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律·读《封建论》呈郭老

作者&投稿:诺张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七律·读《封建论》呈郭老,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作者是近代诗人毛泽东,这首诗在毛泽东生涯中有着重要的意义,因为,这是作者人生中的最后一首诗,也是最后一首咏史诗,下面是这首诗的原文以及赏析,欢迎大家品读~!

【原文】
七律·读《封建论》呈郭老
作者:毛泽东
劝君少骂秦始皇,焚坑事件要商量。
祖龙魂死业犹在,孔学名高实秕糠。
百代都行秦政法,十批不是好文章。
熟读唐人封建论,莫从子厚返文王。

七律·读《封建论》呈郭老翻译:无

七律·读《封建论》呈郭老字词解释:
1:郭老,指郭沫若。
2:祖龙,秦政,皆指秦始皇帝。
3:秕糠,秕子和糠,均属糟粕。比喻没有价值的东西。
4:十批,《十批判书》,郭沫若从1943年中至1945年集中研究先秦诸子的思想学说,发表了一系列论文,《古代研究的自我批判》、《孔墨的批判》、《儒家八派的批判》、《稷下黄老学派的批判》、《庄子的批判》、《荀子的批判》、《名辩思潮的批判》、《前期法家的批判》、《韩非子的批判》、《吕不韦与秦王政的批判》后分别结集为《青铜时代》和《十批判书》。这些观点自发表以来,在历史和思想史、哲学史等学术界引起了热烈反响和争鸣。作者特别声明,他反对不加分析而笼统地表示反对或赞扬的主观主义或公式主义的态度。他认为自己是以人民为本位的道理历史地进行批判的,“合乎这种道理的便是善,反之便是恶”。作者说他之所以比较推崇孔子和孟子,是因为他们的思想在各家中,比较富于人民本位的色彩,没有达到后代儒者那样下流无耻的地步。作者对初期法家也是肯定的,而对韩非的“法术”、“君主本位”思想和秦始皇的“极权主义”则持否定态度,并进行了尖锐的贬斥。书中对一些具体人物的思想、历史作用的大胆评论未必精当,学术界至今争论不已。
5:子厚,柳宗元,字子厚;文王,周文王

七律·读《封建论》呈郭老背景:
这是他写的最后一首咏史诗,也是他一生中写的最后一首诗。

七律·读《封建论》呈郭老赏析:

这首诗之所以写给郭沫若,是因为郭老20世纪40年代在重庆写的《十批判书》里面,称赞孔子“是顺应着当时的社会变革的潮流的”。毛泽东不赞同这个观点。对秦始皇历来遭受非议的“焚书坑儒”之事,毛泽东也多有辩护。这些,他都写进了诗中。
在他看来,孔儒们常常是说起来头头是道,做起来则不尽然。除了在文化教育上有些建树外,在事功上却常常说些空话。历朝历代的王公国戚个个都在打儒家和孔子的“仁义道德”旗号,而真正为民谋福利和与民同甘共苦者,少之又少。就是这样,在封建社会竟被捧为“圣人”,那些读了点“圣人”书籍的学子们,竟可以摇头晃脑,把尾巴翘到天上去。毛泽东的义愤,除五四以来的反孔思潮外,在其性格底色上,也是自有其源。

诗里说得明显:“百代都行秦政法”。所谓“秦政法”,是指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废除了“封建制”,改成“郡县制”,郡县长官由中央王朝任命,从而稳固了中央集权,也就成为几千年来中国政治体制的一个基本格局。唐代的柳宗元为此专门写了篇《封建论》,称赞秦始皇的这个改革。

从根源上讲,秦始皇的形象,则是那些儒生们弄坏的。原因是他发动过“焚书”和“坑儒”的事件。这对以儒家为代表的知识分子来说,简直是一个致命的打击。正是儒生们的言论,让秦始皇成了“暴君”的典型。

对此,毛泽东认为是件值得“商量”的事情。怎样商量,诗里没有说。想其理由,不外一些儒生咎由自取,因为战国末期,方士吃香,不少儒生干起了方士的活儿,竟把秦始皇也骗了几回。而事实上,坑了几百个儒生后,秦始皇的政府机构里依然保留了大量的儒生。所谓“焚书”,因涉及中国统一后的“思想去向”,主要烧的是六国官书之类,汉兴之后,学统并未中断。这些,近世史家多有辨析。

“历代政治家有成就的,在封建社会前期有建树的,都是法家。这些人主张法制,犯了法就杀头,主张厚今薄古。儒家满口仁义道德,一肚子男盗女娼,主张厚古薄今,开倒车的。”—毛泽东如是说。

毛泽东是革命家,是强调厚今薄古、创造新事物的政治家。他的思想深处,倾向法家一些 。但他并不完全否定儒家思想。他经常说些批判儒家的话,或许同他着意要“除旧布新”的现实考虑有关。他毕竟不是一位纯粹的历史学家。写《七律·读〈封建论〉呈郭老》的时候,毛泽东已经80岁了。

这是他写的最后一首咏史诗,也是他一生中写的最后一首诗。

一位现代政治家的最后一首诗,竟是评价老去千年却遗风百代的两位历史人物。

千秋一阕,刻写历史,字字思索。千年一叹,厚今薄古,声声不倦。

毛泽东历史贡献:
一、毛泽东引导中国走上发展道路,确立了基本制度。
二、毛泽东领导中国人民开辟了道路,开始了沿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纪元。
三、开创了人民当家作主的******,开始了实现的艰辛而曲折的探索。
四、奠定了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对保持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先进性和执政地位作了不懈的探索。
五、奠定了新中国在国际上的大国地位,为开创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作了不懈的努力。

