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园春长沙完整教案

作者&投稿:纳虞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沁园春长沙优秀教案~

对当时革命形势的判断,对中国革命领导权的等问题.《沁园春 长沙》这首词所描写的湘江秋景,看看诗人主要通过那些意象来表现自己的情感和思绪;词的下片转到“忆往昔峥嵘岁月稠”,围绕“同学少年”表达了回忆“昔日之游”,表述的是小“我”同一个激进的群体发生的关系。一个人独游多少有点孤寂感,当年同朋友结伴来游,生活是多么充实多么丰富。长沙,在词人的人生旅程中,是社会生活的初始舞台,又是革命斗争的壮丽舞台。“峥嵘岁月稠”正是对昔日学习、战斗审核的高度艺术概括。词人的注意力不在游戏山水,而在对历史使命的指点,在对当时革命形势的判断,对中国革命领导权的等问题的思考。在忆起往昔岁月时,感情之水顿时形成了拍天的江潮,因而接下来是以“恰”字引起的六个短句:“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随着词句的展开,情感越来越激越,迸出了一句惊天动地、振聋发聩的强音:“粪土当年万户侯”!!读到这里,我们不难看出词人的气慨多么的豪迈,气势多么的磅礴。而词的结尾则意味深长。“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这一问句,呼应了上片的一问,也回答了上片的问题:正是这些“到中流击水”的英豪,代表着“主沉浮”的新生力量。全词至此,令人思索不已,回味无穷。

  第一课 《沁园春·长沙》

  罗志辉

  教学目标

  1.能通过入情入境的朗读,感受毛泽东以天下为己任的革命使命感和远大抱负。
  2.能通过比较阅读的方式,理解诗词的表现方法,把握词作的主旨。
  3.能背诵这两首词,并能积累毛泽东诗词中的相关名句。
  教学设计:比较阅读法。

  将毛泽东的《沁园春·雪》和马致远的元曲《天净沙·秋思》放到一起,教师可以提示比较角度,由学生组成学习小组,通过合作探究的方式,尽可能地比较这两文意境的异同。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 一 课 时
  一、解题
  我们今天一起来学习《沁园春·长沙》。“沁园春”是词牌名,相传东汉明帝女儿沁水公主花园,后来被外戚窦宪仗势夺取,有人作诗咏其事,此词牌由此而得名。看来,每一个词牌名后面要么藏着动人的故事,要么就包含着特定的含义呢。有兴趣的同学课后可以研究《浣溪纱》和《雨霖铃》两个词牌的来历。“长沙”是题目。


  二、诗歌的分类
  1.按时间年代划分:古代诗歌和现代诗歌。
  ①古代诗歌
  古代诗歌分为古体诗(又称“古风”)、今体诗(律诗绝句,又称“格律诗”)、词和曲 (属于格律诗)

  古体诗:除律诗、绝句、词、曲以外的所有诗作。如四言诗、乐府诗、文人五言诗、古风、杂言诗等(〈诗经〉〈楚辞〉、李白〈侠客行〉白居易〈长恨歌〉、〈琵琶行〉等),“歌、行、吟”分别是古体诗的一种体裁。如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白居易的《琵琶行》、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

  近体诗:即律诗、绝句,又称今体诗,是相对于古体诗的。起源于南北朝,定型并盛行于唐代。律诗每首八句,有五律(五字)、七律(七字)。首联(一、二句)、颔联(三、四句)、颈联(五、六句)、尾联(七、八句),颔联、颈联必须对仗。绝句每首四句,有五绝(五字)、七绝(七字),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一般押平声韵,一韵到底。

  词:是今体诗之后产生于盛唐,流行于中唐,发展于晚唐与五代,成就于宋代的一种新诗体。词又称长短句(句子字数不等、长短不一)、诗余(由诗歌发展而来)。根据词的长短,词又分单调(也叫小令,一般认为58字以内)、中调(一般分上下阙,58-96字)、长调(96字以上,三阙以上)。词有词牌,词牌严格律定了每首词的格律和音韵。

  曲:即散曲,分为“小令”、“套数”。是宋金时期逐渐形成的一种新诗体。曲与词的最大不同,是曲可在词规定的字数中增加衬字,从而增加语言的生动性,更自由灵活地表达思想与情感。

