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贝尔的一生的辉煌资料

作者&投稿:辛晓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诺贝尔一生资料~

  诺贝尔全称:阿尔弗雷德·贝恩哈德·诺贝尔

  瑞典化学家、工程师和实业家,诺贝尔奖金的创立人。

  1833年10月21日出生于斯德哥尔摩。母亲是以发现淋巴管(约1653年)而著名的瑞典博物学家O.鲁德贝克的后裔。他从父亲I.诺贝尔那里学习了工程学基础,也象父亲一样具有发明才能。诺贝尔一家于1842年离开斯德哥尔摩同当时正在圣彼得堡的父亲团聚。

  诺贝尔从小主要受家庭教师的教育,16岁就成为有能力的化学家,能流利地说英、法、德、俄、瑞典等国家语言。1850年离开俄国赴巴黎学习化学,一年后又赴美国在J.埃里克森(铁甲舰“蒙尼陀”号的建造者)的指导下工作

  了4年。返回圣彼得堡后,在他父亲的工厂里工作,直到1859年该工厂破产为止。

  重返瑞典以后,诺贝尔开始制造液体炸药硝化甘油。在这种炸药投产后不久的1864年,工厂发生爆炸,诺贝尔最小的弟弟埃米尔和另外4人被炸死。由于危险太大,瑞典政府禁止重建这座工厂,被认为是“科学疯子”的诺贝尔,只好在湖面的一支船上进行实验,寻求减小搬动硝化甘油时发生危险的方法。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发现:硝化甘油可以被干燥的硅藻土所吸附;这种混合物可以安全运输。上述发现使他得以改进黄色炸药和必要的雷管。黄色炸药在英国(1867)和美国(1868)取得专利之后,诺贝尔进而实验并研制成一种威力更大的同一类型的炸药爆炸胶,于1876年取得专利。大约10年后,又研制出最早的硝化甘油无烟火药弹道炸药。

  他曾要求弹道炸药的专利权要包括柯达炸药,但遭到法庭否决。诺贝尔在全世界都有炸药制造业的股份,加上他在俄国巴库油田的产权,所拥有的财富是巨大的,他因此而不得不在世界各地不停地奔波。诺贝尔本质上是一位和平主义者,希望他发明的破坏性炸药有助于消灭战争,但他对人类和国家的看法是悲观主义的。

  诺贝尔对文学有长期的爱好,在青年时代曾用英文写过一些诗。后人还在他的遗稿中发现他写的一部小说的开端。他对各种人道主义和科学的慈善事业捐款十分慷慨,把大部分财产都交付给了信托,设立了后来成为国际最高荣誉的奖金--诺贝尔奖金,即和平、文学、物理学、化学、生理学或医学共5项诺贝尔奖金(其中,诺贝尔经济学奖金是瑞典国家银行在1968年提供资金增设的)。

  诺贝尔一生未婚,没有子女。一生的大部分时间忍受着疾病的折磨。他生前有两句名言:“我更关心生者的肚皮,而不是以纪念碑的形式对死者的缅怀”。“我看不出我应得到任何荣誉,我对此也没有兴趣”。

  1896年12月10日在意大利的桑利玛去世,终年63岁。

  诺贝尔的墓碑是一座高约3米的灰色尖顶石碑,看上去很普通。石碑正面刻有“nobel”几个金字和诺贝尔的生卒年月,墓碑两侧刻有诺贝尔4位亲人的名字和生卒。墓碑右侧的地上,插着编号牌:170/1678。周围是10棵一人多高的柏树。碑上没有诺贝尔的肖像(据说诺贝尔生前只有一张画像),没有浮华的雕饰,没有只字关于他在人类历史上写下的辉煌!每一个知道诺贝尔的人、站在他的墓前,都会感到这种朴素带给人的心灵震撼。

诺贝尔(Alfred Bernhard Nobel),瑞典化学家、工程师、发明家、军工装备制造商和炸药的发明者,1833年10月21日出生于斯德哥尔摩,1896年12月10日逝世。
1841年,诺贝尔进了当地的约台小学,这是他一生中接受正规教育的唯一的一所学校。诺贝尔由于生病,上课出勤率最低。但是在学校里,他学习努力,所以成绩经常名列前茅。
1850年,17岁的诺贝尔,便以工程师的名义远渡重洋,到了美国,在有名的艾利逊工程师的工场里实习。实习期满后,他又到欧美各国考察了4年,才回到家中。在考察中,他每到一处,就立即开始工作,深入了解各国工业发展的情况。
1884年,被推荐为伦敦皇家协会、巴黎技术协会、瑞典皇家科学协会的会员。
1887年,取得喷射炮弹火药的专利。
1890年,受法国人迫害,而离开居住十八年之久的巴黎,搬到意大利圣利摩,在当地创立研究所。在此后的六年间,他不断致力于各种各样的新发明,涉及到化工、机械、电气、医疗等领域。

