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贯中西的民国大师辜鸿铭,为何一直争议不断?

作者&投稿:虿何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他的实力虽然非常的强,但是他离经叛道,经常会发表一些骂人的文章,他也特别的毒舌得罪了很多人。

因为他的身上优点与缺点很明显,既为学校作出了较大的贡献,又有传统的封建思想在身上,所以才会争议不断。

他坚持的是完全独立的思想,和其他文学作品出现了针锋相对的情况,后来被赶出北大,他非常爱国,但是仅限于嘴上说一说,并没有付出实际行动。

辜鸿铭学贯中西,精通英、法、德、拉丁等9种语言,获得13个博士学位,是满清时代精通西洋科学、语言兼及东方华学的中国第一人。他那愤世嫉俗、好讽刺的性格,奇异的言行,也注定了要和黄药师背负同样多的世俗争议……


奇:西方的土壤里开出东方的花


民国时期,大多数文化修养极高的大师、学者大多出自家境颇丰的书香门第,但辜鸿铭是个例外。他生于南洋,学在西洋,除了祖籍是福建外,与东方文化可谓是毫不搭边。


1897年,辜鸿铭出生在马来半岛槟榔屿的尼蒙橡胶园内,排行家中老二。父亲是橡胶园的总管家,母亲则是葡萄牙人。因为是中葡混血的缘故,婴儿时的他头发微黄,皮肤白皙,眼睛泛蓝。




辜鸿铭


少年时期,因为家境殷实,后来又成了橡胶园主布朗夫妇的义子,10岁左右便随着义父母来到当时号称“世界工厂”的西方帝国——英国。而后,他的求学足迹辗转于英德之间,先后于英国爱丁堡大学和德国莱比锡大学求学,并得到校长、历史学家、哲学家卡莱尔的赏识。




弥尔顿的《失乐园》


学生时代的辜鸿铭天资聪慧,他的语言学习从弥尔顿的《失乐园》开始,六千五百多行无韵诗,他仅用了一个月就能背得滚瓜烂熟。还不懂德语时,他就像念咒一样用半年时间将《浮士德》熟背下来,在他朗朗上口后,老师才开始讲解,使他的“思想由简入繁,由浅入深”。以至于他在读莎士比亚的三十七本戏剧时,从两周读一本,到两周读三本,最后得出的是:“读莎翁,大喜大悲,大是大非,妙笔生花,兴奋不已,但就是让人感到太过热闹,少了一份深沉。”


有了这份学习积纍,很快辜鸿铭就显现出了极高的语言天赋。他能在德国人举办纪念俾斯麦百年诞辰会做即兴演讲,博得一片喝彩;还会用拉丁文作诗,民初上海愚园路廊壁上镶嵌的拉丁文的诗,就出自辜鸿铭的手笔。当蔡元培去莱比锡大学求学时,辜鸿铭早已经是声名显赫的人物,而40年后,林语堂来到莱比锡大学时,辜鸿铭的着作就已是学校指定的必读书了。14年的海外留学生活,让少年辜鸿铭很快成长为了一位精通西方文化的青年学者。




后来的北大校长蔡元培


然而,西方文化的滋养还仅仅只是个开始,估计连当时的辜鸿铭本人也想不到,他会成为一个彻头彻尾的东方文化的铁杆粉丝。


1880年,23岁的辜鸿铭结束漫漫异国求学路,回到故乡槟城。次年,他与清末学者、外交家马建忠相识。当时,马建忠深受1860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刺激,“决然舍其所学,而学所谓洋务者”。辜鸿铭与他相见恨晚,交谈三日后,思想发生了重大改变,他开始辞去英殖民政府在新加坡的公职,专心学习中国文化。而正是这次转折,让儒家学说之仁义之道就此成为辜鸿铭持守终生的定见。




清末外交家、学者马建忠


两年后,辜鸿铭就开始在英文报纸《字林西报》上发表题为“中国学”的文章,昂首走上宣扬中国文化、嘲讽西学的写作之路,对西方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的几年里,他还将《论语》《中庸》译成英文,相继在海外刊载和印行,后来又翻译了《大学》。


