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郎自大”成语是怎样形成的

作者&投稿:西侍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夜郎自大,这个成语是怎么得来的?~

夜郎自大
读音:yìe láng zì dà
词义:比喻骄傲无知的肤浅自负或自大行为。
典故:出自《史记·西南夷列传》:滇王与汉使者言曰:“汉孰与我大?”。及夜郎侯亦然。以道不通,故各以为一州主,不知汉广大。
“夜郎自大”属汉语圈认知率最高的一类成语。汉语工具书都把它释为对妄自尊大者的讽喻,很多人正是通过这个成语知道古代西南曾经有一个夜郎国。但这成语其实是一段误读的历史。
夜郎故事首见于司马迁的《史记》。汉武帝开发西南夷后,为寻找通往身毒(今印度)的通道,于公元前122年派遣使者到达今云南的滇国,再无法西进。逗留期间,滇王问汉使:“汉敦与我大?”后来汉使返长安时经过夜郎,夜郎国君也提出了同样问题。这段很平常的故事后来便演变成家喻户晓的成语。
夜郎自大成语至迟清代已广为流行。清前期著名文学家蒲松龄在《聊斋志异·绛妃》中写道:“驾炮车之狂云,遂以夜郎自大。恃贪狼之逆气,漫以河伯为尊。”成书于光绪后期的晚清小说代表作《孽海花》第二十四回写道:“饿虎思斗,夜郎自大,我国若不大张挞伐,一奋神威,靠着各国的空文劝阻,他哪里肯甘心就范呢?”
其实夜郎国君并非妄自尊大向汉王朝叫板。夜郎是僻处大山的方国,即便现在交通也多受限制,两千多年前更是山隔水阻,偶有山外客来,急于打听山外世界,实为人之常情。不过,一个有偏误的成语,不经意间广泛宣扬了一个古国的历史,至少,在最广大民众中恒久延续了一个古代的记忆,这又是成语作者不曾想到的。
司马迁在这个故事里叙述了夜郎国和汉朝的一个外交事件,其实当时夜郎王和滇王都只是因为没有信息的朴素的发问。就象一个农民,第一次进城里,然后问,城里粮食产量高还是我们乡下产量高啊?这样的问题虽然有点可笑,但并不至于说成“自大”。
后世“夜郎自大”之谓,实为大国沙文主义。
成语“夜郎自大”由是全世界皆知,其涵金量不可低估。
造句:要避免夜郎自大的毛病,就得扩大视野,虚心学习别人的长处和经验。
词义:比喻妄自尊大
原文:选自《史记·西南夷列传》
及元狩元年①,博望侯张骞使大夏来②,言居大夏时见蜀布③、邛竹杖,使问所从来④,曰:“从东南身毒国⑤,可数千里,得蜀贾人市⑥”。或闻邛西可二千里有身毒国。骞因盛言大夏在汉西南,慕中国,患匈奴隔其道⑦,诚通蜀⑧,身毒国,道便近,有利无害。于是天子乃令王然于、柏始昌、吕越人等,使间出西夷西⑨,指求身毒国⑩。至滇,滇王尝羌乃留,为求道西十余辈(11)。岁余,皆闭昆明(12),莫能通身毒国。
滇王与汉使者言曰:“汉孰与我大(13)?”及夜郎侯亦然(14)。以道不通故,各自以为一州主,不知汉广大。
注:
①元狩:汉武帝第四个年号(前122-前117)。②使:出使。大夏:西域国名。来:回来。③居:呆在。④使问:派人询问。所从来:从何地弄来。⑤身毒国:古代国名。或译作“天竺”、“天毒”、“乾毒”等。⑥市:买。⑦隔:阻隔。⑧诚:若。⑨间:走小路,捷径。⑩指:通“旨”,意旨。求:找到。(11)为求道西:为他们寻找西去的道路。十余辈:指滇国派出找寻西去之路的十多批人。(12)闭:阻塞。(13)孰与:与……比,哪一个……。(14)然:如此。
译文:
待到汉武帝元狩元年(前122),博望侯张骞出使大夏国归来后’说他呆在大夏时曾经看到过蜀郡出产的布帛,邛都的竹杖,让人询问这些东西的来历,回答的人说:“从东南边的身毒国弄来的,从这儿到那里的路途有数千里,可以和蜀地的商人做买卖。”有人听说邛地以西大约二千里处有个身毒国。张骞乘机大谈大夏在汉朝西南方,仰慕中国,忧虑匈奴阻隔他们与中国的交通要道,假若能开通蜀地的道路,身毒国的路既方便又近,对汉朝有利无害。于是汉武帝就命令王然于、柏始昌、吕越人等,让他们寻找捷径从西夷的西边出发,去寻找身毒国。他们到达滇国,滇王尝羌就留下了他们,并为他们派出十多批到西边去寻找道路的人。过了一年多,寻路的人们全被昆明国所阻拦,没能通往身毒国。
滇王同汉朝使者说道:“汉朝和我国相比,哪个大?”汉朝使者到达夜郎,夜郎也提出了这样的问题。这是因为道路不通的缘故,各自以为自己是一州之主,不知道汉朝的广大。

