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战争后,列强对于中国的瓜分情况,求点详细资料,越多越好

作者&投稿:夫衫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求一篇关于甲午战争后,列强对于中国的瓜分情况的新闻报道,真的急啊,在线等!!!~

  大家好!

  这里是中国近代历史报道栏目组


  今天我们一起回顾下,近代中国在夹缝中生存的那段历史。
  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以来,中国签订《马关条约》,已经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程度,外国可以在中国设立工厂,中国自主权一步步丧失。澎湖列岛被割给日本。
  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热潮,《辛丑条约》的签订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山东胶州半岛被割,各国为取得在中国更多的利益,甚至相互掐起来。

  中国就是在那样的环境,在夹缝中生存。

  本报社 XXX 报道 公元2013年5月

  -----------来自知道团队《八千里路云和月》;团队贴吧《史志不渝》吧。很高兴为您答疑解难!

原文在这里
甲午战争后在列强中盛行着所谓的“中国灭亡观”,他们认为中国事实上已经灭亡了,可以轻易把它分解为若干个国家或区域,然后按照各国在华业已形成的“势力范围”分别进行统治。然而,这种局面最终没有形成,是列强“仁慈”还是中国尚能一搏?
  ━━━━━━━━━━━━━━━━━
  列强侵略中国,
  选择了渐进的过程
  ━━━━━━━━━━━━━━━━━
  ▼
  中世纪以后国与国战争的集中爆发地开始主要在欧洲,继传统强国西班牙、葡萄牙之后,荷兰、法国、英国、德国等先后崛起,伴随着每一个新兴大国的崛起往往都有一场或数场战争,相比较而言,东方的亚洲还算平静, 从7世纪开始,中国除了按“历史周期率”,大约每过二、三百年来一次改朝换代外,还没有感受到来自外部世界的真正威胁。
  改变来自19纪世纪初,这时中国的国力正在衰弱,而欧洲列强的争霸格局也初步形成,世界范围内的殖民地争夺进入到新的阶段, 一边是蠢蠢欲动的猎人,一边是尚无知觉的猎物,一场围猎活动便围绕尚未被殖民化的中国展开了。
  中国在当时有4亿多人口,是英国的20多倍,经济总量占全世界的30%以上,不容任何一个国家轻视,中国还有80多万常备军队,数量列世界第一,用直接征服的办法对付中国,想必任何一个西方国家也都有所忌惮。所以,继荷兰、葡萄牙、西班牙之后兴致冲冲来到中国的英国, 一开始派来的不是他们的军队,而是东印度公司的商船。
  工业制造和对外贸易是英国征服世界的最有力武器,在世界的其它角落素来所向披靡。但来到中国却感到了力不从心,中国的茶叶是英国人所必需的生活物资,每年都要大量进口,而英国的机制品和毛纺织品却在自给自足惯了的中国难以打开市场。
  维护英镑的强势地位是英国全球争霸的重要一环,控制金银出口是保持英镑坚挺的最重要途径,为此英国制定了严格的法律, 但在对华货易严重逆差的情况下,大不列颠只能看着白花花的银子一船又一船运往东方。
  如果说军事是政治的延续,那么经济就是政治的先导,在传统大国与新兴大国展开全面较量之前,最初也会以贸易战的形式展开。为改变贸易上的被动,英国人拿出了在印度种植的鸦片,他们坚称这纯粹是经济问题,并且避免以国家的形式出面,但这些根本无法改变鸦片贸易在道德上的亏欠,于是双方围绕着禁烟与反禁烟展开了近距离的交锋。
  大清国战败了,但也许出于自知之明,英国此时仍不敢过于贪婪,除了战争赔款和割让香港岛,他们更看中的是通商口岸的增加和关税的便利,他们仍然认为只要实现了真正的“自由贸易”,仍有足够的信心先从经济上征服这个国家。
  但过了几年,他们发现成效并不大,中国太大也太古老了,有很多东西是外人不容易搞清楚的,在英国的倡导下,法、美国、俄等急欲扩大在华利益的欧美国家纷纷提出“修约”, 经过反复的外交交锋,最终仍由舰炮说了算,于是有了第二次鸦片战争和英法联军攻入北京,有了《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等新的不平等条约的签订。
  不平等条约就像绳索,每签订一份,就如同在大清国庞大躯体上套了一根,欧美国家发起了“屠龙”之战,却不想让这条龙速死,就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前后,英国的殖民地印度接连爆发了1853年的贝拉尔起义、1856年的奥德起义和1857年的民族大起义,英国殖民者从中进行了反思,在寻找着新的殖民模式,在中国这里他们或许相信,不用消灭它的政权,不用替代它的政府直接对其人民进行统治, 只要在经济上完成对它的彻底控制,就能控制起这个国家的一切,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对这个国家长久的统治。
  所以就出现了一种奇怪的现象: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法的炮舰在天津大沽口一带不断扬言要进攻北京、火烧紫禁城,而在上海城外却出动军队与清军合作,用枪炮共同对准试图推翻清政府统治的太平军。欧美列强要是的长远的利益,他们知道自己连印度都统治不好, 直接统治中国只能势得其反,所以需要一个弱势却不倒的清政府。
  甲午战败,八国联军入侵,慈禧太后为保住岌岌可危的地位,全盘接受了列强的讹诈,外国军队进驻北京及周边地区后,慈禧太后以及她所领导的政权在军事、政治以及经济上就被列强牢牢地控制住,此时的清政府已经发生了质变:它不再代表4亿多中国人民, 而蜕变为列强在中国实施统治的代理人,至此中国被列强彻底“套牢”了。
  
