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对学生进行中考记叙文阅读理解训练?

作者&投稿:和潘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如何进行中考记叙文阅读复习~

一、中考记叙文要求
  把握记叙要素、线索、顺序、人称、详略。理清文章的思路、结构和层次。理解题旨及文章的主旨,概述主要内容。揣摩理解关键词、句在特定语境中的含义及作用。分析文章表达方式、表现手法及写作技巧。阅读中的体验及启示。结合内容个性化表述,学会思考和质疑。
  二、知识梳理
  (一)明确记叙文知识要点
  1、什么是记叙文
  记叙文以形象生动的记叙、描写来间接地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的文体。
  2、记叙文的分类
  写人,叙事,写景状物。记叙文是以情感人
  (1)侧重写人的记叙文
  如:《我的母亲》《老王》《背影》《阿长与山海经》《藤野先生》《忆冼星海》《邓稼先》
  从事件中分析人物,在言行中概括出人物的思想情感和性格特点。
  (2)写事的记叙文
  如:《社戏》《风筝》《羚羊木雕》
  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或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3)写景状物的记叙文
  如:《春》《济南的冬天》抓住写景手法,景物特征,分析作者情感。
  (4)表达方式:5种
  ①记叙:概括叙述、详细叙述
  ②议论:
  开头议论:开篇点题,统领下文
  文间议论:承上启下,揭示意义
  结尾议论:揭示或升华主旨,画龙点睛
  ③抒情:真切强烈,震撼人心。
  ④说明
  ⑤描写
  (5)人物:有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次要人物衬托主要人物。细节描写细微具体人物环境场面
三、常见题型解析
  1、题型一:题目设题
  题目的含义、题目的作用、拟题、寻找线索。
  ①标题含义
  A、一语双关的题目最容易考查其含义,表层意从字面上很容易把握,深层意要联系全文甚至主旨方可把握出。
  B、运用修辞的题目也容易考查含义
  思路:一语双关,表面上指……,又指……。概括了……的事件,表达了……的情感,暗示了……的主旨。或者:运用…修辞,写出……
  ②标题作用
  内容上:(同题目含义)点明……、概括……事件、表达了……感情、表达了……主旨
  结构上:是否是线索,设置悬念,吸引读者
  (参考)形式上:新颖独特,吸引读者
  ③拟题(只要对的,不要贵的):以核心人物为题:《老王》《藤野先生》;以核心事件为题:《登上地球之巅》;以核心事物为题:《风筝》;以季节为题:《春》《济南的冬天》;以独特的视角为题:《背影》《台阶》;以主旨为题:《伟大的悲剧》;以情感命题:《爱》;以线索为题:《羚羊木雕》;寻找线索物线、事线、人线、感情线、时间线、地点线、见闻线 。
  作用:是贯穿全文的脉络,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
  2、题型二:情节设题
  ①概括全篇内容、概括部分情节、梳理心情变化、概括全文内容
  基本思路:人物+事件+结果,时间、地点、经过可以略去;起因可以有,尤其是结果一定要有。注意:人物众多时,找出主要人物;抓住主要事件,(插叙的事情排除掉);如果有两件主要事情,都要概括出来。
  ②概括部分情节
  概括情节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或概括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思路:先划分出情节的各个阶段,再进行概括。防止出现误将高潮当作结局,或把经过当作结果的情况。
  ③梳理心情(感情)变化
  思路:先划分出情节的各个阶段,再进行概括。防止出现误将高潮当作结局,或把经过当作结果的情况。
  小结:完善情节链、完善变化链
  3、题型三:人物形象设题
  ①分析人物的形象
  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通过分析典型事例来分析人物形象;二是通过对人物描写(外貌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语言描写、肖像描写等)方法的分析来把握人物的性格和精神品质。
  思路:抓住文中抒情议论句,体会作者情感,用赞美(贬斥)的语言概括。是一个……的人。从文章……看出来。要巧借文章中的词语是否要结合内容分析
  ②描写人物的方法及其作用
  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
  侧面描写:作者通过对周围人或环境的描绘来表现所要描写的对象。
  细节描写:即特写镜头,以突出人物心情或品质。
  思路:这句话运用了……的描写手法,写出了人物……的性格特征(或精神品质),突出了文章……的中心。
