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齐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的意思

作者&投稿:厍净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老子: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智,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是什么意思?~

意思是:圣人的治理方法是,使其心无所求,使其腹中有食物(不致饥饿),使其思想单纯,常常令人民没有太复杂的思想,没有未满足的欲望。
出处:出自于道德经。《道德经》是哲学著作。至今广泛流传,迷人、有魅力。其原因之一就是具有较强的文学性。

扩展资料各界名人对老子的看法:
日本物理学家、诺贝尔奖得主汤川秀树:“老子在两千多年前就预见并批判今天人类文明缺陷的先知。老子似乎用惊人的洞察力看透个体的人和整体人类的最终命运。”
俄国大文豪托尔斯泰:“做人应该像老子所说的如水一般。没有障碍,它向前流去;遇到堤坝,停下来;堤坝出了缺口,再向前流去。容器是方的,它成方形。
丹麦物理学家玻尔:“我不是理论的创立者,我只是个(道家)得道者,我们在这里面临着人类地位所固有的。
参考资料道德经_百度百科

网上找的,也许对你有用:虚其心,即正心,积极主动地打扫出洁净的家园,接纳那至诚不移、至高无上的心灵。
实其腹:正念既来,则心平气和,追求精足、气满、神全。
弱其志:削弱自我主观意志,一切顺其自然。只有淡化主观意志,进入忘我的精神境界,才能充分发挥心灵的作用。
强其骨:骨强体健,是开启精神天堂的物质基础和必要条件。

《酷说老子》第三章(4)历史之谜:为什么文明总是被野蛮民族消灭?

【第四句】

㊣原文:是以圣人之治也,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因此,圣人的治理原则是:排空百姓的心机,填饱百姓的肚腹,减弱百姓的欲望,增强百姓的筋骨体魄。)

1、

我们应该注意到,老子顺序是:

先虚心后实腹,先弱志后强骨。

也就是说,老子认为:

精神第一,物质第二。

不过,《管子•牧民》篇里的顺序却相反:

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

也就是说,管子认为:

物质第一,精神第二。

2、

英国大哲学家罗素在写《幸福之路》这本书以前,曾经到世界各地明察暗访。结果发现:

那些所谓的富豪们并非像我们想象的那样幸福,有些人甚至比穷人更加痛苦。

于是他感慨道:

如果连富人都是不幸福的,那么让所有的穷人都变富又有什么意义呢?①

所以罗素认为:

精神第一,物质第二。

法国著名哲学家萨特,身经两次世界大战,还吃过十个月纳粹监狱的牢饭。所以说过一句与罗素观点相反的名言:

当小孩快要饿死的时候,文学还有什么意义呢?②

所以萨特认为:

物质第一,精神第二。

3、

两种观点究竟孰是孰非,恐怕难以定论。因为牵扯到一个根本性问题,那就是:

人类为了摆脱贫困的痛苦所做之恶,与为了摆脱富裕的无聊所做之恶,究竟哪个更多?是身穷的黎民百姓可怕?还是心穷的达官富豪更可怕?

管子和萨特倾向于前者,老子和罗素倾向于后者。其实这两种观点,都能找出漏洞以及相反的证据。就像是鸡和蛋的问题一样,必定是没有答案的。

所以,我们还是用英国近代最伟大的经济学家之一马歇尔在《经济学原理》一书中的开篇打个圆场吧:

世界的历史是由宗教和经济——这两大力量同时构建和形成的③。

所谓的宗教,不正是人的精神力量吗?所谓的经济,不正是人的“物质动因”吗?二者相辅相成,无法单独抽离出来对人造成影响。

4、

好,现在言归正题,为什么要虚心、实腹、弱志、强骨?因为:

①虚其心则不争:

如果人人都虚心,谦恭虚己,不自以为能,忠臣贤良还会受到排挤吗?

②实其腹则不盗:

如果人人都实腹,丰衣足食,不忍饥挨饿,黎民百姓会去做盗贼吗?

③弱其志则不乱:

如果人人都弱志,恪守本职,不追求非分的欲望,国家自然安康太平。

④强其骨则不受外侵:

如果人人都强骨,身强体壮,不养尊处优,国家会受到外敌的侵略吗?

