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非金属矿产地质工作的主要成就

作者&投稿:杭李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我国资源环境形势与地质工作需求~

一、我国矿产资源形势与需求
据统计,过去15年间,我国累积消费的能源和其他重要矿产资源总量占历史总和的80%以上。2009年我国消费石油4.08亿吨,煤炭30.2亿吨,钢材5.7亿吨,水泥14.7亿吨,各种矿产品消耗量超过70亿吨。目前,我国已成为世界上煤炭、钢铁、氧化铝、铜、水泥消费量最大的国家,石油消费量居世界第二位。
(一)国内矿产资源需求急剧增长
能源和其他重要矿产资源总体需求持续增长。尽管受世界金融危机和国内连续发生特大自然灾害的不利影响,我国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基本态势没有改变。据国家有关部门预测,我国人口2020年将达到14.7亿人,GDP将达到15万亿美元以上。今后10~20年是我国工业化进程的重要时期,以机械、钢铁、石化为核心的重化工业和以“住行”为特征的建筑业、汽车工业是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按照能源和其他重要矿产资源消费的基本规律,能源和其他重要矿产资源需求总体上仍将持续增长。近年主要矿产供需分析见表7。
表7 我国能源和重要矿产资源供需分析表


表8 我国探明储量的45种主要矿产对2020年需求的保证程度


按照现有查明矿产资源储量与预测需求量分析,石油、铁、铜、铝、钾盐等大宗矿产品对外依存度仍将处于较高位,资源短缺对我国经济发展的约束将进一步增强。据对45种主要矿产可采储量保证程度分析预测见表8,到2020年,有25种矿产将出现不同程度的短缺,其中11种为国民经济支柱性矿产;各类资源的对外依存度和依存量将分别达到:一次能源总量20%(7亿吨油当量),石油68%(4.1亿吨),天然气32%(800亿~1000亿立方米),铁矿石56%(3.4亿吨标矿),铜63%(480万吨),铝50%(960万吨),镍80%(87万吨)。
(二)国外矿产资源利用困难加大
按照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方针,我国矿业在“走出去”上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为缓解我国部分矿产资源的紧缺做出了重要贡献。境外地质矿产工作初见成效,初步建立了全球矿产资源信息系统,援外基础性地质调查工作取得初步进展,为后续境外勘查开发创造了工作条件。但是,随着全球竞争加剧和国家经济利益博弈,境外资源利用成本陡增,风险加剧。
从国际供需格局来看,西方主导的资源供应格局和资源市场体系造成资源价格持续大幅度攀升,对我国的资源安全和经济利益构成严重威胁。2002~2008年,石油、铁矿石、铜、镍价格分别上涨了300%、460%、345%和448%。仅2008年我国石油进口因价格上涨就比上一年多支出2800多亿元;6年间我国钢铁企业因铁矿石价格上涨多支出7000多亿元,相当于同期我国钢铁企业利润总和的2倍多。矿产品价格上涨加大了我国制造业成本,削弱了我国产业竞争力,带动了物价上涨,加大了国内通胀压力。
我国作为资源消费大国,在国际市场上的每一个大的行动,都会对国际市场价格产生较大的冲击。国际资本炒作、国际政治幕后操作和寡头垄断等造成的国际资源价格剧烈波动,使我国大量进口矿产资源的经济成本和在政治上、军事上的付出不断加大。
由于我国“走出去”起步晚,短时间内难以冲破国际矿业既得利益集团壁垒,取得矿产开发的主动权。我国矿业企业缺乏国际竞争力,风险防范措施不到位,抗风险能力弱,对资源风险、法律风险、政治风险等方面的评估不足,对国际惯例和通行规则不够通晓,难以适应复杂的国际形势。因此,我国对外磋商中的大部分资源开发项目进展不大,执行中的资源开发项目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