  ③评价人物形象
  基本思路:性格特征+评价
  常有两种类型:有模板;没有模版。
  (有模板,如“感动中国人物颁奖词”。可以模仿模板的句式、语言风格)先写出人物的优秀品质,再升华、赞美。语言要简洁,优美,富有激情。
  ④揣摩心理
  出题类型:补写心理
  思路:明确人物此时此境应有的、合理的心理内容。
  注意:语言表述时要注意人称,很多题目暗含要求用第一人称:要用“我”,写人物的内心独白(考试中建议用第一人称)。如用第三人称,则是在陈述人物心理。
4、题型四
  句子设题
  (1)重点句子理解(作用)
  思路: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考虑。
  语言组织:这句话写出了……(内容),结构上起到了……的作用。有利于突出……。(往主旨上靠拢)
  (2)句子在结构上的作用
  开头:总领全文;引出下文;为全文设置了……的情感氛围;为下文……的情节做铺垫;设置悬念;吸引读者兴趣等。
  中间:承上启下:与上文的……呼应;引出下文的……;总结上文,引出下文,为……做铺垫。
  结尾:照应开头,照应题目——首尾呼应,回味无穷;总结全文,突出、深化……的中心。
  过渡句的作用:
  承上启下,使文章结构严密,气势贯通,前后呼应,条理分明。
  (3)描写句理解(作用)
  ①人物描写句
  人物描写方法:外貌、语言、动作、心理。
  人物描写角度:正面描写、侧面描写。
  思路:这句话运用了……的描写手法,写出了人物……的性格特征(或精神品质),突出了文章……的中心。
  ②社会环境描写句
  思路:这句话写出了当时社会……的特点,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引出了下文……情节。(推动了情节发展,或为下文叙事描写作铺垫)
  ③文采句赏析(表达效果)
  思路:修辞(+阐述)+内容+情感
  语言组织:运用了……的修辞手法,……地写出了……的内容(动作、心理、神态等),表达了……的情感。
  注意:在适当地方加上炼字内容。给整个句子以综合评价。
  5、题型五:段落设题
  同句子理解(作用)一样。要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考虑。
  思路:这一段写出了……,突出了……,(这是内容)对下文起到……的作用。(结构)
  注意:段落位置不同,结构作用不同,,表述语言有所不同。
  ①开头段作用
  开篇点题,统领全文;引出下文,或为下文……作铺垫;渲染气氛,奠定基调;设置悬念,吸引读者。
  ②结尾段作用
  总结全文,归结主旨;卒章显志(画龙点睛),点明题旨;深化或升华主旨,强化作者情感;言有尽而意无穷,引发读者思考;委婉含蓄,意味深长;发人深思,余味无穷;戛然而止,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呼应开头,首尾圆润,浑然一体。
  ③环境(景物)描写句
  思路:这句话写出了……的景物特征,渲染了……的氛围,突出人物……的性格。烘托了人物……的心情等。(回答要具体)
  ④中间(非开头结尾)段落
  过渡段
  承上启下:承接上文……内容,引出下文……内容
  只承上:总结上文……内容
  只启下:引起下文……内容
  铺垫段:为下文……作铺垫
  6、题型六:词语作用/妙处/表达效果
  常考的词语有:动词、形容词、副词;褒义贬用、贬义褒用;语境词等。
  方法指导:带句解词;有修辞要写出所用……修辞;有的写出……心情,表现了人物……性格,表达了……的情感。突出了……的中心。
  注意:结束时最好有综合性评价语。
  此题型还有:问某词能否去掉,或调换另一词
  解题模式:
  首先,回答可以还是不可以;(一般情况不可以,特别是书上的原文时);其次,解释词义,比较两个词含义上的差别,并结合句子分析为何要用该词或哪个表达效果更好,形象或恰如其分地表现了……(好在哪里);最后,不用或调换后,语境有何变化(不好在哪里)还有:指示代词的指代内容。
  思路:就近、就前原则
  例如:“路上,我一直在想,这个孩子应该回家,家长应该接纳他,认可并鼓励他。只有这样,他才能活得快乐,才能走向梦想。”
  “这样”指的是?“这”是近指,“那”是远指。
  还有:其他词语指什么,根据语境推到判断出所指
  还有:词语是否矛盾,有些词从字面上看自相矛盾,但实际上各有所指,寄寓深刻的用意。
  7、题型七:记叙顺序设题
  ①顺叙:按照事情发展的先后(时间)记叙。
  作用:叙事条理分明,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完整清晰。
  ②常考的是倒叙、插叙的辨识及其作用。
  插叙的作用:这段插叙,补充了……的内容,突出了人物……的性格,使文章内容更翔实,故事情节更曲折,人物形象更丰满。
  倒叙及其作用:有两种倒叙形式:第一种是首尾照应,中间回忆。这种形式的倒叙作用是首尾照应,结构完整。设置悬念,吸引读者。第二种是把事情的结果写在前面,这种形式的倒叙作用是取得设置悬念、先声夺人的表达效果。

