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武帝大一统的措施在政治,思想方面的内容是什么?其意义是什么?

作者&投稿:撒黄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汉武帝是如何在政治上,思想上,文化上实现大一统的?有什么意义~

  汉武帝在位五十四年,开创了西汉王朝最鼎盛繁荣的时期,那一时期亦是中国封建王朝第一个发展高峰。他的雄才大略、文治武功,使汉朝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他也因此成为中国历史上伟大的皇帝之一.

  1、政治上,A、武帝接受主父偃的建议,实行“推恩令”.B、建立中外朝制度.C、设置刺史制度.D、建立年号,汉武帝是中国第一个使用年号的皇帝.

  2、思想上,武帝听取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儒家学说成为封建王朝的正统思想.

  3、经济上,盐铁官营自汉代延续至今,今天盐铁茶主要仍由政府及国企控制。张骞通西域,传入胡(黄)瓜 、胡豆 、胡麻、 石榴、胡萝卜 、葡萄 、汗血马、 核桃 、天马等.

  意义:汉武盛世 是西汉的全盛时期,汉武帝身为雄才大略的政治家,他的时代所产生的政治思想与规划,在历史留下深刻的影响。
  汉武帝时代,以汉族为主体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空前的巩固,汉文化的主流形态基本形成,中国开始以文明和富强的政治实体和文化实体闻名于世。至今,不仅中国大陆、香港、台湾许多人仍以汉族自居,连东南亚华裔亦常称自己为汉人.

汉武帝是我国历史上又一位很有作为的皇帝。他在位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强中央集权,使西汉出现了“大一统”的局面。


为了巩固刘氏江山,汉初统治者实行分封制,分封同姓王到各地做诸侯。到汉武帝时,这些诸侯国的势力相当强大,严重威胁到中央的统治。为了加强中央集权,武帝接受主父偃的建议,颁布“推恩令”。下令允许诸王将自己的封地分给子弟,建立较小的侯国。武帝还找借口,逐渐削减侯国,将权力收归中央。这样,逐渐解除了诸侯国的威胁,加强了中央集权,实现了政治上的大一统。


汉武帝时期,在财政经济方面也采取了一些新的措施,主要是将地方的铸币权和盐铁的经营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从而抑制了大商人牟取暴利,大大的增加了中央的财政收入,加强了中央集权的经济势力,实现了经济上的大一统。


西汉初年,诸子百家各派人物非常活跃。诸王门下聚集许多宾客,常常批评皇帝的政策,指责中央,对中央集权很不利。汉武帝为改变这种局面,接受了儒生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并在长安设立太学,大力推行儒学。从而使汉武帝完成了思想文化上的大一统。儒家学说从此被作为封建正统思想而受到历代封建王朝的推崇。与此同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也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的“百家争鸣”局面,因而不利于学术交流和文化发展。


汉初经过六七十年的休养生息,到汉武帝时,国力强盛,组织了强大的骑兵部队,开始对匈奴实行大规模的反击。汉武帝反击匈奴的战争经历了较长时间,其中大规模的战役有三次,公元前119年的漠北战役,具有决定性意义。经过这次战役的打击,匈奴再也无力与西汉对抗,部分匈奴人开始西迁,从而实现了军事上的大一统。


