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成功美食博主汪曾祺:会吃的人,往往更会生活,为何?

作者&投稿:徒元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物道君语:

有人说:“比起李佳琦,汪曾祺才是最成功的带货博主。”

在当今消费时代,带货博主直接把商品怼在你面前,告诉你,便宜!好!买!汪曾祺则像游历大半中国的老友,跟你唠嗑,我曾去过什么地方,吃过某种美食,凭借一杆笔头让中国人知道高邮鸭蛋,让非八大菜系的云南菜闻名。

所以你常常能看到有人说:

“以前课文看他写的咸鸭蛋可把我馋哭了。”

“他写昆明的米线,饵块粑粑,汽锅鸡能把人馋死。”

“看之前不喜欢咸鸭蛋,看了那篇以后就对咸鸭蛋戴了滤镜,写得太有食欲了。”

“我那么不爱吃萝卜,看完都想吃了。”

3月5日是汪曾祺先生的诞辰,祝他生日快乐。

作为带货博主,汪曾祺带过徽州臭鳜鱼、福建蜜柚、四川灯影牛肉、广州香肠、北京豆汁儿、扬州干丝、昆明米线......

但印象最深的,还是汪曾祺写故乡的枸杞:

“春天的早晨,尤其是下了一场小雨之后,就可听到叫卖枸杞头的声音。卖枸杞头的多是附近村的女孩子,声音很脆,‘卖枸杞头来!’枸杞头放在一个竹篮子里,一种长圆形的竹篮,叫做元宝篮子,枸杞头带着雨水,女孩子的声音也带着雨水。”

读完,我仿佛看到那位少女,声音清脆,就像春雨般,透亮洁净。他执笔写下故乡的枸杞,也留住江南春天气息,读完我也想买一份这样的枸杞,买一份春天。

汪老带货,是以优美文字讲食物之味,也用诚心讲生活细微之美。他说:“人类的口是感受外界的入口,我们藉由哨咬、巧嚼、吞食等行为体验世界,并且与之发生联系。”

汪曾祺看似写美食,实则写味外之旨的生活,所以他带的货才深入人心。


高邮鸭蛋食物背后,是乡情

汪曾祺年少离家,辗转大半个中国,晚年与故乡渐行渐远。

离乡多年,每逢端午,汪曾祺便想起故乡咸鸭蛋,思乡情浓,他写下了那篇《端午的鸭蛋》。

咸鸭蛋是平常食物,不是高邮独有。但在游子汪曾祺眼中,高邮的鸭蛋比别处要更细腻,多油。敲破“空头”,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

“吱”一声,溢出不止红油,还有汪曾祺乡情。后来,他来到北京,吃到异乡咸鸭蛋时,发现蛋黄是浅黄,而非红油时,不由地说:“这叫什么咸鸭蛋呢!”

“我走的地方不少,所食鸭蛋多矣,但和我家乡的完全不能相比!曾经沧海难为水,他乡咸鸭蛋,我实在瞧不上。”

在他眼里,无论是炒米、咸鸭蛋还是咸菜慈姑汤,故乡食物是最好的,用尽一生去怀念。晚年汪曾祺说:“我很想喝一碗咸菜茨菇汤,我想念家乡的雪。”

所谓的思乡,不过就是吃了异乡的食物,胃口闹情绪。食物有故乡,人亦有乡情。

昆明米线食物背后,是人情

昆明是汪曾祺在西南联大求学的地方,那时,年轻的汪曾祺常与同学穿街走巷,寻访美食,哪家的汽锅鸡、火腿、炒包谷和米线好吃,他如数家珍。也正因此,汪曾祺让本非八大菜系的云南菜为更多人所知。

昆明菜,有对故人的追忆,提起米线,汪曾祺便想起沈从文。

每次沈从文自己进城,都会去小米线铺吃碗米线,也不太讲究。但有次和汪曾祺上街闲逛到玉溪街,沈从文点了米线,还要了一盘凉鸡,打了一碗酒。他只喝了一点,剩下的都给汪曾祺吃了。