1. 问文章体裁?答:此文是一篇 。备选答案有: 诗歌、小说(长篇小说、中篇小说、短篇小说、小小说)、散文(抒情散文、叙事 散文、议论性散文即哲理散文)——要求形散而神不散、剧本、说明文、议论文
2. 记叙文六要素? 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经过、结果
3. 文章内容? 方法:看题目、人物(事物)、事件,进行综合、概括。 强调三个部分:内容是什么,文章怎么样,作者怎么样。
答: A、此文记叙了(描写了、说明了)……的故事(事迹、经过、事件、景物)。即谁做了什么—这可以作为一句话概括文章内容答案。
B、表现了(赞美了、揭示了、讽刺了、反映了、歌颂了、揭露了、批判了)……。
C、抒发了作者的……的感情。
4. 材料组织特点? 紧紧围绕中心选取典型事件,剪裁得体,详略得当。
5. 划分层次?(1)按时间划分(找表示时间的短语)
(2) 按地点划分(找表示地点的短语)
(3) 按事情发展过程(找各个事件)
(4) 总分总(掐头去尾)
6. 记叙线索及作用? 线索(明线和暗线)———核心人物 、核心事物、核心事件、时间、地点、作者的情感
作用:是贯穿全文的脉络,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
7.为文章拟标题。 找文章的线索或中心,
依据有(1)核心人物(2)核心事物 (3)核心事件(4)作者情感
8.品味题目可以从—— A内容上 B主题上 C线索 D设置悬念上等方面进行品味。
示例:(1)主题上结合主旨必答,如象征性的散文题目,也可以这样回答:拟题巧妙,一语双关,本指…实指…,突出主题,耐人寻味。
(2)说明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生动形象说明了……,点明了本文说明的主要内容,点明了本文说明对象。
9.了解人称的作用。
第一人称:亲切,自然,真实,适于心理描写,便于刻画人物形象及性格特征。 第二人称:便于情感交流。
第三人称:显得客观,不受时空限制,便于叙事和议论
10. 记叙顺序及作用?
(1) 顺叙(按事情发展先后顺序) 作用: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
(2) 倒叙(先写结果,再交待前面发生的事。) 作用:造成悬念、吸引读者,避免叙述的平板单调,增强文章的生动性。
(3) 插叙(叙事时中断线索,插入相关的另一件事。) 作用:对情节起补充、衬托作用,丰富形象,突出中心。
11. 语言特色? 结合语境和修辞方法从下列语句中选择:
形象生动、清新优美、简洁凝练、准确严密、精辟深刻、通俗易懂、音韵和谐、节奏感强、诙谐幽默。必须结合具体语句分析。一般 指口语的通俗易懂,书面语的严谨典雅,文学语言的鲜明、生动、富于形象性和充满感情色彩。
12. 写作手法及作用? 狭义的写作手法即“表达方式”,广义的写作手法是指写文章的一切手法,诸如表达方式、修辞手法、先抑后扬、想象、联想、象征、开门见山、托物言志、设置悬念、象征、借景抒情、抑扬结合、正反对比、侧面烘托、虚实结合、以小见大、运用第二人称抒情、卒章显志、巧设悬念、首尾呼应、铺垫映衬、一线串珠、明线暗线等。常用具体如下:
(1) 拟人手法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从而达到形象生动的效果。
(2) 比喻手法 形象生动、简洁凝练地描写事物、讲解道理。
(3) 夸张手法突出人或事物的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4) 象征手法 把特定的意义寄托在所描写的事物上,表达了……的情感,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5) 对比手法 通过比较,突出事物或描写对象的特点,更好地表现文章的主题。
(6) 衬托(侧面烘托)手法和正面描写。 以次要人或事物衬托主要的人或事物,突出主要的人或事物的特点、性格、思想、感情等。
(7) 讽刺手法。运用比喻、夸张等手段和方法对人或事物进行揭露、批判和嘲笑,加强深刻性和批判性,使语言辛辣幽默 。
(8) 欲扬先抑和先扬后抑。 先贬抑再大力颂扬所描写的对象,上下文形成对比,突出所写的对象,收到出人意料的感人效果。
(9) 前后照应(首尾呼应) 使情节完整、结构严谨、中心突出。
(10)设置悬念能引起读者注意,引出文章的说明内容等。
(11)文章开篇的写作手法有:
A、可以用诗经里的赋比兴手法。比如说,兴,是先言他物的。
B、也可以用引用的手法。如名句、箴言之类的
C、也可以先声夺人,用一系列的排比句,气势强烈……
D、或是采用题记的方法。显得隽永深刻,又有文采
E、开头用景物描写也不错,渲染你所需要的气氛和基调。
F、开门见山。 G、倒叙
13. 修辞方法及作用
(1) 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xx事物的xx特点。
(2) 拟人: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生动形象地写出xx事物的xx特点。
(3) 夸张:突出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4) 排比:条理清晰,节奏鲜明,增强语势,长于抒情。增强文章气势,增加感染力、说服力。