  ━━━━━━━━━━━━━━━━━
  经济上的分割比领土分裂更彻底
  ━━━━━━━━━━━━━━━━━
  ▼
  如果说这一切都是西方殖民主义贪婪本性造成的,那就忽视了历史悲剧内在的一面;如果说这这一切是道光、咸丰、同治和光绪这几任皇帝以及慈禧太后等人奉行投降主义、昏庸无能造成的,那也没有完全了解历史。
  事实上,除同治皇帝在位时年幼不说,其它几个人大体上都是“排外”的,至少做过精神上的“强硬派”。道光皇帝十几次下诏禁烟、两次对外宣战;咸丰皇帝对列强一向反感,嘴上比前任还强硬,也多次表示不惜一战;光绪皇帝虽然大部分时间并不掌权,但在有限的空间里也力主富国强兵,希望国家走向富强,摆脱列强的控制;至于慈禧太后,虽然在大多数人的印象中她的形象偏于负面,但她也不能算一个彻底的投降主义者,她曾下令向11个列强同时宣战。
  当时中国的问题并不是出在几最高领导人身上,如何那样就太简单了。中国的问题复杂得多,复杂到谁也拿它没办法。这些问题,从不同的角度可以归纳出很多。 有人说,当西方列强已气势汹汹地从19世纪杀过来时中国还停留在16世纪,其实16世纪恐怕都是高估,说中国仍停留在10世纪之前也大体没错。
  自秦朝建立大一统的封建制度以来,2000多年中虽然其制度体系也在不断地更新改造,但核心并没有多少改变,这种体制在政治上强调君王至上和中央集权,在经济上强调重农轻商,用这种模式汉朝轻松统治了410年,唐朝290年,宋朝320年,明朝276年,在统治者看来稳定是它的优点。
  清朝建立后延用的也是这样一套制度体系,治理国家的手段与汉朝、唐朝虽有一些区别,但实质性差别不大,从财政体制上说,它延续了农业国家的税收办法,建立了土地税为主体的税赋体系,收多少、支多少都有一套完整的办法,如果天下无事或事情不大,它都能运转下去,周而复始。但当一些从来没有遇到过的问题出现时,如何去应对,单从经济层面考虑都会成为一件棘手的问题,这一点在晚清体现得十分突出。
  晚清政府没有公共财政的概念,是一个“小政府”的框架,从农业上收一些税,拿出一大半去养它的常备军,剩下的发发官员薪俸、供皇室支出、搞搞救灾也就没有了,财政调节经济的功能、投入基础建设的功能、强化国防的功能基本体现不到,国家虽大、政府却很小,鸦片战争轻松被打败,国家财政准备不足、缺乏动员能力是要害。
  近代经济不仅以工业化为先导,而且更重视政府的财政职能,更注重发展对外贸易,同时开始重视金融在促进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在金融建设上晚清政府几乎交了一张白卷:长期没有金融方面的法规、没有中央银行,甚至长期没有一家本国资本开办的商业银行,尝试着发行纸币却失败了,而坐视20来家国外银行在中国发行纸币且到处流通;缺乏金融的支撑洋务运动成了一个“烂尾工程”。这一系列体制和机制缺失所造成的严重后果,反过来又作用于整个经济和军事,作用于政治,使中国身上的绳索套得更紧了。
  