狂:知与行,必须同时在路上




待人如宾的张之洞


任职期间,他帮助张之洞统筹洋务、推行新政,创办近代高等学府——自强学堂,并任教习。又一边精研国学,自号“汉滨读易者”。张之洞是典型的中国封建士大夫代表,自幼熟读儒家经典,16岁科举入仕,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己任,带有很强的中国儒臣特征。而辜鸿铭由西学转入中国传统文化研究,远不及张之洞儒学底蕴的深厚,但在张之洞的影响下,他对儒学进行修习研讨直至膜拜推崇,思想上的交融使他们成了多年的至交。仅从思想和文化上加以修炼还远远不够,辜鸿铭决定尊崇父亲“回到东方来,做个中国人”的遗命,进入湖广总督张之洞的幕府,担任外文秘书一职。这一做,就是20年。


值得一提的是,辜鸿铭的骂人技能简直堪称一绝!1907年,袁世凯和张之洞一同入军机处。一次,袁对德国公使说:“张中堂是讲学问的,而我是来办事的。”辜鸿铭后来听说了此事,就对袁的幕僚说:“这话说的对,但要看办的是什么事,如是老妈子倒马桶,自然用不着学问。除倒马桶之外,我不知道天下还有什么事,是无学问的人可以办得好的。”后来袁世凯在一片骂声中死去,辜鸿铭特别高兴,北洋政府要求全国哀悼三日,他却专门请来了戏班子在家中唱戏三天,邀请中外朋友一起开心。




即使是袁世凯,辜鸿铭也毫不吝惜毒舌


然而,这份工作最终随着洋务运动的破产而告吹。或许一开始,他就选错了历史的方向,在这样的前提下,纵使他可以灵敏的判断成败,也无法跳脱其阶级局限。


1908年宣统即位,辜鸿铭担任外交部侍郎。后又在北大担任教授,执教英国文学。但他那看不惯就要骂人的性格,很快让他辞去了北大的教职。




辜鸿铭的死对头——胡适


当时,辜鸿铭是中国传统儒家文化的拥趸,而清华大学校长罗家伦却算得上是新文化运动的中流砥柱。一有机会,他就在课堂上大讲儒学礼教,还公然骂罗家伦。后来,罗家伦也掀翻了他的教书饭碗。


他和胡适也是有名的冤家对头!1917年,胡适刚被聘为北大教授时,在一次演讲中,用英文念了一句荷马的诗,结果下面也传来了一阵英文,意思是胡适先生的英语是英国下等人的发音,而嘲讽胡适的也就是辜鸿铭。这便是两人的第一次冲突,之后就是各种冲突不断。


然而辜鸿铭却对同样崇尚新思想的蔡元培尊敬有加,可谓怪哉。


怪:神反差!留辫子恋小脚支持纳妾


生在西方却深爱着东方文化,又用实际行动践行着兴邦之愿,不出任何意外,辜鸿铭在那个时代,完全会成为新青年们心中的偶像。但谁也没有想到,这个在西方人眼中不可不看的风景,竟成了留小辫的老古董。




辜鸿铭常被和庄士敦比较


20世纪初的西方世界,辜鸿铭早已声名远扬。在德国人的眼中,辜鸿铭与泰戈尔两个人是可以与东方文化画上等号的。毛姆千里迢迢从英国来拜谒,却遭到了一顿冷嘲热讽,日本作家芥川龙之介也曾慕名来访。实际上,辜鸿铭不仅脾气臭、毒舌,还有一套迂腐的奇葩言论。


1.别人剪头发争做新青年,他偏要留小辫子


一条拖在脑后的长辫子,可以说是辜鸿铭的典型标志了。这在北京,也称得上是出土文物式的一景。他非常留恋发辫:“常以拥有发辫而感到自豪。当有人问及于此,先生总是用手摸摸头发,得意的说:‘这是我的护照!’”


