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了“学弈”和“两小儿辩日”你悟出了什么道理

作者&投稿:移才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从学奕和两小儿辩日中悟出了什么道理~

孔子在卫国遇到两个小孩在争辩早晨和中午时候太阳的大小,两个人说的都有道理,孔子感叹后生可畏。

学弈:读书做事都要专心致志,不能三心二意
两小儿辩日:每个事情都有两面性,并不是所有事情都只有一种答案, 要从多个角度分析问题 ,做事要实事求是

两小儿辩日

本文是一篇寓言故事。文章叙述了古时候,两个小孩凭着自己的直觉,一个认为太阳在早晨离人近,一个认为太阳在中午离人近,为此,各持一端,争执不下,就连孔子这样博学的人也不能作出判断。这个故事说明为了认识自然、探求客观真理,要敢于独立思考、大胆质疑;也说明宇宙无限,知识无穷,再博学的人也会有所不知,学习是无止境的。

故事可分三部分理解。先写孔子路遇两小儿辩斗,点明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起因。两小儿对于太阳在不同时间距离地球远近这一问题摆出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接着写两小儿凭借人们日常生活中可以体会的直觉(视觉、触觉)阐明所持观点,以反驳对方观点。最后写孔子面对两小儿的争辩,无法裁决而引起两小儿的“笑”。全文仅一百来字,却能给人以多方面的启示。通过对话描写来表现人物、展开故事情节是其语言表达上的特点,从中表现了两小儿的天真可爱及孔子谦虚谨慎、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选编本文的主要意图,是使学生初步感悟古文的语言特点,同时认识到知识无穷,学无止境。

字、词古今含义不同是学习本文的难点。如,“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中“去”为“距离”之意,与现代常用义不同。另外,“孰”“汝”等在现代汉语中很少出现,诸如此类的字词要让学生理解。

下面的译文仅供参考。

孔子到东方去游学,途中看见两个小孩在争论。孔子询问他俩争论的原因。

一个小孩说:“我认为太阳刚出来时距离人近,而正午时距离人远。”另一个小孩却认为太阳刚出来时离人远,而正午时离人近。

前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时大得像车上的篷盖,等到正午时就像个盘盂,这不是远处的小而近处的大吗?”

另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时清清凉凉,等到正午时就热得像把手伸进热水里一样,这不是近的时候热而远的时候凉吗?”

孔子听了,不能判断谁是谁非。两个小孩笑着说:“谁说你知道的事情多呢?”

二、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3个生字,能根据课后注释疏通文意。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并复述故事。

3.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古人为认识自然、探求真理而善于动脑、大胆质疑的精神及孔子谦虚谨慎、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

三、教学建议

1.课前,教师可查阅课文中涉及的科学常识。也可布置学生课前就“太阳与地球的距离一天之中有无变化?为什么早晨太阳看起来大些,中午却看起来小?为什么早晨感觉凉些,中午热些”等问题自己搜集资料。

2.本文虽行文简洁,但古今字义不同仍是学生阅读理解的难点,如在现代文中很少出现的“乎”这一语气词,在文中出现了三次。解决这一难点建议分三步。(1)学生在读通课文后,根据注释初步理解每句话的意思。对于学生不懂的,教师可稍作点拨,使学生能贯通上下文。(2)反复诵读,理解故事的内容。(3)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个故事。

3.这个故事蕴含着深刻的道理。教师可组织学生讨论交流一下读了这篇课文想到些什么。要鼓励学生畅所欲言,从多种角度有所感悟。如,两小儿喜欢探索,精神可嘉;两小儿认识事物的角度不同,结果就不一样;孔子能正确对待小儿提出的问题,不知为不知,实事求是。

对于文章结尾,孔子“不能决也”,应让学生知道,许多自然现象对于我们来说,是一些普通的科学常识,但在古代由于科技不发达是难以解开的谜,所以孔子“不能决”是可以理解的。可见宇宙之大,知识之广,上下纵横,虽智者也不能事事尽知。孔子没有“强不知以为知”,而是本着“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实事求是的态度。因此,教学时不要把两小儿笑话孔子作为主旨去理解。