(5) 对偶:形式整齐,音韵和谐,语句整齐、意韵铿锵,互相映衬,互为补充。
(6) 反复:强调某种意思,强烈抒情,富有感染力。有强调语气,强化内容的作用
(7) 设问:自问自答,引人注意,启发思考。
(8) 反问:态度鲜明,加强语气,强烈抒情。 注:必须结合相关语句分析。
14. 具体词语的含义与作用? 方法:联系词语本义,解释在文中的含义,找出其指代的具体内容。 答:“××”一词原指,这里指,起到了…的作用。
15. 句子或语段的作用? 有些情况要结合第三点和第四点来回答。
答:一、内容上:首段和尾段:字面义和象征义。点明主旨、升华主题、,画龙点睛、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等作用。(语面的象征义、喻指义 ,表现的人物思想性格,点明全文思想意义)。有时要结合文章的具体内容补充说明。
二、在结构上 :
在文章开头:(1)总提、总领全文、开启下文(引出下文)等作用
在文章中间:(1)承接上文 (2)开启下文(引出下文) (3)承上启下(过渡) (4)为后文作铺垫;标志思路、为下文作铺垫、埋下伏笔等作用
在文章结尾:总结上文、全文、照应开头、独立成段,使文章戛然而止,意味绵长,发人深思、卒章点题,意味深长等作用。
三、表达效果上:升华中心、渲染气氛、烘托心情等作用。
四、从写作手法上:常有开篇点题、为后文设伏笔、作铺垫、深化中心、点明主旨、衬托、渲染、呼应、照应、对比、象征、先抑后扬、预示性作用。
16. 表达方式? 记叙(叙述)、议论、抒情、描写、说明
17. 分析写景状物记叙文景物描写的方法——①时间推移法 ②空间变换法 ③稳步换景法 ④分门别类法
18. 领会写景的作用和写物的目的。借助自然景物的描写抒发作者的主观感情。以“状物”为主记叙文,往往使用“托物言志”的写法。
19. 描写的种类及作用? 了解描写的几种形式(1)从不同的感觉来描写(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2)以动衬静,动静结合(3)正面与侧面,直接与间接(4)人物描写的多种方法
种类:一是人物描写:A、正面描写(1)肖像描写(2)外貌描写(3)神态描写 (4)动作描写 (5)语言(对话)描写(7)心理描写 作用是:突出人物的性格特征和作品主题。 B、侧面描写 作用是:衬托了人物某种思想感情或某种性格特征。
二是环境描写:分社会环境描写自然环境描写。
重点了解几种描写的作用及答题格式:
①肖像(外貌)描写[包括神态描写](描写人物容貌、衣着、神情、姿态等):交代了人物的××身份、××地位、××处境、经历以及××心理状态、××思想性格等情况。
②语言(对话)描写和行动(动作)描写:形象生动地表现出人物的××心理(心情),并反映了人物的××性格特征或××精神品质。有时还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③心理描写:形象生动地反映出人物的××思想,揭示了人物的××性格或者××品质。
④环境描写: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
自然环境(描写自然景观如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天气、季节和景物场景如山川、湖海等自然景物):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及人物活动的空间,渲染××环境气氛、烘托人物的××情感、预示人物 的××命运、表现人物某性格、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揭示文章主题。
社会环境(描写社会状况或者人物活动的场景和周围(室内)的布局、陈设):交代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时代特征、社会习俗、思想观念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渲染××环境气氛。衬托人物心情,推动情节发展,深化主题。
20.分析人物形象: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通过分析典型事例来理解人物形象; 二是通过对人物描写(外貌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语言描写、肖像描写等)方法的分析来把握人物的思想性格。要分析直接描写、侧面描写、细节描写。
21.小说三要素? 人物(主要要素)、环境、情节。其中情节包括(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尾声)
22.运用正副标题相结合的方式的作用:增强表达效果。
23.续写小说结尾。 按照小说故事情节发展的规律续写,要简洁含蓄,富有哲理,引人深思。
24.问指示代词“这、那”所指内容:多从代词前面文字中找答案。
25.问某词能否去掉,或者调换另一词题型解题模式:
答:A、 回答可以还是不可以;(一般情况不可以,特别是书上的原文时)。
B、 解释词义,比较两个词含义上的差别,并结合句子分析为何要用该词(强调突出了或限制说明了或修饰限制了+句子具体表达效果,哪个
表达效果更好,更能形象或恰如其分地表现某物某特点)
C、 不用或调换后,语境有何变化(不用,不能体现语言的准确、严密、生动、形象或与事实不符或太绝对,用了,体现语言的准确、生动、形
