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发的故事,它是从什么时候被当成政治分野象征的?

作者&投稿:巫矿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华夏民族从先秦时期就将头发视为身体的的一部分,孔夫子站在伦理道德的高度发出了“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损伤”的圣训以后,人们为保护头顶上的青丝,郑重其事地绾发结缨戴冠,丝毫不敢马虎。

头发既然承载着如此重要的内涵,削发就成了一种处罚的方式,“髡刑”就是对那些犯了不可饶恕错误的人执行削发,以示惩罚。曹操因为马踏麦田,触犯了自己所定的军纪,于是割发代首以明军纪。古代中国人对头发的重视,自此更加深入骨髓,直到明朝,人们都坚守着“头发不可毁伤”的祖训。

与此相应,中国人历来将披头散发视为蛮夷的象征。清朝起于塞北,作为马背上的民族,由于骑马的缘故,很早就有了结辫的习惯。满人的祖先女真人,就是剃发蓄辫的民族,满族成年男子的发式为剃发垂辫。也就是采取“半剃半留”的方式,在额角的两端引一条直线,将直线前面的头发全部剃光,只留后脑勺的头发结辫垂于脑后。至于这种习俗究竟始于什么时候,保持了多长时间,已无从考证,只知道他们是为了便于骑射,在跃马疾驰中不让头发影响视线,而将前半部头发剃掉。

这本来非常适合马背民族的发式,清军入关以后,清朝统治者却强力在中原农耕民族中推行剃发蓄辫制度,以表明对其政权的认同,将头发上升成到一个前所未有的政治高度。

1645年,顺治皇帝发布命令:“自今布告以后,京城内外,直隶各省,限旬日尽行剃完。若规避惜发,巧词争辩,决不轻贷”,臣僚不准妄议剃发,否则“杀无赦”。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剃发令”。

至此,为了头顶上青丝的去留问题,满汉之间展开了生死大博弈,清政府喊出:“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强制推行。

这对长期受儒家传统思想影响的汉人来说是无法接受的,一缕青丝,不仅受之父母,而且成了忠于明朝的象征,这是万万不能剃掉的。为此,有人不惜以死捍卫,他们也针锋相对提出了:“宁为束发鬼,不作剃头人!”的口号。

为了头发问题,满清统治者采取了异常残酷的手段。江阴十日,嘉定三屠,满清政府制造了惨绝人寰的历史悲剧,多少人头落地。

最悲壮的莫过于“江阴十日”,江阴百姓看到剃发令之后,对天发誓:头可断,发决不可剃也!遭到二十万清军围攻,江阴人民在阎应元、陈明遇的率领下坚守城池八十一天,杀死清兵七万五千人,有六万七千壮士战死于城墙上下。城破之后,杀红了眼的清军最高指挥官博洛丧心病狂地纵兵屠杀十日,直到满城杀尽方才封刀。有十七万多军民惨死在清兵的刀下,仅有五十三名老小幸免于难。有阎应元的绝命诗为证:

八十日戴发效忠,表太祖十七朝人物。

六万人同心死义,存大明三百里江山。

在汉人不断反抗,满人不断的镇压中,随着南明小朝廷一个接一个的垮台,人们光复的希望也随之破灭。人们不得不忍辱接受了满清统治的现实,辫子也一根根地留了起来。随着日子的流逝,人们也麻木了,习惯了,不再觉得不顺眼,也不再理会它是化外蛮夷之俗了,辫子也就逐渐成为了中国人的习俗。

1851年,洪秀全振臂一呼,发起了金田起义。太平天国以反清为号召,又翻出了二百多年前的那笔老帐,在发布的《奉天讨胡檄》中宣称:“夫中国有中国之形象,今满洲悉令削发,拖一长尾于后,是使中国之人变为禽兽也。中国有中国之衣冠,今满洲另置顶戴,胡衣猴冠,坏先代之服冕,是使中国之人忘其根本也。”

太平军的官兵恢复“中原古制”,重新穿起汉族的衣冠服饰,蓄发不剃,恢复汉人发式。而太平军所到之处,也强制性推行起了蓄发易服,将其视为是否拥护太平太国的一种政治态度,要保住脑袋,就得留起头发,否则就有可能杀头。太平天国失败后,蓄发易服也随之销声匿迹,一切又恢复了原来的样子。

鸦片战争,列强用坚船利炮强行打开中国的大门以后,在很长的时间里,世界上其他民族的人们用异样的目光盯着中国男子脑后拖着的那根长长的发辫,相互都感觉很不舒服。而随着与外国人接触的增多、及对近代工业文明的深入了解,有些人开始意识到蓄辫这种陋俗,有百害而无一利。

最早向清朝当权者提出断发剪辫的人,是主张维新的康有为。1898年夏,康有为大胆上书光绪皇帝,提出断发、易服、改元的主张,请求光绪皇帝在政治、经济、文化全面实施变革之际下令断发易服,以“振国民之精神”,但没被采纳。

1910年,作为清朝新政产物的资政院第一届常委会开幕。会上,有人提出了剪辫易服议案,虽然遭到部分满洲贵族的强烈反对,最后还是以大多数议员赞成而获得通过。不过,这时候的剪辫还是一种自由的选择,没有形成强制性的社会压力。