作为13亿人口的大国,我国在实现工业化对能源和其他重要矿产资源的巨大需求方面是刚性的,将资源供应完全寄托在国外市场,既不现实也不可能。随着资源对外依赖种类增多、程度越来越高、数额巨量增长,资源垄断、控制与贸易摩擦日益增多,利用境外资源的风险急剧加大。能源与重要大宗矿产资源受制于别国,严重地影响了我国的经济安全。所以,立足国内,加强国内能源和重要矿产资源保障,对于维护我国的资源安全、经济安全意义重大。
二、国内能源和其他重要矿产资源潜力
我国大陆地域辽阔,地处环太平洋、古亚洲和特提斯三大成矿域交汇处。综合研究表明,油气、煤炭、铀矿等能源矿产有较大找矿潜力,重要矿产资源在重点成矿区带成矿条件良好。通过加大加强地质矿产勘查力度,可以实现找矿突破,显著增加我国的矿产资源储量。
(一)地质找矿仍有巨大空间
我国陆域成矿条件优越,过去地质勘查工作主要在东部和浅表。随着勘查技术方法水平的不断提高,西部和深部找矿潜力大。占国土面积2/3的西部,目前已发现的矿床数量仅占全国的14%,勘查程度极低,找矿远景十分可观。研究表明:如果西部能够达到东部的地质勘查程度,将新发现数以百计的大中型矿床,可使全国查明资源储量增加1倍以上。东部虽然地质工作程度较高,但以往的找矿勘探深度较浅(300~500米),新的钻探与地球物理探矿成果显示地下500~1000米乃至更深的部位仍有巨大的找矿前景。专家预测:如果将勘查评价深度延伸到地下2000米,我国金属矿储量会大幅度增加。
(二)能源矿产潜力可观
(1)油气资源有较大潜力。截至2008年底,石油预测资源量765亿吨,累计查明资源储量289亿吨,资源查明率37.8%;天然气资源潜力35万亿立方米,累计查明资源储量7.8万亿立方米,资源查明率22.4%。科学评价预测表明,东部有一半石油潜力尚未探明,西部和海域3/4石油资源潜力有待发现。
(2)煤炭资源远景可观。根据煤炭资源预测与评价结果分析,预测资源量3.9万亿吨,累计查明资源储量1.3万亿吨,资源查明率24.9%。煤炭资源总量很丰富,但是煤炭保有资源储量中尚未规划利用的资源储量达6732亿吨。尚未利用的精查、详查储量主要集中分布在晋陕蒙地区。西部地区地质工作程度低,资源条件好,特别是新疆,探明程度低,找煤的前景较大。
(3)铀矿潜力较大。根据核工业地质局对全国铀矿资源总量预测,预测资源量×万吨,累计查明资源储量×万吨,查明程度为20%。铀总体资源潜力较大。从铀矿成矿地质条件分析,世界上两条跨洲际的巨型铀成矿带均贯穿我国境内,宏观成矿环境十分优越,潜在铀资源丰富。已知矿床的外围和深部、新区带、新类型铀矿是今后铀矿找矿的重要方向。
(三)重要矿产资源潜力巨大
我国重要矿产资源潜力可观,查明程度平均为35%。与查明资源储量相比较,在待查明资源中,铁、铜、铝土矿、铅锌、金等约有2~3倍的潜力(表9)。
铁:预测资源量1770亿吨,累计查明资源储量714亿吨,资源查明率28.7%。待查明铁矿资源集中分布于辽宁鞍山-本溪、河北冀东、四川攀枝花等地区。
铜:预测资源量22649万吨,累计查明资源储量9949万吨,资源查明率30.5%。待查明铜矿资源主要分布于西藏冈底斯、西南“三江”、新疆天山等地区。其中,西藏冈底斯成矿带具有5000万吨铜资源潜力,西南“三江”的普朗有望形成1800万吨的铜矿资源基地。
铝土矿:预测资源量163亿吨,累计查明资源储量32亿吨,资源查明率16.5%。待查明资源潜力巨大,主要集中于山西、河南、广西、贵州、云南、重庆等地区。
金:预测资源量22529吨,累计查明资源储量9911吨,资源查明率30.5%。待查明金矿资源分布于山东、陕甘川相邻区、青海、滇黔桂相邻区、秦岭、河北冀东、辽宁、西藏冈底斯等地区。
钾盐:预测资源量20.7亿吨,累计查明资源储量8.9亿吨,资源查明率30.1%。研究表明,我国具有找到更多钾盐资源的成矿地质背景依据。除罗布泊、柴达木含钾盆地以外,还存在滇西南古近纪盐盆地、鄂尔多斯奥陶系盐盆地、四川盆地三叠系富钾卤水和杂卤石矿床、柴达木西部新近纪含钾油田水、青藏钾锂硼特种盐湖等钾盐资源远景区。
表9 我国能源和重要矿产资源潜力一览表