  ②现代诗歌——包括现代白话诗(新诗)和用旧体格律写的诗(如《七律·长征》〔沁园春〕《雪》等)。

  2.按表现手法划分:叙事诗、抒情诗、哲理诗。

  3.按内容划分:

  ①咏物诗 ②送别诗和怀人诗③ 咏史诗(讽喻诗)④写景诗⑤ 闺怨诗(思妇诗)⑥ 即兴诗 ⑦ 边塞诗 ⑧爱情诗等。


  三、关于词
  1.词兴起于唐,盛行于宋,配乐歌唱,句式不齐,也称长短句。词最初称为“曲词”或“曲子词”,是配音乐的。后来词也跟乐府一样,逐渐跟音乐分离了,成为诗的别体,所以有人把词称为“诗余”。词牌:就是词的格式的名称,又叫词调。一种词牌有一定的格律,不同的词牌,其段数、句数、韵律,每句的字数、句式、声律,均有各自不同的规格。作者按照这种规格去填做,叫做“填词”。 词分小令(58字内)、中调(59-90)、长调(90字上)。《沁园春》属于长调,分上下两阕,也叫双调。词牌起初一般是题目,后来仅仅表示一定的格式,与内容无关,于是作者另标题目“长沙”。

  2.毛泽东,字润之,笔名子任。1893年12月26日生于湖南湘潭韶山冲一个农民家庭。1976年9月9日在北京逝世。中国人民的领袖,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诗人,书法家。
  3.写作背景: (关键词: “五卅运动”、长沙)
  ①“五卅运动”:全国范围的大革命风暴,因为一九二五年五月上海工人反英反日大罢工而爆发了。五月十五日,上海日本纱厂资本家枪杀了共产党员工人顾正红。五月三十日上海工人和学生在上海租界举行了援助纱厂工人的示威游行。上海租界英国巡捕在南京路枪杀了大批的游行示威的工人、学生,引起了全上海以至全国人民的极大愤激。在以后数日,上海工人、学生和市民,继续举行了反对帝国主义枪杀中国人的示威游行,并继续遭受了英、美和日本巡捕的枪杀。全上海的工人举行了总罢工,学生举行了总罢课,商人举行了总罢市。五卅运动发动以后,迅速地扩展到全国各地,形成全国规模的反帝斗争。各城市的工人、学生和市民,都举行反帝示威和罢工、罢课、罢市,并发动了一个全国的(包括农村在内的)群众性的抵制英货、日货运动。这些斗争中规模最大、影响最广的是香港、广州工人的大罢工——“省港大罢工”。由于当时在广东的革命政府支持了罢工工人和人民的反帝斗争,所以“省港大罢工”一直坚持了十六个月之久。

  ②长沙:长沙是毛泽东直接领导湖南的农民运动,建立农民协会,创建了党支部的地点。
  1925年10月,毛泽东从韶山前往广州创办全国农民运动讲习所,途经长沙,重游橘子洲,毛主席面对绚丽秋景,面对这样的大好形势,回忆往昔岁月,怀着极大的革命激情写下了这首气势磅礴的词。
  词的中心思想是通过游览岳麓山和水陆洲(橘子洲)时的感触和学生时代的回忆,抒写了对革命事业的坚强信心、对中国人民的光明前途的乐观主义精神。


  四、欣赏这首意境开阔的格律诗。

  要求从诗的意象中领略作者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和壮志豪情。
  1.朗诵
  示范朗诵。正音。(放录音)
  注意读准字音: 舸gě 怅chàng 寥liáo 廓kuò 遒qiú 遏è
  2.学生朗诵。


  五、理解作品
  一学习小组内疏通思路、文意。明确:
  上阕——描写眼前所见—湘江秋色图和心中所思——谁来主宰;
  下阕——追忆往事,表现青年时代的精神和理想,暗答了上阕的提问。
  二组织答疑。

