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吉林省的年节、岁时、方言、习俗等

作者&投稿:生刘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时年八节”是一句潮汕方言俗语。所谓八节,是指一年之中八个重要的民俗节日:春节、元宵~

“时年八节”是一句潮汕方言俗语。所谓八节,是指一年之中八个重要的民俗节日: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中元、中秋、冬至、除夕。它与我国古人所说的八节(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有所不同。

这八大节日在潮汕虽各有不同的民俗活动,但在拜神和祀祖这一点上却是相同的。这是潮汕人一种“怀报祖德”、“慎终追远”的孝思表现。从八大节日潮汕一些主要的民俗活动,可以看出潮汕节日民俗之源远流长、丰富多彩、奇风异趣。

漳州有下列的节日习俗:

1,春节:农历正月初一,是民间最为重视的节日。人们黎明即起,燃放鞭炮,互道恭喜,互相拜年。这天早餐闽南人一般不煮新饭,而吃除夕的“余饭”,讨个吉利,祈望来年“有余”。漳州人则吃“甜面线”,俗叫“长寿面”,以喻长寿。初一起床后,晚辈要向长辈拜年,长辈要赏给晚辈“红包”,即“压岁钱”。正月初二,冰南人习惯在这一天“请女婿”,许多夫妻都携带儿女,回到娘家团聚。新中国成立后,春节三天(初一到初三)定为国家法定假日,机关举行团拜,民间则举行游园活动。漳州年年都举办“娱春园”里摆有各种商品,同时演出芗剧、木偶戏等文娱节目,游园者云集,汇成人山人海。

2,元宵:农历正月十五,历史上叫“上元”节,也叫元宵节。闽南人每逢这一天,都要吃“元宵圆”。夜间公府街悬挂各种花灯,有鸡灯、鸭灯、鹅灯、鱼灯、南瓜灯、葫芦灯那样的固定花灯,也有风车灯、跑马灯、云龙灯、猴子灯、绞螺灯等会转动的花灯。同时还放烟火和舞龙弄狮。漳州草花街是制灯啊场集中的地方,有许多名匠。这一天晚上,凡是新婚的新娘,都要到附近的庙内拜佛,已得子女的在这晚谢佛,无子女的乘此机会求佛赐给子女。新中国成立后,元宵闹花灯、放烟火和舞龙弄狮等漳州民间喜闻乐见的艺术活动,搞得更加热闹了。近几年来,花灯都集中在中山公园,成为“灯海”。各式花灯如百花齐放,艳丽多采。

3,清明:清明时,闽南一带要吃春饼,做清明果、办酒茶或买糕饼祭扫祖幕。扫墓时要在墓地撒下长条纸箔,在坟地锄草、植树,并给坟堆培土,以表达对过世的亲人的怀念。新中国成立后,学校机关团体都在清明节组织到烈士墓或烈士纪念碑扫墓、献花圈,或种松树,和举行其他纪念活动,表达对革命先烈的怀念。

4, 端午:这个节日相传是为纪念公元前四世纪中国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的。在闽南端午叫“五月节”。这一天,农村里家家户户要在门楣旁插菖蒲、艾草、焚雄黄酒,或饮雄黄酒,小孩在胸前佩香袋子,驱病祛邪。到了正午,人们要吃卤面,品尝碱粽、肉粽或豆粽。这一天最热闹的是闹龙舟。漳州一带参加竞赛的龙舟船 身长而窄、首尾高高翘起,船头有巨大的龙头雕饰,船身彩绘鳞甲。龙舟上插一枝“头旗”作为竞赛单位的标志。以往龙海县赛龙舟时,都要在江中的浮标上缚几只鸡,让参赛者夺标,现在则改用汗衫、背心等做“标”。

5, 六月半年节:农历六月十五日,闽南农村都要吃“半年圆”。这种圆丸只有“冬至圆”的一半大,不带汤,多染成朱红色。这一天,家家户户还要添上丰盛菜肴,合家进行半年“小围炉”。这“半年节”风俗始自明代。十五世纪明朝中叶,漳州月港成为中国东南沿海对外贸易的一个港口,市镇繁华,倭冠海贼常伺机骚扰,尤其是夏粮收成后,贼船常偷偷靠岸,突然袭击,见人便杀,见物便抢。于是,人们就安排在农历六月十五日,提前过个“小年”蒸些小圆丸祈求神明保佑平安。有些家庭主妇在盘蝶上将圆丸叠成小山状,并在顶端放上一颗带壳的龙眼干。这“桂圆”寄托着主人“富贵”、“团圆”的愿望。