人物评价:
毛泽东虽然在晚年犯了严重的错误,但是就他的一生来看,他对中国革命的不可争论的功绩远大于他的过失,他的功绩是第一位的,错误是第二位的,他仍然受到中国人民的崇敬。中国共产党在他逝世5年以后,对他的全部革命活动和革命思想以中央委员会决议的形式作出了全面的评价。毛泽东思想作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仍然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

作者资料:
毛泽东(1893年12月26日-1976年9月9日),字润之(原作咏芝,后改润芝),笔名子任。湖南湘潭人。诗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1949至1976年,毛泽东担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领导人。他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发展、军事理论的贡献以及对共产党的理论贡献被称为毛泽东思想。因毛泽东担任过的主要职务几乎全部称为主席,所以也被人们尊称为“毛主席”。毛泽东被视为现代世界历史中最重要的人物之一,《时代》杂志也将他评为20世纪最具影响100人之一。

七律·读《封建论》呈郭老就为您介绍到这里,希望它对您有帮助,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不妨分享给您的好友吧,更多你想要的诗句、古诗词,这里都有!
关注微信公众号:miyu_88,精彩内容每天推送!

毛主席诗词有多少
答:蝶恋花·答李淑一(1957年5月11日)七绝·观潮(1957年9月)七律二首·送瘟神(1958年7月1日)七绝·仿陆游《示儿》(1958年12月20日)七绝·刘口(1958年)七绝·改梅白《夜登重庆枇杷山》(1958年)七律·到韶山(1959年6月)七律·登庐山(1959年7月1日)七律·读报有感(一)(1959年10...

封建的解释封建的解释是什么
答:(2)指封建主义社会形态。(3)喻思想保守、泥古,不开放。结构是:封(左右结构)建(半包围结构)。注音是:ㄈㄥㄐ一ㄢ_。词性是:形容词。拼音是:fēngjiàn。封建的具体解释是什么呢,我们通过以下几个方面为您介绍:一、引证解释【点此查看计划详细内容】⒈大立。引《诗·商颂·殷武》:“命于下国...

毛主席诗词有哪些
答:·七律·读报有感(1959年12月)·七律·读报(1959年12月)·七律·改鲁迅诗(1959年12月)·七律·读报有感(1960年6月13日)·七绝·为李进同志题所摄庐山仙人洞照(1961年9月9日)(图)·七律·和郭沫若同志(1961年11月17日)(图)·七绝·为女民兵题照(1961年2月)(图)·七律·...

秦始皇是仁君还是暴君?给点专业的解释
答:对历史上的任何一位帝王,都不能用绝对的词语来评价他们,至于秦始皇 他统一六国,结束春秋以来的割据战乱局面,实现国家统一,将中国历史推进到一个崭新的局面;其次,秦始皇创立了一套中央集权制度,巩固了国家统一,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秦始皇的军事才能也是不容质疑的,兼并六国的君主,如此气概,舍...

七律·读《封建论》呈郭老的原文
答:劝君少骂秦始皇,焚坑事件要商量。祖龙魂死业犹在,孔学名高实秕糠。百代都行秦政法,十批不是好文章。熟读唐人封建论,莫从子厚返文王。

“熟读唐人封建论,莫从子厚返文王。”是什么意思?
答:意思是:仔细阅读柳宗元的《封建论》,不要从柳宗元倒退到周文王那里去了。出自:七律·读《封建论》呈郭老 全文:劝君少骂秦始皇,焚坑事件要商量。祖龙魂死业犹在,孔学名高实秕糠。百代都行秦政法,十批不是好文章。熟读唐人封建论,莫从子厚返文王。解析:1、郭老,指郭沫若。2、祖龙,秦政,皆...

孔子名高实秕糠什么时候写
答:背景:郭沫若先生创作了一篇《十批判书》主席在读完这篇文章之后,特意写了一首诗,对郭沫若的这篇文章做了回应。这就是著名的《读呈郭老》。该诗全文如下:“劝君少骂秦始皇,焚坑事业要商量。 祖龙魂死秦犹在,孔学名高实秕糠。 百代都行秦政法,“十批”不是好文章。 熟读唐人《封建论》,莫从子...

祖龙魂死秦犹在?祖龙魂死业犹在?
答:祖龙魂死业犹在 出自毛泽东的七律·读《封建论》,呈郭老(1973年8月)劝君少骂秦始皇,焚坑事件要商量。祖龙魂死业犹在,孔学名高实秕糠。百代多行秦政治,十批不是好文章。熟读唐人封建论,莫从子厚返文王。

“百代犹行秦法政”出自哪里?
答:“百代犹行秦法政”出自毛泽东通知的:七律·读《封建论》呈郭老。1、原诗:七律·读《封建论》,呈郭老 作者:毛泽东 劝君少骂秦始皇,焚坑事业要商量。祖龙魂死秦犹在,孔学名高实秕糠。百代都行秦政法,十批不是好文章。熟读唐人封建论,莫从子厚返文王。2、这是毛泽东晚年写的最后一首咏史诗,...

七律 读封建论呈郭老诗中的秦政法指的是秦朝的哪些制度
答:七律·读《封建论》呈郭老,是毛泽东写给郭沫若的一首诗。诗里有一句说得很明显:“百代都行秦政法”。所谓“秦政法”,是指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废除了“封建制”,改成“郡县制”,郡县长官由中央王朝任命,从而稳固了中央集权,也就成为几千年来中国政治体制的一个基本格局。唐代的柳宗元为此专门写了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