  重点词语:寥廓、峥嵘、方、粪土、遏
  1.层林:林木随山势高下而层叠,故称。尽:全、都。本句承上,谓岳麓枫林之红,若颜料染成。
  2.漫:满。碧透:谓江水碧绿至极。
  3.翔:本指鸟儿不扇动翅膀的飞行,此谓鱼儿悠然自得地轻缓游动。 以上二句,可参看《诗?大雅?旱麓):“鸢飞戾天,鱼跃于渊。” 三国魏曹植《情诗》:“游鱼潜渌水,翔鸟薄天飞。”
  4.万类霜天竞自由:谓天地间的一切生物都在这秋色之中充分展示着各自的无拘无束的生存形式,象是在比赛看谁更自由。霜天:深秋季节。深秋霜降,故称。
  5.怅:惆怅、感慨。寥廓:空阔貌。
  6.主:主宰。沉浮:泛指世上一切事物的消长兴衰。以上三句意谓:面对广漠无垠的天地,感慨丛生,不禁要问,要思索:国家和社会的命运究竟由谁掌握?
  7.携来百侣曾游:谓自己曾领着许多朋友到此地来游览。携来:挽手领来。侣:同伴。
  8.峥嵘岁月稠:南朝宋鲍照《舞鹤赋》:“岁峥嵘而愁暮。” 宋陆游《十二月二十九日夜半雨雪作披衣起听》诗:“岁月惊峥嵘。” 皆为感叹流年之辞,毛泽东同志转用以指不平常的斗争岁月。峥嵘,本形容山势高峻,引申则有特殊义。稠:多。
  9.恰:正值。此亦为领字,领起下四句。同学少年:杜甫《秋兴》诗八首其三:“同学少年多不贱。”
  10.风华:风采。茂:美、盛。
  11.意气:情志、气概。
  12.挥斥:奔放。方:正。道:强劲。
  13.指点:谓评论。
  14.谓自己和同志们所写的文章充溢着激昂慷慨的革命精神。
  15.粪土:名词动用,视……如粪土。万户侯:汉代制度,列侯大者食邑万户,即封地内有万户以上人家,所交赋税供其享用。此处借指大军阀、大官僚。
  16.还记得不?此三字提唱,引出下二句,即“记否”的具体内容。
  17.到中流击水。中流:此指湘江江心。江河中央往往水深流急。击水:毛泽东同志1958年12月21日在文物出版社同年9月版大字本《毛主席诗词十九首》的书眉上批注道:“击水:游泳。那时初学,盛夏水涨,几死者数。一群人终于坚持,直到隆冬,犹在江中。当时有一篇诗,都忘记了,只记得两句: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庄子?逍遥游》:“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
  18.浪遏飞舟?夸张语,谓游泳时掀起的波浪遏止住了江中快速行驶着的船舶。本篇守谱押用一部平韵,韵脚分别为“秋”、“头”、“流”、“由”、“浮”、“游”、“稠”、“遒”、“侯”、“舟”。按律,首句不必入韵,“秋”字盖添叶。

  六、布置作业

  1.熟读并试着背涌课文。
  2.找出这首词的韵脚。

  第二课时


  一、课文鉴赏

  一齐读课文指出这首词的韵脚

  沁园春:相传东汉明帝女儿沁水公主园,后来被外戚窦宪仗势夺取,有人作诗咏其事,此词牌由此而得名。

  《沁园春·长沙》押的韵:头、透、由、游、稠、遒、侯、否、舟 OU两个元音。

  二句意赏析

  1.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点明了时间、地点和特定的环境。大意是:在深秋的季节,我独自一人站在橘子洲头,望着江水日夜不息地向北奔流。寒秋,指深秋有寒意,也可理解为处境险恶。
  2.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竟自由。
  一个“看”字,总领七句,描绘了独立橘子洲头所见到的一幅色彩绚丽的秋景图。大意是:远望群山,重重叠叠的树林点染如画;近看满江的秋水碧绿清澈,无数船只争相行驶。仰视,雄鹰在升空展翅高飞;俯看,鱼儿在江水中轻快地畅游。宇宙中的万物都在秋天里生气勃勃地自由舒展、蓬勃生长。诗人从山上、江面、天空、水底选择了几种典型景物进行描写,远近相间,动静结合,对照鲜明。这七句,为下面的抒情烘托了背景,准备了气氛。
  3.古人悲秋之情: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忧国伤己)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清静无为)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少年壮志)
  自古言秋多寂寥,我自言秋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九霄。(老而弥坚)
  4.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大意是:面对这一派生机勃勃的大千世界,怎不激起万端思绪!广阔无垠的大地呀,谁才是主宰你兴衰命运的真正主人呢?通过询问大自然的盛衰荣枯应该由谁来主宰的问题,表现了诗人的博大胸怀。