  ━━━━━━━━━━━━━━━━━
  为什么几次“解套”的努力都失败了
  ━━━━━━━━━━━━━━━━━
  ▼
  中国人从来不甘于被压迫和奴役,当然不会失去抗争,列强侵略中国的历史也是无数中国人试图自救、试图奋发自强的历史。
  太平天国运动是由一群农民发起的自救运动,他们的矛头虽然对准的是无能的满清政府,但他们的动机是让4亿多中国人摆脱内外的压迫和剥削,重新建立起一个强大的国家,所以他们所做的可以看作是一次“解套”行动。与中国历史上许多农民起义一样,太平军打出了平均土地的口号,并立即产生了极大的号召力,让它用了短短的3年时间就实现与清政府的南北对峙。
  但是,与以往历代不同的是此时的中外形势都发生着巨变,中国社会的阶层不再是原来简单的以农业人口为绝对主体,各种新阶层的兴起产生了多样化的利益诉求,而经济发展也呈现出多元,一个简单的土地改革口号外加披着宗教外衣的政治主张,无法调动起全社会各个阶层,奋不顾身地投入到一场革命中,太平军前期风卷残云,之后却锐气渐消,根本之处就在这里。
  并且,以往的农民起义从来没有外部势力的介入,太平军还要面对西方列强, 西方势力经过精准的算计,认为站在清政府一边才是他们利益最大化的体现,尽管他们与清政府是对手,但还是选择支持它,在内外夹击之下轰轰烈烈的太平天国运动失败了。
  太平天国运动是“体制外”的抗争,“体制内”的精英们随后发起了洋务运动,也试图为中国“解套”。这场运动表面红红火火,其实有太多的短板,最根本的在指导思想上, 一个“中体西用”道出了洋务派左右逢源的心态,也道出了他们境况的恓惶:不敢冒政治上的风险,却又想顺利推进他们的近代化,由此得来的支持必须是有限的和附加了条件的。
  这种从思想到体制、机制都充满矛盾和缺陷的运动,遇到关键环节就容易露出破绽。低效、缺乏创新是对洋务运动的总体评价,依靠这场先天不足、后天乏力的经济运动,中国还难以从列强的绳索下挣脱。
  虽然失败已是常事,但甲午战争还是把国人打懵了,因为对手是日本,不久前这个国家还不如自己,现在却与列强平起平坐,也有资格向中国的躯体上套上它们抛出的绳索。
  这场巨变又引发了中国的变法运动,与其说它是日本明治维新在中国的翻版,不如说是一群思想上实在迫不及待的知识分子,在进行的一场注定无法成功的“模仿秀”,因为此时的中国已经不具备发起一场明治维新的内外部条件,这其中有政治、经济和思想上的原因,也有列强的因素,欧美列强可以容忍日本的崛起,却不会坐视中国把身上的绳索挣开,因为这些绳索是列强们花了几十年时间才一根根套上去的。
  ━━━━━━━━━━━━━━━━━
  不能让“国亡而人种在”的悲剧重演
  ━━━━━━━━━━━━━━━━━
  ▼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揭开那段痛苦的伤疤,一定是为了有所收获,回顾近代以来被殖民的历史,在我们的内心里不仅有激愤和忧伤,更要有冷静的思考。
  尽管那段往事已经过去了100多年,但很多事仿佛就发生在昨天,有些人、有些话仿佛时常来到我们的眼前和耳边,我们甚至不能保证以往的屈辱今后绝不会重演,当重新遇到类似的挑战,我们也无法预知自己会不会做得比我们的前人更好。
  晚清的中国尽管内在里无比空虚和脆弱,但仍不是一个小国,当英国人第一次用炮舰让清政府臣服时,所提出的条件还是有限的,不是那时的殖民者尚有仁慈,而是如果那时就把中国逼到悬崖边,从最高统治者到民众只能选择一战的话,结果仍难预料。
  清政府内部称《南京条约》为“万年和约”,以为恶梦就此开始也能从此了结,但他们不知道的是,恶魔的盒子一旦打开就再也盖不上了,后面的事变得一发而不可收拾,套在身上的绳索被列强有步骤地逐渐收紧,直到最后被完全“套牢”。
  历史的启示是, 涉及国家利益和原则的“吃亏”没有大小、多少之分,除了反抗没有别的选择。忍让和妥协无法换来民族的尊严,一个被彻底“套牢”的中国即使躯壳仍在,国家也已经灭亡了,就像一名侵略者说的那样,最终让中国人成为另一个犹太民族,“国亡而人种在”。
  
