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出师表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诸葛亮的一片忠心?你如何看待诸葛亮的忠心?

作者&投稿:爰仲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出师表》以恳切的言辞,针对当时的局势,反复劝勉刘禅要继承先主刘备的遗志,开张圣听,赏罚严明,亲贤远佞,以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表现了诸葛亮“北定中原”的坚强意志和对蜀汉忠贞不二的品格.
三国时期,曹魏国力最强,孙吴次之,而蜀汉最为弱小.当刘备病卒于白帝城(今四川奉节县东)时,他留给诸葛亮的是内外交困的局面和一个年幼无知、扶不起来的接班人.在这种危难关头,诸葛亮以丞相府的名义承担了蜀汉的全部实际责任,对内严明法纪,奖励耕战;对外安抚戎羌,东联孙吴,积极准备北伐曹魏.经过几年的努力.蜀国力量有所加强,呈现“国以富饶”“风化肃然”的局面,于是诸葛亮率军北驻汉中(今陕西省汉中市),以图中原.就当时形势分析,且不说蜀魏两国实力悬殊,仅“劳师以袭远”这种策略也是兵家之大忌,但诸葛亮仍坚持铤而走险,(先后六次统兵伐魏)并表现出百折不回的意志,其根本原因是北定中原、兴复汉室是先主刘备的遗愿.后主刘禅尽管昏庸无志,诸葛亮还要竭忠尽智的辅佐他,尽管刘备有“如其不才,君可自取”的遗诏,他也不存半点僭越之心,因为后主是先主的遗孤.“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这是读葛亮出师北伐的精神力量,也是他后半生全部活动的精神力量.《出师表》正是在淋漓尽致的解剖了这种精神的实质从而表现出这位社稷之臣的全部品格这一点上,显示了它独特而巨大的感染力.诸葛亮的忠肝义胆,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己”的精神,在封建社会里被视为臣子的大节,普遍受到推崇:而当国家处于危难关头,这种精神更焕发出强大的感召力,如文天祥在《正气歌》中所赞颂的“时穷节乃现”,“鬼神泣壮烈”,一封奏疏能干百年被视为“至文”而流传不朽,主要原因在这里.
由于此文是奏章,内容是诸葛亮出师伐魏前向刘禅陈述意见,提出修明政治的主张,因此全文以议论为主.由于诸葛亮要让刘禅知道创业的艰难,激励他立志完成先帝未竟的大业,因而文中兼叙了自己的身世和追随先帝的原因以及以身许国的经过.又由于诸葛亮对刘氏父子无限忠诚,披肝沥胆相待,因而言词充满着殷切期望之情.全文既晓之以理,又动之以情.具体的说,前部分重在晓之以理,后部分重在动之以情.总的是以议论为主,融以叙事和抒情.全篇文字从作者肺腑中流出,析理透辟,真情充溢,感人至深.
此文的语言最显著的特点是率直质朴,表现恳切忠贞的感情.前人特别指出在六百余字的篇幅里,先后十三次提及“先帝”,七次提到“陛下”.“报先帝”“忠陛下”思想贯穿全文,处处不忘先帝“遗德”“遗诏”,处处为后主着想,期望他成就先帝未竟的“兴复汉室”的大业.全文既不借助于华丽的辞藻,又不引用古老的典故,每句话不失臣子的身份,也切合长辈的口吻.清朝丘维屏说“武侯在国,目睹后主听用嬖昵小人,或难于进言,或言之不省,借出师时叮咛痛切言之,明白剀切中,百转千回,尽去《离骚》幽隐诡幻之迹而得其情.”屈原是在遵谗毁、被放逐的处境中写出《离骚》的,因而采取幽隐诡幻的表现手法.诸葛亮处境跟屈原正相反,但《出师表》感情充沛的特点和所表达的忠君爱国之情却是一脉相通的,率直质朴的语言形式是和文章的思想内容统一的.此文多以四字句行文,还有一些整齐工稳的排比对偶句式,如“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体现了东汉末年骈体文开始兴起的时代风尚.此文有大量合成词,是出于诸葛亮的首创,不少词经诸葛亮的提炼,后来都用为成语,如“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作奸犯科”“苟全性命”“斟酌损益”“感激涕零”“不知所云(言)”等.