但他的辫子,也并不只是为了复古而留。早在英国留学时,他就已剪掉辫子,西装革履,一副洋派。但后来等到人人都在谈论反清时,他反而把辫子重新留了起来,原因很可能是“立异以为高”。这也符合他复古派的身份。




接待泰戈尔时的辜鸿铭(右二)


据说当年他上课时,北大学生曾嘲笑他,他反唇相讥:“我头上的辫子是有形的,你们心中的辫子是无形的。”


2.在呼吁放足的浪潮中,他却迷恋小脚


辜鸿铭很喜欢清人方洵写的《香莲品藻》,这本书详细地划分了“金莲”种类。辜鸿铭还有很多“创见”,比如:


“小脚女人,神秘美妙,它讲究的是瘦、小、尖、弯、香、软、正七字诀。”“前代缠足,乃一大艺术发明。”


3.主张男人纳妾


在当时,几乎拥有进步思想的青年都支持一夫一妻制的情况下,辜鸿铭却是纳妾制度的忠实拥护者。他不仅自己娶了一房小妾,还美其名曰纳妾是社会稳定的基础。




辜鸿铭的妻妾


“男人是茶壶,女人是茶杯,一个茶壶肯定要配几个茶杯,总不能一个茶杯配几个茶壶。”是辜鸿铭最有名的支持纳妾的诡辩论。然而“茶壶理论”因无逻辑可言,当年曾遭到许多中外人士的嘲笑。


就这样,在那个风云诡谲的年代,辜鸿铭就像一个异类游走在各种矛盾中。别人极力鼓吹西方文明,他就各种diss,别人开展新文化运动,他偏大力吹捧传统文化。有人说他是倒行逆施,也有人说他坚持自我……


也许正如北大教授温源宁在《一个有思想的俗人》所说:“在生前,辜鸿铭已经成了传奇人物;逝世之后,恐怕有可能化为神话人物。其实,他那个人,跟目前你每天遇见的那许多人并非大不相同,他只是一个天生的叛逆人物罢了……”



辜鸿铭祖籍福建,生于南洋,据说懂九国语言,获十三个博士头衔,前半生在海外,后半生在中国,自称东西南北人,异常聪慧,学富五车。辜鸿铭在北大上课,脑后始终拖着一要长辫子,而且在课堂上,好发议论,曾就家国大事议论过很多。

他作为一代大家,著作等身,所在领域功效卓著,自然成为大家关注的目标和话题。每个人都并非十全十美,都有自己的优点和槽点,名人也不例外。因此,大家对他自然话题不断,争议不断!况且辜鸿铭从小接触西学,更是有意以西方各学问来解释、注释中国经典。所以有些其他学者认为其作品漏洞百出,并不认可。

辜鸿铭在北京大学任教时,许多洋人经常慕名前来北京寓所拜访。一次英国作家毛姆来访,看到房屋里只有盏昏暗的小油灯,就抱怨说太暗了。辜鸿铭说:“我们中国人心里亮堂,灯也亮堂,不像你们西洋人只注重外表。辜鸿铭的很多观点,被知识界和文化界传为笑谈。这不是对他的赞誉,反而是对他的嘲笑。辜鸿铭一生都留着自己的小辫子,在他眼里,满清的小辫子是文化的象征,不能割掉。

正是在西方学习过程中,辜鸿铭彻底展露了自己非凡的学习能力,他先后在英国、德国等国获得了文学、哲学、理学、神学等13个博士学位,熟练掌握了九种语言。辜鸿铭不仅学习能力超强,他也将学习的知识化为己用,甚至可以用拉丁文写诗,他的著作也是欧洲许多大学的必读书。辜鸿铭学贯中西,对东西方文化都极为了解,他的著作也使西方人开始了解了中国的哲学思想和文化,也因此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谈辜鸿铭——何以成为东方文化的代言人,为何能在德国红极一时
答:辜鸿铭是中国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一位学贯中西的著名学者 ,也是一位曾经享有世界声誉的文化名人,在中西文化交流史上具有特殊的意义。由于时代的误解和政治禁忌,在国内辜鸿铭被世人遗忘了数十年之久。 与之相反,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期和战后的一段时间里, 辜鸿铭在西方世界可谓是红级一时。 在当时欧洲人的眼里,...

“清末怪杰”辜鸿铭:一生之中获得十三个博士学位
答:20世纪初,西方人曾流传这样一句话:到中国可以不看紫禁城,不可不看辜鸿铭。出生于1857年的辜鸿铭一生获得过13个博士学位,他曾这样概述自己的一生:生在南洋,学在西洋,娶在东洋,仕在北洋。在民国时期,辜鸿铭是个大名鼎鼎的人物,学贯中西的他被人称为清末怪杰。1915年4月,蔡元培聘请辜鸿铭任北京...