6, 中秋:农历八月十五日,是传统的中秋节。闽南农村在节前,大都要买上坪山柚、文旦柚或蜜柚,陈列在厅堂,到这一天才剥开分给全家人吃,以庆团圆。城乡居民在这一天晚上,都要在天井、门口或阳台上赏月、吃月饼。有的农村妇女叫女儿月下拜神,俗叫“请月姑”,祈求匹配良缘。现在这些古风已在新思想潮流的冲击下逐渐消除。

7, 重阳:农历九月初九,是传统的重阳节。中国沿海一带的人,这一天要吃蟹酒,爬山登高,游览名胜,最普遍的是放风筝。到这一天人们处处都能观赏到各式各样的风筝,在天空中翱翔。旧时海澄民众还在这天晚上把灯笼系在风筝上,那时满天灯火,引为奇观。

8,冬至:漳州的风俗,要吃冬至糖圆。节日前夕,家家户户用糯米磨粉搓丸,放置在竹筛上。第二天清晨放入红糖锅内煮熟,作为节日早餐。旧时农在这一天还要到祠堂祭祖。
祭灶:农历十二月二十四日,旧称祭灶日。传说家家户户都有个司灶的“灶君”,是天上派来监视人间的神,每年这一天,灶神都要回到天上汇报这一家人的善恶表现,直到正月初四晚才回来。灶神动身之前,家家户户都要为其饯行,叫“祭灶”。祭灶时,要用酒糟涂在灶口,让灶神饭饱,以求上天后多讲好话。为了给灶神照明,香灯由傍晚一直供奉到天亮。

9, 除夕:在漳州叫“年冥兜”,家家户户都要“围炉”过年。家庭成员在外地的,只要有可能,都要想方设法回来团聚。如果有人没回来,就要给他留一个位子,放上一件他的也服,并在桌上摆一副酒杯碗筷。围炉时,圆桌中间摆上一个火锅,茶肴是一年中最丰盛的。同时,还讲求寓意,如火锅中滚烫的肉圆、鱼丸,意味着合家团圆;一条完整的大鱼,象征“年年有余”;猪脚芋头,表示来年有奔头;并把中蚶壳放在门后,用这人类最古老的贝壳钱币,暗示钱财不外流等等。在旧社会,贫家和富家过年有天壤之别。现在过年,家家户户都能吃到这种丰盛的家宴了。“围炉”过后,晚辈要向长辈“辞岁”,有的还要很秉烛“守岁”,直到天亮。

10, 婚丧习俗:旧社会男女婚嫁依媒妁之言、父母之命进行,议婚时用红纸写明男女双方年庚八字,由媒人传给双方家长,双方家长按年庚八字求神部卜,然后议定。议婚成功,即行择日定聘。迎亲前一个月,男方通知女家,随带糕饼等礼物,并送去聘金。婚前一日,女方要将妆奁吹吹打打送往男家。娶亲当日,男家准备鼓乐花轿,由媒人带领到女家迎亲。进入洞房后,新郎新娘并坐床沿,叫“坐床”。休息片刻后,拜天地,饮合卺酒。新中国成立后,推行新婚姻法,废除包办婚姻和买卖婚姻。男女婚姻自主,举行新式婚礼,开茶话会,既节约又热闹。但有些地方还保留一些旧的风俗习惯。

11, 丧葬方面:旧社会死者家属要延请僧人或道士做所谓“功德”,超度死者亡魂。开吊出殡之日,亲友披白参加送葬。送葬时排成长队,还要吹哀乐。死后过七日,要做“头七”,请僧人道士念经。必须连续过七个“七”。这自然是很费钱的,所以,即使在旧时,也只有富人才认真弄这些事。现在,漳州办理丧事逐步推行火化,废除土葬和迷信陋俗,用送花圈、挽联对死者表示悼念。对一些知名人士则开追悼会,表彰死者功迹。

