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五年经济宏观经济形势分析

作者&投稿:才欣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运用经济学理论解析中国最近三年来的宏观经济政策~

1.过于严厉和过于长久的货币紧缩政策。这一轮的CPI上涨起始于07年的3、4月份,高点是08年的4、5月份。触发成因是世界粮食价格和能源价格的连续拉升。国内主流的宣传解释口径早期是“季节性”价格上涨;中期是“结构性”价格上涨;后期是存在“长期高位”运行的可能。政策决策者们早期似乎有点轻描淡写,不以为然;中期感到比较茫然,感觉把握不明朗;后期是慌张失当,痛下决心采取了少见的非常严厉紧缩的货币对策。到了现在央行似乎意犹未尽,不甘认错,又有自我辩解的心境语态。他们从“央行货币政策就是针对通货膨胀”, 退到“经济滑坡和通货膨胀是我国经济发展长期交替存在的基本现象”,再退到我国经济发展“长期防通胀,短期防通缩”。面对各地的拯救稳定房地产市场的举措,央行和银监会依然坚定地不断发出“不放松对购买第二套房贷款严控”的声音。 其实正是央行对国内外经济形势判断有误,拿捏不准,对策生硬,预调失机。没有预料到世界粮食价格和能源价格非理性快速上升,是难以中期维持的;没有记住短期内上升越快必然出现短期内下滑越快的商品市场价格波动的规律。窒息式的货币紧缩政策导致民间借贷资本的大量涌现,市场实际利息的惊人攀升,企业流动性资金的奇缺。最后还是把地下钱庄纳入允许小额贷款公司的创新合法。紧缩的货币政策快步频繁地提高银行准备金率和利率,最终是在全世界的人都看明白导致严重通货膨胀的现实经济条件已经完全改变的时候,才迟缓地改变准备金率、利率和贷款的货币政策方向。被动到家了。根子就在于把通货膨胀问题在判断上长期化、严重化。 2.缺乏科学发展观的房地产调控政策 2003年央行121号文件率先发起了我国房地产政策调控的序幕。好在不久以后的国务院文件高度评价了中国房地产业的地位作用,正确分析了当时的房地产市场形势,稳住了中国房地产业的发展势头。 2004年的四季度和2005年的一季度,上海房地产市场在多重因素汇聚下市场价格失控,市民疯狂抢购商品房屋,市场交易秩序混乱。上海市政府率先踩了政策刹车以后,中央政府更为坚决地又踩了一脚政策刹车。上海房地产市场的非正常局面迅速得到扭转。 但是当时地房地产调控政策不仅治了上海的“病”,又给全国的房地产市场统一发了“药”。把房地产发展过程中的经济问题评价的过于严重和政治化,如“给金融业带来巨大的风险”,“危及我国经济安全运行”,“关乎全国稳定大局”,“问责各地领导人”。但后来的全国房地产市场实践却表明,房地产调控政策越多越严厉,商品房市场价格的上涨却像传染病一样由上海和长三角波及全国各地。全国各地的今天的房地产价格都比2005年国务院发明传电报的那个时候,涨了好多复好多。尽管商品房价格涨了好多,但并没有实质影响我国金融业的壮大发展,带来的只不过是潜在风险。也并没有影响到我国经济的安全运行和社会稳定大局,形成的只不过是不确定的因素。 我国房地产调控的各项政策作用短期化、操作难以落地、效果适得其反,是政策决策人史料不及的。覆盖面这么广、如此严厉硬性统一规定的房地产调控政策,本身应该在大量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在中央相关部委和地方政府及房地产业界共同交流的基础上形成出台。很可惜,房地产调控政策的决策出台过程,都显得那么急迫、匆忙、单向、一刀切。以压缩住房市场需求为手段来希翼住房市场价格下跌,无论从理论上和实践上都是错误的。 结果房价是趋稳了,市场交易量却没有了,房地产开发商抱团取暖猫冬了,相关产业产业衰退了,失业人员多起来了。当初是中央政府号令天下执行房地产调控政策,今天却是各地政府在授意认同下纷纷拿出自己的拯救稳定房地产市场的新政策。新政策都是对老政策的松绑解放和反向规定。 3.时机和内容都存疑的劳动合同工资福利保障政策 随着经济发展,劳动者的工资收入和社会保障水平的提高是理所当然的。农民工进城打工逐步取得和城市劳动者相一致的工资待遇和社会保障,从方向上讲也是正确的。也只有如此才能真正构建我国的和谐社会。但也必须明白这是一个长期性的逐步实现的基本任务,而不能够指望一蹴而就,或者在短期内有一个迅猛的提高。 待续

