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灾害危险性现状评估

作者&投稿:金祁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地质灾害危险性现状评估~

(一)滑坡
评估区内27处滑坡中,有16处距管线较近(<200m)或管线即在滑坡体上通过,对管线安全有一定影响,故将各滑坡列表说明其危险性现状(表6-5)。
从现状评估可知,稳定性差和较差者有11处,其中大型1处,中型4处,小型6处;除1处是小型碎石土滑坡外,其余皆为黄土滑坡。其中现状危险性大的有3处。
下面以两个典型实例来说明滑坡的活动特征。
实例1:凤翔县柳林镇半坡铺二组滑坡(H15)
位于柳林镇半坡铺二组,千凤公路西侧黄土峁半坡上,坡向150°、坡度60~70°,滑坡壁清晰,呈半园弧形,后壁较陡,鼓丘明显,滑体上可见醉汉林、马刀树。滑体岩性为中上更新统黄土,土质疏松,垂直节理发育,局部有崩塌现象,滑体长50m,宽110m,厚20m,体积11×104m3,滑床为中更新统黄土类土。为中型黄土滑坡(图6-5)。
该处斜坡较陡,坡下切坡修路,致使坡脚临空增大,破坏了斜坡的自然平衡,组成斜坡的黄土,土质疏松,垂直节理发育,在暴雨的作用下产生滑动。
该滑体坡度较陡,前缘呈鼓丘状,表面冲蚀严重,局部有崩塌现象,稳定性差,威胁坡下12户60人、100间房屋、50孔窑洞及千—凤公路车辆、行人安全,现状评估危险性大。
实例2:泾阳县蒋刘乡大堡子滑坡(H24)
位于泾阳县蒋刘乡大堡子村西北泾河右岸黄土塬边斜坡上,坡向 15°,上缓下陡,坡度30°左右。组成斜坡的岩性为中上更新统黄土,土质疏松,垂直节理发育。该处为村民公墓,呈多级台阶状,人类工程活动强烈。滑体长52m,宽200~250m,厚20~30m,体积29.3×104m3,为中型黄土滑坡(图6-6)。
该处为黄土塬边,坡度较陡,村民在此切坡埋葬故人活动频繁,破坏了坡体的自然平衡,组成斜坡的黄土,土质疏松,垂直节理发育,土体破碎,风化严重,植被较差,在降水因素作用下产生滑动。
该处人类活动强烈,坡面多为台阶状,排水不畅,滑体后缘已出现拉张裂缝,稳定性差,对3户村民15人及一所村办小学产生威胁,现状评估危险性大。
表6-5 滑坡危险性现状评估一览表