  吉林方言
  吉林方言与东北方言相似,由于原住民以满族为主,现在的汉族大部是由山东、河南等地移民而来,加之东北曾被俄、日短期占领,因此方言有些五花八门;虽然方言在城市已经少见,但农村仍是方言满口,西游的网友若来吉林,还真得了解一些呢…..
  介嘎达————这里、这个地方的意思,介是这的意思
  捏嘎达————那里、那个地方的意思,捏是那的意思
  贼 ——— 最或很的意思,如贼多、贼好、贼漂亮等
  老鼻子了———很多、太多的意思,与鼻子无关
  银 ———— 人的意思
  拇们 ———— 我们的意思,拇字用的是鼻音
  哈 ———— 啥的意思,读二声,常见的有:你干哈呢?
  睐悬 ———— 睐是扯的意思,睐悬就是讲耸人听闻的事、吹大牛
  绷丁 ———— 经常的意思,如:你绷丁骂我!
  二虎吧唧—— 缺心眼、冒冒失失的意思,也称虎了吧唧
  好使———— 神通广大、顶用、能办事的意思,如:你到公安局好使不好使啊?
  面 ——— 软或笨的意思,如:这个人真面!再如:面他!意思是打他!
  电炮 ——— 打仗使用的下勾拳,但要打在下巴上,如:给他一个电炮!
  小撒拉蜜—— 跑腿、跟班的人,类似于广东的马仔,与小蜜无关
  电驴子——— 摩托车
  摩电———— 有轨电车
  大氅 ——— 大衣
  皮筒 ——— 皮大衣
  手闷子——— 棉手套
  靰拉 ——— 冬天穿的鞋
  卫大罗——— 水桶,外来语,源自俄语
  布拉吉——— 连衣裙,源自俄语
  列巴 ——— 面包,源自俄语
  大鼻子——— 对俄国人的蔑称,现通指洋人
  榻榻米——— 床垫子,源自日语
  上垓———— 上街的意思,垓是街的意思,源自云南话,60军驻长春时带来的
  票房子——— 候车室、售票室的意思

  方言土语
  起根、乍根、的根:原来、原先、开始。 得(dè)色:轻佻。
  夜个儿:昨天。 横:厉害。
  多暂:啥时候。 搁这儿:在这儿。
  圪土达:地方。 干(gá)哈(há):干什么、做什么。
  这圪土达 :这地方。 唱蹦蹦:指唱二人转(地方戏)。
  打腰:指有钱有势阔气。 扎古扎古:指给病人治疗;又指梳妆打扮。
  隔路:性格古怪。 贴晌:一近下午三时。
  小嘎儿:小男孩。 老板子:赶马车的人。
  掌包的:跟马车管事的人。 跑腿子:已超过结婚年龄的男人,但又无配偶。
  出门子:姑娘出嫁。 打八刀:离婚。
  老赶:外行。 撅子:指人脾气倔。
  小抠儿:为人小气。 蝎虎:厉害。
  日头爷儿:指太阳。 脖立盖儿:指膝盖。
  笆篱子:监狱。 张三儿:指狼。
  麻溜儿的:快点。 煞楞:办事利落快。
  毛楞:办事粗心不稳当。 赶趟:来得及。
  膈应人:使人觉得烦恼不快活。 体登人:指坑害人。
  粘帘子:指出事惹祸的意思。 老鼻子啦:很多。
  丁钯:总是。 嗯哪:是、行。
  可劲造:不加限制地吃和用。 大拉乎吃的:不循规矩和礼节,盲目作大。
  白话:能说(贬意)。说的话和办的事与本人的身份不相称。
  喂大罗:水桶(俄语)。 利亮儿:办事干净利索。
  乌了巴突的:指水没烧开,温度不凉不热。 外屋地:厨房。
  艮不溜丢的:指人不开通,办事不 干脆。也指食物坚韧而不脆。
  可劲造:不加限制地吃和用。 拉倒:作罢。
  急眼:急了。 匹儿片儿:不利落。
  横是:八成是。 海了:多的意思。
  有老主腰子:有主意、固执。 嘎牛:出奇、美丽。
  死乞白列:纠缠不放。 岔纰:两差,误会。
  划魂儿:猜疑不定。 鬼头蛤蟆眼:奸诈。
  小店儿:小气、吝啬。 界壁儿:隔着一堵墙的邻居。
  秃撸反涨:说话、办事反反复复。 贼亮:特别亮。

