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造地质学家的历史贡献——纪念李春昱院士诞辰一百周年

作者&投稿:包阎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历史与历史学有何区别与联系,请举例分析~

1、定义不同
历史,简称史,一般指人类社会历史,它是记载和解释一系列人类活动进程的历史事件的一门学科,多数时候也是对当下时代的映射。如果仅仅只是总结和映射,那么,历史作为一个存在,就应该消失。
历史的问题在于不断发现真的过去,在于用材料说话,让人如何在现实中可能成为可以讨论的问题。历史是延伸的。历史是文化的传承,积累和扩展,是人类文明的轨迹。
历史学是人类对自己的历史材料进行筛选和组合的知识形式。历史学,是个静态时间中的动态空间概念。历史学是由历史、科学、哲学、人性学及其时间空间五部分有机组合而成。
2、广义方面不同
广义上,“历史”可以指过去发生的一切事件,不一定同人类社会发生联系。在哲学上,这种含义下的历史称为历史本体,例如宇宙历史、地球历史、鸟类历史等等。
广义的“历史学”是对“史”进行同时合训而产生的“史有二义”的统一体。包括:完全独立于人们的意识之外的人类过往社会的客观存在及其发展过程;
历史学家对这种客观存在和过程及其规律的描述和探索的精神生产实践及其创造出来的产品。狭义上的史学专指后者,是一种精神生产实践及其创造的属于观念形态的东西的统一体。
3、史学沿革不同
历史:“历史”的含义在中文中最早仅用“史”一字代表。甲骨文中“史”字与“事”相似,指事件。许慎《说文解字》说:“史,记事者也;从又持中,中,正也。”便指出“史”的本意即记事者,也就是“史官”。
由此引申,则代表被史官被纪录的事,换句话说,即所有被文字纪录的过去事情。“历史”一词出现较晚,《三国志·吴书·吴主传》注引《吴书》,吴主孙权“博览书传历史,藉采奇异”。“史”前加“历”字是指经历、历法,也就是人类经历的一段时间。
在事件中加入时间的概念,“历史”一词就具有了当今的含义。近代日本学者为翻译英文“history”,便以历史二字附会之,使其成为对应词。
历史学:历史学最早产生于春秋战国,孔子就已经开始历史学教育,创作《春秋》著作。到汉朝司马迁父子建立更加完善的历史学体系和创作形式,历史学已经开始成为官方研究重点。东汉的班固就是在专门保存书籍的兰台(御史台)修史,开始官方对史学的控制,禁止私人修史。
随着封建民主制度发展,到晋朝不仅设立官方专业的著作省,也有了专门负责著作、修史的高级官员,同时允许民间修史。官史和私史并存,体现官方立场和人民立场的史学观也逐渐形成。后世通常把官方和民间都认可的相对客观、准确的历史著作作为正史,代表官方史学。

历史与历史学的联系:
历史的第二个含义,即对过去事件的记录和研究,又称为“历史学”,或简称“史学”。隶属于历史学或与其密切相关的学科有年代学、编纂学、家谱学、古文字学、计量历史学、考古学、社会学和新闻学等,参见历史学。
记录和研究历史的人称为历史学家,简称“史学家”,中国古代称为史官。记录历史的书籍称为史书,如《史记》、《汉书》等,粗分为“官修”与“民载”两类。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历史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历史学

历史学,是人类对自己的历史材料进行筛选和组合的知识形式。历史学,是个静态时间中的动态空间概念。历史学是由历史、科学、哲学、人性学及其时间空间五部分有机组合而成。
历史,简称史,一般指人类社会历史,它是记载和解释一系列人类活动进程的历史事件的一门学科,多数时候也是对当下时代的映射。
区别:
历史学:是对过去事件的研究;是一种精神生产实践及其创造的属于观念形态的东西的统一体。
历史:是指过去的事件和对过去事件的系统阐述。
举个例子: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是历史事件,属于历史。而对"玄武门之变"事件的背景,原因,结果,影响等的研究就是历史学范畴。

今年,是李春昱院士诞辰100周年,我们深切怀念这位中国地质事业的开拓者之一、德高望重的地质学家!