一、夜郎自大误读

“夜郎自大”属汉语圈认知率最高的一类成语。汉语工具书都把它释为对妄自尊大者的讽喻,很多人正是通过这个成语知道古代西南曾经有一个夜郎国。但这成语其实是一段误读的历史。

夜郎故事首见于司马迁的《史记》。汉武帝开发西南夷后,为寻找通往身毒(今印度)的通道,于公元前122年派遣使者到达今云南的滇国,再无法西进。逗留期间,滇王问汉使:“汉敦与我大?”后来汉使返长安时经过夜郎,夜郎国君也提出了同样问题。这段很平常的故事后来便演变成家喻户晓的成语。

夜郎自大成语至迟清代已广为流行。清前期著名文学家蒲松龄在《聊斋志异·绛妃》中写道:“驾炮车之狂云,遂以夜郎自大。恃贪狼之逆气,漫以河伯为尊。”成书于光绪后期的晚清小说代表作《孽海花》第二十四回写道:“饿虎思斗,夜郎自大,我国若不大张挞伐,一奋神威,靠着各国的空文劝阻,他哪里肯甘心就范呢?”

其实夜郎国君并非妄自尊大向汉王朝叫板。夜郎是僻处大山的方国,即便现在交通也多受限制,两千多年前更是山隔水阻,偶有山外客来,急于打听山外世界,实为人之常情。不过,一个有偏误的成语,不经意间广泛宣扬了一个古国的历史,至少,在最广大民众中恒久延续了一个古代的记忆,这又是成语作者不曾想到的。

二、夜郎文明释读

司马迁《史记·西南夷列传》称:“西南夷君长以什数,夜郎最大。”大约战国时代,夜郎已是雄踞西南的一个少数民族君长国。汉武帝时,唐蒙奉命于公元前135年出使南越国,了解到夜郎位于巴蜀通往南越的要道上,有便捷的水路可通抵南越的都邑,便向朝廷建议开发西南夷,依靠巴蜀的富裕、夜郎的水路和精兵,有效控制南越的分裂变乱。汉武帝采纳了他的建议,在夜郎地区设置郡县,将夜郎划入版图。公元前111年,夜郎派兵协同征伐南越反叛,遣使入朝,汉王朝授予夜郎王金印。

夜郎国的具体位置,史籍记载都很简略,只说:“临牂牁江”,其西是滇国。牂牁江是汉代以前的水名,今人根据其向西南通抵南越国都邑番禺(今广州)的记载,考订为贵州的北盘江和南盘江。多数人认为,夜郎国的地域,主要在今贵州的西部,可能还包括云南东北、四川南部及广西西北部的一些地区。在考古发掘未提供出可靠证据前,这样的争论必然还将继续下去。

夜郎灭国于西汉末期,汉成帝河平年时(公元前28—25年),夜郎与南方小国发生争斗,不服从朝廷调解。汉廷新上任的牂牁郡守陈立深入夜郎腹地,果断地斩杀了名叫兴的夜郎末代国王,并机智地平定了其臣属及附属部落的叛乱。从此后,夜郎不再见于史籍。

夜郎国存在了约300多年,其文明发展在西南地区具有较大影响。汉开发西南夷后,在巩固国家统一的大战略中,它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三、历史上还有过的夜郎

进入21世纪后,贵州数县市及湖南有关县市曾争相更名为夜郎。似乎历史上曾出现过不同的夜郎。事实还真如此。

唐代著名诗人李白多次在诗作中提到过夜郎:

“我愁远谪夜郎去,何日金鸡放赦还。”(《流夜郎赠辛判官》)

“天地再新法令宽,夜郎迁客带霜寒。”(《江夏赠韦南陵冰》)