(四)难利用矿产资源盘活潜力大
我国已探明储量的159种矿产中,铁、铜等重要矿产的已探明储量的矿床大多数是贫矿,其中已探明的铁矿中有1/3是难选的赤铁矿。铝土矿98%以上是加工能耗很大的一水硬铝石型资源。部分铅锌矿中相当一部分为氧化物矿石,难以有效利用。共生、伴生矿产多,选冶难度大,综合利用效率低。
我国有一批低品位、难选冶的矿产尚未利用。如铁矿石平均品位为33.5%,比世界平均水平低10个百分点以上;我国的铝土矿大多为中低品位,品质很差;铜矿平均品位仅为0.87%。在已查明的资源储量中,难利用铁矿85.8亿吨,占总储量的18.7%;铜矿1100万吨,占总储量的17.5%;铝土矿2240万吨,占总储量的10.8%。
矿产资源的利用效率普遍较低。45种主要矿产的平均利用程度仅占探明资源储量的57.9%,其中铝土矿利用率为23%,钛为24%,铁矿为45%,铂族金属为48%。资源的禀赋特征,加上技术装备水平相对落后,导致长期以来已探明资源的利用率十分低下,资源浪费相当严重。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产生的尾矿、废石已成为最大的工业固体废弃物,约占固体废弃物总量的80%。全国共有尾矿库2700多座,其中较大规模的尾矿库400多座,各类金属矿尾矿的堆存总量约60亿~80亿吨,且每年以3亿吨的数量增加,而尾矿的综合利用率仅有8.3%左右。
虽然这部分资源禀赋较差,但随着科技进步,在现有的经济技术条件下,只有进一步加强技术攻关并在政策上给予支持,才可以逐步实现资源节约集约与综合利用。通过加强管理、推进科技进步和发展循环经济,提高矿产资源利用效率有较大的空间。因此,提高矿产资源节约集约与综合利用效率,可以将现有潜力转变为资源产能。
三、我国地质环境形势
(一)人为诱发的地质灾害呈加剧趋势
从目前情况看,国家和地方的基础设施建设方兴未艾,大型工程建设不断上马,矿山开发活动加剧,城镇化发展进程不断加快,新一轮农村建房高潮已经显现。一系列大型交通、水利、能源、电力、通讯工程,如三峡水库、青藏铁路、青藏公路、川藏公路、西气东输、西电东送、南水北调西线工程等的建设都位于或穿过地质灾害多发区、易发区。因此,未来一段时间,我国的地质灾害形势仍十分严峻。在自然和人为因素的共同影响下,人为诱发的崩塌、滑坡、泥石流等突发性地质灾害正处于快速上升阶段,损失不断加重,这种趋势还会持续相当长一段时期;地面沉降范围不断扩大的趋势难以在短期内扭转,多数地区的沉降速率还处在较高水平,伴生的地裂缝灾害逐渐加重;岩溶塌陷向城镇和矿区集中,规模越来越大,影响日益突出;海水入侵综合防治措施在一些地区取得明显成效,但总的形势不容乐观。据中国地质环境公报(2004)统计结果,2004年全国共发生地质灾害13555起,其中造成人员伤亡或50万元以上经济损失的地质灾害976起,全年共造成人员伤亡1407人,其中死亡734人,失踪124人,受伤549人,造成直接经济损失40.9亿元。人为因素已成为引发突发性地质灾害的重要原因,全国地质灾害发生次数和死亡人数中有50%以上与人类工程经济活动有关。例如,广东省2001年人为因素造成的地质灾害达50起,占灾害发生总数的64.1%,2002年达到83%,死亡人数占总死亡人数的54%;广西壮族自治区2001年有70%的突发性地质灾害是人类活动造成的,2002年达到83%,死亡人数占总死亡人数的92%。
(二)地下水资源形势日趋严峻
我国的水资源供需矛盾非常突出,现阶段中等干旱年份灌区每年缺水量约300亿立方米,工业与城市每年缺水量约58亿立方米,全国5万多个乡镇中供水不足者约占一半左右。随着经济发展,工业和城市用水迅速增长,农业用水不断被挤占,在很多地区地下水大量超采。目前,全国已有56个区域性降落漏斗,其中绝大部分发生在北方平原地区,部分含水层已趋于疏干态势,储存资源明显减少。地下水超采最直接的后果是可利用地下水资源的明显减少,从而导致地下水资源储备不足,严重威胁供水安全。如果遇到长时间旱灾或其他突发事故,不仅农业会因为缺水发生大幅度减产甚至绝收,大中城市的供水也将受到严重影响。例如,2005年东北地区松花江、广东北江相继发生突发性污染事件,沿线城市供水不得不中断。由于地下水的不易污染特点,地下水应急供水的作用凸显。随着我国能源和矿产资源的持续开发,地下水在城市供水、居民生活供水的比例将不断提高,在应急供水中具有越来越重要的位置。
随着我国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居民对住房、汽车等新一代高档耐用消费品的需求日益增加,不断刺激化学工业、制造业的迅猛发展,城市化速度加快,工业垃圾和城市垃圾也随之大量增加。据世界银行估算,目前我国制造业每年产生约55亿吨无害废物和7亿吨有害废物;因环境污染所造成的经济损失相当于GDP的3.5%~8%。有害废物和地下水污染形势日趋严峻,在个别地方已威胁到了当地居民的身体健康。例如,辽宁省海城市污水排放造成五道河沿岸大面积地下水污染,近些年来大莫村村民血栓病、甲亢病高发,死亡人数达160人之多。珠江三角洲地区土壤污染直接威胁到地下水水质安全,由于土壤与地下水污染,农产品中氟、铬、镉、铅、锌等有害元素超标严重。土壤和地下水污染,威胁着农田农产品质量安全,致使农产品有害残留物含量增加,在影响居民健康的同时,也降低了我国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三)区域地质环境质量不断下降
