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生家庭最大的悲哀:我不配拥有更好的

作者&投稿:贾削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文|娴线

01

刷微博看见一条热闻:

梁女士发现6岁的女儿视力下降厉害,到医院检查,孩子的视力仅为0.15, 但医生发现孩子眼睛的状况正常,问题出在心理上。

原来,梁女士二胎生下儿子后,大女儿便觉得自己受冷落,于是出现“癔症性眼盲”。

医生说,随着二胎政策的开放,出现“癔症性眼盲”的孩子增多。什么是“癔症性眼盲”?简单的理解就是,眼睛状况正常,心理出问题了。

我想起曾经看过的一部电视剧,小男孩家里超级富有,但父母特别忙,为了获取父母的关注,小男孩便去商场偷东西。

类似的新闻报道我们也看过很多,孩子种种不合常理的心思、行为、做法,无非是想获取家长一点点的关注罢了,他们的不合常理全都出在心理上。

肉体的疼痛,随着时间的流逝可以修复,可心若是受伤了,阴影很可能会伴随一生。

在多子女家庭里,我们最常听到的一句话是:你是大的,要让着小的。

有个网友一语道破真相: 我们一辈子都大,要让一辈子吗?

有多少家庭,打着“给老大找个伴”的幌子,选择生二胎,却因精力有限、重男轻女、经济问题等诸多因素,导致一碗水直到子女长大成人都端不平?

看到妈妈因一门心思照顾妹妹,忘记接大的放学,孩子留校六点多,还在苦等妈妈来接的新闻时,好心疼;

读到爸爸因重男轻女,从小到大都过分偏爱儿子,从来不给女儿买任何新衣服、新玩具的报道时,好心酸;

又听闻身边长辈劝儿子儿媳,两孩子多热闹啊,可生下孩子,热闹是长辈的,孩子因父母工作忙备受冷落。

那些不懂尊重孩子意愿,全凭自己臆想“多个孩子多个伴,多个孩子多条路”的长辈,真的很自私,或许他们内心真实的想法是,“多个孩子自己多个帮手,多个孩子在养老送终这件事上多个选择”,他们永远不会明白, 教育好一个孩子远比养育出两三个“熊孩子”有价值百倍。

五根手指长短不一,如何做到一碗水端平?凡夫俗子的大人,总是很轻易便让自己的子女遭受不公正对待, 那些在原生家庭中遭受不公正对待的孩子,身上都有一个共性,那便是,觉得自己不配拥有更好的。

02

近些年,我读过许多有关追寻独立自我的文章,作者总是告诉我们,只要你足够努力,只要你克服自卑,那么你值得拥有更好的,你配得上这世上所有的美好。

你信吗?沉浸在文章中时,我无比坚信,只要足够努力,就能过上自己想要的生活, 可是在这世上,我们很多人,终其一生都在寻找一样东西,它的名字叫安全感。

什么是安全感?

有人说,很多很多的钱,可倘若你不具备操纵金钱的能力,即便你拥有金山银山,还是会觉得空虚。

有人说,我的安全感来源于他对我的好,可万一哪一天他反悔变心了,你是否会绝望得迷失掉自己?

有人说,我的安全感来源于我的工作,它能让我养活自己,想买什么就买什么,可万一你失业了呢?

我认为,真正的安全感从来不依附于任何外在的东西,它来源于内心的富足感。

什么是富足感?

我理解的富足感是,任何时候都能自信大方施展自己的优点,优雅诚实袒露自己的缺点,富有的日子不骄躁,贫苦的日子也能扛,对自己忠贞,对他人谦和,内心热情洋溢,平和欣喜。

可那些缺失掉安全感的孩子呢?

他们要么极度自卑没有一丁点儿自信,要么极其敏感甚至还是个自私鬼,从头到脚都是软懦怯弱的形象,但其实,比起那些被公正对待、被富养的孩子,他们本身并不差。

问题皆出在心里。

搬家以前,我家楼下曾住着一个漂亮又勤快的姐姐,但她家人只喜欢男孩,女孩在家里是没任何地位的。

有次过年,她因一块钱惹哭弟弟,父亲不问缘由,追着她将她打得半死,当众训斥道:“我看你是想钱想疯了?穷命一条,想上天不成?”