象或严密。)
26.语言赏析或广告:
类型1、分析某个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对策:(1)了解用词之美------动词形容词精辟准确,把事物说得形象具体;使用成语,为文章增色;关键词能为中心服务。
(2)掌握答题技巧:把握词语的比喻意、引伸意、双关义。如阿来的《词典的故事》中“营业员脸上显出了更多的怜悯,这位阿姨甚至因此变得漂亮起来”。“漂亮”一词就要从它的引伸意义去答题,它不是指阿姨一下子好看起来,而是反映出阿姨的怜悯使我对阿姨产生好感的内心活动。
类型2、找出文中你最喜欢的句子,并说说理由。
对策:(1)了解语言美的几种形式及作用
①修辞之美------ 见第13个知识点.结合第28答题点回答.
②句式之美------如骈句、长短句、对偶句、也有排比句,还有运用一组关联词语的句子等等。(作用:句式不同,表达的效果就不同。疑问句造成悬念,感叹句便于抒情;反问句加强语气语调引人深思;排比句叠句气势磅礴、层层深入;对偶句铿锵凝练,重复余韵悠然 ,也可以从灵活多变、富有表现力等方面去品味其妙处)
③哲理之美———形象而含蓄,具有言外之意,富有哲理的句子。这些句子一般在文章的开头结尾。(作用:可以给人以启迪教育作用。)
④内容之美———内容丰富题材新颖又与中心连接紧密的句子。(作用:全面新颖,能很好地为中心服务。)
(2)注意答题格式:我喜欢 xx 句,因为它xx。
27.文章用典的赏析:一是丰富文章主题,二是增添文章情趣,使文章有文采。
28.品味句子和关键词。最好找词语点评或整体点评:即怎样写、写得怎样和写出什么、给读者怎样的感受或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或效果。
答:A、分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若没有,则应选择有生命力的词语进行。
B、表面意义(表面上的意思)和表达效果(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特点)或从正面和侧面点评。
C、深层含义(联系上下文、主题、作者意图,蕴涵有什么道理、思想、感情等)肯定了/褒扬了/赞美了/歌颂了或批判了/讽刺了/否定了/反驳了,或者给了我们……的印象、启示、道理等。
29.问文中的关键词语、句子的位置能否调换。
答:A、能或否 B、词语:分别解释两个词。句子:简单概括这两段或两部分的内容。
C、 词语:为何这样安排先后顺序(强调其中一个或与前文顺序一致或符合搭配习惯,内在的顺序)。句子:指出这两句有什么关系,所以不能调换(若是说明文则看是时间顺序或空间顺序或逻辑顺序;若是其他文体则看是并列式或层进式或总分式)
30.问记叙文的表达方式和作用?
答:记叙文的表达方式以记叙为主.兼用描写、议论、说明、抒情。
①记叙文中的抒情有直接抒情,有间接抒情。直接抒情是在记叙的基础上直接抒发自己对事物的思想感情。间接抒情包括借景抒情,寄情于人、事、物,在叙述描写的字里行间自然渗透作者真挚深沉的感情,引发读者的感情共鸣,使文章具有强大的感染力。
②记叙文中恰当的穿插议论往往使文章锦上添花,画龙点睛地揭示人物和事件的意义,以深化主题,尤其是文章末尾的议论。就是段与段之间用上一两句议论,也能起到承上启下的妙用。
③说明是为了简要地解说事物,阐明事理,使所叙之人、事、物更清楚。其中抒情和议论有时是融为一体的,无法截然分开的。
31.问文章写作特色:可从文章选材、结构布局、语言、立意等角度考虑,要结合该文写作的手法。
①选材:材料典型、真实、详略得当、表现、突出了中心。
②结构布局:布局合理、巧妙、结构严谨。
③语言:朴实或生动、形象、准确;或豪放或婉约;或清新或凝重;或直白或含蓄或流畅,修辞的运用等。
④立意: 思想深刻、新颖,以小见大、富有哲理等。
⑤表现技巧:一是修辞手法:共八种。 二是表达方式:有五种。其中描写可细分为动静结合、虚实结合、正侧结合、乐景写哀等。抒情包括直接抒情、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
三是表现手法:衬托、对比、联想、想象等。 四是结构手法:包括开门见山、卒章显志、以小见大、先抑后扬等。
32. 评价、鉴赏人物、文章主旨(谈谈自己对人物、主题的认识)
通观全文,筛选重要信息,从人物的言行中分析其中蕴涵的精神或品质。答案可以这样组成:由文中××(言或行)表现该人物××的精神(品质 性格 思想 个性)。 一般地说,答案由三部分组成:
A、前半部分简要概括文章内容,可以这样表述:①文章通过……的叙述;②本文由……(某件事)写起,运用了……。
B、第二部分概括文章内容中蕴含着的思想意义, 可以这样表述:表现了/揭示了/批判了/赞美了/劝诫……(某种思想道理)。有时题目就可成为答案的一部分,而且是必须的内容。
C、陈述同意哪种观点,并阐明理由。在整体感知文本基础上,找出文中能表现作者情感的句子和文章主题的句子,联系具体材料展开回答。
33.问阅读后的体会、体验、启示、见解?要注意观点正确、健康,注意言之有理,一定要用典型事例证明。 即提出、分析、解决问题。
按总分总的顺序答题: A、指出本文蕴含着的思想意义以及你从文中得到的收获、体会、明白的道理,可找出文中能表现作者情感的句子和文章主题的句子回答。
B、结合文中和生活中具体的事例、材料加以举例说明,阐明理由 C、所以我们应该怎样怎样。