李春昱先生是我国杰出的地质学家,在区域地质矿产调查、区域地质编图、大地构造、板块构造等诸多领域建树颇丰,他为我国地质事业发展做出的光辉业绩,他为推动地球科学发展所取得的杰出成就,将永远彪炳史册。

地质事业的奉献者李春昱先生1904年5月8日出生于河南省汲县。1924年和黄汲清等人一同考入北京大学地质系,1928年毕业后一直从事地质事业。1929年秋,他与谭锡畴一起,历时25个月,深入荒僻的川西高原,踏遍了甘孜、阿坝的广大地区,进行了开创性的地质调查,成为最早进入这一地区开展地质调查研究的中国地质学家。他撰写的《四川西康地区地质矿志》,全面记述了川西高原区域地质构造及矿产资源状况,是研究和了解川西高原矿产的一部启蒙性著作,至今仍是区域地质矿产调查的典范之作。

1933年,他又与李学清等一起,对峨眉山等地再次进行地质考察,撰写了20多篇论文和专著,提出了许多新认识和见解,1933年发表的《四川石油地质概论》,成为我国最早研究四川石油地质著作。

1942年至1949年,在战火纷飞的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日子里,科研和生活条件极其艰难,李春昱在重庆任中央地质调查所所长。他凭借聪明才智,把该所从连工资都发不出、濒临倒闭的烂摊子,改造管理成当时亚洲一流的地质调查与科研机构。与此同时,他继续从事四川及西南地区地质矿产以及中国地质构造的研究,发表了30多篇论文和科研报告。他预测的四川中梁煤田,新中国成立后证实是一个大煤田,成为西南重镇重庆市的主要能源基地。他撰写的《中国大地构造之发展》、《中国矿产资源之前途》、《中国的中生代造山运动》等论著,促进了我国地质事业的发展。他为一些重要地质论著和图件的出版筹集资金,为中央地质调查所和抗日战争胜利以后全国各地调所的重建,呕心沥血,作出了不可磨灭的重大贡献。

1949年初,解放军兵临长江,南京国民党党政机关仓皇搬迁。李春昱与中央地质调查所的同事一起,冒着生命危险,一方面组织所内职工成立起“护所抗迁队”,保护全所职工生命财产安全,一方面采取巧妙的斗争艺术,与国民党政府周旋,成功抵制了国民党政府把中央地质调查所迁往台湾的命令,把这一全国最重要的地质机构及所属的东亚第一的地质图书馆和地质陈列馆,完整地交给了人民政府,为新中国地质队伍的创建和地质资料的完整保存作出了极大的贡献。

更鲜为人知的是,为了保证中央地质调查所学术科研不受反动党、团、特务分子的干扰,他和三位科学家作出了极大牺牲。抗战后期,蒋家王朝指令各级政府机构必须设立一个三人中统特务组织。为了应付这一严重事态,李善邦、李春昱和高振西这三个老国民党员,不顾自身的安危与毁誉,秘密商量后,竟自行填表加入中统,随即组成以他们为成员的地调所中统三人小组,用来抵制外派特务人员的胡作非为,以保持地调所正常的学术氛围和安宁的工作与生活环境,暗中保护了一些思想进步人士。他们迫于形势的做法可谓用心良苦。

李春昱先生是我国板块构造理论的先行者。

1972年恢复工作后不久,李春昱教授敏锐地洞察到国际上刚刚兴起的板块构造理论的强大生命力,及其在解决全球重大地质构造问题方面的不可替代的作用,立即投入到对板块构造理论的研究。在16年时间内,撰写和发表了与板块构造有关的论著达50 余篇(部)。从1972年底开始,他通过各种会议和在各省市讲学,向中国地质界介绍板块构造理论。1973年发表的《试谈板块构造》和《再谈板块构造》,1986年发表的《板块构造学说中几个基本问题》和《板块构造学说的起源、发展和展望》,是向中国地质界介绍板块构造理论最系统和最全面的文献,并在某些方面对经典的板块构造学说作了补充和发展(如古板块的概念、划分标准等);在短短的几年里,李春昱教授先后应邀到全国地质、石油、冶金、煤炭和化工行业讲学达40余次,为中国地质界了解板块构造理论作出了重大贡献。