续表


续表



图6-5 半坡铺二组滑坡剖面图

1.人工堆积物;2.滑坡体;3.古土壤:4.上更新统黄土:5.中更新统黄土:6.滑动面

图6-6 大堡子滑坡平面及剖面图

1.滑坡周界;2.主滑方向;3.滑坡剖面线;4.滑坡堆积物;5.上更新统黄土:6.中更新统黄土;7.古土壤;8.全新统河流冲积物:9.地形等高线;10.滑动面
(二)崩塌
评估区内18处崩塌中,有7处临近管线(<100m)或管线直接穿越崩塌体,对管线有一定影响。现将这7处崩塌列表说明其危险性现状(表6-6)。
由表6-6可知,稳定性差和较差的崩塌有6处,其中基岩崩塌2处,黄土崩塌4处;中型的2处,小型的4处。其中现状危险大的有3处。
下面举陇县曹家湾乡段家峡曹固公路崩塌(B5)说明崩塌的特征。
该崩塌体位于曹家湾乡段家峡西北,千河左岸黄土梁峁斜坡上,坡向220°,坡度50°~60°,组成斜坡的岩性为奥陶系灰岩,受构造活动影响,岩体完整性差,节理裂隙发育,可见10~15cm宽的张裂缝,垂直发育,延伸数米,斜坡上危石摇摇欲坠。坡下修路,人类工程活动较强(图6-7)。由于切坡修路开挖坡脚,致使沿坡脚形成20余米高的陡崖,局部岩体突出,崖面向坡内凹陷,形成突出危岩体,随时都有垮塌的可能。
稳定性及危险性评估的结论是:山坡陡峻,岩石破碎,风化强烈,节理裂隙发育,坡体已出现10~15cm宽的拉张裂缝,切坡修路形成陡崖,临空面增大,稳定性差,坡下为公路,危及车辆及行人安全,危险性大。
(三)地裂缝
评估区内4条地裂缝,其分布位置,主要特征、稳定性及危险性现状评估列于表6-7中。可知D1、D2和D3三条地裂缝危险性中等,而D4危险性小。
(四)泥石流及洪水冲蚀
评估区内 1处泥石流(位于千阳县草碧镇附近的葫芦沟),依据《县市地质灾害区划要求》综合评判,现状评估危险性小。
4处洪水冲蚀现状评估结果详见表6-8。
可知4处洪水冲蚀点现状评估危险性皆小,需要指出的是,T2、T3和T4三处洪水冲蚀点距拟建管线较近或者就在线路通过处。
(五)黄土湿陷和潜蚀
评估区内广泛分布管线中、西段(里程桩号430~615)的晚更新世风成黄土,厚数米至十余米,均具有强—中等湿陷性,一般在地表和浅层湿陷性强烈,随深度增加湿陷性变弱,至一定深度湿陷性消失。湿陷深度最小2.5m,最大11m。由于本成品油管道埋深较小(1.5m左右),故湿陷性对工程有较大影响。此外,黄土类土的潜蚀作用则可遭致管道悬空变形破坏。根据现场调查,黄土湿陷和潜蚀在黄土梁峁区和黄土台塬边缘斜坡地带发育较强烈,而在广阔的黄土台塬面上则发育弱甚或不发育。因此黄土湿陷和潜蚀灾害在黄土梁峁区和黄土台塬边斜坡地带危险性大—中等,黄土台塬面危险性小。
(六)地震液化
评估区系强震区,地震烈度Ⅶ—Ⅷ度,50年超越概率10%的地震动峰值加速度0.15~0.20g,历史上大地震时曾在渭河谷地内发生过强烈的砂土液化现象。据此,管线经过的渭河谷地一级阶地和河漫滩地段庆考虑地震液化的设防措施,以防患于未然。重点地段为:西安支线的西安市区北部沣河—耿镇,渭南支线渭河及支流地带(尤其是沋河入渭三角洲以西的渭河漫滩地带)。

