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由哪几大部分组成?各部分的作用是什么?

作者&投稿:苏炕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长城由哪几大部分组成 各部分作用是什么~

绵延万里的长城它并不只是一道单独的城墙,而是由城墙、敌楼、关城、墩堡、营城、卫所、镇城烽火台等多种防御工事所组成的一个完整的防御工程
体系。这一防御工程体系,由各级军事指挥系统层层指挥、节节控制。以明长城为例,在万里长城防线上分设了辽东、蓟、宣府、大同、山西、榆林、宁夏、固原、甘肃等九个军事管辖
区来分段防守和修缮东起鸭绿江,西止嘉峪关,全长7000多千米的长城,称作“九边重
镇”,每镇设总兵官作为这一段长城的军事长官,受兵部的指挥,负责所辖军区内的防务
或奉命支援相邻军区的防务。明代长城沿线约有100万人的兵力防守。总兵官平时驻守
在镇城内,其余各级官员分驻于卫所、营城、关城和城墙上的敌楼和墩堡之内。
长城的防御工程建筑
  长城的防御工程建筑,在2000多年的修筑过程中积累了丰
富的经验。首先是在布局上,秦始皇修筑万里长城时就总结出了“因地形,用险制塞”的经验。2000多年一直遵循这一原则,成为军事布防上的重要依据。在建筑材料和建筑结构
上以“就地取材、因材施用”的原则,创造了许多种结构方法。有夯土、块石片石、砖石混
合等结构;在沙漠中还利用了红柳枝条、芦苇与砂粒层层铺筑的结构,可称得上是“巧夺
天工”的创造,在今甘肃玉门关、阳关和新疆境内还保存了2000多年前西汉时期这种长城的遗迹。
  ●长城的城墙
  是这一防御工程中的主体部分。它建于高山峻岭或平原险阻之处,根
据地形和防御功能的需要而修建,凡在平原或要隘之处修筑得十分高大坚固,而在高山
险处则较为低矮狭窄,以节约人力和费用,甚至一些最为陡峻之处无法修筑的地方便采
取了“山险墙”和“劈山墙”的办法,在居庸关、八达岭和河北、山西、甘肃等地区的长城城
墙,一般平均高约七八米,底部厚约六七米,墙顶宽约四五米。在城墙顶上,内侧设宇墙,
高一米余,以防巡逻士兵跌落,外侧一面设垛口墙,高2米左右,垛口墙的上部设有望口,
下部有射洞和擂石孔,以观看敌情和射击、滚放擂石之用。有的重要城墙顶上,还建有层
层障墙,以抵抗万一登上城墙的敌人。到了明代中期,抗倭名将戚继光调任蓟镇总兵时,
对长城的防御工事作了重大的改进,在城墙顶上设置了敌楼或敌台,以住宿巡逻士兵和
储存武器粮袜,使长城的防御功能极大的加强。
  ●关城
  是万里长城防线上最为集中的防御据点。关城设置的位置至关重要,均是选
择在有利防守的地形之处,以收到以极少的兵力抵御强大的入侵者的效果,古称“一夫当
关,万夫莫开”,生动地说明了关城的重要性。长城沿线的关城有大有小,数量很多。就以
明长城的关城来说,大大小小有近千处之多,著名的如山海关、黄崖关、居庸关、紫荆关、
倒马关、平型关、雁门关、偏关、嘉峪关以及汉代的阳关、玉门关等。有些大的关城附近还
带有许多小关,如山海关附近就有十多处小关城,共同组成了万里长城的防御工程建筑
系统。有些重要的关城,本身就有几重防线,如居庸关除本关外,尚有南口、北口、上关三
道关防。北口即八达岭,是居庸关最重要的前哨防线。
  ●烽火台
  是万里长城防御工程中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它的作用是作为传递
军情的设施。烽火台这种传递信息的工具很早就有了,长城一开始修筑的时候就很好地
利用了它而且逐步加以完善,成了古代传递军情的一种最好的方法。传递的方法是白天燃烟,夜间举火,因白天阳光很强,火光不易见到,夜间火光很远就能看见。这是一传递
信息很科学又很迅速的方法。为了报告敌兵来犯的多少,采用了以燃烟、举火数目的多少
来加以区别。到了明朝还在燃烟、举火数目的同时加放炮声,以增强报警的效果,使军情
传递顷刻千里。在古代没有电话、无线电通讯的情况下,这种传递军情信息的办法可以说
十分迅速了。关于烽火台的布局也是十分重要的,要紧的是要把它布置在高山险处或是
峰回路转的地方,而且必须是要三个台都能相互望见,以便于看见和传递。烽火台在汉代
曾经称过亭、亭隧、烽燧等名称,明代称作烟墩。它除了传递军情之外,还为来往使节保护
安全,提供食宿、供应马匹粮秣等服务。还有些地段的长城只设烽台、亭燧而不筑墙的,可见烽火台在长城防御体系中的重要性。