目前,我国的荒漠化土地面积约为293万平方千米,占全国国土面积的30.5%,有近4亿人口生活在荒漠化地区。随着人类经济活动的急剧增加,北方荒漠化有逐年增长的趋势。据统计,每年3436平方千米的速度递增,造成的沙化年直接经济损失达540亿元。开展北方荒漠化成因和演化的地质调查,对在荒漠化地区实施退耕还林、退牧还草等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措施的水土资源适宜性进行调查评价,探讨荒漠化防治所需的临界地下水位和土壤条件,是治理工作重要措施之一。西北地区生态环境脆弱,地表水和地下水共同支撑着绿洲生态系统。无论是地表水利工程还是地下水取水工程都是对整个流域水资源进行地域上的重新分配利用,势必造成地下水环境的变化,这种变化直接影响到天然绿洲生态的存亡。水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利用可能导致不可逆转的环境灾难。西南岩溶地区石漠化严重。据中国地质调查局2005年报告显示,西南岩溶地区石漠化面积占调查区面积的14.2%,自上世纪末以来年均增长1650平方千米,年增长率为2%。近10年来,有效治理了5000平方千米石漠化面积,但是由于地质条件的复杂和人为不合理的活动,石漠化加剧的面积增加了2.5万平方千米,石漠化加剧和改善面积比为5:1。
四、经济社会发展迫切需要地质工作提供全方位宽领域服务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对地质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防灾减灾、工程建设、地下水资源开发、国土规划与主体功能区划、农林发展、生态环境保护、重要经济区建设、全球气候变化等方方面面都需要地质工作提供基础支撑。
(一)防灾减灾需要加快地质灾害调查速度与提升监测预警能力
以崩塌、滑坡、泥石流等为主的突发性地质灾害涉及我国近50%国土面积,人为引发的地质灾害呈增长趋势,每年造成千人左右死亡和数十亿元财产损失。地面沉降与地裂缝等缓变性地质灾害在中东部平原和沿海地区迅速发展,对道路桥梁、防洪设施、地下管线、房屋等基础设施造成严重破坏,每年经济损失数十亿元。目前我国地质灾害调查精度低,监测工作起步晚,不能满足防灾减灾的要求,迫切需要提高地质灾害调查精度和加强监测预警能力建设。
(二)重大工程与城乡建设需要地质工作提供基础保障
今后5~15年,我国基础设施建设需求旺盛,工程建设处于高峰时期。三峡工程、南水北调、西气东输、西电东送等重大工程正在实施或即将实施;高速公路、铁路、河流航运、城市地铁轨道等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规模在不断加大;港口、跨海大桥及海底隧道建设规划;重大工程和基础设施规划建设与运行安全对基础地质工作,特别是活动断裂调查和区域地壳稳定性评价、地下水资源勘查、山体及高陡斜坡地质灾害防治和实时监测预警等提出了新的要求。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求搞好农业地质,促进农业结构调整,保证农产品质量安全。城镇化建设,要求做好城市地质工作,为城市规划、市政建设、地下空间利用、废弃物处置等提供地质信息。今后一段时期,各项建设任务很重,必须以地质勘查为基础,避免决策失误,尽量不走或少走弯路。
(三)矿产开发与矿山环境保护需要地质工作提供基础支撑
随着我国东部资源基地资源储量的减少,我国的资源接替基地将逐渐西移。这些资源接替基地大多位于地质环境脆弱区和地质灾害多发、易发的丘陵山区。一方面,矿产资源开发过程中大量矿山工程设施建设诱发的崩塌、滑坡、泥石流等突发性地质灾害,对矿产资源安全生产和人居环境安全构成巨大威胁;另一方面,资源开发过程中,将无疑对地质环境产生很大冲击,人为破坏岩土体自然平衡,矿业生产“三废”的不合理处置,均会造成水土污染,环境恶化。应对这些问题,保障采矿活动安全和矿产资源开发区地质环境可持续利用,迫切需要地质工作提供全过程的基础支撑。
(四)保障人民生活、改善生存环境需要加强地质工作
矿产资源开发、地质环境保护,与人民群众生活息息相关。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汽车用油、燃煤燃气、家居建材等消费需求日益增长,需要做好地质勘查,增加能源和原材料供给。解决农村居民饮水安全问题、防治有害元素超标引发的地方病,亟待加强水文地质勘查,加快找水改水步伐。开展国土整治,防治地面塌陷、废弃物占地等矿山环境问题,也要求做好环境地质工作。
(五)国土规划和主体功能区划需要地质工作提供基础地质依据
国土规划和主体功能区划必须依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而水土资源、能源资源、矿产资源、岩石结构、地质构造等地质要素是资源环境的基本组成。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需要大量翔实的基础地质数据,但是,当前我国完成的区域性地质与环境调查工作精度低,难以满足服务于国土规划和主体功能区规划与建设的要求,亟须提高基础地质工作程度。