(一)采空地面塌陷
分布于应城支线末站附近的四里棚区岩盐矿和知府湾石膏矿,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发生较大规模地面塌陷以来,已造成严重的危害。
应城岩盐矿水溶法采矿所产生的地面塌陷,对矿井安全造成重大的威胁,沉(塌)陷已造成3对采卤井报废、工厂停产、毁坏倒塌房屋近百余栋,直接经济损失2947万元。同时在周围农田里已有多处塌陷发生,故每年需给农民50万~60万元的补偿费用,历年累计已赔偿了500万元左右。至今塌陷仍在继续,逐年加剧,1999年1月22日出现了大面积地面建筑物垮塌,已造成四里棚街道办事处王家井采区倒塌民房38栋,职工住宅40套,办公楼一栋,车间两栋及变压器、采卤泵、输卤泵、配电柜和1000m输卤管、地下电缆、卤水储水池,15k V供电线路等严重损坏,危及 299人的生命财产安全,如范围进一步扩大,危害还将加剧。已造成经济损失约 1244×104元,潜在危害近亿元。
应城石膏矿的地面塌陷也造成了灾害,危及当地居民、房屋和农田等的安全。因此,可以认为,应城膏盐矿地面塌陷灾害危险性大。
(二)岩溶地面塌陷
在管线里程610~61 8km东南侧的湖北省境咸宁市官埠桥—北洪桥地段内,正好是复盖型岩溶区(隐伏岩溶),当地是咸宁市城区及近郊区,大量开采岩溶水。从1983年开始出现地面塌陷,随着岩溶水开采量不断增大,塌陷现象不断发展,先后发生5次较大规模塌陷,形成26个陷坑。目前已造成107国道11km水泥路面严重开裂,交通中断,附近工厂停产,供水井报废,并随时危及当地居民的安全。已造成经济损失约150万元,潜在危害近750万元。该岩溶塌陷地段目前处于较不稳定状态,因此现状危险性大。此外,在管线里程620~705km地段(咸宁—赤壁—临湘)分布有寒武、奥陶、石炭、二叠、三叠系的碳酸盐岩,上覆第四系中、上更新统土体,属覆盖型岩溶区,也具备岩溶地面塌陷的形成机制,应予以关注。
(三)岸崩
评估区内潜在岸崩段主要分布于管线里程371~377km的大悟河右岸;其次是管线穿越其他各河流的迎流顶冲段。其地质灾害危险性中等。
(四)膨胀土胀缩灾害
评估区由膨胀土胀缩变形引起的灾害,主要表现为对二层及其以下房屋的拉裂破坏和局部陡坎、沟坡的小型坍滑。由膨胀土地基胀缩变形引起的建筑变形破坏,变形以低层民房墙体拉裂为主。墙体裂缝随季节气候变化而变化,裂缝宽1~5cm不等,长1~5.5m,一般沿砖缝呈之字型开裂,具上宽下窄的特点。一般开裂多发生于门窗上下及山墙部位,裂缝多呈倒八字或垂直形态沿灰缝发展。同一区段的房屋紧邻浅沟,或扰动膨胀土地基上的建筑更易开裂,其变形幅度随基底压力和基础埋深的增加而减小。同一开裂外墙的变形幅度大于内墙,以角端最为敏感。建筑物开裂损坏时间一般在房屋建成后3~5年或更长时间,开裂多发生炎热干旱季节或久雨后长期干旱期间,雨季有合拢现象。
膨胀土构成的边坡稳定性较差,一般天然稳定坡角8°~15°,少有坡高大于2m的陡坎。上更新统分布区段地势低洼平缓,为主要农事耕作区,由于开挖路堑、沟渠、筑堤改变了原始形态,形成人工边坡。尤其是沟渠岸坡地段,经流水冲刷干湿反复交替,膨胀土裂隙进一步发育,致使水份更易进入土体,土体含水量逐渐增大而变软,强度逐渐降低,当土体强度降到难以维持平衡状态时,在降雨入渗及水流冲刷等因素诱发下,产生小型坍滑,一般规模小于100m3。
由于评估区内膨胀土大多具弱膨胀潜势,所以此类地质灾害危险性小,局部属中等。

以定性分析为主,定量为辅的评估方法,按“技术要求”规定,根据评估区地质环境条件和已有取得资料,采用地质历史分析法、工程地质类比法和稳定状态,按大、中等、小三级(表5-14)对各类地质灾害危险性现状进行评估。

表5-14 地质灾害危险性分级表

(一)崩塌(危岩)

首先对其稳定性进行评价,之后结合危害对象进行灾害(危害)程度分级评价,在此基础上进行危险性分级,如稳定性好,危害程度轻,则危险性小,相反即为危险性大,介于二者之间为危险性中等。

1.稳定性评价

根据崩塌体所处的地质环境条件,重点依据变形迹象,并与以往同类崩塌发生条件进行类比,综合分析后判定其稳定性。评估区内崩塌大部分稳定性为较差至差,其中差的有19处,较差的有72处,好的有14处。差和较差者存在有再次滑塌的可能。

2.灾害(危害)程度分级评价

根据调查,区内已发生崩塌灾情均为一般级。现依据“基本要求”对崩塌危害程度进行分级评价,其中属于重的有1处,编号b117,位于清水县土门乡老坟村(天水支线38km附近);该危岩体为黄土及下伏新近系泥岩组成的陡坡,由于人为开挖削坡形成,方量1.2×104m3,坡下学校被危及,管道也在下方通过。中等的有5处,其余99处均为轻度危害。主要危害对象为农田和简易公路,少数危害居民、学校,同时为泥石流提供了松散固体物质。