成年后,那个姐姐被媒人说给邻镇一个条件很差,她并没相中对方的人家,但她丝毫没反抗,一副百依百顺的样子像是在解释: 像我这种家境的女孩,只有嫁给比我家还穷的人家,才叫门当户对。

我不这么认为,我觉得凭她自身的条件,她就该嫁给家境好一点的人家,将自己的好基因继续遗传下一代,造福下一代,这样的想法庸俗吗?

听完她的故事,你不会觉得庸俗。

转机出现在邻居姐姐的丈夫得了重病,邻居姐姐外出打工后,他们便解除了婚姻关系。后来她再婚,嫁的人是县城的一个独生子,对方还比她小五岁,男方父母不是很愿意自己的儿子娶个二婚女人,并且还比自己儿子大。

可是没办法,那个男人就是爱她,想拿余生宠她,邻居姐姐再婚生了一个女儿后,不想再生了,那个男人甚至决定去做男性结扎手术。

诚然,从幼年到成年几乎没尝过父爱是一个女孩一辈子的遗憾,但有另一个男人肯把自己捧在手心,又何尝不是一种幸运呢?

原来,不是女孩命贱不配拥有好人家,而是从未曾得到过,所以很害怕去拥有。

你从未出过远门,有一天有个人带你去旅行,以后的日子里,你回忆起的不是你看过哪些风景,吃过哪些食物,而是带你去旅行的那个人。

我挺心疼那些被别人一点好便“俘获”的女孩, 其实她们感动的不是别人送给自己的绒娃娃,也不是美味可口的食物,更不是漂亮合体的连衣裙,而是那个人的好,或者更确切地说,是那个人。

在你没遇见对的人以前,你不会相信,自己也可以拥有美好的一切。

如果原生家庭的错是因为遇上错的父母,那么我们别无选择,并且往后余生遇上对的人绝不仅仅是幸运,而是你本身就够格,只是从前的你,被隐藏罢了。

我不是用我的悲哀留住你的,而是我本身就很好,配得上你,是我用我的光芒吸引住了你,并且我们相互吸引。

03

没学会自爱以前,我选择谁也不爱。

这是我高中好友颖子说过的一句话,很奇怪我和她会成为朋友,因为我们既不同班,也不同科(我理科,她文科),我们是在开水房结识的。

后来,我发现了我们身上的共同点: 我们既渴望合群,但更偏爱落单;既向往友情,但更享受独来独往,最重要的共性是,我们都害怕,或者说不习惯与别人有肢体接触,就连一起手挽着手上厕所都觉得别扭。

但我没觉得自己是个怪人,因为我知道有人和我一样,并且我也明白,我害怕亲密接触的根源是小时候父母的冷遇,所以长大后没有机会再跟父母亲密接触时,那种客客气气还依旧维持着。

估计这辈子都会是客客气气的,永远尝不到亲情的亲密感。

正因为从未与人亲密过,所以我害怕与任何人有过多的肢体接触,永远保持着恰到好处的距离感,那份疏离感是此生的隐痛,这辈子都没办法真正弥合。

高考前夕,我和颖子相约在操场上走步,我们围着八百米一圈的操场走了一圈又一圈,相互说了很多话,颖子问我:“你平时怎么那么沉默?”