尤其是最后一点“强其骨”,是非常重要的,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的“尚武精神”,但往往却受到统治者的忽视。我们几乎可以断定,每当一个地区的文明发展到一定高度以后,就会变得骨弱而兵衰,甚至不堪一击。

比如:

中国的北宋王朝,被野蛮的金朝灭国;南宋王朝被野蛮的蒙古人灭国;文明古巴比伦,被野蛮的亚述人灭国;文明古国埃及,被野蛮的罗马人灭国;文明古国印度、波斯以及希腊,都是被野蛮民族数次入侵,最终走向衰落而毁灭。

为什么每当文明遭遇野蛮的时候,往往会以失败告终呢?其实世界的文明史有一条螺旋形发展的规律,就是:

乱世重武轻文,于是得天下;盛世重文轻武,于是失天下。历朝历代都在得失之间,循环往复。

尤其是中国的儒家,太过于拘泥于礼仪和道德,遗害不可小觑。

5、

我们举个例子来看,中国历史上最重文轻武的朝代就是大宋王朝,尤其是北宋,对文人士大夫的优待可谓空前绝后,开国皇帝赵匡胤甚至给子孙定下一条祖宗家法:

“不得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人!违者天必殛之!”④

意思是:

不得杀害知识分子以及上书进谏的人!违背者必遭天谴!

所以如果你有机会采访问当代的知识分子,问他们最愿意穿越到哪个朝代?他们一定会异口同声的回答:宋朝。也正因为如此,宋朝被儒家骨子里那种“重文轻武”的思想毒害最深。

这话怎么说呢?众所周知:

公元1005年,为了和平共处,北宋和大辽两国之间缔结了著名的澶渊之盟。

澶渊之盟的本质,其实就是花钱买平安。北宋每年必须向辽国提供30万岁币(约30万两白银),但在当时来看,这却是一笔十分成功且合算的买卖。为什么?因为北宋当时每年的财政收入高达一亿贯钱,也就是一亿两白银⑤,上供给辽国的赔款只占全国总收入的0.3%,简直是九牛一毛。

这就相当于你年收入10万,每年只需要花300块钱交保护费就行。

而且最关键的是:

两国之间——从此可以进行贸易往来。

既然是做生意,当然是汉人天然占优势。

当时北宋每年对辽国的贸易顺差是40万两以上⑥,这么一折算,还倒赚10万两,同时还能省去连年打仗的几千万的军费,甚至在《澶渊之盟》签订十六年之后(1021年),北宋的可耕地面积也达到了顶峰——524万倾,比开国之初(960年)扩大了六七成,不能不说“和平环境”起了重要辅助作用⑦。那么如此看来,岂不是三全其美?

换句话说:

澶渊之盟的签定不仅不是丧权辱国,反而是利国利民的大好事一桩。

但是请等一等,这笔账能这么算吗?

没错,单纯从经济利益上来说,北宋签订澶渊之盟确实稳赚不亏。可如果从民族精神上去看待呢?恐怕并不乐观。虽然这次盟约换来了两国之间一百多年的和平,但造成的恶果就是:

北宋王朝从皇帝到官僚,整个国家从意识形态上都比以前更加安于现状,更加重文轻武,以至于军备废弛,朝廷无敢战之将,民间无尚武之风⑧,完全沉浸在虚娇浮华的美梦之中。

所以几十年后西夏国来侵犯的时候,北宋又故技重施,继续花钱买平安。一百年后金国来侵犯,还是如此,结果不仅没有买来平安,反而激发了对方更大的野心,从而招来了更大规模的侵略,最终,北宋的历史被金军的铁骑踏碎,永远定格在了公元1127年。

6、

当然,我并不是说澶渊之盟完全没有价值,没有任何正面意义。恰恰相反,这场盟约本身而论,对于宋辽两国都是一件好事。问题在于,我们应该以什么态度去面对?

如果我们反思出来的道理是:

原来花钱可以买平安,从此高枕无忧,不需要发展军事和武备,那么这无疑是苟且偷安;

如果我们得到的教训是:

其实花钱只能买暂时的安定,所以更应该厉兵秣马,壮大自身的硬实力,那么这反而是在韬光养晦。

所以同一件事情,态度不同,意义就完全两样。说到底,苟且偷安的态度可悲就可悲在,只看到了物质利益,却忽略了精神收益。只知道“实其腹”,却忽略了“虚其心”。而韬光养晦的态度就二者兼备,文武并重,因为一个国家只有不沉溺于眼前的闲适和欲望,才能获得更大的和平与安康。这就是兵法上所说的:

”天下虽安,忘战必危。⑨”

这就是老子所说的国家意识形态层面的:

“弱其志,强其骨”。

所以圣人之治必须文武并重,如果国家是一辆火车,那么文明与武力就是两条轨道,不可偏废。任何一条轨道出了问题,都前路堪忧,随时有车毁人亡的危险。

【参考资料】:

1、罗素《幸福之路•第一章》

2、《萨特自述•六•人生:经历和体验•11•面对一个濒临饿死的孩子》

3、马歇尔《经济学原理•第一篇导言•第一章•第一节》

4、《宋史•曹勋传》 、《三朝北盟会编•卷九十八》、 陆游《避暑漫抄》、《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四•30》、王夫之《宋论•卷一•太祖三》、 丁传靖 《宋人轶事汇编•卷一》、(宋) 楼钥《范仲淹年谱·庆历 三年》

5、曾巩《议经费扎子》、《宋史•食货志》、《建炎以来朝野杂记•卷十四•甲集•财赋一 》

6、《宋史•卷一八六•食货志•互市舶法》

7、(元)马端临《文献通考•卷四•田赋考》

8、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百五十•富弼<河北守御十二策>》、赵汝愚《宋名臣奏议•卷一百三十四•庆历四年五月同枢密院使韩琦上》

9、司马穰苴《司马法•仁本》

作者:紫侠狼,90后文字狂生,夜色如墨,月光如我。


《酷说老子》第三章(5)老子VS黑格尔:中国的政治制度领先欧洲1800年?

㊣恒使民无知、无欲也。

(经常使老百姓没有智巧,没有欲望。)

㊣使夫知不敢、弗为而已,则无不治矣。

(致使那些有才智的人也不敢妄为造事。圣人按照“无为”的原则去做,顺应自然,那么,天下就不会不太平了。)

1、

什么是无知无欲?许多学者将其解读为一种阴暗的愚民思想。其实,这是不公平的,起码在这一章当中无法成立。其实老子所谓的“无知无欲”,是说:

政府任何一条法令的公布实施,都不能让老百姓觉得有机可乘(即有知),有利可图(即有欲)。

当然,这里的有机和有利都是不正当的机会和利益。如果政府的资源分配足够公平,法令措施足够完善,人民就会呈现出一片无知无欲的状态。

2、

所谓政治,即是以正治国。

曾经有一个官员问孔子,什么是政治?孔子回答说:“政者,正也!”①

那请问何为正?不偏不倚是为正,不欠缺不过分是为正,不扰乱民心,不激发老百姓非分的欲望就是正,所谓政策,本质上其实是“正策”。当政府的政策符合“不尚贤”、“不贵难得之货”、“不见可欲”这三项原则,那么用苏辙《老子解》的一句话说就是:

虽有智者,无所用巧。

没错,即使是“智者”也无从偷奸取巧。我们举个例子:

公元前154年,汉景帝为了加强中央的控制权,开始削藩,也就是削弱各个诸侯国王的势力。结果政策刚落地没多久,各地的反叛就像雨后春笋一样冒了出来,这就是汉朝历史上著名的“七国之乱”。

最后逼得汉景帝没办法,只好杀了提出“削藩”政策的晁错来讨好七国,但也无济于事②。如果当时不是有一代猛将周亚夫坐镇指挥,迅速平息了反叛,七国之乱恐怕会动摇甚至断送大汉王朝的根基。

汉景帝的“削藩令”就属于不明智的决策,因为它激发了人性当中恶的一面。那应该如何制定政策呢?

3、

几十年之后,他的儿子汉武帝继位后也遇到了同样的削藩问题,但是汉武帝吸取了教训,并没有直接去推行“削藩令”,而是运用了一个非常巧妙的办法,化解了各诸侯王的反叛之心。

什么办法呢?很简单,叫推恩令。

汉武帝下诏:

各个诸侯王的土地死后不能只传给嫡长子,必须全部分封给自己的儿子们③。

对,一个儿子分一份,十个儿子就分成十份。不得不说,这个政策高明之极!如此一来,诸侯王的地盘会越分越小,势力也会越变越小,两三代之后,就失去了“翅膀”,根本反不起来,只能乖乖地走进中央权力的笼子里。最关键的是:

各个诸侯王从一开始就没法直接造反。

为什么?因为“推恩令”并不像“削藩令”那样,得罪的是诸侯国整个家族的集体利益,从而激起反抗。推恩令并没有直接收回诸侯王的土地和权力,只是给了诸侯王嫡长子之外的其他儿子们——一个争夺“家产”的合法性理由。

这个政策妙就妙在,无形中将国家和诸侯王之间的矛盾,转嫁到了诸侯王和儿子们的头上。

你想造反?对不起!请先问问你的几个儿子们同不同意。你想暗中招兵买马?对不起!第一个举报甚至刺杀你的——将会是你的小妾和你的庶子。

请问,整个家族都是内鬼,你怎么反?