3.危险性评价

结合稳定性和灾害(危害)程度结果,评价得出危险性大的有3处,分别位于张家川木河(b80)、清水县土门(b117)、北道区北部(b120);中等的有 10处,主要分布于皋兰山、清水金集—北道等地;其余92处均为危险性小的。危险性大的前2处距管线较近。

(二)滑坡

对稳定性和危险性分别进行评价。

1.稳定性评价

按滑坡稳定性判别表(表5-15)进行评价,其中稳定性差的有7处,分别位于通渭碧玉、张家川木河、清水金集—北道;较差的有28处,分别位于兰州范家坪、马营—通渭、静宁仁大—秦安莲花、清水土门—天水北道等地;稳定性好的有23处。

现将2处典型滑坡的特征分析一下。

(1)下河里滑坡(h28)

位于张家川木河乡下河里村东侧。滑坡发育在木河上游北岸,沟谷较窄,谷地宽约 100~180m,呈“U”型,发育有一级阶地,高出河床3~5m,沟谷两侧为黄土丘陵,相对高差为80~100m。出露地层为新近系砂质泥岩并夹有灰绿色泥岩条带,出露段表层风化强烈,其上为马兰黄土,厚约30~50m,坡体有细小冲蚀沟槽和零星落水洞。

表5-15 滑坡稳定性判别表

该滑坡为黄土—泥岩滑坡,滑坡体长500m,宽300~350m,平均土体厚20m,约40×104m3。滑距约100m,为一老滑坡,滑体下陡、上缓,坡度25°~40°,成因是地表水流侧蚀形成。目前该滑坡前缘因修路削坡,形成一定的临空面,局部已出现崩塌和浆砌护坡鼓胀开裂,极可能导致开挖段部分滑体复活。现场调查,推断复活体长约50~60m,宽约100~150m,推测滑体厚度5~10m。现状主要威胁对象为公路和农田,有再次发生的可能(图5-5)。管线滑坡体下方,距其前缘剪出口约40m。

图5-5 下河里滑坡示意剖面图

1.黄土 2.泥岩及砂质泥岩 3.黄土状土 4.滑坡堆积物 5.滑床及滑向 6.推测复活体滑床及滑向

(2)莲花城—郭家河滑坡群

位于清水河河谷北岸,共有5处,由巨型和大型老滑坡组成(图5-6),自西向东编号依次为:h127、h128、h129、h130、h131。相应的管道里程桩号283km~288km。该段相对高差120~180m,平均坡度30~35°,出露地层为新近系泥岩、第四系黄土、黄土状土,黄土厚约40~60m,披覆于谷坡及顶部,落水洞及冲蚀沟发育。

图5-6 莲花城—郭家河滑坡群平面分布图

5处滑坡均为黄土—泥岩滑坡,上覆第四系马兰黄土,下伏新近系泥岩夹砂质泥岩。滑坡后壁高约10~30m,滑坡形态清晰,坡体长300~500m不等,宽500~800m,推测平均厚度30~40m,主滑方向垂直清水河流向。由于本段所发育的滑坡全是老滑坡,滑坡体受水流冲蚀切割强烈,坡体表面树枝状冲沟十分发育,切割较深的冲沟两侧小型崩塌发育,部分滑坡后壁在黄土与泥岩接触处有泉水出露。滑坡群整体稳定,但组成物较松散,现状前缘受河流侧蚀和开挖削坡的影响,局部出现掉块和崩塌等轻微的变形迹象,可能导致前缘较陡段复活。目前受威胁的对象为村庄、公路。管线在该5处滑坡下方通过(图5-7)。

图5-7 h131滑坡示意剖面图

1.黄土 2.黄土状土及砂砾石 3.泥岩及砂质泥岩 4.滑坡堆积物 5.滑床及滑向 6.泉

2.危险性评价

据调查结果,区内已发生滑坡灾情从一般级到特大级都存在。危害程度严重的有3处,主要位于通渭碧玉等地;危害程度中等的有6处,主要位于秦安莲花、天水北道等地;其余49处属于危害程度轻的。主要危害农田、公路、零星住户,同时构成泥石流的松散补给物质。