考试对现代文的要求

阅读能力是语文能力的一种,也是一种智力技能。它要求能准确而迅速地从书面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同时阅读能力又是一个多侧面、多层次的复杂系统,所以现代文阅读测试具有较强的综合性,也成为中考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现代文的阅读一般分三个层级考查:

(1)理解,主要是理解文中词语与重要句子。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

(2)分析综合,主要是通过分析、综合了解文章的结构、内容,归纳全文主旨,分析作者观点,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和想象,提取文中重要信息。

(3)鉴赏评价,主要是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应试对策

1、加强整体阅读,提高对文章整体阅读的能力

整 体阅读,就是能从整体上把握文章。应根据不同文体提出不同的要求:科技文,要明确说明对象是什么,有什么特点、价值、作用、社会意义等;社科文,应从议论 说理角度入手,弄清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有无分论点,用什么材料来证明论点,论证结构有什么特点,语言有什么特色等;文学作品,要弄清作品的体裁特点, 作品写了什么人(事),有什么特点,表达了什么感情,如何评价这些人(事)等。总之,树立整体阅读观念非常重要。

2、掌握分析和综合的方法

分 析就是把整体分解为部分,并对每个部分做具体的阐释;综合就是概括,再现各部分内在、本质的联系。现代文阅读中,对词语句子的理解,对文章结构、思路的认 识、对信息的筛选,多用分析的方法;对信息的整合,对文章中心意思、作者的观点、态度的把握和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想象,则需综合运用与分析。恰当准确分 析,首先应明确分析的对象是什么,对象确定了,找出构成对象的具体因素及其综合特点的过程就是分析,平时应注意综合对某些问题的认识,提高自己的理论修 养;综合方法多样,可摘录组合关键词语形成答案,可推敲领会句段的含义,结合作者意图对内容进行提炼概括。

3、提高评价、鉴赏的能力

评 价、鉴赏能力是语文各种能力的最高层次,文学作品的阅读更强调对内容的理解、形象的诠释、技巧的把握、语言的体会等。首先应该了解各类文学体裁的特点,各 自的特点不同,阅读理解也各有侧重。小说阅读要把握作者在怎样的环境背景下,通过怎样的情节,塑造了具有什么性格特点的人物,从而反映了怎样的社会活动; 散文阅读则需揣摩作者通过怎样的表达方式,传达怎样的思想情感等。不同的鉴赏内容,其评价标准也不同,如选材、组材主要看是否典型,文章结构要看是否完 整,过渡要看是否自然、恰当,前后照应是否合理;表现手法应看是否有利于表现主题;语言要看是否准确、连贯、得体,是否简练、生动、丰富多彩等。