“习惯了。”我笑着回答,猝然想起小时候家里没有我讲话的份儿,即便我知道正确答案有自己的看法,父亲也会叫我闭嘴。

那天颖子也跟我分享了她初中时的一件事。

初中颖子几乎次次名列前茅,一个偶然的机会,她发现自己斜后座的男生上课时总喜欢偷偷看自己。

心里慌乱得不得了的颖子不知如何是好,她最想做的事是,阻止那个男生对自己的感觉发展到会说“喜欢,有好感”之类的话,她既害怕又厌恶,内心备受煎熬。

后来,颖子鼓足勇气跟班主任讲了这件事,班主任以不打扰颖子的学习为由,给男生调了座位。

“或许是我自恋,又或许是他真的暗恋我,但我很讨厌那种感觉,我长得不好看,家里条件又不好,绝不允许别人跟我说喜欢我之类的话。” 颖子跟我解释她的想法,她觉得自己不会处理这类关系,或者说类似于感情方面的事。

原来,既优秀又努力的她,也藏有一颗自卑的心。

好在,离家上大学的我们都获得了蜕变,我心安理得谈起了恋爱,颖子则次次拿奖学金,与室友打成一片,我们甚至还相互去过对方的学校游玩。

是什么让我们获得了这种蜕变的?

我想是时间的积累和心智的成熟,是不断的经历和不同的际遇,更重要的是,我们一直都在努力变得更好,虽然从小我们就被贴上“不好”的标签。

我们不想再过那种用语言说服了自己,却又用行动绑架住自己的人生,我们要言行一致,要问心无愧,要舒适,要自在,要一切出于自然,要灵魂始终澄澈又明朗。

04

苏珊·福沃德在《原生家庭》里说过一句话:

有的人用童年治愈一生,有的人用一生治愈童年。

那些幼年受冷遇的孩子,很不幸是后者,他们终身一生都在寻找,寻找一份安全感,寻找一份亲密感,寻找自信,寻找生命的价值和活着的意义。

没有谁不羡慕那些被全家人捧在手心里长大的女孩,和那些从小被冷遇的女孩不一样,她们总是一副自信、优雅的轻松模样。

那些被全家人捧在手心里长大的女孩,她们一贯的做法是,并不认为自己要特别努力,才配拥有更好的东西,才配得到更好的工作,才配去爱更好的人,因为她们懂得,好东西,好工作,好爱人,不是靠努力换取的,而是因为自己能够做到,所以便有资格享用。

本就可以,何须讨论配不配得上的问题?

反观从小被冷落,被打压,不受重视,得不到爱的孩子,绝大多数都是讨好者,他们习惯用讨好掩藏内心深处的自卑,用讨好表现得很听话很懂事的样子,用讨好掩饰真实的自己。

他们活得太累,太容易受委屈,所以他们又有两个极端,有的人不断地堕落,滑向更深的深渊,直至无药可救,而有的人,习惯用拼命努力掩饰前面的种种不堪。

当然是后者有希望逆袭。

拼命用功学习,优秀的成绩不让自己骄傲吗?拼命跑步健身,强壮的体魄不让自己舒心吗?拼命工作挣钱,充裕的经济不让自己幸福吗?

我承认自己以前是不好,但当我的生活可以自主选择,自己决定时,我绝不放弃这稍纵即逝的逆袭时机,它是我该还击的时候,这个绝佳的机会绝不错过,事实上任何时候你相信自己能做到,并且去做,最后的结果总是欣喜的。

最后,我想用美好的一段话,结束这篇文章:

当心智与经历叠加在一起,日子就像一本书,藏着许多刻骨铭心的故事。从刚开始不经人事的天真,到跌跌撞撞后的沉稳,再到熟懂后的坦然。 你终将发现,凡事经历,必有其因,也必有福音。

被孩子“讨好”,是父母最大的失败
答:这些伤害一次次验证了“我不配得到爱”这样的想法,让她在讨好别人的沼泽中越陷越深。跟父母不 健康 的互动关系如同 历史 的车轮,在孩子的世界里留下无法抹平的印记。有本书中这样写到:在原生家庭的承传中,受害者往往变成了施虐者。许多父母把上一代加害给自己的东西继承下来,用以加害后一代,...

