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称谓中的而立之年是多少岁?

作者&投稿:贰舍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而立——30岁,不惑——40岁,豆蔻——13岁(形容女孩子),弱冠——20岁(形容男子),古稀——70岁。

详细解析如下:

1、而立、不惑,出自《论语·为政篇》:“子曰: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从心所欲不距。”因此而立指30岁,不惑指40岁。

2、豆蔻,出自杜牧《赠别》诗:“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因此,后来称女子十三四岁为“豆蔻年华”。

3、弱冠,出自《礼记·曲礼上》:“二十曰弱,冠。”因为在古代,男子20岁会行冠礼,故用以“弱冠”指男子20岁左右的年龄。

4、古稀,出自唐代大诗人杜甫《曲江二首》诗,“人生七十古来稀”。大意是指,到了70岁就已经是糟老头了,人生快到头了。

扩展资料

古人的年龄称谓来源不一,大多根据不同年龄的生理特征而命名,但也有一些是因袭前人所言而成为固定称谓的。

现在常说的“而立之年”、“不惑之年”、“知命之年”,则来自于《论语·为政篇》的记载:“子曰: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从心所欲不距。”大意如下:

三十而立——人在30岁时就应该确定自己的人生目标与发展方向。

四十不惑——人到了40岁就没有什么可以顾虑、疑惑的了。(有一种没有选择和后退的心理)

五十知命——50岁就不得不认命了,已经无法抗拒了。(另一种解释:看清事物的真相,自然的繁衍事实;孔子说:"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论语·尧曰》),并非是一种对自己生命妥协的负面心态,而是对追寻学问、获得人生经验而总结出来的大道)。

六十花甲——60在阴历来算,已经天干地支一个轮回了,要认老了。

六十耳顺——个人的修行成熟,没有不顺耳之事。按照现代人的观点,是指:清楚看明白各人观点不同、欲望不同、处境不同、心态、情绪等的不同,言语表态等等都能够释然,容纳了,但不等于接受了。

七十古稀——70就已经是糟老头了,人生快到头了。(另解:已经很稀有了,源于唐代大诗人杜甫《曲江二首》诗,杜甫吟咏道:“人生七十古来稀。”)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而立



二十弱冠,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花甲子,七十古来稀,八十...
答:2至3岁称孩提。女孩7岁称髫年。男孩7岁称韶年。10岁以下称黄口。13岁至15岁称舞勺之年。15岁至20岁称舞象之年。女孩12岁称金钗之年。女孩13岁称豆蔻年华。女孩15岁称及笄之年。16岁称碧玉年华;20岁称桃李年华。24岁称花信年华;女子出嫁称票?梅之年。男子20岁称弱冠。30岁称而立之年。40...

古汉语中对各个年龄的称呼?
答:总角:指童年 垂髫:指童年。束发:指青少年 及笄:指女子15岁 待年:指女子成年待嫁,又称“待字”。弱冠:指男子20岁 而立:指30岁 不惑:指40岁 艾:指50岁。又称“知天命”花甲:指60岁 古稀:指70岁 皓首:指老年,又称“白首”黄发,鲐背,指长寿老人 期颐:指百岁。

中国古代的年龄称谓是怎么排列的?
答:在中国古代,人在每一个年龄的称呼都是不同的,下面就让我们来总结一下。襁褓——不满周岁;黄口——本指雏鸟,后比喻10岁以下的儿童;总角、孩提——幼年的泛称;垂髫(tiáo)、始龀(chèn)——童年的泛称;幼学——10岁;束发——15岁左右;弱冠——20岁;而立之年——30岁;不惑之年——40...

古人称男子二十岁为什么之年三十岁为什么之年?
答:古人称男子二十岁为弱冠之年,三十岁为而立之年。弱冠是男子二十岁(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表示已经成人,因为还没达到壮年,故称“弱冠”)。而立是男子三十岁(立,“立身、立志”之意)。不惑是男子四十岁(不惑,“不迷惑、不糊涂”之意)。知命是男子五十岁(知命,“知天命”之意)。花甲是六十岁...

弱冠、而立、不惑、知天命、花甲、古稀、耄耋、期颐有什么典故来历...
答:8.是啊,真是时不再来,说话间我已经年过而立了。9.“至圣至神,中乾坤而立极;乃文乃武,同日月以长明。10.这几个歹徒在作案现场被捉获时,个个吓得面墙而立。11.“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12.活低沉,或阴狠,壮士断腕,杀伐果决,宁可傲然而立气绝。13.中华百家姓谱一书,...

古代对年龄如何称呼
答:其中还有耄年有罪不加身的说法。但后人却常把“幼学”、“弱冠”等作为年龄称谓。扩展资料年龄称谓年龄称谓是古代指代年龄的称呼,古人的年龄有时候不用数字表示,而是用其他称谓来表示。年龄称谓大多是记载在书籍之中,然后被沿用至今。古人的年龄有时不用数字表示,不直接说出某人多少岁或自己多少岁,而是用一种与...

古人称男子20岁为什么之年,30岁为什么之年,50岁为什么之年,60岁为...
答:20岁:弱冠之年、30岁:而立之年、50岁:知命之年、60岁:花甲之年、100岁:期颐之年 出处:《论语·为政篇》:原文:子曰: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从心所欲不逾矩。译文:孔子说:“我十五岁开始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独立做事情,四十岁...

古人对不同年龄段怎样称呼?如:而立之年是指40岁
答:古人对不同年龄段怎样称呼?如:而立之年是指40岁 古代年龄称呼 总角:指童年。 语出《诗经》,如《诗·卫风·氓》“总角之宴”,又《齐风·甫田》 “总角 兮”。 以后称童年为“总角”。陶渊明《荣木》诗序:“总角闻道,白首无成。” 垂髫:指童年。 古时童子未冠,头发下垂,因而以“垂髫”代指童年。潘岳《藉田赋...

古代人对20岁、30岁、40岁、50岁、60岁、70岁、
答:2、30岁的别称有两个,一个是“而立”,也可叫作“而立之年”,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出自《论语·为政》),所以后代称30岁为“而立之年”,其中“立”是“立身、立志”之意)。另一个别称是“始室”,出自《礼记·内则》的“三十而有室,始理男事”,意思是男子三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