4、三步阅读法

第一步:从头到尾仔细阅读,争取完全读懂,读完这一遍,要基本理解文章的内容。

第二步:阅读题干和选项,要一字一句数着读,找出考查的信息和设置题目的角度。然后结合题干提供的信息,有重点地阅读全文,划出与选项有关的信息。

第三步:把选项和与选项有关的信息结合起来,仔细比较,设置的每个干扰项,都可以从原文中找到依据排除。

文学作品阅读

【考点透视】:

文 学作品以其语言的优美、涵义的丰富、思想的真切、主题的深刻而成为近年来全国各地现代文阅读考查的一个重头戏。从考查的内容来看,近几年主要是考查理解能 力、鉴赏能力、表达能力、创造能力(具体考点如下所述);从材料的来源看,所选材料大都来自课外,以整篇全选者居多;从测试的题型看:以理解分析、简述和 富有开放性、创造性的主观题、表述题为主;从测试的形式看,又以整体阅读、鉴赏阅读为主。

从05年的全国各地文学作品的阅读来看,考点主要涉及以下四个方面:

一:整体感知 理清思路

阅读文学作品,首先要能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理清文章的思路,能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对该部分内容的主要考查方式有以下几种:

1、概括文章内容、领悟文章主旨

包括概括全文的大意、事件的主要内容以及指定的有关内容和中心等。考查的要求一般为能从文中直接提取提取文中的统领句、中心句、关键句、主旨句,或者在感知相关内容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语句概括表达。

尤其要注意的是近两年出现的有关标题的品析分析和拟标题的题型。标题是文章的眼睛和窗口,有的是文章内容的高度概括,有的揭示了文章的中心;好的标题应该具体、贴切、简洁、新颖。品析标题和拟标题都要紧扣文章的内容和主旨。

2、理清行文思路

这部分内容包括找出行文线索划、分段落层次、概括故事的情节。分析段落、层次的依据可以是时间的转变,空间的转换,人物、情景的变化,选材内容或角度的变化等。分析文学作品中常见的线索(如物线、事线、人线、地线、时间线、感情线)有助于准确地概括故事情节。

考点二:紧扣语境 品味语言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要求:“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文学作品的语言具有具体、形象、生动的特点,理 解和体味语言是阅读文学作品的基本要求。本考点主要考查根据文章的语言环境,理解词语和句子的意义及作用。要求能结合文章的背景、内容和中心,结合上下 文、上下句以及句子本身的内在联系,理解词语和句子的表层意思、深层含义、言外之义,并能评价其表情达意的效果。这部分的考查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1、根据文段内容,推敲词句。以辨析为方式的选择题。要求学生能仔细辨析词语和句子的细微差别,作出恰当的选择,陈述你喜欢哪个词句的理由。

2、对词语或语句进行点评或赏析。以表述为方式的解说题。要求学生在透彻理解的基础上,能准确地解说词语和句子的含义。或者以赏析为方式的评价题。要求学生能把握词语和句子的呈现特点,对其表达效果作出恰当的评价。 或者以写作为方式的拓展题。要求学生在阅读中准确把握文章、文段的思路,根据语境所提供的结构特点和语义联系,按要求在规定的地方仿写、补写合适的内容。

考点三:把握形象 赏析技巧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根据文学作品的形象性、抒情性强的特点,可着重考察学生对形象的感受。” 阅读文学作品,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要有自己的体验。要了解作品中几种常见的描写方法,理解记叙、说明、议论、描写、抒情等表达方式及作用。这部分的考查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1、分析人物形象,指出人物的个性,或者点评你所喜欢的人物。

2、品析作品的表现手法如想像、联想、象征、渲染、衬托、对比,先抑后扬、托物言志、借景抒情、融情于景等,指出运用这些表现手法的优点。

3、体会结构特色如烘托铺垫、前后呼应、伏笔照应、设置悬念、制造波澜、承上启下、起承转合等,指出这些表达技巧的作用。

考点四:延伸探究 体验感悟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能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说出自己的体验。”“根据文学作品的形象性、抒情性强的特点,可着重考察学生对情感的体验。”因此,内容探究、作品感受、情感体验、观点评价、阅读感悟等等内容成了文学作品考查的重头戏,而且此类题目具有开放性和探究性,能多角度、多方位地考查学生的思维过程、探究能力、创新能力和赏析体验感悟能力,鼓励学生发表个性化的见解,适合学生展现独特个性和特长。因此这类题目的量在逐年增多。这部分的考查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1、感悟(想)题,谈自己对文章内容、主旨的感受、领悟或情感的体验,或谈由选文引发的思考,获得的人生启迪、审美情趣。

2、想像创新题,补写文章相关内容,描绘动人画面,续写文章结尾。

3、探究说理题,阅读文学作品,能多角度的理解,在阅读中自主地探究发现,有自己独特的体验感受,有自己独特的见解,提出自己的看法,并能作出评价。

记叙文阅读技巧
答:记叙文是我们生活和学习中最常用到的文体。所以,一定要掌握阅读和写作记叙文的方法。近几年的中考试题所透露出来的信息显示:多读、善思会有利于学习和应试。比如,从1999年起,国家教委就倡导开展多读书,读好书的活动。2001年颁布的国家《语文课程标准》中更是列出了中学生课外阅读的推荐书目。可见,...