总忍不住对孩子发火,事后又感到自责,应该怎么办?
答:我为什么生气?有几种处理方法?各有什么利弊?孩子接下来可能会有怎样的回应?我该怎么对应? 最好用...他总会觉得“我不配”,我不值得被好好对待。 5、复盘,寻找解决方案 当我们和孩子都平静下来之后...我们的原生家庭的氛围是怎样的呢?我们小时候的看顾人,是温柔的还是急躁的?当我们生气发脾气的时候,...

当我能在任何状态下爱自己时,这种能量能穿越一切时空
答:海底轮: 清理疗愈原生家庭经历的恐惧记忆、不安全感、无价值感等,与过去的人事和自己和解,清理身体上压抑的负面能量和疼痛,与身体连接,重启全新的生命能量,实践爱自己的行动。 ■ 第二周 脐轮: 释放与爱人在两性关系上的阻碍和不快乐的记忆,学会做自己的父母和爱人,重遇快乐、自由、散发无穷魅力的自己,成为爱...

缺爱的男人遇到真爱表现
答:他们可以轻易地说出“我不配”、“我不够好”、“我不值得”这样的话。对于常人来说很容易克服的困难,在他们眼中可能是毁灭性的打击。他们的自我容错空间太小,童年的负面体验让他们容易把一些事情灾难化,严厉的超我又限制了他们把负面情绪向外发泄的可能,因此他们只能通过伤害自己的方式来获得平静。...

不自信如何恋爱?
答:1、原生家庭——离我们最近的人伤我们最深。「你看看你,就考了这么点分数,能上什么好大学,真该让你早点去打工。」 「学经济,好就业工资高,学什么历史...当出现自卑心理的时候,我们往往不会轻易放过自己。「我真差劲」、「我不行」、「我不配」的心理就像一片沼泽,越挣扎陷得越深,所以这个时候要及时给自己...

我们既是为爱而生,亦是生而为爱
答:就一定是这种普度众生的好人,而我的母亲虽然也是心地善良乐于助人,可是她的心中还是把婚姻的不幸看得太重,重到压得自己喘不过气来,重到在自己的心上留下了一道又一道的伤疤。我也试着探索过我父亲的原生家庭,在他的记忆中,母亲的形象真的非常的伟大,我奶奶会把身上所有的钱给自己卖肉包子吃,...

为什么总觉得缺爱?
答:而之所以羞于表达,很多时候是因为“低自尊”,也就是自卑。这也是“缺爱”的另一大表现。自卑的潜在含义是:我不配有这个需求,不配满足自己的愿望。也就是说,对自卑的人而言,自己去满足愿望这件事,会附带一种强烈的羞耻感和罪恶感。所以,自卑的人,很少会主动去做某事。这时候,要是有人能...

孩子成年后的自卑,与几种家教有关
答:一个家庭教育,对一个孩子的一生影响意义多么深远。 没有人天生的自卑,自卑是和我们原生家庭有关。父母的差评,有时就是往我们脆弱的心灵,击打得最重的一...将来面对同一个工作,喜欢的爱人,被激励的人会奋力争取,被打击的人却还在低着头说:我不行,我不配,我不值得。 后者自卑的人,真的很难再幸福起来。有些...

周董娇妻昆凌两次cue周董前任侯佩芩,是意外还是故意所为?
答:再见是最完美的句点。”对应,所以这首歌就见证了周候恋,也渐渐地演变成爱而不得的失恋情歌。这首《我不配》,虽然是方文山作词,但是周董在采访中说他和方文山讨论过作词的内容,而且这首歌的mv的内容与周侯的爱情故事几乎相似,所以网友推断这首歌就是写周侯恋的。歌词中的“电影院的座椅,隔遥...

聊聊冒充者综合症——如何处理"我不够好 我不配"的心理bug
答:除了普遍的受到”我是个骗子”,“我不配“等消极思想的影响外,冒充者综合症还可能表现为强迫性的检查工作;在日常的工作中常常竭力去表现完美来维护自己目前的成就,甚至挤占自己用于维护家庭和自我休闲的时间;尤其是在当面临机会和挑战的时候,他们往往因为自我怀疑和否定而错失良机。一些心理学家认为 ...