李春昱教授是把板块构造理论应用于中国地质调查与科学研究的第一人。1973年,在年届古稀之时还率领西北地质研究所板块构造组的同事,亲赴西秦岭进行野外地质调查,确定了那里的混杂构造堆积,并见到蓝闪石片岩,肯定了古生代以来的板块构造运动,得出了板块构造理论同样适用于大陆内部古造山带研究的重要结论。于1975年发表的《用板块构造学说对中国部分地区构造发展的初步分析》,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系统阐述了板块构造在中国地质构造研究工作中的应用。1972~1976年,李春昱指导和参加编制1:500万亚洲地质图。这是我国首次编制出版的巨幅国际性地质图件,得到国内外同行的广泛应用和好评,荣获1982年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1981~1982年,他采用板块构造理论观点,主编了1:800万亚洲大地构造图,受到国内外地质同行的高度评价和广泛采用,获得1987年度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1980年他发表的《中国板块构造轮廓》、1981年发表的《对亚洲地质构造发展的新认识》等论著、1982年出版的《亚洲大地构造图及其说明书》,在中国地质科学研究的历史中,都具有划时代意义。

此外,李春昱教授还在系统深入研究的基础上,撰文探讨和论述了板块构造理论在矿产勘查、地震预测、地热研究等方面的应用,从而推动了我国板块构造的研究和发展。

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李春昱先生,在60余载的地质生涯里,爱国敬业是他取得辉煌成就的力量源泉。李春昱先生一生矢志不渝地热爱中华民族,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热爱地质事业,把祖国的荣辱作为自己的荣辱,把毕生的精力投入到发展祖国的地质事业上。尽管在“反右”和“文化大革命”中,李春昱先生受到了不公正待遇,但他矢志不渝,不断追求政治进步,在80高龄之际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体现了李先生一生对真理和理想的追求。

求实创新是李春昱先生科学精神的具体体现。他十分重视野外调查,曾长时间在川西高原进行地质矿产调查,取得了丰富的实际资料。他始终坚持地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与中国地质实际相结合,丰富了板块构造理论;在学术研究上坚持百家争鸣,体现了地质大师的优良学风。

为人正直、襟怀坦白是李春昱先生优良品格的写照。他一生光明磊落,刚正不阿,坚持真理,敢于直言,表现了一位科学家的品格。

纪念和学习李春昱先生,就是要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以爱国敬业的精神风貌献身我国地质事业,为国家的繁荣昌盛作出贡献;就是要大力弘扬求实创新的科学精神,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积极探索,追求真理,勇攀地质科学高峰。

(原载《地质勘查导报》2004年12月9日)



地质年表中“纪”的名称是什么意思?
答:Geology 地质学 关于地球的起源、成分、结构和历史以及地球上的栖居物的一门科学。名称起源于希腊文 geo(地球)加logos(论述),地质学的领域十分广泛,这就使它分为两个大的分支:物理地质学与历史地质学。物理地质学研究地球的成分、结构、地壳内和地壳上的各种运动、以及现在正在使地球表面发 志留纪...

中国第四纪地质学与地貌学的研究进展
答:中国第四纪地质学与地貌学的形成与发展凝聚了我国老一辈第四纪地质学家和地貌学家的心血,其中李四光、杨钟健、袁复礼、任美锷、刘东生、施雅风等一批中国第四纪地质学与地貌学的奠基人做出了巨大贡献。 中国第四纪地质与地貌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第四纪冰川和地貌、海岸带第四纪和地貌、西北黄土地区第四纪地质和地貌、古人类、活...