你从这6、7两段文字中可以看出诸葛亮是一位怎样的贤臣?【出师表】
答:圆滑 聪明 是个很好的政治家

《出师表》中诸葛亮是个怎么样的人
答:对诸葛亮的评价,在历朝历代,朝野之间均能出奇地达成共识,成为很少发生非议的一位历史名人!诸葛亮当年挥毫而成、令人荡气回肠的《出师表》,更成为千古不朽的名篇佳作!对诸葛亮评价最低的,可能当数鲁迅先生,“状多智而近妖”,从这句评语中,可以看出鲁迅先生对诸葛亮不那么感冒!在诸葛亮身上,...

出师表诸葛亮忠陛下之忠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功亏一篑.还有,第六次出兵祁山时,诸葛亮已经病重,为报答刘备三顾茅庐之恩,还是亲自上阵,以致五丈原陨落.事例方面:先主死后“庶竭驽钝”“南抚夷越,北伐诸戎”,六出祁山,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前、后出师表》都很有表现……刘备让其可“取而代之”,他却始终没有……

出师表中诸葛亮衷陛下的忠体现在哪里
答:“臣受命之日,寝不安席,食不甘味。”字里行间透露出诸葛亮时刻不忘报答刘备的知遇之恩,诸葛亮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体现得淋漓尽致。

出师表中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可以看出诸葛亮是个怎样的人...
答:出师表 诸葛亮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侍中、侍郎郭攸之、费讳、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

《三国演义》中哪些可以看出诸葛亮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的精神_百度知 ...
答:出师表,刘备托孤,六出祁山,辅佐后主,七擒孟获平定蜀地叛乱, 长坂坡兵权交给姜维。

在出师表中诸葛亮是怎样的形象
答:罗贯中在小说中创造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事迹,但历史上的诸葛亮不是罗贯中所写的诸葛亮,更不是京戏中的诸葛亮 诸葛亮当年在刘备三顾茅庐做“隆中对”的时候,已预见了天下三分的局面,不过鲁肃也看出了这情势。当时中原已经打了几十年的内战,而且刘备根本还没进四川,连荆州都还没拿到手,诸葛亮就可预见四川会属于刘备,...

诸葛亮的出师表表达了什么感情?
答:一、从出师表可已看出,诸葛亮是一个忠心耿耿,有抱负有爱国精神的人,也体现出诸葛亮是一个非常聪明考虑周到的人。诸葛亮在平息南方叛乱之后,于227年决定北上伐魏,拟夺取魏的长安,临行之前上书后主,以恳切委婉的言辞劝勉后主要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以此兴复汉室;同时也表达自己以身许国...

从诸葛亮的隆中对和出师表中可以看出诸葛亮的什么性格?
答:这里说明了什么问题?诸葛亮看问题不单单看表面,更加注重问题的实质,更说明了诸葛亮平时喜欢思考。隆中对基本反映了诸葛亮的战略思想,东和孙权,北拒曹操。总结上面几点,可以看出,诸葛亮有抱负,勤思考,有自信,是一个相当光明的形象。二、出师表 刘备此时已死,但诸葛亮仍然念念不忘收复国土、恢复...

从《出师表》中,你对诸葛亮有怎样的了解?
答:因此认真说起来,此事并无什么值得大肆褒扬的地方,真要说也应该先说孙策和张昭才对。另外刘备在白帝托孤之时,并非只找了一个诸葛亮,还有一个李严在侧。刘备能把远在成都的诸葛亮召来托孤,说明他有足够的时间来考虑和处理这个问题,因此托孤于诸葛亮、李严二人,并非是仅仅因为李严在身边方便之故,而是应该有其很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