  历史的车轮不会停下来让你去反思,你只能一边思考一边奋力前行。前进的道路从来都是坎坷的,路虽然宽阔,你却无法一个人独行,你的身边有朋友也聚集着对手,更多时候,正是因为对手的存在你才会变得更强大。对积贫积弱的近代中国,有人说它是一只睡狮,一旦惊醒将让世界震惊,问题是,这一觉终究还是不能睡得太久太久,不能让对手以为你其实真的已经死去!

中日甲午战争后,中国面临着被世界列强肢解和瓜分的严重危机。清朝政府在初兴的日本军国主义的打击之下,如此可耻地屈服,使得中国看起来已经是个奄奄一息的巨人。帝国主义列强,一群饿狼一样争先恐后地扑上来,撕裂这个巨人的肢体,吞噬这个巨人的血肉,并且因此而在它们相互间引起了激烈的矛盾和斗争。在甲午战争后,对中国下手得最快的是沙皇俄国。马关条约中有割让辽东半岛给日本的一条。这一条使沙皇俄国感到极大的震动。俄国联合了德国和法国,在马关条约签字六天后,向日本政府正式提出,要求日本放弃占有辽东半岛,这是以武力为后盾强迫日本让出已经到了嘴边的肥肉。日本估计到自己在军事上无力对抗以俄国为首的这三国,英、美也不可能为此而给它以实力帮助,所以只好接受了三国的要求。中国必须为此再付出一笔巨额的赎金,也由俄、德、法三国同日本商量好了。然后,日本政府才同清朝政府进行关于这个问题的谈判。清朝政府派出的谈判大臣仍然是李鸿章。谈判的结果是根据三国已经同日本商定的办法由中国付出三千万两银子以换取日本吐出这一份赃物。沙皇俄国插手干预,当然不是为了中国,而是要把辽东半岛这块肥肉留下给自己享用。通过1858年5月的《瑷珲条约》和1860年11月的《北京续增条约》这两个不平等条约,俄国强占了在尼布楚条约中规定为中国领土的黑龙江以北、乌苏里江以东一百万平方公里的领土。但沙皇政府的野心不止于此。由于俄国所霸占的太平洋沿岸各港口都在冬天封冻,不能常年通航,从七十年代起俄国的侵略政策中就提出了在远东地区取得不冻港的目标。朝鲜东南部的港口和我国渤海海峡口上的旅顺、大连和威海卫都曾经是它所看中的目标,它最终选择了旅顺和大连。因此,当日本想把辽东半岛攫为己有的时候,沙皇政府认为它必须站出来进行干涉。在马关条约尚未签订,但日本所提要求的内容已经传播出来的时候,俄国外交大臣罗拔诺夫在上沙皇的奏折中就指出:“日本所提和约条件中最引人注意的无疑是他们完全占领旅顺口所在地的半岛,……由我国利益来看,此种占领是最不惬意的事实。”①沙皇尼古拉第二立即召开大臣特别会议讨论对策。这次会议决定:“必须坚决主张日本放弃占领满洲南部”,“假使日本坚持拒绝我们的劝告,就对日本政府宣布,我们将保留行动的自由,而我们将依照我们的利益来行动。”①在这次会上,侍从武官长万诺夫斯基说:“占领南满以后日人将逼近我国边界,在我们有必要重划阿穆尔疆界时,将使我们非常困难”。财政大臣维特说:“我们最好现在就积极行动(以阻止日本进占满洲——引者),暂时不修正我们阿穆尔的疆界及不占领任何土地”;“如果出乎意料之外,日本对我国外交上的坚持置之不理,则令我国舰队不必占领任何据点,即开始对日本海军作敌对行动,并轰击日本港口,这样我们就成为中国的救星,中国会尊重我们的效劳,因而会同意用和平方式修改我们的国界。”