长城主要由墙身、烽燧、城堡、关城组成,各部分的作用是:

1、 墙身

墙身是防御敌人的主要部分,其总厚度较宽,基础宽度均有6.5米,墙上地坪宽度平均也有5.8米,保证两辆辎重马车并行。

2、烽燧

长城体系中设置有大量烽燧(烽火台)作为情报传递系统,是最古老但行之有效的消息传递方式。古代边防报警有两种信号,遇有敌情发生,白天放烟叫“烽”,夜间举火叫“燧”,台台相连,传递讯息。

3、城堡

城堡按等级分为卫城、守御或干户所城和堡城,按防御体系和兵制要求配置在长城内侧,间有设于墙外者。

4、关城

关城是万里长城防线上最为集中的防御据点。关城设置的位置至关重要,均是选择在有利防守的地形之处,以收到以极少的兵力抵御强大的入侵者的效果,古称“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生动地说明了关城的重要性。

扩展资料:

长城是中国古代的军事防御工程,是一道高大、坚固而连绵不断的长垣,用以限隔敌骑的行动。长城不是一道单纯孤立的城墙,而是以城墙为主体,同大量的城、障、亭、标相结合的防御体系。

长城修筑的历史可上溯到西周时期,发生在首都镐京(今陕西西安)的著名的典故“烽火戏诸侯”就源于此。春秋战国时期列国争霸,互相防守,长城修筑进入第一个高潮,但此时修筑的长度都比较短。

秦灭六国统一天下后,秦始皇连接和修缮战国长城,始有万里长城之称。明朝是最后一个大修长城的朝代,今天人们所看到的长城多是此时修筑。

长城资源主要分布在河北、北京、天津、山西、陕西、甘肃、内蒙古、黑龙江、吉林、辽宁、山东、河南、青海、宁夏、新疆等15个省区市。其中陕西省是中国长城资源最为丰富的省份,境内长城长度达1838千米  。

根据文物和测绘部门的全国性长城资源调查结果,明长城总长度为8851.8千米,秦汉及早期长城超过1万千米,总长超过2.1万千米。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长城 



长城是由城墙、敌楼、关城、墩堡、营城、卫所、镇城烽火台等多种防御工事所组成.
长城的城墙是这一防御工程中的主体部分;在城墙顶上,内侧设宇墙, 高一米余,以防巡逻士兵跌落,外侧一面设垛口墙,高2米左右,垛口墙的上部设有望口, 下部有射洞和擂石孔,以观看敌情和射击、滚放擂石之用。有的重要城墙顶上,还建有层 层障墙,以抵抗万一登上城墙的敌人。到了明代中期,抗倭名将戚继光调任蓟镇总兵时, 对长城的防御工事作了重大的改进,在城墙顶上设置了敌楼或敌台,以住宿巡逻士兵和 储存武器粮袜,使长城的防御功能极大的加强。关城是万里长城防线上最为集中的防御据点;烽火台的作用是作为传递 军情的设施;