矿产资源是一种十分重要的非再生自然资源,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不可或缺的物质基础。它既是人们生活资料的重要来源,又是极其重要的社会生产资料。据统计,当今我国95%以上的能源和80%以上的工业原料都取自矿产资源。新中国成立50多年来,矿产勘查工作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为国家探明了大批矿产资源,基本上保证了国民经济建设的需要。我国已成为世界上矿产资源总量丰富、矿种比较齐全的少数几个资源大国之一。与此同时,我国矿产开发利用也成绩斐然,目前已成为世界矿业大国之一,全国年矿石总产量为50亿吨,其中国有生产矿山开发利用的矿种数为150个,年产矿石量约20亿吨(不含石油、天然气);非国有小型矿山开发利用的(亚)矿种数为179个,年产矿石量约30亿吨。原油产量为1.67亿吨。我国的煤炭、水泥、钢、磷、硫铁矿、10种有色金属以及原油产量已跃居世界前列。我国固体矿产开发的总规模已居世界第二位。

截至2002年底,我国已发现171种矿产,探明有储量的矿产有157种,其中能源矿产9种,金属矿产54种,非金属矿产91种,以及水气矿产(地下水、矿泉水和二氧化碳气)3种;已发现矿床、矿点20多万处,经详细工作的近2万余处。

首先,虽然我国矿产储量的潜在总值居世界前列,但人均占有量却居世界第53位,只有世界水平的一半。因此,在制定我国矿产资源政策、经济发展战略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长远规划时,应充分考虑资源相对不足这个基本国情。

其次,优势矿产多属于用量不大的矿种,而大宗矿产却多半储量不足。在我国已发现的171种矿产资源中,有相当多的优势资源的储量在世界上名列前茅,但大部分是一些在国民经济中用量有限的矿产,如钨、锡、钼、锑、稀土、菱镁矿、重晶石、膨润土等,而石油、天然气、铁矿、锰矿、铜矿、金矿、银矿、钾盐等大宗矿产探明储量不足,造成其矿产品供应缺口较大。

再次,我国矿产资源中,中小型矿多、贫矿多、难选矿多、综合矿多,这在相当程度上影响了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效益。我国部分优势矿产,虽然也拥有一批世界级超大型矿床,但与国外比较,超大型矿床偏少,特别是工、农业大宗使用的重要矿产,如铁矿、铜矿、铝土矿、石油、天然气、硫铁矿等超大型矿床为数较少,不利于大规模集约化开发。我国矿产资源中贫矿多,难选矿多。例如,我国铁矿储量中,贫铁矿占铁矿总储量的98%,其他如铜矿、铝土矿、锰矿、铅锌矿、磷矿、硫铁矿等也是这种情况。我国磷矿和锰矿中难选矿比重很大。另外,我国有一大批矿产地属多组分综合性矿产,以四川攀西地区的铁、钒、钛(铬),甘肃金川的铜、镍、钴、铂族金属,内蒙古白云鄂博的铁和稀土矿最具代表性。云南个旧和广西大厂的锡矿中的共伴生矿产也很多。由于技术水平的限制,这些多组分综合性矿床,反而在一定程度上给选矿、冶炼造成困难,使许多有益的共伴生组分流失。

第四,我国矿产资源地理分布极不均衡,不同规模的矿产高度集中区和严重短缺区并存。由于地质成矿条件不同,我国矿产分布具有明显的地域差异,如煤炭集中于北方的晋、陕、内蒙古三省(区),占全国保有储量的68%,而南方缺煤省(区)却多达10个;铁矿集中于辽、冀、晋、川四省,占全国保有储量的60%,而西北、华南地区却很少;磷矿高度集中于南方的云、贵、川、鄂四省,占全国保有储量的70%,而北方和华东广大地区却十分短缺。矿产集中有利于建设原材料基地,但过分集中于边远地区,开发利用就会受到交通条件的严重制约。由于我国矿产资源分布极不均衡,“北煤南运”、“南磷北送”以及“西矿东流”的局面很难改变。

第五,我国部分矿产有很好或较好的找矿前景。虽然经过40多年的矿产地质工作,我国已发现了很多矿产资源,但也并不是所有矿产资源都已找出来了。根据专家多年研究和预测的结果表明,到目前为止,除富铁矿资源总的格局大体已定外,其他矿产还有相当的潜力,如石油、天然气、金矿、铜矿等已探明的储量也都仅为预测资源量的1/4至1/5,而非金属矿产的潜力就更大。

