起点是从“西方哲学之父”泰勒斯提出“水是万物之原”。古希腊人们开始摆脱神创论的束缚,打开了理性思考世界的大门。之后一大批古希腊思想家开始对世界进行理性的思考,比较著名的有几大学派,包括泰勒斯为代表的米利都学派;以巴门尼德为代表...

我国古代的哲学包括那些?
答:中国古代哲学思想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中国哲学在其两千多年的发展中出现了许多的哲学家和哲学流派,他们各自体现了时代的精神面貌,成为中华民族精神文化的不同基因,至今仍然有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其中影响最大的,有以下四个时期的哲学思想:先秦哲学、两汉经学、佛教哲学、宋明理学。 中国古代哲学在其...

古印度六大哲学派别分别是什么
答:六派哲学(梵şaddarśana),亦作正统派(Astika),指代表印度正统古典哲学的六个哲学派别。印度古籍中所言及的六派哲学,有时候也包含非正统派的哲学,因此所谓六派,其派名并不确定,但是就印度学领域内之术语而言,则纯指成立于西元前后的六个出自婆罗门教的学派。六派哲学兴起于笈多...

古希腊的四大学派是哪四大学派?
答:四大学派是伊奥尼亚派、毕达哥拉斯派、爱利亚派、元素派。一、伊奥尼亚派1.这个派系有时又分为米利都学派和爱菲斯学派。由于他们地处同一个地区,于是将其合为一个派别。2.首先是泰利斯的水本原说。泰利斯被公认为西方哲学史上的第一个位哲学家。他第一个提出了世界的本原是什么的问题。而他的观点...

古希腊 有哪些自然哲学学派
答:古希腊早期自然哲学四大学派 早期自然哲学的探讨,源于当时的哲人所感兴趣的一个问题:世界从哪里来。换句话说,世界和宇宙的本原是什么。针对这个问题,古代的先贤们穷尽其智慧,一代又一代寻找着这个神秘的答案,不断的更新和提升他们的认识和智慧。尽管这个答案到今天,自然科学还没有办法真正的找到。但他们的智慧的探索...

中国历史上都有什么学派
答: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核,也是维护封建君主专制统治的理论基础。儒家思想、君主专政制度构成了中国古代政治史的两大主体内容。2、道家学派 道家学派,是以老庄学说为中心的学术派别。形成于先秦时期。其学说以“道”为最高哲学范畴,认为“道”是世界的最高真理,“道”是宇宙万物的本原,道是宇宙...

中国古代的哲学书籍主要有哪些?
答:一、中国古代哲学拥有丰富的哲学体系,包括道家哲学、儒家哲学、释家哲学以及法家、墨家等等学派哲学,共同构成了中国经典哲学体系。二、在道家哲学方面,代表的哲学著作有《道德经》、《管子》、《列子》、《庄子》、《淮南子》、《抱朴子》等等。以《道德经》为例,提出了道法自然的思想,至今,这一思想...

战国时期的学派是什么?
答:2、道家:“无为而治”,提倡不扰民,让人民自由发展,是一种鼓励经济发展,不扰民,休养生息的政策。代表人物老子。3、墨家:主张“兼爱”“非攻”“尚贤”,对和平的观念有深远的影响。代表人物墨翟。4、法家:提出富国强兵、以法治国。是中国古代提倡以法制为核心思想的重要学派。代表人物李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