长城是古代中国在不同时期为抵御塞北游牧部落联盟侵袭而修筑的规模浩大的军事工程的统称。长城东西绵延上万华里,因此又称作万里长城。长城建筑于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代,现存的长城遗迹主要为建于十四世纪的明长城。据2012年国家文物局发布数据,历代长城总长为21196.18千米;而国家文物局曾于2009年公布明长城调查数据,中国明长城总长为8851.8千米。长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伟大的奇迹,是中国悠久历史的见证。它与罗马斗兽场、比萨斜塔等列为中古世界七大奇迹之一。1987年12月,长城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长城在中国历史的长久岁月中,许多封建王朝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曾经对它进行过多次修筑,我国古代千千万万劳动人民为它贡献了智慧,流尽了血汗,使它成为世界一大奇迹。不论是巨龙似的城垣,还是扼生产流程和比较科学的烧制砖瓦作坊。因此砖的制品产量大增,砖瓦已不再是珍贵的建筑材料,所以明长城不少地方的城墙内外檐墙都以巨砖砌筑。在当时全靠手工施工,靠人工搬运建筑材料的情况下,采用重量不大,尺寸大小一样的砖砌筑城墙,不仅施工方便,而且提高了施工率,提高了建筑水平。其次,许多关隘的大门,多用青砖砌筑成大跨度的拱门,这些青砖有的已严重风化,但整个城门仍威严峙立,表现出当时砌筑拱门的高超技能。从关隘的城楼上的建筑装饰看,许多石雕砖刻的制作技术都极其复杂精细,反映了当时工匠匠心独运的艺术才华。[7]墙身是城墙的主要部分,平均高度为七点八米,有些地段高达十四米。凡是山岗陡峭的地方构筑的比较低,
平坦的地方构筑得比较高;紧要的地方比较高,一般的地方比较低。墙身是防御敌人的主要部分,其总厚度较宽,基础宽度均有六点五米,墙上地坪宽度平均也有五点八米,保证两辆辎重马车并行。墙身由外檐墙和内檐墙构成,内填泥土碎石。外檐墙是指外皮墙向城外的一面。构筑时,有明显的收分,收分一般为墙高百分之一百二十五。墙身的收分,能增加墙体下部的宽度,增强墙身的稳定度,加强它的防御性能,而且使外墙雄伟壮观。内檐墙是指外皮墙城内的一面,构筑时一般没有明显的收分,构筑成垂直的墙体,关于外檐墙的厚度,一般是以“垛口”处的墙体厚度为准,这里的厚度一般为一砖半宽,根据收分的比例,越往下越厚。砖的砌筑方法以扁砌为主。[7]墙的结构内容是根据当地的气候条件而定的,总观万里长城的构筑方法,有如下几种类型:1.版筑夯土墙;
2.土坯垒砌墙;3.青砖砌墙;4.石砌墙;5.砖石混合砌筑;6.条石;7.泥土连接砖。用砖砌、石砌、砖石混合砌的方法砌筑城墙,在地势坡度较小时,砌筑的砖块或条石与地势平行,而当地势坡度较大时,则用水平跌落的方法来砌筑。现今作用在甘肃武威以东的20多公里处的长城已经遭到了严重的破坏,因为此处的长城遗迹使用黄土高原的特制的黏土压制而成。正因为长城的修筑材料是上好的黏土,当地农民用工具刮下来撒到自家农田里。毁坏还有最重要的原因,此处的长城是明朝时期修复而成,距今450多年,经过450多个春夏秋冬的风吹雨打,毁坏相当的严重,还有游客在长城随地乱扔垃圾也是一个原因。只剩下孤零零的城墙了,正因为只剩下的城墙让长城的抵御敌人入侵的作用已经完成,长城的作用只剩抵御风沙。长城东边是浩瀚的腾格里沙漠,西边则是葡萄酒厂的葡萄园基地。以雄峙中国北方大地的万里长城为中介的南北广大地域所构成的长城带,横贯今辽宁、内蒙古、宁夏、甘肃、陕西、山西、河南、河北、北京、天津、山东和吉林、黑龙江、青海、新疆等省(市、自治区)的相当一部分地区,也包括历史时期处于今蒙古人民共和国和朝鲜半岛的若干地区。其范围南北宽约数百公里乃至上千公里,东西长约数千公里。长城带自远古至今居住着众多的民族,各民族及其相互关系的发展,是观察和理解长城带一切事物的关键所在。