在汪曾祺记忆里,沈从文对学生不止是一碗米线的关怀。批阅作文时,也是耐心细致,会引导学生看各种作品,对比别人是怎样写的,自己是怎样写的。

离开昆明多年后,汪曾祺时时提笔写昆明菜,不仅是因为美食难忘,也因为旧时岁月,一起吃过米线的恩师沈从文,一起泡过茶馆的同学。

寻常食物有了人情,才显得越发珍贵。一道菜,会印记一个人的痕迹,往往我们怀念食物,是怀念某年某月某处,那个陪我们一起品尝的人。

张家口马铃薯食物背后,是态度

汪曾祺说:“谈吃,也是一种对生活的态度。”

每一篇他写过的食物里,都有他想表达的生活态度。

1959年,汪曾祺被打成右派,下放到张家口进行劳动改造,每天扛麻袋、扫猪圈、锄地拔草。受尽精神上折磨,身心俱疲。

当时,那里聚集了全国上百种品种马铃薯,马铃薯从开花到结果,他都画了下来。都画完后,汪曾祺的吃货本性就出来了,索性“随手埋进牛粪火里,烤烤,吃掉”。他自豪地说:“像我一样吃过那么多品种的马铃薯的,全国盖无第二人。”

后来,他专门写了文章,谈起张家口的马铃薯,谈起那段经历。汪曾祺笑着说幸好有这段经历,要不然我这一生就更加平淡了。

马铃薯有平淡的甘味,正如他对生活的认知一般,喜悦是淡,忧伤亦淡,绚烂至极终归于平淡。纵使平地起波澜,也淡然而处之,即使身处窘境,也能苦中作乐。

饮食即生活,吃喝是态度,最难得的是欢悦地活着。就如汪曾祺告诉我们的一般:

“我们有过各种创伤,但我们今天应该快活。”

是啊,毕竟生活,是很好玩的。

四方食事,人间烟火,饮食是最真切的生活。

菜市场的生鸡活鸭、鲜鱼水菜、挨挨挤挤,会让人感到生之乐趣。厨房里的煎炸翻炒,油爆蒜香,有着烟火的热闹。

重新读汪曾祺带过的美食,是读他对朴素生活的热爱。在这个老头儿眼里,生活是新鲜有趣的,有新鲜的颜色、气味和声音,要学会用感官去“吃”各种印象。

有人说:“汪曾祺享受世界浅层的乐趣,活得安稳而热腾腾,只有一种感觉:这人,是披了欢喜面的真佛吧。”

会吃的人,往往更会生活。

文字为物道原创,转载请联系作者。



因为会吃的人往往生活都比较好,能经常的有时间去世界各地品尝一下美食。像那些经常在温饱线上的人每天吃饭就像打仗一样,哪有时间去慢慢的品尝美食。就算自己在家做也不舍得花很多钱买很贵的食材来自己品尝。

因为懂得享受美食的人才是精致生活的人。

因为会吃的人往往都是因为对生活的要求更高,而且也会享受生活。

最成功美食博主汪曾祺:会吃的人,往往更会生活,为何?
答:重新读汪曾祺带过的美食,是读他对朴素生活的热爱。在这个老头儿眼里,生活是新鲜有趣的,有新鲜的颜色、气味和声音,要学会用感官去“吃”各种印象。有人说:“汪曾祺享受世界浅层的乐趣,活得安稳而热腾腾,只有一种感觉:这人,是披了欢喜面的真佛吧。”会吃的人,往往更会生活。文字为物道原创...

汪曾祺被称吃货界扛把子!你知道汪曾祺过年吃什么吗?
答:汪豆腐看似平常,但味道极为鲜美,是高邮当地有名的特色美食。除了当地人汪姓居多,得名汪豆腐,“汪”其实还是一种烹饪手法,砂锅中放入油渣煸香,加入猪血、豆腐同煮,高邮人都爱吃烫食,汪老也深受影响,所谓“一烫抵三鲜。”吃的就是一个烫字。吃货的最高境界就是汪老这...

