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秦淮简介

作者&投稿:蓬心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孔尚任的《哀江南》中,有一首名为《折桂令·问秦淮》的曲子,被选入高中语文的戏剧单元。这七首曲子以苏昆生师傅的游历南京为主线,从城郊的孝陵开始,渐次描绘到故宫、秦淮河以及板桥和旧院。它们记录了南明覆灭后,南京所经历的沧桑巨变,展现出昔日繁华与今朝荒凉之间的鲜明对比。


在这些细腻的景物描绘中,深藏着对故国的无尽怀念之情。虽然没有直接的情感倾诉,但读者能感受到那份情感如同潜流,流淌在每一处破败的景象之中。特别是第四支【折桂令】,苏昆生重访秦淮,所见所感更加突显了这座城市昔日的辉煌与今日的衰败,令人深感昔盛今衰的凄凉况味。


通过这首曲子,我们可以直观地窥见南京那段历史的变迁,以及历史遗迹中所蕴含的沧桑情感。它不仅描绘了一幅南京的变迁图,更是一首无声的哀歌,引发了人们对历史更迭与文化记忆的深深思考。


扩展资料

诗词原文《折桂令·问秦淮》 孔尚任问秦淮旧日窗寮,破纸迎风,坏槛当潮,目断魂消。当年粉黛,何处笙箫? 罢灯船端阳不闹,收酒旗重九无聊。白鸟飘飘,绿水滔滔,嫩黄花有些蝶飞,新红叶无个人瞧。 作者简介孔尚任(1648~1718年),字聘之,又字季重,号东塘,别号岸堂,自称云亭山人。山东曲阜人,孔子六十四代孙,清初诗人、戏曲作家。时人将他与《长生殿》作者洪升并论,称“南洪北孔”。



诗词赏析
答:简介编辑 《折桂令·问秦淮》出自孔尚任的《哀江南》,选入高中语文第四册戏剧单元,教材所选的七支曲子以教曲师傅苏昆生游南京的踪迹为线索,由远而近,从城郊写到孝陵,从故宫写到秦淮,从板桥写到旧院,描写南明灭亡后南京各处的凄凉景象,展现了南京面目全非的变化。在景物描写中蕴含了怀念故国的无限...

问秦淮简介
答:孔尚任的《哀江南》中,有一首名为《折桂令·问秦淮》的曲子,被选入高中语文的戏剧单元。这七首曲子以苏昆生师傅的游历南京为主线,从城郊的孝陵开始,渐次描绘到故宫、秦淮河以及板桥和旧院。它们记录了南明覆灭后,南京所经历的沧桑巨变,展现出昔日繁华与今朝荒凉之间的鲜明对比。在这些细腻的景物描绘中...

问秦淮的简介
答:《折桂令·问秦淮》出自孔尚任的《哀江南》,选入高中语文第四册戏剧单元,教材所选的七支曲子以教曲师傅苏昆生游南京的踪迹为线索,由远而近,从城郊写到孝陵,从故宫写到秦淮,从板桥写到旧院,描写南明灭亡后南京各处的凄凉景象,展现了南京面目全非的变化。在景物描写中蕴含了怀念故国的无限哀思,不言...

问秦淮的介绍
答:作者简介孔尚任(1648~1718年),字聘之,又字季重,号东塘,别号岸堂,自称云亭山人。山东曲阜人,孔子六十四代孙,清初诗人、戏曲作家。时人将他与《长生殿》作者洪升并论,称“南洪北孔”。

问秦淮诗词鉴赏
答:秦淮河曾是南京繁华的象征,但现在他所见的却是满目疮痍。"破纸迎风,坏槛当潮",风声与潮水声交织出寂寥的气氛,与往日的热闹形成鲜明对比。过去,秦淮河畔人潮如织,佳丽云集,舞榭歌台,笙歌彻夜,端午彩楫画肪竞渡,重九酒旗飘扬。然而,如今歌女散去,丝竹不再,昔日的繁华已不复存在。即使在...

折桂令·问秦淮原文|翻译|赏析_原文作者简介
答:新红叶无个人瞧。《折桂令·问秦淮》作者孔尚任简介 孔尚任(1648~1718年),字聘之,又字季重,号东塘,别号岸堂,自称云亭山人。山东曲阜人,孔子六十四代孙,清初诗人、戏曲作家。世人将他与《长生殿》作者洪升并论,称“南洪北孔”。孔尚任的其它作品 ○ 北固山看大江 ○ 孔尚任更多作品 ...

折桂令问秦淮拼音版本
答:作者简介:孔尚任(1648~1718年),字聘之,又字季重,号东塘,别号岸堂,自称云亭山人。山东曲阜人,孔子六十四代孙,清初诗人、戏曲作家。世人将他与《长生殿》作者洪升并论,称“南洪北孔”。注释:秦淮:今南京秦淮河,作品中借杜牧《泊秦淮》之意,来表现国家风雨飘摇的情况下,众生还在歌舞升平...

折桂令·问秦淮作者简介
答:孔尚任,字聘之,又字季重,号东塘,别号岸堂,自称为云亭山人,是孔子六十四代孙。他出生于1648年(清世祖顺治五年),在1718年(清圣祖康熙五十七年)去世,享年71岁,是中国清代著名的戏曲作家。尚任自幼聪颖,博览群书,尤其喜好诗文和音乐。他的戏剧创作之路受到了好友贾凫西的深刻影响。由于科举...

“眼见他起高楼,眼见他宴宾客,眼见他楼塌了。”
答:【作者简介】 孔尚任(1648年11月1日—1718年),字聘之,又字季重,号东塘(《随园诗话》作东堂),别号岸堂,自称云亭山人。山东曲阜人,孔子六十四代孙,清初诗人、戏曲家。孔尚任继承了儒家的思想传统与学术,自幼即留意礼、乐、兵、农等学问,还考证过乐律,为戏曲创作打下了音乐知识基础。主要作品有传奇剧《桃花扇...

《桃花扇》原文
答:《桃花扇》原文:何奇乎?妓女之扇也,荡子之题也,游客之画也,皆事之鄙焉者也;为悦己容,甘剺面以誓志,亦事之细焉者也;伊其相谑,借血点而染花,亦事之轻焉者也;私物表情,密缄寄信,又事之猥亵而不足道者也。帝基不存,权奸安在?惟美人之血痕,扇面之桃花,啧啧在口,历历在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