  吉林小吃
  白肉血肠 朝鲜族沉藏泡菜 打糕 会友发包子 健身美容食品——薏美酥 芥末墩儿 冷面 李连贵熏肉大饼 清蒸白鱼 什锦田鸡油 筱筱火烧 筱筱火勺 新兴园蒸饺 延边苹果梨 延边鱼香泡菜 掌上明珠

  吉林饮食
  吉菜是采用吉林当地产野生、绿色、天然原料与特有的烹饪工艺,集吉林省满族。朝鲜族。蒙古族饮食文化和习俗而形成的具有特殊风味的系列菜式。吉菜刀工精巧细致,色泽造型讲究,五味调合香醇,具有很高的饮食文化品味和滋补保健功能。
  吉莱代表菜晶多样,主要名菜有:长白山珍宴、吉莱生态宴。砂锅鹿宝、清蒸松花江白鱼等

  吉林的风俗禁忌
  接神
  在黑龙江、吉林一带,大年夜接神是为了祈福,接神主要是接财神。
  接神时屋门洞开,在庭院设供桌,桌上陈设香供蜡烛,燃放鞭炮,主人跪拜,由外面迎进室内,室内人要问:"迎来财神了?"男主人立刻高兴回答:"迎来了,迎来财神了!"这时要有一人从屋外抱进一捆柴,女主人要问:"抱进柴了(财)了?"抱柴人马上高兴回答:"抱进柴(财)了!"柴谐音为财,取其吉利的意思。
  家中最小的孩子事先要躺在高高的被落上,这时男主人要问:"小子起来了吗?"这个孩子立刻从被落上起来,高声答道:"起来了,小日子起来了!
  女主人开始煮大年夜的接神饺子,煮时故意煮破几个,男主人问:"挣了吗?"女主人答:"挣了!"忌讳说煮破,以挣取其挣钱的吉意。这时放好桌子,端上水饺,全家团团围坐,吃年夜饭。解放以后,破除了迷信,大年夜多燃放鞭炮祝贺春节,接财神的习俗渐渐消失了。

  吉林民风民俗
  朝鲜族
  朝鲜族有自己的语言文字,具有吃苦耐劳、坚强勇敢的光荣传统。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中,为中华民族的解放和新中国的建立与巩固,付出了巨大牺牲,做出了重要贡献。朝鲜族爱穿素白服,注重礼仪,尊老爱幼,能歌善舞,重视教育。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成立于1952年9月3日,素以“歌舞之乡”、“足球之乡”著称于世。
  满族
  满族是一个历史悠久、勤劳勇敢和具有革命传统的民族。满族有自己的语言文字,现已通用汉语文。满族妇女喜爱穿着旗袍,样式美观大方,具有鲜明的民族特点,已成为中国传统女装,并深受青睐。满族传统的礼俗、祭俗、婚俗、葬俗、居住习俗、育儿习俗等,现在还影响很多地区。其绘画、剪纸、歌舞、曲艺、民间故事、民族体育传承久远,至今流行。满族饮食独具特色,“满汉全席”闻名遐迩。
  蒙古族
  蒙古族,有自己的语言文字,其服饰、饮食、住行、建筑、婚俗、丧葬、禁忌和礼节等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每逢自治县、民族乡成立纪念日和蒙古族的传统节日,都举办那达慕(娱乐)大会,开展赛马、叼羊、摔跤等民族体育活动和歌舞表演。
  各少数民族的民风民俗,随着历史的演进、社会的发展、时代的变迁以及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等诸种因素的影响而不断变化和发展。
  吉林锡伯族风俗http://www.sibeculture.com/sibeasu/asu/mfms/ShowArticle.asp?ArticleID=43