②他们一再提出“修改阿穆尔(即黑龙江)疆界”,就是因为兼并满洲(我国的东北)的政策早在中日甲午战争以前已经确定了。俄国在1891年开始建筑西伯利亚铁路,其主要战略目的之一,就是为了实现对中国的侵略计划。当中日甲午战争正在进行时,俄国外交大臣罗拔诺夫上沙皇的奏折中说:“我们要在太平洋上获得一个不冻港,为便利西伯利亚铁道的建筑起见,我们必须兼并满洲的若干部分。”③1895年,西伯利亚铁路的路基已经修到了赤塔,沙皇政府在迫使日本退还辽东半岛的同时,开始向清朝政府提出了使这条铁路经过中国的满洲地区直达海参崴的要求。财政大臣维特在1896年4月给沙皇的报告说,“从政治和战略方面来看,这条铁路将有这种意义,它使俄国能在任何时间内在最短的路上把自己的军事力量运到海参崴及集中于满洲、黄海海岸及离中国首都的近距离处。相当数目的俄国军队在上述据点的出现,一种可能性是大大增加俄国不仅在中国并在远东的威信和影响,并将促进附属于中国的部族和俄国接近。”①由于以俄国为首的三国干涉日本还辽,在清朝政府的眼中,俄国简直成了“救星”。为了报答这个“救星”,李鸿章于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三月作为祝贺沙皇尼古拉第二加冕典礼的专使,被派到俄国。俄国利用这机会诱使李鸿章签订了一个密约。这个密约的中心内容是同意俄国人修筑铁路经过我国的黑龙江、吉林直达海参崴。密约中规定:“平常无事,俄国亦可在此铁路运过境之军粮”;并规定“当开战时,如遇紧要之事,中国所有口岸,均准俄国兵船驶入。”根据这个密约,后来就建筑了由俄国人控制的“东清铁路”。在中俄密约订立后一年,沙皇政府出兵占领了旅大。俄国强占旅大,又同德国强占胶州湾有关。或者说,俄国是怂恿德国攫取胶州湾,并通过一系列阴谋诡计为自己造成了攘夺旅大的机会。德国参加了三国干涉日本还辽以后,就向清朝政府索得在天津和汉口的二块租界地作为“报酬”。它还想在中国占领一个港口。在三国共同进行干涉行动时,沙皇尼古拉第二已向德皇威廉第二表示:俄国“赞许地”对待德国“在不使你感到不便的某地”取得“一个港口”②。德国在1896年12月由它的驻华公使海靖向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指名索取山东省的胶州湾,总理衙门以“恐各国援照,事实难行”为理由拒绝了③。但是德国并不把清朝政府的拒绝看成难以排除的障碍,它所担心的倒是俄国人对此的态度。德国知道俄国对于胶州也很感“兴趣”,而且已经使清朝政府同意俄国的舰队在胶州湾过冬,因此德国觉得有必要去探询沙皇政府对于它占领胶州湾的态度。1897年,德皇威廉第二访问彼得堡时,曾同沙皇尼古拉第二当面谈了这个问题。德国看到,俄国虽不积极支持德国占领胶州湾,却也不会干涉德国的行动。于是德国就在光绪二十三年十月(1897年11月)武装占领了胶州湾,其借口是山东曹州府巨野县有两名德国教士被人杀害。威廉第二正式通知俄国,德国舰队要“进占胶州”。尼古拉第二立即复电说:“我既不能赞成,也不能不赞成你派遣德国舰队到胶州去”①。