  小结上片:上片描绘了一幅多姿多彩、生机勃勃的湘江寒秋图,并即景抒情,提出了苍茫大地应该由谁来主宰的问题。

  5.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峰岁月稠。
  大意是:就在这橘子洲上,曾经和许多革命战友聚会、游览,度过了许多不平凡而有意义的岁月。这里,诗人从上片独往旧地重游,自然引起对往昔生活的回忆。
  6.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一个“恰”字,统领七句,形象地概括了早期革命者雄姿英发的战斗风貌和豪迈气概。
  大意是:那时候,同学们正当青春年少,意气风发,才华横溢,激情奔放,敢说敢做,革命精神十分旺盛。面对祖国大好河山,指点谈论。经常在一起评论国家大事,写出讨恶扬善的文章,把主宰一方的军阀统治者看得如粪土一般。
  7.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中流”,江水中间。“击水”,三句大意是:“还记得吗?当年我们一同到江心游泳,尽管风浪巨大,连行船也很困难,但我们这些人以同汹涌的急流拼搏为快乐。”这里以设问句结尾,实际上是对“谁主沉浮”的巧妙回答。

  小结下片:下片回忆往昔峥嵘岁月,表现了诗人和战友们为了改造旧中国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和壮志豪情,形象含蓄地给了“谁主沉浮”的答案:主宰国家命运的,是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世界的革命青年。


  二、比较阅读
  1.默写元代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2.研究问题:
  ①《沁园春·长沙》与马致远《天净沙·秋思》在写景上有什么异同?(从意象写作顺序思想感情写作手法几方面比较)
  〔沁园春〕长沙 〔双调·天净沙〕秋思


  意象:物大、量多,色彩绚丽 境界高远 物小、量少,色彩黯淡 萧瑟悲凉

  顺序:由远而近,由静而动,由上到下 由近及远,侧重静态
  感情:开朗昂扬、积极进取,热爱自然, 清冷凄凉,漂泊天涯,孤独无依,

  赞美生命,充满革命豪情 对家乡对亲人的无尽思念
  写法:写景抒情,对比、比喻、对仗 写景抒情,情景并茂,名词排偶


  ②王国维:一切景语皆情语。 古人笔下秋景多萧杀悲凉、清冷惨淡,而毛泽东笔下的秋景为何如此绚烂多彩,充满生机?
  明确:毛泽东是叱咤风云的一代伟人,胸怀大志的政治家。他有博大的胸襟,崇高的风范,奋发向上永不消沉的乐观性格,不同于那些多愁善感的纤弱的文人,所以他的诗词充满豪情壮志,笔下的秋景也绚烂多彩,充满生机。


  三、作业
  一准备默写全词。
  二预习戴望舒《雨巷》
  三课外阅读读本《蝶恋花·答李淑一》,比较《词二首》与之风格上的不同。

  高中语文《沁园春•长沙》教案
  学生情况分析:
  目前的教学现状无疑对学生文学鉴赏能力的培养极为不利。就诗词而言,学生一般只重视字面的理解,缺乏品味的意识。近几年的高考卷增加了诗词鉴赏题的比分,应该说起到了很好的导向作用。就本人所教的两个班的情况看,文科班对诗词的分析能力略好于理科班,但总体上学生对诗词都谈不上什么爱好。
  
  课前准备:
  1、要求学生认真阅读单元知识“现代诗歌的鉴赏”一章,对诗歌的形式及鉴赏的要领作大致的了解。
  2、准备《沁园春•长沙》的录音磁带。
  
  教学目的:
  1、分析作品的写作主题及意境,领略伟人的雄才大略和革命豪情。
  2、领会诗歌抒情性的特点。
  3、当堂背诵全词。
  
  教学重点和难点:
  1、理清作者的思路
  2、了解借景抒情的特点
  3、领会词的意境[难点]
  