扩展资料
诺贝尔的一生中,仅在英国申请的发明专利就有355项之多。
除了炸药,诺贝尔对于使用硝化甘油的导火线、无声枪炮、金属的硬化处理、焊接、熔接,以及子弹的安定、使用瓦斯的海底装备极其安全性、救助海难用火箭等,都获有理论与实际的成就。
他在人造橡胶、人造皮革及以硝化纤维素为基础制造真漆或染料、人造宝石等方面的实验研究都有创造。
2015年3月,瑞典的诺贝尔博物馆展出了发明家阿尔弗雷德·诺贝尔的遗嘱手稿,这是这份手稿首次向公众展出。
诺贝尔一生拥有355项专利发明,并在欧美等五大洲20个国家开设了约100家公司和工厂,积累了巨额财富。诺贝尔奖授予世界各国在这些领域对人类作出重大贡献的人。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诺贝尔

诺贝尔奖 (Nobel Prize) 创立于1901年,它是根据瑞典著名化学家、硝化甘油炸药发明人阿尔弗雷德·贝恩哈德·诺贝尔 (Alfred Bernhard Nobel, 1833.10.21--1896.12.10) 的遗嘱以其部分遗产作为基金创立的。诺贝尔奖包括金质奖章、证书和奖金支票。

诺贝尔生于瑞典的斯德哥尔摩。诺贝尔一生致力于炸药的研究,因发明硝化甘油引爆剂、硝化甘油固体炸药和胶状炸药等,被誉为“炸药大王”。他不仅从事理论研究,而且进行工业实践。他一生共获得技术发明专利355项,并在欧美等五大洲20个国家开设了约100家公司和工厂,积累了巨额财富。

1896年12月10日,诺贝尔在意大利的圣雷莫逝世。逝世的前一年,他立嘱将其遗产的大部分(约920万美元)作为基金,将每年所得利息分为5份,设立物理、化学、生理与医学、文学及和平5种奖金,授予世界各国在这些领域对人类作出重大贡献的人。据此,1900年6月瑞典政府批准设置了诺贝尔基金会,瑞典议会通过了《颁发诺贝尔奖金章程》,并于次年诺贝尔逝世5周年纪念日,即1901年12月10日首次颁发诺贝尔奖。自此以后,除因战时中断外,每年的这一天分别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和挪威首都奥斯陆举行隆重授奖仪式。1990年诺贝尔的一位重侄孙克劳斯·诺贝尔又提出增设诺贝尔地球奖,授予杰出的环境成就获得者。该奖于1991年6月5日世界环境日之际首次颁发。 诺贝尔遗嘱

1968年瑞典中央银行于建行300周年之际,为纪念诺贝尔,出资增设了诺贝尔经济奖(全称为“瑞典中央银行纪念阿尔弗雷德·伯恩德·诺贝尔经济科学奖金”,亦称“纪念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在经济科学研究领域作出重大贡献的人。该奖于1969年开始与其他5个奖项同时颁发。

1990年诺贝尔的一位重侄孙克劳斯·诺贝尔又提出增设诺贝尔地球奖,授予全世界为保护环境作出重大贡献的人士。这项被称为绿色诺贝尔奖的“联合国——地球是一体”奖于1991年6月5日世界环境日之际由“地球是一体”协会在联合国的赞助下首次颁发。

诺贝尔奖包括金质奖章、证书和奖金支票。其中奖金数视基金会的收入而定,奖金的面值由于通货膨胀逐年有所提高,最初约为3万多美元,20世纪60年代约为7.5万美元,80年代约为22万美元,90年代达到100万美元左右。2001年每项诺贝尔奖奖金金额为1000万瑞典克朗(约合95万美元)。2005年每项贝尔奖奖金金额为1000万瑞典克朗(约合130万美元)。 诺贝尔遗产到底有多少钱

金质奖章约重半镑,内含黄金23K,奖章直径约为6.5厘米,正面是诺贝尔的浮雕像。不同奖项、奖章的背面饰物不同。每份获奖证书的设计也各具风采。颁奖仪式隆重而简朴,每年出席的人数限定在1500人至1800人之间,其中男士要穿燕尾服或民族服装,女士要穿严肃的晚礼服,仪式中所用的鲜花从世界各地空运而来,以表示对知识的尊重。