1、 墙身
墙身是防御敌人的主要部分,其总厚度较宽,基础宽度均有6.5米,墙上地坪宽度平均也有5.8米,保证两辆辎重马车并行。
2、烽燧
长城体系中设置有大量烽燧(烽火台)作为情报传递系统,是最古老但行之有效的消息传递方式。古代边防报警有两种信号,遇有敌情发生,白天放烟叫“烽”,夜间举火叫“燧”,台台相连,传递讯息。
3、城堡
城堡按等级分为卫城、守御或干户所城和堡城,按防御体系和兵制要求配置在长城内侧,间有设于墙外者。
4、关城
关城是万里长城防线上最为集中的防御据点。关城设置的位置至关重要,均是选择在有利防守的地形之处,以收到以极少的兵力抵御强大的入侵者的效果,古称“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生动地说明了关城的重要性。
❤❤❤

长城主要由墙身、烽燧、城堡、关城组成,各部分的作用是:
1、 墙身
墙身是防御敌人的主要部分,其总厚度较宽,基础宽度均有6.5米,墙上地坪宽度平均也有5.8米,保证两辆辎重马车并行。
2、烽燧
长城体系中设置有大量烽燧(烽火台)作为情报传递系统,是最古老但行之有效的消息传递方式。古代边防报警有两种信号,遇有敌情发生,白天放烟叫“烽”,夜间举火叫“燧”,台台相连,传递讯息。
3、城堡
城堡按等级分为卫城、守御或干户所城和堡城,按防御体系和兵制要求配置在长城内侧,间有设于墙外者。
4、关城
关城是万里长城防线上最为集中的防御据点。关城设置的位置至关重要,均是选择在有利防守的地形之处,以收到以极少的兵力抵御强大的入侵者的效果,古称“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生动地说明了关城的重要性。
扩展资料:
长城是中国古代的军事防御工程,是一道高大、坚固而连绵不断的长垣,用以限隔敌骑的行动。长城不是一道单纯孤立的城墙,而是以城墙为主体,同大量的城、障、亭、标相结合的防御体系。
长城修筑的历史可上溯到西周时期,发生在首都镐京(今陕西西安)的著名的典故“烽火戏诸侯”就源于此。春秋战国时期列国争霸,互相防守,长城修筑进入第一个高潮,但此时修筑的长度都比较短。
秦灭六国统一天下后,秦始皇连接和修缮战国长城,始有万里长城之称。明朝是最后一个大修长城的朝代,今天人们所看到的长城多是此时修筑。
长城资源主要分布在河北、北京、天津、山西、陕西、甘肃、内蒙古、黑龙江、吉林、辽宁、山东、河南、青海、宁夏、新疆等15个省区市。其中陕西省是中国长城资源最为丰富的省份,境内长城长度达1838千米 。
根据文物和测绘部门的全国性长城资源调查结果,明长城总长度为8851.8千米,秦汉及早期长城超过1万千米,总长超过2.1万千米。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长城

长城由哪几部分组成
答:长城作为防御工程,主要由关隘、城墙、烽火台3部分组成。1、 关隘:关隘一般由关口的方形或多边形城墙、城门、城门楼、瓮城组成。有的还有罗城和护城河。其中城墙是长城的主要工程,内外檐墙多用巨砖、条石等包砌,内填黄土、碎石,高度一般在10米左右。顶宽4~5米,还有上、下城墙的马道和梯道。在...

