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立之年、古稀之年、花甲之年、不惑之年、耄耋之岁各多少岁?

作者&投稿:徵适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而立之年 知命之年 古稀之年 不惑之年 花甲之年 各代表多少岁?~

而立之年:30岁;不惑之年:40岁;知命之年:50岁;花甲:60岁;古稀:70岁。

《论语·为政》记载,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意思是:孔子说:“我十五岁就立志学习,三十岁能够自立,四十岁遇到事情不再感到困惑,五十岁就知道哪些是不能为人力支配的事情而乐知天命,六十岁时能听得进各种不同的意见,七十岁可以随心所欲(收放自如)却又不超出规矩。

古稀出处:
明朝时期,著名书画家唐寅(唐伯虎)读了杜诗后,感慨自己已活过了“古稀”。
他填了一首《七十词》:“人生七十古稀,我年七十为奇。前二年幼小,后十年衰老,中间只有五十年,一半又在夜里过了,算来只有二十五年在世,受尽多少奔波烦恼。”唐寅虽活过古稀,仍感叹唏嘘人生几何。

1、幼学之年:10岁。
2、而立之年:30岁。
3、不惑之年:40岁。
4、花甲之年:60岁。
5、古稀之年:70岁。
关于上述几句话的出处为:《为政》
《为政》篇包括24章。
本篇主要内容涉及孔子"为政以德"的思想、如何谋求官职和从政为官的基本原则、学习与思考的关系、孔子本人学习和修养的过程、温故而知新的学习方法,以及对孝、悌等道德范畴的进一步阐述。

1、而立之年:人到三十岁可以自立的年龄。后为三十岁的代称。

出处:先秦·孔子《论语·为政》: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翻译:我十五岁就立志学习,三十岁就能有所成就,四十岁遇到事情不再感到困惑,五十岁就知道哪些是不能为人力支配的事情而乐知天命,六十岁时能听得进各种不同的意见,七十岁可以随心所欲却又不超出规矩。

2、古稀之年:指人到七十岁。稀:少。

出处:唐·杜甫《曲江二首》:“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

翻译:到处都欠着酒债,那是寻常小事,人能够活到七十岁,古来也是很少的了。

3、花甲之年:指六十岁。花甲:旧时用天干和地支相互配合作为纪年,六十年为一花甲,亦称一个甲子。花:形容干支名号错综参差。

出自:宋·计有功《唐诗纪事》第六十六卷:手埒六十花甲子,循环落落如弄珠。

翻译:手里拿着六十颗棋子,循环使用如同珠子一般。

4、不惑之年:40岁的代称。不惑:遇到事情能明辨不疑。

出处:先秦·孔子《论语·为政》: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翻译:我十五岁就立志学习,三十岁就能有所成就,四十岁遇到事情不再感到困惑,五十岁就知道哪些是不能为人力支配的事情而乐知天命,六十岁时能听得进各种不同的意见,七十岁可以随心所欲却又不超出规矩。

5、耄耋之年 [ mào dié zhī nián ] 耄耋:八九十岁。耄,音“冒”,耋,音“迭”。

出自:曹操《对酒》:“耄耋皆得以寿终,恩泽广及草木昆虫。”

翻译:老人都可以快乐活到老,大王您的贤良圣恩惠及天下万物。



弱冠:男子20岁。古代男子20岁行成年礼,束发戴冠,表示已成年。 

《礼记·曲礼上》说:“二十曰弱冠。”西晋左思《咏史》诗:“弱冠弄柔翰,卓荦观群书。” 

而立:30岁。孔子《论语·为政》:“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后因称30岁为“而立之年”。 

不惑:40岁。《论语·为政》:“四十而不惑。”言人到了40岁,社会经验增多,遇事能辨是非

不再惑。后称40岁为“不惑之年”。

强仕:40岁。《礼记·曲礼上》:“四十曰强而仕。”谓男子40岁,智慧、气力皆强盛,可以出仕。 

天命:50岁。《论语·为政》:“五十而知天命。”后称50岁为“天命之年”。 

艾:50岁。《礼记·曲礼上》:“五十曰艾。”孔颖达疏:“发苍白如艾也。意谓头发苍白如艾的年龄。 

花甲:60岁。由天干、地支互相组合排列的60个名号而得名。循环一次为60岁,称作一个“花甲”。 

耳顺:60岁。《论语·为政》:“六十而耳顺。”故称60岁为“耳顺之年”。 

耆:60岁。《礼记·曲礼上》:“六十曰耆,指使。” 

古稀:70岁。杜甫诗《曲江》:“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 

耄耋:《礼记·曲礼上》:“八十、九十曰耄。”《诗经·秦风·车邻》:“逝者其耋。”毛传:“耋,老也。八十曰耋。”后因以八九十岁为“耄耋之年”。

相关内容解释:

年龄称谓是古代指代年龄的称呼,古人的年龄有时候不用数字表示,而是用其他称谓来表示。年龄称谓大多是记载在书籍之中,然后被沿用至今。

古人的年龄有时不用数字表示,不直接说出某人多少岁或自己多少岁,而是用一种与年龄有关的称谓来代替。垂髫(tiáo)是三四岁至八九岁的儿童(髫,古代儿童头上下垂的短发)。总角是八九岁至十三四岁的少年(古代儿童将头发分作左右两半,在头顶各扎成一个结,形如两个羊角,故称"总角")。



而立三十,古稀七十 花甲六十,不惑四十耄耋八九十岁,八十岁为耄,九十岁为耋

而立之年指人30岁,古稀之年指人70岁,花甲之年指人60岁。不惑之年指人40岁。

30.70.60.890.80.90.40.

花甲,古稀,而立,不惑,知天命各是几岁?
答:而立之年;30岁 不惑之年;40岁 知天命;50岁 花甲;60岁 古稀;70岁 耄耋--耄:80-90岁 耋:70-80岁

而立之年( )不惑之年( )知命之年( )耳顺之年( )花甲之年( )古稀之年...
答:而立之年(30 )不惑之年( 40)知命之年( 50)耳顺之年( 60)花甲之年(60 )古稀之年( 70)

...束发 弱冠 而立 不惑 知命 花甲 古稀! 耄耋 期颐 都表示
答:1、垂髫(tiáo):3、4岁至8、9的儿童。2、束发:指15岁。3、弱冠:指20岁。4、而立:指30岁。5、不惑:指40岁。6、知命(半百):指50岁。7、花甲(耳顺):指60岁。8、古稀:指70岁。9、耄耋:指80-90岁。10、期颐:百岁。常说的“而立之年”、“不惑之年”、“知命之年”,则来自...

...而立之年 不惑之年 年过半百 年近花甲 年逾古稀 耄耄之年 发至期 ...
答:20岁(男)——弱冠之年;30岁(男)——而立之年;40岁(男)——不惑之年 50岁——年逾半百;60岁——年近花甲;70岁——年逾古稀;80岁——杖朝之年;80~90岁——耄耋之年;100岁——发至期颐

花甲,知天命,古稀,弱冠,而立,不惑,耄耋,是多大
答:花甲:六十岁。中国古代历法以六十年为一循环,一循环称为一甲子。知天命:五十岁。指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古稀:七十岁。意思是古来稀少。弱冠:男子二十岁。二十岁行冠礼,即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还比较年少,故称“弱”。而立:三十岁。立,站得住的意思。不惑:...

弱冠之年,而立之年,不惑之年,天命之年,花甲之年,古稀之年各是啥意思...
答:弱冠之年指的是男子20岁,而立之年指30岁,不惑之年指40岁,天命之年指50岁,花甲之年指60岁,古稀之年指70岁。古代男子二十岁时会举行加冠礼,表示已成年,但体犹未壮,故称“弱冠”。故弱冠之年指的是男子二十岁。三十而立,而立之年的意思是一个人到了三十岁应该是人格自立、学识自立、...

年过花甲、而立之年、不惑之年、古稀之年分别指多少岁
答:花甲之年——六十岁。等到了六十岁的时候,身体的代谢机能在逐渐下降,这道指甲上的白痕也逐渐消失,所以六十岁也被称为“花甲之年”。古稀之年——七十岁。是指人到70岁的时候。又叫悬车之年、杖国之年、从心之年。年岁别称:婴儿:人初生。襁褓:周岁以下。孩提:2至3岁。垂髫:童年。髫年:...

而立之年、古稀之年、花甲之年、不惑之年、耄耋之岁各多少岁?_百度知 ...
答:1、而立之年:人到三十岁可以自立的年龄。后为三十岁的代称。出处:先秦·孔子《论语·为政》: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翻译:我十五岁就立志学习,三十岁就能有所成就,四十岁遇到事情不再感到困惑,五十岁就知道哪些是不...

而立之年、知命之年、古稀之年、不惑之年、花甲之年,各代表多少岁?
答:1、幼学之年:10岁。2、而立之年:30岁。3、不惑之年:40岁。4、花甲之年:60岁。5、古稀之年:70岁。

花甲、不惑、及笄、而立、古稀、百岁、遐龄、弱冠、高龄、半百你知道这...
答:古代女子一般到15岁以后,就把头发盘起来,并用簪子绾住,表示已经成年。“及笄”即年满15岁的女子。 弱冠:年满20岁的男子。古人二十岁行冠礼,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故称“弱冠”。指刚成年。指二十岁。弱冠:古代男子20岁叫作“弱”,这时就要行“冠礼”,即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 而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