诺贝尔奖自1901年颁发以来,共有六位华人获得诺贝尔科学奖,他们分别是李政道、杨振宁、丁肇中、李远哲、朱棣文和崔琦。>>>

根据诺贝尔遗嘱,在评选的整个过程中,获奖人不受任何国籍、民族、意识形态和宗教的影响,评选的唯一标准是成就的大小。但也有人指出,诺贝尔奖特别是和平奖在评选过程中有时仍受政治等因素影响。

诺贝尔奖评选的全过程都是保密的,而且没有复议。在发表最后结果时,也只有获奖人的姓名和简要理由。有关评选的记录和候选人材料等,50年内都不得向外界公开。即使过了这一时限,也仅供研究诺贝尔奖的专业人员查阅。诺贝尔奖各颁奖机构都极为强调其严格的独立性。即便是瑞典和挪威政府,对评选结果也不能施加任何影响。 诺贝尔奖的纰漏

2003年12月10日,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市中心的音乐厅内,物理学奖得主阿列克谢·阿布里科索夫(左)接受瑞典国王卡尔十六世·古斯塔夫的颁奖。新华社/法新

遵照诺贝尔遗嘱,物理学奖和化学奖由瑞典皇家科学院评定,生理学或医学奖由瑞典皇家卡罗林医学院评定,文学奖由瑞典文学院评定,和平奖由挪威诺贝尔委员会选出。1968年又增设了经济学奖,奖金由瑞典中央银行提供,委托瑞典皇家科学院评定。负责评定诺贝尔文学奖的瑞典文学院首建于1786年,是以维护和发展瑞典文学和文字为宗旨的国家学院。18名终身院士组成诺贝尔文学奖评委会,每年10月的一个星期四公开宣布当年度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根据古老的传统,退出文学院的院士名额将不添加,只有在现任院士去世后才增添新的院士。2005年10月11日,瑞典文学院院士、诺贝尔文学奖评委克努茨·安隆德教授在当日出版的《瑞典日报》上撰文宣布退出瑞典文学院,原因是他对文学奖评委会2004年评选奥地利女作家埃尔弗里德·耶利内克为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不满。

诺贝尔奖的每个授奖单位设有一个由5人组成的委员会负责评选工作,这个委员会三年一届。其评选过程和原则为:

——评选过程的第一步是推荐候选人。推荐者必须有一定资格,他们必须是:前诺贝尔奖获得者、诺贝尔奖评委会委员、特别指定的大学教授、诺贝尔奖评委会特邀教授、有代表性的作家协会主席(文学奖)、某些国际性会议和组织的成员(和平奖)、各国议会议员和内阁成员(和平奖)。任何人都不能推荐自己为获奖者。瑞典和挪威政府无权干涉诺贝尔奖的评选工作,不能表示支持或反对被推荐的候选人。推荐候选人工作在每年2月1日前结束,9月份左右推荐人把推荐报告递交有关评选机构。评选委员会在对候选人的成就进行讨论后,于10月中旬公布评选结果。各诺贝尔奖评选委员会对候选人的评审工作都是秘密进行的。

2004年诺贝尔奖颁奖仪式>>>

——每年9月至次年1月31日,接受各项诺贝尔奖推荐的候选人。通常每年推荐的候选人有1000—2000人。

——2月1日起,各项诺贝尔奖评委会对推荐的候选人进行筛选、审定,工作情况严加保密。到9月份时,各领域的获奖人已基本内定,然后由评委会召开大会正式决定。

——10月的第二个星期里,选出本年度诺贝尔奖获得者。选举结果揭晓,立即通知获奖者。

——12月10日是诺贝尔逝世纪念日,这天分别在斯德哥尔摩和奥斯陆(和平奖)隆重举行诺贝尔奖颁发仪式。在瑞典,由国王为获奖者授奖。
诺贝尔奖”对中国,意义何在

据统计,平均一个国家在建国后30年就有第一位科学家获得“诺贝尔奖”。中国成立50年了,为何竟没有一位中国本土科学家戴上这顶科学皇冠?