武昌起义爆发后,各省纷纷响应。与清初强迫汉人剃发相比,新成立的军政府也把头发看成是政治分野的象征,独立各省很自然地把标志汉人臣服于满清朝廷的辫子作为革命目标,剪除辫子已经成为去旧图新的标志。

许金城在《民国野史》记述:"无数的汉人都兴高采烈地剪去这条奴隶标志的辫子。也有迷信的,事先选择吉日,拜祭祖先,然后庄重地剪除,把辫子烧了。更有联合多人同日剪辫,并燃放爆竹,举行公宴庆祝。"当时人们流传着:"不剪发不算革命,并且也不算时髦,走不进大衙门去说话,走不进学堂去读书。"一时间,剪辫浪潮席卷大江南北。

鉴于不少地方还存在着满族遗老遗少,和相当一部分老百姓出于一种长期以来形成的习惯而抵制剪辫的情况,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后,通令全国剪辫,措辞十分严厉:"凡未去辫者,于令到之日限二十日,一律剪除净尽,有不遵者以违法论。" 至此,那根折腾了中国人近三百年、又油又腻的累赘大辫子,终于从人们的头顶上消失了。



头发的故事,它是从什么时候被当成政治分野象征的?
答:华夏民族从先秦时期就将头发视为身体的的一部分,孔夫子站在伦理道德的高度发出了“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损伤”的圣训以后,人们为保护头顶上的青丝,郑重其事地绾发结缨戴冠,丝毫不敢马虎。头发既然承载着如此重要的内涵,削发就成了一种处罚的方式,“髡刑”就是对那些犯...

头发的故事,它是从什么时候被当成政治分野象征的?
答:在中国历史上,头发承载了丰富的文化意义与社会象征。自先秦时期起,头发便是身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孔子曾教导人们应尊重身体每一部分,因其来自父母。因此,损伤头发被视为不敬。作为惩罚手段,古代中国有“髡刑”,即剃去犯人的头发以示羞辱。曹操曾因马踏麦田违反了自己定的军纪,为表明军纪严明,他割发...

鲁迅《头发的故事》概括
答:《头发的故事》记述了小说主人公N先生由头发的故事引发的体验和感想。清初,扬州和嘉定人因不愿意拖起辫子,就有了骇人听闻的“扬州十日”和“嘉定屠城”。到了清末,没有辫子就成了“反叛”了。N先生从国外回来的时候被人骂作“冒失鬼”和“假洋鬼子”,女子剪掉头发就考不进学校。直到辛亥革命以后...

鲁迅作品头发的故事简介
答:《头发的故事》简介:《头发的故事》是现代文学家鲁迅于1920年创作的短篇小说。小说以双十节为线索,以N先生独白的方式,围绕着男人留辫子、剪辫子,女子剪发等头发问题组织故事。通过头发问题所引起的反复曲折的风波,表达了作者鲁迅对中国普通民众的深深同情和对只重形式、不重实质的统治者或革命者的愤激。

读《呐喊》--头发的故事
答:头发,于现代人是美的装饰,就是把头发剪去,也仅是为了方便或依然为着美观。然而,头发在中国的历史上却一直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读鲁迅先生创作的《头发的故事》,又一次让人们体会到封建统治旧时代对头发的“执着”。清朝时期男人都留着辫子,女子会将长发挽起。文章开头提到的“双十节”即辛亥革命纪念...

《头发的故事》主要内容
答:《头发的故事》主要内容1 记述了小说主人公N先生由头发的故事引发的体验和感想。 清初,扬州和嘉定人因不愿意拖起辫子,就有了骇人听闻的“扬州十日”和“嘉定屠城”。到了清末,没有辫子就成了“反叛”了。N先生从国外回来的时候被人骂作“冒失鬼”和“假洋鬼子”,女子剪掉头发就考不进学校。 直到辛亥革命以后...

头发的故事
答:后来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起义”,洪秀全们不但和清朝统治者争地盘,在头发的去留上也在争。洪秀全们都留着头发,用头巾包裹。这可苦了普通老百姓,留着头发被清朝官兵杀,剃了头发被洪秀全们杀,这可应了“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古人爱惜头发,“身体发肤,受之于父母”,不轻易剪发,古时...

鲁迅在《头发的故事》中写道:「我的祖母曾对我说,那时做百姓才难哩...
答:当时面对列强侵害即将垮台的保守派清朝政府军队 因为清朝男子的头发一半剃光一半留起来扎小辫 这是他们“老祖宗定下的规矩”, 而西方国家的传统则是留全头。当 清朝遇上长毛、各有主张各有坚持 当然“遭殃的还是老百姓”了

鲁迅《头发的故事》究竟想表达什么?
答:《头发的故事》表达了作者鲁迅对中国普通民众的深深同情和对只重形式、不重实质的统治者或革命者的愤激。该小说是现代文学家鲁迅于1920年创作的短篇小说。小说以“双十节”为线索,以N先生独白的方式,围绕着男人留辫子、剪辫子,女子剪发等“头发”问题组织故事。N先生是个受过新思想洗礼的进步知识分子,...

读《呐喊》---头发的故事有感
答:     我小时候看电视剧还珠格格、看着满朝文武都是留着长辫子没觉得是异常的或者滑稽的,现回忆其他人的反应也是如此,看了头发的故事,我才反应过来。确实那些游牧民族更喜欢留小辫子。      满人入关建立了长达276年的清朝,长到辛亥革命时期的我们的民族忘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