  教材分析:
  一、写作的时代背景
  这首词写于1925年,1925年是北伐战争开始的前一年,农民运动在全国十几个省开展起来。毛泽东同志直接领导了湖南的农民运动,在韶山等地先后建立了二十多个农民协会,创建了湖南农民第一个党支部——韶山支部。1925年10月,毛泽东同志从韶山前往广州创办全国农民运动讲习所,途经长沙,重游橘子洲,面对绚丽的秋景,回忆往昔的岁月,写下了这首词。
  二、主题
  本词通过对长沙秋景的描绘和对青年时代革命斗争生活的回忆,抒写出革命青年对国家命运的感慨和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中国的豪情壮志。
  三、结构特点
  全词分上下两阕,上阕写景,描绘了美丽壮观的湘江深秋景色,并即景抒情,提出了苍茫大地应该由谁来主宰的问题。
  四、作品借景抒情的特点
  上阕即景抒情自然引出问题,下阕由忆巧妙作答,思路清晰。上阕头三句点明了时间、地点、环境。然后一个“看”总领七句,描绘了独立橘子洲头所见到的一幅色彩绚丽的秋景图画。诗人从山上、江中、天空、水底选择了几种典型景物进行描写,即景动静、远近结合,对照鲜明,生机蓬勃。最后句由眼前的山、树、水、船、鹰、鱼,一下扩展到世间万物,并对在寒秋严霜下的万物蓬勃活跃,奋发自强的情状作了富于哲理性的概括。自然地为下面的抒情烘托了背景,准备了气氛。下阕从上阕的独自旧地重游,自然联想到过去的战友,引起对往昔生活的回忆。一个“忆”字又统领八句,概括了早期共产主义战士的战斗风貌和豪迈气概。最后以设问句结尾,对上阕的问题作了艺术的回答。
  五、极富表现力的语言
  本词语言,用词精当、形象,极富表现力。如“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万”字写出了山之多,“遍”字写出了红之广。“层”字表现出树林的重重迭迭,“染”字则活画出岳麓山一带枫林,仿佛人工染成一样的壮美景色。“漫江碧透,百舸争流”写的是近景,“漫”字写出了江水溢满之状,“透”字表现出江水碧绿清澈,“百”字写舸之多,而一个“争”字,则给碧绿无尘的江面增加了昂扬奋进的气氛,活现出千帆竞发,争先恐后的热烈场面。“鹰击长空”用“击”而不用“飞”,准确地形容了雄鹰展翅迅猛有力地拍打的矫健勇猛的雄姿。“鱼翔浅底”用“翔”而不用“游”,精当地把鸟不扇动翅膀盘旋回飞的状态,用来描写游鱼在水中自如轻快的神态,形象生动。
  六、独到的意境构勒
  全词上下阕各有一个画面,上阕描绘了美丽壮观的湘江深秋景色,寓意万物蓬勃活跃,奋发自强。下阕展示了一幅革命者以天下为己任,不屈不挠,奋勇向前的革命斗争图。
  教学方法:
  抓住关键词语,采用课堂讨论的形式。
  
  教时安排: 一教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约三分钟]
  从提问学生学过毛泽东的哪些诗词着手引入新课。[如:高二上学期曾研习过《咏梅》]
  二、结合预习提示及注释⑴简介本词的时代背景及主题。[约三分钟]
  明确:
  1、时代背景介绍见教材分析一。
  2、本词主题见教材分析二。
  三、朗读课文,培养语感。
  放录音带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要求学生读出感情,并通过朗读品味词的意境。[音带放两遍约二分钟,学生个人朗读二遍,齐读一遍,约四分钟。]
  四、讨论分析:[约需二十八分钟]
  1、结合注释,识记如下词语:
  百舸 廖廓 峥嵘 稠 风华
  正茂 挥斥方遒 激扬 遏