根据滑坡稳定性和危害程度评判结果,评估区危险性大的滑坡有4处,分别位于范家坪—彭家大山(h3、h5)、通渭碧玉峡口(h49)、张家川木河(h28);中等的有30处,分别位于兰州范家坪、静宁仁大—秦安莲花、清水土门~天水北道等地;危险性小的24处。

(三)泥石流

分泥石流灾情和现状危险性评估两部分。

1.泥石流灾情评估

区内已发生过多次灾害性泥石流,按表5-16分级标准进行灾情评估与分级,经调查后初步认为,评估区灾害程度中和轻的较多,特重程度的泥石流一般很少发生。由于无法取得准确的资料,只能从简单的走访中了解。

表5-16 地质灾害灾情与危害程度分级标准

2.泥石流现状危险性评估

按泥石流规模、易发性以及危害情况综合评估危险性。

(1)泥石流规模。

本次按一次最大冲出量划分(表5-17),计算方法采用径流折算法概算,经验公式为:

WH=1000K·H.a.F.

式中:

WH——一次最大冲出量(104m3);

K——系数,取0.1~0.5;

H——小时最大降水量(mm);

a——系数,取0.73;

F——流域汇水面积(km2);

——增流系数。

根据公式

=(γc-10)/(yh-yc)计算求得,其中γ为泥石流重度(k N/m3),根据泥石流数量化评分直接查得,γh为泥沙颗粒重度(k N/m3),取26.5k N/m3

计算得出区内一次最大冲出量介于0.1×104m3~7.5×104m3之间,其中属于小一型的16条,小二型的47条。

(2)泥石流易发性

主要依据已经作过的《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成果进行易发程度分区评价。在没有作过此项工作的地区,首先按表5-18进行泥石流易发程度分级评价,其中易发程度(严重程度)按表5-19进行量化。

区内共有泥石流沟57条,中易发性泥石流沟有21条,低易发32条,不易发者4条。

表5-17 评估区泥石流规模划分标准表

表5-18 泥石流易发程度分级表

(3)泥石流危害程度及危险性

评估区泥石流沟多属深切沟谷,而村庄一般均座落于沟谷较高地段,泥石流危害相对较轻,仅对靠近沟口的村庄、农田以及公路有轻微危害,但在城镇附近和人口集中的地方泥石流危害最大,往往对沟谷两侧及沟口设施形成大的威胁和危害,并诱发一些崩塌和滑坡发生,如通渭碧玉、秦安莲花城、张家川韩家硖等地。区内泥石流危害程度轻的有24条,危害程度中等的有33条。

表5-19 泥石流易发程度(严重程度)数量化表

根据泥石流的易发性、规模和危害程度,区内危险性大的泥石流沟有2条,位于燕麦庄(N8)和高崖(N9);危险性中等的泥石流沟有31条,分别位于兰州小坪子、马营镇、莲花城、阎家店等地;危险性小的泥石流沟有24条。2条危险性大的泥石流沟距管线有一定距离,影响小。

(四)洪水冲蚀

洪水冲蚀强度东部大于西部,相应的危害性和威胁性也较大。通渭以西年降水量较低,属中易发区,除少数河沟外,主要对农田、道路的威胁大,危害程度较小~中等。通渭以东,年降水量较多,特别是局地性阵雨及暴雨突发频率较高,汛期洪峰流量大,来势猛,对居民区和道路构成威胁,危害程度中等。除上述危害外,由于水流的不断冲刷、浸泡和侧蚀作用,常引起沟岸坍塌,加剧了水土流失,据有关部门资料和本次调查情况,通渭以西侵蚀模数500~2000t/(km2·a),强侧蚀段坍岸速度0.1~0.5m/a,危害程度轻。通渭以东侵蚀模数小于2000~5000t/(km2·a),局部大于5000 t/(km2·a),危害程度中等。

依据调查成果,对评估区内洪水冲蚀灾情和危险性分别给予评估。

灾情评估依据表5-16分级标准进行,评价结果:属于轻度灾害的有4次,中等灾害的有5次,重灾害有2次(表5-20),表明本区洪水冲蚀危害一般为轻和中等,当遇降水多的年份或遇暴雨很可能造成较大的灾害损失。