  独具特色的冰灯、河灯和庙会是吉林传统文化习俗。吉林是冰灯的故乡,吉林人民300多年来一直保持着这一传统的吉庆娱乐活动。最初的冰灯是在器皿中盛水,待其冻结到一定程度形成冰壳时,倒出中间的水,然后在中空的冰壳内点燃灯火而成。河灯是超度溺水亡灵而作的法事演变为文化娱乐活动的。
  吉林是满族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多姿多彩的满族文化极大地丰富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财富。吉林市人民的衣、食、住、行和宗教祭祀诸方面深深地烙上了满族文化的印迹,依稀可寻觅到几百年前的风采。马褂、旗袍是满族的民族服装,曾风行于全国。满族的食谱和菜肴颇具特色,白肉血肠是独享吉林食苑的美味。宽敞的庭院和山墙上的垂鱼、腰花砖雕饰件以及庭院东南角竖立着的祭祖喜鹊的神竿——索罗竿,是满族四合院的鲜明特点。
  吉林市市区有1742年修建的东北最大的孔庙——吉林文庙;有佛、道、儒三教杂糅的北山古庙群;有明代留下的阿什哈达摩崖石刻;有充满神秘色彩的“世界之最”吉林石陨石,还有地方特色浓郁的传统民族风情。