4.初学文言文,反复诵读是最主要的方法。学习本文仍应注重指导朗读。朗读本文可按以下提示读好句中的停顿。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也。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两小儿的语言、对话描写是教师指导学生朗读的重点。

第二自然段,两小儿针对太阳在不同时间与地球距离的远近摆出截然不同的观点,应该指导学生用肯定的语气读出两小儿各持己见、互不相让的态度。

第三、四自然段两小儿根据各自的感觉、体验提出理由证明自己的观点,反驳对方的观点。两段句式、结构一致,都以反问句式结束,应注意反问句的读法。其中“大如车盖”“如探汤”应重读,“如盘盂”“沧沧凉凉”应轻读,使之读起来有对比的语调,这样才会形成两峰对峙,争辩不下,亟待解决的高潮。

第五自然段两小儿见孔圣人不能裁决,笑曰:“孰为汝多知乎?”也采用反问句式,这里应明确两小儿的笑并无讥讽之意,应指导学生读出活泼、轻松的语调,以表现小儿的天真可爱。

指导学生朗读文言文应注意范读、领读。在学生理解文章内容、能有感情地朗读全文的基础上,再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力争达到当堂背诵。

5.课后扩展。建议安排一次语文实践活动,表演《新编两小儿辩日》。活动前,教师提供活动构想:一现代少年穿越时空来到遥远的古代,遇到两小儿辩日,两小儿请少年裁决。活动中,先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创编表演,然后在班上交流。

四、参考资料

1.本文选自《列子·汤问》。《列子》相传为战国时郑国人列御寇(约公元前450—公元前375)所著,其中保存了许多先秦时代优秀的寓言故事、民间故事。

2.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一生言行被他的学生编成《论语》一书,留传于世。

3.有关《两小儿辩日》中的科学知识。

早晨和中午的太阳距离地球的远近是一样的。为什么早晨的太阳看起来较中午时大呢?这是视觉的差误、错觉。同一个物体,放在比它大的物体群中显得小,而放在比它小的物体群中显得大。同样道理,早晨的太阳,从地平线上升起来的背衬是树木、房屋及远山和一小角天空,在这样的比较下,此时太阳显得大。而中午太阳高高升起,广阔无垠的天空是背衬,此时太阳就显得小了。其次,同一物体白色的比黑色的显得大些,这种物理现象叫做“光渗作用”。当太阳初升时,背景是黑沉沉的天空,太阳格外明亮;中午时,背景是万里蓝天,太阳与其亮度反差不大,就显得小些。

中午的气温较早晨高,是否此时的太阳较早晨离我们近些呢?也不是。主要原因是早晨太阳斜射大地,中午太阳直射大地。在相同的时间、相等的面积里,直射比斜射热量高。同时,在夜里,太阳照射到地面上的热度消散了,所以早上感到凉快;中午,太阳的热度照射到地面上,所以感到热。温度的凉与热,并不能说明太阳距离地面的远与近

学弈
弈秋(2),通国(3)之(4)善弈者也。使(6)弈秋诲(7)二人弈,其(8)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9);一人虽(10)听之(11),一心以为有鸿鹄(12)将至,思援(13)弓缴(14)而射之。虽与之(15)俱(16)学,弗若(17)之矣。为(18)是其(20)智弗若与(20)?曰(22):非(23)然(24)也。

(1)弈:下棋。

(2)弈秋:秋,人名,因他善于下棋,所以称为弈秋。

(3)通国:全国。

(4)之:的。

(5)善:善于,擅长。

(6)使:让。

(7)诲:教导。

(8)其:其中。

(9)惟弈秋之为听:只听弈秋的教导。

(10)虽:虽然。

(11)之:指弈秋的教导。

(12)鸿鹄:天鹅。

(13)援:引,拉。

(14)缴:本课指有丝绳的箭。

(15)之:他,指前一个人。

(16)俱:一起。

(17)弗若:不如。

(18)矣:了。

(19)为:谓,说。

(20)其:他,指后一个人。

(21)与:吗。

(22)曰:说。

(23)非:不是。

(24)然:这样。

《学弈》参考译文:

弈秋是全国最会下棋的人。让弈秋教两个人下棋,其中一个人专心致志,只听弈秋的教导;而另一个人虽然在听着,可是他心里总以为有天鹅要飞过来,想拿弓箭去射它。这样,虽然他同前一个人一起学习,却学得不如前一个。能说这是他的聪明才智不如前一个人吗?我说:不是这样

答:我读“学弈”了悟出了一定要认真听别人教导,要专心致志、用心思考,不要三心二意,如果三心二意、心不在焉,时间也花了,却一无所获。
读了“两小儿辩日”悟出了一定要谦虚,知识是无止境的,一定要活到老学到老,在博学的人也会有自己不懂的问题。
全是偶自己悟出的哦!!
给我分哦!!

《学弈》告诉我们做任何事都要专心致志,不能三心二意。
《两小儿辩日》告诉我们圣人不是万能的,凡事都有它的两面性。学习是无止境的。

学弈:学习必须专心致志,决不能三心二意.
两小儿辩日:活到老,学到老,还有三分没学到.学习是无止境的.
(这个是俺老师教的,完全正确.)

作甚麽事情,要专心致志,不能半途而废!

读学弈和两小儿辩日,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答:读学弈和两小儿辩日,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⒈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⒉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⒊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⒋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⒌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⒈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⒉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⒊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⒋...

学弈这个故事给你什么启发,两小儿辩日给你什么启发。也就是悟出什么道 ...
答:选编《学弈》一文的目的,一是因为它的思想内容好,强调学习要专心致志,有利于学生继承发扬刻苦学习的优良传统;二是因为它短小精悍,文字较为浅显…….其中二个小儿可以从日常的现象中仔细观察,并得出自己的结论本身就是具有一种钻研的精神。2.他们能够坚持自己的意见而不轻易的动摇自己的观点,是一种...

学弈两小儿辩日的读后感
答:读《两小儿辩日》有感 为什么清晨的太阳看上去要比正午的太阳大得多?在《两小儿辩日》中,孔子没能给出答案。而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根据所掌握的知识,我们很容易就能把这个现象解释清楚。清晨太阳初升时,背影是远山、树木,相比较而言,太阳看上去还算很大的;而到了正午,背影换成了广袤廖寂的...

联系生活实际,你能从学弈和两小辫日悟出什么道理
答:学弈说明的道理是——学习任何技艺都不能三心二意,要专心致志才能学好技艺。两小辫日说明的道理是——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会得出不同的结论,其次要虚心领教,不耻下问,敢于承担错误和不足。生活中实际上有很多这样直接的例子。每个人都会经历一个学习的过程,专心致志加上努力这是最直接浅显的道理了...

...文两则:学习《学弈》中的专心致志与《两小儿辩日》的道理,你有何...
答:首先,来看看《学弈》:弈秋,被誉为天下围棋高手,他教导两位学徒,一位全神贯注,惟弈秋之为听,而另一位心有旁骛,思鸿鹄于天,欲以缴射。尽管同窗而学,成果却大相径庭,这说明专注力的重要性。并非智力差异,而是专注与否,深刻揭示了学习之道——致志方能致胜。《两小儿辩日》则展示了古人的...

伯牙绝弦,学弈,两小儿辩日,你最喜欢什么,因为什么
答:这个故事说明为了认识自然、探求客观真理,要敢于独立思考、大胆质疑;也说明宇宙无限,知识无穷,再博学的人也会有所不知,学习是无止境 《学奕》作者是孟子,《学奕》通过奕秋教两个人学下棋的事,说明了在同样的条件下不同的态度会得到不同的结果,告诉我们学习要专心致志、绝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

学了学弈和两小儿辩日你能从这两个故事悟出什么道理?
答:学弈:读书做事都要专心致志,不能三心二意 两小儿辩日:每个事情都有两面性,并不是所有事情都只有一种答案, 要从多个角度分析问题 ,做事要实事求是 参考资料:老師說的.

从学奕和两小儿辩日中悟出了什么道理
答:学弈:学习,做事必须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 两小儿辩日::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会得出不同的结论。

学完学弈和两小儿辩日之后让你联想到了什么故事?
答:学弈弈秋通国之善奕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棋,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一儿曰,我以日出时远而日中时近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