但同时,俄国又宣布俄国军舰这年仍要进驻胶州湾过冬,并由俄国外交大臣穆拉维夫把这项声明交给德国。因此德国人对俄国十分不满,大骂俄国“表里不一致”,“有意阻止我们长占胶州湾”②。俄国为什么这样干呢?俄国驻北京代办巴甫洛夫在发给俄国外交大臣穆拉维夫的电报中作了部分的说明:“根据阁下11月4日的电报,11月6日我在总理衙门通知消息说,我国舰队的队伍在圣彼得堡得到德国舰队进入胶州的消息以前已接到命令驶至此一海湾。这个消息对所有的中国大臣发生了最强烈的印象。我完全相信,假使在此时肯定地加强他们的信念,相信我们准备给中国政府以积极的援助,并帮助它解决和德国已造成的纠葛,那么我们对中国政府所提出的若干其他问题,如有关教练、松花江上航行及通商、山海关以北的铁路等等,一定可以如我们的意愿十分迅速地作出决定。”①很明显,这是想利用时机为自己夺取在中国的新的权益。在此以前,担任总理各国事务大臣的李鸿章曾经两次亲自找巴甫洛夫求救,希望俄国干涉德国占领胶州湾。他听说俄国军舰将开进胶州湾后,几乎每天都派员去俄国使馆打听消息。可是所谓俄国军舰进驻胶州湾只是一句空话。实际上俄国军舰并没有到胶州湾,倒是强行占领了大连湾和旅顺口。德国政府在看穿了俄国的目的后通过外交途径通知俄国政府说:“它(德国政府)还是随时准备通过对俄国的酬答来平衡德国因此而获得的利益。”②虽然事实上是俄、德两个强盗互相协作,各自占领中国的一个港口,但是沙皇政府仍然无耻地以帮助中国对付德国作为它占领旅大的理由。俄国驻华代办巴甫洛夫通知总理衙门说:俄国并没有夺取中国领土之意,占领旅大是为了保护中国免受德国的侵略,一俟德国军队撤退,俄军也即撤退。清朝政府竟然表示相信这种鬼话,并允供给俄舰用煤。俄国以沙皇名义正式宣告说:“由于德国舰队占领胶州,显然是想无定期地留驻海湾中,皇帝认为必须命令我国太平洋舰队开去暂时驻在旅顺口,此事已得中国政府方面的同意。皇帝陛下完全相信俄国及德国在远东问题上应当及可能互助携手……。”③既然德国舰队无定期地留驻胶州湾,俄国人似乎也就有了无定期地留驻旅大的理由。光绪二十四年三月初六(1898年3月27日)俄国强制清朝政府签订了《旅大租地条约》。为了促成这个条约的成立,俄国人发出最后通牒进行威胁,说是如果不在规定时间签字,“俄国另有办法。”①同时,俄国对于负责谈判的李鸿章和张荫桓,各送了巨额的贿赂。从俄国方面的文件中可以看到,李鸿章当即收下了送给他的五十万两银子,而张荫桓则因为“对于他的受贿已有无数控告,他宁愿等到闲话平息以后”再收取送给他的五十万两②。由李鸿章和张荫桓代表清朝政府和俄国驻华代办巴甫洛夫签订的《旅大租地条约》,除了使俄国成了“旅顺口大连湾及附近水面”的主人以外,又使俄国人有权从大连湾修筑一条铁路以连接在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所规定的那条横越满洲地区的铁路干线,这就是后来筑成的从哈尔滨到大连的铁路,即所谓“南满铁路”。这样,不但清朝政府付出三千万两银子赎回来的辽东半岛,而且整个满洲,即中国的东北地区,就在实际上落到了沙皇俄国的控制下。