  东北的年俗(辽宁·吉林·黑龙江)
  春节是中国最为隆重的节日,有很多古老相传的风俗,以东北来说,讲究就不少。
  旧时,一切辞旧迎新、祈福迎祥的庆典几 乎都集中在除夕夜举行。全家都要换上新装。
  首先全家一起祭祖,焚香秉烛、 广陈供品,依尊卑长幼,向宗亲三代神主叩首,表示辞岁。随后,举行家宴,长辈们坐了上首,晚辈们团团而坐,取“阖第团圆”之意。饭果必要丰富,让人有充实感,预示来年丰衣足食,事业兴旺。
  这顿饭是对年菜的首次品尝, 可以荤素一齐上.通常必要有红烧肉、炖羊肉、米粉肉、红焖肘条、元宝肉、 南煎丸子、四喜丸子、鸡冻儿、鱼冻儿、猪肉冻儿、豆儿酱、豆豉豆腐、芥末墩儿、辣芥菜、炒酱瓜儿等年禧套路菜。
  席间,老少互相祝愿、兄弟间推杯换盏,尽情享受天伦之乐。饭后,孩子们将芝麻秸遍撒庭院,人行其上, 嘎嘎作响,谓之“踩岁”;再将悬挂于室内、外的春灯一齐点起来,照耀着四壁的年画和春条,室内、外一片灯火辉煌。
  “天地桌”上供着大幅黄纸彩印的“三地三界十八佛诸佛”或“百份” (天地诸神像册),设大饼,蜜供、面鲜、果品、素菜、年糕、年饭为供品, 高点金字红烛与子午香,以表迎请诸神下界赐福。
  为珍惜已逝的岁月,男女老少都要彻夜不眠,进行不同的娱乐活动,谓之“守岁”.孩子们历来是随心玩耍,抖空竹、抽陀螺、捻升官图、掷骰子、 玩牛牌、吹琉璃喇叭、口琴、耍影戏人、点走马灯,放“滴滴金儿”,“耗子 屎”、“黄烟带炮”……老太太们则坐在一起斗纸牌、打麻将、打十胡。
  娱乐中佐以鲜果、糖果、干果杂拌儿、温朴、炒红果、蜜饯海棠等,边吃边玩 ,尽情享受,直至“接神”。
  午夜,此起彼伏的鞭炮声响,震彻夜空.“遍天银花锈,阖街硝烟浓”。 家家齐聚天地桌前焚香叩拜,供上素馅水饺,迎接诸神下界。
  礼成后,即宣告旧岁已去,新年来临,这正是“五更分二年”的庄严时刻.全家互道“新 禧”,晚辈们要到堂上给长辈们叩首拜年,长辈们必给未成年的小孩儿一一引进“压岁钱”。
  最后,全家吃一顿素馅饺子,谓之“五更饺子”、“团圆饺子”。
  在百十个饺子里,只有一个放有硬币,谓之吃到这个饺子的人,主一年诸事顺遂。
  现在东北人过年,仍然保留着许多古老的传统习俗。
  满族的春节
  满族的传统节日基本上与汉族相一致,所谓“奉省岁事,满汉旧俗不同,久经同化,多已相类”(《奉天通志》卷九十八)。但“满汉旧俗不同”,满族年节有特殊的风情。
  春节:节前要做满族传统糕点----萨其玛,张贴对联、窗花、挂笺(按旗属分别贴红、黄、兰、白色)、福字(沈阳市新民县辽滨塔村瓜尔佳氏家中有印福字的桃木印板)。满族喜戴荷包,春节节前宫廷要例行赏赐王公大臣“岁岁平安”荷包,民间也互相赠送。除夕下午和元旦上午要祭祖、祭天。除夕要接神,接神后在大门口放一横木以阻鬼魅进来。除夕也挂门神,以驱邪避鬼,这是吸收了汉族风俗的结果,门神约分为“将军门神”、“福禄门神”、“判子门神”、“娃娃门神”等。今沈阳故宫藏有宫廷门神。除夕夜分发“神纸”,其后晚辈男子到族内各家“辞岁”。除夕半夜子时家家吃饺子,还要把几枚铜钱暗放饺子中,吃到者则“终岁大吉”。接神、辞岁要燃放鞭炮。除夕夜家家院内竖灯笼杆,高挑红灯,由除夕至初六,夜夜不熄。宫廷中于腊月二十四日挂“天灯”,每夕上灯,至次年二月初三日。
  元旦,俗称大年初一,人家皆早起,穿戴新衣冠,互相恭贺新春,谓之“拜年”。
  吃饺子叫"揣元宝" 满族春节撷趣
  满族春节古称"元旦",满语称"阿涅业能业",是满族传统的盛大节日。每年农历正月初一举行。节期一般为三至五天,旧时有的地区延至正月十五日。流行于全国各地满族地区。
  满族春节源于汉族习俗。努尔哈赤建立后金政权后,天命三年(1618年)起兵进入辽阳、沈阳地区,在汉族经济文化的影响下,满族社会发展起了很大的变化。尤其是皇太极即位后,顺治元年(1644年)清军入山海关定都北京,大批满族居民迁移关内,与汉族杂居共处,在经济文化彼此交流,互相影响,关系密切。天长日久,汉族许多习俗文化被满族人民所吸收,春节便随之而成为满族与汉族共俗的传统节日。
  节前,人们积极地置办年货,清扫庭院,张贴对联、挂笺(亦称挂旗)、窗花和福字,蒸年糕、烙粘水勺。初一凌晨子时,家家户户鸣放鞭炮,辞旧迎新。同时,在自家西墙祖宗板下摆设供品、点燃鞑子香,叩拜祖宗,祈求神灵保佑全家大小在新的一年中平安无事,万事如意。新年伊始,全家团聚吃团圆饺子,俗称"揣元宝"。煮饺子时,家主要吆喝:"小日子起来了吗?"其他人同时回答:"起来了!"他们把饺子从锅底浮起来比作日子起来了。然后让小孩爬上柜子上蹦三下,以示新日子"蹦个高"。
  这天晚辈要向长辈叩头拜年(旧时女性行跪拜抚鬓礼)家长要给小孩守岁钱。宗族近亲也要互相拜年,亲朋好友则筵宴相邀,一起叙旧话新。男孩子成群结队鸣放烟花、鞭炮,玩耍木爬犁,或兴高采烈地溜冰;姑娘和少妇们则身着盛装,玩耍嘎拉哈(用猪或牛膝关节骨制成的玩具)。
  歌舞是节日活动的重要内容。据《渤海国记》记载:官民岁时聚会作乐,先命善歌舞者,数辈前行,士女相随,更相唱和,回旋婉转,号曰"踏追"。踏追即踩高跷。至今,此俗仍沿袭不衰。初一至初五,人们都相聚一处,唱歌、跳舞、踩高跷、尽情娱乐,有的地方,年轻人还自发组织演出队,走村串屯进行表演,祝贺新年,节日气氛更加浓郁。
  满族过年,习惯用精粉、鸡蛋、糖、芝麻、青红和瓜仁等原料制做"萨其玛",其色美、味香、可口,是人们喜爱的具有独特民族风味的节日佳品。

有关吉林省的年节、岁时、方言、习俗等
答:吉林方言与东北方言相似,由于原住民以满族为主,现在的汉族大部是由山东、河南等地移民而来,加之东北曾被俄、日短期占领,因此方言有些五花八门;虽然方言在城市已经少见,但农村仍是方言满口,西游的网友若来吉林,还真得了解一些呢….. 介嘎达———这里、这个地方的意思,介是这的意思 捏嘎达———那里、那个地方的...