李白所说夜郎,为唐玄宗天宝年时在今贵州桐梓一带所设的夜郎郡,时间上距夜郎灭国已700多年。此前晋朝也曾在贵州设置过夜郎郡,地点大约在今贵州北盘江上游,距夜郎灭国也已300多年。

历史上用夜郎作县名更出现过多次,上述前后两夜郎郡的首邑都叫夜郎县。此外,唐初在今贵州石阡一带曾设置过夜郎县。不久在今湖南新晃一带又设置过夜郎县。宋代也短时间在湖南新晃设置过夜郎县,这是历史上最后一个叫夜郎的县名。

这些夜郎地名存在时间都不长,从南到北,从西到东,往复变换。它们与古代夜郎文明已无直接联系,更多只是后人附庸古称的地名符号罢了。不过作为历史时间上的连缀点,这些符号仍是大有意义的,试想,如果没有这些连缀符号,没有李白的诗句,夜郎还能保持广泛的知名度吗?

探寻夜郎文明是我们的历史职责,用科学客观态度看待探寻夜郎文明的工作是应有的平常心。夜郎的神秘性,以及历史文化潜在的巨大现实社会价值,已引起社会各方面对夜郎的关注。

“夜郎”与“自大”“妄自尊大”意义相关的最早材料出自王世贞。万历三年(1575)王世贞作《答赵中丞良弼》有“鄙人倘遂信之,得无令人作夜郎王观乎。一笑,一笑”之语。这是以“夜郎王”自嘲。又万历四年(1576)春作《初春偶成自嘲》,诗曰:“一城如斗大,人笑夜郎王。”王世贞《艺苑卮言》卷四《国朝诗评》中评论明代一百二十多名诗人,其中有“杨君谦如夜郎王,小具君臣,不知汉大”之语。又明茅元仪《石民四十集》卷九十四《与马仲良民部书》(万历四十一年癸丑,即1613年)记载:“四夷君长,守一隅以奉正朔,亦不敢夜郎问汉大也。”从王世贞和茅元仪的记述来看,“夜郎”和“妄自尊大”意义相关联应该在嘉靖、万历年间就开始形成了。
“夜郎自大”一词最早见于明安世凤的《墨林快事》一书,其卷七“李后主”条言:“既非奇而铨甄,又非据夜郎自大,而一时佞谀之口,因而嘘之。”此条后记时间为“天启甲子七月晦”,天启四年,即1624年。又《天启实录》卷八十一记天启七年(1627)二月乙巳(初八)蓟辽总督阎鸣泰疏亦用“夜郎自大已久”之语。明戴澳《杜曲集》卷十“书潘嘉客墨谱后”记“能复夜郎自大耶”。其署己巳年,即明崇祯二年,亦即1629年。此时“夜郎自大”为“妄自尊大”的义项已经形成,并被广泛使用。周文郁崇祯十二年(1639)始成书的《边事小纪》卷四《毛大将军纪略》篇有“雄视海外,夜郎自大,信口而谈,罔识忌讳,其迹固有可诛者”之语。可见“夜郎自大”一词在天启年间被广泛使用。

夜郎自大
[ yè láng zì dà ]
基本解释
夜郎:汉代西南地区的一个小国。比喻人无知而又狂妄自大。
详细解释
【解释】:夜郎:汉代西南地区的一个小国。比喻人无知而又狂妄自大。
【出自】:《史记·西南夷列传》:“滇王与汉使者言曰:‘汉孰与我大?’及夜郎侯亦然。以道不通,故各以为一州主,不知汉广大。”
【示例】:驾炮车之狂云,遂以~。恃贪之逆气,漫以河伯为尊。 ◎清·蒲松龄《聊斋志异·绛妃》
【语法】:主谓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

在汉代,在如今云南一带有一个很小的国家叫“夜郎”,他们的国王以为自己是大的国家,他有一次会见汉朝使臣,问:汉和他的国家谁大?于是就留下了“夜郎自大”的成语。
现在云南还有夜郎古国遗址。

历史上的夜郎国都做过什么事情,为何会有夜郎自大的说法?
答:“夜郎自大”,是大家都熟知的一个成语。本意是说生活在夜郎这个地方的人们,目光短浅,没有见识,盲目地认为自己的国土面积大得天下第一,结果遭到了汉朝使臣的嘲笑。到后来慢慢就发展成了骄傲自满,自以为是的代名词了。那么历史中的夜郎国人,真的是这样不堪吗?让我们还是把事情从头梳理...