甲午战争后,有人画了这样一幅《时局图》来表示中国当时面对被帝国主义...
答:1: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侵略以及瓜分中国的野心和结果,他们瓜分中国的狼子野心不言而喻;清政府腐败无能;中国的民族危机空前严重。2:发动群众抵抗帝国主义的侵略;发展民族经济,争强国家实力;推翻腐朽的清王朝,反帝反封建。

清政府在哪一次战争中的失败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掀起了瓜分中 ...
答:甲午中日战争 在此以后帝国主义国家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纷纷在中国划分他们的势力范围,抢占租借地。

甲午战争时局图列强瓜分中国的虎熊蛙蛇分别代表什么国家是什么_百度知 ...
答:熊代表沙皇俄国,虎代表英国,青蛙代表法国,鹰代表美国,太阳代表日本,肠代表德国。甲午战后,帝国主义国家纷纷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据学者研究,列强强行瓜分中国的方式主要包括:一、清朝确保列强所要求的地方不得转让给第三国。二、索取路矿利权,给予清朝政治贷款。三、清政府聘请...

为什么甲午战争后列强对中国在政治上由直接割地改为划分势力范围和强占...
答:3.与其把中国给割占完,然后彼此之间再去相互争夺,不如采用租借这样形式,至少能平息帝国主义国家内部的争端问题。4.西方列强商品经济发达,不需要再以直接割地这种赤裸裸的方式来达到资本输出的目的。这是立国理念和国民素质及经济社会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所表现出来的政策和形式。甲午战争前后资本主义...

甲午战争后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示意表填空
答:俄国,旅顺口,势力范围:长江以北。法国:广州湾,势力范围:云南,广西日本:势力范围:福建德国:胶州湾,势力范围:山东英国:威海卫,势力范围:长江以南大部,广东,云南,等

甲午中日战争后签订的马关条约给当时的中国社会造成了什么危害?_百度...
答:一、台湾等大片领土的割让,进一步破换了中国主权的完整。这是日本继俄国之后,对正果领土进行一次严重的掠夺。它迫使台湾和祖国隔离,并且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此后,帝国主义各国争相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中国的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二、巨额的赔款,相当于清政府三年的财政收入的总和。这就加剧...

甲午中日战争后签订的马关条约给当时的中国社会造成了什么危害?_百度...
答:总的来讲:半殖民地半封建程度大大加深 细讲:割地,掀起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赔款,进一步加大对农民剥削,阶级矛盾尖锐;通商,侵略势力深入内地;开设工厂,便于列强的资本输出,阻碍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甲午战争后,割地求和给中国带来的危害
答:甲午战争的失败标志着洋务运动的失败,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甲午战争之后,列强也敲开中国的内地门户的大门(开放沙市、重庆等通商口岸),开始向中国内地倾销外国商品,加剧了中国自然经济的衰落并且,挤压了民族企业的生产空间。。同时甲午战争之后,列强也加快了对中国的瓜分狂潮。

甲午战争后中国被列强瓜分的势力描述?
答:陈天华---猛回头 俄罗斯,自北方,包我三面;英吉利,假通商,毒计中藏。法兰西,占广州,窥伺黔桂;德意志,胶州领,虎视东方。新日本,取台湾,再图福建;美利坚,也想要,割土分疆。这中国,那一点,我还有份? 这朝廷,原是个,名存实亡。替洋人,做一个,守土官长;压制我,众汉人,拱手降洋 ...

甲午中日战争后,列强资本侵略中国夺得方式有什么变化?
答:甲午战争后,西方列强有自由资本主义阶段进入到帝国主义阶段,对中国的经济侵略方式也从商品输出为主转变为资本输出为主,其主要方式有开设工厂,兴办银行,政治贷款,开矿修路等。甲午战争后《马关条约》规定日本可以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就是一个经典的实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