我国幅员广阔,矿产丰富,利用非金属矿产的历史也较早。但在旧中国,地质勘查力量薄弱,只对磷、黄铁矿、食盐、石墨、金刚石、玉石、萤石、高岭石和耐火粘土等十几种非金属矿产作过一些调查,研究程度较低,为后继工作也提供了有益的信息。20世纪20~30年代,刘季辰、谢家荣、张初还等人曾先后对江苏海州磷矿进行过地质调查,对沉积变质磷矿的形成条件做过研究;1939年程裕淇、黄汉秋在云南首次发现了著名的昆阳磷矿;1947年谢家荣在调查、研究国内磷矿基础上,发表了《古地理是探矿之指南针》一文(英文),根据岩相古地理研究,首次预测了“康滇地轴”北段的某些地区存在早寒武世磷矿,并被后人的实践所证实,是对非金属矿床成功地进行成矿规律和成矿预测研究的首例。

新中国成立前,对膏盐矿床的地质工作做得较多,1925~1948年谢家荣、田奇隽、谭锡畴、李春昱、李悦言、袁见齐等对鄂、湘、川、滇、新疆等地盐矿曾进行过地质研究;谭锡畴、李春昱等对四川自贡盐矿的成因提出“渗滤说”,认为该盐矿属后生矿床;1944年李悦言、李贲认为,自贡盐矿有一定层位,应属同生矿床,此论点为在该区发现新的盐田提供了理论依据。

总之,新中国成立前老一辈地质学家在极困难条件下,进行的基础研究对我国非金属矿产地质工作的开展奠定了基础。

新中国成立后,地质事业有很大发展。几十年来,通过全国范围普查找矿和勘探,发现许多非金属矿产基地。目前,全国已探明储量的非金属矿产约100多种,产地4300多处。其中,硫铁矿、石墨、石棉、滑石、石膏、菱镁矿、萤石、明矾石、砷矿、岩盐等矿产的探明储量已居世界前列;磷矿、高岭石、硅藻土、重晶石、芒硝、膨润土、珍珠岩、沸石、石灰岩、耐火粘土、大理石、花岗岩等探明的储量在世界上也居重要地位。总的说来,我国的非金属矿产是世界上少数比较齐全的国家之一。此外,在成矿理论和矿床类型方面我国地质学家也有所建树,例如:

第一,20世纪60年代中期,从中国实际情况出发,对国内的重要非金属矿床工业类型进行了划分,由长春地质学院编写和出版了《矿床工业类型》(下册,非金属工业类型)。至80年代中期,又进行重编,出版了《非金属矿床》,其作为全国通用教材,对从事非金属找矿、勘探及科研人员都有重要的参考价值。20世纪80年代末出版了由陶维屏和张培元主编(1987)的《中国工业矿物和岩石》(上、下册)。该书是对新中国成立30多年来工业矿物和岩石的经济地质工作的总结,对40余种工业矿物或岩石的定义、用途、地质工作概况、矿石特性、矿床类型及实例、矿床分布规律、工业技术要求、找矿勘探要点、矿床经济评价、资源现状和发展趋势分别作了概要的论述。该书内容丰富,资料齐全,可供从事资源勘查、非金属矿床研究的地质人员作为重要参考手册。

第二,磷块岩矿床“多因素、多阶段成矿和物理成矿说”的建立。中国磷矿资源丰富,并以震旦纪、寒武纪、泥盆纪的海相沉积磷块岩矿床最为重要,叶连俊教授等用几十年时间对中国70多个磷块岩矿床(点)进行了深入、系统研究,查明矿床的沉积背景、沉积环境、含磷建造、岩相、矿石岩石学以及分布规律等特点的基础上,论证了矿床的形成过程,提出“工业磷块岩矿床多因素、多阶段成矿和物理成矿”新学说,并指出磷的物质来源与陆源汲取及生物富集有关(叶连俊等,1989),修正了过去“单一因素、一次成矿”观点。

第三,建立了“高山深盆”新的成盐模式。“沙洲说”统治盐类矿床成因理论长达一个世纪。但是,我国的大量实际资料表明,潟湖成盐的古老模式忽视了成盐区的构造环境和地貌条件,不利于指导找矿实践,因而矿床学家们开始对盐类矿床成因理论进行了新的探索。袁见齐等(1995)通过研究察尔汗盐湖钾盐矿床和我国西南、东部白垩世—第三纪的盐类沉积特点,提出一个新的成盐模式,即盐类矿床的形成环境主要是高山深盆,它受裂谷、堑沟构造控制,为成盐作用创造了气候、水文、植被以及物质来源和演变的有利条件,是现代和古代成盐盆地相当普遍的地貌特征。这一新的成盐模式,无论对海相或陆相盐类矿床的形成都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是对盐类成矿理论的重要补充和发展。