1999年,毋国光、陈佳洱、杨福家和朱清时四位院士一起提出“中国需要诺贝尔奖”,紧接着经济学家何炼成就此也谈了自己的意见。如今,“中国需要诺贝尔奖”成了中国人共同的呼声。

诺贝尔奖对中国科学家的意义有多大?赵忠贤院士认为,对中国科学家来说,得奖的意义在于鼓励大家在基础研究方面进行原始创新。诺贝尔奖对人类有重要的影响,在这些方面,中国科学家也应该做出应有的贡献。

赵忠贤院士强调,诺贝尔奖并不是唯一的科学标准,并不能把它当做科学研究的唯一目标。因为大量工作———探索宇宙规律———必然要进行科学研究,但不是所有的研究取得了成果就能拿到诺贝尔奖。获奖并不是一个科学家从事科学研究的目的,认为从事科学研究不得诺贝尔奖不行,这就不对了。

■中国科学家为何没获“诺贝尔奖”

中国科技馆馆长、科学史专家王渝生介绍,中国科学家具有诺贝尔奖水平的研究甚至可追溯到建国前。最主要的科研成果有20年代的“康普顿———吴有训效应”、30年代赵忠尧的正负电子湮灭早期实验、40年代钱三强、何泽慧夫妇的铀核三分裂的发现、1965年人工第一次合成了胰岛素结晶。

不可否认,我国曾多次与“诺贝尔奖”失之交臂。赵忠贤院士认为,从科技史的角度讲,中国没有得到“诺贝尔奖”是有原因的。1901年颁发了第一次“诺贝尔奖”,而在1900年的时候,八国联军进北京,从此往后的半个世纪,中国都处于战乱和列强压迫之中,总体上说,基础科学研究没有什么重大的发展。解放后,在科技上有了很大发展,但改革之前处于封闭的状态。对我国来说,有很多问题,经济、科学、国防,这时主要科技成就是“两弹一氢”的研究,这一领域集中了一大批优秀的科学家。在基础研究方面也做了很多工作,如在1965年人工第一次合成了胰岛素结晶,但是,毕竟还很少。改革以后,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政策,特别是近年来,又提出“科教兴国”的战略,对科学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赵忠贤院士认为,建国后没有拿到诺贝尔奖有很多原因,从客观上讲,十年“文革”期间,国际上科技高速发展,而我们对基础研究造成了很严重的破坏,这需要很长时间的恢复和积累;从主观方面讲,我们原始创新型基础研究比较少,在改革之初,在原始性创新科技强调得不够。

■百年中国科技史,给人何种启示

杨振宁教授说,诺贝尔奖是一个非常复杂的事情。对于诺贝尔文学奖委员会评选的方法和成绩,我不认为是正确的。关于物理、化学和医学这些方面,中国大陆到现在还没有人获诺贝尔奖。这个原因非常简单。第一是没有足够多的经费。今天,不论是做生物、物理或化学研究,设备是非常贵的。中国现在渐渐上来了,可是与先进国家最好的设备相比还差一截。第二个原因是学术要有传统。学术传统的最重要的一点,是可以使年轻人知道哪个问题是值得去做的,哪个问题容易有发展前途。中国科学的传统一时还发展不上来,我认为这是最主要的。赵忠贤院士说,一个实验室、研究所的学术积累和学术传统非常重要。要注意积累,发扬传统,不断培养年轻一代。在20年代,索默菲没有拿到诺贝尔物理奖,但是索默菲实验室却有七个学生都拿到该奖,这就是因为索默菲实验室的学术传统影响到了下一代。我想,在积累和传统方面都做到了,不断有年轻人发展起来,更多的重大的原始性创新科技就会出现,有人获奖那就是很自然的事情了。

■中国科技与国际水平有差距原因何在

据1996年统计数据,中国科研开发经费只占GNP的0.5%,相对于发达国家(美国是2.45%,日本是2.9%),不但比例低而且绝对数量少,如果按人均则更少,甚至不如像印度这样的发展中国家。这无疑是严重制约中国科技发展的一大因素。

谈及产生差距的原因,我国著名科学家赵红州教授认为有四点:其一,科学知识积累不够;其二,科学研究时间不足;其三,缺乏科学家群落;其四,缺乏科学人才识别和甄选机制。

杨振宁认为,制约中国科技发展的主要原因还是经济的落后。但他也逐渐乐观起来,他认为中国科学家做出能够获得诺贝尔奖级工作的条件正在成熟。他说,两年前,也就是中国大幅度增加科学家薪金之前,我研究了10所最好的大学正教授的年薪,算下来人均还不到2000美元。两年来我看到政府给他们增加了许多,如果这样发展下去,我觉得中国人可以做出很多能够得到诺贝尔奖级的工作。

中国科技与国际水平存在差距,这恐怕已经有300年的历史,当近代科学兴起之后,中国却出现落后了,而在700年前中国科学技术发展在世界上一直走在最前列。中国科技的兴盛与衰落的原因难道仅仅是经济方面的吗?