  我从2007美国次贷房贷引发的金融危机说起吧,一直到现在中国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1、2007年美国爆发了次贷危机,此次危机迅速蔓延全球,导致了金融危机,我国也深受其害,一个重要的表现是大量出口型企业减产甚至破产,国内经济有下滑的风险,再加上以欧美为代表的世界经济也因此泥足深陷,世界经济的外部环境趋向恶化。基于保证经济增长的考虑,我国政府迅速制定了四万亿的投资计划,这是政府主导的典型的扩张性的财政政策,旨在刺激国内的投资和消费需求,拉动经济增长。此政策一直持续到2009年上半年。
  2、此次扩张政策虽然保证了经济增长,但是也带来了严重的后果,由于高估了金融危机对中国的影响,所以此次财政扩张的力度着实有些大,过度投资一方面导致了货币超发,流动性过剩,到了2009年下半年CPI上涨幅度开始加大,并至2012年初保持高位运行,经济处于通胀之中,老百姓怨声载道,相信楼主也是感受颇深;另一方面投资过度也导致了房地产行业的过度投机,房价高企。从2009年下半年开始政策开始转向,政府一方面着手制定严厉的调控措施严控房价,同时也停止上马了很多铁道部的建设项目,此可认为是紧缩性的财政政策;另一方面央行也通过连续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和银行存贷款利率来收紧流动性,控制通胀。直到2012年初,CPI上涨幅度才降下来,但是房价依然高企,物价水平仍然偏高。这段时间无论货币政策还是财政政策都是紧缩的。
  3、2012年第二三季度,经济进入了非常复杂的阶段,政策也进入了调整期。因为到今年为止,欧美经济仍然没有走出经济低迷的泥淖,而我国的情况也不容乐观:一方面2012第三季度经济增长速度下滑至7.6%,创最近几年新低,经济走弱的风险很大,而且实体经济发展出现困难(资金缺乏,跑路潮);另一方面物价形势依然严峻,通胀警惕不容放松,而且高价在严控措施下依然坚挺。这种结构性的经济形势让政策选择陷入两难选择。所以政府实行了结构性的政策措施,一方面仍然坚持调控房价的政策不放松,但是在9月份的时候又批准了几千亿的“铁公基”项目,这可看作是政府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另一方面在货币政策方面,央行实行结构性货币政策,大量使用数量型的货币工具比如逆回购、央票和调低存款准备金率来为中小企业提供货币供给,但是对于房地产贷款的货币供给却大大收紧。总的来说,这段时间财政政策是扩张性的。