汉武帝时期,西汉王朝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和军事上实现了大一统,开始进入鼎盛时期。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汉武帝实行的封建思想统治政策。
  惠帝四年(前191年)废除《挟书律》,进一步促使诸子学说复苏,阴阳、儒、墨、名、法、道六家比较活跃,其中儒、道两家影响较大。
  汉初,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经济上实行轻徭薄赋。在思想上,主张清静无为和刑名之学的黄老学说受到重视。
  武帝即位时,从政治上和经济上进一步强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已成为封建统治者的迫切需要。
  主张清静无为的黄老思想已不能满足上述政治需要,更与汉武帝的好大喜功相抵触;而儒家的春秋大一统思想,仁义思想和君臣伦理观念显然与武帝时所面临的形势和任务相适应。于是,在思想领域,儒家终于取代了道家的统治地位。
  建元元年(前140年)武帝继位后,丞相卫绾奏言:“所举贤良,或治申、商、韩非、苏秦、张仪之言,乱国政,请皆罢。”得到武帝的同意。
  太尉窦婴、丞相田蚡还荐举儒生王臧为郎中令,赵绾为御史大夫,褒扬儒术,贬斥道家,鼓动武帝实行政治改革,甚至建议不向窦太后奏事。窦太后对此不满,于建元二年罢逐王臧、赵绾,太尉、丞相也因此被免职。
  建元六年,窦太后死,儒家势力再度崛起。
  元光元年(前134年)武帝召集各地贤良方正文学之士到长安,亲自策问。
  董仲舒在对策中指出,春秋大一统是“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现在师异道,人异论,百家之言宗旨各不相同,使统治思想不一致,法制数变,百家无所适从。
  他建议:“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董仲舒指出的适应政治上大一统的思想统治政策,很受武帝赏识。
  儒术完全成为封建王朝的统治思想,而道家等诸子学说则在政治上遭到贬黜。
  影响与作用
  作为中国历史上一位著名的专制帝王,汉武帝在思想文化界首开“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政策,确立了儒家思想的正统与主导地位,使得专制“大一统”的思想作为一种主流意识形态成为定型,而作为一种成熟的制度亦同样成为定型;是他完成了专制政治结构的基本工程,所谓“内圣外王”,刚柔相济,人治社会的政治理想第一次因为有了一套完备的仕进制度而得以确立;是他使得大家族的生活方式成为一个社会牢固、安定的势力,并进一步推而广之,最终使之成为整个宗法制国家的基础。
  不过,若从另一个角度去看,汉武帝的文治武功固然自有其进步意义,但它对历史的负面影响却也同样不容忽视,像专制“大一统”的思想固然能够增强民族之间的凝聚力,但同时却也将专制集权推向了登峰造极之地步;大家族的生活方式虽然的确成为超稳定社会之基石,但同时也使得人治政治成为两千年不变之定式;至于汉武帝时代连年不断的战争与攻伐,则更是造成了社会动荡、民不聊生之恶劣后果,其间利弊得失,自是一言难尽。
  有人说“一个专制的时代必然是一个严酷的时代”,这句话质之汉武帝的时代也同样适用。事实上,在人治社会中,越是有作为的君王,其破坏力往往也会越大,就像宋代诗人莲池生在自己的诗中所写的那样:“汉武爱名马,将军出西征。蹀血几百万,侯者七十人。区区仅得之,登歌告神明。”“翻手为云、覆手为雨”固然是君主常态,“好大喜功、黩武嗜杀”对于他们也不过只是一个寻常故事。为一己之私欲而大动干戈,帝王的个人好恶实际关系到千百万人的身家性命,所谓“天子一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即是对帝王个人作为的最佳注脚。作为一代英主,汉武帝的确是中国古代极有作为的皇帝之一,但英主也是凡人。从汉武帝对待神仙方术的态度,可以看出他偏执与迷狂的心态,从“巫蛊之祸”的发生,更能够看出他晚年的冷酷残忍、喜怒无常——人治社会常常会出现像汉武帝这样的“半截伟人”。受到生理、智力、年龄等诸多方面的限制,汉武帝的个人作为也不过是暴露了人治社会的共同弊端而已。
  儒家思想的负面影响
  以孔丘为创始者的儒家法律思想,是建立在以家庭为本位,以伦理为中心,以等级为基础的法律制度和意识形态。主张“礼治”和“德治”,也就是“人治”。儒家人治论的要旨在于:圣贤决定礼法;身正则令行;法先王,顺人情。儒家在礼与法的关系上强调礼治,在德与法的关系中强调德治,在人与法的关系中强调人治[1]。自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成为思想意识形态的一极,后世无非是对它进行修修补补,它独霸中国二千余年。封建思想实质上就是儒家思想,它至今仍然在现实社会中影响着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生活,并及于法律等各个层面。物极必反,没有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单一的思想模式,造就的政治法律文化——那就是专制。历史证明,人治和专制是一脉相承的。要建立现代司法理念,这种本土环境法律思想的人治化,与强调以制度、规则来约束人们的行为的法治观是格格不入的。儒家思想是建立现代司法理念的最主要的思想障碍。那就是法治观念先天不足。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对中国后来文化的影响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在当时汉武帝那个时期是一种对政治,对统治极为有利的做法。
  当时在那个年代是百家争鸣的时期,人人都各有一套理论,人人都认为自己是对的。这种主张自家反对别的家的观念在封建时期的是引起对立与矛盾根源。对统治者在政治上极为不利!所以当时只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才是对国内最有利的唯一做法!
  但事物都具有两面性,任何事都有利也有弊!这套做法在当时那个时期是正确的,但不代表在所有的时期都是正确的!
  明后期的政治黑暗和满清入关才是导致中华民族文化濒于灭亡的重要原因!明清皇帝对中国古文化并不是真正透彻的理解。只看懂了表面,却不解内里!曲解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真正意思,最后形成了八股文。汉朝到明清时已经过了千年了,可明清还沿用千年前汉的政治做法,不懂变通,只能失败!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为后世统治阶级的统治思想奠定了思想基础,