吉林风土人情
答:吉林市的旅游线主要有:一江三湖通天池(松花江、松花湖、红石湖、白山湖、长白山天池)的自然山水线、民俗风情线(朝鲜族、满族风情)和雾淞冰雪线(乘雪撬、赏雾、溜冰滑雪、看冰灯、彩灯、河灯)三条线。 到吉林旅游,松花湖、拉法山、雾淞冰雪、陨石雨博物馆、北山古庙群不可不游太阳照在白山黑土上日照吉林黑土明踏...

中国南北各地团圆饭的风俗
答:北方除夕夜多包饺子吃,以谐音取“更岁交子”的意思。为了讨吉利,北方人往往把硬币、糖、花生佳枣子和栗子等和肉馅一起包进新年的饺子里。放糖的,用意是吃了新年日子甜美;放花生(或称长生果)的,用意是吃了人可长寿;还有一只饺子中放一枚硬币,用意是谁吃到了就“财运亨通”。南方除夕一般是吃...

各地过年风俗习惯短篇作文 ,300字左右
答:(称“明九”),或是九的倍数,如十八岁、二十七岁、三十六岁……(称“暗九”),也要像过生日一样,吃一碗“太平面”,以求平安、健康。“拗九节”来源于“目连救母”的传说。据传,古时候有一个叫目连的人,其母生前悍恶,死后被关在阴间牢房里,他探监时,经常送食物给母亲吃,但均被看守的狱卒给吃掉了。后来...

朝鲜族的传统节日
答:老人节是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各地举行的节日。1982年,龙井、和龙、浑春等县(现均改为市)的一些地方,朝鲜族老人成立了老年人协会。1983年8月15日,龙井县盛乡举行盛大的老人节活动,为全乡千名60岁以上的老人过老人节。八百多名儿童和青年翩翩起舞,祝老人健康长寿,儿孙们向老人敬献“长寿酒”。老人们也高兴地...

关于过年有什么民谣?
答:4、”新年到,放鞭炮;一响鸿运照;二响忧愁抛;三响烦恼消;四响财运到;五响收入高;六响身体好;七响心情妙;八响平安罩;九响幸福绕;十响事业节节高!““爆竹声中一岁除”。除夕之夜,交子时刻,天空中,火光闪闪,轰鸣阵阵,隆重、热烈的鞭炮声送走了旧年,迎来崭新的一年,把春节推向了高潮...

春节各地有哪些风俗?
答:旧时,一到春节乞丐就多起来了.有一种乞丐,他们不是因为家中贫困而去行乞,而是为行孝道.据传,老年人活到九九八十一岁有一道鬼门关,只有吃了"百家饭"才可安然无恙度过这一关.于是家有老人的孝男孝女们在新春初一日走出家门去讨饭给自己的父母吃.还有一种乞丐俗称"叫化子",他们乞讨的方式令人好笑.有的乞丐用红纸...

有关春节的资料
答:2、岁时节日,亦被称为“传统节日”。它们历史悠久、流传面广,具有极大的普及性、群众性、甚至全民性的特点。年节是除旧布新的日子。年节虽定在农历正月初一,但年节的活动却并不止于正月初一这一天。从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小年节起,人们便开始“忙年”:扫房屋、洗头沐浴、准备年节器具...

春节除了吃饺子还必须吃什么
答:曹保明介绍说:“根据宗懔《荆楚岁时记》的记载,至少在南北朝时已有吃年夜饭的习俗。” 关东老百姓始终有“穷过年,富过年,不吃饺子没过年”的说法。吉林省民俗学会理事长施立学介绍说,饺子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出现了。围绕饺子的起源,民间产生过不同的传说和故事,但关东人一直崇尚春节的第一顿饺子在除夕夜子时(...

春节期间都有哪些讲究?
答: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是中国朝鲜族主要聚居地区,朝鲜族的年夜饭非常丰富,大大小小的盘子七八十个,有的人家甚至达上百个。其中占特殊位置的是‘岁酒’和‘德固’两种。”朝鲜族在年夜饭有喝“岁酒”的习俗。这种酒多在过“岁首节”前酿造。岁首节相当于汉族的春节,“岁酒”以大米为主料,配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