4、

没错,汉武帝的推恩令就完全符合老子所说的“恒使民无知无欲”的政策,纵然你聪明老练如“诸侯王”,也不敢耍滑头,也无从偷奸取巧。

所以只要政策得当,使某些“智者”不敢钻空,无法投机。那么自然会天下太平。所以老子才会说:

“使夫知不敢、弗为而已,则无不治矣。”

3、

由此可见,“无知无欲”并非是愚民的思想,而是一种更高纬度的治国智慧。德国的一代大哲黑格尔就因为看了《道德经》的二手翻译,被文字所骗,后来提出了三流的政治思想:

一切人都要都要把自己融入国家的绝对意志之中,都应该无知无欲地服从国家的绝对权力,而且都有为国家这个“地上神物”去牺牲的普遍义务,哪怕国家的君主做了错误的决策,也不用承担任何责任④。

那应该谁来承担?当然是那些提意见的人和参与决策的机关议员们!

不得不说,黑格尔在哲学上或许继往开来,自成一代宗师。但在政治思想的领域里,可以说十分幼稚。如果只是幼稚也就罢了,问题是他还自以为高明至极。他曾贬低说:

中国没有历史,只是一个历朝历代治乱循环的没有进步的“停滞帝国”⑤。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黑格尔眼里“停滞的帝国”,两千多年前的汉武帝都知道君主做了错事要放下脸面,要承担责任,要颁布《罪己诏》以服膺众臣,挽回民心,从而增加整个国家的公信力和凝聚力。而且历朝历代效仿汉武帝的国君并不在少数,这可以说已经成为中国政治传统当中的一种基本共识。

结果生活在十九世纪的黑格尔,其政治学的基本理念竟然是:

为了维护尊严和权威,即使君主做了错误的决策也不应该去认错,去承担责任。

这还真是应了中国的一个歇后语:

脚底板长眼——没见过世面!

其实中国历史看起来是治乱循环,实际上每一个朝代基本都会在前朝的基础上对制度进行优化和改良,所以才能基本保证一个王朝300年的周期稳定率,这——恰恰是国家理念先进的表现。

而欧洲历史之所以四分五裂,之所以遵循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的顺序一步步发展,恰恰是因为国家理念太落后。为什么?因为欧洲君主管不了教会,镇不住贵族,无法给底层人民提供“科举制”这样的上升渠道,无法激发整个国家的活力,也就无法激发人民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其后果就是:

国家永远被贵族阶级牵着鼻子走,永远因循守旧,永远没有非贵族的文官系统,所以永远也不可能有合格的行政效率。

也正因如此,欧洲几十个国家的历史才会陷入长达一千年的“黑暗中世纪”。而中国从秦朝的郡县制开始,其政治架构就已经完全超越了封建贵族制,具备了一个现代国家的核心要素和基本雏形,足足领先欧洲1800多年⑥。当然,黑格尔对此一无所知,所以才会对中国指手画脚,胡乱地发表一系列“坐井观天”的言论。

4、

虽说黑格尔的国家学说主要传承自西方的亚里士多德和卢梭,但他同时熟读《道德经》⑦,很难说其中没有受到误译本的影响。一百年之后,黑格尔这种“国家是目的,人民是手段”的政治理念终于结出了恶果,被希特勒大肆发挥利用并四处宣讲,于是包装出了一句纳粹的经典言论:

“国家的责任,是把青年锻炼成一副有用的工具。⑧”

干什么?当然是去征服,去侵略,去称霸世界!去为希特勒自己的光荣和伟大而牺牲!因为在希特勒看来:

强者必须统治弱者,弱者不应该抱怨,反而应该配合,而更弱的人连生育权和生命权也不配用有,所以他不仅屠杀了600万犹太人,还屠杀了德国本土的“老弱病残”至少20万以上,有的学者估算甚至高达77万⑨⑩⑪。

你看,同样是提倡“无知无欲”,希特勒的解决办法是降低民众的智商和思考能力,老子的解决办法则是提高统治者的智慧和施政方案。希特勒提倡“强力控制”,是一种极权主义。而老子主张“无为而治”,是一种放权主义。这两种观念势同水火,判若云泥。

孰高孰低,想必不用我说出答案了吧?