赵忠贤院士在谈到中国技术史时说:“在文化上,我认为儒家文化抵御了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尽管儒家文化也有其精华,在培养人的修养、为人处世、修身养性方面是先进的。从总体上看,这种文化机制不利于培养标新立异的科技人才。”

■中国科学家要拿到“诺贝尔奖”,应该具备哪些条件

巴丁教授在同一领域曾两次获得诺贝尔奖,他在访问中科院物理所时,曾半开玩笑地谈到了这个问题。他讲了获得诺贝尔奖应该具备的三个条件:第一是努力;第二是机遇;第三是合作精神。

赵忠贤院士说,这些方面对中国科学家来说很重要。他所说的“努力”,不仅指勤奋,还指要选准方向,全身心投入,这样才能做出原始创新成果。他所说的“机遇”,还包含着所选的工作的意义大不大,有的虽然工作完成得很漂亮,但是意义不一定大,也不可能得奖;他所说的“合作精神”,也就是我们常讲的集体主义精神。

中国人的特点也许是受儒家文化的影响,比较中庸,不太允许标新立异,虽然大家都知道“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数人手中”,但做起来就困难了。今后我们要学会容忍标新立异,鼓励不同的学术观点,同时要有安定、自由的环境和稳定的支持,为科学家创造能全身心地投入研究的条件。

真正的科学家的快乐是通过解决一个个科学问题来享受的,虽然他的生活条件比较差一些,但他不会要求太奢侈的条件,当前最需要的是稳定的支持。吸引那些热爱科学、有科研素质的人才从事科技工作。如果能够贯彻江总书记在美国《科学》杂志上发表的文章的精神,中国科学家做更多更大原始创新工作,得奖的几率就会增加。

■与其他国家比较,中国得“诺贝尔奖”有什么有利条件

中国农业科学家生物技术研究所刘德虎研究员说:中国最大的优势是人才优势。在国外,几乎所有著名的研究室里都有华人,甚至一些在国内我都看不上的学生,到了国外,不知怎么就成了人才了。

中国有人才,这当然是第一要素。杨振宁认为,要说优势,我认为就是中国具有得这个大奖的人才条件。杨振宁切身感受到,在西方教书的人接收了很多中国学生,大家都认为中国学生质量最好,可以说中国教育工作已成功地供应了大量科技人才。

要想在科技方面大大发展,中国这样的人才是不成问题的。还有新中国成立以来有一个好传统,就是政府对教育非常重视,中国的年轻人非常勤奋。杨振宁认为,过去,制约中国科技发展的是经济落后,而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本土离诺贝尔奖已不是遥遥无期,而仅一步之遥!

■与其他国家比较,中国得“诺贝尔奖”有什么不利因素

赵忠贤院士认为,对中国来说拿到国际大奖的不利因素是,中国科学家参与国际活动太少。过去不先进,人家有成见,还需要了解我们。作为基础研究,与国际接触、交流,尤其是与世界一流实验室的交流是非常必要的。

国际间交流不够,原因往往是由于经费不足。刘德虎研究员说,一些科学工作者应邀参加国际会议,去前要先写信给人家,看人家愿不愿意给你提供来往机票、食宿等经费。这就像“要饭的”一样,花自己的钱理直气壮,干吗不花自己的钱?因为一年一个项目经费只一二十万元人民币,你去国外开会,宣传自己的研究成果,一去一回,科研经费还会有多少呢?按项目进行投资,项目申请必须写得非常完备,但是作为原始创新科技,又有谁能看得那么细、看得那么远、看得那么准呢?如果能先写出结果再进行创新的话,那不任何人都可以创新了吗?

有专家认为,现在有的项目投入不算太少,但是,还要避免分散,应该把钱集中在真正献身科学又有科学素养的人身上,鼓励他们的好奇心。现在的评估体系不是把资金投资给科学家身上,甚至出现了该拿钱的人拿不到钱的现象;申请专利的体系跟不上,对已有科研成果的保护不力;科研的连续性不够,不断地申请,科研过程不断地被打断,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

■中国科学家离“诺贝尔奖”究竟有多远

中国多少年能够拿到这个奖?杨振宁说,假如经济增长快,还不止一个中国人会获“诺贝尔奖”。因为中国的经济增长很快,而且中国领导人对科技发展的速度有很殷切的要求,对研究工作的投资也有大幅度的增长。

诺贝尔奖与中国擦肩而过的机会毕竟太少了。赵忠贤院士说,如果对个别事件做估计这很难。但是从整体水平来说,中国要拿诺贝尔奖,需要更多原始性创新科技。

任何一个原始创新科技都不是凭空出来的,不仅需要前人的研究作为基础,也要不断地产生新的观念,不断进行总结,才能挖掘出来。真能在前沿问题上做出比较深入的研究,会有重大原始性创新发现。