表5-20 已发生主要洪水冲蚀灾害灾情一览表

易发性根据实地调查结果,并结合沟谷已发生洪水频次和降水量分布情况确定。评价结果:高易发1处、中易发者1处,低易发10处(表5-21)。

根据洪水冲蚀灾情和易发性结果,区内洪水冲蚀危险性小的有8处,中等的有4处(见表5-21)。

表5-21 评估区区洪水冲蚀沟现状危险性评估一览表

(五)地面塌陷

根据野外调查,评估区采空区目前仅有兰州西固人防工程、地下水位上升引起的地面塌陷,人防工程与管线距离>1.5km,黄土丘陵区开挖窑洞引起的地面塌陷很少,其他地段不存在地面塌陷现象。所以评估区内地面塌陷危害小,危险性小。

(六)特殊岩土灾害

1.黄土湿陷和潜蚀

根据《湿陷性黄土地区建筑规范》,对黄土的湿陷类型及等级作了初步评价。丘陵区黄土为Ⅱ-Ⅳ级自重湿陷性土,属中等—很严重等级,河谷区黄土状土多为Ⅰ—Ⅱ级非自重湿陷性土,仅黄河、渭河二级阶地局部地段为Ⅱ级自重湿陷性土,属轻微—中等级。

黄土湿陷和潜蚀现象主要表现为陷穴、陷坑、落水洞和竖井等。多零星分布于地形低洼地带和陡岸处,规模均较小,落水洞一般深2~5m,洞口直径0.5~2.5m。目前主要危害公路、渠道和农田,另外,引起崩塌、滑坡和水土流失发生。在黄土丘陵和河谷地带对乡间公路危害较大,危险性中等,其余地段危害小,危险性小。

2.盐渍土的盐胀和腐蚀

盐渍土以硫酸—氯化物型为主,经收集资料分析,通渭以西0.0~1.0m段土壤平均含盐量为3.4%,最大可达 8%~15%左右,表层有弱胀缩性和腐蚀性;该类土现状分布面积很小,对农田等不具危害性,因此危害小,危险性小。对建筑基础工程有一定影响,但危害小,危险性小。

高矿度水分布区,矿化度1.7~3.2g/L,p H值1~8,氯离子和硫酸根离子含量大于500mg/L,对混凝土和钢结构有一定的腐蚀性,按《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指标对比评价,评价区高矿化度水对混凝土具弱—中等结晶性侵蚀,小面积强腐蚀区位于黄河二级阶地后缘和葫芦河、牛谷河及关川河等地;对钢材的腐蚀性均为中等(表5-22)。

3.膨胀岩的胀缩

根据岩样分析结果,白垩系泥岩自由膨胀率(Fs)为20%~60%,蒙脱石含量8.17%~19.09%;页岩自由膨胀率(Fs)为40%~54.3%,蒙脱石含量8.94%~15.59%。

新近系泥岩自由膨胀率(Fs)为11%~59%,膨胀力(Ps)(4~25)k Pa,饱和吸水率(Wsa)9.9%~34.9%。

依据《岩土工程勘察规范》,按自由膨胀率(Fs)分类(表5-23)评价,本区膨胀岩在大部分地段具胀缩性,但均属弱膨胀潜势,主要危害是剥落、掉块造成农田、道路和水利设施等的掩埋,致灾现状轻微,危险性小。此外黄土自由膨胀率变化较大,现状危害轻微,危险性小。

表5-22 高矿化水对混凝土和钢结构腐蚀性评价结果表

表5-23 膨胀岩的膨胀潜势分类表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要求
答:2.地质灾害发生后可能造成的经济损失和受威胁人数,应是地质灾害涉及范围内可能造成的经济损失和受威胁人数;当有正式的地质灾害防治方案时,可只考虑防治方案实施前地质灾害可能造成的损失。4)综合评估:应根据地质灾害危险性现状评估、预测评估结果,按照致灾地质体发生地质灾害的危险性区内相同、区际相异...