【第三章】完

【参考资料】:

1、《论语·颜渊》十七

2、司马迁《史记•袁盎晁错列传》、班固《汉书•爰盎晁错传》

3、《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汉书•景十三王传•中山靖王刘胜》

4、这一段话是从黑格尔《法哲学原理•第三章国家•第258节、第284节、第285节、第325节、第330节》里面的观点而统合提炼而成,并非黑格尔的原文原话。

5、黑格尔《历史哲学•第一部•第一篇•中国》、(法)阿兰•佩雷菲特《停滞的帝国——两个世界的撞击:第一部分•第五章》、《停滞的帝国——两个世界的撞击:第五部分•第七十章》、《停滞的帝国——两个世界的撞击:结束语》

6、弗朗西斯•福山《政治秩序与政治衰败•第二部分:第二十五章》

7、黑格尔熟读《道德经》的证据请参看其著作《哲学史讲演录•第一卷•东方哲学•甲三•道家》

8、希特勒《我的奋斗•下篇二、国家》

9、文沛, & 迈克尔·伯利. (1995). 发生在德国国内的纳粹暴行——1939年纳粹医生开始从肉体上消灭国内的残疾人以磨砺其杀人技艺. 大学英语(10), 20-25.

10、 秦川. (1993). 希特勒消灭残疾人事件始末. 军事历史(03), 19.

11、(美)罗伯特·杰伊·利夫顿《纳粹医生•第2章“安乐死”:直接医学屠杀》

作者:紫侠狼,90后文字狂生,夜色如墨,月光如我。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真正有智慧的解脱者治理政治或是教导人民,他会把握「虚其心」,教导人民能够看到整个法界对我们的重要,慢慢的去学习着感恩,不要增长我慢,一方面要有惭愧心,一方面要懂得虚心学习。「实其腹」众生如果吃不饱,其它的人文、是非道德就免谈,因为众生饥饿、吃不饱,就会抢夺。所以,要让众生基本所需稳定,生活上能够过得去。
「实其腹」的另外一个深义就是:一个真正的圣人在治理、教导人民的时候,是让众生生活安定而且有内涵、有智慧。「实其腹」也包括有内涵、有智慧,不单单是肚子吃饱而已。
「弱其志」就是正确的教导,包括正确的修行,「出世间法」修行是让一个人的我慢越少,让一个人正确走在解脱道上,我慢是越来越少。《阿含经》指出「解脱道」是去除十个结,一个结、一个结去除;真正走在解脱道上,我慢是越来越少的,就是「弱其志」。「世间法」的修行跟「解脱道」是背道而驰,是越修越厉害、我慢越大。
「强其骨」是教导众生百姓要有道骨,修行要有道骨,包括弘法、跟众生互动,都要有道骨。「道骨」跟「我慢」是不一样的,不要混为一谈。我慢是从「自我」去炫耀我是、我能,但是「道骨」却是不一样。在《阿含解脱道次第》课程有讲阿罗汉讲经说法的几个原则,要有罗汉托空钵、也在所不惜的决心,你才能够弘传真正的法。
如果讲经说法的背后有名利心,于是会考虑在怎么讲经说法,人家的供养才会多、布施才会多,而顺着众生的需要在讲,不是引导众生趋向解脱,是顺着众生的欲望在讲,讲一些众生听起来很高兴、很喜欢的内容,尽量去称赞他、吹捧他,让他听了越来越高兴,就一大笔、一大笔的钞票,一直贡献出来,于是宗教就变成这样变质了。「强其骨」就是要有道骨。
像佛陀或是老子本身都没有累积财富,佛陀到临命终的时候,也是「两袖清风」、「罗汉脚仔」(一贫如洗),就只有身上的一些东西,没有山头、道场可以传承给弟子,在佛陀大般涅盘的时候,包括后来主事整个经典集结的大迦叶也不知道,是到后来才知道。他们本来就是到其它比较远的地方去弘法,后来知道佛陀涅盘了,才回来的,都没有一留下什么财产可以继承。佛陀就是有道骨,真的就是为法、只有讲法,众生有因有缘、有适当的地方,我们就来一起听法、修行,众生所提供出的这些,都只有用在利益众生闻法、修行,这样而已,没有个人的私人财产,这就是「弱其志,强其骨」。
「常使民无知无欲」很多人常误认老子是主张愚民政策,于是都会加以批判,这样的教育就会变成「使民无知」-没有知识、无欲,不了解其深义的人就误以为老子是着重愚民政策。