刘德虎研究员认为,关键不在于人聪明不聪明,而在于环境怎么样,只要科研环境改变了,中国科学家一定能拿到“诺贝尔奖”。最基本的还是那句话:发展才是硬道理。真的做出成果了,别人不了解的会了解,有成见的会改变。

■中国哪些科技领域最有可能拿到“诺贝尔奖”

专家认为中国在高能物理、生物科技等领域具有问鼎诺奖的水平。丁肇中说,中国在高能物理方面的成就与贡献是世界一流的,中国高能研究无论理论还是实验,其水平在世界上也是先进的。他特别谈到了他和中科院高能所、电工所以及中国运载火箭研究院合作的探求宇宙暗物质的实验。这一研究一旦获得突破进展,当然是具有获诺奖水平的。该实验设备已于1998年在美国“发现号”航天飞机上飞行,获得了许多数据和成果,这是世界上公认的。而且参与这一研究的中科院高能物理所所长陈和生,正是他在麻省理工学院培养的博士生。

此外,高能所专家与意大利合作在深岩洞寻找暗物质的研究也备受国际瞩目。一旦他们的研究能领先美、日完成,则必获诺奖。据悉,截至199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已五次授予粒子物理学领域的科学家。中国是少数建成原子对撞机的国家。在粒子物理学研究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中科院同志信心十足地介绍,高能物理所有不少科研课题是世界一流的,一旦研究成功,中国科学家将获得不止一项诺贝尔奖。

在生物科技方面,中国人类基因组工程负责人杨焕明博士不止一次说,基因研究不光拼技术,还拼资源,而中国的生物资源丰富。在这片资源的沃土上,随时可能结出生物科技的奇葩。

中科院动物所从事的克隆大熊猫胚胎实验一直令外国科技同行羡慕不已,因为他们根本没有这样的实验材料。在中国,由于生物资源丰富,中国科学家可以做许多外国科学家想做但没有条件做的研究。这种得天独厚的优势有望形成中国生物科技的异军突起。杨焕明说,在基因研究方面,中国已形成了上游基础性研究与下游功能研究兼备的完整科研队伍。中国是世界上参加人类基因组计划仅有的六国之一,发展速度已位于世界前列,从长远看,中国有追上美、英等国的实力。

诺贝尔的一生

阿尔弗里德.贝恩哈德.诺贝尔(Alfred Bernhard Nobel)是瑞典的化学家、产业家、甘油炸药的发明者。诺贝尔的生平大致经历为:

1833年10月21日出生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在家中排行第三。诺贝尔的父亲伊曼纽尔·诺贝尔是位发明家,他发明了家用取暖的锅炉系统、设计了一种制造木轮的机器、设计制造了大锻锤、改造了工厂设备。1837年父亲破产,出走芬兰谋生,几年后移居俄国在彼得堡从事制造机器、铁件和军工设备。1853年,沙皇尼古拉一世为了表彰伊曼纽尔·诺贝尔的功绩,破例授予他勋章。
1841年至1842年间,他在斯德哥尔摩圣雅可比教会学校学习。
1843年至1850年间,在俄国首都彼得堡跟俄罗斯和瑞士籍家庭教师学习。
1850年至1852年,诺贝尔先后到德国、法国、意大利和北美学习,年仅16岁的他已精通英语、德语、法语、瑞士语、瑞典语和俄语,为他今后的创造发明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859年回到瑞典后,诺贝尔获得关于气量计、水表和气压计的专利,鼓舞了他作为一个发明家的兴趣。
1863年10月,诺贝尔获得发火件(雷管)的发明专利权。这项发明人们称之为“诺贝尔引燃器”。
1864年诺贝尔和他的父亲在斯德哥尔摩郊区建立一个硝化甘油实验室。同年9月3日实验室发生爆炸,死5人,包括他的弟弟,诺贝尔因不在场而幸免。
1865年,诺贝尔硝化甘油有限公司在斯德哥尔摩建立,这是世界上第一家生产危险性较小的硝化甘油的工厂。1867年诺贝尔用硅藻土吸收硝化甘油制成稳定的黄色炸药(dynamite炸药),同年在瑞典和英国取得专利,1869年在美国取得专利。
1875年制成由火棉与硝化甘油混合形成的具有弹性的爆胶。这种炸药既有硝化甘油那样大的爆炸力,又具有黄色炸药那样的安全性。
1887年诺贝尔又用等量火棉和化甘油加入10%樟脑制成巴里斯特炸药,又称硝化甘油无烟火药。
1888年又发明了用来制造军用炮弹、手雷和弹药的无烟炸药,亦称诺贝尔爆破炸药。
1896年12月10日,诺贝尔在意大利圣雷莫因脑溢血与世长辞,终年63岁。