  强调:“粪土”的意动用法。

  补充注释:“携来”的“来”为助词,无义。
  2、提问: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这开头三句点明了什么?
  明确:点明了时间、地点和特定的环境。
  这三句的大意:深秋时节,我独自站在橘子洲头,湘江水日夜不停地向北奔流。
  3、提问:
  “独立”两字写出了什么意境?
  明确:
  ⑴写出独自一人来此游览,远望、凝思的情状;
  ⑵与下阕开头“携来百侣曾游”相照应,说明今天是一人旧地重游。
  ⑶联系“寒秋”的分析和注释⑴,可以看出这里更表现出了无产阶级伟大领袖在革命斗争的惊涛骇浪中昂然屹立的高大形象。
  4、提问:
  “看”字领起下面哪几句?这些句子的内涵应怎样理解?
  明确:
  ⑴“看”字领起内容:“万山红遍……万类霜天竞自由”,描绘了独立橘子洲头所见到的一幅色彩绚丽的秋景画图。
  ⑵诗人从山上、江中、天空、水底选择了几种典型景物进行描写。万山:指湘江西岸岳麓山和附近许多山峰。万,表示很多。红遍: 指岳麓山区枫林茂密,秋来经霜,山山变红。碧透:江水碧绿,清澈见底。透,极,与“遍”互文,都是副词。争流:争着行驶。长空:广阔的天空。浅底:水清澈见底,显得浅,不是真的水浅。万类:万物。霜天:秋天。
  这几句的意思是:远望重重迭迭的枫树林,经霜后一片火红,近看碧绿清澈的湘江,无数船只争相行驶。雄鹰在长空展翅高飞,鱼儿在江水中自由自在地游泳,宇宙间的万物,都在竞相向上,蓬勃发展。
  强调:主席这段即景气魄极大,展示了伟人的博大雄怀和凌云壮志。短短几句话,景有:山、树、水、船、鹰、鱼乃至世间万物,景既有远景、近景之分,又有静景、动景之别。而且即景状物下笔阔绰,如:“万山”、“层林”、“漫江”、“百舸”、“万类”;如:“遍”、“尽”、“透”等。气度非凡。
  ⑶着重领会“万山红遍”的意境,即展开了一幅色彩瑰丽的湘江秋色图。又象征着当时蓬勃发展的工农运动和大好的革命形势。
  5、提问:
  上阕后三句的含义及与前面内容的关系是什么?
  明确:
  ⑴这三句的大意是:面对这一派勃勃生机的大千世界,怎能不激起思绪万端:广袤无垠的大地呀,谁才是主宰你命运的真正主人呢?
  ⑵前面内容是即景,后三句是抒情。即景采用“赋”的手法。同时由于“赋”手法的运用,使词句连贯直下,气势非凡,也为下文的“兴”作铺垫,为抒情准备了充足的背景气氛。[结合“思考练习一”讲解]
  7、提问:
  “忆”字领起下阕哪几句?这几句的内涵是什么?
  明确:
  ⑴领起“恰同学少年……粪土当年万户侯”。
  ⑵大意是:那时候,同学们正当青春年少,风采焕发,才华横溢,革命热情奔放,奋发有为,经常在一起评论国家大事,写出批评恶浊的,表扬善良的文章。把反动统治者视如粪土。
  8、提问:
  最后几句的含义及在表达上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
  ⑴这几句的大意是:还记得吗?当年我们在江中游泳,激起的波浪,几乎阻止了飞快前进的船只。
  ⑵作用:以设问句结尾,但实际上是对“主沉浮”的巧妙回答——要像当年中流击水那样,勇敢地投身于革命风浪中,急流勇进,担负起主宰国家命运前途的大任。
  9、归纳下阕的含义:下阕抒情,通过回忆,形象地概括了共产主义战士雄姿英发的战斗风貌和豪迈气概,艺术地回答了“谁主沉浮”的问题。
  10、总结归纳
  ⑴作品的结构特点[详见教材分析三]。 ⑵借景抒情的特点[详见教材分析四]。
  
  五、背诵 [约四分钟]
  1、再听一次朗读录音,听时要求学生跟着试背。
  2、学生默背数遍。
  3、齐背。
  
  六、作业布置 [约一分钟]
  根据本词上阕“看”引出的内容,写一段200字左右的景物描写。
  
  七、下课

  [附板书]
  沁园春•长沙
  上阕:即景抒情[提出问题]
  写景:山、林、江、舸、鹰、鱼、万类
  抒情:怅、问
  
  下阕: 回忆 抒情[巧妙作答]总结:
  1、思路清晰 构思巧妙
  2、用词精当 意境深远
  
  
  [教学后记]
  诗歌教学,重在教会学生鉴赏,最高境界是使学生能领会作品的意境,品味作品的内涵,也即把握住作品的“魂”。因而,对诗歌的分析有别于其它文学体裁。
  教会学生朗读是诗歌教学的有效手段,所谓“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只有通过朗读,才能更好地领会诗歌的意境;只有通过朗读,才能准确地把握诗歌的韵味。能读不一定会读,因而让学生一个一个读比让学生齐读不知好多少倍。
  
  

哪位有 人教版七级《沁园春长沙》教案
答:《沁园春长沙》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 一、导入新课 秋天,在一般人眼中,往往充满了苍凉,充满了伤感,而毛泽东主席在他年轻的时候,却曾为秋天吟唱过一曲昂扬的赞歌,那么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首充满力量、充满豪情壮志的《沁园春•长沙》。 二、教师范读 三、鉴赏诗歌内容,感受形象,理清思路 首先分析上阕...