《老子道德经心声》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智、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知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翻译:
不重视推崇才、德、学三者兼备的人,令人民不去(过分)追名逐利;使难以得到(或稀少的)货品价格(稳定)不昂贵,令人民不(因买不起而)作盗贼;不显示能够满足的欲望(贪念),令人民(心理不平衡)心生叛乱,这就是圣人的治理方法。使其心无所求,使其腹中有食物(不致饥饿),使其思想单纯,常常令人民没有太复杂的思想,没有未满足的欲望,令那些有智慧的人不敢叛乱,(做出颠覆政权的举动),(这样就是令有智慧的人)做(对国家或君主)没有威胁的事情,那么就没有什么不能治理的了。

这不能说明老子是心胸狭窄的人,也不是说他希望人人没有智慧,老子只是希望有智慧的人不做出对君主或政权不利的举动,不希望社会因干戈而动荡,人民流离失所。这种无为之治,是一种消极的统治方式,也就是说老子其实很懒,不愿意为处理社会改革或革命引起的问题而烦恼,而劳心劳力,无意中阻碍了人民改进社会的发展。

你理解错了。

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怎么理解
答:强其骨,实其腹,说的是统治者治理国家,保障人民的温饱和身体健康是第一位的,是最基本的要求 弱其志,虚其心,说的是治理国家在精神面貌维护上的要求,弱化人们的不合理欲望(知足),教化人们之间保持一种淳真的心态(虚怀).

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
答: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如下:圣人的治理方法是,使其心无所求,使其腹中有食物(不致饥饿),使其思想单纯,常常令人民没有太复杂的思想,没有未满足的欲望。出自于道德经。《道德经》是哲学著作。至今广泛流传,迷人、有魅力。其原因之一就是具有较强的文学性。《道德经》...

老子道德经第三章原文及译文
答:[延伸阅读2]苏辙《老子解》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也,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知者不敢为也。 不以三者街之,则民不知所慕,澹乎其无欲,虽有智者,无所用巧矣。   为无为,则无...

《道德经》虚其心,实其腹,弱其智,强其骨
答:虚其心,实其腹,弱其智,强其骨出自于《道德经》第三章:不尚贤, 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 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不崇尚贤才异能,使世人不争名逐利。不...

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智,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这句话在历史...
答:这句话体现了老子“无为而治”的一种消极思想,要求人们无知无欲、安分守己、安于现状而不思进取,缺乏开拓进取的意志,从而影响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道德经》第三章原文通解
答:5、虚:使动用法,使……虚。后面的实、弱、强同样。6、知:奸巧的心智。7、欲:贪婪的欲望。8、智者:自作聪明之人。【疏义】1、不尚贤。贤,谓世俗之贤,辩口明文,离道行权,去质为文也。(河上公注)2、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除嗜欲,去烦乱也;怀道抱一,守五神也;和...

老子的“虚齐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弱其志】怎么解释?
答:网上找的,也许对你有用:虚其心,即正心,积极主动地打扫出洁净的家园,接纳那至诚不移、至高无上的心灵。实其腹:正念既来,则心平气和,追求精足、气满、神全。弱其志:削弱自我主观意志,一切顺其自然。只有淡化主观意志,进入忘我的精神境界,才能充分发挥心灵的作用。强其骨:骨强体健,是...

老子说“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
答:㊣原文:是以圣人之治也,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因此,圣人的治理原则是:排空百姓的心机,填饱百姓的肚腹,减弱百姓的欲望,增强百姓的筋骨体魄。) 1、 我们应该注意到,老子顺序是: 先虚心后实腹,先弱志后强骨。 也就是说,老子认为: 精神第一,物质第二。 不过,《管子•牧民》篇里的顺序却相反:...

怎么理解老子道德经里的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答:虚其心,要让人们思想纯净,人心清净。实其腹,要让人们安饱,民以食为天,吃饭问题在任何时候都是大问题,民生问题。新中国刚建立最大的问题也是实其腹。弱其志,不是不要人有志向,而是不要有太高太大不切实际的志向,不要太过争强好胜,要给自己一个定位,修生养性齐家治国。强其骨,要让人不但...

讲的“虚其心,实其腹”是什么意思
答:【强其骨,实其腹;弱其志,虚其心】【强其骨,实其腹】说的是统治者治理国家,保障人民的温饱和身体健康是第一位的,是最基本的要求;【弱其志,虚其心】说的是治理国家在精神面貌维护上的要求,弱化人们的不合理欲望(知足),教化人们之间保持一种淳真的心态(虚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