初中语文阅读记叙文解题有什么技巧,求高手指点
答:记叙文阅读 非复制粘贴!是一个字一个字码出来的!望采纳。主要的答题技巧都在这里了,还有一些题类似“找出采用xx修辞的句子”没有特别写。一、 景物描写的作用 答题要点:1.烘托了人物什么样的心情 2.渲染了什么样的气氛 3.交待时间、地点 4.为下文什么情节做铺垫 例:请你分析《走一步,再...

中考语文阅读答题技巧
答:初中语文考试答题秘籍 (一)联系句意,回答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1、文首:开篇点题;渲染气氛(散文),埋下伏笔(记叙类文章),引出说明对象(说明文),设置悬念(小说),为下文作辅垫;总领下文等。 2、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 3、文末:点明中心(散文);深化主题(记叙类...

初三语文阅读理解的技巧和方法
答:想要了解初三语文阅读理解怎么做的小伙伴,赶紧来瞧瞧吧!下面由我为你精心准备了“初三语文阅读理解的技巧和方法”,本文仅供参考,持续关注本站将可以持续获取更多的资讯! 初三语文阅读理解的技巧和方法 一、审题 通常阅读试卷上的文字材料,第一遍需要速读,首先要重点理解文章的体裁是记叙文还是说明文。答题时切忌文章都...

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答题技巧
答:1.记叙文:回答清楚(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什么事 格式:(时间+地点)+人+事。2.说明文:回答清楚说明对象是什么,它的特点是什么,格式:说明(介绍)+说明对象+说明内容(特点)3.议论文:回答清楚议论的问题是什么,作者的观点怎样,格式:用什么论证方法证明了(论证了)+论点 这...

初三语文阅读题都有什么诀窍呀,怎么才能不被大量扣分
答:• 中考语文议论文阅读答题技巧 • 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答题技巧之说... • 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答题技巧之议... • 2009中考语文新题型及现代文阅读... • 语文中考记叙文阅读答题技巧谈 • 名师指导:中考语文 现代文阅读 ... • 名师指导:中考语文 议论文阅读 ... • 高考语文文学作品阅读答题...

初中语文阅读题怎么答题才能可以得分,记叙文,说明文,散文,议论文,文言...
答:初中老师在上如何做阅读题的课的时候有发给我们班每人一份资料。我现在慢慢打字+复制给你。①记叙文做记叙文的阅读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人手:一、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初中三年,我们在课本中学习了大量精美的记叙文。叶圣陶先生说:“课文无非是个例子。”我们应该从这些例子中学到阅读记叙文的一般方法,然后将这...

如何做好记叙文的阅读 七年级 教案
答:记叙文是我们生活和学习中最常用到的文体。所以,一定要掌握阅读和写作记叙文的方法。近几年的中考试题所透露出来的信息显示:多读、善思会有利于学习和应试。比如,从1999年起,国家教委就倡导开展多读书,读好书的活动。2001年颁布的国家《语文课程标准》中更是列出了中学生课外阅读的推荐书目。可见,...

如何把记叙文阅读最好
答:记叙文阅读积累 一、主要知识 1、记叙文五种表达方式。(1)记叙。弄清记叙的要素和线索是阅读记叙文的基本要求,同时,还要分清记叙的顺序与人称。(2)描写。描写是记叙文中常用的一种表达方式,用来表现人物、交代背景、渲染气氛、抒发感情、突出中心;说明文中的描写是为了把事物说得更准确、更易懂...

阅读理解与写作文技巧
答:1. 小学生写作文的技巧,和阅读理解的方法 写作是对自己的积累进行选择、提取、加工、改造。 积累是写作的基础,积累越厚实,写作就越有基础,文章就能根深叶茂开奇葩。没有积累,胸无点墨,怎么也不会写出作文来的。 写作积累具体有四个方面: 一是材料的积累。材料是写作之源。 写作材料主要来源于社会生活。在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