成语夜郎自大释义解:夜郎国国力强盛自大有资本
答:夜郎自大是最难听的贬义成语之一,因为这个成语,夜郎国为人熟知,但一点儿光彩也没有。可是,我们看看历史,就觉得夜郎自大并不是简单的自高自大,而是情有可原。我们是通过《史记·西南夷列传》才知道曾经有个夜郎国的。其实汉王朝及汉之前的王朝也并不知道有个夜郎。是汉武帝想要通过西南地区寻求到一...

历史上夜郎自大的典故有何历史故事呢?
答:”从记述可知“汉孰与我大?”实则是当时滇王问的,而夜郎也只是随着滇王问了一嘴,真要说自大也应该说“滇国自大”,这完全是夜郎国替滇国背了锅,做了一次背锅侠。这个夜郎国真是够倒霉的,替滇国背了2000多年的锅。总之,成语还是成语,原来怎么用,现在还怎么用,...

成语夜郎自大是出自怎样的典故
答:1.夜郎自大,成语,比喻骄傲无知的肤浅自负或自大行为。出自 《史记·西南夷列传》 :滇王与汉使者言曰 : “汉孰与我大?” 。及夜郎侯亦然。以道不通,故各以为一州主,不知汉广大。2.夜郎故事首见于司马迁的《史记》。汉武帝开发西南夷后,为寻找通往身毒(今印度)的通道,于公元前122年派遣...

“夜郎自大”成语是怎样形成的
答:又明茅元仪《石民四十集》卷九十四《与马仲良民部书》(万历四十一年癸丑,即1613年)记载:“四夷君长,守一隅以奉正朔,亦不敢夜郎问汉大也。”从王世贞和茅元仪的记述来看,“夜郎”和“妄自尊大”意义相关联应该在嘉靖、万历年间就开始形成了。“夜郎自大”一词最早见于明安世凤的《墨林快事》一...

“夜郎自大”的典故是怎么样的?“夜郎国”到底有多大?
答:这个典故说的是当时西南一个国家夜郎国的国王问汉朝使者夜郎国和汉朝比起来,哪一个版图更大?因为夜郎国国土比较小,和汉朝比起来那是萤火虫的光和月光的差距,所以夜郎自大这个成语一直被用来表示那些不自量力的行为或者人。我们都知道夜郎国的国土是比较小的,那么它究竟有多小呢?据史学家考证,古代...

夜郎自大的成语故事
答:夜郎自大的成语故事如下:夜郎自大是一个成语,形容一个人盲目自大,自视过高,不知道自己的实际情况。这个成语源自于一个历史故事。据史书记载,夜郎国是汉朝时期的一个小国,位于今天的贵州和湖南地区。由于地理位置偏远,夜郎国一直处于比较落后的状态。但是,夜郎国的国王却非常自大,他以为自己的国家是...

夜郎自大的意思是什么?夜郎自大的典故
答:汉武帝开发西南夷后,为寻找通往身毒(今印度)的通道,于公元前122年派遣使者到达今云南的滇国,再无法西进,逗留期间,滇王问汉使:“汉孰与我大?”后来汉使返长安时经过夜郎,夜郎国君也提出了同样问题。这段很平常的故事后来便演变成家喻户晓的成语。 夜郎自大这个成语到清代已广为流行。清前期...

夜郎自大的历史典故介绍?
答:夜郎自大,成语,比喻骄傲无知的肤浅自负或自大行为。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希望能帮到你。汉朝的时候,在西南方有个名叫夜郎的小国家,它虽然是一个独立的国家,可是国土很小,百姓也少,物产更是少得可怜。但是由于邻近地区以夜郎这个国家最大,从没离开过国家的夜郎国国王就以为自己统治的国家是全...

“夜郎自大”这个成语的来由是什么?有什么历史典故吗?
答:【举例造句】: 驾 炮 车 之 狂 云,遂 以 夜 郎 自 大。恃 贪 之 逆 气,漫 以 河 伯 为 尊。 ★ 清 · 蒲 松 龄《聊 斋 志 异 · 绛 妃》【拼音代码】: y l z d 【成语繁体】:【成语注音】: 一ㄝˋ ㄌㄤˊ ㄗˋ ㄉㄚˋ【常用程度】: 常用成语 【成语字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