为啥都说汪曾祺是个真正美食家?
答:在大学、以及最初工作,形成真正世界观的这几年里,昆明带给了汪曾祺巨大的影响,他说:“我的吃辣是在昆明练出来的,曾跟几个贵州同学在一起用青辣椒在火上烧烧,蘸盐水下酒。” 一个文弱的、吃惯了江浙甜的年轻人,竟然做出了如此大的改变,可想而知,云贵口味影响了汪曾祺后半生的饮食观。 云南美食里,汪曾祺最爱...

汪曾祺美食散文
答:汪曾祺美食散文如下:汪曾祺是一位著名的美食家,他的美食散文也成为了文学中的经典。他的散文中不仅介绍了各种地方美食的风味和特色,还通过描写自己对美食的亲身经历和感受,向读者传递了一种悠然自得的生活态度。在他的散文中,汪曾祺常常回忆起小时候吃过的美食,以及那些和美食相关的故事。他笔下的美食...

汪曾祺:四方食事,不过一碗人间烟火
答:"” 原来汪老也是这样放肆的人。就是要做栀子花,香得痛痛快快。四方食事,不过一碗人间烟火。 汪老谈了一辈子的美食,终于看通了世界,不过是一碗人间烟火而已。汪曾祺于1997年5月16日上午10点30分因病医治无效去世,享年77岁。 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走了。(图片和部分文字材料来源于网络,侵删)

《五味》:汪曾祺谈美食,可谓别样才情
答:早先读汪曾祺,不过是把他看为一个美食家,现在读汪曾祺,才觉自己浅鄙无知。文章里流露出的不止情感,还有对文学创作的感悟。他在谈吃,也在抒情,更是在谈写作。印象最深的是开篇的《葵·薤》,刚巧看过《蔡澜的生活方式》,正吐槽食神的文字毫无文笔之时,汪老从汉乐府的《十五从军征》引入做...

文坛小厨·汪曾祺 ‖ 有毛不吃掸子,有腿不吃凳子
答:汪曾祺论美食的时候,也不会忘了肉。他有篇文章就叫《肉食者不鄙》就是来为肉食者正名的,而且里面一提起杭州就是东坡肉,古代说东坡肉就是白猪肉放酱油煮,一下子看不出门道,其实东坡肉还是很有讲究,汪曾祺文中说:这算是道出了东坡肉的真谛。我虽然不喜欢吃肉,但是如东坡肉这般,我爱吃瘦肉...

汪曾祺对美食的描写
答:汪曾祺对美食的描写:敲破鸭蛋一角,筷子头一扎,红油就吱——冒出来。嫩香椿头,芽叶未舒,颜色紫赤,嗅之香气扑鼻等。汪曾祺简介:汪曾祺(1920年3月5日-1997年5月16日),出生于江苏高邮,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当代作家、散文家、戏剧家,京派作家的代表人物,里下河文学流派的创始人,被誉为“...

汪曾祺关于美食经典散文推荐_汪曾祺的美食散文作品
答:汪曾祺关于美食经典散文推荐:豆汁儿 没有喝过豆汁儿,不算到过北京。小时看京剧《豆汁记》(即《鸿鸾禧》,又名《金玉奴》,一名《棒打薄情郎》),不知“豆汁”为何物,以为即是豆腐浆。到了北京,北京的老同学请我吃了烤鸭、烤肉、涮羊肉,问我:“你敢不敢喝豆汁儿?”...

汪曾祺:四方食事,不过一碗人间烟火
答:汪曾祺先生说:黄油饼是甜的,混着的眼泪的咸的,就像人生,交织着各种复杂而美好的味道。过日子,就是饿了就吃,困了就睡,四方食事,不过一碗人间烟火。走进古老城市的街头小巷,斑驳墙壁透着的沧桑,擦肩而过的大爷大妈,熟悉的笑颜牵着嘴角,孩子们追逐打闹的声音响彻巷头巷尾。岁月留下了磨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