第四,在国内开展了超大型矿床的寻找和理论研究。涂光炽(1989,1994)率先主持该项工作的进行,对一些超大型非金属矿床(如菱镁矿、硼、蛭石等)的形成机制和找矿方向的理论问题做了总结;翟裕生等(1997)论述了我国大型-超大型矿床形成的构造背景;裴荣富等(1996)探讨了超大型矿床形成和产出的偏在性的原因。这些研究推动了我国成矿理论的研究。

第五,对青藏高原盐湖开展广泛、深入的考察和研究。郑绵平等(1989)以该区五大盐湖为例,对高原全区的自然地理、湖盆成因、盐湖演化、成矿作用等进行了深入研究,建立了青藏高盐湖成盐模式,概分为多级盐湖次盆地和孤单成盐盆地两类,而前者成盐规模较大和形成不同的成矿系列,其中有的为富含K、Li、B、Cs、Rb、Br等组分的盐湖。他们的研究不但提出了新的理论认识,同时为盐湖的综合开发利用提供了重要依据。

第六,某些非金属热水成矿成因模式的建立。据现代与古代热水沉积矿床资料,总结了热水沉积成矿作用模式。涂光炽多次强调热水沉积对大型、超大型矿床形成的重大意义,并被近年来的研究结果所证实:①陈先沛等(1987~1988)总结了广西中部来宾—武宣—象州地区泥盆系中赋存的多金属—重晶石脉矿床和层状重晶石矿床的特点:产矿盆地的火山活动;脉状矿体与同沉积构造的关系、层状矿床与厚层硅质岩的关系;矿石的同生组构以及矿石中闪锌矿、重晶石、萤石等的包裹体内氢、氧同位素组成等,说明本区多金属—重晶石矿床为典型的热水沉积矿床;②李士勤等(1983,1987)对内蒙古四子王旗二叠系萤石矿床研究后,查明其赋存于下二叠统酸性火山岩所夹板岩、灰岩中;层状矿体为主,有一定层位;矿石由细晶(0.01~0.64mm)萤石组成,具条纹、条带状构造,矿层中夹有硅岩(SiO2>90%);均一法测定成矿温度85~270℃等特点。从而确定矿床可能是火山间歇期形成的热水沉积;③张秋生(1984)、冯本智(1998)、姜春潮等(1987)研究辽吉地区古元古代大型—超大型硼矿床,确定形成于元古宙裂谷构造环境,深断裂控制成矿,由壳幔长期作用,使深部大量成矿物质以3种方式带入热卤水盆地,在一定的自然地理和物理化学条件下沉积,形成大型 超大型矿床,建立了热水沉积硼矿床成因模式。

第七,勘查金刚石矿床的重大突破。1965年,在贵州首次发现含金刚石的金伯利岩,揭开我国找寻金刚石矿床的新的一页。从此,先后在华北地台发现山东蒙阴(1965)、辽南复州(1971)等含金刚石的金伯利岩区。它们分别位于郯庐断裂带的东、西两侧约40~70km处,均受次一级断裂控制;其母岩浆于457~462Ma侵位。此外,在扬子准地台发现两个含金刚石的钾镁煌斑岩-钾质煌斑岩区,即贵州镇远和麻江岩区与湖南宁乡岩区,都分布于中新元古代活动带边缘,母岩浆于古生代侵位。上述原生金刚石的发现,是我国找矿工作的重大突破,证明我国有金刚石矿床的远景。

第八,建立了中国非金属矿床成矿系列。陶维屏等(1994)在分析中国1950~1992年以来非金属矿床地质勘查和科研成果的基础上,对非金属矿床形成和分布规律进行总结,提出非金属矿床的含矿建造、成矿系列及其成矿构造环境,并讨论了非金属矿形成与中国大陆地壳演化的关系。这一成矿系列的研究必然能提高非金属矿床的找矿与勘查水平。

第九,其他对中国非金属矿床研究作出贡献的地质学家。对我国变质磷矿(张秋生,1958)、高岭土(郑直,1986、陶维屏,1982,1984)、滑石(李驭亚,1981)、石棉(许仲华,1989)、石墨(莫如爵,1989)、玻璃硅质原料(刘绍斌,1988)、硫(闫俊峰,1982)、硅灰石(曲元贵,1983;戴长禄,1986)、膨润土(王鸿禧,1980)、凹凸棒石(许冀泉等,1980)、海泡石(陈民苏,1985)、自然硫(卢炳,1984)、重晶石(李文炎等,1991)、萤石(吴自强等,1989;韩文彬等,1991)、东南沿海非金属矿床(陈鹤年等,1988)等的研究中都取得显著成果,推动了非金属矿床的成矿理论与实用开发的研究。



金属与非金属矿产资源地质勘探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暂行规定的内容
答:本规定所称地质勘探单位,是指依法取得地质勘查资质并从事金属与非金属矿产资源地质勘探活动的企事业单位。第四条地质勘探单位对本单位地质勘探作业安全生产负主体责任,其主要负责人对本单位的安全生产工作全面负责。国务院有关部门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所属从事矿产地质勘探及管理的企事业法人组织(以下统称地质...