地质灾害危险性综合评估及防治对策
答:一、地质灾害危险性综合评估 山西段沿线地质灾害有9种,主要有5种,即滑坡和崩塌、泥石流、采空塌陷、黄土湿陷。根据地质灾害的发育特征、分布范围、现状和预测情况,采用综合性、预防性原则和定性半定量方法,以及两种以上灾害就重不就轻的原则来划分危险性大小。土地适宜性评价根据地质灾害危险性大小来确定...

地质灾害危险性预测评估
答:1.工程建设可能遭受崩塌、滑坡地质灾害危险性的预测 现状条件下,评估区主要有崩塌灾害52处,滑坡灾害14处,均分布在黄土冲沟、河岸等陡坡、陡崖处。崩塌、滑坡规模为小型,距管线100~1000m,一般500m左右,对拟建工程影响较小,其管道遭受崩塌、滑坡地质灾害危险性小。 2.工程建设可能遭受泥石流和洪水冲蚀地质灾害的危险...

地质灾害类型及其危险性现状评估和预测评估
答:二、工程沿线地质灾害危险性现状评估 (一)宁-镇段(HA001—HD001) 1.滑坡 评估区内滑坡具地域特点,仅限于高资香山—石马十里长山线段,目前存在三处小规模滑坡隐患,离管线尚有500~2000m,只要管线不位于滑坡体内,即使发生滑坡,对浅埋管线无影响,危险性小。 2.采空塌陷 评估区内管线附近青山砂石矿(HB008—HB...

地质灾害风险评估有哪些方法,各有什么优缺点
答:③地质灾害风险评估方法:a)地质灾害危险区范围预测方法:一一定性分析方法一一半定量分析方法一一定量计算预测方法b)地质灾害险情计算方法:地质灾害危险区内受威胁人数=?受威胁财产=?一一统计分析计算法一一层次叠加计算法参见中国地质灾害风险评价新方法。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

地质灾害危险性综合评估及防治对策
答:一、地质灾害危险性综合评估 经现状评估和预测评估,河南段地质灾害危险性大的40.2km,危险性小的269.8km(图11-5)。图11-5 西气东输管道工程河南段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分区图 1.危险性大区;2.危险性小区;3.危险性分区界线;4.崩塌;5.湿陷性黄土;6.风蚀沙埋;7.地裂缝;8.采空塌陷...

各类场站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
答:另外,在场区北部采矿区还潜在滑坡、崩塌灾害,其地质灾害危险性中等。建站时应充分考虑这一影响因素,适当保持与采矿边界的距离。综上所述,黄土湿陷、滑坡、崩塌现状评估危险性小,预测评估危险性中等,经过地质灾害防治,可消除此类灾种对工程建设的影响,场区适宜清管站建设。

如何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一级评估
答:地质灾害危险性一级评估:(1)滑坡的评价必须查明评估区内地质环境条件、滑坡的构成要素及变形的空间组合特征,确定其规模、类型、主要诱发因素、对工程的危害。对斜坡地区的工程建设必须评价工程施工诱发滑坡的可能性及其危害,对变形迹象明显的,应提出进一步工作的建议。(2)泥石流评价必须查明泥石流形成的...

地质灾害风险评估方法
答:目前常用的方法有模糊综合评判法、模糊可靠度分析方法及其与层次性原理相结合而派生的模糊层次综合评判法。模糊聚类综合评估的基本步骤是:根据地质灾害风险构成,建立因素集、综合评估集和权重集,确定隶属函数,得到综合评估结果,并进行解释分析。 灰色聚类综合评估法以灰色系统理论为基础,常用于研究“小样本、贫信息不确定...

地质灾害评估主要考虑哪些方面
答:第四节 评估范围与级别的确定 第二章 地质环境条件 第一节 气象、水文 第二节 地形地貌 第三节 地层岩性 第四节 地质构造与区域地壳稳定性 第五节 工程地质条件 第六节 水文地质条件 第七节 人类工程活动对地质环境的影响 第三章 地质灾害危险性现状评估 第一节 地质灾害类型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