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战争失败的元凶

作者&投稿:播君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甲午战争失败的元凶

1894年甲午战争即将打响,面对人的挑衅翁同龢也是寸步不让,极力主张,成为了当时文官集团中有骨气的象征。

但就是这样一位看似铁骨铮铮的人物,却与各位晚清重臣们频频内讧,成为了甲午战争战败的幕后推手之一。人在紧锣密鼓的完成明治维新后,便用着从西方世界中进口来的坚船利炮,对着孱弱的清王朝露出了獠牙。

尽管日方频频挑衅,但掌管着北洋水师的李鸿章却难得的沉住了一次气,言辞恳切的上奏皇帝:绝不可轻开衅端。听完李鸿章的奏疏后,翁同龢却是有些不置可否,因为在翁同龢眼中,李鸿章已经苦心经营了十几年的陆兵水兵,平时也取得过不少战绩,这次对上国不尊,就应该让李鸿章去给他们点颜色看看。

翁同龢作为正统的儒家学子的代表,尽管在治国大略上有不少独到见解,但对于行军打仗一事却不十分精通。与翁同龢交好的几位官员在了解到他的主张后,纷纷赶到翁同龢面前为他陈述利弊:

如今我们军队不如别人,后勤保障也不如别人,拿什么跟人硬拼呢?虽说我们始终都要跟打一仗,好让其臣服,但却绝对不是现在这个时候。如果贸然开战,无异于以卵击石,对大清并没有什么好处。对于这些劝说,翁同龢却是半句也没有听进去,依旧固执己见的表示李鸿章征战沙场这些年,也该跟外国人打上一仗,也是帮李鸿章检验检验他的练兵成果。

翁同龢之所以喜欢跟李鸿章唱反调,除了他和李鸿章政见不合外,还掺杂着不少的私人恩怨。当太平天国运动威胁到清廷统治,清政府也迅速派兵绞杀,而翁同龢的哥哥翁同书正好担任安徽巡抚,跟北上的太平天国起义军正好撞了个满怀。

让人大吃一惊的是,翁同书既没有下令官兵抵抗,也没有向周围城池求援,而是为了保命直接连夜弃城逃跑。如此一来,翁同书的命虽然保住了,但当逃兵这件事还是很快就传到了咸丰帝耳朵里。

在李鸿章的参奏下,咸丰帝没有顾忌翁家人的情面,立即下令判处翁同书充军发配。为了帮亲哥哥出这口恶气,翁同龢从此便在自己记仇的小本本上狠狠地为李鸿章记下了一笔。早在此之前,翁同龢便一直利用自己在户部的影响力,明里暗里不给李鸿章好脸色看。

李鸿章想要采购新式炮弹,但轮到翁同龢签字盖章时,翁同龢却“十分节俭”的表示:咱们大清国的水师已经武装成全亚洲第一了,何必再买,那不是浪费钱吗?

而在翁同龢的坚持下,中日迅速开战,李鸿章也硬着头皮给北洋水师下令出击。正如大部分朝臣所预料的那样,现在并不是开战的好时机,北洋水师的战败也宣告着李鸿章数十年心血的破产,李鸿章也因此在朝中元气大伤。

等到光绪帝即位后,翁同龢再次荣登帝师宝座,光绪帝对他也十分信任,甚至在打雷时会跑到这个师傅怀里“避难”。但可惜的是,一向强势的翁同龢却没能在官场上笑到最后。由于翁同龢向光绪举荐了一心变法的康有为,这不由得让慈禧大为不满;翁同龢这么多年来也一直没放弃跟群臣争辩,喋喋不休但没什么实际举措提出的他也再难讨得光绪的欢心。

在慈禧的大力主张下,翁同龢最终被革去职位,永远失去了手中的权力。1948年秋,翁家后人们带着六代人攒下的家底,从天津赶到上海,在从上海出国,一路漂洋过海来到了纽约。时至今日,这笔巨大的文化财富也被传到了翁同龢五世孙翁万戈的手中,这其中还包括文征明、董其昌等大家的精品书画。

可令人奇怪的是,翁万戈却没有将这些艺术珍宝继续传到自己下一辈的手中,而是于2018年12月13日,将大量书画作品共计183件无偿捐献给了波士顿艺术博物馆。如果这些书画被留在翁家后人手中,那它们还有机会重新回到祖国的怀抱,可它们如今却静静躺在国外的博物馆中,这些国宝级作品,似乎没有机会再次回家了!



甲午战争失败的元凶
答:甲午战争失败的元凶1894年甲午战争即将打响,面对人的挑衅翁同龢也是寸步不让,极力主张,成为了当时文官集团中有骨气的象征。但就是这样一位看似铁骨铮铮的人物,却与各位晚清重臣们频频内讧,成为了甲午战争战败的幕后推手之一。人在紧锣密鼓的完成明治维新后,便用着从西方世界中进口来的坚船利炮,...

她是清朝灭亡的头号元凶
答:不仅让中国的领土四分五裂,赔偿了巨额的经营,最为严重的是我们国家还沦为了别的国家殖民地,成为了半殖民地的性质又带有半封建性质的国家。在国家存亡的重要关头,她还在享乐,把甲午战争的军费私自挪用给自己的大寿,导致了甲午战争清政府的失利,因此最后清政府的灭亡跟慈禧是脱不了干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