非金属矿产资源勘查区块登记管理制度
答:按照《矿产资源勘查区块登记管理办法》规定,非金属矿产资源勘查审批登记权仅限于国务院地质矿产主管部门(国土资源部)和省级地质矿产主管部门(国土资源厅)。 1.国务院地质矿产主管部门的审批登记范围是:①跨省、自治区、直辖市的矿产资源;②领海及中国管辖的其他海域的矿产资源;③外商投资勘查的矿产资源;④《矿产资源勘查...

实物地质资料分类方法
答:(2)矿产地质勘查:主要包括煤田地质勘查,石油天然气地质勘查,黑色金属矿产地质勘查,有色金属矿产地质勘查,贵金属矿产地质勘查,稀有金属、稀土金属、分散元素矿产地质勘查,放射性矿产地质勘查,非金属矿产地质勘查,地热、矿泉水、气体矿产地质勘查等取得的实物地质资料。 (3)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勘查:主要包括区域水...

计划经济体制下地质工作的运行
答: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地质工作任务全部由国家确定,并统一由国家计划委员会下达,包括年度计划和中长期计划,也包括所有的地质工作部门。构成这个计划的依据主要有三个条件: (一)经济和社会发展对地质工作的需要 这是确定地质工作计划的前提,但是由于地质工作的超前性,这种需要,是通过对矿产资源需要的预测和矿产资源形势的论证...

矿产勘查地质条件
答:因此,在矿产勘查中,某些岩浆岩体的存在,可以作为预测与其有关的矿床的地质条件。 (1)与基性、超基性岩有关的矿床:与其有关的金属矿产主要有铬、镍、钴、铂、钛、铜、铁等;非金属矿产有金刚石、石棉、滑石、冰洲石等;与碱性超基性岩有关的矿产有铌、钽、铈族稀土、磷灰石、金云母等。 (2)与中酸性、酸性岩...

地矿行政管理的主要内容
答:非盈利性地矿工作是指不以盈利为目的的社会公益性地矿工作,如全国系统的地矿调查、评价,基础理论研究,全国和世界地矿信息收集、处理和发布等,均由国家(政府)出资组织实施,执行严格的“项目管理”;盈利性地矿工作是指由各地矿企业进行的以盈利为目的的地矿工作,包括各类矿产资源的勘查开发工作,应用性的水文地质、工程...

非金属矿的矿物
答:总保有储量矿石2.47亿吨,居世界第3位。中国云母矿资源丰富。全国20个省(区)有块云母产出,探明储量的矿区有169处,主要分布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和四川等省(区). 以新疆块云母最多,储量占全国的64%;总保有储量云母6.31万吨。居世界第3位。硼矿,是一种用途广泛的化工原料矿物。主要用于生产硼砂、...

非金属矿产种类有多少
答:(一)矿产分类及非金属矿产的定义 什么叫矿产,最简练又易懂的定义是:来自大自然的,呈固、液、气三态的,具有经济价值的矿物和岩石。按照我国对矿产的习惯分类,图示如下:探索新疆地质矿产资源奥秘 非金属矿产,是指自然界除金属矿产与能源矿产之外的,由其他元素、化学成分组成具有独特的技术物理性能...

金属与非金属矿产资源地质勘探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暂行规定(2015修正)_百...
答:本规定所称地质勘探单位,是指依法取得地质勘查资质并从事金属与非金属矿产资源地质勘探活动的企事业单位。第四条 地质勘探单位对本单位地质勘探作业安全生产负主体责任,其主要负责人对本单位的安全生产工作全面负责。国务院有关部门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所属从事矿产地质勘探及管理的企事业法人组织...

矿产品有哪些?
答:(稀散金属)铟 | 镓 | 锗 | 铊 | 镉 | 硒 | 碲 非金属矿 高岭土 | 膨润土 | 硅藻土 | 麦饭石 | 重晶石 | 硅灰石 | 白云岩 | 石墨 | 石膏 | 萤石 | 云母 | 滑石 中国的矿产有哪些 5分 中国矿产资源概貌 中国是世界上疆域辽阔、成矿地质条件优越、矿种齐全配套、资源总量丰富的国家,是具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