诺贝尔不仅在炸药方面做出了贡献,而且在电化学、光学、生物学、生理学和文学等方面也有一定的建树。诺贝尔的一生中,仅在英国申请的发明专利就有355项之多。
诺贝尔不仅是个伟大发明家,还是一个有卓越组织才能的产业家,他所经营的炸药工业,遍布欧美各国,还用炸药专利款购置了大面积的油田,使其迅速地成为一个百万富翁。然而,他对金钱和财物并不贪得无厌,对旁人,他慷慨施舍,对发展科学,他大力援助,他自己却生活俭朴,一生在艰苦中度过,他甚至从来没有请人画过肖像,目前仅存的一幅肖像是他死后才画的。他死后,根据他生前的愿望,墓室修建得非常简朴,他曾说过:“活人的肚皮比死人的纪念碑等荣誉,更值得我关心”。 诺贝尔对功利和荣誉十分淡漠,非常谦虚。他曾在一封信中对于他所获得的奖章的原因叙述道:他得奖章不是由于发明炸药的原故。比如,瑞典政府授予他极星勋章,是因为他的烹调本领;他得到法国勋章,是因他与一位部长过往甚密;他得到巴西勋章,是因为偶而认识了一位要人;他得到皮立华勋章,是因为授勋人想摹仿一出名剧中授勋时的情形……。就是这样一位“一生无重要事迹”而只是保持指甲干净整洁的人,不仅为人类创造了大量物质文明财富,还为人类留下了艰苦创业,不慕功利、虚名的崇高精神。

1895年11月27日,诺贝尔签署了他死后遗留下来的所有可变卖财产的遗嘱:将全部财产作为设立诺贝尔奖金的基金,每年取出基金利息,奖给对人类文化科学事业做出重大贡献的人。根据当时估计,他的遗产约有三千三百万克朗(瑞典币,约折合920万美元)。
诺贝尔奖金分为物理学、化学、生理学和医学、文学、和平奖五项。
物理学和化学奖由瑞典皇家科学院负责颁发,生理学和医学奖由瑞典卡罗琳医学研究院负责颁发,文学奖由瑞典文学院负责颁发,和平奖由挪威议会(当时挪威与瑞典同存于一个王国)负责颁发。1968年瑞典银行决定增设经济学奖,这项奖金由瑞典银行提供。
诺贝尔在遗嘱中强调指出“在评选得奖人时必须不分国籍、不分肤色、不问宗教信仰和政治信仰,一视同仁,唯一标准视其实际成就。” 诺贝尔逝世后,有关机构筹建了诺贝尔基金会,并于1901年1月1日开始管理基金,同年举行了第一次颁奖仪式。有关机构还对诺贝尔奖金做了进一步的规定:每个各项奖金可由两个获奖青年均分享(最多不超过三人);如果当年无人得奖,则该奖金可留待翌年;每一项奖金在五年内至少应颁发一次,实际上,从1901年开始授奖以来,都是每年颁发一次,只有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1940~1942年),因战争关系,才停顿了几年。由于按规定,每年要从基金利息中抽出10%加入基金,另加上一部分没有发出的奖金也并入基金,因此基金的数目越来越大。在同一年里,各项奖金的数额是相同的,不同的年份,奖金数额有所变动,其幅度主要取决于市场行情,因为这些奖金是靠基金资本的年收入来支付的。
诺贝尔奖金每年于12月10日,即诺贝尔逝世周年纪念日,以隆重的仪式在斯德哥尔摩宽敞的音乐厅里颁发,和平奖于同一天在奥斯陆挪威国会所召集的会议仪式上颁发。诺贝尔奖,现在已经成为学术界个人最高荣誉,也是威信最高的国际性大奖。

190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 X射线的发现

190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 塞曼效应的发现和研究

190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 放射形的发现和研究

1904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 氩的发现

1905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 阴极射线的研究

190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 气体导电

190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 光学精密计量和光谱学研究

190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 照片彩色重现

190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 无线电报

1910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 气夜状态方程

1911-1920

1911年诺贝尔物%C

诺贝尔一生主要成就和贡献等
答:瑞典化学家、工程师和实业家,诺贝尔奖的创立人。诺贝尔奖颁发给在物理学,化学,生理学或医学,文学,和平,五个领域中成就最突出的人.不但突出,可以说他是贡献最大的一位伟人! 雨后荷塘月色 | 发布于2008-12-17 举报| 评论(1) 10 8 看百度百科吧http://baike.baidu.com/view/94761.htm不过好像也没有总...

