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银元宝”为何逐渐被抛弃?

作者&投稿:徭肺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古钱币估价,上门服务,快速变现~

清代白银流通发达,以“锭”为基本样式,俗称“元宝”;以“两”为基本单位。鸦片张正以后,制钱、银两的双重本位制已开始向银两本位倾斜,银货币流通的地位日益加强。

但清代银锭为各自自由铸造,成色各异,名称各异,非常不利于跨区域流通交易。如江南浙江有元丝等银,湖广、江西有盐撤等银,山西有西?及水丝等银,四川有土?、柳?及茴香等银,陕甘有元?等银,广西有北流等银,云南贵州有石?及茶花等银,此外又有青丝、白丝、单倾、双倾、方?、长?等名色。

近代银两更为复杂,主要有三个方面:第一,名目多。据张家骧《中华币制史》列举各地宝银名称,就有二十四省、七十六县市103种之多,每种名目都是不同的含银量和规定的地域性。

第二,平砝乱。即白银货币单位“两”在各地并不是一个标准,要根据各地的平码确定一两的实际重量,如北京市平银一两为35.77克,上海漕平银一两为36.61克,张家口银一两为37.50克等等。据民国初年中国银行调查,各地通用的平砝,有一百七十余种,还不包括云南的滇平、关平,广西的关平与梧州的九九二平。

第三,虚银两。如旧有的纹银及后来的上海九八规元、营口炉银、汉口洋例银、天津行化银等等。需银两的产生,有利于以一个中心城市来统一周围各地宝银,但是在银两自由铸造的条件下,并不能克服银两流通制度本身的封建地域性质。

总之,名目繁多、纷乱的平砝、杂乱的宝银种类及所形成的各种虚银两差异,给银两的流通带来难以克服的困难。在这种落后的币制之下,给各种外国银元的流入提供了可乘之机。

外国银元因为名称简单、形式划一、成色稳定、重量准确、计算方便等优点很快占领了市场。鉴于当时的状况,不少有识之士主张仿铸银元以抵制外国银元入侵。

光绪十二年(1886年),张之洞在广东筹办钱局,光绪十五年(1889年),仿外国银元样式始铸中国银元―――龙洋。

到十九世纪末,已有广东、湖北、直隶、奉天、吉林、江南、福建、安徽、四川、浙江十个行省置办银元局铸造新式银元。这种形式简单、成色重量准确的银元很快受到了市场的欢迎,抵制了外国银元的流通,并有了取代传统银两的趋势。

银元制度形成之后,就需要与之相适应的辅币,在旧式制钱制度濒临崩溃的大环境下,以铜为材质的新型辅币――铜元也就应运而生了,传统的币制随着市场的变化终于迎来了改革。



清末“银元宝”为何逐渐被抛弃?
答:第三,虚银两。如旧有的纹银及后来的上海九八规元、营口炉银、汉口洋例银、天津行化银等等。需银两的产生,有利于以一个中心城市来统一周围各地宝银,但是在银两自由铸造的条件下,并不能克服银两流通制度本身的封建地域性...

“银元”是清末民初的政府发行的银质货币,可老百姓为何都称之为“大 ...
答:传统的银元宝在明代,随着和海外贸易的增加,西方所铸造的银元逐步流入中国,开始银元被叫做番饼,番就是外国,饼是说它的形状。因为银元大小、重量、成色固定,使用比传统的银锭方便,所以很受欢迎,后来就被叫做洋钱,根据其...

谁有有关新年的俗语,风俗,名言,诗句什么的,交流一下,有急用!!!_百度...
答:又因为白面饺子形状像银元宝,一盆盆端上桌象征着“新年大发财,元宝滚进来”之意。有的包饺子时,还把几枚沸水消毒后的硬币包进去,说是谁先吃着了,就能多挣钱。新年吃馄饨,是取其开初之意。传说世界生成以前是混沌状态,盘古开天辟地...

清末“银元宝”为何逐渐被抛弃?
答:多少钱?怎么联系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