李四光做出了什么贡献?
答:李四光的贡献如下:1、李四光是中国地质学的先驱之一,创立了地质力学,并为中国石油工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2、早年对蜓科化石及其地层分层意义有精湛的研究。提出了中国东部第四纪冰川的存在。用力学观点研究地壳运动及其与矿产分布的规律,建立了新的边缘学科“地质力学”和“构造体系”概念。3、毕生倡导...

地质学家把地球的历史分成几个“代”,“代”下面有“纪”,划分主要依据...
答:12纪:元古代的 震旦纪 ,古生代的 寒武纪、奥陶纪、志留纪、泥盆纪、石炭纪、二叠纪 ,中生代的 三叠纪、侏罗纪、白垩纪 ,新生代的 第三纪、第四纪 。这些纪的命名有些古怪和随机,如寒武纪是在寒武山考古时发现的,侏罗纪是在侏罗山考古时发现的,奥陶纪和志留纪则是在发现该地质纪所在地的土著部落的...

“江南才子”朱夏——记著名地质学家朱夏的丰功伟业
答:朱夏,是我国石油地质事业的开拓者之一,是国内外享有声誉的著名地质学家。他为发展我国石油地质事业无私奉献了毕生精力。更使人称赞的,他还是位知名的爱国诗人。他的伟岸人格、深厚学养受到领导和地学界的高度赞扬和敬仰。 他曾说过:“要是我不搞地质而专心从事诗创作,成就可能不在地质之下,我也很想这样做。” 那...

马杏垣的学术贡献
答:同年,国际前寒武纪构造演化学术会专门组织中外专家赴嵩山考察。中国地学前辈黄汲清院士读了这部着作后,兴奋地写信向他祝贺,说该书“阐述令人信服,确是中国地质界之重大贡献”。国际地科联构造委员会主席Zwart教授也同样予以高度赞扬。在研究中国前寒武纪地质方面,众多学者侧重从研究变质岩石学入手,但他的研究则以研究...

构造地质学思想渊源有哪些?
答:二、18世纪在认识地球论断中发展构造地质学理论和思想1.康德—拉普拉斯宇宙量子理论中对地球构造的认识进入18世纪,洪积论、水成论占有统治地位,对地球生成的认识可从德国哲学家康德(Immanual Kant,1724—1804年)的《地球理论》中得到一些论证。康德的哲学思想认为人类认识的最高领域是理性,但理性由主观观念所指导,...

李捷先生———北京地区第四纪冰川遗迹的首次发现者
答:(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 李捷先生在地质部地质矿产司工程管理处工作时,于 1954 年,在北京西山三家店东北,勘察引水隧洞工程中,在隆恩寺以南山间盆地东边的一个垭口,即模式口,发现了第四纪冰川擦痕,这是首次在北京地区发现的第四纪冰川擦痕,经李四光教授鉴定后,首肯是第四纪冰川擦痕,后陆续有专家来观测、鉴定...

地质宗师黄汲清——纪念黄汲清先生诞辰一百周年
答:他把毕生的精力都奉献给了地质事业,在生物地层学、区域地质学、大地构造学和石油天然气地质学等方面,功绩尤为卓著,为我国地质科学作出了巨大贡献。当前,我国正面临着严峻的资源环境形势,我们要继承和发扬黄汲清等老一辈地质科学家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严谨的治学态度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勇敢地承担起国家和人民赋予的历史...

国地质学家对区域大地构造的调查与研究有哪些?
答:由于他在华北大地上进行过大量地质矿产调查,在大量资料基础上,作过煤田地质、岩石学、构造地质学,其中对矿区构造多有探讨与研究,并在1910年发表第一张我国彩色地质图和矿产图,即:《直隶地质图》(1∶250万),按直隶地质层序资料,自下而上,分为6层:第一层为太古代之火成岩石,第二层为干布连纪(寒武纪),第三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