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宾语前置的例句

作者&投稿:沈廖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文言文中的“宾语前置”是什么意思?~

文言文特殊句式之宾语前置句

  文言文否定副词宾语前置有一种比较固定的格式,即:主语+否定词[不、未、无、莫、毋、弗]+[余、吾、尔、自、之、是]+动词,其中的主语有时省略。
  例如《隆中对》:“时人莫之许也。”(时人+莫+之+许)
  省略主语的如《硕鼠》:“莫我肯顾。”(莫+我+肯顾)
  现代汉语沿用了很多文言文否定副词宾语前置的句子,如“不相信自己”,应该是“不信自”,但也说成“不自信(否定副词+宾语+动词)”。  

1,良问曰:“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翻译:张良问:“大王来时带了什么东西?

2,项王曰:“沛公安在?”《鸿门宴》

翻译:项羽说:“沛公在哪里?

3,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寡人之于国也》

翻译:凭自己只跑了五十步而耻笑别人跑了一百步,那怎么样呢?

4,孔子云:“何陋之有?”《陋室铭》

翻译:孔子说:“这有什么简陋呢?”

5,夫晋何厌之有?《烛之武退秦师》

翻译:晋国,哪里有满足的时候呢?

扩展资料:

文言文中,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一般置于动词或介词之后,但在一定条件下,宾语会前置,其条件是:

1,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这类句子,介词的宾语也是前置的。

2,文言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这类句子有两点要注意,一是否定句(一般句中必须有“不”、“未”“毋”、“无”、“莫”等否定词);二是代词作宾语。如:“时人莫之许也。”(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正常语序应该是“时人莫许之也。”

3,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到动词前,以突出强调宾语。这时的“之”只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没有什么实在意义。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韩愈《师说》)有时,还可以在前置的宾语前加上一个范围副词“唯”,构成“唯......是......”的格式。如:“唯利是图”、“唯命是从”等。

4,介词宾语前置的情况除了第一种情况外,还有一种情况,就是方位词、时间词作宾语时,有时也前置;例如:“韩生南向坐。”(《史记.项羽本记》)意思是“韩生面向南坐。”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宾语前置





1.例句:是以必得躬历山川。介宾短语“是以”中“是”是“以”的宾语,宾语前置。正常的语序应该是“以是必得躬历山川”。

译文:因此一定要亲自登山涉水……《治水必躬亲》
2.
例句;①“沛公安在?”(《史记.项羽本记》)②“余是以记之,以俟观人风者得焉。”(柳宗元《捕蛇者说》)③“时人莫之许也。”(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④“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韩愈《师说》)“唯利是图”、⑥“唯命是从”⑦ “业文南向坐。”(《史记.项羽本记》)

应该够了吧?

唯兄嫂是依~~
唯……是…… 这是典型的宾语前置结构

跟我学文言文难点:宾语前置判断技巧(一)



“理解并翻译文言文中的句子”是语文《考试大纲》明确规定的一个重要考点。所谓“理解”,就是准确把握字句在文段中的正确的意义;而“翻译”则是将所提供的文言句子译为规范的现代汉语。它是高考文言文考查中的一种综合性考查方式,旨在考查考生是否读懂了文章的内容。考试分值也逐年提高,2006年高考试卷中,有6套试卷的分值增加到了10分;2007年高考中,有10套试卷的分值增加到了10分。可见,增加分值的高考试卷也有逐年增加的趋势,文言翻译越来越受到重视,因而在2008年高考中,这一考点还将会是考查重点。根据多年高考试卷的实际操作情况来看,发现许多考生答题不得要领,失分现象比较严重,这主要是考生没有很好地弄明白文言文翻译的原则和掌握必要的翻译方法。

知识梳理◆◆

一、要明白“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原则

所谓“直译”,就是指译文要与原文保持对应关系。也就是说原文中的字字句句(只要它有实在意义)要在译文中得到具体的对应与落实,并尽力保持原文的句式特点、表达方式和语言风格。翻译时,直接对照原文的词义和语序,把文言文对换成相应的现代汉语。如:

例1.吾但使国家无逋赋,吾职尽矣,不能复念尔民也。 (2007年高考江西卷)

分析:本句就可以直译,每一个字都有实在的意义,可译为:我只要使国家没有人拖欠赋税,我的职责就尽到了,不能再考虑你们百姓了。

所谓“意译”,就是在难以直译或直译不能准确表达原文意思的情况下,从着眼于表达原句意思出发,在忠于原文意思的前提下,灵活地翻译原文字句和处理原文的句子结构。在文言文语句是言简意丰的句子或使用了比喻、借代、婉曲、互文、用典等修辞手法的情况下,往往需要意译。类似的如“刎颈之交”,若直译为“割脖子的朋友”,那会使人感到莫名其妙,因此必须译为“誓同生死的朋友”等才能表达清楚。如:

例2.臣自非经过其地,则虽久处官曹,日理章疏,犹不得其详,况陛下高居九重之上耶?(2007年高考重庆卷)

分析:文言翻译应以直译为主,但有些句子中的某些词语不能直译,只能用意译,如该句中的“章疏”(指公文)、“九重之上”(指皇宫禁地),就不能译为“文章奏章”和“高高的天上”。该句可译为:我假如不是经过那些地方,那么,尽管久居官署,每天处理公文,尚且不能了解详情,何况陛下深居皇宫禁地呢?

宾语前置文言文例子是什么?
答:1、《邹忌讽齐王纳谏》中“忌不自信”,“自”前置。2、《硕鼠》:“三岁贯汝,莫我肯顾。”“莫我肯顾”应理解成“莫肯顾我”。3、《师说》“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否)焉。”(之,宾语提前的标志)。4、《鸿门宴》:“良问曰:‘大王来何操?’”“何操”应理解为“...

文言文——宾语前置的例句
答:1,良问曰:“大王来何操?”《鸿门宴》翻译:张良问:“大王来时带了什么东西?2,项王曰:“沛公安在?”《鸿门宴》翻译:项羽说:“沛公在哪里?3,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寡人之于国也》翻译:凭自己只跑了五十步而耻笑别人跑了一百步,那怎么样呢?4,孔子云:“何陋之有?”《陋室铭...

文言文宾语前置例子
答:惟命是听 (成语) 惟利是图 (成语) 惟马首是瞻 《冯婉贞》 惟兄嫂是依 《祭十二郎文》韩愈 惟你是问.5、普通宾语前置 在一般性的宾语前置中,大家要注意语感.宾语前置总结 文言文中,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一般置于动词或介词之后,但在一定条件下,宾语会前置,其条件是:第一、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文言文宾语前置例句
答:也可以将宾语前置.(1). “余是以记之,以俟观人风者得焉.”(柳宗元《捕蛇者说》) (“是”是一般代词.)(2). 一言以蔽之(“一言”是名词短语)(3). 将子无怒,秋以为期.《卫风•氓》〈诗经〉(“秋”是名词.)3、方位名词作介词宾语时,...

古文特殊句式中,宾语前置的几种情况,并举出课内的例句。求详细
答:(文言文中,常见的介词有“于、以、为、与、从、自、向等)1、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常见的疑问代词有“谁、孰、恶、何、奚、曷、胡、恶、安、焉“等。(1). “臆!微斯人吾谁与归?”“谁与归”应理解为“与谁归”。 《岳阳楼记》(2). 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

...位置和现代汉语有什么不同归纳文言文中宾语前置的用法。
答:一、下列文言文例句中的宾语位置,与现代汉语不同的用法是:前者宾语的位置在动词或介词之前,而后者的宾语位置通常在动词或介词之后。即:1、大王来何操?(《鸿门宴》)本句原文是疑问句,疑问代词“何”充当动词“操”的前置宾语。原文“大王来何操?”可理解为:“大王来操何?”,其大意为:大王...

初中文言文宾语前置
答:1. 初中古文中宾语前置的例子 1、《邹忌讽齐王纳谏》中“忌不自信”,“自”前置; 2、《硕鼠》:“三岁贯汝,莫我肯顾。”“莫我肯顾”应理解成“莫肯顾我”; 3、《师说》“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否)焉。”(之,宾语提前的标志); 4、《鸿门宴》:“良问曰:‘大王来何操?’”“何操”...

古文中什么是宾语前置
答:一、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一般要前置.但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宾语必须是代词;二是句子必须是否定句,由“不、毋、莫”等否定词表示.例如:①秦人不暇自哀.(《过秦论》)“自哀”应理解为“哀自(哀叹自己)”.②闻道百,以为莫己若.(《秋水》)“莫己若”应理解为“莫若己”.二、疑问句中...

初中o文言文宾语前置句
答:3. 文言文——宾语前置的例句 1.例句:是以必得躬历山川。介宾短语“是以”中“是”是“以”的宾语,宾语前置。正常的语序应该是“以是必得躬历山川”。 译文:因此一定要亲自登山涉水……《治水必躬亲》 2. 例句;①“沛公安在?”(《史记.项羽本记》)②“余是以记之,以俟观人风者得焉。”(柳宗元《捕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