一个由计划经济国家逐步向市场经济国家转轨的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国家,市场经济体制还远远没有建立起来,转型期需要持续相当长的时间,用物价指数等经济指标这套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成熟市场经济理论来衡量和评价中国经济的宏观形势,并以此为依据对未来的发展趋势作出判断,虽然也可以说明一些问题,但却很容易产生误导和偏差。这也是国内学术界和理论界分歧巨大的原因所在。中国尝试运用货币政策和货币手段来干预宏观经济发展态势,屡屡收效甚微和近乎失灵,最终都不得不以来行政手段解决问题,其原因就在于完全市场化经济条件下的经济学理论,由于中国的具体国情不同,经济学理论的基本前提条件和假设条件不一样,照本宣科的结果,不仅说明和解决不了任何问题,反而将问题更加复杂化,陷入迷茫和争论就是很正常的事情了。
对于这一点的感性认识,在国际油价近年来处于高价位运行,并不断创出新高的时候,对中国经济宏观形势的影响就看得十分明显。
中国如果完全放开油价,与国际油价接轨,运用经济学理论和模型,很容易得出将使中国的物价指数上涨2至3个百分点的结论,现实的反应也会很快体现出来,那么自然就是一种通货膨胀的态势,远远不是如今有许多经济学家所担心的通缩阴影。所以说,中国的物价指数并非真实地反映了中国宏观经济的发展情况,加上中国国内经济发展的区域状况的严重不均衡,统计数字的误差就将放大到失真的程度。
中国无论是在客观上还是主观上,都不存在经济发展拐点和通缩的问题。城乡的巨大差别,以及中国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仍然存在着巨大的差距,都使得中国高速发展的势头难以扭转。即使一时的有可能出现的通缩情形,也是由于社会基础公共消费品(水、电、油等)的政府管制所掩盖下出现的问题,并非投资下降所导致。中国在宏观经济领域出现一些所谓的?论,虽难以理喻但却不难理解。由于社会基础公共消费品的政府严格管制,使得这些特殊商品的生产和流通环节,以及相关管理部门的市场化程度很低,企业和相关部门的市场化改革的步伐十分缓慢,资源的有效利用和合理配置无法通过市场机制产生作用,依然是计划经济模式下的管理方式,所以才会出现非供求关系真实状况反映下的“油荒”,煤电油运的瓶颈。
政府和经济学家们的分析十分谨密与客观,从局部和细节问题的解决上,方法和措施也是十分到位,但对于宏观经济态势的把握总觉得有些力不从心,原因就在于改革的全局观在现实中得不到充分的体现和发挥,对于世界经济的发展状况缺少经验和深刻理解,对于中国宏观经济的未来发展缺少底气和科学的指导。加息和人民币升值,只不过是一种局部和细节的经济关系调整,构建和谐社会,以及社会的均衡发展,需要的是统筹兼顾。油价的上涨,消费者自然不会满意,但炼油企业亏损四百多亿难道就是合理的吗?方方面面都不满意,实质上就是中国社会的社会生产关系没有完全理顺的现实反映,还没有完全适应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宏观调控看到和抓住这一点,才是真正找到了中国宏观经济发展的主要矛盾和症结。政治体制改革的步伐不加快,力度不加大,行政管理宏观经济的方式和现状就无法改变,市场经济体制就很难建立。经济学家们一方面不希望政府过多地干预经济的发展,一方面又担心市场经济发展的失控,需要依赖政府的管制。就经济说经济,割裂了经济与政治的辨证关系,以及相互作用和影响。
分析中国的宏观经济形势,不能简简单单地就事论事,依赖某个经济指标得出一个简单的结论。政治因素,地域环境,国际经济形势的发展与走向,中国的社会结构等诸多方面的因素都会对于中国宏观经济的发展产生不同作用。
中国的奋斗目标和理想是民族崛起和实现强国梦,那么在宏观经济的理论研究和客观实践过程中,完全西化就是十分不足取的,一定要采取“扬弃”的态度。世界的发展,向全球化和不断的加深加大社会分工的方向演变,中国一方面要在世界大分工中找准找好自己的位置,同时,国内的分工和细化也要同步进行。要同时发挥宏观与微观两个积极性,解放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一切束缚。充分发挥市场手段和计划手段的各自优越性,保障经济发展的持续性和健康。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宏观经济形势的研判也不能割裂开来进行。

你该去问老师!

稳中有进

如何看待当前中国宏观经济所面临的形势
答:一、当前中国的宏观经济形势 中国宏观经济的问题,其实质是双重转轨中的问题:一种转轨是中国朝着工业化在加速,即中国很多问题是经济高速持续增长本身带来的问题;另一种转轨是中国朝着市场化在转变,中国很多问题的特殊性是源于特殊的体制的背景,特别是这种特殊的体制转轨的背景。所以,中国现在宏观经济中的问题,其出路...