一人曾获十三个博士学位,被提名诺贝尔奖,为何还有一条耻辱的辫子?
答:辜鸿铭学贯中西、博古通今,精通九国语言,拿到过十三个博士学位,还曾与泰戈尔一起提名诺贝尔奖,但他却留着一根象征着封建愚昧的辫子,因此被称为“清末怪才”。辜鸿铭不剪辫子有两个原因:(一)身为满清遗民,他对大清依然十分眷恋;(二)推崇国学,对新文化运动倡导西学,贬低国学的观点持保留意见。

辜鸿铭为什么被称为“清末怪杰”?
答:,著有《中国的牛津运动》、《中国人的精神》等书,在西方国家引起极大的轰动。辜鸿铭此人,也在西方留下了很大的名声,西方人曾流传一句话:“到中国可以不看三大殿,不可不看辜鸿铭”,由此可见辜鸿铭在西方的影响。辜鸿铭,学贯中西,被称为“清末怪杰”。“清末怪杰”这个称呼应该如何解读呢?

奇人辜鸿铭,学贯中西,精通9门外语,留辫子,一生迷恋三寸金莲
答:他一生有很多矛盾之处,说他拥护帝制,袁世凯复辟的时候,他大骂“王八蛋,祸国殃民”,甚至在袁世凯“驾崩”,他还戏班子,邀请好友庆祝三天三夜!甚至在慈禧过大寿的时候,他大骂道: “天子万年,百姓花钱。万寿无疆,百姓遭殃”!很少人去分析这位学贯中西的老先生,为啥会如此叛逆?回国后的辜鸿铭...

辜鸿铭简介_辜鸿铭简介_辜鸿铭
答:作洋文 讲儒道 辜鸿铭真可谓中国文化史上的一位奇人,他精通九种语言,学贯中西,本世纪之初,当中国知识分子中的精英们大力宣讲西方文明的时候,他却用西方人的语言倡扬古老的东方精神,他的思想和文笔在极短的时间轰动了整个欧洲,并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到中国可以不看紫禁城,不可不看辜鸿铭成为当时...

拥有13个博士学位的超级学霸辜鸿铭,是个什么样的人呢?
答:辜鸿铭先后担任了外交部侍郎、南洋公学监督等职,并先后发表了《中国札记》、《中国的牛津运动》、《中国人的精神》(《春秋大义》)等在西方引起巨大影响的介绍中国的书籍。民国建立后,辜鸿铭先后在北京大学和日本讲学,1928年4月,辜鸿铭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72岁。辜鸿铭学贯中西,对东西方文化都极为...

拖着长辫子的北大教授:辜鸿铭
答:以一袭破旧的马褂、一顶瓜皮小帽压着的长辫子,以及关于缠足、纳妾等奇谈怪论闻名的旷世怪杰辜鸿铭,自称是“生在南洋,学在西洋,婚在东洋,仕在北洋”的“东西南北人”。他学贯中西,精通英、法、德、拉丁、希腊等9种语言,凭借三寸不烂之舌,向日本首相伊藤博文大讲孔学;与文学大师列夫·...

历史人物 辜鸿铭是什么样的一个人?要求回答的要全面
答:辜鸿铭学贯中西辜鸿铭博通西欧诸种语言、言辞敏捷的声名很快在欧美驻华人士中传扬开来。他给祖先叩头,外国人嘲笑说:这样做你的祖先就能吃到供桌上的饭菜了吗?辜鸿铭马上反唇相讥:你们在先人墓地摆上鲜花,他们就能闻到花的香味了吗?他倒读英文报纸嘲笑英国人,说美国人没有文化,在轮船上用纯正的德语挖苦一群德国人。

主张娶小老婆的辜鸿铭:曾经迎娶日本女人为妾
答:辜鸿铭把自己的一生概括为“四洋”,即:生在南洋,学在西洋,婚在东洋,仕在北洋。他知识渊博,学贯中西,精通英、德、法等近10国文字,尤擅长英文写作,被孙中山和林语堂誉为“中国第一语言天才。”回国后,他在北洋系统任职,充当张之洞幕僚20多年,后任清外务部左丞。民国时期,任北京大学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