沁园春·长沙说课稿
答:总结全词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艺术特色,及时迁移本节课的诗歌鉴赏能力,在课后布置作业,比较伟人《卜算子咏梅》和陆游的《卜算子咏梅》,体会“境语皆情语”以及鉴赏文章的方法,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知识的内化。 沁园春·长沙说课稿2 一、说教材 《沁园春·长沙》出自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的第一单元,“向青春举杯”...

高中语文试讲重点篇目《沁园春·长沙》
答:一、激情启航:青春与《沁园春·长沙》的交汇教学目标:品味词中炼字的精妙,赏析情景交融,领略词人形象</ 青春,是毛泽东笔下《沁园春·长沙》的灵魂。它描绘了诗人独立寒秋,面对湘江壮丽景色的豪情壮志。让我们一起步入词的世界,感受那青春的凌云壮志与责任担当。二、初识秋韵:自由诵读与画卷揭示在朗朗...

沁园春长沙教案
答:沁园春长沙教案:毛泽东的思想与革命实践的结合 背景介绍 沁园春长沙教案是毛泽东在1927年领导的一次军事行动,也是毛泽东思想与革命实践的重要结合。当时,国共合作破裂,蒋介石发动了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大肆屠杀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为了打击反动派,毛泽东在长沙组织了一支军队,并通过教育、组织和实践,使军队...

《沁园春长沙》语文教案设计(2)
答:理解性的诵读只是要求同学们掌握诗词字面上的含义,但是要深入体会诗歌的深层的含义,还要进行“评赏性的诵读”,现在我们就一起来鉴赏《沁园春·长沙》这首词。(幻灯片:三、评赏性的诵读) (一)上阙 【提问】这首词在词里面是属于长调,全词分上下两阙(板书:上阕,下阕)先看上阕,上阕主要写了什么?大致可以分为...

沁园春 长沙教案教学设计精品
答:让学生在课后继续沉浸在诗词的世界中。板书设计则凝练而精炼,清晰地展示了词的主旨和结构,成为课堂的视觉焦点。总结来说,这堂《沁园春·长沙》的教学设计是一次富有启发性的诗词之旅,它让我们看到,如何将传统的教学方法与现代教学理念相结合,以激发学生对诗词艺术的热爱与探索。

沁园春长沙完整教案
答:沁园春长沙完整教案  我来答 1个回答 #热议# 得了狂犬病会有什么症状?roger_6 2016-01-23 · TA获得超过39.9万个赞 知道顶级答主 回答量:5.3万 采纳率:41% 帮助的人:7695万 我也去答题访问个人页 展开全部 高中语文《沁园春•长沙》教案 学生情况分析: 目前的教学现状无疑对学生文学鉴赏...

沁园春 长沙 教案
答:教学设计:比较阅读法。 将毛泽东的《沁园春·雪》和马致远的元曲《天净沙·秋思》放到一起,教师可以提示比较角度,由学生组成学习小组,通过合作探究的方式,尽可能地比较这两文意境的异同。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解题 我们今天一起来学习《沁园春·长沙》。“沁园春”是词牌名,相传东汉明帝女儿沁水公主...

诗歌鉴赏教学设计《沁园春长沙》说课稿
答:分类: 教育/学业/考试 解析:导语一: *** 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奇才。他集政治家、革命家、军事家、诗人、书法家于一身,表现了出色的才华。诗人一生,给我们留下了无数杰出的诗作。《沁园春 长沙》便是其典范之作。导语二:孔子说过: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智慧的人通达事物规律而行事通畅无阻...

沁园春长沙教学内容分析
答:沁园春长沙教学内容分析如下:教学过程 识一识,识“大体”1.导入新课 中国梦,一个雄奇壮丽的梦。东方睡狮古老中国一梦百年,醒于毛泽东。毛泽东以他的大气,抒中国少年之风发意气,启少年中国强盛之旅。初中时我们学过他的《沁园春.雪》(齐背),诗人写出了“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王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