诺贝尔的一生的辉煌资料
答:诺贝尔奖 (Nobel Prize) 创立于1901年,它是根据瑞典著名化学家、硝化甘油炸药发明人阿尔弗雷德·贝恩哈德·诺贝尔 (Alfred Bernhard Nobel, 1833.10.21--1896.12.10) 的遗嘱以其部分遗产作为基金创立的。诺贝尔奖包括金质奖章、证书和奖金支票。 诺贝尔生于瑞典的斯德哥尔摩。诺贝尔一生致力于炸药的研究,因发明硝化甘油...

有关诺贝尔的资料
答:阿尔弗雷德·贝恩哈德·诺贝尔(Alfred Bernhard Nobel),瑞典化学家、工程师、发明家、军工装备制造商和炸药的发明者,1833年10月21日出生于斯德哥尔摩,1896年12月10日逝世。1884年,被推荐为伦敦皇家协会、巴黎技术协会、瑞典皇家科学协会的会员。1887年,取得喷射炮弹火药的专利。1890年,受法国人迫害,...

诺贝尔简介 诺贝尔主要成就
答:1、阿尔弗雷德·贝恩哈德·诺贝尔生于1833年10月21日。他是瑞典出生的化学家、工程师和企业家,他发明了炸药,建立了著名的诺贝尔奖金。诺贝尔生前的确拥有Bofors (卜福斯)公司。此公司拥有350年历史,此前主要生产钢铁。2、诺贝尔拥有Bofors后把公司主要产品方向改为生产军工产品。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该公...

诺贝尔的人生资料
答:诺贝尔(Alfred Bernhard Nobel),瑞典化学家、工程师、发明家、军工装备制造商和炸药的发明者,1833年10月21日出生于斯德哥尔摩,1896年12月10日逝世。1841年,诺贝尔进了当地的约台小学,这是他一生中接受正规教育的唯一的一所学校。诺贝尔由于生病,上课出勤率最低。但是在学校里,他学习努力,所以成绩...

关于诺贝尔的资料
答:阿尔弗雷德·贝恩哈德·诺贝尔,瑞典化学家、工程师、发明家、军工装备制造商和炸药的发明者,1833年10月21日出生于斯德哥尔摩,1896年12月10日逝世。诺贝尔一生拥有355项专利发明,并在欧美等五大洲20个国家开设了约100家公司和工厂,积累了巨额财富。1895年,诺贝尔立嘱将其遗产的大部分(约920万美元)...

《诺贝尔》传记简介
答:诺贝尔是瑞典著名的化学家 ,他一生中在机械和化学方面有 过许多发明,而他最突出的发明是炸药。他最先发明了"诺贝尔爆炸油" 但在运输的过程中很容易爆炸, 由此,他有发明了固体炸药和雷管,但他又认为威力不够强大, 为此又发明了一种爆炸力非常强 大的炸药.诺贝尔在炸药方面耗费了许多的心血,甚至...

诺贝尔的简介!!!急急急急急急!!!
答:阿尔费里德.伯恩纳德.诺贝尔,1833年10月21日生于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他没有妻子、儿女,连亲兄弟也去世了。诺贝尔发明了炸药,取得了成千上万的科研成果,成功地开办了许多工厂,积聚了巨大的财富。在即将辞世之际,诺贝尔立下了遗嘱:“请将我的财产变做基金,每年用这个基金的利息作为奖金,奖励那些...

诺贝尔的贡献
答:9、1867年,诺贝尔发明安全雷管引爆装。10、1896年,取得开有细孔的玻璃制压榨喷嘴的专利,发明对纺织工业也造成相当大的影响。11、诺贝尔不仅在炸药方面做出了贡献,而且在电化学、光学、生物学、生理学和文学等方面也有一定的建树。诺贝尔的一生中,仅在英国申请的发明专利就有355项之多。 除了炸药,...

诺贝尔具有怎样的人生经历?
答:瑞典化学家、工程师和实业家阿尔弗雷德·诺贝尔1833年10月21日生于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他的父亲伊曼纽尔是一位技艺出众的建筑家。母亲是以发现淋巴管(约1653年)而著名的瑞典博物学家O·鲁德贝克的后裔。1842年,诺贝尔的母亲带领诺贝尔兄弟三人离开斯德哥尔摩去俄国的圣彼得堡,同在那里开办火药工厂的伊曼纽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