继续一片关于当前我国经济形势分析的文章
答:全面正确认识当前我国经济形势 今年以来,各地各部门认真贯彻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的各项政策措施,我国经济运行继续朝着宏观调控的预期方向发展,总体上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有关负责人表示,下半年,我国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基本面不会改变,但必须看到经济运行中还存在一些需要高度关注的...

刘雪燕:2020年经济形势分析及今明两年展望
答:峰会上,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经济研究所宏观经济形势室主任刘雪燕做了主题演讲“2020年经济形势分析及今明两年展望”。以下内容为现场发言实录: ?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经济研究所宏观经济形势室主任 刘雪燕 刘雪燕:很荣幸,今天受邀参加中国汽车工业协会主办的2021中国汽车市场发展预测峰会。 今年宏观经济形势格外引人关注,...

论述:我国目前的经济形势是什么?请从我国实际和经济学原理角度分析这种...
答:中国当前经济形势 。 (一)经济增长进入新一轮上升期。今年1—3季度,尽管受到非典的冲击,GDP增长率仍然达到了8.5%。预计4季度经济增长率会继续提高,运用月度宏观经济计量分析模型预测,全年GDP增长率可以达到8.6%。这表明从2002年开始,我国GDP增长率已经稳定在8%以上,经济运行正处于新一轮周期的上升期。 (二)支柱行...

如何看目前我国宏观经济形势及未来经济走势
答:在总量方面,经济增长将从高速向中位转换;在结构方面,中国再想像过去一样靠高投资来带动经济增长的时代已经结束了,不足以抵消美国在宏观政策上收缩给世界带来的冲击和影响。再看新兴经济体。中国和印度在新兴经济体中是表现相对较好的两个经济体,这两个经济体目前为了应对经济形势变化,打造长江经济带。二是沿长江...

我国当前宏观经济形势
答:综合判断国际国内形势,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既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也面对诸多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挑战。从国内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人均国民收入稳步增加,经济结构转型加快,市场需求潜力巨大,资金供给充裕。体制活力显著增强,政府宏观调控和...

急求近几年中国宏观经济状况、股市变化及人民币变化资料
答:归纳以上情况,进入2001年后,中国经济继续保持了2000年的增长水平,但需求不足的矛盾仍然比较突出,物价继续在低水平徘徊;国际收支状况良好;就业问题突出,对社会稳定有较大影响。总体评价,中国经济的困难局面开始初步扭转,但离全面摆脱差距还很大。�认识中国当前的经济形势,必须把握经济增长背景...

对于中国宏观经济形势述评?
答:12月14日,国家统计局发布一系列最新宏观经济数据,无论是增长指标、民生指标,还是结构、质量、效益的指标都清晰地表明,中国经济延续着稳中向好的发展态势,并且在向高质量发展迈进。1、中国,全球经济增长的发动机 在上海东南部,远离陆地逾30公里处,一座东海上的小岛扩张近6倍,从深海“造”出800万...

宏观经济的含义、、当前的宏观经济形势是怎么样的?
答:当前宏观经济形势 2008年全国各族人民迎难而上,奋力拼搏,战胜各种艰难险阻,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新的重大成就。 ——国民经济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增长。国内生产总值超过30万亿元,比上年增长9%;物价总水平涨幅得到控制;财政收入6.13万亿元,增长19.5%;粮食连续五年增产,总产量52850万吨,创历史最高水平。 ——...

中国目前的经济形势
答:可以说,中国经济持续恢复、迈向高质量发展的态势不会改变,有能力有条件完成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的预期目标任务。 一方面,经济增长、就业、物价、国际收支四大宏观经济指标显示,中国经济“基础大盘”依然稳固;另一方面我们坚信,中国经济有办法、有条件延续恢复性增长态势,保持战略定力,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