汉武帝即位之初,一方面政治形势比较稳定,国家经济状况也相当好,另一方面诸侯王国的分裂因素依然存在,潜在威胁还不小。所以,他在继续推行景帝各项政策的同时,采取了一系列强化中央集权的措施。
  政治:在政治方面,采纳主父偃的建议,颁布“推恩令”,削弱汉初分封的诸侯国势力,加强监察制度等。汉武帝还变古创制,包括收相权、设刺史、立平准均输等重大改革与创制,建立了一套系统完整的政治制度。这种法制传统,成为此后二千年间中华帝国制度的基本范式。 思想:在思想方面,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使儒学成为了中国社会的统治思想,大力推行儒学,在长安设太学。儒家学说成为中国封建统治正统思想,一直延续了两千多年,对后世中国政治、社会、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意义:西汉进入鼎盛时期,也是中国封建时代的第一个鼎盛局面。

汉武帝大一统的措施有哪些?
答:1、政治上,颁布推恩令,借恩赐亲戚的名义,削弱诸侯王权利,加强对地方的控制。2、经济上,盐铁专售,将暴利行业收归国有;全国制造五铢钱,统一铸币权。3、思想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把儒家思想作为封建统治的唯一正统思想。4、军事上,北击匈奴,解除来自北方游牧民族对汉朝的威胁。

汉武帝为促进和巩固大一统,在政治,军事和思想文化方面采取的措施:
答:思想文化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政治上:用推恩令、附益法对付诸侯王 经济上:盐铁官营 军事上:将岭南地区收复,出击匈奴,夺取河套和河西走廊,打通西域

简述汉武帝在政治、思想、经济、军事、民族关系上的措施
答:政治上:为加强中央集权,武帝接受主父偃的建议,下令允许诸王将自己的封地分给子弟,建立较小的侯国 思想上: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就是把儒家学说作为封建正统思想,持法家、道家等各家学说的读书人,均受到排斥 经济上:汉武帝将地方的铸币权和盐铁经营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

汉武帝推进大一统的措施有哪些
答:措施:(1)政治上:颁布“推恩令”,进一步削弱王国势力,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破格录用人才(如董仲舒、卫青等)。(2)经济上:把地方 铸币和盐铁经营权收归中央;统一铸五铢钱。(3)思想上: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把儒家学说作为封建统治的正统思想,排斥其他各家思想(从此...

汉武帝有哪些措施使西汉实现大统一局面的?
答:汉武帝大一统的措施 1、汉武帝大一统政治上:颁布“推恩令”,进一步削弱王国势力,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破格录用人才(如董仲舒、卫青等)。改革官职,组成内朝和外朝,加强皇权。大量选拔人才,重视官吏的任用与考核;实行刺史制度。加强中央对地方官僚的控制。强化完善封建法治,打击豪强地主势力,维护封建社会...

汉武帝大一统的措施在政治,思想方面的内容是什么?其意义是什么?_百度...
答:他建议:“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董仲舒指出的适应政治上大一统的思想统治政策,很受武帝赏识。儒术完全成为封建王朝的统治思想,而道家等诸子学说则在政治上遭到贬黜。影响与作用 作为中国历史上一位著名的专制帝王,汉武帝在思想文化界首开“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政策,确立...

汉武帝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在政治上和思想文化上采取了什么措施
答:汉武帝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在政治上和思想文化上分别采取了以下措施:(1)政治上,重用人才,削弱诸侯国势力,加强中央集权;(2)思想文化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把儒家学说作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举办太学,推行儒学教育;

为了实现大一统,汉武帝在思想上采取了哪些措施?
答:1.政治上任用贤人,削弱诸侯国势力,颁布“推恩令”,以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在中央,设立司隶校尉,在地方,将全国分为13个监察区域,称为“十三州部”,每个州部派刺史一人,负责监督地方官员。2.在思想上,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就是把儒家学说作为封建正统思想,持法家,道家...

列举汉武帝为实现大一统在政治思想文化方面所采取的措施
答:②盐铁官营。由国家垄断盐铁的生产和销售。③平抑物价、征收工商业者的营业税和财产税。④开凿六辅渠、白渠,治理黄河。 ⑤颁布世界最早的治虫法规。⑥在干旱地区推广区田法和代田法。(4)对外关系①朝鲜半岛南部的三韩曾多次派人赴汉,晋见汉武帝。②汉武帝时,日本有三十多个国家通过朝鲜半岛“...

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措施
答:巩固大一统的措施 颁布推恩令;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盐铁专营,统一铸币等。政治上 推恩令及刺史制度。将诸侯王的封地再次分封,削弱诸侯王势力。不费一兵一卒,达到削弱王国,加强中央集权的目的,而得到封地的诸侯子弟,对皇帝感恩戴德,从而培养起了侯国的忠诚。思想上 大力推行儒学教育,在长安举办太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