长城有哪几大部分组成?各部分作用是什么?
答:1. 墙身 长城的墙身是其主体结构,平均高度约为7.8米,某些地段甚至达到14米。墙身承担着防御敌人的主要任务,其宽度设计宽敞,基础部分宽约6.5米,墙体顶部宽度平均为5.8米,足以容纳两辆马车并行。2. 烽燧 长城系统中部署了众多烽燧作为情报传递设施,这种设施是古老但有效的消息传递方式。通过白天...

长城是什么的一部分?
答:凡是山岗陡峭的地方构筑的比较低,平坦的地方构筑得比较高;紧要的地方比较高,一般的地方比较低。墙身是防御敌人的主要部分,其总厚度较宽,基础宽度均有6.5米,墙上地坪宽度平均也有5.8米,保证两辆辎重马车并行。墙身由外檐墙和内檐墙构成,内填泥土碎石。长城·墙身 烽燧 长城体系中设置有大量...

中国的万里长城是由哪些部分组成的?
答:长城整个布局有主干,有分支,沿线设立许多障、堡、敌台、烽火台等不同等级、不同形式和不同功能的建筑物,构成了一个完整的防御体系。城墙是联系雄关、隘口、敌台等的纽带,墙身是防御敌人的主体,墙基平均宽约65米,顶部宽58米,断面上小下大成梯形,使墙体稳定不易倒塌。墙身由外檐墙和内檐墙构成...

长城是由什么构成的?
答:长城是由城墙、敌楼、关城、墩堡、营城、卫所、镇城 、烽火台等多种防御工事所组成的一个完整的防御工程体系。墙身是城墙的主要部分,平均高度为7.8米,有些地段高达14米。凡是山岗陡峭的地方构筑的比较低,平坦的地方构筑得比较高;紧要的地方比较高,一般的地方比较低。墙身是防御敌人的主要部分,...

长城分为几部分都叫什么名字?
答:由城墙、敌楼、关城、墩堡、营城、卫所、镇城烽火台等多种防御工事所组成

万里长城由哪些构成?
答:墙基平均宽约6.5米,顶部宽5.8米,断面上小下大成梯形。墙结主要有版筑夯土墙、土坯垒砌墙、砖砌墙等。其它构造设施有:①券门。②垛口。③城台。3、烽火台:烽火台是利用烽火、烟气以传递军情的建筑 。长城主要由墙身、烽燧、城堡、关城组成,各部分的作用是:1、 墙身墙身是防御敌人的主要部分,其总厚度较宽,...

长城由哪几大部分组成?各部分作用是什么?(分开写)
答:●烽火台是万里长城防御工程中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它的作用是作为传递 军情的设施。●长城的城墙是这一防御工程中的主体部分。是居庸关最重要的前哨防线。明长城分两大部分,第一部分从陕西北部到山海关,第二部分(辽东边墙)从山海关到鸭绿江。第一部分用来防鞑靼,第二部分用来防女真。·秦长城...

长城由哪几大部分组成?各部分的作用是什么?
答:长城的构成主要包括墙身、烽燧、城堡和关城,各自承担着不同的功能:1. 墙身:作为长城防御体系的核心,墙身的宽厚设计确保了其坚固性与实用性,基础宽度可达6.5米,墙体宽度平均为5.8米,使得两辆马车能够并行通过,有效地阻止了敌人的进攻。2. 烽燧:长城沿线上设置众多的烽燧,它们是情报传递的关键...

长城由哪些部分组成?
答:长城的构造是防御工程,主要由关隘、城墙、烽火台3部分组成。关隘一般由关口的方形或多边形城墙、城门、城门楼、瓮城组成。有的还有罗城和护城河。其中城墙是长城的主要工程,内外檐墙多用巨砖、条石等包砌,内填黄土、碎石,高度一般在10米左右。顶宽4~5米,还有上、下城墙的马道和梯道。在城墙的外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